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croadg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是对第三课内容的拓展和提升,在肯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和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而紧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现实性主题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基础。
从学习心理上看,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对这一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社会调查实践到感悟传统文化,由理解传统文化再到实践中辩证对待传统文化。
三、设计思想
本框题教学设计以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背景,以“泉州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为引子,以学生设计 “泉州文化旅游线路”为主线,进行层层深入设问,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概括出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含义,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正确的态度。
这样处理教材是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针对教材内容,在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从而实现由生活知识到学科知识的升华,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布置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活动:就泉州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工艺等收集素材,并根据收集结果设计一条能够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展现闽南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分组合作探究,从网络、报刊以及到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指定中心发言人。
(二)课堂教学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多媒体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 播放《海峡名城泉州》城市宣传片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
体验感悟
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展示:播放《海峡名城泉州》城市宣传片视频。
2、活动感悟突出重点 1、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表现
设问一:最近,泉州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这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泉州旅游,作为一名泉州人,为了向来宾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展现闽南文化元素,你将如何向来宾介绍你的家乡泉州呢?
设问二:“博物馆启智之旅、戏曲文化之旅”如何展示泉州传统文化特色?
设问三: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展示“泉州文化旅游线路”探究成果:博物馆启智之旅: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泉州陶瓷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戏曲文化之旅(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展示博物馆启智之旅、戏曲文化之旅图片和音相等相关资料。
展示: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习俗传统工艺传统建筑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的特点 设问:传统文化表现的各个方面,可以共同概括出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特点,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统一。 展示:
传统文化特点:
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含义 引导学生由传统文化的特点概括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 展示:
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在今天 传统文化的作用 播放余光中《乡愁》视频,同时结合12月15日两岸实现大三通的时政材料。
设问:闽台缘博物馆很好的展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但一弯浅浅的海峡却引起了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乡愁”是一种怎样的中华传统思想?在今天它有什么作用?
设问:有没有起消极作用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展示的传统习俗、传统思想和生活经验中体会感悟并举例交流)
学生感悟探究思考交流(乡愁体现了期盼中华统一的思想,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乡愁”把两岸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必定成为推动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活动探究,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明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实现情感升华,突显政治学科特点。
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明确一成不变的传统思想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展示:余光中《乡愁》视频;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人和社会起促进作用;
一成不变的传统思想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3、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设问: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引导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展示: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归纳小结探究迁移
课堂小结,
课堂实例探究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针对知识重难点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小结课堂知识点,并完成巩固练习。 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展示:板书设计和练习。
5、课后拓展升华践行
课后活动探究
为了更好的保护泉州的.优秀传统文化,请你以给市长一封信的形式,就保护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从某一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建议,形成书面材料。 做到知行统一,体现新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教材的使用:能灵活使用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更好服务于教学,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2、教学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泉州历史文化优势,通过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生成新的本土教学资源,围绕文化旅游线路设计主线,做到一材多用,层层剖析,为教学服务。
3、教学思路:思路清晰,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层递进,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4、学科特点:突显政治学科特点,把时政热点与平时教学有机结合,彰显政治学科生命力。
泉州外国语中学 张敦桦
点评:
1、从学生主体地位看,从课前的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到课堂的展示、讨论、思考、交流、回答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从课前文化旅游线路方案的预设,到课堂教学中指导点拨,特别在对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层层深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从宏观上驾驭全课堂,从微观上放手让学生活动探究,师生互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从教学目标看,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实现情感升华,从而很好的实现三维目标。
附:文化旅游线路展示
——泉州专项文化旅游线路之博物馆启智之旅:泉州南建筑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德化陶瓷博物馆。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设在市区温陵路与湖心街交叉路口。
展馆已征集从晋、唐到现代品种繁多的建筑史料的图片和实物,集中展现了泉州传统建筑精深、厚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堪的工艺技术。
展馆分二大部分:主馆布置近千幅泉州历代各种建筑类型结构的图片以及征集来的石、木、砖等雕刻构件和建筑梁架等实物和传统民居建筑模型;附馆以精美结构的古建筑洪氏宗祠作为衬托,并布展近百幅反映泉州古城风貌的照片。展馆还陆续征集历代失散的建筑图片、实物构件和部分现代建筑工艺品。
闽台缘博物馆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区西北侧,北倚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南接风景秀丽的西湖。
闽台缘博物馆共分为四层,展厅总面积6355平方米。二楼为综合主题馆,按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来设计,分为七个部份,展示闽台两地从古至今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馆,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情。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陈列考究的陶瓷专业馆。
该馆于1993年8月落成,位于德化城关醒龙桥南侧,建筑面积2318平方米,分为四个展厅。第一展厅有德化陶瓷产区发展及有关瓷都德化题词的照片;第二展厅有解放后各个时期的实物作品;第三展厅有当代名师作品;第四展厅有德化出土、征集的古瓷标本及国内、外德化古瓷器照片。
德化制瓷历史悠久,蜚声海内外,对国内外陶瓷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即有陶瓷生产。唐末五代,出现了陶瓷专著,宋元之世,德化窑的青釉、青白釉、黑釉和白釉瓷,畅销海外。明代,独树一帜的象牙白瓷享有“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盛誉。清代,德化青花瓷器争奇斗艳,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苑进入了万花齐放的春天,继承传统工艺,发展现代科技,瓷雕、建白瓷和高白瓷被誉为瓷坛的“三朵金花”,玉白瓷、玉红瓷、朱白瓷、莹玉红、宝石黄、白云瓷、紫砂陶等新瓷种和各种颜色釉相继问世,日用瓷、陈设瓷、西洋工艺瓷等各类产品品种齐全,纷呈异彩。现馆中展出的德化有代表性的古今瓷器2867件。
想了解泉州吗?想一睹昔日东方第一大港的风采吗?让我们一起领略她浩翰的历史文化吧!
——泉州专项文化旅游线路之 “戏曲文化之旅”
曲曲笙歌曲曲妙,处处乡音处处情。
泉州是个“戏窝子”,戏曲饮誉海内外,有泉州人的地方就有戏。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曾经辉煌过的泉州戏曲,目前虽还未严重滑坡,但危机已现。“戏曲文化游”线路的推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戏曲,了解戏曲,从而推动古城戏曲文化的继续繁荣。
南音与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是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
每天晚上,阵阵或清雅柔美,或明亮激昂,或悱测凄婉的南琵琶声,总会准时地从市区工人文化宫飘出,穿透夜幕,若隐若现地弥漫在古城上空,细腻、深邃的南音歌词,诉说着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着对人生境遇的悲喜感悟。弹唱者全神贯注,倾听者如痴如醉。
有“中国古典音乐明珠”之誉的南音,不仅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存在,还融入了其他戏曲的表演当中。无论是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还是以演丑戏著称的高甲戏,其音乐都与南音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梨园戏萧弦伴奏,南琵琶横弹,“泉腔”优美悦耳;高甲戏乐曲调则以“南音”为主。
泉州提线木偶戏曾出访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16至36条提线在表演者10个手指灵活的调度下,造型形象的木偶人活蹦乱跳,其生动传神、妙趣横生的动作,还有表演者抑扬顿挫的独白或唱词,引来一批又一批惊叹不已的观众。
源于闽南民间僧人道士敬修功德法事活动的打城戏,是风格独特的地方戏种。侨乡奇葩布袋戏其实就是掌中木偶戏,乡情浓郁,深受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的喜爱。泉州歌剧,情深意浓,展现一幅幅生活的画卷。
你想看戏吗?请到泉州来,美妙的旋律,动人的曲词,淳厚的情感演绎,任你尽情畅游。
篇2: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指导课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利用课堂时间让个别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传统文化面面观
(导入)张岱年老先生的话引出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
也许我们许多同学对青花瓷并不熟悉,但这种传统艺术品却与我们古老的文明的国度有着不解之缘,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几百年间,民族精神的火炬薪火相传,青花瓷不但没有灰飞烟灭,却因其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某些人陶醉、歌唱……
今年的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歌中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加上周董含糊的哼唱,一种超凡的意境盎然而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在这之前,请大家留意: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讨论。
师:提问并归纳总结。“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首佳作。综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一言以概之,从周杰伦的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在今天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运用上述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1)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当周杰伦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一个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的歌手,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民族风。这就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体现。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歌词中传达出的“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代人们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认为只有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才是“孝”。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周杰伦在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即在长辈与晚辈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当然还有关爱和陪伴。
设问:从“孝”的演变,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也就是说,“孝”这种中华传统思想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DD即尊敬长辈,但具体内涵却因时而变DD即去除盲目的部分,封建的等级思想,顺应社会生活,强调了在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尊敬与孝顺。
(3)作用的双重性
通过以上对“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作用。(过渡)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展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特色
一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张艺谋)08奥运会开幕式之困惑
设问: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学生:思考,出谋献策。
师:总结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做到“移风易俗,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篇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
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教师设疑: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稽山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她的前身是绍兴府学宫,投醪河环抱着校园,那么有哪个同学能解释一下“投醪河”的来历。(来自越王句践投醪出征的故事)
学生回答:
教师引出学校的校训为“卧薪尝胆”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与越王句践投醪出征有关。进一步引出学校所在的绍兴市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50XX年文化积淀和25XX年建城历史,文物资源极其丰富;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众多的名人胜迹,使绍兴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假如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那么大家会把绍兴哪些特色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同学们。当然了,要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哪些形式继承。
篇4: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念
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本框题地位: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得更远。所以如果我们不理解继承,不理解继承的意义,那也不能准备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三、学情分析
1、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2、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体验,感受中形成、归纳知识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尝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双重作用;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4.高中教学设计
8.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9.高中美术教学设计
10.高中《一剪梅》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