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2-12-23 08:18: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世界美好郭芙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第九册)

一、教学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审题:亲人指的是谁?

二、介绍时代背景。

1、介绍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美帝唆使李承晚进攻北朝鲜。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我台湾海峡。1950年9月15日,美国入侵朝鲜,并轰炸我安东等地,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近3年,中朝人民浴血奋战,很多志愿军战士光荣牺牲在异国他乡。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约。1958年志愿军全部回国。

2、本文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生字的方法记清字形。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上下句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划出来)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拼读生字表,纠正读音。

指出音易错字:“暂”(z4n)不读(zh4n);“谊”(y@)不读(y0)。混(h)n)是多音字。多读几遍。

2、拿出生字卡片,读字、词:

指出哪个字字形易错,重点说一说。

暂时 昏倒 情谊 捣米谣 侦察员 混进

区别:谣、瑶、摇。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讨论理解:(或查字典,或结合课文,或结合生活实际。)

4、读一读课后第4题“读读写写”,说说“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并练习用两个词语造句。

5、指名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课文写了三个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

②大娘: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六、朗读全文,读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课题引用的是谁说的话?亲人指谁?课文写了几个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那么,我们的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指名三人分别读第一、二、三自然段,齐读后三自然段。思考: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集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2、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三、为什么这么恋恋不舍呢?(因为中朝人民在战斗中结下了深情厚谊,而且这种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呢?课文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

自己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三个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老师板书: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挖野菜失去双腿。)

四、朗读课文理解含义。

找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重点语句。

2、大家讨论,谈自己是从哪句话、哪个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3、投影出示重点句:(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4、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5、总结学法:①默读,划句子;②谈体会;③投影分析重点句;④朗读,体会。

6、按刚才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同归于尽”说明了什么?)

7、按刚才学法学习第3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失去双腿,永远残疾。)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问。)

8、指名3位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综合以上所学内容,说说为什么要称“亲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一同生活,一同战斗,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不惜流血牺牲,因而像“亲人”一样。)

五、老师提示:

是啊,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朝鲜人民称我们志愿军战士为“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1958年,志愿军战士要回国了,朝鲜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与志愿军挥泪告别。(看插图)志愿军战士也流着热泪,挥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多么感人啊!(板书:再见了,亲人)一齐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

1、读后投影出示:(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字在这里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2、朗读训练。

六、朗读全文(有感情朗读),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再说说课文是用哪些材料表达中心的。(三个人物,四件具体事例)

中心:本文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七、看板书,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总)。

八、总结,思考:

你学习本文后,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1.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2.先分述后总结的表达方式。)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读后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再说说课文是用什么具体事例来表达这个中心的?(参考第2课时板书)[用几个具体事例表达一个中心。]

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练笔:想想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然后写一篇短文

要求:要做到有中心,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1、讨论;列举你周围的同学讲礼貌的小故事。

2、确定中心:赞扬同学们讲文明讲礼貌的风尚。

选材:从众多故事中精选两三个新颖别致、能突出中心的事例。

3、构思后写下来。

▲教学小结: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他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留恋,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再见了,亲人 教案教学设计

永和镇小学   余廷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领悟课文表达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明背景

1、课前放《志愿军军歌》。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歌创作的背景?

3、出示歌曲和文章的创作背景,学生阅读: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1953年,美帝国主义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抗美援朝”胜利后,部分志愿军积极投身朝鲜的战后重建。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

4、谈话: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不由自主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火车站,来与志愿军道别。道别的场面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5、学生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离别时的照片。

6、问:假如你是这送别场面中的一员,站在志愿军或是朝鲜人民的角度,你准备以一个什么题目来描写这一感人的场面?

7、有一位战地记者也亲历了这一感人的场面,他是用什么题目来写这一场面的呢?(板书课题)

8、比较课题: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

9、学生分别读这两个题目,辨析哪个题目好。

10、问:“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3、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志愿军要称他们为亲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讲亲人

1、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文,读完后想想: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使志愿军感觉她们就是自己的亲人,待会儿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三位亲人的故事。

2、抽生讲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的事。

3、在反馈时,注意理解:

㈠讲大娘

A理解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②课文中把什么比作雪中送炭”?

③你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吗?

④指导朗读句子,体会情感: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读重一些,最后一句带着感激的心情读。

B 理解句子“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①读句子。

②比较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

C理解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这是个什么句子?

②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③比较朗读。

㈡讲小金花

d理解句子“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①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②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

③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㈢讲大嫂

e理解句子“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①改陈述句。

②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③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4、比较一下文章前三自然段的结构,看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劝慰--回忆--抒情)

5、学生看插图,问:

①来送别志愿军的仅仅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吗?为什么文中只写了她们三位?

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那么,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 (小结时看抗美援朝涌现的英雄人物图和补充资料: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者共36万余人,其中有14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

6、通过刚才的讲述和理解,你能填下面的空吗?

为了志愿军,大娘        ,小金花        ,大嫂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

7、小结: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现在,你对“亲人”这个词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诵亲人

1、过渡:如此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可能没有哪个人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下亲人吧!

2、要求: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你最想读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片断。

3、抽生朗读。

4、指导学生分别用“请求”、“肯求”、“哀求”等语气朗读。

四、别亲人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离别的汽笛已经拉响(模拟汽笛声),朝鲜人民会说什么?志愿军会说什么?

2、抽生说。

3、过渡:志愿军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4、学生读。

5、小结:同学们,列车虽然已经远去,时间虽然也已过去,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忘记,中朝两国人民也不会忘记:那就是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是通过血与泪、生与死建立起来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愿中朝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愿中朝两国人民永远远离硝烟、远离战争!

五、谈收获

学了本文,你在习作方面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作业

一、用下列词语造句。

唯一

雪中送炭

二、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你怎么能乱扔垃圾呢?

5、已经是成人了,难道你不知道盗窃是一种犯罪行为吗?

板书设计:

人民志愿军          再见了,亲人        朝鲜人民

忍饥挨饿                                    洗补衣服  几夜未眠

浴血奋战                               大  娘    送打糕     累得昏倒

舍生忘死                                         救伤员     失去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情比天高义比海深     大  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

……                                   ……

[再见了,亲人 教案教学设计]

篇3:再见了,亲人(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历历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 课题引用的是谁说的话?亲人指谁?课文写了几个亲人?

2.那么,我们的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分别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思考:

1. 课文集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三、为什么这么恋恋不舍呢?因为中朝人民在战斗中结下了深情厚谊

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呢?课文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

自己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三个人分别做了哪些事?

四、朗读课文理解含义

找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重点语句。

2.大家讨论,谈自己是从哪句话、哪个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3、出示重点句:

(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出示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

4.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5.总结学法:默读,划句子;谈体会;分析重点句;朗读,进一步体会。

6.按刚才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出示的重点句是:(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7.按刚才学法学习第3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失去双腿,永远残疾。)

五、老师小结,学生练习朗读

1. 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综合以上所学内容,说说为什么要称“亲人”?

2.朗读训练。进一部体会感情。

九、布置作业

1.在笔记本上整理本课所学的要点,对重点词句进行品析。

2.在前3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作者邮箱: sdccml@163.com

[再见了,亲人(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再见了,亲人 教案教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的:

1、认识并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亲人”,读词,谁是你的亲人?

(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

2、补充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时代背景

2、快速浏览课文,想象文中的亲人有哪些?

3、学习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那个自然段分别描写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

2. 看大屏幕,老师把它分为了三层,想想每层分别写了什么?

3. 师总结(深情话别--回忆往事--真情赞美)

4. 思考: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5. 学习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句子

a 、指明读送打糕的句子

b 、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动词和雪中送炭)

c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6、学习大娘救伤员的句子

a 、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b 、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唯一)

7、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是一种什么情谊?

8、比较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9、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四、总结学法

1、初读课文,按话别--回忆--赞美给课文分层;

2、再读课文,找出事件;

3、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五、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朝 1、洗补衣服 志 中

大娘 2、送打糕

鲜 3、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愿 国

小金花

人 大嫂 军 人

[再见了,亲人 教案教学设计]

篇5:再见了,亲人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来到了51年前的朝鲜,目睹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吧!

(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

二、复习回顾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们把谁当作亲人?

(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2、瞧!这就是那曾为救护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小孙孙的大娘。

(幻灯出示大娘图片)

她走了几十里山路来为我们送行了。谁来向她道别?

(指名读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1、是的,大娘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小金花,那个为我们失去母亲的孩子又怎能忘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1)“那一回--鬼子看守着。”

不顾个人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勇敢。

(2)“你回来以后--同归于尽的噩耗。”

这是一个怎样的噩耗?

(3)“同志们--多么刚强啊!”

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为什么没哭啊?她把这种伤心变成了对敌人的(仇恨)。因此听到妈妈牺牲了,把脚一跺,(生:觉得很勇敢)然后呢,嘴角还……(生:抽动着)不光这样,还恶狠狠地……(生: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你要是小金花你就这么说话吗?恶狠狠地……(生: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进肚里,攥紧拳头去读。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指名说)

(4)看,这就是小金花,她哭得多伤心啊,谁来劝劝她?

(指名读)

可是她不听啊,谁再来劝劝她?

(指名读)

她依然在抽泣,让我们一起来劝劝她吧!

(齐读)

四、品读第三自然段

1、小金花告别时的眼泪让我们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大嫂又是如何让我们感受亲情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您知道--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2)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

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大嫂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中,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最后一句)

五、品读最后三自然段,升华情感

1、大嫂、大娘、小金花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她们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有这三个人的故事感人呢?不是的,她们只是朝鲜人民的代表,而志愿军是中国人民的代表。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而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我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血)8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亲)

2、可是今天却要分别了,或许永远不会再见,他们是多么不舍啊!让我们亲眼看一看当时的送行场面吧!

(播放幻灯片)

3、此时此刻,他们最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三自然段。

4、师生共读。

汽笛轰鸣,列车就要启动。战士们登上列车,每望一眼亲人的面孔,便引起难忘的回忆,每告别一句,泪水便会涌出。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他们从心底里发出了呼唤--(齐读最后三段)

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再读。

5、总结:车轮滚动,它满载着志愿军向远方驶去,可是朝鲜人民还是不愿离去,看着火车远去的背影,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翘首回望,已然看不到朝鲜亲人的影子,可心里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六、领悟写作方法

1、这篇充满深情的散文打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请同学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作者在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时,是怎样把那种难舍难分的亲情写出来的呢?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大娘、小金花、大嫂中的一个角色,以她的口气,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片段,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教案教学设计]

篇6:再见了亲人(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读悟中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情。

2、学习作者叙事与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1、领悟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原因。

2、模仿课文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来到了46年前的朝鲜,目睹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让我们与作者一起,与朝鲜人民挥泪告别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与朝鲜大娘告别的情景,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2、你认为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①、第一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

◎理解“雪中送炭”的含义:播放朝鲜战场上激烈战斗的录像片,感受战场上的险。

这里的“雪”指什么?(战斗的激烈、战士的疲惫不堪)“炭”又指什么?(打糕)

大娘带着全村妇女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打糕的,是如何送的,她们会遇到什么危险?是什么力量驱使她们这样不顾生命的安危毅然送打糕呢?雪中送炭的结果是什么?

◎再深情地读这几句话。

②、第二件事:救伤员失去亲人

想象:大娘失去惟一的小孙孙后,她是如何想念他的?她会后悔吗?为什么?

3、是啊,大娘她把志愿军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比自己的亲人更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比山高比海深)请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的首尾句子。

4、这一段是分哪三层写的?(劝慰、回忆、抒情)把“回忆”部分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抒情空洞,没有感染力)

板书:亲人 劝慰 回忆 抒情

大娘 停住送别的脚步 送打糕昏倒路旁 比山高比海深

救伤员失去亲人

5、总结学习本段的方法。

三、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理解小金花对志愿军的情谊:假如你失去妈妈,是什么样的心情?失去妈妈她没有流泪,在送别志愿军时却流泪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谊?

2、体会大嫂为我们挖野菜的行为及送行的艰难。

3、请你学第一自然段的样子板书本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板书:小金花 擦干眼泪 救老王失去妈妈 怎么落泪了呢

大嫂 请回吧 为挖野菜失去双腿 付出血的代价

四、引读第四自然段。

师:如果说读完第一自然段我们的耳边会萦绕着一首慈母的赞歌的话,那么读完二、三自然段,我们的眼前就会呈现一束美丽的金达莱花。对于志愿军战士来说,要离开这些勇敢、勤劳、美丽、善良的人们,怎能不深深地依恋?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在即将离别的最后时刻。志愿军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地呼唤(配乐《一路平安》)

生读第四小节: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火车缓缓地起动了,车鸣声呜呜地叫响了,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此刻,志愿军的心中唯有默默地希望--

生读第五节。

师:然而,急驰的火车哪知战士们的心啊,它渐渐远去了,可志愿军们仍看见大娘、小金花、大嫂等众多的朝鲜人民不停地向他们挥手,挥手,再挥手!热泪盈眶的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中呼唤--生读第六小节。

五、在这离别的最后时刻,作者以志愿军的口气,亲切地劝慰朝鲜人民,深情地回忆感人的往事,倾诉自己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用了“劝慰--回忆--抒情”的方法写出了这催人泪下的一幕。想不想把这种写法学到手?

你在生活中有过如此深刻的感受吗?是什么人或什么东西?说说看。

请你用本文的方法对他(她、它)说一说你的心声吧!学生自己练说后,指名说,评价。

指导:可用本文的句式,也可用本文的构段方式等,但要抒发真情实感。

[再见了亲人(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再见了亲人(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9.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点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

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

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暂时:短时间。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忘怀:忘记。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进攻或逃跑。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同归于尽:一同死亡和消灭。

金达莱:朝鲜常见的一种花。在我国称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代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质和精力。课文中指朝鲜大嫂为了帮助志愿军而失去了双腿。

血泊:大滩的血。

片刻:一会儿,时间很短。

打糕: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耗,指坏的音信或消息。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情谊:互相关怀、爱护的感情与友谊。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刚强(坚强) 战役(战争) 温暖(暖和)

代价(价值) 看守(看管) 侦察(探查)

(2)反义词

温暖(寒冷) 刚强(软弱) 崎岖(平坦)

片刻(长久) 唯一(众多) 噩耗(喜讯)

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区别形近字,指出相同和相异之处,然后理解字义组词。

嫂(嫂子)谣(歌谣)硝(硝烟)

艘(一艘)摇(摇摆)消(消灭)

阻(阻止)泊(停泊)崎(崎岖)

祖(祖国)伯(伯父)骑(骑马)

棍(棍棒)渐(渐渐)耗(噩耗)

混(混合)暂(暂时)耕(耕地)

唯(唯一)洒(洒水)役(战役)

准(准备)酒(白酒)设(建设)

6.理解“暂时”“雪中送炭”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指导学生讨论词义,及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然后造句。

暂时--电视机买来了,但今天停电,所以暂时还不能看。

雪中送炭--妈妈送我一本字典,正是我需要的,真是雪中送炭。

(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结构比较清楚。通过朗读,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因此,课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同大娘告别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叙述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叙述同大嫂告别的情景。

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也可以把全文六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讲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

这里按照四段的分法进行学习。

(四)朗读全文,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

(五)作业:

1.了解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历史。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志愿军进行曲录音带,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声中,跟随志愿军一起跨过鸭绿江,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这是一曲高昂雄壮的乐曲,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是以这样的姿态、精神面貌奔赴朝鲜的,为的是保卫祖国,解放朝鲜人民。我们的军队在那里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赶走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朝鲜的日日夜夜,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亲如一家人,临别时他们都依依不舍。我们的课文记述的就是这难舍难分的场面。

(二)教师范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惜别的情景。)

作者从三个方面记叙了这一内容。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把这一段分为三层,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是什么句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师:学习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觉得这一段突出地表达了朝鲜大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慈母般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大娘之间的真挚情感。

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轻缓,读出志愿军与大娘依依惜别的情感。

(四)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的结构,写法与第一段相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此段。

(五)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的结构与写法也与第一段相似,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按照一、二段学习的方法自学这一内容。

(六)小结前三段。

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与朝鲜人民话别,通篇都是志愿军在讲话。在这依依惜别之际,朝鲜人民是怎么想,怎么说呢?课文有这方面的叙述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有很难忘的人和事,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三个人物来写呢?

(七)学习第四段。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

学习这一段主要以朗读为主,读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朝鲜国土依恋的感情,读出志愿军发自内心的“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的呼声和决心。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称“亲人”?

这一段表达了志愿军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段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八)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主要记叙了志愿军归国时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文中每一段都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课文是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的?

(作者选取了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惜别及火车开动后志愿军发自内心的呼喊来表现中心的。)

(九)总结全文。

对关系亲密,感情深厚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也体会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同学们,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十)巩固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幻灯片,读句子,着重理解带点的词语。

(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同归于尽:尽,完结。一同死亡或毁灭。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的代价:代价,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耗费的物资、精力甚至生命。

(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又一次,再一次。

2.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这三段的结构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较相近,可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段背诵。

3.小练笔。

要求: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围绕中心选材,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题目自定。

这个练习可以做为课外练习去完成,主要是训练学生写文章要有中心。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再见了,亲人(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9《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

透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准备:图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抗美援朝故事,《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

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学习生字词。

2.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3.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暂、谊、混”等字在文中的读音。

2.由4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部分,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注意“暂时、乘机、血泊、捣米谣、混进、看守”等词语的读音。)

(1)课文是以谁的口气写的?(板书:志愿军)

(2)“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着什么?(板书:朝鲜人民)

3.理清课文脉络:

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地点发生了变化。前三个自然段是在路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话别回忆,后三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上。

四、学习第一段

1.配乐诵读(动画),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讲的是送别路上的情景,写了哪些人与志愿军话别?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指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边听边作记号,把大娘做的几件事找出来。

3.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缝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救志愿军伤员,失去惟一的小孙孙。)

(板书:送打糕、救伤员、失去亲人)

4.出示句子。

句(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雪中送炭”什么意思(“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以支持和帮助。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说是雪中送炭。)

②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教师给以及时指导,(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正愁没办法回家时,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句(2)“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可看出什么?(看出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不只是这三件事,而是把志愿军看作自己的孩子,八年来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5.反复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1)志愿军是怎样赞扬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呢?(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2)将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体会使用反问句的好处。

五、指导朗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小组学习

(1)第二自然段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金花的刚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画一画。多读读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板书:救侦察员,失去妈妈 刚强

(3)小金花与志愿军亲密感情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嫂的什么事情?(讲了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双腿的事情。)

板书:挖野菜,炸断双腿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中的“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

3.“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个说法? 比较两个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使用反问句式,意思就更加肯定,更加强调。)

板书:深情厚谊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小结

1.教师根据板书进行归纳,板书: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把前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4--6自然段)

1.谈话:

第一段讲了朝鲜的老乡送了一程又一程,志愿军回忆了许多与朝鲜人民共同战斗,共同生活的往事,使我们了解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那么第二段写了什么呢?

2.指读第二段。

思考:第二段讲的是什么?(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感人场面。)

3.投影句子,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两个“再”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难舍难分,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之情。

(2)“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你认为这句话只是志愿军说的吗?

(这句话是志愿军战士此时此刻心中所想,口中所说,也同样表达了朝鲜人民的心声。)

4.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六、总结

1.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知道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要进一步通过这些事情,体会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听诵读,体会感情。

3.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志愿军的英雄事迹,讲给同学听。

3.币浴睹沃屑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附: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是学好语文的“硬件”,任何年级都不可忽略它。本课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体会“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要学会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本课要通过第一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理解第二、三段课文的内容。要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到祈使句、反问句等句式在表达情感的特殊作用,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落实语文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篇课文是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2、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多媒体出示照片)看了照片,你有什么想问的?(生质疑)

师讲述:这张照片的男士就是我国的政协委员贾庆林;这位女士,她来自于朝鲜,她是朝鲜民主女性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朴顺姬。这是5月24日,我国的政协委员贾庆林同志召见朝鲜的朴顺姬女士,他们见面的时候格外亲切,格外激动,此时,贾庆林同志说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第2张幻灯片)

二、抓住中心,自读感悟。

1、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的时候,有多少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大娘,有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有架着双拐的大嫂,她们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此时此刻,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生质疑)

2、出示:为什么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史亲人呢?自读课文找到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用体会到的感情来朗读,并能发现,大胆的提出问题。

3、学生自读思考。

三、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四、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多媒体出示第11张幻灯片)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多媒体出示第12张幻灯片)

五、细细品读,体会感情

同学们,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朝鲜人民,而我们是志愿军,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刚才都是具体的讲现在我们概括的讲(多媒体依次出示第14、15、16张幻灯片)

六、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回忆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代价,这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洒下的鲜血当然还长眠着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自由联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段。(多媒体出示第17张幻灯片)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七、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多媒体出示第20张幻灯片):同学们,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贾庆林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两国,友谊万岁”我们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中朝两国的深厚友谊。那么,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如何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友谊?(生答)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友谊。(多媒体出示第21张幻灯片)

八、作业

篇10: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交流参观内容及感受,质疑。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看生字表,查字典学习生字。

3、小组交流,如何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4、课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较“谦”“歉”。

注意读音:“谊”读yi不读yi。

多音字:“泊”组词:“泊船”“血泊”。

二、老师范读,激qing;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

三、小组活动:交流参观“抗美援朝展”后的内容和感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

五、细细品读,体会感情

同学们,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朝鲜人民,而我们是志愿军,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刚才都是具体的讲现在我们概括的讲(多媒体依次出示第14、15、16张幻灯片)

六、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回忆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代价,这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洒下的鲜血当然还长眠着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自由联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段。(多媒体出示第17张幻灯片)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篇11: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交流感受。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再见了亲人。为了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展览。谁愿意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参观的感受。

学生发言。

2、解释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参观的内容谈谈对课题的解。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结。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

二、学习叙事部分。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思考题进行自学。

1、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

默读课文,结合文中几件典型事例思考:1、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归于尽”、“血泊”等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鲜血凝成的。

板书:深情厚谊 鲜血凝成

3、提问: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的内容谈一谈。

学生结合参观的内容,简介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说明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

4、小结:为了朝鲜人民,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鲜血洒在朝鲜这片国土上。所以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情谊。

5、指导朗读。

篇12:再见了亲人教案教学

再见了亲人教案教学

教学目的:

1、认识并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亲人”,读词,谁是你的亲人?

(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

2、补充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时代背景

2、快速浏览课文,想象文中的亲人有哪些?

3、学习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那个自然段分别描写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看大屏幕,老师把它分为了三层,想想每层分别写了什么?

3.师总结(深情话别——回忆往事——真情赞美)

4.思考: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5.学习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句子

a

、指明读送打糕的句子

b

、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动词和雪中送炭)

c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6、学习大娘救伤员的句子

a

、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b

、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唯一)

7、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是一种什么情谊?

8、比较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9、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四、总结学法

1、初读课文,按话别——回忆——赞美给课文分层;

2、再读课文,找出事件;

3、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五、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1、洗补衣服

大娘

2、送打糕

3、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

大嫂

篇13:《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篇14:《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⑶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 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 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 引读:

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⑶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 引读:

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缺乏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协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一起的敌人,为了一起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啜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示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

(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五、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身感动的句子。

篇15:《再见了,亲人》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B案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篇16: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

“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篇17:五年级语文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      教学目的:

・・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导入

・・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      (二)检查预习

・・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      暂时:zàn

・・      友谊:yì

・・      血泊:pō

・・      “捣”和“谣”的`字形

・・      4.解释不懂的词

・・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

篇18:《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即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尤其是小学生自学,更需要教师的指导。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结合《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谈谈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

教《再见了,亲人》一课,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首先通过优美的音乐和富有感情的朗读,吸引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学生仿佛进入了那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里,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在第一段中写了三件事,但最感人的是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件事。作者在这件事的描写中,只用了简短的两句话,单从字面的意思上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当中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和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并且把书中的内容,绘制成生动形象的画面,用幻灯显示出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当你看到画面上的情景时,你都想到了些什么?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了解了中朝人民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作者写这件事就是为了歌颂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一目的。

二、启发思维

教师的职责不但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自学。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先让学生审题,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问:这句话是谁讲的?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亲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亲人”一词的内涵,我又进行了启发性的诱导,让学生打开书边读边想:大娘、小金花、大嫂对志愿军是什么样的友谊?我先让学生说朝鲜人民是怎样救援志愿军、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的,然后追问学生:“这是什么样的友谊呀?”学生说:“这是鲜血凝成的友谊。”接着让学生讲志愿军在朝鲜的国土上为了打败美帝国主义,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让学生明白:亲人是指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双方而言的,因为他们都为对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导到文章作者的思路上来,从而诱导他们的自学意识,培养其自学能力。

三、指导学法

自学能力的提高建立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要善于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例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在讲读第一段的时候,我采用精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设疑问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抓住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我着重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1)默读课文,看看这一段中,最动人的是哪一件事?(2)细读课文,想想在这件事中哪些词、句读重音,能够体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要讲出为什么。(3)精读课文,通过读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把上面几个问题弄懂了,第一段也就掌握了。然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这段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找出事件。

2.细读课文,扣住词句,理解内容。

3.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最后,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后两段在写法和结构上跟第一段基本相似,请同学们试着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来自学第二、三段。

在后两段的学习过程中,第二段我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阅读学习。第三段我完全放开手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指名让学生按照前两段板书的格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段的板书。

《再见了,亲人》“主导——自学”式教案设计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

2.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3.再见了亲人课文教学设计

4.《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5.再见了 亲人颁奖词

6.《亲人》语文教案

7.《再见了,亲人》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

8.再见了,亲人小学作文

9.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10.再见了亲人学生作文

下载word文档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