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2023-10-24 08:01: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fcr201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篇1:《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一)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文题“春意挂上了树梢”?

【提示】文章开篇写春意来到了哈尔滨,风暖人笑,花开草绿。在这样春意盎然的背景下,却出现了不协调的一面。汪林等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尽情地享受春意,而乞丐们艰难讨饭、卖艺,这两方面形成强大反差。再看那夜晚掩盖下的罪恶吧。一边是少数人彻夜狂欢、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狂歌疯舞,一边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乞丐们饥饿交迫、贫病交加、哀号动地,这地方已没有真正的春天。萧红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正是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2.春意本该是浪漫的,无奈现实是残酷的:“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

【提示】在汪林看来,正当自己闭起眼睛,陶醉于“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中听着“春在歌唱”时,却从背后传来了“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样的不和谐音。“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瞎人扭歪着头卖艺讨钱唱出的调,太煞春意的风景了,这也是可以推测到汪林小姐的真实感受,这边是迫于基本生计的乞讨、卖艺,那边是夜夜笙歌,舞影婆娑;这边“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这地方还是真正的.人间春天吗?真正的春意应当注满每个人的心,不是偏向于极少数的人。不正是“那边”的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大煞了人类本应有的平等幸福的春意吗?

(二)细节探究

1. 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汪林的形象?

【提示】汪林是一个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她代表了作者所刻画的社会众生相中的一类人。

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寥寥数笔勾勒出汪林的形象,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并且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2.春天是美丽的,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写得这般苦涩?

【提示】作者萧红跋涉在文学之路上的9年,正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时期。炽热的反帝爱国情绪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及同情弱者、悲悯贫苦的感情在她的散文中十分突出。在本文中,作者正是要通过对日伪统治下疮痍满目的哈尔滨的病态的沉痛的揭露,抒发了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因此文章给人以苦涩与哀愁之感。

3. 品析语言萧红在本文中的语言很有韵味,质朴之中不乏清丽,有些句子,语言朴素,却意味深长,颇具表现力,尝试品味下面五个句子:

①暖风如清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②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③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④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⑤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提示】①运用通感,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②“我”感觉到了融融春意,完完全全地陶醉在里面,体现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③瞎人生活在困苦之中,春天虽然已经到来,但他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表现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④反语,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

⑤细节描写,照应了上文“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含蓄地表现了汪林享受春天的惬意,生活的无忧无虑。

(三)思维碰撞

《春意挂上了树梢》从题目看是温暖的,欢愉的,但细读作品我们却感,受到苦涩和沉重。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提示】主要是通过对比描写来达到这种效果的。在作者笔下,春天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商店“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天气转暖,“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尸,春意确确实实挂上了树梢,这些描写呼应了文题,给人温暖、欢愉之感。然而,人间的春意却是那么地分配不均。像汪林这样的富家小姐,大白天自由地逛逛店铺,晒晒太阳,在行人道上从容散步,坐在椅子上,闭眼做着春梦,感受“春的暖力”,似乎还能听到“春在歌唱”;晚上,则可以走进只有富人才能出入的娱乐场所狂歌曼舞,享受浪漫的夜生活。可是,冻坏腿的乞丐只能低声下气地发出“大爷,大奶奶……帮帮吧!……”的哀求;无靠的盲人为了生存只能歪扭着头拉琴卖艺,样子残忍。哈尔滨是中国的城市,可夜幕下的哈尔滨街市上,充溢着各式各样(包括“绅士样的,流氓样的”)鬈发的外国人,混在其中的中国人“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而且他们只能是富人。

更多的中国人在哪里?“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这群人与“那边快乐的人群”,这些“哀哭”与“那边快乐的声音”的对比是多么鲜明,贫与富、苦与乐,天地霄壤,相隔九重,这多么让有良心的中国人痛心啊。中国的哈尔滨,只是富人的天堂,只是外国人的狂欢地,作者目睹此情此景,读者读文至此,心头怎能不涌起一股淡淡的甚至是浓浓的苦涩和哀愁呢?“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作者对贫弱者的同情溢于言表。“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作者以愤激之语表达了对人世不公的谴责。“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在作者看来,虽然自然界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可总是“哀哭的人们”又哪里感受到春意呢?

篇2:《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 对作品进行元接触或者元阅读,在此基础上再对文章作精要的分析.

2. 总结写作特色

3.在读析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程序.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披文入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一看到”春意挂上树梢”这个题目,闭目遐想,满眼是朱自清笔下生气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满的是盎然的诗意,然而,读完<<春意挂上树梢>>,诗意消退了,脑中闪过一个疑问: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让我们来看萧红挂上树梢的是怎样的一种春意.

二.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三.文题解读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通过对北方三月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东北城市(哈尔滨)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不过这种触目惊心的疼痛被作者用描写文字淡淡地覆盖了。你看,三月来了,积雪融化了,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但是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到了三月还不能闻到花香,只能到了春末,关外的'人才感知到春天的到来。大街上有充满春意的商店,充满春意的行人;但也有着乞讨的人。于是作者说,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四.精读课文,品析赏鉴 1.理清思路 《春意挂上了树梢》一文描写了北方三月景色和不同的人们活动,那北方三月的景色有何特点? 三月的北方 (景色) ① 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② 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了③ 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的云彩④ 暖风如轻纱文章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由此带出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在文中找出分别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描写人物的活动?分别有什么活动?白天的中央大街① 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② 人们在街上笑着打招呼,逛街③ 马车夫的脱下了大毡靴④ 冻伤腿的乞丐在乞讨⑤ 瞎人拉手风琴乞讨院内汪林又换了一身衣服,抽着烟晚上的中央大街① 中央大街充满音乐:流浪人的,日本舞场的,外国饭店的② 在风雪中寂寞的大街又号叫起来了③ 各色各样的人跑满了街④ 年轻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着音乐唱歌,和姑娘们一道说笑⑤ 街道的转角也是人,哀哭的,老人,孩子,母亲们三个场景中的人们其实可以归为两类,这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阳光里乞讨、哀哭。

2.品析语言萧红在本文中的语言很有韵味,质朴之中不乏清丽,有些句子,语言朴素,却意味深长,颇具表现力,尝试品味下面五个句子:① 暖风如清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运用痛感,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② 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我”感觉到了融融春意,完完全全地陶醉在里面,体现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③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瞎人生活在困苦之中,春天虽然已经到来,但他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表现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④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反语.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⑤ 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细节描写,照应了上文”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含蓄地表现了汪林享受春天的惬意,生活的无忧无虑

3.赏析汪林的形象 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汪林的形象? 汪林是一个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她代表了作者所刻画的社会众生相中的一类人.

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寥寥数笔勾勒出汪林的形象,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并且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春意本该是浪漫的,无奈现实是残酷的:”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不同的人可能会作出相异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回答. 明确:在汪林看来,正当自己闭起眼睛,陶醉于”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中听着”春在歌唱”时,却从背后传来了”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样的不和谐音.”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瞎人扭歪着头卖艺讨钱唱出的调,太煞春意的风景了,这也是可以推测到汪林小姐的真实感受,这边是迫于基本生计的乞讨、卖艺,那边是夜夜笙歌,舞影婆娑;这边”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的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的见那边快乐的声音.”这地方还是真正的人间春天吗?真正的春意应当注满每个人的心,不是偏向于极少数的人.不正是”那边”的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太煞了人类本应有的平等幸福的春意吗?

萧红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篇3: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

【教学设想】

以“春意”为核心,引导学生读懂文中陶醉于春意和感受不到春意的两类人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及以点带面的方式揭示出的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群的形象特征;以学定教,以问带疑,还原情境,引导学生读懂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作者选定这些人物和场景来表现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学生预习时对萧红的了解情况引入,消除学生对教师、文本的陌生感,创设情境。再以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公映,这位远离人们七十年的作家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引起热议这一话题,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

2.教师范读全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进文章的情境。让学生在听朗读时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结合预习和听读感受提炼概括文意。

问:文章围绕“春意挂上了树梢”,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的不同活动?

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提示和鼓励。(描写了三月哈尔滨不同人物的生活场景,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日伪时期东北地区中下层人民悲苦凄凉的生活现状。)

二、问题梳理

概述预习时学生所提问题,投影展示学生问题较为集中的几类:

1.题为“春意”,为什么文中却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如何理解“春意”?温暖的题目,为什么读来却有苦涩凄凉的情感?

2.为何写不同类型的人的活动?为什么反复写到中国人与外国人?如何理解汪林这一人物形象及写她的作用?

3.作者萧红写这篇散文的背景、心情和态度;

4.第8段的理解;“三月”句两次出现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文题及开头给人暖意,写了怎样的“暖”?

学生关于文题的问题:文题为“春意”,但文章读来苦涩,入眼却又感觉暖意。如何表现的?

(1)三月的哈尔滨有怎样的暖意?

①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②蹿着芽;③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学生品读,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轻纱”,比喻,通感,化抽象为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风吹拂的轻柔惬意;“蹿”,用词精妙,富于动感,形象地写出了新绿的生长速度和蓬勃的生命力;“陷”,写出了春风吹拂时人身心沉醉惬意之感。

(2)人们感觉到暖意了没有?

有所体现:脱去冬装;逛街;晒太阳;

“陷进去”:令人沉醉,如梦如谜,有生命力——春在歌唱……

2.题为“春意”,为什么却写了不少人的活动?又为什么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

(1)怎么写人的活动的?(从白天到黑夜切换场景写哈尔滨人的活动。)

(2)具体写了什么活动?(两类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描绘处于“冬”“春”季节、两重世界的人们——哀哭的弱势群体、欢快的外国人,这样概括是否恰当?

幸福者(汪林们、外国人),沉醉在春意里,四季快乐;不幸者,被遗忘遗弃在寒冬里,四季哀哭。

(3)题为“春意”,为何写人的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看写法:通过人的活动和感受,从侧面来具体表现春意,突出对比,鲜明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辛酸痛苦,揭示世道不公,突出主旨。

A.写人对春意的感受。一半人感受并享受春意,另一半人被遗忘在寒冬里。

B.自然春意悄然而至,人间却冰火两重天。

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春意为什么只是“挂上树梢”?(对比:春意飘浮在树梢,底层的人们无法感受到;春意只是自然的春意,人间没有真正的春意。)

3.对汪林这一形象,学生较感兴趣,恰可作为一个拓展课堂深度的契机,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

(1)三遇汪林:

①也戴小沿帽;转过“商市街”;②吸着烟卷;又换了淡绿色的衣服;腋下夹着一封信,大概又是情书(烟卷,细节描写);③混在鬈发的人之间,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在快乐的人群里。

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汪林是个衣食无忧、生活闲逸无聊、享受快乐的小姐;平时与洋人相融,生活方式受洋人影响。

(2)为什么要写汪林这个人物?注意上面几个句子中的“也”“又”“也”等词语。

汪林代表了这样一类人:虽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是对于亡国之痛,他们麻木不仁;对于身边的哀哭疾苦,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淡漠和冷酷,加重了冰城的寒意,作者在客观描述中隐含批判讽刺(或否定)。

4.中国人与外国人。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混在这些鬈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讨论,把握时代背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伪满时期的哈尔滨是一个畸形繁荣的城市,是一个病态的满目疮痍的社会。

它快乐,疯狂,充满异邦的音乐,满街都是鬈发的外国人;

它寂寞,哀哭,完全在风雪里,墙根转角都发现着不幸者。

繁华的商市街、中央大街,是少数富人们和外国人的天堂,却是底层不幸者的地狱。(同样运用对比)

5.为什么题目温暖而诗意,读来却颇多苦涩凄凉?朗读,比较异同:

(1)“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同中之异。自然界有冬春变化,春意已至,人间有冷暖不公,春意何在!第二句多一个停顿,也就多了一份苦涩与沉重,作家笔端流露出一种悲悯与反思。

(2)抓住最能体现出春意的“树芽”“小题大做”,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深入研读文本,品味作家“以暖写冷”的手法。

6.关注散文背后的那个“我”。

讨论:“我”可视为线索人物,全文通过“我”的见闻感受串起白天黑夜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注意“我”的见闻感受发生的变化——由“醉人的春意”到人间的残忍、苦涩、沉重、悲凉。

由第8段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师生讨论,明确:愤激之辞,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隐含对造成这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不平。

温故知新:鲁迅《祝福》中类似的内容。

知人论世:关于“我”——萧红背叛家庭抛弃富贵,怀着理想之梦来到哈尔滨;历经苦难与萧军结合,租住在商市街25号半地下的偏棚;其文集《商市街》就写当时贫穷、饥饿、动荡的时局和他们的生活。

哈尔滨以满目疮痍的冷酷现实粉碎了春之梦,萧红在《商市街》里曾说,“只要满洲国存在一天,我们是不能来这块土地的”……

7.结尾的艺术

变化结尾内容,朗读,比较表达异同:(1)去掉“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2)去掉“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3)变化“快乐”和“哀哭”的顺序。

师生讨论,总结:题目以“春意”起,结尾以“哀哭”终。题暖文冷,当春意挂满了树梢,那些沉沦在寒冬里挣扎哀哭的不幸者更让作者深受触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现实社会的苦涩和沉重、冷酷和悲凉。

作者用以暖写冷、以乐写悲的手法来表达对这个畸形繁荣的城市的悲愤不平,表达对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悯。先扬后抑,反向立意,题目与主旨矛盾,匠心独运地收到一种反讽效果。

四、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关外那片黑土地——《商市街》《呼兰河传》;

(2)鉴赏写作:请另择一段突出运用对比手法的文学作品内容作赏析。(例:唐诗《燕歌行》“战士”与“汉将”;《红楼梦》“焚稿”与“良缘”;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屋里”与“屋外”……)

【教后反思】

一堂语文课不能解答所有问题,课后我就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起到什么作用?

一、促进提升学生的发问能力。学生在接触一个陌生文本时所产生的阅读体悟可能是令教师惊异的。指导预习的时候教师既要发现他们的阅读潜能,又要能够挖掘他们的这种潜能。激发学生的发问能力,提升学生的发问水平,应该是教师重要的“教”的能力。

二、“以学定教”,不等同于“以学代教”。带着思考去阅读,学生所提的问题深广度各不相同,解决问题则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而不能未经思考和整理原样呈现,散乱无章。教师要注意对价值含量高的问题积极引导,枝节的问题、含金量较低的问题,可以简化、淡化处理,也可存疑作课后讨论,延伸思考。

三、对课堂“意外”的点化能力。课堂生成的问题,总有不在预设之中的,出现意外的情形,无论好坏,教师要有“点化”之功,要及时捕捉、点评,促使它释放最大的光亮,也许就光照课堂;有的问题貌似没有什么价值,却可能会成为一个契机,教师的转化能力就很重要;如出现不和谐音符,也须体现教学机智,巧妙化解。

篇4: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

说实话,在这一期《经典美文》中,意蕴深远、值得一读的精品委实不少。但读完萧红的这篇《春意挂上了树梢》,我却再也无心去读其它了,我的大脑已完全被它占领。就像刚喝完一杯醇酒,尽管酒杯已干,却意犹未尽,仍然觉着还有一些什么没有品咂出来。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联想到历史上那些赏春、赞春的诗文,以为这也必是一篇赞美春天风物的美文。

然而,当你读完全文后会发现,一切并不如你所料,作家对这个春天并无什么溢美之辞。高明的作家总是能够出人意料的。

但如果你认为作家这样做,仅仅是为玩一个出人意料的游戏来哗众取宠的话,那就显得作家太过浅薄了。萧红在散文创作方面是特别有才能的。鲁迅就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见《高山仰止》1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而且,萧红短短的一生屡遭困顿、颠沛流离,可谓坎坷不平;再加上她又正值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之期。所以,她对底层人民的痛苦和国破家亡的黑暗社会状况都体验颇深。这样的生活经历,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她成为一个只重玩弄技巧的浅薄之辈。相反,我们总能在她的作品中读到一种深切的对苦难民众的同情、炽烈的反帝爱国情绪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些,我们从她的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和散文《滑竿》《放火者》等作品中都可体会得到。

这篇《春意挂上了树梢》,也正写在民族危机非常深重的那段历史时期。

在这里,作家花费大量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极不协调的哈尔滨春日街景图:春日来临,阳光和暖。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快乐地走上街头去享受这春日暖阳,人们脱去了穿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厚厚的冬装,“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还有的甚至在这春夜到大街上伴着音乐唱、跳、说笑;而也就在这样的暖阳之下,“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烂脚的乞丐吃着个烂梨在沿街乞讨,一个瞎人在隔道拉着手风琴乞求人们的怜悯。这正是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的真实写照。

作家的意图不难看出,作家有意地将这样两种很不协调的情景同时展现在一幅画面上,通过对比,写出了社会的冷酷,也反衬出了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日伪统治下满目疮痍的哈尔滨的病态社会状况遭到了作家痛苦而愤怒的揭露。

上面我们剖析的是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便要有什么样的形式,那作品又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与其内容相配的呢?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其独特的结构。本文以“春意”作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材料组织在了一起,并多用对比、反复和照应。思路清晰,结构谨严,也很好地突出了作品的思想。作品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由此带出两类人的活动。写人的活动,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白天的中央大街、院内、夜晚的中央大街三个场景。并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如此,作者还配合使用反复、照应,如:“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三月,人们嗅不到花香”;“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街树蹿着芽”“树枝上嫩绿的芽子”。这样的句子的使用,使前后勾连,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非常紧凑。同时,这些句子的反复使用,也正是在暗示着作品的思想内容,

另外,作品中一些直接抒情的句子,我们也不得不体味一下,它们既体现着作者的艺术水准,同时也揭示着作家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这是作家在描写完坏腿乞丐和拉琴的瞎人之后的一番感慨。这瞎人和那坏了腿的乞丐生活在困苦之中,春天的到来也并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并不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作家在这里虽一反常理,却意蕴深刻。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这是反语,看似冷酷无情,其实也正饱含了作家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对这黑暗冷酷社会现实的极度愤慨之情。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的;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这明明是春天,为什么作家又作出“是冬天吧?是秋天吧?”的疑问?让我们再回忆一下前边几个画面的描写。春意融融的季节,本来应该是给所有人都带来快乐的日子。然而,快乐只是那些外国人和那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的事,至于那些底层的人民,冬天(或秋天)里是哀哭的,现在也还在哀哭,春日的暖阳遗弃了他们。寒冬还是暖春,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与其说是作家对社会的写实,倒不如说是作家对这黑暗社会现状的愤怒抗议。作品至此虽已结尾,却是余音绕梁。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那个文题。春天来了,但那春日的暖阳只挂在“树梢”上,只能使那上层的人们暖和起来;但那“树根”呢?那底层的人们感到的仍然只是寒冷和痛苦。这个题目既是对春日风情的写实,又饱含着作家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慨之情。

篇5: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和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员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洋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m,并不是买什麽,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洋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麽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象不存在似的。

「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洋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洋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洋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撤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洋的,流氓洋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洋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

这好象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洋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篇6:《春意挂上了树梢》课后练习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课后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合神离。

B.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窜着芽!

C.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带着那样小檐的帽子。

D.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振响。

【答案】A(B.窜—蹿;C.带—戴;D.振—震)

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 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②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人民 了许多寒冷而没有色彩的春天。

③面对那烂脚的乞丐,我在心中不断地 神灵保佑灾难不再降临。

A.溶化 度过 乞求 B.融化 渡过 祈求

C.溶化 渡过 乞求 D.融化 度过 祈求

【答案】D(融化:冰、雪等变成水;溶化:指固体溶解。度过:对于时间来说的;渡过一般对于空间来说。祈求:恳切的希望或请求;乞求:有哀求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B.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C.难道我们就这样仰面高卧,紧抱着那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

D.杨利伟多年来一直战战兢兢地为航天事业工作,如果首飞时没有选中他,而是选了其他同志,他会为他的选择后悔吗?

【答案】D(应改为“兢兢业业”)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B.她说:“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C.“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D.她们不知道会跑到什么地方?更不知道这是什么所在?心中只感到阵阵恐惧。

【答案】B(A.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C.问号改为逗号,句号改为问号。D.两个问号都改为逗号。)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8题。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服。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5. 如何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2)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感觉到了浓浓春意,完完全全地陶醉其中。

(2)瞎人生活在困苦之中,春天虽然已经到来,但他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

6.“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这样的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篇7:春意挂上了树梢现代文阅读答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现代文阅读答案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注】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5月(有删改)

【注】中央大街:指哈尔滨大街。当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比照:外国人和少数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

B.倒数第二段的“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与上文呼应,暗示虽然春已至,但并非人人都能感受到春的气息,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C.散文中的“我”可视为线索人物,全文通过“我”的见闻感受中起白天、黑夜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着力批评了“年轻人”的“不知愁滋味”。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把众多材料组织起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还配合运用反复、照应,使前后文勾连紧密。

2.你怎样理解画线句“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的深刻含意?(5分)

3.题目以“春意”起,文章结尾以“哀哭”终。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答案:

1.C(“着力批评了‘年轻人’的‘不知愁滋味’”理解有误。)

2.①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2分)②所谓“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也隐含对造成这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不平(3分)

3.①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标题与主题相矛盾,能收到一种隐微的反讽效果。(2分)②标题充满诗意。十分浪漫,然而内容却出乎意料.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2分)③作者以暖写冷、先扬后抑,用饱含忧虑的笔触书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或:表现出自然的存意悄然而至,人间却冰火两重天),呼吁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2分)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小说标题的作用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具有象征意义,一语双关,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7、推动情节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相关文章:

1.以春天为话题的优美散文:当春天爬上了柳树梢

2.春意三年级作文

3.春意五年级作文

4.春意四年级作文

5.春意作文800字

6.有关春意作文六年级

7.春意的诗歌欣赏

8.春意涌动的作文

9.寻找春意观察日记

10.春意高一作文600字

下载word文档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