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优质课的教案
“qweqweq12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优质课的教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优质课的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优质课的教案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优质课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跑时的情况.
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
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篇2: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过程与方法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距离和时间来描述。
2、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物体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会使用秒表测量走路的速度。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秒表、卷尺、计算器、活动记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教师讲述:同学们各抒己见,意见不统一。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学生说方法。
教师:也就是指定一段距离是吧?(板书:距离)
教师:那么,你们还有其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学生思考,小声议论)
教师讲述:同学们说出了不少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试试吧!
二、探究新授:
1、讲解“相同距离,比较时间的多少”。(5分钟)
(1) 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比赛的录像。(播放刘翔比赛录像)
(2) 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时间的多少)
(3) 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4) 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板书:运动速度)
2、讲解“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长短”(6分钟)
(1)引入:(接上文)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选择你感兴趣的介绍几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2)你们能给他们的运动速度排序吗?在书上30页完成。
学生自己做;汇报结果。
(3)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时间相同,距离的长短不同)
3、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15分钟)
(1) 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 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吗?(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
(3) 讨论:
A、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00厘米。
B、学生示范正常步伐与慢一些的步伐。
C、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
D、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E、除了这样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E、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刻度不够长,可以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F、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内,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5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1的同学可以直接到那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想想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G、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下,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 分小组开始测量。
(5) 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4、知道如何判断缓慢运动的物体。(3分钟)
(1) 引入:(出示图片)指甲在运动吗?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生长速度吗?
(2)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指甲生长这样运动缓慢的物体。(出示图片)你有办法计算出小苗的生长速度吗?
5、总结:今天,我们讨论了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它离不开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
6、知道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3分钟)
(1)(出示图片)这是一张气象卫星云图,是台风“卡努”运动走向图。(出示资料)
(2)交流问题: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3) 小结:物体的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篇3: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虽然经过比较认真的备课,但教学中就任务的达成情况看,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经过认真分析,存在问题主要有:
1、备学生不够细。虽然课前了解到学生初认识小数,但是对于秒表的读法、计数方法放在课前讲解,但对于距离的的测量却忽略了学生在测量距离不是整米中没有办法记录,导致学生没有办法进行计算速度。
2、教学环节安排过于紧凑。尽管知道一节课内安排课本中四个环节的内容紧,但仍想在一节课全部完成。这是一个保守的做法,这也使得每个环节粗略点到,学生其实没有真正明白。
所以建议今后上这节课可以分两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概念认识、排序、缓慢运动:第二课时安排测量走路的速度、认识运动的方向,效果会更好的。
篇4:八年级物理描述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范文九九网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媒体图像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媒体图像“猎豹捕羚羊”的生存竞争中,体会速度的重要 性. 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 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 大家都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例如我们要想 尽快到达某地, 坐飞机就比坐汽车节省时间。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 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指导 1.速度
1、什么叫速度?
2、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 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 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 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开始阶段兔 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 认为乌龟赢得比赛, 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 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 时间少。 思考讨论
总第_5_课时
备注
1、同样是跑 100 m 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2、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3、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 12 s,24 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 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 1 秒内或 1 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 理意义是什么, 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以前的学习中, 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 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 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 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是“s” , 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 讨论一下速度 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五、
例题讲授 例题 1: 琼斯以 10 秒 75 的成绩获得女子 100 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 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0.75s
=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 9.30m/s 例题 2: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 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 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 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解:根据公式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 4 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六、小结 七、当堂训练(附当堂训练) 。
教学反思:
v=s/t 得
篇5:八年级物理描述运动的快慢教案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
从容说课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科学世界”,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范文九九网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
·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决赛
[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
·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
[投影]
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内运动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内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100m=8.33 m/s 12s
10000m 万米冠军:=5.95 m/s 1680s 百米冠军: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生]刚才计算的是1 s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内的路程.
[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内、1 h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师]“1s、1 min、1 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
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生]v=s t
[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
(3)单位
[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
[投影]
练习1:读出课本P23“小数据”中物体的运动速度,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生]蜗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因为蜗牛爬行的速度最小,光的速度最大.
[生]人步行的速度约1.1 m/s,自行车的速度约5 m/s.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的“m/s”是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时(km/h)”作单位,应该怎样读?
[生]“千米/时”中的“时”应该是“小时”,所以可以读作“千米每小时”.
[师]读得非常正确.“时”是“小时”的简称.在计算和用中文符号书写单位时,要用简称.所以写作“千米/时(km/h)”,读作“千米每小时”.同学们还要注意在物理课中不要沿用小学数学中以长度单位作速度单位的方法,不要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生]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投影]
练习2:火车的速度是72 km/h,汽车的速度是30 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生]谁的速度大,谁就跑得快.由于单位不一样,没有办法比较快慢.
[师](引导同学们明白)要比较两车谁跑得快,就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就要统一单位.
3 [生]可以把km/h化成m/s.72km/h就是72个1 km/h,1 km就是10m,1 h就是
3600s等量代换以后,进行计算就可以换算成m/s.
1km103m [学生板演]72km/h=72×=72×=20m/s. 1h3600s
[生]也可以将m/s换算成km/h.
1m103km [学生板演]30m/s=30×=30×=108km/h. 11sh3600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单位统一以后,很容易就能比较出谁运动得快了,谁快呢?
[生]汽车的速度比火车大,所以汽车跑得快.
[师]从同学们刚才进行的单位换算的过程中,是不是能总结出单位换算的一般规律呢?
[生]第一步:数值和单位分离;第二步:等量代换;第三步:进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
[投影]
练习3:(1)10 m/s=______=_____=______.
(2)36 km/h=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错)
(1)计算
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利用书中的例题,作为速度计算及单位换算的巩固练习.
解:由公式v=ss100m可知运动员的速度为:v1===9.1m/s tt11s
1km103m 摩托车的速度:v2=40km/h=40×=40×=11.1m/s 1h3600s
因为v2>v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6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利用书中例题2作为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练习.
解:由v=ss1463km得:t===14h. tv104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14 h.
强调: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2.匀速直线运动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想想议议”中的内容,看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照片上两个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
[生]照片甲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相等,照片乙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
[师]甲、乙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
[生]照片甲中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也是相同的,所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照片乙中两球间的时间间隔也相同,但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说明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师]我们把类似于照片甲中小球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大家能说出这两种运动的定义吗?
[生]物体沿直线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师]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但常见物体的运动大多是变速运动.同学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生]车辆进站和出站,起动和刹车,上坡和下坡,都是变速运动.
[生]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师]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公式v=s计算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过求得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时间,内通过路程st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投影]
练习4: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速度. 全体同学练习,一名学生板演.
解:v==s140km==140km/h. t1h
[师]火车从北京出发到天津停止,虽然时快时慢,但我们设想火车在1小时内匀速行驶了140千米,火车平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火车在这段路程或在这一个小时内的平均速度.
提醒同学们注意:(1)v=s中的v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t是通过t
路
程s所用的时间.即v是在s或t内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2)实际问题中所说的速度一般都指的是平均速度.
[科学世界]
[师]当今的科技摄影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两者的结合创造了奇迹般的作品.同学们可以在课后阅读“时间放大镜”及相关的资料,探究科学世界的奥秘,欣赏科学中蕴涵的美.
三、小结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s. t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2.在变速运动中,v=s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t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要做对这道题,首先要能看懂列车时刻表,并能从列车时刻表上计算出列车在两站间运行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从列车时刻表上可以看出:7531次列车8:43从襄樊开出,11:58到达丹江,运行3小时15分钟,运行距离103 km.而7532次列车13:00从丹江开出,16:34到达襄樊运行时间为3小时34分.两列车运行的路程相同,但运行时间不同.而题中要求的是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即求7531次列车的平均速度.
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路程是103 km,运行时间是3小时15分(3.25 h);从朱坡到老河口路程是76 km-39 km=37 km,运行时间是1小时7分(1.12 h).
ss103km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是v===31.69km/h. tt3.25h
s37km 从朱坡到老河口的平均速度是v′==33.04km/h. t1.12h 由v=
2.提示:(1)利用自己的手表,从某一个里程碑开始计时,到下一个(或两个)里程碑,看看用了多长时间,然后根据v=s计算. t
(2)在自行车前轮上作一个醒目的记号,先估算出自行车轮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再按相同的速度在两个界碑间骑行,记下车轮经过的圈数,从而计算出自行车运行的时间,再用v=s计算自行车的速度. t
3.略(和第2题一样,属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唯一的结果,只要学生做得合理即可)
4.解:由题知,发射鱼雷时,鱼雷和航母的距离s=5 km.
解法一:
若以航母为参照物,则鱼雷的速度为: v=110 km/h+30 km/h=140 km/h 所以鱼雷击中航母的时间,由v=
t=s得 ts5km==0.036 h=128.6 s. t140km/s
解法二:若以水面下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航母和鱼雷都在运动,它们相遇所需时间即为鱼雷击中航母所用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的和就是鱼雷和航母之间的距离: v航母t+v鱼雷t=s t=v航母s5km v鱼雷30km/h110km/h
=0.036 h=128.6 s. 五、板书设计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 t
-1速度单位:米/秒(m/s,m·s)千米/时(km/h)
(veiocity计算:v=st
s v概念
计算
篇6:八年级物理描述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 动 的 快 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5.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游戏和实验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生活的意义。
3.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类比的研究方法,并学会去描述生活 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4.通过练习掌握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观看视频了解机械运动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有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www.fanwen99.cn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类比的方法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红旗、两张相同的纸片、气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小游戏:传递国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把国旗传递得快?
【总结】教师指出学习的新课题,并引导学生小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一个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两物体下落的快慢
【播放视频】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刘翔运动快慢的?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 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 动路 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 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 物体 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2秒内能跑80米;海里游得最快的旗鱼3 秒能 游83.4米;天空中飞得最快的雨燕1秒能飞48米。
[总结]将不同时间转化为相同时间,再通过比路程的大小来比较物体运快
慢。
(三)速度
[师]物理学中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这个物理量叫速度。 学生自学教材p19-p20面思考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v=s/t。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
-1m/s或m.s。
-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
单位换算:1m/s=3.6km/h
【一些拓展】教师:生活中表示快慢的有很多,你能以速度来类比描述出某一个量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吗?
[讨论小结]快慢是一个问题,同一个问题用同一个方法(与运动的快慢—————速度类比)
【一些物体的速度、速度计、道路上的标志牌】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的速度,让学生了解速度计,并知道标志牌上数据的含义。
练习:1.周末,小明和爸爸驾车去外婆家,若轿车以如图所示的速度行驶了30min,则小明家距外婆家约多远?
过程:学生演板,教师强调解题格式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此处到西大桥至少要多久?
【播放视频】看完因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后,你有何感想?
【总结】为了你及他人的安全,请不要超速!请遵守交通规则!
(四)机械运动的形式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找出过山车、电梯上的人、火箭在运动上不 一样的地方。
【总结】机械运动的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
练习: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中,以12.91s获得了男子110m栏金牌, 并打破奥运会纪录。他的速度是多少?
2.小结: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
三、知识迁移,联系巩固
【尝试练习】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 如下表所示。
[师]你能根据这张列车时刻表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
相同时间比路程
③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怎么比?
2.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v=s/t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1 m/s = 3.6 km/h
3.曲线运动 机械运动 匀速直线运 动 直线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变速直 注:在变速运动中,v=s/t 线运动
篇7: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2、初步尝试测量、计算速度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 、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学会回答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快慢的比较
播放录象,比较奥运会游泳运动员游泳的快慢?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方法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举例: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学生用上述方法比较两者谁运动的更快?
提出问题:如果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较快慢?
启发导出“速度”的概念。
师生讨论板书:
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单位:米/秒
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km/h
单位换算:1m/s=3.6km/h
引导学生:
观察汽车仪表盘加强速度单位的印象。
讨论速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值,比较两者的大小。
二、速度的大小
学生估测自己步行的速度,感受大小。
质疑:学生的估测是否准确?如何测出自己步行时的速度?
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选取实验器材。
学生自主实验,3位同学从教室的一端步行到另一端,第4位同学利用秒表测出步行的时间,第5位同学利用皮卷尺测出步行的路程,并记录实验数据,全体同学处理实验数据。
教师只作适当指导,并点评刚才的学生实验。
利用学生测量的路程和时间,说明计算题的规范解题格式。
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学生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并与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较,增加感性认识。
三.例题
1、看课本25页书上的例题
2、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
已知:s=50m,t=24.79s。
求:v=?
解:根据题意,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
学生板书练习计算题的规范解题格式。
四、直线运动
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看图2-25,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看图2-26,探究天鹅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板书设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 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
二、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计算公式:3.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三、例题
四、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测量自己回家时上楼的速度。
篇8: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1、有关速度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B、速度越大,物体运动的路程越大 C、时间越短,物体运动越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由速度公式v=s/t,可得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而与时间成反比 B、物体的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C、物体的速度只与路程有关,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D、物体的速度只与时间有关,时间越小,速度越大
初二物理考试知识点
1.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②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③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2.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①下沉。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
②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在挖空的过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③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钢铁制成的轮船。
3.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物体温度升高了,只能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加快了,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方法有两个。
①让物体吸热(热传递);
②外界对物体做功(做功)。
例如:一根锯条温度升高了,它可能用炉子烤了烤即吸收了热量;它也可能是刚刚锯过木头即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自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4.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①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②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5.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①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②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篇9: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课时1高一学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意义
(2)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知道公式和图像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也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5)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6)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实验讨论、启发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2)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男女比例相当,由于是普通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而且基础差,但是学生比较刻苦,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是很浓厚。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启发式,随机通达式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视频、、动画、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引入新课播放:刘易斯百米赛跑视频前面作业中我们已经算过的刘易斯在百米赛跑过程中每个10m内的平均速度,只能大体反映刘易斯在百米赛跑中的快慢变化情况.为了对变速运动作精确的描述,还需要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学生讨论总结: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不能精确地描述
为真实情境进行设计:刘易斯百米赛跑视
二、新课教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instantaneous velocity)。平时说到的百米赛跑运动员冲线的速度,子弹飞出枪口的速度、飞船与运载火箭分离时的速度等,都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的方向跟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instantaneous speed,简称速率)。汽车行驶中速度计上指示的数值就是瞬时速率(如课本P32图1—21)。
实验探究——用光电门测量瞬时速度
实验装置如课本P33图1—22,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装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s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Δs/Δt)。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s很小,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学生理解瞬时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叫速率),又有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
播放实验视频
真是情境
播放实验视频
讨论与思考(课本P33)之后学习S-T图像讨论与思考(课本P33)物体的运动情况,除了用语言文字和数学公式描述外,还可以直观地用图像来描述,给出了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移。
时间
t/s04.910.015.119.9
位移
s/m010000400
提问:请同学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像,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像在投影仪(实物)上打出。
总结: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s与t成正比。
提问:图像如何反映汽车运动的速度?
总结:图像的斜率反映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利用图像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像的学习。
学生模拟现场
投影仪
案例分析请把龟兔赛跑的过程粗略地用s—t图像表示出来。(提示:乌龟和兔子从同一地点出发,假定跑动过程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与解答:
开始时,兔子的速度大,反映在图像上,是它的斜率比较大(比较陡),在同一时间内,兔子通过的位移大。接着,骄傲的兔子打瞌睡了,时间不停地流逝,兔子的位移没有变化。乌龟的速度虽然小,却一直不停地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等到兔子猛然醒来,发现乌龟已快接近终点了,于是,兔子以更大的速度向前奔(图像的斜率更大),可为时已晚,最后乌龟取得了胜利。(s—t图像如下图。)
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知识点教学目标评价方法备注
瞬时速度知道课堂检测
位移-时间图像理解课堂作业
八、帮助和总结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自己动手、类比对照等方法,使图像中的物理意义便的很简单,很清楚,使学生从简单入手,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多角度处理物理问题,为以后讲述图像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篇10: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描述所观察现象主要特征,具有初步观察能力。
(2)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类比的研究方法,并学会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类比的方法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小游戏:传递国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把国旗传递得快?(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指出学习的新课题,并引导学生小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学生观看动画: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一种方法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另一种方法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两物体下落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运动员用10s跑了100m,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那运动员和汽车哪个快呢?
活动:师生总结;学生讨论;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过程】(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3)统一标准:将不同时间转化为相同时间,再通过比路程的大小来比较物体运快慢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速度的方法,发现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为后面引出速度概念做准备。)
三、速度概念的建立
1.物理学中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这个物理量叫速度。
2.学生自学教材p19-p20思考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v=s/t。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3.6km/h
(设计意图:学习以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物理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速度的应用
1.一些物体的速度,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的速度,让学生了解速度计,并知道标志牌上数据的含义。
3.例题练习: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看见路边的一块指示牌如右图,此时车速为100km/h,这辆车违章了吗?他以这样的速度到达上海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学会用速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五、匀速直线运动
1.【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找出过山车、电梯上的人、火箭在运动上不一样的地方。
2.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3.例题:一辆汽车从A市行驶到B市,
(1)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2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30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前一半时间的速度是20m/s,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是30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出示规范解题步骤,对学生的进行评价纠正。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篇11:初二物理描述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换算 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 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
学生: 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 位:国际单位制:m/s , 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 km/h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 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 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 00s=8.52m/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 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 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总结。
3匀速直线运动
(1) 定义:课本P18
(2) 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 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 ,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 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 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 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 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 m.
2、一列车长200m,以 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
(六)、归纳总结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总结学习方法。
篇12:初二物理描述运动的快慢教案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篇1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 m/s=3.6 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篇14: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课后给出的“阅读材料”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教法建议
在学生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
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
3、提问:如果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的更快?
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
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2、引导启发: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 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 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 m/s,这样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
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体资料:汽车速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5、练习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
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m跑时的情况.
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
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学霸是怎样研究物理难题的
(1)重视这道题的考点分析,类似考点的比较。
这道题为什么用动能定理来求解,而不用能量守恒呢?能用牛顿动力学公式来求解吗?这些公式的区别是什么?动能定理的公式总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如果把这道题的条件变一下,还能用动能定理来求解吗?
……学霸们就是这么研究物理难题的,他们并没有停留在这道题会做了就行了,而是更深层次去研究、分析考点的应用及之间的区别。
物理题的确有难度,可再难的题,也都是用教材上的公式和定理定律求解的,都是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使用。所以通过难题去整理考点,更深度的理解考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下看物理课本时同学们也要结合做过习题,想一想,原来这个考点还可以这么去命题啊;这样就能起到双重复习的效果。
这一点是最值得咱们普通的中等生们去学习的。
(2)勤于动笔。
上述分析的问题,或是课题老师讲解时的一些关键点,切入点,觉得有必要的学霸们会赶紧记录在这道题的旁边。
有的时候的确你听懂了,也理解了,可是你能保证一个星期后印象还这么清晰吗?恐怕很难。那就赶紧做个记号。
另外,没有必要去把动能定理的内容写一遍,只是写上:“动能定理要优先考虑”或“碰撞必考动量守恒定律”,等等。做标记并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要简洁;否则后期复习时看到一大篇文字你自己都不想看了。怎样才是简洁的标准呢?就是能让你下次看的时候,想到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当时遇到的障碍就可以了。学物理同学们要勤于动笔,要善于动笔。
(3)遇到类似问题积极联想。
在后面的课堂听课的时候,或者自己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与上面那道难题类似的问题,学霸们会积极联想,想这道题与原来做过的那道难题的区别和关联,从解题思路、考点、运动过程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这样的话,并非仅仅掌握住了这道题,还复习了那道难题,而且通过对比分析,对两题共同的考点、思路理解的更深入了。为什么这道题里可以用动能定理,那道题不能用呢?只有这样去较真儿,去和考点较劲。
(4)经常翻看。
错题要想体现出来价值,就要多看,勤看,做过的难题更要经常翻看。本来题目就难,考点综合,不去复习巩固,怎么能吃透呢?
不想给同学们和家长们说狗熊掰棒子的故事,我并不想把同学们比喻为狗熊。可是我们不妨思考下,那些在一年前做过、听老师讲过的难题,自己都掌握住了吗?所以,需要的是同学们勤奋,多去翻看做过的题,利用物理自诊断学习系统,多去给自己做诊断,找出模糊或马上就要忘掉的考点,去及时巩固和复习。
篇15: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篇16: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篇17: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课后给出的“阅读材料”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教法建议
在学生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
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
3、提问:如果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的更快?
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
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2、引导启发: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 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 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 m/s,这样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
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体资料:汽车速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5、练习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
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m跑时的情况.
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
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学霸是怎样研究物理难题的
(1)重视这道题的考点分析,类似考点的比较。
这道题为什么用动能定理来求解,而不用能量守恒呢?能用牛顿动力学公式来求解吗?这些公式的区别是什么?动能定理的公式总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如果把这道题的条件变一下,还能用动能定理来求解吗?
……学霸们就是这么研究物理难题的,他们并没有停留在这道题会做了就行了,而是更深层次去研究、分析考点的应用及之间的区别。
物理题的确有难度,可再难的题,也都是用教材上的公式和定理定律求解的,都是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使用。所以通过难题去整理考点,更深度的理解考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下看物理课本时同学们也要结合做过习题,想一想,原来这个考点还可以这么去命题啊;这样就能起到双重复习的效果。
这一点是最值得咱们普通的中等生们去学习的。
(2)勤于动笔。
上述分析的问题,或是课题老师讲解时的一些关键点,切入点,觉得有必要的学霸们会赶紧记录在这道题的旁边。
有的时候的确你听懂了,也理解了,可是你能保证一个星期后印象还这么清晰吗?恐怕很难。那就赶紧做个记号。
另外,没有必要去把动能定理的内容写一遍,只是写上:“动能定理要优先考虑”或“碰撞必考动量守恒定律”,等等。做标记并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要简洁;否则后期复习时看到一大篇文字你自己都不想看了。怎样才是简洁的标准呢?就是能让你下次看的时候,想到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当时遇到的障碍就可以了。学物理同学们要勤于动笔,要善于动笔。
(3)遇到类似问题积极联想。
在后面的课堂听课的时候,或者自己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与上面那道难题类似的问题,学霸们会积极联想,想这道题与原来做过的那道难题的区别和关联,从解题思路、考点、运动过程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这样的话,并非仅仅掌握住了这道题,还复习了那道难题,而且通过对比分析,对两题共同的考点、思路理解的更深入了。为什么这道题里可以用动能定理,那道题不能用呢?只有这样去较真儿,去和考点较劲。
(4)经常翻看。
错题要想体现出来价值,就要多看,勤看,做过的难题更要经常翻看。本来题目就难,考点综合,不去复习巩固,怎么能吃透呢?
不想给同学们和家长们说狗熊掰棒子的故事,我并不想把同学们比喻为狗熊。可是我们不妨思考下,那些在一年前做过、听老师讲过的难题,自己都掌握住了吗?所以,需要的是同学们勤奋,多去翻看做过的题,利用物理自诊断学习系统,多去给自己做诊断,找出模糊或马上就要忘掉的考点,去及时巩固和复习。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优质课的教案】相关文章:
1.运动的快慢课件
2.物理优质课总结
4.优质课教案
6.运动教案
8.春 优质课教案
9.美术优质课教案
10.五年级优质课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