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初三化学文字推断题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文字推断题复习教案

2023-08-01 09:09: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很美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初三化学文字推断题复习教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初三化学文字推断题复习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三化学文字推断题复习教案

篇1:初三化学文字推断题复习教案

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2)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硝酸钾、氯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和硝酸钡。现进行以下实验:

(1)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得无色透明溶液。(2)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逸出无色气体,所得溶液澄清透明。(3)最后加入稀硫酸,又立刻出现白色沉淀。据上可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 ,肯定没有 ,可能有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 。

3、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 Na2SO4, Na2CO3, CuSO4, 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现做如下实验:

(1)将固体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由此判断,该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是___________;(2)若向上述白色沉淀中滴加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由不溶解的沉淀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

4

(3)还有的物质可能有哪几种情况(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CO3、Na2SO4、Cu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取适量试样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1)取试样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步骤(2)实验后的上层清液,加入稀硝酸、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由此该同学得出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Cl,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__ (填“是”或“否”).(4)对于是否含有NaCl,你认为应对步骤(2)作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步骤(3)填“是”,此空不作答).

5、有一包固体粉末, 可能含有炭粉、氧化铜、氧化铁、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样, 加热至高温产生一种气体, 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把适量稀盐酸滴入冷却后的固体残渣中, 残存固体全部溶解, 同时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试推断:

(1) 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没有

(2) 该固体粉末中可能含有, 为证实该物质是否存在, 可选用的试剂是

6、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氯化钡、硝酸钾、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某几种。(1)取该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经过滤,得到无色滤液;(2)在白色沉淀中加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3)在滤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由此可见: ①混合物中一定有 __________ ;肯定没有 __________,可能有 ________ 。

②写出(1)(2)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一混合气体由HCl、CO、H2、H2O、CO2组成,将其依次通过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②浓硫酸,③灼热氧化铜后,剩余气体是

A、没有气体剩余 B、只有CO2剩余C、只有H2O 剩余 D、H2O和CO2

8、有一气体可能有CO、CO2、H2、HCl气体的混合物,依次通过(1)澄清的石灰水时无沉淀,(2)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粉末变红但无水出现。将剩余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可见:①混合物气体中一定有: ;肯定没有:

9、甲乙两车间的废水中含有Na+、Ag+、Cu2+、CO32-、OH-、NO3- 六种离子:

(1)乙车间的废水呈蓝色,其中的阴离子为 ____,如果加入足量的铁可以回收的金属有___;(2)甲车间的废水含有的三种离子是_________;(3)如果将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混合,可以使废水的某些离子转化为沉淀,经过滤后的废水中含有______;

(4)写出检验其中一车间废水中含有OH-的方法。

篇2:初三化学文字推断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

――推断题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 (2)能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所学知识找出推断题中的突破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答化学推断题。 难点:找出推断题中的突破口。 【学习过程】

引入:在中考中有这样一类题型,它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维强度大,综合性强,这就是推断题,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找题眼,抓关键”,也就是寻求突破口。

推断题包括四种题型:框图型推断题 、叙述型推断题、连线型推断题、表格型推断题 (一)例题精选

例题一(框图题):例1、A~H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E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干燥剂。请回答:

(1)A的化学式为 ;

(2)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为 ;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例题的解决,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推断题的一般思路:

强调:按照审题要求填写答案,元素名称还是元素符号,方程式还是化学式?方程式的箭头条件配平?

练习1: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盐),B属于氧化物,如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 。 (2)得到F溶液的操作I的名称为。

(3)请写出M的化学方式 。 (4写出反应①的基(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初三推断题教学设计)本类型是

例2(叙述题)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K2SO4、NaNO3、FeCl3、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 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

(2) 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可能有

练习2:

某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Cl、Na2CO3、BaCl2、CuSO4、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进行如下实验:

(1)将混合物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透明溶液; (2)向(1)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

(3)将(2)过滤,往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又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试通过上述实验确定:一定有: , 一定没有。

(二)走进中考

1、(乐山,)44.(5分)在下面关系图中,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单质,甲、乙分别是酒精燃烧时一定会产生的两种物质,丁是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G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紫色石蕊变蓝,J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

(1)写出化学式:甲是 ,G是;

(2)写出H与J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J溶解于稀盐酸中,溶液呈黄色,反应完全后,再向溶液中加入纯净的D的粉末,溶液逐渐变成浅绿色,写出有关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2、(乐山,)34.(3分)如图所示,A、B、C、D、E、F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与B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B与C发生的是中和反应,F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盐。

(1)E的化学式为 ;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乐山,)44.(4分)如图,A、B、C、D、E、F均是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 A、B、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变化①的现象是颜色由黑变红,变化②的现象是颜色由红变黑,相应变化的生成物没有全部列出,各变化的条件也未标出。

(1)D的化学式为

(2)在变化①和②中,A和C的性质是相似的,都是 ;(3)写出变化②的化学方程式;

(4)简述实验室检验B的方法(操作、现象、结论) 。

(三)“题眼”归纳

1、【以特征颜色为突破口---固态物质】

黑色固体:Fe3O4、CuO、MnO2、C粉、Fe粉

红色固体:Cu、赤铁矿、铁锈主要成分(Fe2O3)、红磷(P) 淡黄色固体:硫磺(S粉)

白色固体:氧化物:CaO、MgO、P2O5、Al2O3等;白色沉淀:(可溶于酸)CaCO3、

BaCO3、Mg(OH)2、(不溶于稀硝酸)BaSO4、AgCl 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 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KMnO4)、碘(I2) 2、【以特征颜色为突破口---溶液】

蓝色:CuSO4、Cu(NO3)2等含Cu2+的溶液

浅绿色:FeCl2、Fe(NO3)2、FeSO4 等含Fe2+的溶液 黄色:FeCl3、Fe(NO3)3、Fe2(SO4)3等含Fe3+溶液 3、【以物质的俗名为突破口】

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 ); 铁锈(主要成分);

天然气、沼气、瓦斯气体(主要成分); 水煤气(主要成分);

纯碱、苏打;烧碱、火碱、苛性钠 ;

小苏打 ;生石灰 ;熟石灰 等。 4、【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⑴用于人工降雨的 、⑵ 调味品 、⑶用于除锈的、

⑷人体中胃酸的主要成分 、⑸改良酸性土壤的、

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 。

⑺常用的干燥剂、、。5、【以化学之最为突破口】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其次是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5)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6)动植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7)密度最小的物质是;

(8)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 ; (9)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化学式为 ; (10)熔点最低的金属是 ,最高的是 ; (11)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 ; (1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 ; (13)最理想的燃料是; (14)最常用的溶剂是 ;

(1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 ; (16)组合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 ; 【作业布置】

《成功中考》P77 3、4、5、6题。

篇3:初三化学文字推断题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复习―化学推断题解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落实化学基本概念及化学元素知识。

2.提高审题、分析、表达、判断等解题能力,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学会解答化学推断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讲解】1.现有三种无色气体,已知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请用简单的实验把它们―一区别。

【讨沦】点燃三种气体,分别罩上干燥烧杯和沾有石灰水的烧杯。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只生成水的是氢气,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一氧化碳,既生成水又生成二氧化碳的是甲烷。

【讲解】这是一道简单的化学推断题。通过这类题目的讨论,既有利于巩固化学知识,又有利于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化学推断题的题型及其解法是今天的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对解决化学推断题有一个新的开拓,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正确自如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评注:教师在教学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从而引出本堂课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立即进入角色。]

【讲解】化学推断题一般有结构推断型、现象推断型、计算辅助推断型和图示或列式转变推断型四类。

【讲解】这四类题在学习中都会出现。今天将对这些类型分别作进一步的探讨。 【讲解】一、结构推断型

例1:有A、B、C、D四种元素。当A元素的原子失去3个电子时,B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它们形成的微粒,电子排布都跟氖原子相同。C元素原子在第三层上的电子数比第二层上的电子数少一个。D元素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的固体物质。

(l)写出这四种元素的符号:A是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D是______。(2)氢气在C单质中燃烧,发出______色的火焰,生成物的名称是______。

(讨论略。)

【讲解】本题涉及原子结构、物质的性质和实验现象。从氖的原子结构出发,

按题意A失去3个电子与氖原子结构相同。则A的原子结构,所以A是铝,以此类推B是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L层是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层是第三层。C

原于第三层比第二层少1个电子,所以C的原子结构是,C是氯。根据燃烧时发

出耀眼的强光,不难推断D是镁,2Mg+O22MgO。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

火焰,生成氯化氢,H2+Cl22HCl(生成物不能说成是盐酸,因为氯化氢的水溶液才

是盐酸)。

上题属于结构推断型。有时题意给出各种实验现象,让我们根据现象和有关变化来推断结论。这类题目我们把它归纳为现象推断题。

【讲解】二、现象推断型

例2:白色的粉末A,加入B后变成蓝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试剂C,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试剂D,得到蓝色沉淀E。再次过滤,滤液是氯化钠溶液。根据以上现象判断: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

【黑板】

〔评注:化繁为简,教会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问】解决问题的关键何在?

【回答】(由两个以上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讲解】关键是颜色变化,根据白色粉末放入B中变为蓝色溶液,可推知A是无水硫酸铜,B是水。根据白色沉淀硫酸钡反推,加入的C试剂是可溶性钡盐。从蓝色沉淀E反推,加入试剂的D是可溶性碱。从最后的滤液氯化钠反推,C是氯化钡,D是氢氧化钠。

【小结】请答对的学生举手。这些学生积极动脑,思路清晰,能抓住解题关键,运用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反推法),另外熟练掌握物质性质,于是解题既快又准确。 【讲解】例3:如图所示,某学生用装置甲(瓶的内壁附有不溶于水的碳酸钙),作为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先在瓶内放入锌粒,然后通过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

①甲瓶内各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装置乙和丙中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澄清石灰水。要得到纯净、干燥的氢气,从A导出的气体通过B、C、D、E的次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气体通过乙瓶,是利用浓硫酸的______。

④根据丙瓶中出现的现象,可证明甲瓶产生的气体中有______。

【练习】将答案写在讲解片上。

【讲解】学生答案。(抽三、四位学生的答案讲解,答案有同有异。)

【讲述】要解决本题,必须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甲瓶中发生哪些反应,(二)甲瓶中产生的气体先净化后干燥还是先干燥后净化、(三)怎样连接装置?

(讨论略。)

【讲述】首先审题要清楚。甲瓶里的反应物质有三种,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Zn+2HCl→ZnCl2+H2↑。乙瓶内的浓硫酸起干燥作用,丙瓶内的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碳。欲得纯净、干燥的氢气,从导管A导出的气体,先通过乙装置还是丙装置,就是判断先净化后干燥还是先干燥后净化的问题。

【回答】一般是先干燥后净化。

【设问】假设从A导管出来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先通过乙,气体干燥后再通过丙净化。这样最后出来的气体,还含有水份吗?

【回答】含水份。

【讲解】所以一般来说,要得到纯净干燥的气体,必须先净化后干燥。因此从导管A出来的混合气体,应当先通过丙装置除去二氧化碳,再通过乙装置干燥。为了使学生掌握洗气装置中导管的正确连接,请一个学生先后向右图①、②左侧导管吹气。

师:请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生甲:可以看到①洗气瓶和小烧杯所盛的液体(水)中都有气泡,说明被干燥的气体顺利地通过洗气装置。

生乙:因此正确的连接顺序是A―D―E─C-B。

〔评注:教师在提出习题后让每个学生练习,然后抽不同答案,引出矛盾。而后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进行小结。在小结过程中,教师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效果好。〕

【讲解】在化学推断题中也离不开化学的有关计算,下面我们将利用化学计算解题。

【讲解】三、计算辅助推断型

例4:某不纯的二氧化锰粉末,其中含氧38.5%,且只含一种杂质。这种杂质可能是 [ ]

①铜粉 ②铁粉 ③二氧化硅 ④氧化铜

【讲解】题意中38.5%是指不纯物中的含氧量,且粉末中只含一种杂质。纯净的二氧化锰,含氧量是多少?

36.78%〈38.5%

【设问】在解答本题时请同学们先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①杂质是否含氧元素。②杂质中氧元素含量的范围。

【回答】可推知杂质必定含有氧元素,而且杂质中氧元素的百分含氧量必定〉38.5%。

【讲解】回答正确。由此可排除①、②两个答案。请计算③、④两种化合物含氧量,并得出结论。

【练习】几位学生上黑板,其他做在笔记本上。(教师巡视

)

【小结】本题利用排除法和定量结合法解题。在解题中挖掘隐含条件(①杂质中必须含氧元素,②杂质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38.5%),找到解题的关键,突破解题障碍。

〔评注:整堂课始终抓住审题、分析,突出解题关键,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讲解】四、图示或列式转变推断型

例5:A、B、C、D、E都是无色气体,F是无色液体,它们之间有如下反应关系:

①A+BF;

②A+Cl2C;将C通入F,能使石蕊试液变红。③B+D

E;将E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试判断(用化学式表示)

A是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D是______,E是______,F是______。 师:请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生甲:①生成物F是突破口。 生乙:②生成物C是解题突破口。

生丙:①生成物不是解题突破,不能一下子判断出A是什么,B是什么,而②生成物是C是本题的突破口。C溶于水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说明C是酸。由此推断A是氢气,C是氯化氢气体,H2+Cl2

2HCl。氯化氢溶于水生成盐酸。

生丁:A和B在点燃后反应,生成F。F是无色液体,可判断F是水,B是氧气,2H2+O2

2H2O。B和D在点燃后反应,生成E。E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E是二

氧化碳,D是一氧化碳,O2+2CO

2CO2

〔评注:由学生讨论,学生得出结论,气氛热烈,结论自然。〕

【小结】本题采取中间突破、正逆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不是每一步按顺序就马上可

以得到一个结论,而是要上下兼顾,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再由分析得出结论后,代入题目检查一遍。

教学说明

本课题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组织教学中可以考虑采取各种学生喜欢的形式,如讲解、实验、辩论、竞赛等。尤其是请学生把答案写在讲解片上讲解,参与活动,学生十分欢迎。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消除害怕的心理障碍。例题由浅入深,对难度较高题目,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紧跟,一个个台阶往上走的方法,师生共同研究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挖掘隐蔽条件,使学生逐步掌握解题技巧,增强自信心。另外,教师注意在课中开拓学生视野,教会学生正逆推断法、中间突破法、逐一排除法、假设验证法、定性定量结合法等。这节习题课仅是开始,有待于今后不断巩固提高。

评注

本课内容是初三学年结束前化学的综合复习,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复习,更好地掌握和综合应用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并不是从应试角度来复习,而是自始至终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一点,突出审题的要点和解题的关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思维容量大,课堂效益高,教学形式多样,以最优教学方式组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篇4:初三化学总复习优秀教案

初三化学总复习优秀教案

(1) 写出A、B的化学式:A ,B 。

(2) 在物质的分类中,D属于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 图中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图中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思路点拨】根据发酵粉获知A是碳酸钠,根据E、F的俗名是熟石灰、纯碱逆推得出C是水,D是二氧化碳。

【方法归纳】一些教材中出现的重要的酸、碱、盐及氧化物要熟悉它们的用途和俗名,这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有些推断题正推不妥就换成逆推,重要的是将物质推完要放回原题验证下整体是否符合逻辑,确保答案正确。

例2.A―D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四种常见物质,它们都不属于酸和碱,A 是红色固体,它们与稀HCl、Ca(OH)2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____ ”表示物质间可以相互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写出物质A、B、C的名称:A 、B 、C , ⑵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

⑶ 反应③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先根据题意A―D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四种常见物质,它们都不属于酸和碱,可推知它们只能是单质、氧化物、盐这三类物质,然后结合物质的颜色,可知A是氧化铁或铜,但酸不能与铜反应,所以A是氧化铁,B只能是铁,右边C、D则根据碱的通性,可推知C是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D是碳酸钠

【方法归纳】遇到酸的连线图则根据酸的五点通性去推(一般酸与指示剂除外),遇到碱的连线图则根据碱的四点通性去推(碱与指示剂除外),遇到盐为中心的连线图,则想到酸碱盐的通性中有八点可以生成盐的途径。

【课堂练习】

1.(中考题第20题)右下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回答:

(1)溶液X是______(填“酸”、“碱”、“盐”),试剂A是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2)若X是稀硫酸、B是氧化物,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若X是稀盐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4)若X是稀硫酸、D是碱,则X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一般是酸,结合溶液的.颜色推出各物质

【方法总结】在推断题中,物质或溶液的颜色是判断物质的突破口,关键的节点,争取要熟记

2.(中考题第20题)

有五种化合物,它们两两之间发生的某些转化关系如下图箭头所示。请回答:

(1)Na2SO4→NaCl的转化反应属于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这一类型反应能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 (填一种)。

(2)NaOH→Na2SO4 ;

NaCl→NaNO3 。

(3)在图中的物质间转化关系中有的可以逆向转化。

他们分别是: → ; → (填化学式)。

【思路点拨】碱生成盐往往优先考虑酸碱中和反应,根据盐的组成判断酸的组成,酸、碱、盐之间相互转化要充分考虑到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方法总结】碱和盐、盐和盐两类的反应要符合两个条件,反应物要可溶,生成物有沉淀。

【布置作业】冲刺第148页12、13、14三题(附题目)

12.A.、B、C、D、E、F、G、H、I都是初中化学学过的物质。其中E、F、H均为黑色固体B为紫红色固体,D为混合物。他们之间有下图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省去)

(1)用化学式表示D的组成 、

(2)F→G的反应类型

(3)写出F→E的化学方程式

(4)指出B的一种用途

13.下图是某实验中各物质间的变化关系:

(1)写出氧化铜与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3)溶液D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14.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具有如右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其他反应物及多余产物均已略去):

(1)若A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的钙盐,由三种元素

组成,C是一种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请写出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 ;

(2)若A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无色液体,D是一种黑色固体,且每个D分子中含有七个原子。

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 ;

②写出C与D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推断题测试题

1.右图中的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请回答;

(1)若X为气体,为红色固体,则甲为 ;乙为 。

(2)若X为黑色固体,为气体,则乙为 。

(3)若为气体,乙的水溶液为浅绿色,则X为 ;

反应方程式可能为 ,反应类型是 。

(4)若X为红色固体,为银白色固体,则甲可能为 。

2、为了鉴别失去标签的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钠这三种溶液,编号为A、B、C,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同时观察现象。

(1)A为 溶液,B为 溶液,C为 溶液。

(2)子晴同学提出用测PH的方法也可以鉴别,测得PH=7的溶液是

(3)咏喻同学认为可以用 试剂(填写试剂名称)更简单地鉴别这三中溶液。

3、甲、乙、A、B是初中化学中四种常见的物质存在如图的反应关系。,

(1)若乙是二氧化碳,B是红色金属,则C属于 ;(单质或化合物)

(2)若乙是常见的建筑材料,A、B是常见的两种碱溶液,

据图推断:

A可以用于农业上改良 (酸性或碱性)土壤;

B生成甲的化学方程式是

4、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为 钠盐,X、均为黑色粉末,D为红色金属单质,F在常温下为液态,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含三种元素,则A的俗名是_________;

若A含四种元素,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C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

(3)若E→F为中和反应,则E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4)写出上述物质转化过程中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A、B、C、D、E、F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与B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B与C发生的是中和反应,F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盐。

结合图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E的化学式为 ;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在通常情况下,F、G是组

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Q、R都是黑色固体(部分反应条件略去),试回答下列问题:

(1)D、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若E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剂、防腐

剂, 则C的化学式为___ ___,反应①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标出的九种物质按单质、氧化

物、酸、碱、盐进行分类,一定没有的物质

类别是________。 (4)反应①~⑤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7、A~H都是常见的物质。已知A、B均为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F为红色固体,H为蓝色的溶液。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写出B和E两种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

(2)在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可能是_______(写一个化学式),根据H的化学式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篇5:初中化学物质推断题的题型及解法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推断题的题型及解法教案

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常见气体,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性质和酸碱、盐等物质之间化学反应及其特征现象。 2、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复习重难点:   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物质进行推断。 教学流程: 物质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试题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题型。这类题具有条件隐蔽,文化较多,关系复杂,思维强度大,综合性强等特点。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试题中,物质推断题的命题水平越来越高,试题的灵活度也越来教大,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 一、推断题的涵义 推断是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进行分析,然后推出被检验物质的组成或名称(肯定有什么,可能有什么,肯定没有什么) 二、物质推断题的解题步骤 1.审题认真审读原题,弄清文意和图意,理出题给条件,深挖细找,反复推敲。 2.分析抓住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解答根据题目的要求,按照分析和推理的结果,进行认真而全面的解答。 4.检验得出结论后切勿忘记验证。其方法是将所得答案放回原题中进行检验,若完全符合,则说明答案正确。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需另行思考,推出正确答案。 三、基础知识回顾:       四、物质推断题的题型及解析 A、描述型 例1.某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Cl、NaNO3、Na2CO3、BaCl2、CuSO4、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进行如下实验: (1)将混合物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透明溶液; (2)向(1)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仅部分溶解; (3)将(2)过滤,往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又生成不溶于 稀HNO3的白色沉淀。 试通过上述实验确定:原混合物中一定有: ,可能  有: ,一定没有  。 答案:一定有: Na2CO3 、Na2SO4、BaCl2 ;可能有: NaNO3 、NaCl ;一定没有: CuSO4 。    例2.(09青岛)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和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未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取该固体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溶液; (2)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有一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 试通过上述实验确定: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 ,可能有: ,一定没有  。 答案:一定有:Na2CO3、Na2SO4、Ba(OH)2;可能有:KCl;一定没有:CuCl2 B、框图型 例1、  例2、  例3、

篇6: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教案

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教案

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教案

师:今天,我们是大班上课,有近200名同学。因为同学们坐得比较挤,所以我们喊上下课和答问的时候,就不要站起来了,都坐着!好,上课!

生:老师好!(有少部分同学站起来)

师:同学们好!

师:刚才站起来的同学没能获取我刚才讲话中的信息。老师说的“不需要站起来”这个信息,就没有输入到这些同学的大脑里面。--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就是:《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指导》(屏显)。什么是信息提取?一般的来讲,就是概括,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把它说得广泛一点呢,还有很多其它形式,诸如要我们用语言、用图形等,把文章的内容或文段的内容简要地表达出来。中考信息题应该说是这两年的一个热点,因为“课标”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屏显【课标要求】)(然后屏显【感受题型】1)

1.能反映下面文段的全息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我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落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找出例题1中能反映文段信息的一个句子。

生:我认为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个句子。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认为?为什么不选它后面的一个句子?为什么不选第一个句子?而一定要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取得圆满成功”这个句子呢?请同学们说说理由。理由要充分。

生:第一个句子只说明了意义,没有说明是什么事件;而后面一个句子没有说明这一事件是否成功。

师:坐下,回答得有道理。

师:其实,“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个句子也可以选。但我们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看,要说得更详细、更生动一点,最好的选择还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句(屏显)。它概括了文中所有信息,从发射、起飞、到落地,等等。

师:这一个题目是要求我们找一个句子。再看下一个题目。(屏显【感受题型】2)

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继在上海、青岛、大连、杭州开办多家建材连锁超市后,世界上最大的仓储式装饰建材商百安居日前又将建材连锁超市开到了深圳;并计划以深圳市场为中心挺进中国整个华南市场。与此同时,欧洲第二大、德国最大的建材商欧倍德也加快了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步伐,在抢占了无锡、上海市场后,近日又计划在广州市场“跑马圈地”。已在上海安营扎寨的美国最大建材超市THE HOMEDEPOT也有意将市场的触角向南北延伸。

【题型说明】

信息提取题是中考语文试题中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为目的的题型,这种题型的特点是:

师:这一题与上一题要求就不同了,这一题题干要求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感受这段文字的关键词,而且,还要从中感受到一种“速度”,哪一位同学回答?

生:外国建材巨头有意抢占中国建材市场。

师:还有不同的答案吗?“有意”这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准不准呢?

生:外国建材商看好中国建材市场。

师:“看好”有没有行动?应该怎样详细、准确地表述?

生:外国建材巨商加速抢占中国建材市场。

师:答得好!请你继续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例题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时间快,范围广,所以我说“加速抢占中国市场”。

师:很好!我给你的答案加一个“正”字,就是“海外建材市场正加速抢占中国市场”。(屏显)这样我们就用简短的文字,准确地概括出了这段文字的内容。注意,答案中“其它与之意思相近的表达也同样分”,这里的“意思相近”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语序有点不同,字数多少不同,答题时是一定要紧扣关键信息的。

师:下面,我们来从理性上认识一下“信息提取题”的答题要求(屏显【题型说明】:信息提取题的特点),解答信息提取题,需要我们具备这样的一些知识背景。

提取信息即压缩语段,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段文字的内容要点,提取重要的信息。解的这类题,总体上要分清主次,抓取关键性词句,排除次要或多余的信息,提取精当的内容。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1)题干是“概括下面文段的意思”。注意关键词语及反复出现的词语,然后把意思表达出来。

概括下面文段的基本信息。

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70多万种。本世纪80年代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从1990年开始,平均每小时消失一个物种,到,估计有100万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生:世界上的生物正在加速…正在加速灭绝。

师:请坐下,注意关键词。

师:你来更正、修正。

生:我认为是“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加速灭绝”。

师:为什么不是“生物”,而是“生物物种”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因为文中多次提到是“生物物种正在消失”。

师:你为什么用“加速”呢?

生:因为很多地方都说明了时间快。

师:多次出现的时间概念给予我们速度感。

师:好!概括得非常好!看答案,“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屏显)这样一种答题的方法,叫做“整体归纳法”。(屏显)

师:再看一个文段,(屏显【答题方法】题2)大家一起念题干。(生齐念)谁来回答?

速读下文,找出表达关键信息的语句。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目前由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它们在距离地面大约1英里高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每颗卫星都不断地向地面发出表示时间和位置的信号。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接收器随时都可以收到4个以上卫星的信号。任何有接收手段的'人利用这些信号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行进速度。

生: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

师:你找的是这样一个句子,还有没有其它的答案?

师:有没有谁来解释,为什么要找这样一个句子?

生:因为文段的结构是总分结构,“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息覆盖的系统”在全段是总说的,后面的句子都是对这一句的解释。

师:用总分句来说,不如用中心句和支撑句。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的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支撑、来解释这个中心句的,因此,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屏显答案)这种方法叫“提取主句法”(屏显),很多时候都要用到这种方法。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3)谁来概括?

完整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

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生:小、中、大型蚁筑巢的特征。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为什么要这么概括?抓住的是什么?说理由。

生:我抓住的是筑巢。

师:对,看答案:“三种蚂蚊筑巢的不同方式。”(屏显)这种方法和前面两种方法都不同,它有摘取组织那些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的特点,它叫“组合要言法”(屏显)。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4)我请一位同学解释题干的意思。

试概括下段文字的层意。

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生:我觉得应该先给这段文字分层,然后再概括层意。

师:对。那你来把答案说出来。

生:第一层的意思是冬天萧条的景象,第二层的意思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不对?

生:(齐声地)对!

师:(屏显答案)像这种两层意思的文段很多,如《变色龙》这篇文章的开头一段,就是先写人物活动,再写四周环境。这样,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就把文段的意思全部概括出来了。这种答题的方法叫“分层归并法”(屏显)。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5)

说说文段中介绍了麦考利夫哪些方面的情况。

“挑战者”号上的七名宇航员中,有一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中学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她是一名来自民间的航天飞机乘员,是从l万l千名报名应征的教师中选出来的。她为参加这次飞行接受了120个小时的宇航训练。她准备在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授“太空课”。

再看,这一题很有意思。说说文段中介绍了麦考利夫哪些方面的情况?这么小的一个段落还要求你来概括。有哪些方面的情况呢?你来说。

生:她来自的地方、职业、准备、目的、性别。

师:哦!你的答案顺序多少有一点问题。谁再来?

生:这段文字介绍了她的身份,所做的准备和愿望。

师:你的答案更显得粗疏了一点。

师:谁再回答?你来。

生:这段文字介绍了她的身份、简历、工作地点及她参加航行的目的。

师:你的“简历”一词用词不当。“简历”这一词把其它的内容都覆盖了,它很大;本身这段文字就可以用“简历”来概括。你看,要把词用准多不容易!

篇7: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参考教案二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被乘数×乘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

例2 45与39的和,除以 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被除数÷除数

45+39 45-39

(45+39)÷(45-39)

=84÷6

=14

篇8:《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案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标

(一)正确使用中括号,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和文字题的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

2.2+7.8-0.9×0.5。

(1)说出上题的运算顺序。

(2)如果想先算7.8-0.9怎么办?(加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3)如果想先算2.2+(7.8-0.9)又该怎么办?(加中括号,算式成为:×0.5。)

(4)小结:①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②中括号与小括号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了小括号以后,还需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就要在小括号的外面使用第二重括号:中括号。)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3.7与6.5的和;

(2)5与3.291的差;

(3)100与0.075的积;

(4)25除以5;(5)25除5;

(6)30个0.5的和;

(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

(8)2.5乘以4的积除以10;

(9)10.2的5倍减去7的差;

(10)7.8与2.2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

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

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

(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

=12÷

=12÷9.6

=1.25。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题意, 12是被除数,除数是(2.4-0.48)×5所得的积。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②不加中括号行不行?(不加中括号不行,因为如果不加中括号,就不能先算出积了。而要先算出12÷(2.4-0.48)的商,这样不符合题意。)

(4)练习:列出综合算式。

①5.1减去1.8加上0.2的和与0.5的积,差是多少?

②最大的一位纯小数与最小的一位纯小数的和,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③7.5加上5的`和乘以8,所得的积去除5,商是多少?

④12.4乘以0.8的积,减去9除1.44的商,结果是多少?

订正:

①5.1-(1.8+0.2)×0.5;

②(0.9-0.1)÷(0.9+0.1);

③5÷;

④讨论哪个算式正确?

(12.4×0.8)-(1.44÷9)(×)

12.4×0.8-1.44÷9(√)

思考:

为什么第②小题要用两个小括号,而第④小题不能用小括号?(因为第②题如果不用两个小括号,就不能先算差与和,只能先算商,这样不符合题意。而第④题不用括号,也先算积与商,这时就不必使用小括号。)

(5)小结:

解答文字题时,必须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综合算式,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时,必须使用小括号或中括号。

2.学习例6:

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4.5时,下午工作3.5时。如果按每时铺路48.5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分步解答后讲解。

解法1:

①上午铺路多少米?48.5×4.5=218.25(米)

②下午铺路多少米?48.5×3.5=169.75(米)

③一天共铺路多少米?218.25+169.75=388(米)

解法2:

①一天共工作几时?4.5+3.5=8(时)

②一天共铺路多少米?48.5×8=388(米)

答: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388米。

(2)用综合算式解答。

解法1:

48.5×4.5+48.5×3.5

=218.25+169.75

=388(米)

解法2:

48.5×(4.5+3.5)

=48.5×8

=388(米)

(3)比较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讨论得出: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符合乘法分配律。

(4)小结:

第二种解法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因为需要先算和,如果不加括号,只能先算积,而后算和,所以必须要加小括号。)

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也应添上括号。然后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反馈

1.P43:2。

(1)先分步计算。

(2)用文字叙述出题目的意思:

①78除以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商是多少?

②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去除78,商是多少?

(3)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

2.P42“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0.4;

(2)0.90×3+0.60×3和(0.90+0.60)×3。

思考:

例6及“做一做”第2题为什么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例6的每份数相同,做一做第2题的数量相同,所以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如果相乘的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就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3.选择正确算式填入( )内。

(1)小明买了5本练习本4.50元,5本田格本2.50元,每本练习本比每本田格本多多少元?

①4.50÷5-2.50÷5

②(4.50-2.50)÷5

正确的算式是( )。

(2)第一小队7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二小队5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比第二小队平均每人少摘多少千克?

①31.5÷5-31.5÷7

②31.5÷(7-5)

③(31.5+31.5)÷(7-5)

④31.5÷7-31.5÷5

正确算式是( )。

4.课后作业:P43: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正确地使用括号。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括号,复习中通过改变运算顺序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括号的作用。

较复杂的文字题是由简单的文字题组合而成的,因此首先复习了加、减、乘、除的意义,以及它们不同的叙述方式,为解答较复杂的文字题做好铺垫。

例5的教学采用“缩句”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题意,先明确求商,再分析,找出被除数和除数,并要求学生写出分析过程,明确解题思路。在学生列式解答后,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加中括号”。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例6则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看到括号和运算顺序的关系。并通过对例6和“做一做”2的分析,得出如果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则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规律。

练习中的选择题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除法,并明确只有除数相同时,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略)

篇9:五年级数学列综合式解答文字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列综合式解答文字题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页例5、例6。

教学要求:

掌握在列综合算式时使用中括号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列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课本43页第1题。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只列式不计算。

(1).3.84与1.2的4倍的和是多少?

(2).3.84与1.2的'和的4倍是多少?

(3).4.5加上0.8乘以1.25的积,结果是多少?

(4).4.75乘6的积,减去1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5).12.4去乘2.2的积,再被1.1除,结果是多少?

3、用文字叙述下面式题。

(1)10?2.5?3(2)(10?2.5)?3

(3)2.1?4.2?0.2(4)2.1?(4.2?0.2)

将(1)与(2)、(3)与(4)区别,强调文字叙述要突出运算顺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出示例5。

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

师生分析:

(1).这道题的“结果”是求什么?(求商)

(2).求商必须要知道什么?(被除数和除数)

(3).这里的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什么?(被除数是12,除数是2.4与0.48的差乘以5)

(4).2.4与0.48的差乘以5,这里是求积,哪一个是被乘数,哪一个是乘数?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5).先算2.4与0.48的差,该怎么办?

(6).在这道题里要先求除数,又该怎么办?

(7).列式:

12?[(2.4?0.48)?5]

指导看书。

小结:列式解文字题要注意在一个句子里若有两种运算同时出现时,有指明“和、差、积、商”的,应该先算。列综合算式时要用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题意加以对照,如果题意与运算顺序不合的,就要用括号加以调整,使必须先算的部分得到先算。列式时还要注意“?”、“?”,有时会采取“逆读法”叙述。

三、巩固练习。

1、课本做一做第1题。

2、练习十一2、3、6题。

课后小结:

篇10: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复习题:

45加上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口答:

35与43的和是多少?

67与35的差是多少?

25乘以4的积是多少?

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

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

(1)36与44的和乘5,( )?

【积是多少?(36+44)5】

(2)25减去64除以8的商( )?

【差是多少?25-648】

二、学习新课.

(首先揭示课题,板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1、出示例2.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集体讨论:

(1)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

(求商.用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

(2)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

(不能直接算出来,必须先算出被除数、除数.)

(3)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

(题中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

(4)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

(必须先算被除数是45+39=84,除数是45-39=6,后算商,846=14.)

(5)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

(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除数45+39写在前面,除数45-39写在后面.)

45十3945-39

(6)怎样表示要先算出45+39和45-39?(必须要加上小括号.)

(45+39)+(4539)

=846

=14

2、引申、变化.

把例2改成:45与39的和乘以45与39的差,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

(45+39)(45-39)

=846

=504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列出综合算式.

(1)35与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25与4的积,减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2、连线.

3、列综合算式.

4、根据四则算式的意义,把算式读出来.

(1)274+545(27乘4的积,加上54乘5的`积,和是多少?)

(2)(72+28)(72-28)(72与2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思路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五、作业.

列综合算式解下面各题.

(1)82与15的差,乘32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6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篇11:[中考复习教案]初三总复习诗词迁移背诵题

初三总复习诗词迁移背诵题<?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说理:

1、有关“学习”或“读书”方面的对联: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既有惜时之意,又有劝勉努力学习之意的诗句: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蕴涵哲理的诗词句: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4、既蕴涵哲理,又有登高之意: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表达雄心壮志: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无私奉献之意: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②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书: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③秃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神通。(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二、亲情:

8、友情:

A、有送别之意: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B、有祝愿之意: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9、手足情: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乡情: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11、爱情: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2、爱国: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伶仃洋》)  ②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三、状物:

13、梅: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14、荷: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5、菊:①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6、鸟: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17、草: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8、动物: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9、山: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0、水: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1、长江: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2、黄河: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3、日: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②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4、月: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25、树: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6、风: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②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27、云: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28、雨: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9、雪: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四、其它:

30、春: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③几家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A、春风: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B、春雨: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②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C、春草: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D、春花: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31、夏: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③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32、秋:①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3、冬: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②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4、颜色:

A、红: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B、绿: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C、青: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D、白: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②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E、黑: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②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F、黄: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33、含“愁”: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34、含“酒”:①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35、运用典故: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③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6、既运用对偶,又带数字的诗句: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37、有推敲修改之意: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8、矛盾心理:

①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②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39、由原意演化出新意: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篇12:基础题和综合题复习指导(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基础题和综合题复习指导(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完成有关基础题的练习,复习三个单元的背诵,并从练习中懂得语文学习习近平时积累的重要性

2、能通过综合题练习学会综合题的应试技巧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对应试技巧的归纳和总结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听写:听写的内容包括课文中的词语、课文默写以及诗词默写。

【对汉字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文字积累和书写能力。汉字的考查,主要靠识记。所以同学们要注意分类整理,搞好积累,同时要掌握区分错别字的方法。首先要掌握书写规则,注意辨析字形,认清字的结构、偏旁、笔画,不能粗枝大叶。如“炙”,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其次,要准确地理解字义和词义,把字形和词义联系起来加强理解帮助记忆。联系语境,弄清字词含义,是防止和纠正因同音(或近音)代替而造成错别字的重要方法。如:理解 “敝帚自珍”的“敝”是“破旧”的意思。就不会写成“弊”。再次,要适当扩大阅读量,只有多读多写,才能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理解词义,分清细微差别,从而减少甚至消灭错别字。】

二、组织分析练习卷,通过练习题的讲解完成综合题方法的归纳总结。

1、仿写:(题目详见练习卷)

【方法指导:①仔细揣摩例句,寻找和例句在结构与内容上的`相同点。②依据例句的特点,仿抄相同点,改写不同点。】

2、改错:(题目详见练习卷)

【方法指导:①通读语段,查找并修改错别字以及错误标点符号②寻找并修改有语病的句子③把握整体语感,查找并修改逻辑错误】

3、语言运用题:(题目详见练习卷)语文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即一个试题,检测学生多个语文知识点及多种语文能力

【方法指导:①回忆有关此语言运用的方法和要求(包括语言和格式)②组织语言③书写并自改,力求完美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作用】

4、综合性学习:(题目详见练习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即一个试题可能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既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同时又检测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方法指导:①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把语文学科内的,甚至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的掌握,要善于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类,必要时能及时提取。②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③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有些综合性试题需要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④扣住语文特点,解答体现文采。】 听写

交换批改

分析得失

总结教训

归纳方法

分析练习卷

归纳方法

篇13: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版)和复习97页~99页1~9题 (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课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口述计算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1~9的移动纸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

一、基本复习

1、第1题。

引导学生竖着看,找出规律。

学生独立填表,教师辅导。

出示加法表,指名回答,集体讲评。

开火车,回答表中所有试题。

2、第2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辅导。

指名口述计算过程,集体讲评。

3、第4题。

引导学生说题意,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回答并订正。

4、第6题。

教师出示移动纸带,告诉学生计算方法,

教师移动纸带,指名学生口答。

二、巩固练习

1、第7题。

展示第7题,讲解做法。

指名学生完成第1道题,然后学生完成后面的题,教师巡视辅导。

指名回答并讲评。

2、第8题。

弄清题意,每辆车只坐15人,弄清每个组的人数。

学生思考:哪两个小组坐一辆车最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

3、第9题。

开火车按顺序回答。

三、提高练习。

完成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讲评。

四、布置作业

第3、5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7+5=口6+9=口

想:7和几能凑成十?想:9和几能凑成十?

5应该分成几和几?6应该分成几和几?

篇14:期末复习第16~18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课题:    总课时:6课时    本课时:第4课时

主备人:戴玉英       授课人:戴玉英        授课日期:1月日

课本第102页期末复习第16-18题.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意义,从而正确

解决有关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从问题出发选择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解题思路复习

出示;(1)有5盘杯子,每6个放一盒,一共能放多少个杯子?

(2)有30个杯子,每6个放一盒,一共能放几盒?

(3)有30个杯子,平均放在5个盒子里,每个盒里有几个杯子,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

(1)提问;为什么第(1)题要用乘法算?

小结;按已知条件来看,要求的如果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要用乘法来算.

(2)提问:为什么第(2)、(3)题要用除法来算呢?

小结:根据应用超的两个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如果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要用除法算.

三、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完成期求复习第16题。

(1)完成第(1)题。

学生展开讨论,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2)解答第(2)、(3)题。

2.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

(1)出示题目,读题.

提问;“买1枝钢笔的钱可以买6枝圆珠笔”是什么意思。

(2)学生解答.并说说自己的解厘思路。

3.完成期末复习第18题。

随堂练习四

1.列式解答:Xkb1.com

(1)把2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40里面有几个5?    (3)45除以9,商是多少?

2.解决问题:

(1)食堂买来56千克豆苗.分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2)6个小朋友折小船,每人折7只,一共折了多少只?

(3)妈妈买来两块布料,每块长6米,布料一共长多少米?

拓展训练:

3位老师带68名同学到郊外游玩,每辆车限坐9人,有8辆这样的车。能坐下吗?

篇15:期末复习第10~15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课题:   总课时:6课时    本课时:第3课时

主备人:戴玉英       授课人:戴玉英        授课日期:201月日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0~l0l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1.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1)出示图。

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

(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

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2.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1)出示一只玩具熊,请处在4个方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玩具熊的样子。

提问:为什么同是一个玩具熊,但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2)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三、量长度的复习新课标第一网

1.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注意:用尺量要注意方法.

四、时分秒的复习

1.时间单位有哪些?(板书)

提问:l时等于多少分?

说说川、时、1分钟、1秒大约有多长?

2.在钟面上有几大格、几小格?长针、短针、又细又长的针分别叫什么?

3.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

(1)学生填写。www.xkb1.com

(2)集体订正,特别注意第3幅、第4幅钟面。

五、统计的复习

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图。

1.提问:左面是什么?右面呢?蓝色的球在红球的什么方位?

(即在东面、西面、北面还是南面)橘色的球又在红球的什么方位?

2.提问:中间这幅图是由哪些物体架构而成的?

3.根据所学的知识把它们的个数数出来,完成统计图。

4.提问:你看到这幅统计图,能想到什么,

2.补充合适的单位。

一棵大树大约高12(    )

一枝钢笔长17(    )

一张床长约2(    ),宽约150(    )

小明身高140(    )

小军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

小强早上8(    )到学校,上体育课跑60米大约需要13(    )

3.画一画.

(1)画一根比1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根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Xkb1.com

(3)2厘米的3倍的线段有多长,请你画一画。

拓展训练:

在(  )里写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学生每天睡觉9(  )。

2、小明跑100米用了18(  )。

3、学生中午吃饭用了约20(  )。

4、看一场电影大约用了2(  ).

5、1节动画片大约30(  )。

6、一节数学课40(  ),课间休息10(  ),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篇16:阅读主旨题解题指导与训练 Reading for main idea(新课标版高考复习英语必修五教案教学设计)

I. The possible questions about main idea:

1) 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tell us?

2) 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___.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4) Which is the subject discussed in the text?

5) The aim of the passage is to ___.

6) What’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I. Methods to organize the main idea.

1. Smoking cigarettes is harmful to your health. Experiments show that cigarette smoking can cause cancer. Besides the most serious and terrible disease(illness), cancer, cigarette smoking also can cause other health problems. For example, it can give one a “smoker’s cough”. Finally, studies have shown it is easy for cigarette smokers to catch colds. Whether you get an unimportant cold or terrible killer, cancer, smoking is harmful. Is it worth it?

2 Often no one looks more guilty than the innocent. On the other hand, nobody may look more innocent than a professional criminal. And the man who knows “everything” may really only be trying to hide his own weakness. So, it is foolish to try to judge a person only by his appearance.

3.If you were planning to buy a television set, the following advertisement would certainly draw your attention: “Color TV. Only $79. Two days sale. Hurry.” However, when you go to the store ready to buy. You may discover that they are sold out. But the shop assistant is quick to tell you that he has another model. A much better set which is “just right for you” It costs $395. This sales method is called “bait and switch”. Buyers are baited with a sales advertisement, and then they are switched to another more expensive one. Buying things on sale need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goods and the reason for the sale.

The paragraph could be entitled _________.

A. Buying A TV Set B. A Selling Method C. Buyer Beware D. TV On Sale

4.Tom studied four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and decided to leave before his graduation. He transferred to the University of Berlin and graduated with honors. Harvard Law School and, later, Boston College provided him with an excellent legal background. He is presently a corporation lawyer in Miami, Florida.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 is that ______.

A. Tom, who had studied at Paris Universities for four years, moved to another university.

B. Tom became a lawyer since his graduation from Harvard Law School and later from Boston College.

C. Tom was an excellent student when he studied at Berlin university.

D. Tom received an excellent education.

III. Practice

1.The panda is a popular animal. Stories about the panda in the Washington Zoo are always front page news and important features on television newscasts. Stuffed pandas are among the most popular toys for children, and panda postcards are always in demand in zoo gift shops.

2.Today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world population is rising, so quickly that the world has become too crowded. We are using up our natural resources too quickly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polluting our environment with dangerous chemicals. If we continue to do this, human life on earth will not survive.

3.A human body appears to be rather soft and delicate, compared with that of a wild animal, but it is actually surprisingly strong. In deed, its very softness and looseness is an advantage; it makes man good at moving about movement of all living things of his own size, because he can do so many different things with his limbs. Man’s games show how he can control his own body. No other land creature can swim as skillfully as man; more has such varied grace; very few lives as long as he; none is so strong in its natural resistance to disease. Therefore man has a great advantage in his battle against the risks of damage and death that threaten him.

4.Nothing is as useful as a flashlight in a dark night if a tire goes flat. Few inventions are so helpful to a child who is afraid of the dark. In fact, the modern flashlight brings light to many dark situations. Finding something in the back of a closet is easy with a flashlight in hand a camper also needs one after the light of the campfire has been out. (the importance of flashlight)

5.(首段)Shu Pulong has helped at least 1000 people bitten by snakes, “ It was seeing people with snakes bites that led me to the career.“she said…

(尾段)“The sad story touched me so much that I decided to devote myself to helping people bitten by snakes.”Shu said. (Why Shu Pulong helped people bitten by snakes. )

6. Joshua Bingham studied 4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and decided to leave his graduation. He transferred to the University of Berlin and graduated with honors. Harvard Law School and, later, Boston College provided him with an excellent legal background. He is presently a corporation lawyer in Miami, Florida.

Q: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____

A. How Joshua Bingham became a lawyer. B. Bingham is a diligent student.

C. Joshua Bingham received an excellent education.

D. A good lawyer needs good education.

7 In modern society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argument about competition. Some value it highly, believing that it is responsible for social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Others say that competition is bad; that it sets one person against another; that it leads to un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What does this passage mainly talk about?

A. Competition helps to set up self-respect.

B. Opinions about competition are different among people.

C. Competition is harmful to personal quality development.

D. Failures are necessary experience in competition.

Passage A

①It was assumed generally that behavior was “caused” and that the causes of and the cures for crime would be discovered. Sick societies and sick individuals were the causes of crime. The traditional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could be described as a band-aid and an ineffective “home remedy) “. The new, scientific approach, however, would cu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crime rather than concentrate on the symptom: criminal behavior.

②But does poverty cause crime? It is certainly true that there is a very close link between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he sort of violent street crime that worries urban America so much. Furthermore, we must agree with Judge Bazelon that persons of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probably find it easier than others to true to violent street crime for money, excitement, or release. Yet it is also true that the majority of poor people are not violent criminals. Judge Bazelon is simply wrong in his belief that poverty “causes” crime.

③People sometimes think of crime as a combination of poverty and bad characteristics of a criminal. But this is hard to predict, and sometimes we observe some criminals are rich enough but they may still have the desire for more wealth. In this aspect, crime seems no more related with poverty than with the behavioral features of the person involved in a case. Cyber-crimes and white-collar

crimes can serve as good examples, the criminals are not short of money, they simply

need more than they can gather and they will be happy to get more without having to work.

④Poverty is neither a sufficient nor a necessary cause of crime. Poverty may make the choice to obey the law more difficult, but the poor have choice whether to engage in crime, and the majority choose to obey the law. Is it true that no poverty, no crime? Improvement in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poor persons does not reduce the level of violent panics in periods of rising wealth. The “poverty cure” does not work . Attempting to get rid of poverty is a worthy social goal, but it is one that should be cherished (珍爱) for its own sake and not in the belief that it will cure crime.

The most appropriate title for the essay would be ____ .

A. Economics and Crime B. Wealth and Violence

C. Causes and Cures for Crime D. Poverty and Crime

Passage B

It seems that some people go out of their way to get into trouble. That’s more or less what happened the night that Nashville Police Officer Floyd Hyde was on duty.

“I was on the way to a personal-injury accident in West Nashville. As I got onto Highway 40, blue lights and sirens(警笛) going, I fell in behind a gold Pontiac Firebird that suddenly seemed to take off quickly down the highway. The driver somehow panicked at the sight of me. He was going more than a hundred miles an hour and began passing cars on the shoulder.”

But Hyde couldn’t go after him. Taking care of injured people is always more important than worrying about speeders, so the officer had to stay on his way to the accident. But he did try to keep the Firebird in shight as he drove, hoping another nearby unit would be able to step in and stop the speeding car. As it turned out, keeping the Firebird in sight was not that difficult. Every turn the Pontiac made was the very turn the officer needed to get to the accident scene.

Hyde followed the Pontiac all the way to his destination(目的地). At that point he found another unit had already arrived at the accident scene. His help wasn’t needed. Now he was free to try to stop the driver of the Firebird, who by this time had developed something new to panick about.

“ Just about that time,” Hyde said, “ I saw fire coming out from under that car, with blue smoke and oil going everywhere. He’s blown his engine. Now he had to stop.”

“After I arrested him, I asked him why he was running. He told me he didn’t have a driving license(执照).”

That accident cost the driver of the Firebird plenty-a thousand dollars for the new engine--- not to mention the charges for driving without a license, attempting to run away, and dangerous driving.

5. What is probably the best title for the article?

A. Losing His Way? B. Going My Way? C. Fun All the Way? D. Help on the Way?Passage C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help you learn English. To learn as much as you can from reading, you need to rea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This book provides not only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but also a good way to check your reading ability.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e book:

Part 1 is Messages: In this part somebody wants to send information in writing to somebody else. There is a test on timetables and a test on text messages.

Part 2 is People: In this part all the tests are about people. For example, there is an informal letter between friends. There is formal(正式的)English in biography(传记). There is a job application as a model to help with your writing, as well as testing your reading.

Part 3 is Places: In this part, too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are shown, some informal and some formal. There is the informal English of a holiday postcard. There is also the formal English in a letter of complaint.

Part 4 is Things: You will find some descriptive writing in this part. There are descriptions of clothes and of a computer.

You can do these tests in any order you like, or you can do all the tests with a formal or informal text. I enjoyed writing this book and I hope you enjoy using it.

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book?

A. Test Your Reading B. Help with Your Writing

C. Learn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D. Practise English in Different Ways

Passage D

To get cash out in the 21st century, you won’t need a bank card, a PIN(个人识别编号) or even have to move a finger. You will simply have to look the cash machine straight in the eye, declares National Cash Registers, a multinational company that makes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s, or ATMs. NCR has shown its first example machine that is believed to be the future of banking. Instead of asking you for your PIN on a screen, the Super Teller-Stella for short, asks you orally through a loudspeaker to look straight ahead while an infrared camera turns to your head, then your eye, and finally takes an infrared photograph of your iris(虹膜). For identification(识别) purposes, an iris picture is better than a fingerprint, with around 256 noticeabl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40 for fingerprints. This means that the chances of someone else being recognized in your place is about 1 in 1020. Once you’ve been identified, Stella greets you by name and says: “Would you like cash or a statement?” An infrared port allows the machine to send a bank statement straight to your pocket computer.

What does this passage mainly talk about?

A. A new medical instrument B. A new type of talking machine.

C. A new type of cash machine. D. National Cash Register

Passage E

Have you ever received a gift that was so clearly not your taste that you wondered if perhaps it had been handed to you by mistake? Worse, have you ever given a present and watched your friend look as though she had opened the wrong box? Maybe she responded with a polite “ Why, thank you,” but you knew you had missed the mark. Why do presents sometimes go wrong? And what do your choices( good and bad ) reflect(反映) about your personal qualities?(素质,品质)

Choosing the right gift is an art, I believe. It calls for empathy--- the ability to put yourself into someone else’s head and heart. We’re all able to do this; in fact, we’re born with a kind of natural empathy. After the earliest period of childhood, however, it needs to be reinforced ( 加强)--- by our parents, teachers, friends. When it isn’t, we’re not able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feelings as sharply(敏锐地). This can show in the gifts we select, and so can many other emotional (情感) qualities.

Think back to the presents you’ve given over the past year, the time and effort(努力) you put into your selection(选择), how much you spent, your thoughts while you were shopping, and your feelings when the receiver opened the package(包装). Keep in mind that what you choose shows your inner world. Of course, you may express yourself differently with different friends, relatives, and other people you know.

We live in a society where exchanging pres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munication(交际). Ignoring(忽视) the tradition (传统)won’t make it go away. If you really dislike such a tradition, tell your friends ahead of time.

The best possible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 “____________”

A. Ways of Choosing Gifts B. An Important Tradition

C. Exchanging Presents D. Message in a Gift

【初三化学文字推断题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1.初三化学教学计划复习

2.初三化学复习怎么提升成绩?

3.初三化学复习策略及方法

4.初中化学推断题常考知识点

5.高考化学必背推断题知识

6.复习教案

7.初三化学复习资料

8.初三化学知识点

9.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10.初三化学试卷

下载word文档
《初三化学文字推断题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