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中考>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

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

2022-05-28 14:08: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麦克沙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

篇1: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

物理运动的知识点

【一】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二】

6.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3)位移公式:S=vt.

7.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恒量(3)公式: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s=v0t+at2

速度位移公式:vt2-v02=2as平均速度V=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8.重要结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

ΔS=Sn+l–Sn=aT2=恒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9.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

10.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三】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7.质点动力学有两类基本问题:一是已知貭点的运动,求作用于质点上的力,二是已知作用于质点上的力,求质点的运动

8.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动力学、达朗贝尔原理等。以动力学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应用学科有天体力学、振动理论、运动稳定性理论,陀螺力学、外弹道学、变质量力学,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晶体动力学等。

9.质点动力学有两类基本问题:一是已知质点的运动,求作用于质点上的力;二是已知作用于质点上的力,求质点的运动。

物理运动学习方法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机。从学生的角度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应该注意的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在空气中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当饮用沸水、饮水、墨水笔、大气压时有所帮助;行走时,脚与地之间的静态摩擦有所帮助。将杂货从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识,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弯曲、闪电形成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实例,视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历史和进步,以及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看到物理学的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动物理典故、轶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教师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物理运动学习技巧

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篇2:中考物理知识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7.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8.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10.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1.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雾、露――――液化

(2)雪、霜――――凝华

12.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光现象

1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14.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15.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6.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17.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18.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另: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19.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0.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2.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红外线烤箱、电视遥控

(2)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验钞、杀菌

透镜

2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4.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原理);

(2)当f

(3)当u

另: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用来测焦距)

当u=f时无法成像。

25.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26.老年人戴的老花镜是凸透镜,近视眼患者戴的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质量与密度

27.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28.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9.密度的计算公式:p=m/v

30.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体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即热胀冷缩。(水在4℃时密度,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

31.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3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4.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35.重力: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压强

36.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压力大小(2)受力面积大小

37.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38.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9.液体压强的计算:P=ρgh

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40.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为760mmHg,即1.013×105Pa。

41.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4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浮力

43.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44.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ρ液gV排。注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45.轮船是利用漂浮的条件F浮=G物来工作的。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46.求浮力的几种方法:

(1)称重法:F浮=G-F拉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ρ液gV排

(4)漂浮或悬浮法:F浮=G物

47.功的两个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8.功的计算:W=FS

49.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0.功率的计算:(W=Pt)功率的推导公式:P=Fv

热和能

5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

52.分子热运动:

(1)内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80.扩散现象说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分子之间有间隙。

53.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54.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

55.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3)热量的计算:Q吸=cm(t-t0)Q放=cm(t0-t)

56.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等。

内能的利用

57.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最常见的热机是内燃机,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

58.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其中,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工作时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9.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单位:J/kg;公式:Q=mq(q为热值)。

60.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61.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1)使燃料充分燃烧;

(2)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

(3)机器零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62.常见的电压值:家庭照明电路电压220V;一节干电池1.5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手机电池电压约3.7V。

63.电压用符号“U”表示,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符号V,还有KV和mV。

64.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2)电压表的“+”接线柱连接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接线柱连接靠近电源负极的一端;

(3)选择合适的量程(0~3V;0~15V)。

65.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串=U1+U2)

(2)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即U并=U1=U2)

66.电阻用“R”表示,单位是欧姆,符号Ω。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67.滑动变阻器:

(1)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2)接法:“一上一下”

(3)作用:①保护电路;②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欧姆定律

68.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U/R

69.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1)R串=R1+R2(R串大于R1,R2)

(2)

70.测小灯泡的电阻

(1)原理:欧姆定律

(2)方法:伏安法。电路图如右:

(3)注意事项:①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②闭合电路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到阻值处;③接通电路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多次测量时从该电压逐次降低。④应多次测量,最后计算电阻的平均值。

71.电功: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功的符号是W。公式:W=UIt

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电功的单位:焦耳(焦,J)。电功的常用单位是度,即千瓦时(kW·h)。

72.电能表:

1kw·h=3.6×106J

73.电功率定义式:

电功率计算式:

74.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75.测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1)原理:

(2)电路图与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相同。

(3)多次测量求出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76.电功率与欧姆定律的推导公式:

77.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电与磁

78.磁现象:磁性、磁体、磁极、磁场、磁感线、磁化等

79.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80.在磁体外部,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81.电流的磁效应:

(1)实验:奥斯特实验

(2)内容: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82.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83.安培定则:

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85.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以及有无铁芯有关。

86.电动机的原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87.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英国法拉第)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

88.能源的分类(方式一):

(1)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为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柴薪等。

(2)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

89.能源的分类(方式二):

(1)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食物、柴薪、地热能、沼气、潮汐能等。

(2)不可再生能源:凡是越用越少,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90.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

(1)裂变:链式反应。

核反应堆中的链式反应是可控的,原子弹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

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目前核电站中进行的都是核裂变反应。

(2)聚变:热核反应。

氢弹爆炸的核聚变反应是不可控的。

91.太阳能的直接利用:

(1)利用集热器加热物质;(热传递,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2)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92.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

93.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篇3:中考物理知识点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极)。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20.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23.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4.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法拉第)。

25.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一现象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6.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②切割磁感线。

27.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8.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光学

29.白光是复色光,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30.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1.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光速:c=3×108m/s=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

32.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手影)。

33.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3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中的物体、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色散)。

35.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3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7.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像与物大小相等。

38.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物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能成实像,小孔成像成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能用眼睛直接看,也能呈现在光屏上。

39、放大镜、平面镜、水中倒影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只能用眼睛看,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40.凸透镜(远视眼镜、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42.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43.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44.眼睛的结构和照相机的结构类似。

45.凸透镜成像实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凸透镜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热学

46.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放热。

47.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48.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晶体凝固)。

49、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因为温度是内能的标志;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

50、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不一定降低。

51.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②液体的温度③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速度。

52.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会根据图象判断)。

53.雾、露、“白气”是液化;霜、窗花是凝华;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

54.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5.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同时存在);分子间有空隙。

56.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5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58.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9.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60.热值、密度、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61.两块相同的煤,甲燃烧的充分,乙燃烧的不充分,甲的热值大(错)。

62.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木棒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3.蒸发只能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力学

64.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65.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杠杆和天平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66.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67.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68.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69.乐音三要素:①音调(声音的高低)②响度(声音的大小)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70.防治噪声三个环节:①声源处②传输路径中③人耳处。

7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7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7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7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75.弹簧测力计不能倒着使用。

76.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77.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78.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79.相互作用力是;A给B的力、B给A的力。

80.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足球离开脚后向前运动、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甩掉手上的水)。

8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82.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83.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①同一液体②液体静止。

84.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85.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86.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87.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88.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89.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90.潜水艇自身的重力是可以改变的,它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潜、上浮和悬浮的。

91.密度计放在任何液体中其浮力都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示数上小下大。

92.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飞机起飞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93.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但“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94.使用机械能省力或省距离(不能同时省),但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机械效率小于1)。

95.有用功多,机械效率高(错),额外功少,机械效率高(错),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大,机械效率高(对)。

96.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重物不变,减轻动滑轮的重也能提高机械效率)。

97、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时读数。

98.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考察机械能变化时,划出速度、高度的变化。

99.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100.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篇4:中考物理知识点

☆中考物理知识点

一、光现象的相关内容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13.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二、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光路图:

1.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2.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3.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4.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5.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返回目录

☆中考物理电学知识点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极)。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20.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23.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4.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法拉第)。

25.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一现象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6.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②切割磁感线。

27.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8.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返回目录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5.弹簧测力计不能倒着使用。

6.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7.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8.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9.相互作用力是A给B的力、B给A的力。

10.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足球离开脚后向前运动、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甩掉手上的水)。

1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12.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13.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①同一液体②液体静止。

14.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15.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6.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7.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18.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9.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20.潜水艇自身的重力是可以改变的,它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潜、上浮和悬浮的。

21.密度计放在任何液体中其浮力都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示数上小下大。

22.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飞机起飞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23.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但“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24.使用机械能省力或省距离(不能同时省),但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机械效率小于1)。

25.有用功多,机械效率高(错),额外功少,机械效率高(错),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大,机械效率高(对)。

26.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重物不变,减轻动滑轮的重也能提高机械效率)。

27、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时读数。

28.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考察机械能变化时,划出速度、高度的变化。

29.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30.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返回目录

篇5:中考物理知识点备战物理中考

备战中考的6点感悟

一、复习要注重三基,做到灵活运用

这里所说的三个基本是我们在物理中考复习中要十分侧重的三个方面,其一是基本概念要清楚,其二是基本规律要熟悉,其三是基本方法要熟练。

1.关于基本概念。我们以实例加以说明,如速率,它的意义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速度的大小,另一方面是指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表示路与时间的比值,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表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在不同的地方,速率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2.关于基本规律。我们也举例说明,如V=s/t、V=(vo+vt)/2这两个经常用到的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是定义式;而后者则仅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才适用,属于导出式。我们在运用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关于基本方法。物理的基本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有积累法、实验法、建模法、观察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比较法、逆向思维法、放大法、比较法、转换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归纳法等。这些方法渗透于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中,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深刻领会和运用。

二、复习要立足教材,侧重知识整合

物理新课教学,一定要吻合教材“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先特殊后一般”的结构顺序,这个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而总复习则不能完全按照这样的顺序去简单地重复,它要求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来进行考虑,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归纳和整理分散在相关章节中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把“力、热、声、光、电磁”五大部分已经学过的概念、定理、公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分类列表与框图的形式,将其串成线、连成网。我们通过这样的整合,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就能从现象到本质地对其有一较为完整的认识,极大地方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对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知识大有裨益。

三、复习要强调探究,提高实验技能。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相关科学探究及实验题的数量与分值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强化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并掌握题型及要求,就成了解答科学探究及实验题型的的关键。科学探究及实验题主要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1.对实验过程的感悟。2.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各种仪器的作用。3.在科学探究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4.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物理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实验。5.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成自主设计性实验。在复习中强化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尤其在要求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之上,对每一个实验及相关的内容做全面的、系统的复习,然后再带着疑问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细心地观察现象,认真地分析结果,如此,便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彻底弥补知识的不足。

四、复习要联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知识

调查显示,全国各地的中学生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他们在面对某单一的知识考查时,也许能较为顺利地通过。但是,面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并且结合生产生活中的物理情景时,就会一筹莫展,表现得束手无策。这种现象就提醒我们,在物理复习中,一定要对物理情景的教学加以高度重视,要密切联系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尤其应该注意要联系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譬如能源、环境等。坚决杜绝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律到规律、从练习到练习的方法,努力做到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景理性化。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单调的概念、呆板的规律,而是随时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情景化、情景问题理性化,从而大踏步地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五、复习要重视画图,更要让学生学会识图

图形是作为一种语言存在于物理学科中的,学习物理就不能离开图形。不管是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还是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其表述手段依靠的都是图形语言。因此,对于物理学习来说,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不失为一种重要而又有效的方法,而且它对日后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极不寻常的意义。在物理教材中,《大纲》要求的画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画图诸如“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属于作图类题型;另一部分是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分析现成的图形,属于识图。有时识图比作图还难,它要求学生不但要能把复杂的图形看简单,还要能在比较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比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学生常常很难分析出已给的电路图是并联、串联,还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运用等效替代法,将所给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那么,电路的连接点就能比较容易地被识别出来,进而使相关的问题迎刃而解。

六、复习要关注热点,把握考试动态

谈起热点问题,这几年物理中考常出现的有五大类,其一是估计、估算题。这类题型多涉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其二是动态故障分析题。例如,分析电路故障的原因。其三是科学方法题。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中的思想方法。其四是情景信息题。这类试题是在考题中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让学生根据题目所提出的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再加以分析,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其五是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中的开放是指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它要求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其方法、手段也可以多种多样,研究的模式和定势可以不固定,研究的结果也可以不唯一,表达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比如,它可以让学生根据一幅图画所提供的信息,通过观察、分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等。

2020年中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

01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02

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03

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

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6、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1.物理中考知识点归纳

2.中考九年级物理知识点

3.必修一物理运动图象知识点

4.物理知识点

5.中考九年级下册物理欧姆定律知识点

6.高考物理平抛运动必修二知识点

7.中考知识点

8.高考物理知识点

9.物理基础知识点

10.初二物理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