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二
“落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二,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二,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十四课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繁荣兴盛景象,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海运,发达的海外贸易与频繁的中外往来。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的成就,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实现大统一的关系,以便培养学生观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棉纺织业的发展则是元朝经济最突出的成就。
2.元朝手工业,交通运输和海外贸易的成就以及中外交往的发展,都是和全国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分不开的。元朝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重点
元代的棉纺织业、元大都、运河漕运和海运。
重点分析:1.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成就。2.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集中体现了元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繁荣。3.南北运河的全线修通,不仅促进了元朝漕运的发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而且为后世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4.元代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头绪多,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条理清楚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
〔新旧知识联系点〕
1. 元朝统一和社会经济及中外交往发展的关系。
2.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
3.两宋和元朝植棉面积的扩大,同棉纺织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确立目标,指导学练,讨论解疑,总结深化,练测评估五步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元朝在哪一年建立,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哪里?哪一年元朝统一全国?
2.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导入新课〕
师: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元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有: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师:回答得很好!不过元朝的统一除了上述两个作用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元朝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的发展,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一下。
篇2: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
[确立目标]
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标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个大问题呢?
生:两个。1.社会经济;2.中外交往。
师: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内容,然后讨论一下我们这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呢?
生:1.元世祖重视农业的发展;2.纺织业的新发展;3:闻名世界的元大都;4.漕运和海运;5.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发展。
师:好!下面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学习目标、师生共同阅读明确)
[指导学练]
一、元世祖重视农业(板书)
1.元初农业生产的破坏(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元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蒙古族。
师:蒙古族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生:蒙古族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
师:初入黄河流域的蒙古贵族,对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采取了什么态度?造成了一种什么结果呢?
生:破坏。蒙古贵族夺取大片农田,改作牧场。黄河流域的农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蒙古贵族夺占农田为牧场,企图用自己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中原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其结果不仅造成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急剧下降,而且也激化了民族矛盾,危胁到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随着元朝的统一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元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开始由破坏农田转而重视农桑,把农业生产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出示(出示课件:元世祖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引导学生阅读诏令)
2.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板书)
师:元世祖是蒙古贵族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颁布了行省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元世祖为政开明,勇于接受中原文化,重视农业发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教材,归纳一下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呢?
生: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2.在中央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派人到地方检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情况,把户口增加和田地开垦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3.修治黄河。
师:很好!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吗?(停顿)学习下一个问题后,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纺织业的新发展(板书)
师:棉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棉花的大量种植。同学们回忆一下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范围,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开来,到南宋后期发展到长江流域。
植棉区的扩大,为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师:元朝时,江南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也就是从元朝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
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当地农家妇女黄道婆,推广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发展有很大贡献。下面,我们看大屏幕,了解一下黄道婆。(出示课件:黄道婆像及生平简介)师: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呢?
生:1.推广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2.改进了一套棉纺织工具。
师:归纳得很好!黄道婆创造的一套“擀、弹、纺、织”’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她创制的三锭三线的脚踏式纺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纺织效率,比欧洲的“珍妮机”早了5。黄道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女纺织家,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智慧的代表。
师: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有关材料归纳一下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
生:1.棉纺织业生产规模扩大,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
2.棉纺织技术先进,出现了提花和印染等水平很高的工艺。
3.纺织工具先进,生产效率提高。
师:元朝的手工业,除了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还有哪些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出示课件:元朝手工业分布图)
生:除了棉纺织业外,获得巨大发展的还有丝织业、陶瓷业。
师:很正确。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其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这主要得益于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师:下面,同学们从地图上找到松江和大都的位置。
生:指出位置。
师: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我们刚讲过,而大都则是元朝的都城,闻名世界的大都市。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描述大都的情况说:“城是如此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它了!”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大都的雄伟壮观和昌盛繁荣!
三、闻名世界的元大都(板书)
师:请同学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课件:元大都简介、地图:1.元大都平面图;2.元朝的对外交往图)
在看的过程中思考:
1.元大都的由来;2.元大都的布局特点;3.元大都繁荣的表现。
师:哪一个同学介绍一下大都的由来?
生:元大都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金代称中都,元世祖时,改称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大都是元朝在金中都遗址上建筑的一座新城。它于1267年开工兴建,于1285年建成,历时之久。
师:很好!哪一个同学结合“元大都简介”、“元大都平面图”和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元大都的布局特点?
生:1.城市布局规整。南北略长,呈长方形,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形式,宫城称“大内”,在城南中部,皇城在其周围,商业中心在积水潭一带。2.规模宏大,城周28600米,有11座城门,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9条,“人烟百万”。
师:归纳得好!那么大都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人口众多,大都人口有四五十万;2.商业繁荣,拥有各种各样的集市。据说,每天运进城里的丝,就有1000车,世界各国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的来到大都,无不惊叹大都的繁荣富庶。3.文化繁荣,大都是戏剧中心,聚集了许多文人;4.交通发达,陆路、水路四通八达,联系国内和国外各地(上述的三个问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
师:很正确!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马可·波罗描述大都的繁荣时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元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业,尤其是水路运输也取得巨大发展。它主要体现在漕运和海运上。
四、漕运和海运(板书)
(出示课件: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
1.发展的原因(板书)
师: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后,南北方面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大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出示课件)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元大都的各政府机构和士兵的粮食及其它物质供应都依靠江南。
师:为什么依靠江南呢?
生:因为唐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繁荣富庶。
师:元大都地处北方,人口众多,所需粮食和其它物质主要靠什么途径从江南供应呢?
生:漕运和海运。
师:好!这就是元朝漕运和海运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学一下漕运。
2.漕运(板书)
师:什么是漕运?
生:历代王朝把各地的粮食等物质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城,叫漕运。
师:在海运开拓以前,大都所需的江南粮食及其它物资,主要是通过运河北运的。但元朝以前,南北运河基本上还是隋炀帝时所凿通的那条运河。(出示“隋朝运河图”)这条运河年久失修,多处淤塞,而且路途曲折迂回,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为不便。(结合“隋朝运河图”进行讲解)
师:为了解决运输困难,元世祖下令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指“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讲解)会通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全长250多里,通惠河,由通州到大都,全长160多里。这样,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了起来,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至此,南北大运河全线凿成,我国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通过这条运河连接在一起了。
同学们结合地图比较一下,元朝大运河相比隋朝大运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2)隋朝大运河迂回曲折,元朝大运河在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渐渐变直,路途缩短,更有利于航运。
师:观察得很仔细!元朝大运河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是巴拿马运河的20倍。它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为人类创造的人工奇迹,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元代新运河的开凿为南北交通的发展和物资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元末时,两淮运使宋文瓒说:“世皇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米至京都五百万石”。可见这条运河在整个元代都是十分繁忙的。
大运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运河有时因天旱河水太浅,漕渠时常败坏,给漕运造成了困难。为了解决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元政府还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3.海运(板书)
师:(引导学生看“海运航线图”)粮船由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东海、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往大都。同学们结合课件内容分析一下,元朝海运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元朝海运情况摘录)
生:(1)海运运输量大;(2)海运便捷,顺风时半月可达;(3)海运运费较低,最经济合算。
师:很好!元代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对于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航海技术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元朝,版图辽阔,经济繁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到中国来,中国的海外贸易和中外交往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
五、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1.泉州港的兴盛
师: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极其兴盛。泉州六胜塔是泉州港兴盛的历史见证。(出示图片“泉州六胜塔”)哪位同学谈一谈泉州港的兴盛情况?
生:泉州当时生长着很多刺桐树,以“刺桐城”闻名世界,港内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那里汇集和起运。元朝的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
师:很好!同学们看一下小字部分,说:“当时一位外国旅行家称泉洲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并列世界第一的大港口。但是,据另一位外国旅行家估计,从亚历山大港运往欧洲各国的胡椒,还不到输入泉州的1%。可见,当时的泉州何等兴盛!另外,泉州有外国商人特定的居住区。元政府在此还专门设立了掌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泉州港商贾云集,商船往来不绝,成为大都以外又一闻名世界的东方明珠。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中外交往的频繁”。
2.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师: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通发达,元朝的对外关系也得到了发展,使节、商人往来不绝,中外贸易十分活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不仅有波斯、阿拉伯的商人,而且出现了欧洲和非洲的商人。元朝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同学们看一下元朝对外交往图(出示“元朝的对外交往图”)领略一下大元帝国对外交往的盛况。你知道当时和元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多少吗?同学们猜一猜。
生:略。
师:据元末大旅行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仅菲律宾以南、以西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即达九十七个之多(指图讲解)。可见,当时元朝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非常广泛。
师:同学们知道,元朝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谁吗?
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像和《马可·波罗行记》”)
师:记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的著作是什么?
生:《马可·波罗行记》。
师:许多同学知识广泛,了解马可·波罗,看过《马可·波罗行记》。哪位同学愿意谈一谈你了解的情况?
生:略。
师:很好!马可·波罗博学多才,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他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元世祖对他很信任,多次派他出使,据说他还做过扬州的地方官。1292年,马可·波罗乘船回到意大利,后来,在一次作战中被俘。在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难友——作家鲁恩蒂谦,鲁恩蒂廉整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也叫《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很大,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马可·波罗行记》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
综观该课内容,我们了解到元朝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中外交往频繁。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和元朝的统一密切相关。下面同学们就“元代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展开讨论。
[讨论解疑]
讨论题:元朝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每组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北方的农业生产就是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的。
(2)元朝的统一,使植棉技术迅速传到北方,棉花得以在全国广泛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尤其为沉寂多年的南北运河的全线开通和海运的空前发展创造了条件。
(4)统一的元朝,疆域辽阔,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频繁的中外交往提供了基础。
当然,元朝的统一对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多,我们仅就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总结。下课后,希望同学们就其它作用继续查找资料,进行讨论。
〔总结深化〕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重点是元朝的棉纺织业、元大都以及漕运和海运。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朝社会经济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元朝的棉纺织业要掌握一个中心(松江)、一个代表人物(黄道婆)、一件大事(从元朝起,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元大都这个知识点要掌握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漕运和海运,要掌握《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综上所述,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成就取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元朝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正是它的统一,促进了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中外交往的发展。
〔练测评估〕
一、选择题
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是( )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周世宗 D.元世祖
二、列举题
1.列举本课三座城市及城市职能。
2.列举在本课三位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篇3: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材教法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材教法
第十四课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材教法地位分析
元朝统一后,疆域辽阔,交通发达,社会秩序趋于安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统治者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元朝的社会经济和海外贸易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入主中原后,蒙古贵族由破坏农业到逐渐接受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残破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元朝的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最突出的是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大都为代表的商业都市的繁荣,充分反映了元朝社会经济繁盛的局面。元代漕运的发展使南北交通更加通畅,规模空前的海运更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的壮举。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丝织品和瓷器远销世界各地。元朝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
教学思路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既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元朝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又要认识经济与政治、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教学语言,使知识回归现实、回归生活,通过录像、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图示、引导、讨论的方法是教学内容有难变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从重点知识入手,全面了解和认识元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重点分析
元大都的繁荣是教学中的另一重点。元大都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大都城市建设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是古都北京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元大都的繁荣是元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
元代的漕运和海运是教学的又一重点。会通河和通惠河的开凿使年久失修、多处淤塞的大运河重新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他不仅缓解了大都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大都商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规模空前的'海运是元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表现,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的壮举。
元代的棉纺织业是教学中的重点。棉纺织业是元朝受工业方面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棉花在全国的广泛种植为棉纺织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松江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是我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难点分析
对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是教学中的难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准确全面的认识元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既要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会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闻名世界的元大都.(屏幕显示“元大都平面图”)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大都的布局、交通以及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对元大都作一番描述。并请学生思考回答元大都繁荣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元代的漕运和海运。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然后屏幕显示“元朝漕运”图,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相关知识点,通过师生交流,在屏幕上逐一显示。元朝的海运情况,可以指导学生看书预习后,请学生根据“海运航线图”向大家介绍。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元代漕运、海运发展的作用。
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时期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指出元朝的棉纺织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元朝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情况,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元朝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同时,屏幕显示相关知识点和图片,着重落实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黄道婆对棉纺织业发展所作的贡献。
难点突破方案
对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英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学,使难点分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关系。这样,在最后总结归纳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最后教师应指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这些因素同样适应于其它朝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原因方面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课堂导入
导入一:引导学生回忆元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然后指出,元朝时,有一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回国后,有人根据他的回忆写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对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富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以至于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到东方寻找财富的热潮。大家想知道马可波罗描述的元大都是什么样子吗?元朝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导入新课。
导入二:(屏幕显示“黄道婆像”)引导学生认识黄道婆,引出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再延伸到元朝经济发展的其它方面,从而导入新课。
篇4: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唐朝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唐都长安。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②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值得后世人引以自豪。
3.能力培养:①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②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唐代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从而培养理解分析能力。
4.学法指导: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经济繁荣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纵向与秦、汉、隋比较加深对盛世经济的理解。从而明确经济的繁盛固然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功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②通过对长安重要地位的认识,加深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首先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实际观看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文物。
3.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试做文物模型,如筒车、曲辕梨。绘制唐都长安布局图。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教学重点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教材分析
1.引导学生回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的概括景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2.“稻米流脂粟米白”一目,讲述的是唐朝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农业的发展情况。本部分内容需要讲明四个问题:①水稻等栽培方法的进步:讲明二年三熟制在地方推广,一年两熟制在南方出现。讲明水稻的育秧移植和冬季利用温泉水浇灌蔬菜的技术。②经济作物中讲明茶叶生产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到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风靡全国。被誉为丝国的蚕桑生产自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主要产区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得到巨大发展。③生产工具的改进要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为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坪,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认识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④水利事业需要讲明唐政府设专门机构管理水利,修建水利工程200多处。最后小结:由于农业的发展,出现了荒地垦辟,府库丰盈,人口增加的盛世景象。
3.“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一目,叙述唐朝手工业发展情况。唐朝手工业创造了古代世界闻名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本目从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三方面说明这个问题。①丝织业以绫、绢、锦为代表说明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丝织技术的高超和色彩的丰富。②陶瓷业以青瓷的晶莹、白瓷的洁白、唐三彩的绚丽说明陶瓷技术的进步。③金属铸造业以长安大雁塔的铁钟、扬州铜镜以及西安出土的金银器为例,说明铸造工艺的进步。
4.“长安百万家”一目,讲述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向学生讲明四个问题:①规模的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②城市布局特色,宫殿、衙署、坊、市分开,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③人口众多,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长安,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④商业繁荣,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形成。同学们了解到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一、“稻米流脂粟米白”
1.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
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二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
2.茶叶与蚕桑生产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东晋时招待客人用茶果。
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以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逐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当时一些城市里,已经有了专门卖茶的茶馆。
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当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十几个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叶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明显进步,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远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茶叶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地,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
陆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所著《茶经》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和种类、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煮茶的方法、饮茶的茶具、茶叶优劣的区分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
唐朝前期的蚕丝业中心仍在北方,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技术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江渐一带蚕丝业还比较落后。到唐朝后期,江南蚕丝业得到巨大发展。
我国是大麻和苧麻的原产地。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是麻。苧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离汗,受到人们的欢迎。唐朝的衣服主要以丝麻为材料。
3.生产工具的改进一曲辕犁、筒车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一定的类型标志着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应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师:汉代的生产工具有何重大改进?
生:牛耕,马耕的广泛应用,在普及使用二牛三人的耦犁外,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播种使用耧车。
师:大家把汉代牛耕图和唐敦煌壁画中的曲辕犁比较一下能发现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讲述)不同有二:一为辕的长短不一,曲辕犁的辕呈曲线型,便于操作灵活,其结构简单灵巧。二为可调节犁地的深浅度。在机械化、电气化的农机设备产生之前,曲辕犁可以说是最先进的耕地工具了。
师:前朝发明的灌溉工具有什么?
生:三国曹魏马钧发明的翻车。
师:唐有了更为先进的灌溉工具筒车。
两者相比哪一个更先进些?为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的插图,得出结论:筒车更先进一些,因为它是以水为动力,自动灌溉田地,而翻车是以人为动力。)
4.水利事业的发达
师:战国、秦、汉时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
生: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秦——灵渠
西汉——六辅渠、白渠。
师:自古以来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唐时在面积兴修水利,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了一系列灌溉渠,并修筑旧渠和河堰。为了加强对水的充分利用还专门颁布了“水法”。
二、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
1.丝织业
唐代丝织业非常发达,丝织技术精巧,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絁等。(教师可简单介绍各种丝织品的特点。)
唐朝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有人对吐鲁蕃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了色谱分析:红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等五色。各种色彩达24种之多。
2.陶瓷业
师:我国陶器产生于何时?
生:原始社会,半坡氏族。
师: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水平。从唐朝起瓷器制造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瓷器已代替金、银、漆器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用器皿,开始出现了制瓷名窟。有人形容说:“若邢瓷类银(言其白),则越瓷类五(言其白而莹润)”,“若邢瓷类雪(言其洁白),则越瓷类冰(言其洁白而透明)”。
唐时还出现了一种新型陶器——唐三彩,它是一种铅釉陶器。先以陶土制成陶胚窑内素烧,然后再上釉进行釉烧。由于窑内高温使铅釉熔化相互渗透,形成以白、黄、绿、褐、蓝等色为主的工艺品,其造型生动,色彩斑斓。
金属铸造技术在唐代有很大进步,扬州的江心镜是世所闻名的,唐朝以来一直是贡品。近代考古发掘出唐代铜镜不少,制作确实精致美观。出土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精细,焊接技巧纯熟,焊口平直,焊缝不易发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盘、碗等器
物上都有明显的切削加工痕迹。螺纹清晰,起刀和落点显著,有的小金盒,螺纹的同心度很强,纹路细密,说明当时已使用简单车床,其动力仍是手摇足踩,但它是近代机床的雏型。这在我国机械工业史上是一个较重要的发明。
由于经济的发展,唐时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教师可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到这几个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三、“长安百万家”
1.城市布局
师:显示唐都长安平面图,让学生分析其布局特点。
生:(回答)
师:唐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旧制,不断修建,更加宏伟壮丽。长安城的布局特色有四:①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其南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住宅区名坊,商业区名市,坊、市分署。宫殿区居全城北部中央,显然带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②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③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长安城内的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④封闭式的坊和集中的市。市、坊分开,即百姓居住区与商品贸易区分开。东、西两市面积并不小,各有店铺数千家,但是买卖有时间限制,长安是实行宵禁的。
2.人口和商业
长安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可达百万。
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民族融洽,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数字十分可观。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会聚长安,使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长安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据《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政府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很多阿拉伯人、波斯、印度、南洋等地的商人、僧侣到我国贸易、居住。
总结:唐前期社会的安定和统治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后经济的发达又巩固了唐的政权,使其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推动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是盛世物质基础的创造者。
篇5:初二政治《我们交往很正常》教学设计
初二政治《我们交往很正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性别角色差异,消除性别偏见,培养自尊自强的精神;与异性同学交往时,不歧视,不“早恋”,保持纯洁的友谊。
2、能力:能够正确分析男生、女生在能力、个性、观点上的`差异以及正当交往的益处;能够例举生活中性别歧视的现象,并能分析产生原因、影响和消除办法;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能够较好的把握分寸。
3、知识:男生和女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又有各自的不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是歧视女性的思想根源;消除这种歧视,靠我们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靠法律约束,更离不开女性的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男女生的正当交往有利于在智力上取长补短,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完善和丰富个性。
二、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处理男女生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学会换位思考、听取对方意见、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全面认识自
教学过程:
导入:
男生和女生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相互之间怎样交往也就成为了一个不课避免的话题,那么我们今天的这节课就来学习男女同学之间怎样相处?
新课讲授:
男女生交往益处多
第一环节:阅读思考(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对问题进行探讨):
同样是就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注意形象异性效应)
你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有过“优势互补”的体验吗?(学生谈)
第二环节:男女生交往的益处。(学生说,老师引导并总结)
烦人的“小广播”
第一环节:漫画《“小广播”活动记》。(师生一起例举“小广播”的种种丑行。)
第二环节:如何对付“小广播”。
想一想:你与异性同学的交往被别人议论过吗?当时你有什么想法?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解决呢?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二】相关文章:
1.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10.积累运用二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