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优秀教案设计
“理发店小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诺贝尔》优秀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诺贝尔》优秀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诺贝尔教案设计
诺贝尔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
1、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1、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命是短暂的,这世上许多人的名字一一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但有一些人名字却和他们的不朽功绩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景仰之情,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 不被历史遗忘的人——诺贝尔。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许多的发明,其中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是啊,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二、学习课文。
1、诺贝尔发明炸药最离不开的就是实验。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诺贝尔一起去亲历他的实验 吧!默读课文第 3-9 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划出相关语句,写下 感受。
2、交流评议。
出示“1964 年 6 月 3 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 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从哪里体会到诺贝尔的毫不气馁? 理解“毫不气馁”,读好这个词。: 引说: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他没有放弃,就叫——
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他没有放弃,就叫—— 父亲被炸成残废,他没有放弃,就叫——(板书:毫不气馁)
这样的执着,所以要说: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齐读:我们一起来读出诺贝如此坚定的信念。 其实第七自然段中也写出了诺贝尔毫不气馁的精神,你发现了吗? 出示“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 1867 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四个年头”一年是 365 天,那四年就是 1400 多天,从这个词感受到时间之——长。 “几百次”创设情景读:一次的失败,他没有放弃;几次的失败—— 上百次的失败—— 几百次的失败——这就叫——“毫不气馁”
齐读:这四个头年里,几百次的实验,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啊!把你的感受送到课文中,让我们来读出毫不气馁。
面对这样的诺贝,你想到了哪些词?出示词语:老师也想到了一些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住这些词。 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他毫不气馁,可以说: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他的毫不气馁,他的永不放弃,都是源自于他对科学的——热爱。(板书:热爱科学)这是一个(指板书)——(热爱科学)的诺贝尔。
出示:“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紧盯”: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关注到了人物的神态。板书:神态 “仍然盯着”有没有哪位同学的眼睛最亮,发现了句子中还有一个描写他神态的词?让学生谈感受,指导朗读。 齐读:下面我们合作来读好这段话,请同学们读两句有“盯”这个神态的句子,中间一句老师来读。 “怦怦直跳”:(紧张) 学生谈感受,你来读好他。板书:心理
这个词让你感觉诺贝尔此时的心情十分的——(紧张、激动)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种激动,紧张,还包含在哪个标点符号里。 谁来读出这三个感叹号包含的意义。
读的好: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读的不够:问:离什么越来越近了?危险,那应该读的一次比一次惊险。 其实,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也需要我们用心去揣摩它的意味。
齐读: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伟大的人格力量。
出示:“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引读这段文字。 透过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样的场面,假如你就是现场的一个人,你——
出示:“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引读
过渡: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告诉我们,诺贝尔是不能幸免于难了。可是,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诺贝尔,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读)出示:“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 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 “满身鲜血”:你关注到了诺贝尔的外貌,真了不起。板书:外貌 激动万分的诺贝尔,你从哪里看出他很激动。 “高举双手”:你关注到了诺贝的动作。
篇2:诺贝尔作文
每一次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些落寞。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仍是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
中国人离诺贝尔奖道地有多远?为什么中国人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心里,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实际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标志,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素质。然而当我们回想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身上,除了有一种科学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的精神。而正是这一精神,被世人所忽视。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的评论标准为:成就的大小。也就是说,如果对全人类的贡献大,就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所以说,怀着“功利心”做事,结果一定不是获得诺贝尔奖;反之,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例如,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奖与医学奖分别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他们就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曙光!20xx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他们无愧于获得诺贝尔奖。
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获奖。这些人长期漫步在科学的领域中,探索着未知的领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失败。而支持他们的,就是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的精神。这正如爱因斯坦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的话:“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与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来说,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的精神。眼下中国缺少的不是才智过人的学者,而是鲜有的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却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计较个人得失,却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此,他们总是在利欲的驱使下进行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近功利。这样的行为,只会催生“学术泡沫”,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常年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要怀着“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住寂寞,不慕荣华。这样,才能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最终被历史铭记。
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不是在于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而是这种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更近了一步。
篇3:《诺贝尔》读后感
我阅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懂得了一句话:“知足是唯一的财富”。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伊曼纽尔先生就是一个遗腹子,因为他刚出生父亲就躺在了坟墓里。不过,三年后伊曼纽尔回到了瑞典。屁股还没做稳一个好机会就降临到这位年轻人头上。
诺贝尔一家似乎天生和火结缘,火焰另他们一夜之间身无分文,火焰曾吞噬了他们的亲人,但那喷爆发的火焰也给他们带来了享之不尽的名望与财富。在圣彼得堡的时间过的飞快,一转眼,阿尔雷弗德已经长到18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都已成为一个出色的棒小伙子了。如今的他知识渊博,反应灵敏,思维活跃,考虑起问题来细致周到,不像同龄的小伙子那样毛毛躁躁。
阿尔弗雷德在圣彼得堡一边给哥哥当助手,出主义,一边忙着搞起了自己的发明研究。虽然在俄国的生活还算惬意。不过,阿尔弗雷德在俄国快待不住了,他跃跃欲试,想要自己试试,想要闯荡天下。就在阿尔弗雷德在科研上突破一个有一个障碍的同时,他的企业家风范也日渐显露出来。一个庞大的实业王国从瑞典的小船上迈开大步,走向世界大地。
阿尔弗雷德一生致力于实业,终生未婚,鲜为人知的是,他曾与维也纳的一名卖花少女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这段感情持续了整整。和普通人一样阿尔弗雷德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也被爱情折磨、为爱情所苦。。
阿尔弗雷德感到,自己毕生的努力和心血并没有得到世人的理解:“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一生失败极了,我简直白白活了一大把年纪。”的确在普通人的眼里,诺贝尔是一个惟利是图,为了得到利益甚至不惜把人类推向战争的人。
1812月10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长逝,终年六十三岁。
向阿尔弗雷德当初所希望的一样,诺贝尔的颁发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盛事,它引起广大民众深切关注,使他们的目光聚集在杰出人事身上,并从这些伟大人物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
篇4:《诺贝尔》读书笔记
诺贝尔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到创造发明,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科学家。
学完“诺贝尔”这篇课文后,我想到了我们平时在研究数学难题的时候,是自己研究,探索而做出来的?还是,老师讲后,连想也不想就把答案抄上去的?如果你选择第二种,那也不想一想,诺贝尔研究炸药,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呀!可是,诺贝尔完成了这项任务。
我们应该向诺贝尔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篇5:诺贝尔简介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中文名称: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生 卒 年: 公元1833——1896
国 别: 瑞典
生平简介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几乎是在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约1653年)而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o.鲁德贝克的后裔。他从父亲i.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基础,也象父亲一样具有发明才能。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团聚。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为了使他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先是离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语言)和有著科学训练的科学家。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在这他一直工作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
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支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黄色炸药在英国(1867)和美国(1868)取得专利之后,诺贝尔继续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大约后,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
他曾要求弹道炸药的专利权要包括柯达炸药,但遭到法庭否决。诺贝尔在全世界都有炸药制造业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国巴库油田的产权,所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他因此而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18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桑利玛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而逝世,终年63岁。
研究领域:化学
篇6:诺贝尔小传
1诺贝尔,他是一个传奇人物;诺贝尔,他是一个令人铭心刻骨的瑞典人;诺贝尔,他是一个拥可贵精神的发明家。
2他在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在1896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逝世于意大利;他没有百岁高龄,但他那六十四个春夏秋冬格外精彩——这,就是诺贝尔。诺贝尔是一位化学家,他有100多项发明专利,有一大半都是炸药的。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临终时他依然将遗产奖给五个区域成就最突出的人。
3让我们记住他——诺贝尔。
六年级:1136117653
篇7:《诺贝尔》读后感
诺贝尔奖,是一项专业领域里至高无上的荣誉。有不少人痴迷地追求着,以盼证明自己,获得名利。然而有这样一些人,面对名利,他们心止如水。
《寂静的诺贝尔奖》说的是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表现。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一人表现出激动或骄傲,而是心止如水,面对名利时很平静。
读完这篇文章,我从心里敬佩着这些获奖者们。这篇文章好像有一种魔力,把我拉进平静的漩涡里,让我渐渐变得十分平静。我想着,世界上有那么多追求名利、重视名利的人,为什么他们是这当中的一股清流呢?世界上有那么多获得一点名利就骄傲自满的人,为什么他们能如此平静呢?我又想着,也许他们没有在物质中迷失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在追求著名利、财富,有千千万万的人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有几个人能够心止如水地面对名利呢?而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不一样,他们把这当成“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并坚持着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没有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东西。也许,当对一样东西太着迷时,就会忘记名利这一回事。荣誉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依旧脚踏实地地生活着,低调而又平凡地生活着。在获奖时,收获的虽然是呐喊与掌声,但,无论有多少尖叫,有多少议论,在获得者的心里,平静如初。
当你获得一项荣誉时,你会不会依旧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像面对着自己的生活一样?
篇8:《诺贝尔》读后感
自从读完了《诺贝尔传》这本书后我知道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后我就喜欢上了科学。
《诺贝尔传》这本书记载了诺贝尔的一生,它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去尝试,更要不断地去改进去创新。
我想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吧,它就是影响世界的大科学家诺贝尔命名的。从现在开始大家要认真对待学习,就算以后报答不了国家也给父母一些交代。
我在书中看到了炸药,我就想做一次实验,我将炸药换成掼炮,再用鞭炮中的火药装入掼炮中,当我正要将掼炮拨开时,我的手感觉到疼痛,太危险了。我又想如果我用使用过的火药来制作掼炮呢,于是我将火药放入掼炮里面再冲上气,接下来准备我的第一次掼炮实验,当我将掼炮砸在地上时,掼炮的确是爆了,但是火药并没有什么作用,后来,我又反复进行许多次试验,都已失败告终。由此可见,诺贝尔研究炸药的过程是多么的不容易。
既然我的实验没做成功还是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诺贝尔这个人吧。从《诺贝尔传》中我认识到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他会说英、法、德、饿、瑞典等国家语言,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在这些方面可以知道诺贝尔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我们要向诺贝尔学习,学习他那对待科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他那对待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的态度。
篇9:《诺贝尔》读后感
《诺贝尔》读后感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六,我在家里读了《诺贝尔》这篇文件,读着读着我深深的被诺贝尔那种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诺贝尔看到工作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知道要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需要付出许多劳动的时候,他就把兴趣放在了*的发明上了。诺贝尔和他的父亲、哥哥发明了*,可是,不能安全运输,随后,他又发明了黄色*,但是威力不够大,最后,他通过不懈努力,甚至,差点失去生命,终于发明了威力更大的*。他死后,留下遗嘱,把奖金的利息成立基金,奖励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读到这,我觉得诺贝尔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不禁想起了以前。。。。。。
以前,我看到别人骑自行车非常酷,非常羡慕,所以,我也吵着要学,妈妈被我吵得没办法,就给我买了辆自行车。一开始,我以为骑车是件很简单,就一蹬。结果,连人带车摔了一跤,痛死我了。我非常生气,心想好你个自行车,连本小姐都敢摔,我就不信制不服你。就这样确认目标,一有时间就练,现在我已是骑自行车高手了
还有一件事,我跟我妈妈去游泳,因为我觉得我游得已经很好了,就想到深水区试一下身手。结果,刚跳下水,就被呛的喝了好几口水。我害怕了,胆怯了,就赖在岸上不肯下水。还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看了,语重心长地教导了我,鼓励我要迎难而上。经过我不懈努力,终于能在深水区自由自在地游了。
通过以往的两事,我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最终就可以取得成功。
篇10: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economics prize),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瑞典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目录简介名称变迁评价颁发统计收缩展开简介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给奖。 经济学奖是唯一由诺贝尔基金会官方颁发的非诺贝尔奖(non-NobelPrize)。
名称变迁官方全名变迁 1969年以来,经济学奖的官方全名,历来有不同的翻译。以英文举例: 年间 官方全名英译(中文转译) 1969年C1970年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Alfred Nobel (致力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科学奖)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71年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 (经济科学奖) 1972年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瑞典银行经济科学奖) 1973年C1975年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科学奖) 1976年C1977年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学奖) 1978年C1981年 Alfred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经济学奖) 1982年 Alfred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经济科学奖) 1983年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4年C1990年 Alfred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经济学奖) 1991年 Sveriges Riksbank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瑞典国家银行经济学奖) 1992年C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至今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
评价质疑
经济学奖被质疑的常见论据是,经济学有广泛的伦理基础,和数学一样严谨。 经济学奖的颁发,也常被质疑违背了诺贝尔遗嘱中“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要求。因为,经济学家的贡献不见得名实相符,而获奖最多的新古典主义学派,也不存在“处理金融灾难的知识系统”。
争议
虽然经济学奖在1969年设立之后,成功整合进入了诺贝尔奖的评选体系里,但争议辈出。包括弗里德里希・哈耶克(1974年得主)在内的四名获奖人,皆曾经呼吁废除此奖。哈耶克领奖时表示,倘若当年征询他的意见,肯定不建议设奖。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构呼吁瑞典皇家科学院废除经济学奖。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在的官方立场,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奖。但此一声明旋遭移除。诺贝尔后人对于瑞典国家银行的作法,也多所批评,认为这是经济学者企图提升地位和声誉的手段,其侄孙Peter Nobel更称有关奖项是占诺贝尔之名的布谷鸟。
颁发统计自1969年,迄今共颁出44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22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一人独揽,17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两人同享,5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人共分。
篇11:《诺贝尔》读后感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人,1833年10月21日出生,19世纪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
小时候的阿尔弗雷德十分可怜。他自幼体弱多病,别的小朋友能在外面自由地玩耍,而他却只能在家里,他十分羡慕别的小朋友能在外面玩。阿尔弗雷德一出生爸爸就破产了,他们被迫只能搬到一所简陋的小屋子里。他4岁时爸爸去芬兰谋生,这时,三个孩子的生活起居都将由他们的妈妈--罗琳娜身上。只要照顾的稍有疏忽,他就会发烧、抽风、胃痛。
苦尽甘来,在1842年10月,阿尔弗雷德的爸爸创业又成功了,家庭也比较富有了,爸爸把他们一家人接去了芬兰波罗的圣彼得堡居住。
阿尔弗雷德十分聪明。用于战争中的“黑色炸药”威力太小了,人们决定研制威力较大的炸药,阿尔弗雷德也感兴趣。一天,阿尔弗雷德的家庭教师给阿尔弗雷德带来了一小瓶的三硝酸甘油酯,这启发了阿尔弗雷德。因此,阿尔弗雷德潜心研究炸药,却从未成功。1863年10月14日,阿尔弗雷德成功了,并申请了三硝酸甘油酯炸药的专利。
1864年,一场悲剧发生了,阿尔弗雷德又一次失败了,他的弟弟在爆炸中走了,他的爸爸、妈妈都很伤心,所以病倒了。阿尔弗雷德很快就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之后又发明了达纳炸药、炸胶。为科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1年,阿尔弗雷德受大哥和二哥之邀,去巴库提炼石油,并在1879年办下了公司。之后,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好,其他人眼红了,也效仿他们,使得阿尔弗雷德的公司渐渐失利。祸不单行,他们的公司又发生了火灾和爆炸,这下多亏了阿尔弗雷德聪明的头脑,才能保住公司。
阿尔弗雷德一生忠于科学,却与爱情无缘,他直到死都没有一个孩子。阿尔弗雷德是科学的巨匠,他不爱金钱,就连他遗嘱设立的诺贝尔奖都是鼓励和帮助人们的。
篇12:《诺贝尔》读后感
我是个小书迷,凡是有益的书,我都爱看。不过,都是囫囵吞枣,很少细致的领会,而《小诺贝尔》却深深地吸引了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小诺贝尔》是我的良师益友。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关于科学的故事,我总能从这些故事中找到一些乐趣,在读这本书时,我觉得:世界是如此之大,生活如此多彩,大自然又是如此的奥妙无穷。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沙漠里会下雪吗?》读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后,我就绞尽脑汁的想,还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沙漠里真的会下雪吗?还真有点不太相信。读完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白天地面吸收了太阳热量的90%,因为干燥,地面吸收的热量又90%散失到空气中,气温下降的很快,冬天能达到零下五十摄氏度,所以沙漠里也会下雪。
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身边的许多事物都离不开科学,就比如国旗上就利用了科学中的轮滑原理。我觉得这本书就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只要将这些知识日积月累,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小小科学家的。原来我并不是很喜欢科学,可读了这本书后,从此我就喜欢上了科学。
如果我们每天读一篇科学小故事,记下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原理。
篇13:《诺贝尔》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炸药大王诺贝尔》这篇文章,受益匪浅。
诺贝尔是瑞典人,他一生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他为研究炸药而失去了弟弟,父亲也成了残废,但是他在这么大的挫折下,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研究,经历了千百次的实验,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百折不挠,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他发明的炸药,广泛运用于开矿、筑路等方面,为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去世后,设立了诺贝尔奖,鼓励在医学、文学、科学、化学、物理、和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这篇文章,我不由地想起我自己。小时候,妈妈给我报了小提琴、美术、英语等特长班,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兴趣非常浓,但是越往后学,我就越不认真。到后来就和妈妈讨价还价,再后来干脆就不去了。现在和诺贝尔比起来,真是羞愧不已呀!
以后,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一丝不苟,并且一定要坚持,成为有用的人。我一定要用诺贝尔这种不怕失败的精神去面对将来的挫折,用诺贝尔这种锲尔不舍的精神来鼓励自己。
篇14:《诺贝尔》读后感
当我读到:不料在一次实验中,不幸的事件生了,实验室和工厂全部被炸毁,还炸死了五个人,诺贝尔的弟弟当场被炸死,父亲炸成重伤,从此半身不遂,再也不能伴诺贝尔参加试验。在沉重的打击下,他并未灰心丧气,决心制服“爆发油”的易爆性造福人类。为了避免伤害实验周围的人,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在朋友的资助下,租了一只大船在梅拉伦湖上,经过四年几百次的艰苦而危险的实验,就在硅藻甘炸药试爆的最后一次,他亲自点燃导火剂,仔细观察各种变化,当炸药爆炸声巨响之后,人们惊吼:诺贝尔完了!可他顽强地从弥漫的烟雾中爬起来,满身鲜血淋淋,他忘掉了疼痛,振臂高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终于在18的秋天,成功地研制了硅藻甘油炸药。之后,诺贝尔又经过的研究,终于在1880年又发明了无烟炸药一三硝基xx(又名TNT)对工业、交通运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诺贝尔的一生是光荣而伟大的一生,是不疲倦、勇于奉献、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一生。
诺贝尔对研究一丝不苟,这个特点值得我学习。因为我学数学不是很认真,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学习了,回家又忘记了,没及时进行复习,导致考试成绩没有提高。我应该向诺贝尔学习,学习他孜孜不倦的精神。
篇15:《诺贝尔》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介绍诺贝尔的文章。文章讲述了诺贝尔的成功经历:诺贝尔的一生在机械、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小时候就想发明出一种东西帮助开路工人劈开大山,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诺贝尔就一直把兴趣放在了研究炸药。他首先发明了一种***,但是不安全,炸药在运输途中容易爆炸。于是,诺贝尔又开始了新的发明,反复试验,在实验过程中,他的弟弟被炸死了,父亲也残疾了。但诺贝尔没有气馁,租了一条大船搞实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安全的炸药发明出来了,可它的威力不够大,诺贝尔又开始琢磨、研究、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诺贝尔终于成功了!
是坚持不懈换来了诺贝尔的成功。如果第一次他放弃了,就不会有安全的炸药了,那就更不会有后来的安全、威力强大的炸药了。我们学习也是一样,只要坚持就会胜利。我刚开始学古筝的时候简单,我觉得好玩还能坚持练琴。可是,慢慢地学得多了,也越来越难了,考级的要求也也来越高了,一天不练琴就觉得手指僵僵的不听使唤,有时我也想放弃不学古筝了。可是,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也给自己鼓劲:我都已经学到这份上了,不能打退堂鼓呀,坚持就是胜利!我忍一忍,坚持练琴,就这样,我一直学了下去,成功考过了十级。更值得高兴的是我在很多比赛中获金奖、银奖!
读了诺贝尔的故事,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坚持不懈。只要别把前进的脚步停下,成功一定会到来!
篇16: 网上诺贝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概念;
技能目标:学会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资料;
情感目标:了解诺贝尔奖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去查找所需的信息。信息的获取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而搜索引擎是查找信息、获取信息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我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关键。
2、难点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关键词”。关键词的`提取是否正确,是决定搜索是否成功的关键。认知程度不同,尤其是语文水平的差异,将对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环境与素材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计算机中安装IE5.0以上版本,要求能上因特网。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诺贝尔奖有关网址。
四、教学建议
建议课时:1课时。
本课可以从对具体问题的设问开始,如“老师想查找一些荣获诺贝奖的华人资料,可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同学们可以给我提供帮助吗?”进而引入到搜索引擎的概念。对于搜索引擎,上过网的同学可能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一定都能正确使用。在简单介绍搜索引擎基本原理(了解)以后,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让使用过搜索引擎的学生把自己常用的搜索引擎网站介绍给大家,再进一步介绍搜索引擎的种类(了解)。
“关键词”的概念和提取是本课的难点。教师主要通过一些实例,来分析关键词的提取方法。单关键词的掌握相对比较容易,对于多关键词搜索,不同的搜索引擎有不同的格式要求,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网站上的有关说明、范例以及搜索技巧,把搜索引擎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五、练习实施建议
本课练习主要是进行搜索练习。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其他练习。在学习搜索引擎使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科学研究和人类发展中的贡献,了解诺贝尔奖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随堂练习3是一个扩展练习,通过用不同搜索引擎对同一关键词的搜索,比较哪一个搜索引擎搜索效率更高、更快。当然,不同的搜索引擎可能各有特点、长处,又各有短处和不足,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取长补短,让搜索引擎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六、教学资料
Google 搜索引擎:www.google.com
百度搜索: www.baidu.com
新浪搜索:www.sina.com.cn
搜狐网: www.sohu.com
诺贝尔奖百年特展 www.nstm.gov.tw/nobel/nobel2.html
篇17:《诺贝尔》读后感
《诺贝尔》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诺贝尔》,主要讲述了诺贝尔有个弟弟名叫埃米尔,一次埃米尔到诺贝尔的工厂去帮忙,因弟弟从前就接触过 油,诺贝尔没什么担心就走了,
《诺贝尔》读后感
。在弟弟埃米尔管理生产时,漏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在整个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点,溶液的温度绝不能超过二十五度到三十摄氏度,如果超过就会爆炸。但是,埃米尔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突然,天崩地裂一声响,随之引起了连接的爆炸······埃米尔和四个工人全被炸死。诺贝尔知道弟弟的.死后,非常伤心,非常自责,人们原本以为诺贝尔不会再研究炸弹,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诺贝尔坚定地说“做,我还要做!”从他坚定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
读后感作文
正因为他有这坚持不懈的精神,到了最后,他才会有更大的成就:研究炸弹成功了!诺贝尔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在生活中,我缺少这种精神:每次我运动了一会儿我就想:哎呀,我累死了,真想回家。可是,我一想到诺贝尔,我就有了精神,他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我不能像诺贝尔一样,不怕挫折呢?每当想到这儿,我就会坚持去运动,睡懒觉的毛病也改了。从那以后,我每天早晨都按时起床,去运动······
诺贝尔,我敬佩您,您是我的榜样,您从不向挫折低头。我要好好跟您学习。
篇18:《诺贝尔》读后感
诺贝尔一生都在研究炸药,但,他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弟弟及助手的牺牲,父亲的沉默离世,邻居的控告,ZF的阻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以及随时都会降临他头上的死神……但,这一切都未阻止诺贝尔对炸药的研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就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自己得到的经验及新的研究成果,再次实验,再次失败,再次总结,再次实验,研究,再次失败……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不忘记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他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他希望自己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事实却截然相反,这个结果是诺贝尔倍感失望。因此,在遗嘱中,他利用他巨大的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他希望,他能为世界的和平尽最后一份力……
而这份遗嘱到最后的真正生效,却又是一波三折。在诺贝尔遗嘱公布之初,瑞典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之声占了上风。他们认为,诺贝尔的财产来自劳动和大自然,应该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得到益处。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性黑暗的一面在巨大的金钱面前完全暴露,没有一点掩饰,人们早已抛弃了自己平日的伪装……我想,若是诺贝尔还活在世间,看到这真实的一幕时,他一定会彻底心寒吧!原来自己的一生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家,自己周围生活着的就是这样的人!
但是,他同时拥有着支持他的好友,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他的遗愿……
诺贝尔用一生为代价,换来造福世人的研究成果,他是伟大的;当发现自己发明的炸药被用于战争,使得战争变得更加惨烈,诺贝尔是失望的,但他却没有一蹶不振,他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来支持和平,所以才有了诺贝尔奖的存在。他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只是为了自己的目标所奋斗,从不迷失方向……
伟人,伟人,伟人之所以被称为伟人,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有普通人所没有的闪光点,而何为闪光点呢?正是他们身上那永垂不朽的精神!在成长的道路上,永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和困难,而学习他们的精神,则是通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篇19:《诺贝尔》读后感
放假后,我利用了两周的时间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荣膺诺贝尔奖的名人故事》。诺贝尔奖许多人都听说过,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创立的。诺贝尔毕生致力于炸药研究,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成果,诺贝尔一生获得了129项专利,积聚了巨大的财富。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签署了他死后遗留下来所有遗产的遗嘱:将全部财产作为诺贝尔奖金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奖给物理、化学、经济、文学、和平、生理(医)学六方面对人类文化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激励着许多人,许多人把它定为自己的终身目标。
在这本书中,记录着许多荣膺诺贝尔奖的名人。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有着超出常人的天赋,但是他们当中一些人也资质平平,有些还被老师认为天生愚钝,成不了才。但是他们却成功了,他们推进了人类的进步,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精神和品质。在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人,同时他也是俄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在长达60年的生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液循环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生理这三个方面。在他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巴甫洛夫对动物生理、心理、神经系统的研究,为人类医疗健康事业,为人类思维训练的培养,为人类智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助推的作用。19,巴甫洛夫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细细品味巴甫洛夫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巴甫洛夫从小养成的勤思好问、一丝不苟、有始有终的习惯及精神是他成功的关键。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通过巴甫洛夫的故事,我知道了只要小的时候养成勤思好问、一丝不苟、有始有终的习惯,就算没有天赋,也照样可以成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篇20:《诺贝尔》读后感
小时候听说诺贝尔,只是知道他发明了炸药,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他是怎么发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一无所知。
我曾经幼稚地想,自己也能搞出点什么发明的名堂来。学习了课文《诺贝尔》以后,我反复品读,渐渐地了解了他,也改变了对他的印象,很佩服他。我想,如果能见到他,我有很多话想对他说。我想说:“诺贝尔,你真棒!你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不忍心看到工人们在一锤一锤地辛苦开路,刻苦学习,不断钻研,一心一意为人们造福。我们应该学习你这种人小志大的精神。”
我想说:“诺贝尔,你真棒!你从不安于现状,为了研究能让工人们减轻负担的炸药,发明了初级炸药以后,还要进一步完善。在反复试验中,连自己的实验室都被炸毁了,可你毫不气馁,依然继续试验,努力发明性能更家优良的炸药。我们应该学习你这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韧劲。”我想说:“诺贝尔,你真棒!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断地冒着生命危险去进行各种化学实验。有一次竟还亲自点燃了导火索,双眼紧盯着火星,随着轰地一声巨响,你的实验成功了!我们应该学习你这种奋不顾身、献身科学的勇气。”我想说:“诺贝尔,你真棒!
尽管你很伟大,可是你朴实无华。你的墓碑仅仅是一块小小的石刻,看起来毫不起眼。但这丝毫不影响后人对你的敬仰之情。我们应该学习你这种不讲奢华,追求平淡的风格。”我想说:“诺贝尔,你真棒!你去世后还想着其他人。用自己所有的遗产创办了诺贝尔奖,激励那些年轻的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你让后人感到你宽广的胸怀。我们应该学习你这种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千言万语都汇成一段话:“诺贝尔,你是最棒的!
你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广博的知识,还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高尚的情操!你永远是后人的楷模!人类杰出的代表!”
【《诺贝尔》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7.氓优秀教案设计
9.出塞优秀教案设计
10.春教案设计优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