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gre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孤独的收割人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孤独的收割人教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 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篇2:《孤独的收割人》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篇3:第三册《孤独的收割人》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3)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⒊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处:(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1)从.写作内容看,《孤》侧重于抒情,《观》侧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篇4:《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3)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⒊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处:(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1)从写作内容看,《孤》侧重于抒情,《观》侧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⒋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忻译)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
篇5:第三册《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 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篇6:孤独的收割人 教案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
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解题:
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砸耄┑取A硗猓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问题二: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第二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第四节: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问题二: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动听。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关于两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
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处: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
1.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则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的歌唱,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比较阅读必须在对这两首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白居易诗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理解。两位诗人对劳动者的感情是同中有异,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地位,思想,背景进行分析。)
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的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黄杲砸耄
(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比较阅读,有将这首诗与我国古代诗歌的比较,有同一首诗不同翻译的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欣赏品味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在意识地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布置作业:
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附:板书设计
篇7:孤独的收割人 教案教学设计
一、二、三(1、2)与方案一同。三(3)可设计为对本诗的欣赏品味,着重从诗歌的意境、语言、主题(因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鉴赏、评价。课堂训练可采用课文中练习五,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作比较分析。
附:备教资料
卡片1: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其杰出成就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二)他是20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驱,提出了一系列全新主张,把诗和诗人地位、使命和重要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三)他的代表作《序曲》、《廷腾寺》、《永生的信息》等诗,开了20世纪现代诗风的先河,因此而被称为“第一位现代诗人”。(四)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用诗歌表达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五)他首创了一种洗尽铅华的新型诗歌用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直至今日的诗人。(六)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描写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纯良品德和坚忍意志。(七)他热心关注国家命运和欧洲政治形势,为当时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反抗拿破仑帝国侵略压迫的各国人民写了不少激情洋溢的赞歌。(八)在诗歌体裁方面,他使素体诗和十四行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他中年以后政治立场转向保守甚至反动,其诗才焕发、佳作迭出的鼎盛时期只持续了十年左右,此后即渐趋笔涩神枯,基本没有重要作品问世。
--节录自《华兹华斯诗歌精选译者前记》
卡片2:录黄杲韵壬的译诗以备参考
篇8:孤独的收割人歌谣教学教案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孤独的收割人》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3)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⒊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处:(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1)从写作内容看,《孤》侧重于抒情,《观》侧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⒋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忻译)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
篇9:孤独的收割人歌谣教学教案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1.了解莱蒙托夫 2.了解华兹华斯
3.了解莱蒙托夫,华兹华斯各自不同的诗歌内容和创作风格。
(二)学习指导 1.了解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出身于贵族家庭,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一八三四年入骠骑兵团服役。他在中学时代开始写诗,受到普希金和拜伦的影响。一八三七年普希金遇害,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激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一八四一年他在一次决斗中被害。
莱蒙托夫的青年时期,正是十二月党人失败后俄国反动势力猖獗,一部分群众情绪低落的时期,这对他有极大影响。他的诗歌浸透着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同时又流露出一种孤独、伤感和绝望的情绪;《孤帆》(1832)便是一例。这反映出,在贵族革命阶段,进步贵族一方面憎恶现实,另一方面又远离人民,看不到变革社会的力量。因而陷入悲观的境地。《诗人之死》直接抨击沙皇及其宠臣们,诗人直呼他们为“扼杀‘自由’、‘天才’和‘光荣’的刽子手”。一八三八年所写的《沉思》,对贵族青年的冷漠怯懦的生活态度进行了谴责。莱蒙托夫在他的后期抒情诗中,已开始认识到两个对立着的俄国。从一八四一年所写的《别了,满目疮痍的俄国》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于“老爷的”俄国无比憎恨。
总的说来,莱蒙托夫的作品渗透着对封建农奴制俄国的不满和抗议,从艺术方面看,他是继普希金之后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在他的创作中,积极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兼而有之。
2.写作背景:
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不同立场的人对爱国主义有不同的理解。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3.诵读提示:
这两首是外国诗歌,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要想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若就民族性格而言,俄国人比较容易激动,而英国人比较平和;但若就写诗而言,没有激情则无论何种性格的人都是写不出来的。反复诵读这两首诗,并仔细品味诗人激情的表现方式有怎样的特点。
《祖国》的诗句节奏有变化,长短交错,原文即是如此(短者4音步,长者7音步),译文忠实地体现了它的这个特点,但由于语种不同,不能机械地照搬,都按4至6拍处理,例如:“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都——不能——激起——我心中——慰藉的——幻梦”诗的开头(前6行)是诗人愤怒地斥责沙皇御用文人的反动论点:中间写的是诗人对俄罗斯大地的热爱;最后8行写俄罗斯纯朴的民风,表现了诗人和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朗读时要注意诗人情绪上的变化。
4.诗歌分析:
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说理。诗人以坚定雄辩的言辞驳斥了统治阶级所夸耀的那种虚假的、表面的爱国主义。“鲜血换来的光荣”指的是沙皇帝国抵御外族侵略或向外扩张的战绩,也可指沙皇政府在镇压国内外人民的起义方面犯下的累累罪行;“虔信”指的是百姓对沙皇的温顺和崇拜,也可指地主阶级对农奴制度坚固长存的信念,“远古的珍贵传说”指的是沙皇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的东正教的传说。这些都使莱蒙托夫漠然置之,无动于衷。
第二部分是写景。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却描绘了俄罗斯最普通的森林、草原、河流、小路、荒村、野火。这一节的前半部分,景色有些凄清冷落。那苍茫的夜色,那广漠的草原,那风中摇曳的森林,那荒村抖颤的灯火,仿佛都笼上一层阴郁惆怅的色彩,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一节诗的后半部分,情调骤变,豁然开朗起来。那丰收的谷物,那农家茅屋温暖的灯火,还有淳朴农民无拘无束的谈笑,都给诗人带来无限喜悦和慰藉。尤其是节日夜晚,和农民的欢快畅饮,纵情狂舞,更使诗人青春焕发。
5.鉴赏要点:
(1)诗人对祖国的复杂感情
在《祖国》一诗中,诗人对俄罗斯大地和人民表现了热烈而深厚的爱,但从自然景物和民风的描写中也映照出了俄国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贫穷。这种矛盾的感情,正如比他稍晚的诗人涅克拉索夫所说:
“你又贫弱,又富足,
你又强壮,又孱弱。
——俄罗斯母亲呀!” (引自《在俄罗斯谁生活得好》)
在封建农奴制桎梏下的俄罗斯祖国,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优美富饶的大自然和淳朴乐观的俄罗斯人民是可爱的,而沙皇专制暴政给祖国带来的贫穷、落后和灾难却是可憎的。这种复杂的矛盾情感,是黑暗年月一个正直爱国诗人所常有的。
(2)风景、民俗描写。
《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辽阔的森林草原,奔涌的大河,同幽静的村落小路,闪光的白桦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再轻轻抹上一层薄雾轻烟,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充满浓郁的诗意。诗的后半部分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画,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使读者的视、听、嗅觉都得到愉快的享受。在这首短诗里,我们不但能看到草原、村落、农舍、灯光,听到林涛的呼啸、激浪的澎湃和农人的欢颜笑语,还仿佛能闻到谷茬焚烧后青烟的气味和农家醇酒的醉人芳香。
6.华兹华斯与《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生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一律师家庭,八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1787年进剑桥大学。1790年暑期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了威尔士。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这首诗据说就是他游历时的收获;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7.诵读提示:
这首诗的标题,英文是“The Solitary Reaper”,中文有多种译法。“孤独的割麦女”(飞白译)“孤独的刈女”“孤独的收割者”等等,从中可以窥见诗难译之一斑。全诗八行一节,共四节,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华兹华斯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诗人在这里选用了自由流畅的叙述诗体和质朴自然的语言,其丰富的想象、跳跃的意象、变换的句式、自然律动的情绪,给诗作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孤独的收割人》原文的诗句节奏除个别有变化外,基本上是整齐的,都是4音步,译文保持了这个特点,一般都按4拍处理,例如: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译文将原文多次换韵改为一韵到底,更便于我们朗读,一定要把韵脚读得清晰,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8.鉴赏要点:
(1)委婉而强烈的感情表达 华兹华斯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在这首饱含真情、激情荡漾的诗中,他为读者真实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劳动者的形象。然而诗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深刻地昭示了生活中的哲理,引起人们的思考。
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女郎在湖区的山间收割。她收割什么?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似乎也没有必要告诉。„„姑娘美丽的身影与周围美丽的湖光山色交织成的画面令人心动„„更令人心灵震颤的是姑娘那哀婉动听的美妙歌声,沁人心脾,使人惆怅、让人流连忘返。
第二节诗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反衬姑娘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寒冷苍凉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又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是它们比起姑娘的清唱却大为逊色。在这里华兹华斯通过富于内涵的自然景观和朴素的日常生活,以含蓄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给心灵孤独的人们以精神的慰藉,使他们在迷失航线的时候找到引路的灯塔,重新回到温暖的人间,带给人们力量和信心,这正是艺术的感染力所在。
在诗的第三小节里作者没有明确告诉读者刈麦女歌声的内容:是唱那往昔的伤心事,无尽的战乱,还是“通俗的小曲”,叙说已经发生的故事还是将要出现的?这里,华兹华斯以疑问句的形式暗示抒情主人公对歌词的猜测。
第四节是诗人的抒情:他的心灵受到了震动。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心头长留。为什么一曲悲歌能让诗人如痴如醉?也许因为英国人是伤感的民族?也许因为悲哀比欢乐更能打动人心?也许悲哀的曲调与诗人悲哀的心情暗合?
(2)关于歌声的描写:
《孤独的收割人》中关于歌声的描写十分动人,首先指出这歌声的色调是“凄凉”的,又用“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表现音的流动状态,接着诗人描绘了这歌声引起了他的想象,并细致地勾勒出两幅图景:一幅是“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时,听到了夜莺的啼啭;另一幅是“在遥远的赫伯利群岛”,在“海上辽阔的沉寂”中,传来了杜鹃的报春之声。这两幅图景生动地说明这歌声能给人带来慰藉、喜悦、温暖和希望。循此继进,诗人又写了一连串的猜想,想她所歌唱的内容,来证实他所感受到歌声的色调。这种从多种角度来描写一件事物的方式,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很值得品味。
诗人这样来描写这位高原姑娘的歌声究竟用意何在呢?很可能是:姑娘用歌声抒发自己的孤独感、凄凉感,却给他人带来了美感。审美不常常是从悲剧开始的么?
(三)例题精讲: 1.例题: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与《孤独的收割人》作比较,看看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多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分析及解:
《孤独的收割人》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加上诗人的想象,着重发掘一个正在收割的孤独的农村姑娘的内心世界。以发掘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正是由华兹华斯开创的。这首诗写得很含蓄,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观刈麦》是中国古典的悯农诗;主题较为明确。诗歌将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而且不仅写了事,还写了内心世界,包括诗人的内心和劳动人民的内心。白居易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的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委婉,用心良苦,但主旨是明确的。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1.基础性训练题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 )信 慰藉( ) 颤( )抖 镶嵌( ) ....憩( )息 啼啭( ) 屏( )息 深邃( ) ....疲惫( )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意大利的 ,他的代表作是 。
②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是俄国伟大的诗人 ,他的代表作是诗体小说 。
③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家,他的代表作是诗歌 ,是作者花了60年时间创作成功的。
④拜伦和雪莱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诗体小说 ;雪莱的代表作是 和 。
⑤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为了控诉沙皇和上流社会杀害普希金的罪行而作的诗 ,被高尔基誉为“俄国诗歌中最有力量的一首诗”,他还写有著名长篇小说 。
(3)阅读莱蒙托夫的《祖国》一诗,回答问题: ①作者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为什么是“奇异的爱情”?
②第二节中诗人描绘了一系列的意象,表达了极其丰富的爱国之情,请分类说明:
A.草原,森林,河水
B.小路,夜色,宿地,灯火,轻烟,白桦
C.打谷场,草房,小窗,节日夜晚,农人笑谈和舞蹈。 2.提高性训练题:
(1)下面是《孤独的收割人》第1段的原文,试据你的理解将它译成中文,然后跟课文对照并回答问题。
The Solitary Reaper William Wordsworth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生词表
reap [rip] v.收割 vale n. 谷(文学用语)
behold v.看(文学用语) profound [prə’faund] adj.深的 yon = yonder adj. & adv. 那边 overflow [‚əuvə′fləu] v.流过,溢出 lass [læs] n.少女 ①译文: ②译成中文时,哪个地方你能翻译得更准确些。
(二)能力训练点拨与解答
1.(1)qián jiâ chàn qiàn qì zhuàn bǐng suì bâi (2)①但丁《神曲》 ②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③《浮士德》
④《唐璜》 《西风颂》 《云雀》
⑤《诗人之死》 《当代英雄》
(3)①作者的爱国主义与沙皇统治者宣扬的所谓“爱国”截然不同。作者爱的是祖国的美丽山河和勤劳勇敢的人民。②A 由衷的赞美,让人顿生豪迈之情。 B 这是另一景致,在赞美的同时又包含着忧郁之情。 C 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广大人民的热爱。
2.(1)①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你停下来(不要惊动她)
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②“Stop here, or gently pass”是诗人向读者(假定此刻在场)发出的祈请,跟第1行的Behold和第7行的Listen用的都是命令式(第二人称),意思是,你停下来(不要惊动她),或者轻轻地(从她身旁)走过去。
篇10:孤独的收割人歌谣教学教案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弹性的声音和幽默、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了解音乐剧和约德尔调特点。
3.通过欣赏、演唱接触欧美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世界优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兴趣。 4.学会小组内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分角色表现歌曲,尝试自己设计歌曲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古今中外的音乐都绚烂多彩,不同地区,风格也各有特色。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究欧美国家的音乐,感受他们的异地风情。
二.视频导入
1、观看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接下来咱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剧,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学生交流
轻松,愉快,幽默,诙谐等。 三.新授
同学们说的非常棒,这就是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也是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孤独的牧羊人》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聆听中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一下歌曲的幽默诙谐。
2.第二遍听老师范唱, 注意歌曲的演唱顺序,引出反复记号。 学生交流。
3.聆听A段第一段歌词,找出相同的乐句。先唱歌谱,多唱几遍。 a.相同乐句讲述了什么故事?教师带学生念歌词
b.能不能把故事唱出来?
师生合作,学生唱A段相同的乐句,教师唱没教过的部分。 教师弹钢琴,师生接唱。
4.学唱衬词部分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唱的是什么?学生一起把衬词歌词念出来。教师范唱一遍,忽高忽低,指导学生唱谱(低音sol到中音sol),提醒学生低音用真声唱,高音用假声唱,注意气息,就这两个音多练几遍,再慢速地教歌谱,唱会常准的基础上快速的唱谱,最后把衬词加进去唱。
5.这种忽高忽低,真假声快速交替的演唱方法,叫约德尔。引出约德尔调。欣赏视频
6.师生合作,教师先唱主体部分,学生唱衬词;然后学生唱主题,教师长衬词。
7.完整的唱A段两段歌词。
8.学唱b段。学生听三遍。先听,再仿唱,然后跟唱,最后唱谱。
9.让学生跟录音唱完整的演唱歌曲,教师加入动作,学生模仿。
10.学生设计动作再唱一遍。
11.小组合作分角色演唱。
四.课堂总结
1.《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曾获得第38界奥斯卡5项金像奖。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除了刚刚我们学唱的歌曲外,里面还有两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do re mi 》和《雪绒花》。 学生欣赏
2.歌名叫《孤独的牧羊人》,老师问:牧羊人孤独吗?我们从牧羊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热爱生活,乐观,开朗,遇到困难,坦然面对,幸福就在前方。
3.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来表演歌曲,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
篇11:《孤独的收割人》教学方案设计
《孤独的收割人》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①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②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①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解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②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③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是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解说:关于两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
3.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处:
①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②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
①从写作内容看,《孤》侧重于抒情,《观》偶重于记叙。
②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③表现手法不同。《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解说:比较阅读必须在对这两首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白居易诗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理解。两位诗人对劳动者的感情是同中有异,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地位、思想、背景进行分析。)
4.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有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译)
(解说: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5.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篇12: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论文关键词:华兹华斯 世界名作 诗歌风格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名作《孤独的收割人》的深入剖析,来了解作者华兹华斯的人生之路,把握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对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h,1770—1850)是l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湖畔诗派”代表诗人,也是英国引以为荣的著名诗人。l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洲开始兴起,并逐渐得到发展,华兹华斯从小就受到美丽大自然的熏陶,立志投身其中,通过潜心创作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由于他和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l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诗人。1843年他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在《抒情歌谣集》中,华兹华斯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
华兹华斯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他十分注重情感的自然抒发,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侧重描写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变化。浪漫主义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表白,是自然而然的抒发,而不加以刻意的雕琢和修饰。华兹华斯在同一篇序言中多次说明好诗歌是诗人“激越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流泄出来”。认为诗人的创作应是内心情感不断酝酿并不断积累的结果,等到成熟后便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文字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华兹华斯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认为大自然的自然美景能够启迪人性中的博爱和善良的情感,融合在大自然中能够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由于生活环境的缘故,他高度关注农村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崇高的敬意,通过诗歌来描述劳动人民群众的穷苦生活,从而歌颂他们善良的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因此其诗多描写农村的自然风景,民俗风情,普通劳动者。其诗风清淡朴素,语言质朴清新,真挚自然,他尤其注重自然的感知性,善于着意捕捉自然界中的细节,故有“大地诗人”、“自然诗人”的称号,艺术评论家罗斯金曾恰当地称他为那个时代英国诗坛上的风景画家。
《孤独的收割人》是他的代表作,创作于1805年11月5日,据说是华兹华斯在游历英格兰高原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的姑娘一边在田间劳动,收割着成熟的麦子,一边在放声歌唱,歌声婉转悠扬,又带有一些凄凉。这个不期而遇的场景给诗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再加上诗人的虚构想象和个人情感发挥,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诗。这首诗有多种汉语译文,如《孤独的收割人》(黄呆忻译)、《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等。
诗歌共分四节,以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听的`歌声为贯穿全诗的线索,第一节着重描述了一位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第二节则采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重点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第三节是诗人对收割女所唱歌词内容的大胆猜测;第四节说明歌声虽已远逝,音乐声却久久在诗人心头萦绕,令人回味无穷。该诗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孤独的收割人忧郁动听的歌声,着重表现了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华兹华斯尤其注重以优美的自然风景来衬托歌声。诗歌第一节描写了割麦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视野辽阔,层次清晰,远近分明的图画。远处是空旷的苏格兰高原的高地峡谷,晴朗碧蓝的天空;中景是一望无垠的原野,微风拂动着金黄的麦浪;近处则是一位年轻健壮的姑娘,在辽阔的原野上,边劳动边歌唱,她是这幅美丽的高原收割图的主角和视觉焦点。诗人在诗歌的开始就把歌颂的主角放在一望无际、清晰明朗的高原田野上,显得特别醒目突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立体层次感,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亢悠扬,给读者以空谷传音之感。诗人把收割女独自一人置于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收割独自歌唱”,“她一个人割一个人捆”,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通过这种大场面的描写,诗人将辽阔苍茫的自然,勤劳朴实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凄婉动听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起来,而此时诗人的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美丽的境界中,诗人陶醉在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诗人在第二节中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上杜鹃的呜叫来衬托收割女的歌声。这样诗人就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表现姑娘歌声的优美动听。第一个意境是孤寂的沙漠中夜莺欢唱。设想在荒凉的沙漠里,孤独无助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呜叫,这声声呜叫对于疲乏不堪、濒临绝境的旅人来说,简直就是天籁之音,给艰难跋涉的旅人带来完成征途的希望和勇气;大漠孤旅反衬出夜莺啼叫的温馨宜人,但诗人说夜莺的歌受旅人欢迎,却比不上这歌声动人心肠,以夜莺的呜叫反衬歌声,突出姑娘歌声的鼓舞人心,充满着生机活力。第二个意境是群岛上的杜鹃报春。诗人用赫伯利群岛冬季的荒凉寒冷,用茫茫大海的寂静黑暗来反衬杜鹃报春的响亮动听。杜鹃声声,驱散了群岛的严寒,打破了群岛的沉寂,预示着寒冬已经结束,春天就要到来。诗人又说“杜鹃声声号啼”也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再一次反衬出收割女歌声的生机活现、暖人心房。这节诗歌,通过富有形象感的两个意境,两次映衬,引发读者的诗意联想,让读者在美妙的想象中去体味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孤独勤劳的姑娘,其歌声激动人心,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礼赞,对困难的藐视,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力量。诗人在这里极力渲染夜莺和杜鹃呜叫的优美动听,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尤其是该节的最后两句描写:Breakingthesi—lenceoftheseas。AmongthefarthestHebrides.读这两句诗时,感觉和读唐代钱起在《湘灵鼓瑟诗》写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很相似,将山水美景与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青山绿水之间,袅袅仙乐回荡,不见弹琴者,独有余音在。那是多么神奇的美景,多么绝妙的琴声,多么美丽的弹琴人呀,两者都.仿佛说明了消逝到底是永恒的主题。
篇13:大家要做收割人
各位弟兄姐妹们 圣诞聚会真高兴 唱歌跳舞荣耀神 好欢欣
主的降临实在近 预备灯油很要紧 切切警醒等候神 要警醒
救主恩典何等深 我们要做报恩人 努力做工事奉神 很要紧
多奉献、多探访 到处去把福音传 抢救灵魂归向神 快救人
同心合意最要紧 一切患难凭信心 一切工作要耐心 多读经
不怕环境不看人 谨慎自守顶要紧 仰望主、事奉神 生命长进
你叫人、我背凳 你看望、我帮忙 你领祷、我讲道 讲得好
放下重担得清心 主的道路要跑尽 发光作盐顶要紧 荣耀神
主的恩典何等深 我们要作报恩人 把主的话藏在心
合:大家要做收割人! 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相关文章:
4.孤独之旅教案
5.人教案
10.孤独名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