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2023-09-22 09:02: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aitandse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要处理的几对关系,下面给大家分享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要处理的几对关系,欢迎阅读!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篇1: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投入很大,却收效甚微。这已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深入的探讨: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样学?很多老师终日辛勤耕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不容乐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据对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了解,可以看出:他们在英语科上投入的时间不能说少,但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英语是高考中的重要课程,非学不可,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升学而学习,却不是为了运用而学习;即使掌握了一些语言知识,可到实际运用时却又时常感到束手无策,等等。要扭转这种局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英语学习目的的关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能端正态度,主动认真地学习,就会创造机会并利用机遇去实践,就会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潜力,使英语水平大大提高。这是一个逐步内化的学习过程。调查中“答最喜欢英语”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2.22%,这与认为“学英语感到不困难”的占26.67%是基本吻合的,水平调查题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学习目的可以说是学习的动力所在,是指导学习的精神支柱,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把每次考试的成绩看得非常重要,成天围着试题转,长期以往,学生就会走向应试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反之,正确的学习目的能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会加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就应该研究学生这个主体的心理特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开展兴趣小组、英语角、竞赛等各种活动,从培养兴趣入手,逐步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目的上来。

二、语法和阅读教学的关系

现行教材强调交际和运用,可是交际并不排斥语法,我们不能孤立地谈咬际,更不能片面地教语法,这是两个极端。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交际,就是用来交流思想和看法的,很难想象一个满口病句错句的人能把他自己的思想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适当的语言形式(即语法)应在运用中、在篇章阅读中让学生不断体会,进行自我总结,再由老师简要归纳,最后为学生所掌握,至于一些不影响阅读的语言项目则完全不应该在课堂上连篇累牍地讲解,甚至可以不讲。教师存在重语法轻阅读的现象的直接受害者是学生,有37.18%的学生认为“多阅读不如多做练习有益处”,故课外极少进行阅读,而“课外读过10万字以上的补充读物”的同学只占2.22%。这与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对提高英语水平是非常不利的。近期国内不少专家都认为我们中学这个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存在“词汇量小、阅读量少”的弊端亟待改进,高考中书面表达得分偏低即是属于这类情形。的确,只有通过大量的输入(听、读)才能有自由得体的输出(写、说),我想这应该是我们今后的教学重点。

三,机械练习和交际运用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实现。此时要特别注意练习题的选择,务必要采用精练这一原则,选题要“精”即要典型,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机械的练习和考察单项语言点的练习都不能算是很好的,没有上下文的、孤立地听说读写也不能叫交际运用。

四,背诵文章或段落和语言学习的关系

语言学习的内容很广,它至少包括语音、语调、重音、词汇和语法等等,得体的语言可以使我们的话语更加丰富多彩,内涵深远,余韵无穷。话虽这么说,可是,怎么学才能牢记这些知识为我所用?背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有人认为上了高中,课文较长,没有必要再去背诵,可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固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但处于农村这样一种背景,学习的语言环境极其有限,光靠听磁带看电视是远远不够的,而课本上段落又都是精彩的语言材料,熟记它们不仅会使考试得心应手,而且在英语行文和表达时也会觉得轻松多了。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 新编《许国璋英语》的前言中在谈到如何处理大量例句时说,做到“听得懂、写得好、背得熟就是学到了英语”了。可见背诵也是深得英语界专家们认可的了。

五,教知识和教方法的关系。

如果说传授知识是英语教师的本职,精当的传授可以使学生迅速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新内容,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英语语言的习得和考试服务,那么传授给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就是给他们指明了一条继续学习的康庄大道,会使他们受益终生,这就是“授之以渔”而非“投之以鱼”了。

六。智商和情商的关系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英语教学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两者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之间心贴心的交流、利用各种刺激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发其自身潜力,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老师的真心关怀下会迸发出较大的能量,进步明显。

当然,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形式的开发等要注意的关系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多留心多总结,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就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2: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hebang.sosoo.net/new_page_10.htm

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 张连仲

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交际性教学原则的研究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对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整体精神与许多具体部分的表述与教学要求上也体现了交际性原则。比较前大纲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一些模糊认识与不大理解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初、高中)外语教学主要目的应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另一点是认为目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本文将结合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探讨交际性语言教学中,处理好文化与语言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相应提出一些建议。

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断加深认识,提出语言是交际性工具这一功能性观点,语言教学目的、目标也随之不断修正。《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高中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大纲》第二大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中,不论是一级教学目标,还是二级教学目标,都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细化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指标。那么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因素,它与语言知识是什么关系,它与文化教学又是什么关系呢?

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教法教出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读、写的能力),出现交际失误,最终也就达不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

通过对交际中错误现象的分析也可以证明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新大纲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以上议论了语言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运用及文化教学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广义上讲,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Helo/Hi/Sory/Pardon/Thank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这样讲,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讲每一个语言项目时都把与之相关的语用功能介绍全、练习够,这是不现实的,也违反认知规律。目前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讲者不厌其烦,力求一次讲全、讲透。在介绍一个新语言项目时,往往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字典搬家。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更起了负面推动作用。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社会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编写中,教学内容循环出现的方式与原则也应体现在英语教学中。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想法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我们提倡教师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可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向别人问候时,即使只介绍了一种形式的实际用法,只要从语用角度讲是正确的,他就传授了语用原则与文化知识;学生如果通过训练掌握了这一形式的运用,教师也就是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文化语用能力。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学生却是在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教师自己不应该也不应要求学生学习好了语言形式再去实践,或者掌握了语用知识再去实践,而应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交际中实现。

如何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方法可以多样。交际教学并不否认语言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并把它看成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交际法与结构主义教学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目标的不同。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

“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后,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或书面练习;“针对性交际”,指学生根据情景和语用考虑,作出反应;“谈论性真实交际”,指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言语符合语用及文化规范。

克鲁姆强调交际活动存在于外语教学的每个步骤,其基本观点是:语言应作为技能培养。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这种从操练到真实交际的过渡与现在流行的“五步教学”的某些环节有明显的共同点。

综上简述,教师只要确立语用学观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各种旨在提高语用能力的训练和交际,语言教学中的语用与文化要求是可以体现的。

最后谈一下思想教育问题。一般认为,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以进行交流,那么交流和学习什么呢?这就提出了思想教育的问题。《大纲》指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时,必然要与本民族语言与文化进行比较。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也不自我贬低,认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我们的优越,甚至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搞“自我殖民”(self-colonization)。《大纲》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全面的要求。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时时注意贯彻。

21世纪即将来临,新世纪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交往愈发重要和频繁,外语教学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我们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指示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使他们能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新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已经为下世纪初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与任务,要达到《大纲》所规定的目标,还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奋斗。

篇3:浅析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处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析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处理

江苏省泗洪中学 刘贤兵

众所周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英语基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但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过去我们经常说,学习语言知识不是目的,培养语言技能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侧重于听、说、读、写等技能,而在教学内容中则列出各种语言知识。其实这是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割裂开来。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教学内容也包括掌握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故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二者的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改变过去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方向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程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来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实践是教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语言知识质量的可靠保证。为此,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一) 语言知识的学习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学活动要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要杜绝单纯传授讲解语言知识的做法。

(二) 语言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提示、注意和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等方式进行。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上述过程之中,以便他们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也得到锻炼。语言知识的归纳或总结的范围、深度、方法、时机要由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和教学的需要来确定。

(三) 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果孤立起来,语音、词汇、语法任何一项都不是语言,也不能起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语音、词汇、语法的作用,都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有意义的句子或篇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学会语法点的用法;可以学到流利自然的语音和语调。

(四) 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知识,即真实听说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用法,真实读写实践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用法,真实交际中的语言知识。

二,防止过于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

语言是一个充满着抽象规则的复杂体系,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不规则的现象。但是儿童却能够在出生后不久就顺利地掌握母语。于是外语教学就提出了“习得”的理论。“习得”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英语教学起到无可置疑的作用。但是,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与母语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随着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了一定自觉接收、储存和加工信息能力;能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调整学习方式,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到比较多的东西。

其次,学生已经有了第一语言的实验,发音器官得到相当训练,有比较强的模仿能力;已经形成的语言认知结构对操作英语信息可以得到记忆、对比和监控作用,能加速英语规则的内化过程。

再次,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教学内容是优化组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信息集中地安排地,避免了许多不必要地重复,缩短了学习的进程。

为此,英语教学不可过于强调“习得”式的学习以及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而应该重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知识内容、技能实践和学习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景,以营造启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他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变语言知识为英语交际的工具。

三,倡导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模式

语言知识不单是语音、词汇、语法规则,还包括概念意义、语言篇章结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要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此,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景性、社会性及问题定向性等内在驱动的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将上述内容牢牢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样一定能够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此稿由江苏省泗洪中学刘贤兵提供,邮编223900,编辑证号ew0294)

篇4:对劳动关系中损害赔偿案件的认定及处理

对劳动关系中损害赔偿案件的认定及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劳动用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现代化生产各种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中的意外事故也客观存在。近几年,因劳动关系带来的损害赔倍案件逐年上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劳动合同,然而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忽视劳动合同的作用,在劳动过程中一旦出现事故或发生纠纷引起诉讼,这类案件的责任认定和实体处理很难把握,研究和讨论这一课题,对于指导司法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关系中损害赔偿案件的特征

劳动关系中的损害赔偿案件它是基于劳动关系而产生,是在履行劳动义务的过程中出现的,因此与一般损害赔偿案件相比有它的特定性:

1、侵害主体的特定性。一般民事侵权的主体,范围较广,包括一切自然人和法人,而劳动关系中产生的侵害主体确定,只能是用人单位(包括雇主)。

2、侵权行为的特定性。一般民事侵权行为表现形式很广,可以包括一切作为和不作为;而劳动关系中发生的侵权行为是在劳动过程中,指定的工作任务和活动范围内。

3、受害主体的特定性。一般民事侵权受害主体可以包括一切自然人和法人,而劳动关系中的受害主体只能是基于劳动合同的劳动者。

4、侵害对象和损害结果的特定性。一般侵权行为的对象可以是财产也可以是人身;既可能造成物质损害也可能造成精神损害,而劳动关系中的侵害对象只能是人身损害,其损害的结果也包括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但物质损失不是单纯的财产损失,而是与劳动者受到侵权事实有直接联系的财物。

二、劳动关系中的损害赔偿案与普通损害赔偿案件的区别。

因劳动关系而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是普通损害赔偿案件中的一种,但它与普通损害赔偿案件不同,它必须是以劳动关系(劳动合同)为前提,因此它可能出现违约和侵权的竞合,一旦引起诉讼受害人不可能同时实现两个请求权,审理该类案件时要注意鉴别和区分:

1、构成要件不同

劳动者与企业(含雇主)之间的劳动合同是必要要件,劳动者的损害须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发生;劳动者要有损害,损害结果与损害事实有直接联系,一般的普通民事侵权案件只要能提出证据证明原、被告之间发生侵害的事实有因果关系即可。

2、赔偿的范围不同

人身损害一般运用全部赔偿的原则,赔偿以造成损失为限。《民法通则》中对普通财产和人身损害的赔偿有明确规定,但因劳动合同产生的损害赔偿只限人身损害赔偿,因此除实现《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外,还需支付必要的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伤残用具费、相关补助和扶恤金等。

3、适应的法律不同

劳务合同适用《合同法》调整,劳动合同关系适用《劳动法》调整。普通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单一,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中国民法通则》。在履行劳动合同时发生损害的事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参照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及所在地的法律法规。

4、归责原则不同

普通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采用过错原则,而由劳动关系发生的损害责任实行无过错归责原则。

5、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普通损害赔偿既包括财产责任,如赔偿损失,也包括非财产责任,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而基于劳动合同的侵权责任一般为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以及兑现承诺和政策。

三、 劳动关系损害赔偿案件中被告的法定责任

1、承担职工工伤保险的法定责任

我国《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产等情况下获得赔偿。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按当地的标准保障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因此,加入工伤保险是企业的法律责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尚不健全,人们对投入工伤保险缺乏正确的认识,特别是个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领导对工伤保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职工的`切身利益。目前,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对没有参加职工保险的企业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审理劳动合同损害赔偿案件时正确把握,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因工负伤或工作中得了职业病都有权得到救治,申请认定和享受工伤待遇。

2、被告有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法定责任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工危害。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3、承担履行劳动合同的法定责任

劳动合同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明确工伤待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所规定的。这一规定适用所有的企业(个体、私营),参加保险与否不影响劳动者在发生事故后享受工伤待遇的权利,这是企业义不容辞的法定责任。

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明确约定工作中发生意外(工伤)概不负责,这是与法律相违背的。最高人民法院(88)民  字第1号批复中明确指出:这种行为既不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也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应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劳动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企业不能以职工工伤造成停产和影响经营而拒付医疗费用,这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违背了社会公德,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把提高经济效益与职工工伤(生职业病)后应享受的待遇相对立是错误的。

四、审理劳动关系中损害赔偿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聘用一些人员从事临时工作,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认定。劳动合同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有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完成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最容易与承揽合同、运输等劳务合同相混淆。劳动合同下的工作必须在用人单位提供工具和劳动条件,劳动者提供的是劳动力;而劳务合同下的工作是劳动者自己独立完成,双方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对于劳动过程不能干预或指挥,合同的标的是劳动成果。

2、把企业是否参加职工工伤保险作为审理案件的首要内容

实行工伤保险是目前企业改制后保护受伤后职工合法权益,使伤残获得合法赔付的

重要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又有利法院执行。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安全生产,减轻企业负担,维护社会稳定。把原来只属于企业的后顾之忧交由社会来承担。因此企业是否参加职工工伤保险是我们审查因劳动关系发生赔偿案件的首要内容。对没有参加职工工伤保险的企业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由企业赔付。

3、劳动合同是区别于普通民事损害赔偿纠纷的前提条件

根据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审判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没有订立合同,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纠纷劳动者无法举证。而且按照现行的做法,用人单位要求解除事实劳动关系,应予以支持,劳动者可以获得一事实上的补偿,而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关系的一般不给予补偿,这样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因此类似这样的情况查明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成立就应以订立书面合同的劳动关系一视同仁获得赔偿。

4、正确适应法律法规

因劳动关系而发生损害赔偿案件要扩大法律法规适用的范围,除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外,还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本地区人均生活标准等。我国地大物博、贫富差别大、生活水平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因此还需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参照本地的有关规定处理。

篇5:对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调查论文

对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调查论文

摘 要:自《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起,跨文化教育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中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进展和成效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形势仍不容乐观,学生对如何依照英语国家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较薄弱。一、跨文化教育在言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文化是言语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言语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

任何言语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入的文化内涵。Mckay以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跨文化交际才能,贾玉新也以为跨文化交际才能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对英语国度文化学问理解和控制的过程,对英语国度文化学问控制水平的上下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运用英语的才能。

但在我国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无视了跨文化教育,片面以为,学习英语只需控制语音、词汇、语法,便可毫无障碍地停止阅读、交际。当然,言语根本功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也该明白:学习一门言语的目的毕竟不是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言语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言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水平上讲,交际才能的强弱便成了权衡英语程度上下的一种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交际才能的培育,使学生对所学言语国度的文化有所理解,能依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运用言语。这不只是现今教材所施行的交际教学准绳的请求,而且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请求。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1 西方人的传统现念。谦逊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用自我否认来表示谦逊。当这种谦逊在美国人面前运用时,他们会疑心本人能否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别,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交流失败而告终。如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逊地说“Here i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其乃谦逊的说法,他们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要送一件本人以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他人。因而,教员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能够以“Thank you!”作答。

2 西方人的交际作风。交际作风的差别表如今称谓语、问候语和应酬的话题,以及西方人丰厚的体态言语。如,在双方停止交谈时,中国人总是惯于讯问年龄、收入等,以表示对他人的关怀。而英美人则不然,其视个人的年龄、婚恋、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为个人隐私。因而我们与英美人交谈时,应防止谈及income(收入),weight(体重),age(年龄),religion(信仰),marriage(婚恋)等。

3 关于英汉成语、俗语表达的差别。如汉语一样,外语词汇的文化内容也是极丰厚的,有些词在短语中的解释与其根本的含义大相径庭。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言语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的贬义词语。而英语中那个“a lucky dog(侥幸儿)”习语却标明“狗”在英语国度的声誉鹤起。中国人望子成龙。在中国人心目中“龙”则是崇高、帝王等的意味,而英美人则以为“龙”是罪恶的意味。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可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气。

另外,我们还应引见西方国度的历史、社会政治制度、价值观、社会礼节等学问。由于中学阶段呈现了很多的有关外国节日、名人传记、风土人情等内容的课文。

三、增强中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倡议

要增强中学英语跨文化教育。实在进步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才能,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分离教材,适时导人。由于目前中学尚未开设文化背景学问方面的特地课程,所以只能分离现有教材,重点解说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说明其概念局部外。还要明白其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学问,并恰当扩展相关的外国的习俗习气和交际常识等学问内容。教材中有诸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发掘、可讲授。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除“地板”外,它还有“楼层”的意义。如:The building has 8 floors,可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有所区别,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一楼叫做“ground floor”,二楼叫做“first floor”。还有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度还是在中国,红色常常与庆贺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特别在中国,红色意味反动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风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惹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是表示亏损、负债。

2 角色扮演,亲身体验。角色扮演就是在课堂上设计一个交际环境,并想象本人是交际中的某一方。以本人的切身感受去体验跨文化交际。这种办法比拟生动、直接,能够使学生在亲身的交际活动理论中去领会文化的差别。在角色扮演之前,教员普通会请求学生有所准备,去寻觅材料,用心去体验角色的觉得,这样学生就有一个主动的文化学习的过程。如此,不但使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加强了跨文化交际才能,也使其他学生在生动的气氛中提升了文化学问程度。

3 直观教学,渲染气氛。可充沛应用多媒体、录音、录像、投影仪等直观手腕,给学生提供生动的言语和文化信息。教员在课前设置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幻灯片、录音、图表及情形图片。使学生在盲目和不盲目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感受西方文化的气氛。适时地运用电教手腕停止跨文化教学,不只能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构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增强其对文化学问的应用,而且能加强学生对跨文化的敏理性,进步跨文化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进步他们的外语文化素质与品位。

4 多读多看,积聚学问。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员的作用只能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认识。而关于文化的领会和理解主要靠学生本人。因而。在文化教学的同时,教员应引导学生停止普遍的课外阅读。但必需注重选择与学生言语程度和兴味相契合的阅读资料。详细应留意以下三点:文章内容应尽量富有兴趣性、学问性;文章的难易度应恰当控制,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普通一篇文章中约95%的词汇应在学生控制范围之内;各品种型的文章都应有所触及,应尽量防止那些单调乏味而又难懂的文章。以进步学生的阅读兴味。

篇6:英语学习中的“除了”引出考生几多愁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课堂内外-高考金刊

英语中意思为“除了……”的表达有except/except for/besides/apart from/but/but for/other than等,它们的用法复杂多变、难以掌握,学生常常为之困惑烦恼。本文将对其进行总结、归纳、练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它们的用法,消除学生几多愁。

1. except和besides都可解作“除……之外”煹含义不同。

except表示“从所提到的人或事物中除去,即从整体中除去一部分”,表示递减的概念,含义是否定的。besides表示“除了……之外,还有……”,指“在整体中加入一部分”,表示递加的概念,含义是肯定的。

试比较:

①We all went except him.

除他之外,我们都去了。(他没有去)

②We all went besides him.

除他之外,我们大家也都去了。(他也去了)

(1)besides常与other/more/else等词连用爀xcept常与all/every/everyone/none/nobody/everything/nothing等总括词连用。

eg. He had other people to take care of besidesme.

All the students in Class One went to the cinema except Li Ping.

(2)若句中没有实义动词do的某种形式焑xcept后接动词不定式煻鴅esides后接动词的-ing形式。

eg.I had no choice except to obey/besides obeying his order.

(3)若句中有实义动词do的某种形式煻者后面都可以接动词原形。

eg.She has nothing to do except/besides go with him.

(4)二者后面都可以接从句。

eg.①Besides that he explained the theory焗e gave us some examples.

②He is a good student except that he sometimes comes late to school.

(5)except后面可接for(构成短语except for)或其他介词短语,而besides不能。

except for主要有三层含义:

①表示对整体主要部分的肯定和对局部的否定熎鸩糠中拚主要意思的作用。

eg.Your composition is quite excellent except for several spelling mistakes.

②表示非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eg.The street is empty except for several cars.

③置于句首,表达except的含义。

eg.Except for this焑verything is in order.

except for后接名(代)词熆梢宰移为except+从句或其他介词短语。

eg.The climate here is good except for some rainy days.(except when it rains;except that it sometimes rains;except on the rainy days)

注意:二者用于否定句时含义相同,意思是一样的。

eg. He did nothing besides (=except) this.

除这件事外,他什么事也没做。

2. apart from兼有besides和except for两种含义,后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

3. but含义与except相同,都表示递减的概念,二者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但用法稍有区别。

①except可以代替but煹玝ut并不一定都可以代替except犎绻句中有no、all、nobody、who、where等不定代词或疑问词时,多用but牶蟾宾语从句时,多用except。

②but for含义有时与except for相同,但主要表示“要不是……”,常用于虚拟句,表示一种假设。

③but位置的变化会引起人称代词主、宾格的变化。

No one but I (=except me) knows it.

No one knows it but me (=except me).

4. other than含义与except/but相同,都表示从总体中除去一部分熀蠼用词、代词或不定式。

eg.In that case焧here is nothing you can do other than wait. (20上海春季高考题)

Practice

1. I know nothing about the young lady___she is from Beijing.(上海高考题)

A. except B. except for

C. except that D. besides

2. The suit fitted him well___the colour was a little brighter.(20上海春季高考题)

A. except for B. except that

C. except when D. besides

3. He did have nothing to eat but_____.

A. to steal some food from the shop

B. to rob some food of the shop

C. steal some food from the shop

D. rob some food of the shop

4. Jane was quite alone in the world____an aunt in Brazil.

A. except B. except for

C. besides D. instead of

5.____being a little large焧he hat looks nice.

A. Apart from B. Except

C. But D. Besides for

6. In no country___Britain can one experience four seasons in the course of a single day.

A. other than B. anything that

C. more than D. rather than

7. He gets up early every day___Sunday.

A. besides B. except for

C. except that D. except

8. We need fifteen more people______our team to do the job.

A. besides B. except for

C. except that D. except

Key1. C 2. B 3. A 4. B 5. A

6. A 7. D 8.A(山东省沂南一中 魏作雷 李瑞云)

篇7:对新课程中教师评价改革的一点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这次的评价改革通过评价主题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三个方面体现了整个评价改革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血液内容的发展,从而使评价的内容方面更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评价工具和方法上提供了更多的具体实施措施从而使评价的内容在事实上提供了具体的保障。在对教师评价改革问题上将对教师的成绩的评价内容扩展到教学方面与素质方面两大点12小点上,从而真正体现了不在以分数的高低评论教师工作质量作为唯一标准的理念。为教师具体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但是从现实的教育环境而言这样的保障和措施显然是单薄的。并不是我在这里将个别问题扩大化、严重化,其实只要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实施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落实标准的难度有多大。

首先是社会教育观念的难度。虽然科举制度造就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而结束,但是金榜题名的具体选拔人才的形势却仍在继续。选拔人才的标准仍然是学生在一次总结性的考试中能实际得到的分数。要进入较好的高等学校深造就必须考高分,而能从知名的高等学府毕业或者热门专业毕业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获得不菲的报酬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和学生的家长都只关注哪所学校的升学率高、只关注学生能否考高分。即使现在出现了较多的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技能培养,比如奥数、钢琴技能、书法技能等等的技能考核其实都是关心的是在中考、高考中加分的问题而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志向上考虑。社会教育观念的固化在今天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功利化,现在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大多数都是抱着尽量让所学专业与将来工作的发展结合的功利目的理念。这样的现象不禁让我想到了蔡元培校长的一段话:“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序抱定总之,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现在到底有多少这样真正以研究学问提高自己的素质而学习的学生呢?

再者在具体的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评定的细则上对这次的评价改革的障碍是很大的。现在在各个岗位上的竞争越演越烈,教师竞争上岗也在各个学校推广。而现行的评定一个教师的好坏的标准在前面的教育质量评定的标准下仍然是所教的学科考试成绩的高低。学生在本学科上考试考的分数高就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即使是每年的学期总结考核教师这一点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又提出什么“末位淘汰制”再没有具体的“末位”的标准下分数的高低就成了评断一个教师是否上岗的条例。在这样的环境下哪个教师还敢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学。好在这次的课程改革在对教师的评定方面下了大手笔将分数的高低不再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再仔细想想新课程中对教师评价的标准只能是提供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个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法规法律的保障,说直接一点并没有在法律上规定哪所学校如果不按照这样的标准细则来对教师评价而采取其它方式--例如以分数高低评价不具有效应。所以我想真正要使新课程落实到实处,不仅是一部《实施指南》,更好的是一部《实施法则》,从法规法律上获得真正的保障

篇8:探究被特许人对特许经营关系中商业秘密法律问题处理论文

探究被特许人对特许经营关系中商业秘密法律问题处理论文

在特许经营活动中,特许人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例如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及其他营业标志授予被特许人,同时有权收取被特许人一定费用。因此,在特许经营活动中,必然伴随着商业秘密的授权和使用。商业秘密在特许经营法律关系中具有特殊地位:首先,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活动中,必然会知悉并使用特许人的商业秘密,特许人有义务将相关商业秘密交予被特许人使用,此时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将会无限扩大。其次,在特许经营法律关系中的商业秘密的客体形态呈现多元化的特点,1993 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熟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在商品型的商业特许经营模式中,秘密配方和加工方法等是商业秘密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在经营模式型的商业特许经营模式中,商业秘密是除了产品的配方和加工方法外,更主要表现为营销计划、经销策略、商业数据和服务方式。[1]

被特许人在商业特许经营关系中既享有使用商业秘密的权利,同时又有履行保护商业秘密的义务。以下我们将从特许经营关系的开始阶段、冷静阶段、存续阶段以及结束后阶段来分析被特许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特许经营活动开始阶段被特许人对商业秘密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在特许经营关系中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鉴于合同及相关营销计划、经营策略、商业数据及服务方式等都是由特许人自行制定的,潜在被特许人对于特许人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在特许经营关系中是一种弱势地位。因此,在商业特许经营关系中,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关系开始之前有权要求特许人进行初始信息披露。初始信息披露制度是指特许人按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向特定潜在的被特许人事前提供相关特许经营合同、特许经营资源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重要信息等。[2]我国对于特许人向潜在被特许人履行的初始信息披露义务属于法定义务,而不是约定义务。根据《商业特许经营条例》第二十二条要求,特许人必须向被特许人真实披露包括特许人经营状况、知识产权、服务条件、特许经营费用、指导和督导办法、现有被特许人数量和经营情况以及近2 年财务报表和5 年内特许经营相关诉讼和仲裁情况等十二项内容。当出现特许人不真实、不充分和不准确履行该义务的情形,特许人对此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被特许人的侵权行为,《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办法》第七条要求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披露信息前,有权要求被特许人签署保密协议。也就是说被特许人须在签署保密协议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特许人的相关商业秘密信息。即使最终双方未形成特许经营关系,潜在被特许人也必须对特许人的商业秘密予以保护,不得向他人告之其商业秘密,也不得擅自使用特许人的商业秘密。

二、特许经营活动冷静期阶段被特许人对商业秘密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解除合同。这即是通常所说的“冷静期”。但是条例中对于“冷静期”的时间长短并没有特别指定,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特许人往往会将“冷静期”定得比较短,因此被特许人要利用好这段时间,对于是否存续特许经营关系有明确的考量。在此期间,被特许人可以享有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冷静期”仅仅指初次签订特许经营合同阶段,对于合同续订、展期和转让都不适用。[3]同时,即使特许经营合同没有成立,在保密协议的法律规范下,被特许人也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特许人的商业秘密。

在特许经营关系中,被特许人对于商业秘密达到了“实际利用”的标准就视为“冷静期”的结束。

1.被特许人“知晓”即为“实际利用”

特许经营体系商业方法和设计、特许经营指南手册、商业计划、商业策略信息、客户以及供应商名单资料、潜在被特许人资料和特许经营发展规划,只要被特许人知晓,就视为被特许人的“实际利用”,冷静期结束。

2.被特许人“实施利用”即为“实际利用”

特许经营中产品生产信息及配方、设备专有技术、技术诀窍和计算机软件等均属于技术秘密的范畴。技术秘密则具有明显的财产价值和操作实用性,也是为有限的专家知晓并实施的。此种情况只要被特许人达到“实施利用”的程度才视为“实际利用”,冷静期结束。[4]

三、特许经营活动存续阶段被特许人对商业秘密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在特许经营关系存续阶段,保密协议仍旧是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基础。特许经营存续阶段主要存在如下形式的商业秘密类型:(1)特许经营手册;(2)商业计划和战略信息;(3)产品资源、配方及菜单;(4)客户和供应商资料;(5)计算机软件和专有技术等。[5]特许人必须按照合同义务,对于这些商业秘密予以信息披露、培训指导。被特许人在此期间有权使用商业秘密。

依照《合同法》和《保密协议》相关要求,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关系存续阶段必须履行法定义务,不得擅自将其知晓的特许人商业秘密泄露给第三方或向公众公开或擅自许可他人使用。特许人在合同存续阶段往往还会通过竞业禁止条款来限定被特许人在加盟店以外的场所从事相同或相似的经营业务。特许人为了维护商誉,会对被特许人进行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被特许人也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特许人的监督行为,保护并利用好特许人的商业秘密。

四、特许经营活动结束后被特许人对商业秘密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特许经营合同的转让、终止或解除即意味着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之间已经不存在特许经营法律关系了。此时,被特许人对于特许经营中涉及的商业秘密就不再享有使用的权利,被特许人必须履行其后合同义务,包括安全处理特许人连锁店铺的物品、宣传品和各种设备,对于各种操作手册要妥善处理和承担保密义务。

1.返还、销毁协议

第一,在特许经营关系终止时,被特许人有义务返还特许经营手册、特许经营商业计划、特许经营产品制作程序、配方及菜单、客户和供应商资料等以书面形式为载体的商业秘密。第二,在特许经营关系终止时,被特许人有义务销毁特许经营活动中的商业工具———计算机软件系统。

2.竞业禁止限制

特许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会和被特许人签订竞业禁止条款,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终止之后的一定时期和地域范围内不得从事相同或类似的经营业务。

篇9:试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提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同时最具学习效果的成份。一个学生一旦对学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学习看成他的自己的愿望、渴望、需要和追求时,他学起来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这时其自身成绩或教学效果都不只是事半功倍的成效。相反,如果没兴趣,学习就会感到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对中学外语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兴趣的激发 兴趣的培养

一、兴趣的激发可用的方法

1、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伟大导师马克思说过:外语是人类斗争的武器。导师这句名言就充分体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语日趋在显示其重要性。因此,作为21世纪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十分明显的。经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这也就奠定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基础。

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有时是需要老师准确掌握其心理,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教学来激发的。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4种方式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1)讨论。组织学生就学过的内容展开讨论。这种方式可让学生充分开动自己的大脑,陈述自己的观念。如,在学完高中第二册第18单元“The Necklace”后,给学生一个讨论题:How do you feel like Mathilde Loisel,就文章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表示同情,有的表示批判。这样,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知识,一方面又就所学的知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用学过的英语表达句子的兴趣。

(2)表演。将短剧上学生按其中主要人物的角色和装扮来表演该剧目。设置相应场景。这使学生一方面运用所学知识将话表述出来,另一面又锻炼了学生潜在的表演才华。从而对英语产生兴趣。

(3)想象。每篇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去创造性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表多种不同见解。例如,在学完“The necklace”这一课后,让同学想象玛蒂尔德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她自己、她丈夫及别人会对此事做出什么反应。这样犹如学生自己在导演一剧目,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4)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教师要从穿着发型到面部表情,都应给学生一个庄重大方、积极向上的感觉。步入课堂几句热情而严肃的开场白,会把学生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使之迫不及待地听讲。如:Hello, everyone! I’m glad to see you. I have sth important to tell you……这样,学生就会非常认真听课。他们会在听课中踊跃提问,回答问题,课堂效果很好。

二、兴趣的培养

学生在课上产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在课后能保持长时间?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培养。要使学生持久地处于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有下列2个做法:

1、布置有声作业。为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把所学的内容熟读并录进录音带。每周六下午为英语活动时间。全体同学和老师共同监听,并选出语音、语调及熟练程度都很好的5位同学,再评出进步幅度较大的5位同学,并且老师发给一个小小的纪念品,以此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2、分类推进,逐层提高。为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布置作业时,按学生成绩好、中、差三个层次编排难易程度不等的题目,使他们各自有难易程度的作业,每次作业都使他们有一个新鲜的感觉。

通过以上两点的做法,使学生的课上学习与课下活动串成一条线,使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摆脱了那种课上学、课下放两分离的层面,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参考书目:

1、《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冯克诚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中学教学全书》,任绍曾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10: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中对“任务”分配的一点体会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靖 西 中 学 黎 评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这一说法与当前在许多国家较为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相一致。目前,我国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主要涉及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评价层面,或是对任务型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指导性原则,而对于如何进行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方法论的研究较为缺乏。随着高中英语新教材在2003年秋季的全面应用,新教材对任务型教学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较高的实践基础理论作为新教材的指导性的方法论。以分组互动式进行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对新教材的教学活动积累教学经验,乃至对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英语教学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如何在班级中进行分组互动。

我们认为,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各个中学中,高中教学班的人数相对较为庞大,一般少则四、五十个学生,多则六、七十个学生,班级人数的庞大对英语语音教学活动非常不利。无论是师生互动或是学生间的互动都难以展开,因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大都仅限于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地位,从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缺少了语言活动的机会,造成了目前我国拥有大量学了十几年英语却无法与外国人用英语沟通的“哑巴式”的英语学习者。在班级中进行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将解决以上的这一问题,将使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活动的机会,即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机会。分组即是按学生入学的英语成绩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按每4名学生组合为一个单元英语学习小组,每班按人数可分为10至15个单元小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各小组的座位应该是固定的,以便于进行互动交流。我们认为,按每4名学生进行分组,有利于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应该是广泛的、多方位的,应包含小组内互动,小组间互动,师生互动和学生间互动,又包含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比如,上学期我在我校高一(2)、(4)班的教学活动中,把(2)班48位学生分成12个单元小组;把(4)班58个学生分成14个小组(其中有二个小组有5个学生)。在分组的时候要按照入学成绩优劣进行塔配,这既保证了各个小组中既有尖子生,又有后进生;这又使得在小组活动中既能有带头人,又能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共同促进提高。

二、“任务型”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任务的分配原则。

(1)教师如何分配任务。我们认为,在英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任务的分配者,学生以及学生单元小组为任务的完成者,任务应考虑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分配,以便让学生在各个互动环节中能充分进行相互的交流与合作。

(2)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贴近他们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使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

(3)尽早布置任务,学生明确目标。通过实践我发现: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将任务布置下去效果更好。因为在开始学习教学内容之前,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因此学生就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获得能力,最后完成了任务,教师在此期间不断关照所布置的任务,关注在完成任务时特别困难的学生和内容,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等直至最终完成任务。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

(4)、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景的真实性,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设计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而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又要考虑兼顾两头。因此,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完成任务。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景,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编对话,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就对书上的对话进行背诵表演;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对书上对话稍加改编后并进行表演;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能根据语境,改编和拓展对话,表演要有一定的可视性,就好比是一次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四、教师角色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是“精讲多练”,因此教师担任着“主讲”和“指挥”两个角色。但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一种媒介、桥梁,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热情地参加学生的活动;同时组织和控制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这样学生才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任务型教学从新课程的精神出发,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特怔。

二00四年二月一日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要处理的几对关系】相关文章:

1.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3.中学英语教学课件

4.中学英语教学经验总结

5.处理邻居关系的俗语

6.中学下学期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7.探析旅游资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9.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0.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载word文档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要处理的几对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