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

《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

2025-01-03 07:56: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iagu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

篇1:《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

《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

内容预览: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无攀跻(jī)劳虬(qiú)松萦(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级庑(wǔ)门

穹(qióng)碑攀蹑(niè)仰眺(tiào)槎(chá)(yā)

辄(zhé)断折若堕(duò)洪涛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尽

俯瞰(kàn)山麓(lù)龙山西亘(gèn)比肩连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r。

五、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台中像群仙。

3、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例句: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 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篇2: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注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意思。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并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游记文学史上,虽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大成的《石湖居士骖鸾录》和陆游的《入蜀记》等佳作名篇,其内容也是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然而论及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多彩,《徐霞客游记》则属同类书中之最。它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均给予很高评价。清代钱谦益称它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流连于北岳恒山的山水之间。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全文,借助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3.对文中较难读好的二、三小段,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4.请一位基础中等的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并划读音不准处,听读完后,学生矫正读音。

5.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理解文意

1.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各自口头翻译全文,将难译处做上记号,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2.学生质疑,将做了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或老师回答。

3.带着对全文的初步理解,齐读全文,并思考各小段的主要内容。

4.概括各段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1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

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巩固对文意的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是导游,按照课文的内容,做好介绍游览恒山经历的发言。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准备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的介绍。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检查上一课朗读要求是否达到,也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的内容。

(二)检查翻译

请两三位学生以徐霞客或是导游的身份,以课文为基础,向同学和老师介绍游览恒山的经过。其他同学在听读时注意该同学讲得是否与课文有出入,并在课本上将主要游览的景点做上记号。

(三)及时矫正

针对刚才“徐霞客”或是“导游”的发言,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课文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对学生发言的语气和语态加以指点。

(四)找出游线

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进一步了解熟悉课文,感性地了解游记的一些特点。

明确: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在山顶上看见山北“崩崖乱坠,杂树阴翳”,还有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下山从西峰到寝宫后危崖顶,经过松柏林,从山崖缝隙到飞石窟。

(五)学习精神

朗读全文,读后指导学生从部分语句中体会作者的精神,此篇游记充实丰满,不但山景风光尽显笔下,而且活脱脱刻画出登山之人的勉力求索,例如“余时欲跻危崖,……始登其顶”,写出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六)交流材料

老师选择部分学习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介绍有关徐霞客及其游记的材料。

补充:1.徐霞客(公元1586年―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省江阴人。徐霞客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自幼“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应试失败后,他决心挣脱科举枷锁,埋头于古今史籍、舆地图经之中,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考察生涯。经广泛阅读、独立思考,他不顾异端邪说之讥讽,毅然对图经志籍提出怀疑,又对自古以来奉为经典的《禹贡》发出责难。为了考察祖国大好河山,自22岁起便开始出游。三十多年来,他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涉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直到55岁那年身患重病,才被云南丽江太守派人护送回家乡,第二年便病逝。

2.《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详尽记录了徐霞客毕生行屐所至,观察所得。除失散者外,目前保存文字达六十余万,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搜奇剔胜;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产、手工业、居民点、物价的记录;从民情风俗的观察,到民族关系、边陲防务的关注……都充分地说明他经历艰苦卓绝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徐霞客游记》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作为徐霞客探索山川地貌奥秘的忠实记录,它将大自然之雨、雾、晴、晦的千姿百态,山、水、树、岩的万般安排,再现于徐霞客的笔端,处处融汇着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深情。

(七)布置作业

课后查阅徐霞客的《游雁宕山日记(后)》和明代乔宇《恒山游记》,试与本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做一些比较。

篇3: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二、疏通文意

1、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班际间解决。

三、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四、迁移拓展

1、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游恒山记》复习资料

一、填空

⒈本文作者徐霞客,是我国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字振之,号霞客,其著作《徐霞客游记》是由他旅途中的日记结集而成的,这部书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

⒉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二、注音或写汉字

翳(yì)跻(jī)虬(qiú)萦(yínɡ)回穹(qiónɡ)辄(zhé)荆(jīnɡ)棘(jí)

澄(chénɡ)丽断瓦残垣(yuán)不啻(chì)比肩连袂(mèi)俯瞰(kàn)亘(ɡèn)古不变

三、写出三句关于“登高”的古诗词名句

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恒山记》赏析

十一日,风翳(yì)净尽[风平云散。翳,云雾],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着手杖攀登恒山]。[策,拄着,扶着。岳,这里指恒山],面东而上,土冈浅阜(fù)[低矮的土山],无攀跻(jī)劳[没有爬山的劳累。跻,升,登]。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qiú)松[盘曲的松树]离立[并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从此。是,代虎风口]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循,顺着,沿着。乘,凭借]。三里,有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大的样子]曰“朔方[郡名。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内则官廨(xiè)[官署]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shì)级[一步一步踩上台阶。拾,放轻脚步往上走]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很高的台阶]插天,庑[wǔ,堂四面的廊屋]门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穹,高。森立,密集的样子]。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着改成一间屋子],曰会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jī)危[高]崖、登绝顶。还[huán,转,绕]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jià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蹑[niè,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绝顶,极顶,最高点],而满山短树蒙密[茂密],槎枒[chá yā,参差不齐的样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gǔ,水流急的样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í,酸枣树。这里指有刺的'灌木]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chéng)丽[明丽],俯瞰(kàn)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yì)[浓阴遮蔽]。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与此作伍[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此,指恒山]。近则龙山西亘(gèn),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mèi)[肩并肩,衣袖连衣袖。形容靠得很紧的样子。比,并。袂,衣袖]下扼(è)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先前]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chì)[不止]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不一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

写作背景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篇4:23、游恒山记 (语文版八年级上)

23、游恒山记 (语文版八年级上)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本文的生字词较多,语句拗口,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要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法学法】

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构成。

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败、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清廉刚正。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

(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

内容:1.作者简介

2.词语积累

参考资料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游恒山记〉一文以游踪为线索,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游记美文。

思路条理化。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详略得当化。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观察细致化。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景物形象化。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23、游恒山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23、游恒山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23、游恒山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本文的生字词较多,语句拗口,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要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法学法】

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构成。

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败、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清廉刚正。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

(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 :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

内容:1.作者简介

2.词语积累

参考资料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游恒山记〉一文以游踪为线索,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游记美文。

思路条理化。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

篇6: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一、概述

《游褒禅山记》是高一年级语文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编选的三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线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智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古代文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领略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通过一次十分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须“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记游时,语言朴素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 很强的说服二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拟探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读懂内容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2、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煽情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褒禅山的相关图片,教师作简要介绍: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板书),山遂以文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大量的图片和简要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

(3)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 语言 的品味到思想内容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

3、研读文本,探究赏析。

(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

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

第4段——观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谁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篇7: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解决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及疑难句子的翻译等问题。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心,分析文章结构。

4、了解本文叙议结合、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5、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2、5

教学难点:

文中重点虚词“其”“以”的用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1.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2课,属于略读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自主完成《导学案》,遇到疑难词句可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再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2.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体、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思路,分析层次;检查重点字词的把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时,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一篇山水游记这篇游记的散文,但它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点评补充)

王安石(10—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北宋 临川人(今 江西 省 东乡县 黎圩镇 上池村 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三、检查预习

(一)、给三个长句划分停顿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照应关系?

(设计说明:《导学案》中,前三个问题很简单,这一问题可以点带面)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2、1段的记游部分。

五、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导学案》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要词语的掌握情况。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9、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10、于人为可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1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二

12、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13、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起名。

14、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1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 阳:山南水北

16、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17、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18、问其深 形→名,深度

1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2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2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2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23、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24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25、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27、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28、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29、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3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求学的人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二题。

2.自主翻译课文,勾画出疑难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决《导学案》中的重点词句及疑难问题。

2.学生读课文交流疑难词句,教师点拨。

3.合作交流,探讨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学步骤〗

一、检查《导学案》中的重点词句。

(一)解释重点词句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于是余有叹焉

(二)分析总结句式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4)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篇8:游恒山记 柳宗元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无攀跻劳 ( ) 还过岳殿东 ( )

2、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3、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4、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5、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升、登 现在作“环”,转,绕 2、“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3、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4、“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5、此题为开放性题。旨在能从读徐霞客游恒山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游恒山记翻译:

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不一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

篇9:《游恒山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注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意思。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并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游记文学史上,虽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大成的《石湖居士骖鸾录》和陆游的《入蜀记》等佳作名篇,其内容也是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然而论及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多彩,《徐霞客游记》则属同类书中之最。它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均给予很高评价。清代钱谦益称它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流连于北岳恒山的山水之间。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全文,借助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3、对文中较难读好的二、三小段,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4、请一位基础中等的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并划读音不准处,听读完后,学生矫正读音。

5、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理解文意

1、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各自口头翻译全文,将难译处做上记号,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2、学生质疑,将做了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或老师回答。

3、带着对全文的初步理解,齐读全文,并思考各小段的主要内容。

4、概括各段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1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

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巩固对文意的`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是导游,按照课文的内容,做好介绍游览恒山经历的发言。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准备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的介绍。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检查上一课朗读要求是否达到,也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的内容。

(二)检查翻译

请两三位学生以徐霞客或是导游的身份,以课文为基础,向同学和老师介绍游览恒山的经过。其他同学在听读时注意该同学讲得是否与课文有出入,并在课本上将主要游览的景点做上记号。

(三)及时矫正

针对刚才“徐霞客”或是“导游”的发言,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课文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对学生发言的语气和语态加以指点。

(四)找出游线

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进一步了解熟悉课文,感性地了解游记的一些特点。

明确: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在山顶上看见山北“崩崖乱坠,杂树阴翳”,还有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下山从西峰到寝宫后危崖顶,经过松柏林,从山崖缝隙到飞石窟。

(五)学习精神

朗读全文,读后指导学生从部分语句中体会作者的精神,此篇游记充实丰满,不但山景风光尽显笔下,而且活脱脱刻画出登山之人的勉力求索,例如“余时欲跻危崖,……始登其顶”,写出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六)交流材料

老师选择部分学习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介绍有关徐霞客及其游记的材料。

补充:

1、徐霞客(公元1586年―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省江阴人。徐霞客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自幼“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应试失败后,他决心挣脱科举枷锁,埋头于古今史籍、舆地图经之中,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考察生涯。经广泛阅读、独立思考,他不顾异端邪说之讥讽,毅然对图经志籍提出怀疑,又对自古以来奉为经典的《禹贡》发出责难。为了考察祖国大好河山,自22岁起便开始出游。三十多年来,他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涉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直到55岁那年身患重病,才被云南丽江太守派人护送回家乡,第二年便病逝。

2、《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详尽记录了徐霞客毕生行屐所至,观察所得。除失散者外,目前保存文字达六十余万,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搜奇剔胜;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产、手工业、居民点、物价的记录;从民情风俗的观察,到民族关系、边陲防务的关注……都充分地说明他经历艰苦卓绝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徐霞客游记》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作为徐霞客探索山川地貌奥秘的忠实记录,它将大自然之雨、雾、晴、晦的千姿百态,山、水、树、岩的万般安排,再现于徐霞客的笔端,处处融汇着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深情。

(七)布置作业

课后查阅徐霞客的《游雁宕山日记(后)》和明代乔宇《恒山游记》,试与本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做一些比较。

板书设计

游恒山记

徐霞客

出发时――时间、天气

登顶中――亲历:望仙亭、虎风口、牌坊、

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

登顶后――亲见:崩崖、杂树、浑源州城、

龙泉山、龙山

下山时――从西峰至飞石窟

篇10:《游恒山记》教案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本文的生字词较多,语句拗口,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要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

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构成。

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清廉刚正。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

(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说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

内容:1.作者简介

2.词语积累

读课文,说发现

读课文,说译文

读课文,说内容

读课文,品语言

读课文,说感受

篇11:《游恒山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注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的意思。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并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柳宗元石笔下的小石潭和苏轼眼中的庭院月色,今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流连于北岳恒山的山水。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朗读课文。

①自读一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②请四位同学分段朗读(指出生读错字音)

③听课文录音,注意句间停顿和作者感情。

④齐读全文。

(四)理解文意。

①让学生对全文进行口头翻译,将难译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和其他同学讨论。

②学生质疑,将做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提出。

③讲解练习三中难译句子。

(五)理清全文思路。

请学生概括各段的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上详写上登顶的经过

第三段写上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后准备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介绍。

2、朗读全文,巩固对文意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导游,按课文内容,做好介绍游览恒山经历发言。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诵读。

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检查上节课朗读要求是否达到,也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内容。

(二)检查翻译。

请两三位学生以徐霞客或导游身份,以课文为基础,向同学们介绍游恒山记经过,其他同学注意听该同学讲的是否与课文有出入,并做出记号。

(三)及时矫正。

针对刚才“徐霞客”或“导游”发言,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请同学结合课文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对学生发言语气、语态加以指点。

(四)找出游戏。

结合课后练习一找出作者游览路线。

明确: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

山顶上看见山北“崩涯乱坠,杂树阴 ”,还有浑源洲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舞台山,近处有龙山。

下山 从西峰到寝宫后危涯顶经过松柏林,从山崖缝到飞石窟

(五)学习精神。

明确: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精神

(六)交流材料。

老师选择部分学习小组为代表,上讲台交流介绍有关徐霞客及其游记材料。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将苏省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代表作《徐霞客游记》

,其以日记体裁详尽纪录了徐霞客毕生行履所至,观察所得。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游恒山记

徐霞客

出发时--时间,天气

登顶时--亲历:望仙亭,虎风口,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

登蜂后--亲见:崩涯,杂树,浑源洲城,龙泉山,龙山

下山时--从西峰至飞石窟

篇12:《游恒山记》教学设计

河北省围场县朝阳湾中学    魏均    068454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二、     疏通文意

1、          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          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班际间解决。

三、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          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游恒山记》教案

2.恒山对联

3.恒山悬空寺导游词

4.丑小鸭语文教案设计

5.四季语文教案设计

6.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7.花朵语文教案设计

8.《水调歌头》语文教案设计

9.《泉城 》语文教案设计

10.《绝招》语文教案设计

下载word文档
《《游恒山记》语文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