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磊渝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希望您能喜欢!
篇1:《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教案
【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好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好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
篇2:《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好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好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好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ブ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
篇3:《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课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介绍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2、教师读课文。 三、集中学习1―4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5―12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三、分析课文内容: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四、分析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 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五、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动词,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假托……命令)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统帅。lē文中作“检阅”讲) 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ブ战》)篇4: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统帅。lē文中作“检阅”讲)
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 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
篇5:《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的第1、4点。
2教学难点是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理解。
3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4教具: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文章的主题。课文原插图有三处失真:车错、马错、座次错。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车马》一节说,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运载货物的叫牛车。小车只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轅”),这根独辕上应有挂马具的“衡”。但书上插图中的车,却有两根辕木,辕木上也没有“衡”,却有轭,这是运货的牛车上才有的物件。其次,插图上马的数量错。战国时,驾人乘小车的马,或是二匹,或是三匹,或是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插图中的车前只有一匹马。信陵君为礼贤下士,专程亲自去接侯生,自然应该是用骈马、骖马甚至驷马。另外,插图所绘座次也错了,课文明确写着:“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摘自《语言知识》1991年11期李瑞琴文)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
导入新课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司马迁曾为战国时代哪四大公子作传?(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我们今天要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时代背景简介(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75页)。
指导预习:
1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为归纳“提示”要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2)一般传记的写法;(3)本文情节结构;(4)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5)叙事曲折起伏,精选典型事例,结构谨严的特色。
2根据要点让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释疑、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
实词(除课文已有注释的):
敝衣冠:敝,坏、破旧。
公子执辔愈恭: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度,(duó),估计。动词。
直上载公子上坐:载,乘坐。动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
侯生果北乡自刭,刭(jǐng)用刀割脖子。
虚词(据《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提的几个虚词:所、者、安、何、故、且、莫,画出文中有关的例句(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用法。
3学生讨论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1层:新迎侯生。(详写)
第2层:数请朱亥。(略写)
第三部分:第5—12自然段。记述信陵君窃救赵的全过程。
第1层:(5、6自然段)写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不能。
第2层:(7、8自然段)写侯生献奇谋,朱亥慷慨领命。
第3层:(9—11自然段)写合符椎杀晋鄙,公子破秦救赵。
第4层:(12自然段)写魏王怒兵符被窃,公子留赵不归。
研习新课
1讲读第一部分
教师出示问题(1)(2)(见下文),对一些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说。例如:“仁而下士”中的“下士”指屈己尊人,即降低自己身分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士无贤不肖”中的“无”“不肖”作“无论”“不贤”讲;“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中的“骄士”作“对士骄傲”讲。也可以让学生比较此部分中三个“以”字的`不同含义“不敢以其富贵族骄士”的“以”,作“凭”讲;“士以此……”的“以”,作“因此”讲;“诸侯以公子贤,多客”的“以”作“认为”讲。
(1)提问:这部分的两个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
明确: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提问:这部分所写的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此问题可不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提示学生思考,在全文分析完后回答。
明确:这部分的概括介绍,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文章的后两部分就具体描写信陵君“仁而下士”及他“仁而下士”所获取的成果。
2讲读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回答:
(1)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明确: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篇赞宾客。
(2)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答: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寇,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略讲第4段:只须指出作者在这段对朱亥的两次描写,一是朱亥与侯生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是与反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
归纳指出:这部分详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略写与朱亥的义往,正由于他“仁而下士”,他才能得到士的真正帮助,侯生为他谋划救赵的计策,使他能却秦救赵,建立功业。在结构上这部分为下文救赵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公子闻之,往请(谒见)
(2)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3)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4)微察公子(暗暗地)
(5)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信陵君)
(6)往请,欲厚遗之(代侯生)
(7)公子怪之(代朱亥不答谢回拜)
(8)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亦(在主谓间,结构助词)
2预习第三部分。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三部分。
研习新课
1讲读第三部分第1层(5、6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引导学生弄清下列字词含义:“胜所以自附为婚烟者”中的“所以”表“……的原因”;“以公子之高义”中的“以”作“由于”讲;“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中的“安”作“哪里”讲;“独不怜公子姊邪”中的“独”作“难道”讲。
(1)提问: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明确: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2)提问: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明确:“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引导学生领会第6段写平原君“使者寇盖相属于魏”,接连派使者赴魏国,万般无祭,只好提到信陵君的姐姐,以求救兵,而信陵君“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始终不听。这一段描写,对侯生于危难之中巧设奇谋是一种衬托。
2讲读第三部分第2层(7、8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
(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可先写在小黑板上):
①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单独)
②约车骑百余乘。(套、备办)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不满意)
④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表被动)
(2)提问:侯生向信陵君献了怎样的计谋?要求学生据课文内容复述献计经过,即“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一段。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信陵君与侯生几次见面时各自的言行:
(3)学生讨论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明确:①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②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提问:这两段侧重写谁?与表现信陵君有何关系?
明确:侧重写侯生,表现他出众的智慧和忠诚,但中心人物仍是信陵君,反映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表现他义勇的精神。文章通过人物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讲读第三部分第3层(9-11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三段。
(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①矫魏王令(假传)
②袖四十斤铁椎(袖里笼着,名词作动词)
③公子遂将晋鄙军(带领)
④公子与侯生决(辞别、告别)
(2)讨论归纳各段内容。
第9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取晋鄙军权的经过。整个过程验证了侯生料事如神。
第10自然段:交代救赵结果。(所述战争过程极为简略,这是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传统笔法,上承《左传》,下传后人,影响深远。)并以赵王、平原君衬托信陵君。
第11自然段,交代侯生“北乡自刭”与前文照应,至此情节结束。(本文窃符救赵的情节以侯生献策并誓言“北乡自刭”始,到此段而终。)
(3)提问: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让学生讨论后,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看法:
①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刭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②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③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4讲读第二部分第4层(12段)。
学生朗读后归纳:这段交代信陵君救赵后的处境,突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义勇精神。
练习:
1熟读课文,思考分析: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2要求用讲故事的形式有声有色地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这一片段。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总结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复习:
用故事形式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的片段。提示:学生讲故事时,一要注意情节的完整,二要有角色的语言,形象、生动。讲评时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评述。
2提问: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文章第一、二部分为第三部分窃符救赵作了铺垫。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交结侯嬴”的结果。窃救符赵过程,是全文的主体。从情节看,第5自然段秦兵围邯郸是情节的发生;第6—8自然段是情节的发展;第9—11自然段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第12自然段是尾声。
3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论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请学生分析信陵君和侯生的各自言行,说说两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答案参见“教参”179页)。
4本文作者对“仁而下士”“义勇精神”是持赞扬态度的,我们对此如何评价?
略。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仁而下士”“义勇精神”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从目的不同去认识其作用。
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将“自迎侯生”“窃符救赵”或其他片段改编成课本剧。(教师可给学生作一些改编工作的指导)在课余时间排练,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附〕板书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及“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铺垫)
公子(位显达贵)侯生(位卑贫寒)
虚左、执辔坐上、不让
引车、色和入市访友
色终不变与客久谈
引为上坐、为寿坐上坐
第三部分:信陵君窃符救赵。
椎杀晋鄙──情节高潮
信陵君却秦救赵——情节结局
篇6:《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
--------------------------------------------------------------------------------
??【自读导言】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史传文学)的特点与写法。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4.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5.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文言实词,“之”“以”“者”“所”“安”“何”“故”“且”“莫”等文言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解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前面已经学习了三篇司马迁的文章,因此,本课不必再对作者及《史记》进行介绍,也不宜搞文本串讲,但课文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重要的文言词语仍然必须掌握。另外,作为相同体裁的最后一篇文章,教学时必须带有一定的总结性质,以使学生融会贯通,第一条要求旨在于此。)
??【自读程序】
??1.有条件的学校可先让学生观看话剧《虎符》录像片断或通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信陵君的故事图片。如果没有现代教育设备,则可自制“战国形势挂图”,并通过挂图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一步骤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及其特点;春秋“五霸”、战国“四君”(亦称“四公子”);秦赵长平之战;信陵君的悲剧人生等。
??2.学生对照注解,通览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以及教师补充的词、句练习。(此步骤最好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师可补充如下词(多义词)、句(特殊句式)进行训练。
??多义词辨析:
??过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
??行过夷门,见侯生。(经过)
??如姬资之三年(他,代词)
??之
此五霸之伐也(的,助词)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无义)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他,代词)
??以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在,介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而,连词)
??欲以客往赴秦军(用,介词)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因,连词)
??特殊句式:
??①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②请救于魏(介词结构后置)
??③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兼语套用)
??④为寿侯生前(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⑤而诸侯敢救者(定语后置)
??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疑问句)
??⑦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主谓结构作宾语、被动结构)
??3.在通读的基础上,讨论每一段落的段意,然后搞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段意与层次结构提示如下。
??段意:
??①信陵君身份;
??②人物性格特点――仁而下士;
??③结交侯嬴兼及朱亥;
??④侯嬴为上客;
??⑤秦围邯郸,魏惧不救,公子数请,魏王不听;
??⑥侯生献计,如姬窃符;
??⑦朱亥与公子俱行;
??⑧朱亥椎杀晋鄙;
??⑨公子夺军,却秦存赵;
??⑩侯生自刭;
??{11}公子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层次结构:
??(1)①―②按照史传体例作概括介绍;
??(2)③―④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
??(3)⑤―{11}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过程。
??
??4.学生诵读第3段和第6段,然后给文中的两个人物信陵君、侯嬴写评语。可分A、B、C三个层次作要求,A层要求各用一幅对联来概括,B层要求用四字短语来表达,C层则可用一般的说明性语言来表述。现将人物形象(性格)提示如下:
??信陵君: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具有一定的爱国精神,但有时也显得优柔寡断,束手无策。
??侯嬴:冷静沉着,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知恩图报,一诺千金,忠心耿耿,是一个超凡出众的人才。
??5.分小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有关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解释,现将主要的看法提示如下:
??(1)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2)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3)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5)将上述说法予以综合,认为本文的中心可以概括为: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6.以本文为主,兼及司马迁的其他作品,概括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史传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提示如下:
??(1)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2)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3)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4)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5)结构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7.综合素质训练(任选一项)。
??(1)请以信陵君的身份给魏王写一封信,劝说魏王派兵救赵,并准备在班里朗读此信。
??(2)选择“自迎侯生”“侯生献计”“如姬窃符”“杀将夺军”“高歌凯旋”等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作3分钟表演准备。
??(解说:这几个步骤基本上是根据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来设计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愉快学习的原则。通过这些步骤,既可以使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其语文的综合素质
篇7: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与写法;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4、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心理渗透点:
1、遇事能冷静处理,不急不躁的品格;
2、培养自信,体验成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信陵君、候生的性格特点
二、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1、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2、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3、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5、归纳学生观点: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三、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讨论归纳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1、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2、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3、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4、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5、结构式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四、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学生甲:侯嬴“北乡自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第二,中考虑到将来东窗事发,魏王如果怪罪下来,他一定难逃死命,与其将来被开刀问斩,不如现在为节义而死,还能留下一世美名,至于劝阻,那是因为信陵君以前劝过侯嬴但是没有劝住。
学生乙:侯嬴“北乡自刭”是不想与信陵君阴阳相隔,因为信陵君在救赵以前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从后文他让士兵回家的做法可以看出这一点。信陵君看出了侯嬴的良苦用心,因此没有劝阻侯嬴。
学生丙:侯嬴“北乡自刭”是古代士为知己者死的表现,无论“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否成功,他都不会独存于魏。因为如果信陵君救赵成功,肯定不为魏国所容,他肯定会留在赵国,而侯嬴自己一个人留在魏国也没有意思。如果信陵君救赵失败,侯嬴肯定不会一个人留在魏国苟活于世。信陵君很了解侯嬴的为人,知道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是绝对不会改变的,故没有劝阻。
教师补充: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是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信陵君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2、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
学生甲: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他是一个叛徒。首先,他身不应该背叛魏王私调魏国大军去做一件无益于本国的事情;其次,为人臣子,不能报效祖国反而做了违背国君之事,事后他就不应该留在赵国苟且偷生,而应该以死来向国君谢罪。
学生乙: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首先,信陵君杀死晋鄙并非出自个人情感、个人道义,而是以大局为重,拔兵救赵实际上是救六国,从另一种意义上是救魏国,这里更能体现出他的政治远见。而杀死晋鄙是不得得已而为之,从文中“于是公子泣”“晋鄙嚯咋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说明信陵君在杀晋鄙之前已经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而杀晋鄙是别无选择的做法。
学生丙: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我们不应将信陵君神化,信陵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远见。如果他有远见,那么在出发前他就应当在窃符之前对魏王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其次,信陵君是热血男儿,他的举动在特定的条件下成功了;如果信陵君失败了,我们会说他有远见吗?
学生丁: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他在“说王万端”的情况下,他欲率门客与赵国共存亡,在偶然中得窃符救赵之计,虽说这是违背魏王命令,但这也是救赵的最好方法。他能养门客3000人,并能推贤任士,这也是他的领导才能。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要求古人。
3、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甲: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尽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学生乙: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而为效忠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对我们当前的高考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学生甲:信陵君从大局着眼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们复习备考应该不拘泥小事中,不要被生活中的一些不快搅乱了自己的心情,而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也就是抓住最后的90多天时间,一心一意迎接高考,服务于高考。
学生乙:我们应该学习侯嬴善于用智谋取胜的策略。侯嬴知道不能通过武力夺取兵权,就用智先骗取虎符,而后让朱亥强行夺权,椎杀晋鄙,从而解除了赵国之围。高考备考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仅仅凭苦学——这种“勇”,更要动脑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也就是巧学——这种学习中的“谋”。
学生丙:我觉得侯嬴遇事冷静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高考,要做到急而不乱,这样学习效率还会高一些;在平时考试甚至是高考时,保持平常心尤为重要。因为高考不仅是对我们智力因素的检测,而且是对我们非智力因素的检测,谁赢得了非智力因素的胜利,谁就赢得了高考。
教学反思:
本堂课上得较为成功,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并且能够恰当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在紧张的高三复习备考中,该文的学习起到了缓解备考压力、激励斗志的作用
篇8: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 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 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 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1 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的第1、4点。
2 教学难点 是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理解。
3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4 教具: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文章的主题。课文原插图有三处失真:车错、马错、座次错。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车马》一节说,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运载货物的叫牛车。小车只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这根独辕上应有挂马具的“衡”。但书上插图中的车,却有两根辕木,辕木上也没有“衡”,却有轭,这是运货的牛车上才有的物件。其次,插图上马的.数量错。战国时,驾人乘小车的马,或是二匹,或是三匹,或是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插图中的车前只有一匹马。信陵君为礼贤下士,专程亲自去接侯生,自然应该是用骈马、骖马甚至驷马。另外,插图所绘座次也错了,课文明确写着:“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摘自《语言知识》1991年11期李瑞琴文)
教学时数 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
导入 新课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司马迁曾为战国时代哪四大公子作传?(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我们今天要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时代背景简介(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75页)。
指导预习:
1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为归纳“提示”要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2)一般传记的写法;(3)本文情节结构;(4)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5)叙事曲折起伏,精选典型事例,结构谨严的特色。
2 根据要点让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释疑、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
实词(除课文已有注释的):
敝衣冠:敝,坏、破旧。
公子执辔愈恭: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度,(duó),估计。动词。
直上载公子上坐:载,乘坐。动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
侯生果北乡自刭,刭(jǐng)用刀割脖子。
虚词(据《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提的几个虚词:所、者、安、何、故、且、莫,画出文中有关的例句(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用法。
3 学生讨论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1层:新迎侯生。(详写)
第2层:数请朱亥。(略写)
第三部分:第5―12自然段。记述信陵君窃救赵的全过程。
第1层:(5、6自然段)写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不能。
第2层:(7、8自然段)写侯生献奇谋,朱亥慷慨领命。
[4]
篇9: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的第1、4点。
2教学难点是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理解。
3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4教具: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文章的主题。课文原插图有三处失真:车错、马错、座次错。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车马》一节说,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运载货物的叫牛车。小车只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轅”),这根独辕上应有挂马具的“衡”。但书上插图中的车,却有两根辕木,辕木上也没有“衡”,却有轭,这是运货的牛车上才有的物件。其次,插图上马的数量错。战国时,驾人乘小车的马,或是二匹,或是三匹,或是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插图中的车前只有一匹马。信陵君为礼贤下士,专程亲自去接侯生,自然应该是用骈马、骖马甚至驷马。另外,插图所绘座次也错了,课文明确写着:“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摘自《语言知识》1991年11期李瑞琴文)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
导入新课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司马迁曾为战国时代哪四大公子作传?(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我们今天要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时代背景简介(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75页)。
指导预习:
1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为归纳“提示”要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2)一般传记的写法;(3)本文情节结构;(4)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5)叙事曲折起伏,精选典型事例,结构谨严的特色。
2根据要点让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释疑、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
实词(除课文已有注释的):
敝衣冠:敝,坏、破旧。
公子执辔愈恭: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度,(duó),估计。动词。
直上载公子上坐:载,乘坐。动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
侯生果北乡自刭,刭(jǐng)用刀割脖子。
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讲评课教案,
虚词(据《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提的几个虚词:所、者、安、何、故、且、莫,画出文中有关的例句(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用法。
3学生讨论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1层:新迎侯生。(详写)
第2层:数请朱亥。(略写)
第三部分:第5—12自然段。记述信陵君窃救赵的全过程。
第1层:(5、6自然段)写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不能。
第2层:(7、8自然段)写侯生献奇谋,朱亥慷慨领命。
第3层:(9—11自然段)写合符椎杀晋鄙,公子破秦救赵。
第4层:(12自然段)写魏王怒兵符被窃,公子留赵不归。
研习新课
1讲读第一部分
教师出示问题(1)(2)(见下文),对一些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说。例如:“仁而下士”中的“下士”指屈己尊人,即降低自己身分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士无贤不肖”中的“无”“不肖”作“无论”“不贤”讲;“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中的“骄士”作“对士骄傲”讲。也可以让学生比较此部分中三个“以”字的不同含义“不敢以其富贵族骄士”的“以”,作“凭”讲;“士以此……”的“以”,作“因此”讲;“诸侯以公子贤,多客”的“以”作“认为”讲。
(1)提问:这部分的两个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明确: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提问:这部分所写的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此问题可不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提示学生思考,在全文分析完后回答。明确:这部分的概括介绍,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文章的后两部分就具体描写信陵君“仁而下士”及他“仁而下士”所获取的成果。
2讲读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回答:
(1)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明确: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篇赞宾客。
(2)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答: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寇,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讲评课教案,
略讲第4段:只须指出作者在这段对朱亥的两次描写,一是朱亥与侯生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是与反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
归纳指出:这部分详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略写与朱亥的义往,正由于他“仁而下士”,他才能得到士的真正帮助,侯生为他谋划救赵的计策,使他能却秦救赵,建立功业。在结构上这部分为下文救赵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公子闻之,往请(谒见)
(2)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3)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4)微察公子(暗暗地)
(5)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信陵君)
(6)往请,欲厚遗之(代侯生)
(7)公子怪之(代朱亥不答谢回拜)
(8)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亦(在主谓间,结构助词)
2预习第三部分。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三部分。
研习新课
1讲读第三部分第1层(5、6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引导学生弄清下列字 词含义:“胜所以自附为婚烟者”中的“所以”表“……的原因”;“以公子之高义”中的“以”作“由于”讲;“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中的“安”作“哪里”讲;“独不怜公子姊邪”中的“独”作“难道”讲。
(1)提问: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明确: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2)提问: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明确:“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引导学生领会第6段写平原君“使者寇盖相属于魏”,接连派使者赴魏国,万般无祭,只好提到信陵君的姐姐,以求救兵,而信陵君“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始终不听。这一段描写,对侯生于危难之中巧设奇谋是一种衬托。
2讲读第三部分第2层(7、8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
(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可先写在小黑板上):
①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单独)
②约车骑百余乘。(套、备办)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不满意)
④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表被动)
(2)提问:侯生向信陵君献了怎样的计谋?要求学生据课文内容复述献计经过,即“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一段。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信陵君与侯生几次见面时各自的言行:
(3)学生讨论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明确:①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讲评课教案,
②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提问:这两段侧重写谁?与表现信陵君有何关系?
明确:侧重写侯生,表现他出众的`智慧和忠诚,但中心人物仍是信陵君,反映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表现他义勇的精神。文章通过人物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讲读第三部分第3层(9-11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三段。
(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①矫魏王令(假传)
②袖四十斤铁椎(袖里笼着,名词作动词)
③公子遂将晋鄙军(带领)
④公子与侯生决(辞别、告别)
(2)讨论归纳各段内容。
第9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取晋鄙军权的经过。整个过程验证了侯生料事如神。
第10自然段:交代救赵结果。(所述战争过程极为简略,这是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传统笔法,上承《左传》,下传后人,影响深远。)并以赵王、平原君衬托信陵君。
第11自然段,交代侯生“北乡自刭”与前文照应,至此情节结束。(本文窃符救赵的情节以侯生献策并誓言“北乡自刭”始,到此段而终。)
(3)提问: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让学生讨论后,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看法:
①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刭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②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③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4讲读第二部分第4层(12段)。
学生朗读后归纳:这段交代信陵君救赵后的处境,突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义勇精神。
练习:
1熟读课文,思考分析: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2要求用讲故事的形式有声有色地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这一片段。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总结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复习:
用故事形式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的片段。提示:学生讲故事时,一要注意情节的完整,二要有角色的语言,形象、生动。讲评时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评述。
2提问: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文章第一、二部分为第三部分窃符救赵作了铺垫。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交结侯嬴”的结果。窃救符赵过程,是全文的主体。从情节看,第5自然段秦兵围邯郸是情节的发生;第6—8自然段是情节的发展;第9—11自然段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第12自然段是尾声。
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讲评课教案,
3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论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请学生分析信陵君和侯生的各自言行,说说两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答案参见“教参”179页)。
4本文作者对“仁而下士”“义勇精神”是持赞扬态度的,我们对此如何评价?
略。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仁而下士”“义勇精神”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从目的不同去认识其作用。
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将“自迎侯生”“窃符救赵”或其他片段改编成课本剧。(教师可给学生作一些改编工作的指导)在课余时间排练,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附〕板书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及“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铺垫)
公子(位显达贵)侯生(位卑贫寒)
虚左、执辔坐上、不让
引车、色和入市访友
色终不变与客久谈
引为上坐、为寿坐上坐
篇10: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教学重点:
⒈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与写法;
⒉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⒊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⒋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心理渗透点:⒈遇事能冷静处理,不急不躁的品格;
⒉培养自信,体验成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信陵君、候生的性格特点
二、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⒈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⒉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⒊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⒋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⒌归纳学生观点: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三、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讨论归纳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⒈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⒉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⒊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⒋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⒌结构式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四、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⒈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学生甲:侯嬴“北乡自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第二,中考虑到将来东窗事发,魏王如果怪罪下来,他一定难逃死命,与其将来被开刀问斩,不如现在为节义而死,还能留下一世美名,至于劝阻,那是因为信陵君以前劝过侯嬴但是没有劝住。
学生乙:侯嬴“北乡自刭”是不想与信陵君阴阳相隔,因为信陵君在救赵以前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从后文他让士兵回家的做法可以看出这一点。信陵君看出了侯嬴的良苦用心,因此没有劝阻侯嬴。
学生丙:侯嬴“北乡自刭”是古代士为知己者死的表现,无论“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否成功,他都不会独存于魏。因为如果信陵君救赵成功,肯定不为魏国所容,他肯定会留在赵国,而侯嬴自己一个人留在魏国也没有意思。如果信陵君救赵失败,侯嬴肯定不会一个人留在魏国苟活于世。信陵君很了解侯嬴的为人,知道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是绝对不会改变的,故没有劝阻。
教师补充: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是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信陵君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⒉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
学生甲: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他是一个叛徒。首先,他身不应该背叛魏王私调魏国大军去做一件无益于本国的事情;其次,为人臣子,不能报效祖国反而做了违背国君之事,事后他就不应该留在赵国苟且偷生,而应该以死来向国君谢罪。
学生乙: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首先,信陵君杀死晋鄙并非出自个人情感、个人道义,而是以大局为重,拔兵救赵实际上是救六国,从另一种意义上是救魏国,这里更能体现出他的政治远见。而杀死晋鄙是不得得已而为之,从文中“于是公子泣”“晋鄙嚯咋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说明信陵君在杀晋鄙之前已经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而杀晋鄙是别无选择的做法。
学生丙: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我们不应将信陵君神化,信陵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远见。如果他有远见,那么在出发前他就应当在窃符之前对魏王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其次,信陵君是热血男儿,他的举动在特定的条件下成功了;如果信陵君失败了,我们会说他有远见吗?
学生丁: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他在“说王万端”的情况下,他欲率门客与赵国共存亡,在偶然中得窃符救赵之计,虽说这是违背魏王命令,但这也是救赵的最好方法。他能养门客3000人,并能推贤任士,这也是他的领导才能。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要求古人。
⒊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甲: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尽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学生乙: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而为效忠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对我们当前的高考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学生甲:信陵君从大局着眼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们复习备考应该不拘泥小事中,不要被生活中的一些不快搅乱了自己的心情,而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也就是抓住最后的90多天时间,一心一意迎接高考,服务于高考。
学生乙:我们应该学习侯嬴善于用智谋取胜的策略。侯嬴知道不能通过武力夺取兵权,就用智先骗取虎符,而后让朱亥强行夺权,椎杀晋鄙,从而解除了赵国之围。高考备考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仅仅凭苦学——这种“勇”,更要动脑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也就是巧学——这种学习中的“谋”。
学生丙:我觉得侯嬴遇事冷静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高考,要做到急而不乱,这样学习效率还会高一些;在平时考试甚至是高考时,保持平常心尤为重要。因为高考不仅是对我们智力因素的检测,而且是对我们非智力因素的检测,谁赢得了非智力因素的胜利,谁就赢得了高考。
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得较为成功,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并且能够恰当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在紧张的高三复习备考中,该文的学习起到了缓解备考压力、激励斗志的作用
《信陵君窃符救赵》人物分析及写作指导
教学过程分三步走:
首先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对信陵君的评价,除了褒扬还有贬论;
然后看看今人对信陵君人物形象的分析,大胆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然后运用这种创新思维分析评论古今人事,并连缀成文。
1、如何认识“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事件?
唐 赵蕤 《长短经》(《反经》):
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反义也。议曰:忘身殉国,临大节而不可夺,此正义也。若赵之虞卿,弃相捐君,以周魏齐之危。信陵无忌,窃符矫命,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职奉上之节废,故毛公数无忌曰:“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得。”凡此之类,皆华伪者。]
【译文】
节义这种品操的提出,本意是要建立一个德行的标准,结果成了某些人哗众取宠、背弃大节的借名走向了节义的反面。[牺牲性命以殉国难,面对国之存亡与生死抉择而志不可夺,这才是真正的大义。假如象赵国宰相虞卿那样,宰相不做,偷偷逃离赵王,来帮贫贱时的朋友魏齐逃难;或者象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那样,偷了国家的兵符,假借国王的命令出动三军,帮助赵国的平原君打退了敌人,为平原君救了急,然而他们却都背弃了国家利益。朋友之间的情义是成全了,但是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大节却废弃了,所以赵国隐士毛公责备魏元忌说:“这样做,对赵国虽然有功,对魏国却有害无益。”
举凡这一类事情,都不过是为了私人情义给自己贴金罢了。]
2.“窃符救赵”虚夸了信陵君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成就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形象,但从《史记》的描写来看,他其实是一个深谙厚黑学的伪君子。
信陵君的礼贤下士主要表现在他招纳了三千食客,但须知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战国时代,一个贵族不被他人取而代之的出路就是比别人更强大。信陵君是聪明人中的佼佼者,他具有超于常人的忧患意识,人才难得。对待人才“谦而礼交之”才是上上之策,于是人才尽归其帐下,所以才有“(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的局面出现。所以,所谓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斯世有斯人”,随行就市罢了。
《史记》选取了他与侯生的相遇相交作为礼贤下士的注解。与“士”阶层打了多年交道,信陵君深知自诩清高的人往往胸怀大才,所以越是被侯生贽礼相拒,他越要作秀大摆宴席,亲自驾车去请。信陵君带着车马,空着上位迎接,侯生直接就坐于上位,毫不谦让。《史记》记载此刻信陵君“执辔愈恭”,这说明信陵君已经察觉到侯生在观察他,作为一个工于心计的政客,他已经明白侯生的用意,于是侯生越观察他,他就越表现得谦卑。接着侯生提出要信陵君载他去见朋友朱亥,见到之后,他故意拖延时间,“微察”信陵君,此时信陵君“颜色愈和”。恰“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为了保证在广大市民心中的光辉形象屹立不倒,信陵君更是要把戏给演下去。侯生见信陵君神情态度始终没有动怒或不悦,认为自己的目的已然达到,于是欣然赴宴,殊不知信陵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信陵君赖以成名的“窃符救赵”事件也是玄机重重。得不到魏王的帮助后,信陵君声言要赶赴前线“与赵俱死”,经过侯生所守的城门时,“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既然知道邯郸旦暮且下,此去九死一生,一定大义凛然才对,哪有时间将全部情况告诉一个人微言轻的侯生呢?这说明信陵君知道侯生必有以策万全的良谋妙计,于是以此做最后一搏,果然引出侯生说出窃符的奇策,让信陵君如愿以偿地“北救赵而西却秦”。当侯生提出杀晋鄙时,信陵君“泣”,因为他知道晋鄙是“嚄唶宿将”,正好做自己救赵的左膀右臂,杀之可惜,于是以哭的方式暗示侯生是否还有更好的计策,但侯生却以为他是贪生怕死。而当七十高龄的侯生提出自己要“北乡自刭”时,一向以“仁”标榜的他居然无一言挽留,而是“遂行”。因为他清楚,到时魏王怪罪下来,自己只要说是侯生一手策划、唆使的,便可逍遥法外。前者的“妇人”之“泣”和如今的毅然“遂行”两者相较,这就不难理解他是一个伪君子、真小人了。
信,诚信,引申为道德;陵,坟墓。信陵即道德的坟墓,信陵君自己都不会想到,他的封号也许就是他本性的最好概括。《史记》没有错,历史更没有错,只不过我们都读错了。
3、作文:
1、写一篇记叙文。对历史人物用新的构思,写一两个细节,表现一个人物的精神境界。
2写一篇议论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者现实中的人物。做到有观点,有材料论据;观点要有新意
篇11: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闻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题写在信陵君祠内的这副对联,不仅深情地赞颂了“能拔抑塞磊落之才”的信陵君,也高度地评价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名篇之一《信陵君列传》。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节选自《魏公子列传》。由于此段故事极其生动,历来被作为戏剧题材搬上舞台。
信陵君富有政治远见,又具有军事才能。虽然他与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但他的声誉却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司马迁就赞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说信陵君的声名能够盖在当时诸侯之上,确有他实在的道理,并非浪得虚名。正如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司马迁就是用这样的凝情之笔,写下了《信陵君列传》,通篇称呼信陵君的“公子”,共计一百四十七个,赞誉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了。节选自《信陵君列传》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作为历史传记,确实颇为出色;作为文学散文,也十分优美。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形象跃然目前,信陵君为国忘身、谦逊待士、虚心纳谏的品格,“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信陵君一生四处交游,可叙写之事甚多,但司马迁在为他立传时,并非事无巨细,兼收并蓄,而是根据信陵君为人处世的性格特征,对纷繁的史料,众多的事迹,做了严格的取舍,精心的安排,该取则取、该舍则舍、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做到了取舍适宜、详略得当。作者把信陵君的政治远见写在了《魏世家》中,对信陵君的军事才能,虽然写入了列传,但只以“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等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传记的重点放在了信陵君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仁而下士”上,并以信陵君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件──救赵为主线,组织材料,展开情节。作品以峰回路转、曲折回环的结构,曲尽其意、情思盎然地写出了深深感人的故事情节。一开始,作者按照传记的惯例首先叙述了人物的姓名、身世。之后,就突出地对信陵君的性格特征作了介绍:“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是关系到魏国的安危的,不同于平原君的养士“徒豪举耳”;也不同于孟尝君所养之士多“鸡鸣狗盗”之徒,虽有一个较杰出者冯谖,也只能效狡兔为主子筑三窟。而信陵君礼贤下士却是在为国求贤。“公子与魏王博”一事,就充分说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对巩固魏国国防的客观作用。然而,此事却引起了魏王的疑忌,“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文章以一连串的生动情节,描写信陵君与他的门客的事迹,充分表现了信陵君“下士”与“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高尚品格。宴请夷门抱关者侯嬴以及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作者把此事作为中心事件来写,写得极为详尽,也极为精彩。侯生年老家贫,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是为世俗所不齿的。然而,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就“往请,欲厚遗之”,侯生“修身洁行”不肯受。信陵君就专为他“置酒大会宾客”,并亲自赶车去迎接他,还为他赶车到屠户中拜访朋友朱亥,而侯生见朱亥后,却“俾倪,故久立与客语”。这时,“从骑皆窃骂侯生”,而“公子色终不变”。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待侯生为上宾。这一系列的行动,没有丝毫勉强。侯生对信陵君多方试探,信陵君表现出来的只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信陵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深深感动了侯生,侯生终于把信陵君当成了知己,愿为他谋划,并为他献身。
作品对朱亥、毛公、薛公等都采用了略写的手法。然而,就在三言五语的描写中,也显示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
作品不仅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而且还描写了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信陵君的“仁”是贯穿全篇的。当秦围邯郸,赵求救于魏,而魏王畏秦不救时,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窃符救赵”,估计晋鄙老将军“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时,信陵君难过地掉下了眼泪;矫杀晋鄙后,他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司马迁的《史记》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对信陵君这个历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满怀敬意为信陵君作传的。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笔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活生生的人物。当矫杀晋鄙救赵后,赵王“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这时有门客劝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于是他“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当他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派人请他回国时,他下令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为此事毛公、薛公二人去责备他,“语未及卒”,他“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这些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信陵君的一些弱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精神。这些描写,无损于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而且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
这篇作品的情节是十分生动而感人的,作者对材料的处理颇费匠心,结构很完整,又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波浪起伏。如宴请侯生一段,公子为侯生“置酒大会宾客”,当公侯将相已“坐定”后,公子却亲自赶车去迎接地位卑微的“夷门侯生”,情节顿生波折;侯生坐车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车骑过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见朱亥后又故意“久立、与其客语”,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再如“窃符救赵”一段中,邯郸被围,赵王求救于魏,魏王派晋鄙领兵救赵。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说:“诸侯有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于是魏王“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使文章再生波折。公子力劝魏王救赵,“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无奈,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等于以卵击石,人们不能不为公子担心。公子“行过夷门,见侯生”,“辞决而行”,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情节发展到这里为之一顿。公子“行数里,心不快”,以为“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复引车还,问侯生”,文章又一波折,这一波折,引出了侯生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并推荐朱亥同行。人们预感到情节发展的前景:为了救赵存魏,屡立战功、受人崇敬的老将军晋鄙不得不被杀,真是惊心动魄,不能不使人为之心动。救赵后,《魏公子列传》的描写仍是曲折回环。如公子留赵期间,魏国受敌,公子却不回国救魏。这样的行为,不像公子素来的为人,情节发展到这里又生波折,使人对这个可崇敬的人物很失望。然而,经人劝说后,公子“立变色”,“归救魏”,情节顺理成章发展了下去。公子回国后,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继而“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公子战功赫赫,威震天下,抑制着秦兵不敢东出。就在魏国政权巩固、国威大振之时,魏王却听信了秦国的反间计,“使人代公子将”。情节又骤生波折,回应了开头“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历史人物传记,虽然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实录,然而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却很重视、而且也很善于刻画人物。本文中,作者就塑造出了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信陵君是作者用力刻画的历史人物。作品既写出了信陵君作为贵公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战国末期,为巩固本阶级的统治,以养士网罗人才的阶级共性;又写出了信陵君不同于其他贵公子的独特的个性──仁而下士、急人之危、从善如流、勇于改过。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手法。除以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在公子亲迎侯生一段里,还采用了明写侯生,暗写公子的烘云托月的手法。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如公子率门客赴秦军、见侯生“辞决而行”,“复引车还”时的心理活动:“我岂有所失哉?”完全没有对侯生冷淡态度的责怪,而只有自责,这就深刻地表现了信陵君虚怀若谷、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略写的方面,作者一般采用了概括性的介绍方法,如开头写的“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等,只是作了粗线条的点染,而没有作具体的描绘。
在这篇作品中,司马迁不仅满怀喜爱与敬佩之情塑造了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并以很高的热情描写了侯生、朱亥等人物。在作者笔下,侯生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当他还不深知公子的为人时,故作倨傲,对公子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这些似乎不近人情的举动,都表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当他深知公子的为人以后,就与公子真诚相待,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表现了他出众的才智;公子临行,他推荐朱亥同行,以助公子成功,表现了他考虑问题的周全;最后,他“北乡自刭”,表现了他“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不得已而杀晋鄙的自责,“自刭以附魏国”的义士气质。
写朱亥着墨不多,但是一个豪爽、侠义、旷达的人物形象已突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就连没有正面出场的如姬,司马迁也通过旁人的叙述,从侧面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有胆有识、见义勇为的“绝代佳人”的艺术形象。正如郭沫若在《虎符》的《写作缘起》中说的:“司马迁替我们留传了一位值得赞美的女性──如姬。凡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提到信陵君,没有不知道如姬的。”如姬为了救赵存魏,也为了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冒死帮助信陵君盗出了兵符,完成了救赵也即自救的伟业。但是,事后如姬的结局如何呢?作品没有写。这就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同时也给了读者想象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正是这样,郭老在1942年通过丰富的想像,完成了如姬的艺术形象,创作了五幕历史话剧《虎符》。
作品除塑造了以上这些正面人物外,还以简练的笔触写了刚愎自用、忌贤妒能的魏王的形象。
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
篇12:《信陵君窃符救赵》三课时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三课时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 与训练重点]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和复习“之”“以”“为”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
3、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
[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
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共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
一、导入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二、听读
要求:1、掌握自己读不来的字的字音。2、大致理解文意
三、讨论全文大致提纲
明确:
1-2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3-4具体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亲迎候生、数请朱亥
5-12窃符救赵
四、朗读1、2两段
(一)参照注解,理解句意
(二)重点词句讲解
礼而下士 无贤不肖
谦而礼交之 以其富贵骄士
(三)讨论
概括1、2两段大意。第二段三句话各写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介绍信陵君的?
五、朗读3、4两段
(一)重点词句讲解
往请 修身洁行
以监门困故 公子从车骑
不让 公子颜色愈和
遍赞宾客 数请之
故不复谢 虚左
(二)讨论
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这两段中写出了候和朱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两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三部分
一、朗读5、6两段
(一) 重点词句讲解
留军壁邺 实持两端以观望
冠盖相属于魏 而魏救不至
且公子纵轻胜
讨论 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求救? 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态度怎样
二、朗读7、8两段
(一)练习:解释加点词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Z耶
约车百余骑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篇13:《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教案以及原文翻译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三、教学设想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能力和精神,使其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有效合作,深入探究,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四学时分两步走完成本文的教学。
第一、二学时: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知识。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文言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
第三、四学时:小组合作深入探究,把握传主性格特点,鉴赏文本的丰富意蕴。
第一课时
一、介绍时代背景导入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战国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其中司马迁最推崇的便是魏国的信陵君无忌。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信陵君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原因让他受到司马迁如此的偏爱。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文言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
(一)通假字
1、直上载公子上坐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2、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3、辞决而行 4、北乡自刭
(二)古今异义
1、公子再拜,因问 2、以公子为长者
3、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4、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5、公子颜色愈和 6、让魏公子曰
7、愿枉车骑过之
(三)词类活用
1、仁而下士: 2、留军壁邺:
3、大会宾客: 4、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5、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7、公子从车骑,虚左 : 8、为能急人之困:
9、公子怪之: 10、却秦存赵:
11、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12、侯生乃屏人间语:
13、北救赵而西却秦: 14、厉兵秣马:
15、自迎夷门侯生: 16、皆谦而礼交之:
17、以便国家: 18、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19、且公子纵轻胜: 20、吾攻赵旦暮且下:
21、弃之降秦: 22、今公子有急:
23、此五霸之伐也∶
(四)一词多义
1、故
(1)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2)复饮如故:
(3)故久立与其客语;朱亥故不复谢;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4)今公子故过之:
(5)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6)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君安与项伯有故:
(9)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2、引
(1)公子引车入市: (2)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3)复引车追问侯生: (4)为公子先引:
3、就
(1)乃谢客就车: (2)欲就公子之名:
(3)使归就戮于秦: (4)金就砺则利: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6)瞬息可就:
4、乃
(1)公子于是乃置酒;乃谢客就车;乃请宾客:
(2)嬴乃夷门抱关者:
5、辞
(1)辞决而行: (2)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4)近日奉辞伐罪:
(5)臣等不肖,请辞去:
6、兵
(1)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
(2)勒兵: (3)得选兵八万人:
7、过
(1) 愿枉车骑过之;不宜有所过; 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臣所过屠者朱亥:
(2)行过夷门,见侯生:
(3)公子过谢侯生: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
(5)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6)微二人,寡人几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7)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8、以
(1)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欲以观公子;臣以此知之:
(2)实持两端以观望;过客,以观公子;王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3)世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
(4)譬若以肉投馁虎:
(5)欲以客往赴秦军:
(6)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以公子贤,不敢……;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以公子之高义;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7)以为小礼无所用:
(8)以至……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9、为
(1)封公子为信陵君: (2)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3)为寿侯生前: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6)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7)赵王所为: (8)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10、让
(1)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2)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1、微
(1)(侯生)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2)微风鼓浪:微小;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 :
(五)重点字词
1、致食客三千人: 2、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3、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4、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5、侯生摄敝衣冠: 6、愿枉车骑过之:
7、微察公子: 8、遍赞宾客:
9、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10、侯生乃屏人间语: 11、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12、我岂有所失哉: 13、然公子遇臣厚:
14、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5、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16、如姬资之三年: 17、勒兵:
18、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19、且公子纵轻胜:
20、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21、将兵十万:
22、旦暮且下: 23、已拔赵:
24、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25、公子勉之:
26、天下莫不闻: 27、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28、顾未有路耳: 29、夺晋鄙军:
30、西却秦: 31、公子亲数存之:
32、公子过谢侯生: 33、请数公子行日:
(六)句式
1、欲以观公子: 2、遍赞宾客:
3、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4、可使击之:
5、为大梁夷门监者: 6、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7、诸侯敢救者: 8、公子何以知之:
9、何功之有哉: 10、尚安事客:
11、请救于魏: 12、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13、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14、此五霸之伐也:
15、不能得之于王: 16、如姬父为人所杀:
17、而如姬最幸: 18、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19、何泣也: 20、何如哉?:
20、此人力士: 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22、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第二课时
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二、全部互动,解决其它疑难知识,教师适时点拨指正
三、检测练习
1、注音释义全对的一项是:( )
A、士无贤不肖(q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B、公子往,数请之(shù多次地) 冠盖相属(shǔ连续)
C、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 量词)
D、侯生乃屏人间语(bìng使人退避 jiàn秘密地,悄悄地)
2、通假字有误的一项是( )
A、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能“座”) B、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C、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D、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缺” )
3、名词词性活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B、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C、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 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在衣袖里)
4、名词不作状语 ( )
A、北救赵而西却秦 B、礼贤下士 C、皆谦而礼交之 D、不耻下问
5、下列动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B、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C、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愤怒)
6、形容词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B、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高洁)
C、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D、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7、下列句子中,“遗”的音、义与“欲厚遗之”相同的是( )
A、以光先帝遗德 B、使人遗赵王书
C、小学而大遗 D、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
8、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
例句:何功之有哉
A、句读之不知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D、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9、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的“立”相同的一组是( )
例: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①臣乃敢上璧 ②左右欲刃相加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相如廷叱之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⑥毕礼而归之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⑨公子从车骑,虚左
A、① ⑦ ⑨ B、① ③ ⑦ C、③⑦⑨ D、③⑥ ⑨
10、下列句子中与“独不怜公子姊邪” “独”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
A、独子无兄弟 B、独畏廉将军哉?
C、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D、独与老翁别 E、鳏寡孤独
11、下列句子中与“不辞劳苦” “辞”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
A、辞决而行B、无一言半辞送我C、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D、臣等不肖,请辞去
1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何功之有哉 /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B、如姬为公子泣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嬴乃夷门守关者
13、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
A、以公子为长者 B、胜所以自附于婚姻
C、实持两端以观望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4、“请救于魏”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B、何功之有
C、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5、与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此五霸之伐也 B、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C、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D、何功之有哉
16、与 “宁许以负秦曲” “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实持两端以观望
C、欲以客往赴秦军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7、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
A、终不因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监狱门
B、侯生摄敝衣冠 整理
C、公子执辔愈恭 拉着缰绳
D、遍赞宾客 赞扬
18、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
A、公子闻之,往请 请求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抱着关门
C、公子颜色愈和 色彩
D、见其客朱亥,俾倪 斜着眼睛看
1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与例句意思相同一项的是( )
例句:公子引车入市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引赵使者蔺相如
C、相如引车避匿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20、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
A、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地名
B、吾攻赵,旦暮且下 早晚间
C、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曾经
D、此五霸之伐也 讨伐
21、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地一项:( )
A、我岂有所失哉 过失、错误
B、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仇恨
C、而公子亲数存之 慰问
D、矫魏王令代晋鄙 假装
2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
C、而公子亲数存之 / 请数公子行日
D、所以不报谢者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3、选出下列各组加横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 独畏廉将军哉
B、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 乃谢客就车
C、而公子亲数存之 / 遂救邯郸,存赵
D、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第三课时
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讨论明确: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5),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6~11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发生: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发展: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高潮:破秦救赵
结局: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尾声:信陵君留赵不归。
二、研讨课文
(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1、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窃虎符,还杀了本国的大将晋鄙,这分明是牺牲本国利益的卖国行为,这怎么能算得上是义勇?该如何评价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
2、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以劝阻?
3、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概括信陵君能完成“却秦存赵”历史使命的原因
(二)小组代表发言
(三)全体互动,解决以上思考题
第四课时
一、继续研讨课文
(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1、概括信陵君、侯生、朱亥三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2、以本文为主,兼及司马迁的其它传记作品,总结史记的写作特点
(二)小组代表发言
二、全体互动,讨论明确:
(一)信陵君具有仁而下士、急人之困的性格特征。
文章通过结交侯嬴、数请朱亥,窃符救赵等情节生动地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特征和急人之困的高尚品格。
文章还描述了这样一些内容: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不忍椎杀晋鄙而泣;勒兵之时,令三种人归家。虽然用笔简洁,却更加突出了信陵君“仁”的一面。
板书:信陵君――结交侯嬴 仁而下士 窃符救赵 急人之困
信陵君至军中后,晋鄙的神情、动作和语言和“北乡自颈”的最终选择,表明侯生是一个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知恩图报,一诺千金,忠心耿耿,超凡出众的人才。
板书:侯生――多谋善断 料事如神 知恩图报 忠心耿耿
朱亥――忠诚勇武 知恩图报 忠心耿耿
(二)师问:从以上分析可知,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比如说文章中的朱亥只寥寥数语即跃然纸上,那么他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来塑造人物的呢?作为一篇典型的传记文,写作方面又有哪些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文章内容讨论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1、典型材料的选择
思考: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学生讨论归纳)
明确:窃符救赵是信陵君的伟大历史功勋,这一功勋的建立可以说侯生功不可没。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以及时时处处对侯生的敬重和信赖最能体现其“下士”的作风。故食客三千,却只为侯嬴挥毫泼墨。
2、人物形象的刻画
思考: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本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学生讨论归纳)
明确:1)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2)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如通过魏王的短视、畏秦、和对信陵君的猜忌,衬托信陵君的远见、坦率和敢于抗暴的精神;通过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衬托出信陵君在诸侯中的威望。
3、事件过程的叙述
思考:司马迁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波澜激荡,试以事例加以分析。
明确:例1、亲迎侯嬴事件:宴会上宾客坐定,公子却去自迎侯生;侯生上车,途中又要访友;告别朱亥,街中久立言语;谢客就车之后,事情才顺畅而下。
例2、告别侯嬴事件:信陵君辞别,侯生无言相赠;百思不解掉车返回,侯嬴方出谋划策;临行之时,又推荐勇士同行。
可以说,每一件事都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板书:材料选择 典型精当 人物刻画 鲜明生动 事件叙述 曲折跌宕
>>>下一页更多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阅读赏析”
篇14:《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教案以及原文翻译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原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首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籣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赏析
第一部分(第1、2段),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和他在当时的威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正因为他“下士”,所以“士”才“争往归之”;因为他手中的人才多,智谋广,所以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第二部分(第3、4段),具体写信陵君亲迎侯生和数请朱亥,表现他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详写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略写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关于侯嬴,作者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侯嬴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表现了侯嬴“穷且益坚”的高尚情操。第二件事是写信陵君大摆酒宴,亲自驱车去请侯嬴,而侯嬴却故意过访朱亥,“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则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最后引他“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这一系列行动,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丝毫伪装。正是由于一片真诚,终于感动了侯生,乐意为他的“上客”,并且说出他的心曲:“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这段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嬴的智慧与忠诚。侯嬴不惜损伤自身的名誉而成就信陵君的名声,用心良苦又富于情趣,终于同信陵君肝胆相照,其情感人。
关于朱亥,作者作了两次描写,一是侯嬴过访时,同他站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嬴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写出他的骨气,他的坚贞,同后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恩义,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作者对于朱亥也是热情歌颂的。“公子怪之”一句,写出信陵君对朱亥的做法颇不理解,这里既表现出两人由于地位不同而形成隔阂,同时又以信陵君这样一位“仁而下士”的人来衬托朱亥的高尚品格。
第三部分(第5段至篇末),叙述侯嬴献计及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现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课文的前两部分是这部分的铺垫。从人物看,前两部分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这部分写他“仁而下士”的品德所获取的成果;前两部分侧重写侯嬴的忠诚,这部分侧重写侯嬴的智慧;前两部分写朱亥的骨气,这部分写朱亥的义勇。侯嬴和朱亥在信陵君的事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信陵君的“下士”是为国家长远打算的,而他所得到的“士”也能不负国家长远打算的。由此可以得出信陵君“下士”的规律:下士(为国求贤)得士士为国用。课文的前两部分和这第三部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紧密衔接的。
作者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说明信陵君深明“唇亡齿寒”,救邻即是自救的道理。如他先“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因为魏王“终不听”,他才万不得已,“往赴秦军,与赵俱死”。最后采用了侯嬴的计策,也还是冒了极大的风险,承受欺君杀将的罪名,才夺得晋鄙的兵权,击退强秦的进攻,保卫了赵、魏的安全。没有急人之困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是不能做到的。信陵君平生的大节在此(十年后还有抗秦保魏的行动),最值得肯定的也在此。
在作者的笔下,侯生也写得栩栩如生。他的故作倨傲,他对公子的试探与窥伺(“欲以观公子”“微察公子”“视公子”),表现了他的机智。试探明白以后,才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端了出来,这里又表现了他的坦率与真诚。后来信陵君拟赴秦军,他起先是不表态(也是进行观察),等信陵君再次回来,他才缜密周详地替他划策,荐朱亥并助他成功,最后自己也以死相报,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风尚。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相关文章:
4.信陵君颁奖词
8.窃读记教案
9.窃读记 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