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祖国山川颂的教学设计

祖国山川颂的教学设计

2025-01-23 08:19: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农家小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祖国山川颂的教学设计,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祖国山川颂的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祖国山川颂的教学设计

篇1:祖国山川颂的教学设计

祖国山川颂的教学设计

黄药眠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篇2:《祖国山川颂》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溧水县高级中学 陈军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对祖国山河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祖国和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了解颂这一种文体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一课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设计教学,展开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这一课的不欢迎态度,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是“颂”以及这种文体的特点,根据“颂”这种文体本身具有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方法:了解作者生平、思想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朗诵来还原作者的情感。以本课的学习为契机,带动学生对此同类型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体会“颂”这种文体的力量。

教学设计理由:

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太喜欢“颂”这一种文体,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文章内容空乏,思想肤浅,以描写与口号为能事,缺乏真实情感。实际上,这是由于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与文章作者的生活创作时代的环境经历相差太多所形成的理解代沟。黄药眠先生见证了积贫积弱的祖国在图谋强大的道路上的重重阻隔与挫折,历经波劫之后又见祖国枯木逢春的欣喜与激动,是当代中学生们难以体会的。

然而中学生们并不真正缺乏情感,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沟通年轻的读者们与作家在爱国这一主题上的情感,达到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与壮丽山河无比自豪的认同,继而以适当的学习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学生文章理解的智慧阀门,必然会让学生对“颂”这一文体有全新的认识,从而喜欢上这一篇文章以至这一类文章。

那么什么是学习这一文体的适当方法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对作者生平、思想与其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惟其如此才可以沟通学生与作家的情感;其次,诚如《毛诗序》中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颂”这中文体中,作家将他们的喷薄欲出难以抑制的歌唱赞美的欲望寄寓在细腻的描写与大量的修辞等表现手法上,学生只有通过有情感的大声诵读,才足以将这种赞美的激情淋漓尽致地还原出来。

教学过程:

师:上课前,我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了解到很多同学不喜欢《祖国山川颂》这篇文章,你们能阐述一下你们的理由吗?

生:这篇文章都是空话大话,给人的感觉是在喊口号,没有什么实际内容。

生:这篇文章是假大空的典型,没有真实的情感,给人很虚假的感觉,很肉麻(学生大笑)

师:我忍不住想提醒一下同学们,这篇文章叫《祖国山川颂》,作者是在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山川河流,这怎么是没有内容呢?而我们脚下所站立的这块土地,孕育了我们祖国伟大文明文化,提供给我们每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营养,所以我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去赞美我们的母亲不可以吗,很肉麻吗?

生:这实际上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只是现在的中学生们全部都是独生子女,感情淡漠,缺少对祖**亲的真正感情。比如我们初中时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很多同学都嘻嘻哈哈,根本没有一点严肃感。

师:(笑)全部都嘻嘻哈哈?包括你吗?

生:不,我很严肃的。

师:所以不是全部,你不能以偏概全。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不懂事,不是所有的同学都缺乏爱国的情感,是不是?

生:是。

师:你请坐。我们的当代中学生都是感情丰富的,在和大家平时的交流中,我可以感觉到我们同学的热情如火,怎么能说是缺乏情感呢?我们有些人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的不严肃可能有很多的因素,比如我们国民一贯的公共意识的缺乏和不注意场合等,这是另一个话题,不管怎么说,它不能证明我们同学缺乏情感。实际上,在对待爱国尤其是抗日爱国这个问题上,我们同学个个都是小“愤青”啊。(同学笑)

生:虽然我们对祖国的情感是真实的,但一般来说,我们都把情感放在心里,这种直接的表白给人的感觉太做作。再说,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我们多么爱妈妈,也没有人会天天对着自己的妈妈去直接抒情啊。(生笑)哄然说是,有人得意地点头)

师:好象这代表了我们大多数同学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用不着整天对妈妈抒情,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情感不能自已的直接抒发的时候?

生:(迟疑着)有

师: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运动会上看同学比赛时,我明明听得有同学高呼“8班万岁”,甚至我还听见有同学高呼“为了8班,冲啊!”,这不肉麻吗?

(生笑)

生:不肉麻。

师:为什么呢?

生:当时的环境、气氛和激烈的竞争会让人变成这样。

师:是啊,一定的环境与氛围会让人有不能自已的情感抒发甚至是爆发,是一个人集体荣誉感的自然流露,我们非但感觉不到不自然,反而会增进我们对集体的热爱,有团结力量,聚拢人心的作用。这个例子能说明什么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祖国山川颂》的情感表达吗?

生:《祖国山川颂》的情感表达也是真诚的。

师:对,只不过我们和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相隔既远,在对情感表达和某些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了代沟。那么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前我们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叫知人论世,我们解读其它类型的文章,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出示黄药眠生平材料,与同学共同学习)

师:黄药眠先生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他汲取了这块土地提供的种种滋养,深深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富饶和这块土地对我们这个民族滋养的'大恩。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外夷的铁蹄践踏与旧政府的黑暗昏朽,他也亲身参与了民族解放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去,他有过新中国建设的欣喜也尝尽了祖国建设中十年内乱的失望,当祖国历经波劫,重焕青春光彩,有什么比这更让他激动呢?不惟如此,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同样也滋养了我们每一个人,想想看,这块被野火烧过春风吹过的土地,这块洒过我们祖先血汗也同样洒过你我血汗的土地,难道不也能让我们感动吗?

师:同学们,我们对我们的祖国有着深深的感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同样有着赞美祖国歌唱祖国的欲望,只不过,我们缺乏这样的感情体验与合适的氛围,以致于我们的这种对祖国深深的爱被隐藏了。这说明我们要还原这种情感,还要用一定的方法营造一定的氛围,唤醒我们身上沉睡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出示歌曲《我的祖国》第一段歌词)

师:这是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我们同学应该基本上都会唱。

生:我们上学期的每周一歌唱过。

师:那太好了,我们先请同学在心里把这首歌深情地朗诵一遍。(注重号表面教师说话的着重语气)

(一分钟后)

师:你们感觉如何,有没有被感动的感觉?

(生笑)

生: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歌唱一遍,唱的时候一定要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生齐唱

师:感觉如何?

生:很抒情,让我们有热血冲动的感觉。

师:是热血澎湃吧。我们显然被感动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生:因为歌曲有音乐的伴奏。

师:对,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而这种旋律和节奏需要通过什么方式表达?

生寂然,可能弄不清老师的意思。

师:也就是说,这种节奏和旋律在歌词上看得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即便有曲谱,纸上的曲谱可以直观地把这种旋律表达出来吗?

生:不能。

师:是啊,不能。如果真要这样,我们大家就用不着耳朵了。

(生笑)

师:所以说,我们得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声音。

师转向黑板上的课文标题,在“颂”上打了一个着重号。

师:我要告诉大家,“颂”这种文体也有着强烈的节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带着强烈的情感的,这种情感,作者必须要借助语言的修辞,比如句式的整齐与变化,描写的细腻与修辞格的适当运用,这些文章中的句式,时或整齐划一,时或参差错落,时或行文迅疾利落,时或婉转悠长,这都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将作者的这些情感还原,最好的方式就是……

生:朗读。

师:朗读,并且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文辞与句式的变化,将这些变化表现出来了,作者的情感就会被还原,我们的情感也会被激发出来。我们试试看?

生:好

师:我想提两个要求:一是我们一定带着对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的感情体验去大声地朗读;二是朗读中,我们或许会有一些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十分钟后)

师:你们有没有从朗读中感觉到作者的情感?

生:有

师:好,你来说说看。

生:文章第二段,“我不仅爱祖国的山川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热爱得非常深。

师:一种细致入微的情感。体味得很好,不过你刚才读得不好,能有感情地读读看吗?

(生读)

师: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哪几个词上?

生:“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和“也”上。

师:很好。大家一起读来试试。

(生读)

师:还有什么感受?

生:文章第五段,连续运用了排比,表达了我们祖国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灾难与挫折。

师:表达了挫折?这话通不通?应该是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情感?

生:作者为祖国遭受的灾难悲痛的情感。

师:我感觉这一段不仅是表达一种悲痛的感情,还有什么感情在其中?

生:这一段最后,写作者看到祖国重新焕发生机的欣喜。

师:很好。这两个部分有什么关系吗?

生:对比,写祖国的经受的灾难来衬托出祖国重新兴盛的喜悦。

师:到底是对比还是衬托?

生:衬托。

师:对,你自己都说了衬托出作者多祖国春天来临的喜悦。

师: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发现,有一些文章不是潜心沉思就可以体味出它的好处的,比如像颂这类文体还有像诗歌等需要通过大声朗诵,才能体味到它的精彩之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能同学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朗读体味,请大家利用早读和晨读的时间,再进一步去把这个事情做好。下课。

篇3: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相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相信又是困难重重,问题多多。

哪一位语文教师不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兴致勃勃,哪一位语文教师不喜欢让学生更迷恋语文课,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上来。而实际中更多的语文教师会有这样的尴尬:我在竭尽所能的让我的课更有意思,更有魅力,可常常出现这样的难题————讲多了,有学生听腻了;讲少了,有学生搞不懂了。任凭你使出十八般武艺,可总有一些人参与不进来。

如何克服这一难题,走出这一尴尬呢?若是让懂的帮助不懂的解决,若是让同学们互相启发问题不是更好解决吗。语文这门课的特殊性表明此法还可行。故而,可否考虑让同学们互相解决会的,老师补充不会的即适当的精当的点播。

篇4: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教材于我而言没有新旧之说,第一次走上高中语文课堂,每一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只不过由于个人阅读喜好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自身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尽管当前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但对教材真正的解读还是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

《祖国山川颂》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其途径是通过对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鉴赏,感受作者的情感。

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语言的审美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当前语文教学很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上成艺术课从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所以在自己教这篇文章时,一直很注重语言的分析。值得记录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很成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自习学生已经有过一次的齐读,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上课开始就让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解读大致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齐读,这次的效果已经比前面第一次朗读好的多,理解内容之后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语言分析比较到位。如对“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的解读。短短的几句话,既有比喻如“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的运用,又有“桥孔”的静和“桥上人打着伞走过”的动以及“红棉树开花”的静到“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的动所形成的对比,还有“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篇5: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对文章的段落间的空白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作者对每一事物描写之间有很大的空白,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这是本文的结构“片段式”的特点。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对“祖国山川颂”这题目的解读不到位。上课时,我只提到了这是一种问题,而没有从它的来源和演变说起,给学生造成很懵懂的状态。“颂”应是来源于《诗经》中的“风、雅、颂”。以采取赞美、歌颂为主。写法上多用铺叙手段。在上课时先讲解语言美再归纳结构特点,中间有点杂乱。后感: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读几遍,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写景游记类的散文。但对于当前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朗读是让他们很厌烦的。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使他们的朗读从被动变为主动,是当前让我考虑很多的问题。也担心如果不使用好一点的勉励措施,仅凭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今后语文学习的效果会是很不好。

篇6:祖国山川颂读后感

“祖国的山河对我们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所唱的每一首歌,它们总是发出同样响亮又热情的回响。”――著名现在作家黄药眠在他的代表作《祖国山川颂》中这样诠释祖国与一个赤子的心有灵犀。

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热土以及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

祖国是什么?她是时间的年轮,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是用热血和热泪编成的史诗。史诗上记载着盛唐的繁荣;记载着南宋的腐败;记载着虎门的耻辱;还记载着建国之后的雄风。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然而,这个民族在流尽了钟乳石一样的眼泪后,凭借她的坚韧与执着,岿然不动,屹立在古老的东方,我被她的自强不息震慑了!

祖国是什么?祖国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的摇篮。她用甘甜的乳汁悉心哺育我们,给了我们黑眼睛、黄皮肤,让我们学会在黑夜中摸索前行,寻找那一线光明;她用慈爱的目光凝视我们,赐予我们勤劳、智慧,让我们变得像黄土般坚韧厚重。她教会我们在成功中收获经验,在失望中播撒希望,在山重水复时找到柳暗花明。祖国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

祖国是什么?祖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是哈尔滨晶莹的冰雕,是江南别致柔情的小桥流水;她有夏的热情奔放,也有冬的含蓄纯洁;她是雨后的七色彩虹,是戈壁滩上的丝路花雨;她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妩媚,也有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壮美。祖国是风景,我就是那个欣赏风景的人。

祖国啊,这位拥有56个儿女的母亲,领着亿万子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永不停息的奋斗、进取。冰天雪地无法让她放弃,地崩山摧无法使她倒下。世界已经意识到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正在崛起,一个坚韧不屈的灵魂正在成熟,她正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速度,更高、更强、更快地努力发展。

祖国,我的母亲,我要用最淳朴的语言和最崇高的爱表达我对您深深的敬意!祝福我的祖国有一个更辉煌、灿烂的明天!

篇7:祖国山川颂读后感

一篇黄药眠大师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祖国山川颂》。

在《祖国山川颂》中,我充分领略到了祖国的美丽,也明白了黄药眠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他写他爱祖国,爱祖国大自然的风景。他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也感到亲切,值得他留恋和爱抚。

他的文字非常优美,让我体会到了中国风景的美。“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可是面对那么多的美景,我们谁又真正领会到它们的美,领略其中的韵味呢?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我们祖国的土地曾经保守摧残:“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暴雨曾来冲刷过它,帝国主义也曾轰击过它。”读到这里,我才发现原来我对祖国的了解是多么地浮浅。但是在经历了那么多之后,我们的祖国依然坚持着,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展现出盎然的生机和万卉争荣的景象。我从中学会了坚强。坚强是抗击那些挫折的最好最好的武器。

“祖国的语言是多么神奇啊!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尖一起跃动,”的确,祖国的语言很神奇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欣赏中国的文字呢?难道我们只喜欢英文而漠视中文吗?不,我们绝不应该那样子做。祖国的语言好比一棵树的根,如果根都没有了,那么凭什么谈发展呢?()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在冰峰雪岭上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水面上的睡莲更娇艳?”从这句话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祖国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对祖国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爱国,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祖国,如果都对自己的祖国不了解,那么我们何以谈爱国?其次,我们应该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利益;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与祖国复杂的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而要真正体悟质朴、崇高的爱国情感,这不仅需要思考,更需要我们付诸行动。

篇8:《祖国山川颂》教案

《祖国山川颂》教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词语积累:

字音:

湖泊 莽苍 广阔无垠 烧灼 盎然 铿锵 苍苔 汲水 涟漪 澄澈    飞流急湍 混浊 龙湫

字形:

层峦叠嶂 翠锦斑斓 林阴道 蹒跚 晨曦 冈峦 万卉争荣

词义:

企盼 云蒸霞蔚 震耳欲聋(辨析:振聋发聩)

课前思考:

本文歌颂的对象是什么?

文章是否仅仅赞美了山川?

这些内容围绕什么中心写?

教授新课:

一、导入专题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说过:“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要把心灵里的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法国大作者雨果说:“人民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我国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以“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倾诉了拳拳报国之情。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二、了解作者。

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篇9: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祖国山川颂》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其途径是通过对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鉴赏,感受作者的情感。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读几遍,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写景游记类的散文。但对于当前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朗读是让他们很厌烦的。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使他们的朗读从被动变为主动,是当前让我考虑很多的问题。也担心如果不使用好一点的勉励措施,仅凭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今后语文学习的效果会是很不好。

篇10:祖国山川颂课后反思

我去年也是在新年之后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教学这篇文章的,当时因为担着班主任一职,事务繁杂,备课有些按部就班,没花很大的心思,教学效果不佳。新的一届学生,自己又不再担任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备课,我希望自己每堂课都有亮点,每次都能让学生感到它的耀眼。学生在新年之后,心理期待是比较高的,我不想让他们在第一堂课上有失落感。

在小组式的教学方法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参与中欣赏自己喜欢的,又学习自己不会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读写分析概括表达能力,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乐而不为?

从老师角度,课堂有了活力,同时教师的精当点播提高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学生多角度的展示是教师更深入明白了学情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因材施教。毕竟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学生。

篇11:祖国山川颂课后反思

在具体的操作中还需要注意且必须注意的是老师一定要在备课中明确何处主何处次,以便针对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在有主有次的处理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让更多的组参与到课堂中来;还使教学重点明确,要点突出。此点很关键。把握好此点方可能指挥若定,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

当然,这种授课方式常常是任凭你如何节省时间,时间还往往还是不够。因为学生太多,想法当然也不会少。所以课堂讨论结束后一定要收一下各组预习讨论后的修改稿,然后在第二天给予适当表扬。让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持续燃烧。当然这也是深入学情,防止只漂浮在水面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此环节当然也不能忽视。否则,课堂其乐融融,考试成绩惶惶。

另外,高帽子不好,人人爱戴,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时时处处的对学生表扬鼓励。

篇12:祖国山川颂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反复实践,感觉以小组为单位的预习探讨方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故而,我尝试着在不同的课文中灵活运用此法。

《祖国山川颂》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加之,《祖国山川颂》以全景式的铺陈方式来歌颂祖国,篇幅较长,内容又多有相似处,易给学生文章内容空乏的感觉。同时教材又要求采用“文本研习”式学习。故而,

在预习中,采用在作者经历渲染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完成预习。故设计了上面的“预习要求”从同学们课堂发言和交上来的书面材料看,学生们真是尽情展现才华呀。预习效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远远超出预期。真是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平台,他们总会展现出他们独特的魅力,总会不断给你别样的惊喜。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原设计是各组发表各组的看法,然后教师点评。后来发现,这样做一方面会影响各组之间的切磋机会;另一方面会让一些同学觉得别的小组的发言与自己无关,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再者,也造成时间的浪费,教学内容的混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采取每一个精彩片段,以提出这一处的小组的发言为蓝本,其他小组补充或扩充。这样既有预习中的“预设”,更有学习中的“生成”。

【祖国山川颂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祖国山川颂》的教案以及原文

2.颂祖国诗歌

3.《橘颂》教学设计

4.《祖国》教学设计

5.郭沫若《雷电颂》教学设计

6.《骄傲吧,祖国》教学设计

7.《雷电颂》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8.祖国在我心中诗歌——《祖 国 颂》

9.迎国庆颂祖国的演讲稿

10.人教版祖国宝岛台湾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祖国山川颂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