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2022-09-11 08:21: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业没写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1: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题2和例题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计算时,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渗透一些减法的简便算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判断对错。

85+15=100(   )   23+77=100(  )    55+55=100(  )    15+95=100(  )

85+25=100(   )   33+77=100(  )    55+45=100(  )    15+95=100(  )

启发学生悟出:凡是十位相加是9,再加进位1就刚好是100了。若是十位相加是10,又加进位1就是110了。

二、 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2:507-348

2、 教师先让学生试算,然后再通过坚式讲解。

5 0 7

-  3 4 8

1 5 9

师边示范边讲解:

个位:7减8还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应从百位退1,当作10个十再从十位上退1给个位,当作10个一,这时十位就剩9个十。十位退的一个10与个位的7相加得17,17-8=9,在个位上写9。

十位:从百位上退1后,十位上是10,又退给个位1个十,十位上是9,9-4=5,十位上写5。

百位:百位是5,退给十位一个十位后,剩下4,4-3=1,在百位上写1,最后结果是159。

教师讲解完后之后,让学生自己再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 教学例题3。

提问:大家想怎样算呢?看谁的想的方法多?(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讨论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然后汇报。)

(1)竖式计算(方法一):

5 0 0

-  1 8 5

3 1 5

个位:0减5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上是0,向百位退1,当做10个十,再从十位上退1给个位,当做10个一,这时,十位就只剩下9个十,十位退的一个十,与个位的0相加得10,10-5=5,在个位上写5。

十位:从百位上退一后,十位上是10,又退给个位1个十,十位上就是9,9-8=1,十位上写1。

百位:原来是5,退给十位一个十后,剩下4,4-1=3,在百位上写3,最后结果是315。

(2)可以把185看成100+85(方法二)。

500-185就可看成从500里减去100再减去85。500-100=400,400-85=315。

(3)185接近200,比200少15(方法三)。

500-185也可以看成500里减去200,多减了15,要再加15。500-200=300,300+15=315。

(4)另外的思考方法。

小结: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就用哪种方法来做。

4、练习。

7 0 0                  8 0 0                 2 0 0 0

-2 0 7               - 4 9 6              -  4 7 8

三、完成练习六的第1题,第2题。

总结:计算时需细心,做完后要检查,下一节课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看谁计算准确率高。

篇2: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2、学会验算减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一、复习旧知

90-37=             321-272 =           456-89=

二、自主学习

自学例3,尝试列竖式计算403-158,并且验算。

竖式计算:  403

-  158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

----

□□5

验算方法1:               验算方法2:

三、小组合作,展示质疑。

1、小组交流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抽生展示,注意:(1)对位格式(2)说计算过程(3)强调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十位是0怎么办?十位上又怎么算?

3、怎样验算计算结果对不对?验算的方法有哪几种?

四、巩固提升,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42页的做一做。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500-437=          1000-599=      508-229=      602-375=

3、完成练习九第3、4、5题。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做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的验算时,一般有哪几种方法?

篇3:《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会对减法进行验算,养成验算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直观操作、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等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问题。

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计划生产41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比20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2.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算。

3.集体反馈,回顾计算法则。

4.把条件“年计划生产41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改为“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让学生列出算式,引出新课。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2.直观操作,掌握算法

(1)说出自己计算中的思维过程。

(2)借助直观,分析错误原因。

①在拔计数器的过程中重点提问:

问题一: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结果十位是0,该怎么办?(从百位上退“1”)

问题二:从百位退“1”,十位上的珠子该怎么拔?(从百位上拿走一个珠子,同时在十位上拨出10个珠子,再从十位上拔出1个珠了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就是9个珠子。)

问题三:这时个位上的数是多少?(十位上退1当作10,和个位上的3合成13。)

②对照正确算法,分析错误原因。

③梳理算法。

在计算上,这题和我们刚才做的题有什么不同?

④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P42“做一做”

2.探究验算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验算方法。

预设1 照原式再算一遍。

预设2 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是不是减数。

预设3 用差加上减数,看看是不是被减数。

(2)归纳验算方法。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①蜜蜂找家:P44练习九的第4题。

②笔算我最棒:P44练习九的第6题。

③找朋友:P45练习九的第9题。

(2)对比练习

527-18= 517-18= 507-18=

(四)全课小结

1.在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2.如何知道自己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篇4:《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 学 过 程

一、预习学(课前预习 初步感知)

(一)回顾旧知  做好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过程

12–3=    15–6=    20–5=    14–8=   17–9=

37–20=    45–30=  24–10=   35–12=  56–24=

2.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说说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56       88      94      69

–22      –62     –71     –37

---   ---  ---  ---

(二)独立思考  探究新知

1.认真阅读数学书18页

思考:个位上1减6不够减该怎么办?

(1)想好后结合小棒直观图说说自己的想法。

(2)自己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摆的过程。

(3)试着用竖式计算边算边说笔算的过程。

2.试着填一填19页例3,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观察算式  总结方法

认真观察例2、例3的算式,想一想笔算退位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尝试计算  检测效果

45        62        43

–17       –45        –25

---    ---    ---

(五)我的疑惑(       )

二、定标学(梳理问题 确定目标)

1.指生说预习题中“新知铺垫”。

提升:在计算是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2.交流预习中困惑。3.针对困惑整理学习目标。4.揭示课题。

三、小组学(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

1.小组长组织交流轮流谈谈自己的想法。

2.当组员表述有困难时小组成员共同探究,也可以向其它组员或老师求助。

3.组长负责记录下你们小组组员所想出的所有想法。

四、展示学(展示算法  交流提升)

(一)展示例2

预设:

一组:边摆小棒边说想法。

二组:我们组是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出来的。(板书竖式并说想法)

(二)展示例3

1.当被减数个位是0不够减时又该怎么办呢?

生:板演(其它生补充19页例3)

2.交流想法。

(三)总结方法

笔算退位减法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五、反馈测评学

1.用竖式计算(基础题)

67        80        35       90

–39      –61       –8     – 7

---     ---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变式题)

81        78        95         35

–49       –38       –16        –17

---   ---    ---      ---

42        30        89         18

3.22页10题

六、拓展延伸学

谈谈你这节课的体会与感受?你是怎样计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时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篇5: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第8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内容:

课本P18---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9课时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10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课本P26---P27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篇6: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设 计 者 陈晓宏

课    时 第 9 课时(总 11 课时)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 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与以往知识的联系,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3个盘子,6个苹果.

教学活动过程预设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改进建议

一、复习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回答问题。

二、新课 1.教学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教师:要求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

板书: 0+0+0二0

教师:用乘法怎样算?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

板书:0×3二0

教师:“0×3”表示什么呢?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为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面两组算式:

3×4=   5×6=

4×3=    6×5=

问:每一组的得数怎么样? 教师:我们刚学过0X3=0,那么3×0得多少呢?板书:3×0=0 , 再出一组算式0×9和9×0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示0×0让学生填,得出0×0=0.

小结:大家看这些算式(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4.教学例题.

教师先出示112×4.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然后将第一个因数112改为102.

教师:102×4,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同112×4是一样的.乘的时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得数写出来.

学生回答。

反馈

3个0相加.

0×5表示5个0相加,结果得0.

学生说出得数。

学生一齐读一遍.

独立完成。

学生用竖式计算。 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与以往知识的联系,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做练习五中的第1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四、作业 让学生做练习五中的第2、3题。 独立完成作业。

计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0×3=0

3×4=   5×6=

4×3=    6×5=

3×0=0

0×0=0 教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设 计 者 陈晓宏

课    时 第 10 课时(总 11 课时)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难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 使学生经历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题

教学活动过程预设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改进建议

一、复习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学生口算,找出这两组题目的共同特点。 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的过程,初步感知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例9.

出示例题350X3,提问:这道题怎样笔算?

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小结: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学生回答。

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学生列竖式计算。

先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讲评。

三、课堂练习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学生独立列竖式完成。

直接写出得数。

独立完成练习题。

篇7:有关0的除法/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课题十一:有关0的除法

教学内容:28页例5

教学内容:28例5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2.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听算

二、新授

1.出示例5。

2.例5有四副图,逐一出现。先让学生讲讲他看到的图中故事。然后教师再旁白故事,设置情境。

3.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课题十二: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29页例6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 出示103×3

你能算出积,并把它改写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9÷3=103

二、新授

1.出示例6。

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其他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巡视,找典型问题以便反馈讲评。)

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再出示学生中的典型问题,如    1 0 3

×     3

3 0 9

300990

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在:这题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2. 试一试。

535÷5         6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

3. 出示 605÷8

你会计算吗?验算一下自己对否,为什么商是70而不是7?

4. 计算

420÷3

1 4 0 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

3 4 2 0

3

1 2

1 2

0

5.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注意什么?

三、 练习

1.第28页做一做

2.第29页的第一题。

课题十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31页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作业

33页第1题:306÷3   360÷3    680÷4   608÷4

篇8:人教版三年级《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课件设计:

1、 课题

2、口算。(逐题写出每题的得数)

20×3          12×4

200×3        120×4

×3       1200×4

3、 图书室照片

出示例题: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4、欢迎大家到数学王国游玩!

速度快车

420×6       370×5

130×9      450×4     1500×3

5、数学门诊部

(1)计算230×4时,积的末尾有一个0。( )

(2)计算25×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150×4=60 (  )

6、设计广场

( )×( )=2400

单位:漓渚镇棠棣小学 执笔:俞华良 邮编:312039 邮箱:sxyhl5722@126.com

设计思想:

1、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此,教师应从思想上树立现代教育的新理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2、 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主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3、 在真实有效的课堂中,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是根据学生和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 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是:由简入难、循序渐进。教学时教师要科学的掌握分寸,在设计教学时认真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设计时要适当加强练习的密度,在体现梯度的同时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技巧。

教材分析:

1、 练习二十是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其中第一题要求列竖式计算。第二题介绍了蚕吐丝的资料,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好与兴趣。第三题是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每台电风扇的价格是140元,括号下的问号表示求4台一共要多少元。第五题是表格式计算题,是一道因数中间有0和因数末尾有0的比较练习题。第七题是改错题,改正之前应要求学生先说出错误的原因,再进行订正。第八题的连加计算题要求学生用乘法计算,可先让学生观察,看出连加题中是几个连续的自然数相加,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因此可以用最中间的那个数乘加数的个数来计算。

2、 练习题目种类多样,有图文结合的应用问题、改错题、表格题等。这些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学情分析:

1、 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末尾有0的乘法后的一个配套练习。因此在熟练掌握计算方法上,能清楚地区分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的不同之处显得尤为重要。

2、 三年级学生感知能力、抽象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尽可能的使枯燥的计算多些趣味性。

3、 每班同学的基础各有不同,教师设计时应掌握全体性原则,在发展优等生的同时,照顾到其他同学,让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任何数与0相乘积都得0的算理。

2、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能正确区分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卡片可开小火车或其它形式。)

7×0   0×9   5×0    0×0   8+0   3-0    2×3  4×8   8×5      20×3  40×8  80×5  200×3   400×8   800×5  3000×3    700×2    3×5+8    4×2+7     7×4+2

2、计算填空(小黑板,请同学回答。)

(1)150×3先把150看作( )十;然后3乘15个十得( )十,也就是( )。

(2)1900×3先把1900看成( )个百;2乘19个百得( )个百,也就是( )。

3、用竖式计算(黑板上进行板演,教师随后进行批改分析。)

(1)604×4    107×5     205×3    306×5

(2)570×4    108×4     230×5    430×3

4、我来当个小医生(改错题)

208 3501200

× 4 × 6× 5

---- ---- ------

8032 410600

二、应用题练习

(1)、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先请同学审题,然后列式计算,同时教师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2)、学校买了4台电风扇,每台140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3)、王叔叔平均1小时能检测230个零件,他每天工作8小时,共能检测多少个零件?(审题分析时可渗透热爱劳动的思想。)

三、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先请学生尝试,再教师进行分析和讲解。)

981+982+983+984+985+986+987

=984×(    )

=(   )

2、想一想:

用竖式计算:2030×3

要求:(1)观察因数特点。

(2)独立进行尝试练习

(3)说说想法和计算过程。     板书:2030

×  3

------

6090

练一练:6050×4

先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再和前一题进行比较,说说异同点。

相同点:计算的方法、方式一样,算理一样;

异同点:一个有进位,一个没进位。

3、  课堂小结。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是一致的,不管是两位数、三位数,还是四位数,也不管多位数的中间有0的、没有0的,或是末尾的0的,乘一位数时,都必须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只是当多位数的末尾有0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0不必与一位数相乘,只要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积后面补上0就可以了,有几个0,补几个0.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用竖式计算。

(1)2800×3    1350×5     2060×4  350×4   50×6    205×4

(2)校园里有3棵桔树。第一年产桔子306个,第二年的产量是第一年的2倍,第二年产桔子多少个?

(3)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四年级有120人参加,五、六年级参加的人数是年级的3倍。五、六年级参加的人数是多少?

2、数学课堂作业本。

知识结构:按循序渐进与由简入难的原则进行。

镇街交流意见:

教师使用体会:

篇9:和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整理复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要求:

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58页看到69页 ,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口算练习: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练习: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3、笔算:(练习十七第2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3、4)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学习总结:

1、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给自己这个单元的学习态度和收获作个评价。

面 积

教材简介: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凶手: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算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建立面积概念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

(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

(板书       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

(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

(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

2 、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

(指名学生摸)

(2)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    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       (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

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      (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

(板书       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

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设计比赛(回家完成)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

(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

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

(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

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

(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新课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

四、小结

五、作业

课本第80页6、7、8、9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83页(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3米=(         )分米           (          )厘米=5分米

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引入新课

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二、新课

1、探究例4

(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3)你发现了什么?

(4)阅读课本第83页,书空。交流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讨论,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小结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4、换算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

三、综合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                 )。

A、 160平方厘米     B、 1600平方厘米   C、 16平方分米

(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           )

A、48平方米         B、80米           C、80平方分米

2、课本第85页第1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文庙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同学们会朝很大的数量去猜想)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79606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           )公顷          800公顷=(         )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2、课本第85页第3题。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2、板书

二、练习

1、填空

3米=(          )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

2、判断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

(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

3、课本第86页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完成课本第87页8、9题。

三、学习总结:

篇10: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P100  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三P103 第10题、P105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记得吗?考考你:

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

②、每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

②、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我们学校从每班挑选部分同学参加集体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图:)看!这是他们新编的造型: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集体舞新造型,把同学们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学校共挑选了多少人参加这次集体舞表演?

3、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不了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板书:解决问题)

二、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 现在,老师将这题变一变。看!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吗?(后面一个条件和问题交换了)现在要你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齐读题目。谁来说说:从题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根据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说说,互相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学板演)

(4)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 反馈(理解算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学跟他一样?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组几人,再算每小圈几人)

60÷2表示什么?(每个组有几人?)

30÷5表示什么?(每个小圈有几人)

(2)、先算:平均每个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意义一样,谁再来说一说?

综合算式:60÷2÷5=6(人)

(4)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个)

60÷10=6(人)

(1)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5表示?(2组共有几个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几人)

(2)分析:先求两大组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平均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2=10(个)

再求: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综合算式:60÷(5×2)=6(人)

(5)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  (若没有同学用这种方法就不讲)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为一组,每组有12人)

12÷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聪明,会想到用这种方法。

3、讨论比较: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种解法是用连除,第二种解法是先乘再除;虽然列式不相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两步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取相应的信息、选用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们都应该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像今天所学的这类问题,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用连除,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

5、指导看书,梳理知识

(1)独立阅读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每一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质疑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6、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3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安装了168台风扇。

①平均每层安装风扇多少台?               3×8

②平均每个教室安装风扇多少台?      168÷3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168÷3÷8

2、(课件出示:P100 做一做:)看,这是我们在活动中为家长、同学们准备的杯子,你能帮忙解决吗?

3、(课件出示:P103 第10题)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下面这两题生活中问题?

(1)请看图,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做在练习纸上。

(3)反馈:方法一:9600÷2÷4=1200(千克)

①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我是先算:每辆车要运几千克,再算:每辆车每次装几千克。)

②(9600÷2表示每辆车装几千克,再除以4表示每辆车每次装几千克)

③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二:9600÷4÷2=1200(千克)

①说说你的想法?(我是先算:2辆车每次运几千克,再算:每辆车每次装几千克。)

②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三:9600÷(4×2)=1200(千克)

①你是想法是?(我是先算:2辆车一共要运几次,再算:每辆车每次运几千克。)

小结:我们班同学非常聪明,能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4、P105 第14题:

5、选择正确答案序号

小红和妈妈浇了一共浇了192棵小树,小红浇左边的3排小树,妈妈浇右边的3排小树,平均每排小树有多少棵?

A、192÷(3×2)    B、192÷3÷3

6、拓展练习

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不仅学会正确获取信息,而且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还有疑吗?

1)、补充条件、问题:变成连除数学问题

学校图书室有126本新书,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           ,             ?

(1) 补充每层放几本,每个书架有几层?

(2) 补充每个书架有几层,每层可以放几本?

(3) 问题解决。

2)①请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根据算式:36÷4÷3      240÷6÷2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互相检查。比一比谁编得合理。

如:医生给小明开了36片药,连吃4天,一天吃3次,每次吃几颗?…

②或者是:编题、解题。

请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240、6和2这三个数数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解决,互相检查。

如:学校把买来的240本图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图书多少本?……

③反馈:哪组愿意先来汇报一下?

四、 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用连除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算法,我们在解题时只要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解决就可以了。解答时,我们可以先根据两个有关的条件求出一个中间问题,再根据中间问题求出要求的问题。

希望你们以后学会观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五、板书:                      解决问题

方法一:                              方法二:

先算:平均每大组有多少人?        先算:一共分了多少个小组?

60÷2=30(人)             5×2=10(个)

再算: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再算: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30÷5=6(人)             60÷10=6(人)

综合算式:60÷2÷5                  60÷(2×5)    60÷5÷2=6(人)

=30÷5                    =60÷10

=6(人)                  =6(人)

练 习 单

1、P100  做一做:

2、P103  第10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 P105   14、

4、拓展练习(1) :补充条件、问题,变成连除的数学问题

,                         ?

5、拓展练习(2) :编题、解题:

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根据算式 : 36÷4÷3或240÷6÷2

编出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题目。

比一比谁编得正确、合理。

编题:

算式:

编题:

算式:

编题:

算式:

6、堂上作业:

(1)完成P105 第15、16题

(2)完成P103 第13、11、12题

篇11:三年级上册可能性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04页“可能性”。

二、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一个装着黄球的盒子,一个贴着红、绿贴纸的骰子,若干投影片投影仪。

学具准备:六个装有红、黄、白三种颜色小球的盒子,六个骰子,若干红、绿贴纸,水彩笔若干。

全班分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 目标确定:

“可能性”是新教材的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也接触过,但作为数学中的概率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对他们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重组教材,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经历猜测和简单的试验初步了解可能性的大小。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⑵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概括其结果。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⑶情感目标: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和伙伴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⑷教材的重点难点:有关概率知识对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设计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尤为重要,所以我把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为教学重点。通过实验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总数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为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策略选择:

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和教材实际,本节课选择了演示、观察、操作、启发、和情境性等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重视体验等多种学习策略,力求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整堂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学习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与“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老师教得轻松自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效伙伴或合作者。学生在“猜球”、“摸球”、“涂色”、“小小裁判”、“选词填空”、“设计骰子”等充满情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   学   流   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第一次到你们班上课,我想知道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好,这节课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做游戏。老师带来了几种不同颜色的球,悄悄装在盒子里。每小组的同学轮流来摸球,猜猜看你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二、展开

(一)认识“可能”、“一定”、“不可能”

1、 初步感知(猜球)

学生们轮流摸球,前几个小朋友摸了以后,下面开始有“黄球”、“红球”、“白球”的叫声。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们摸球的情况?

学生各抒己见

师:“大家说得很好犇撬能把这些情况用一句话既清楚又简单地表达出来呢?”

引导学生说:在摸球的时候有可能摸到白球,有可能摸到黄球,也有可能摸到红球,摸到球的颜色不能肯定。

小结:象这样当答案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可能”这个词来表达。(板书)

师:如果继续摸的话,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用黑板上这个词来说一句话。

2、再次感知(摸球)

师:看大家玩得那么开心,我也想玩,老师这也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小球,看看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教师第一个摸出是黄球。接着走到学生中,学生参与摸球。

随着每个学生摸出的都是黄球,学生喊“黄球”的声音越来越大。

轮到最后一个学生摸球了,老师问:“你们能不能马上说出他摸的球的颜色?”

如果学生猜测是黄球,说说为什么?(学生猜测里面全是黄球)

师:一定吗?

【备选】当学生回答不一定时,打开盒子验证一下。

小结:当我们知道结果只有一种情况时,可以用“一定”这个词来表示。(板书一定)

如果在这个装着黄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白球,你认为可能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可能)

(二)、初步了解可能性的大小

1、有什么办法在这个盒子里可能摸到白球呢?

2、 放几个可以容易摸到?

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进行验证。小组合作,把数量比例不同的黄球、白球放到盒子里进行实验,验证结论对错。

3、如果要求盒子里摸出的一定是白球该怎么办?

4、概括

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一般事情都有“一定 可能 不可能三种情况”,当然,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有时候可能性也会发生变化。

5、揭题(板书课题――“可能性”)

(三)生活中的“可能性”

1、小小裁判(出示书P105插图)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具有可能性,你看,这里有几件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事情,请你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这几件事进行判断。同意说法的打√,不同意的打×。

⑴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⑵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

⑶三天后下雨。

⑷世界上每天都有孩子出生。

⑸太阳从西边升起。

⑹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实物投影出示插图)学生进行判断。有争议的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选词填空

同学们在语文课上我们都做过选词填空。今天数学课也要来做选词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人( )会老。                 明天的数学测试小明( )得满分。

冬天( )会下雪。             在除法中,余数( )比除数小 。

鱼离开水( )会死。          在地球上,石狮子(  )在天上飞。

三、巩固

1、涂一涂

你看,这里有三个盒子。盒子里分别装着不同形状的物体,可是他们都忘了穿衣服,要同学们根据要求给他们涂上颜色,穿上衣服。

根据要求涂

⑴○一定是黄色的

⑵☆可能是蓝色的

⑶△不可能是红色的

2、造句

把今天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找个实例,选择“一定”、“可能”、“不可能”造一个句子。

师示范:星期三过后一定是星期四。

让学生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小组交流。

“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地震可能会发生。”

“其它星球上可能有外星人。”

“人一定会死的。”

“三十岁的爸爸妈妈不可能变成一岁的小宝宝。”

……….

四、拓展

设计骰子

师:前几天老师到温州乐园玩,参加一个玩骰子的游戏,规则是骰子上面有两种颜色,甩到红色的一面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品。你们想玩吗?

1、师出示一个一面是红色,其余五面都是绿色的骰子和学生一起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得奖可能性大小和骰子颜色设计有关。

2、动手设计骰子,根据学生希望中奖率的高低来设计骰子。

3、学生反馈,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

这节课大家玩得开心吗?让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设计猜球游戏的情境引入,既直接又富有情趣,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一次小组合作“猜球”游戏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里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师生互动“摸球”游戏,再次让学生在愉悦中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自然而然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

这三个数学用语。

先进行大胆猜想,再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根据结果验证猜想结论对错,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总数数量多少有密切关系,既丰富了感性经验,又有了实际依据。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通过判断和选词填空,使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现象,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的事件,体会概率知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相互倾听、汲取经验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第一个层次巩固了新知,第二个层次“设计骰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学以致用、大显身手,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学会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篇12:小兴安岭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读 “嫩绿、欣赏、葱葱茏茏、挡住、浸在”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

4.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导入: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领略祖国的一处美景,那就是──(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2.学生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地图)了解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介绍小兴安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同桌互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碰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次。(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请六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声音洪亮,正确流利。)

3.识字

课件出示:

葱葱茏茏 融化 汇成 涨满 挡住 千万缕 利剑 舔着 浸在

(带拼音)指名读-齐读

抽枝长叶 葱葱茏茏 挡住视线 落叶飞舞

积雪融化 汇成小溪 涨满春水 刮过树梢

你们发现什么了吗?(它们都是四字词语)(写树木、景色)

二、通读全文,初知“美丽”

1.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小兴安岭绿色海洋的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2.反馈思考问题。

生1:树多

生2; 是大花园,大宝库

三、品读树木,领悟“美丽”

(过渡)师:树木是小兴安岭的主角。人们常说:“如果小兴安岭没有树木,它的美至少失去了一半。”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2-5自然段,把描写树木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2)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3)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4)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师:小兴安岭的树木一年四季都是美的。难怪作者在写四季美景的时候都以树木作为每段的开头,也难怪作者开篇就这样写(课件出示生回读第一自然段)这就是小兴安岭独具的美。

四、步入春天,欣赏“美丽”

1.(过渡)师:冬去春来,春天的脚步近了,让我们一同走进春天的小兴安岭。(点课件)

①指名读描写树木的句子。

②抽出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长出)

③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过抽出?而新的枝条是从哪儿抽出来的?

④枝条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它冲破老枝,仿佛一夜之间生长出来。这个抽出用得多好啊,它写出了什么?(枝条快速而有力地生长)学生轮流读

⑤让我们和春姑娘一道呼唤新的枝条快速生长吧。

⑥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春天树木的特点?(板书:抽枝长叶)

⑦当几百里的数木都在抽枝长叶时,小兴安岭正孕育着无数生机。难怪作者开篇就这样写(回读第一自然段)

2.除了树木,找找春天还写了哪些景物?(板书:积雪、小溪、小鹿)

师:这些景物美吗?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呢?

(1)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2)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指导书写──欣赏。

小鹿在欣赏着什么呢?(自己的倒影)多美呀!你来读读吧!(指名读)看(出图)让我们和小鹿一块儿去欣赏小兴安岭的春天吧。

师:作者笔下小兴安岭的春天是这么美丽,数一数,这段一共有几句话?(4句)作者首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板书:季节──树木──其他景物)

写春天的这几句话可以调换顺序吗?(自己在下面轻声读一读,同桌再讨论讨论)

小结:树木是小兴安岭最重要的景物,所以放在了前面,而写其他景物的这几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得非常紧密,下面的句子是顺着上面的意思写的,所以不能调换。(生齐读)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把它牢牢地记在脑海里(点课件:生试背)

五、总结学法,期待“美丽”

同学们学得真好!(指板书)春天先写了-季节,再写了-树木,最后写了-其他景物。(点课件)夏天、秋天和冬天呢?下节课我们还用这样的方法交流、学习,一起感受小兴安岭不仅是美丽的花园,也是巨大的宝库。

[小兴安岭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13:三年级上册估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P45--46估计。

二、教学准备

教具:1米长的丝带、米尺

学具:直尺、学具盒(盒内装有小棒、丝带、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等;盒外用一条50厘米长的丝带系着,并打个蝴蝶结。)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学目标:

(1)经历用眼看、用脑想、用心估,动手量等实践活动过程,逐渐清晰常用长度单位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重点会较准确地估计以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2)在估计和测量周围熟悉物体的长度时,初步培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估计的习惯。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估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教学策略:

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清晰长度单位概念以厘米为重点。为解决以上主要问题,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以比赛为动力,通过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积累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长度表象,在体验中达到对长度单位的物化,从而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示:1米长的红丝带

2、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备选]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反馈的策略,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3、量:到底估得准不准呢?我们来量一量。

4、比划:

(1)1米是这么长,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吗?

(2)(将丝带对折)这样是多长?你能用手来比划吗?

(3)分别用手比划1分米、 1厘米的长度。

二、展开

(一) 画一画

1、 比划: 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3个1厘米有多长?(教师演示1厘米1厘米地比划)

5个1厘米?8个1厘米呢?

2、画: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试试看!

3、量: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一量

4、反馈纠偏:同学们用尺子量了后,你画的线段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 ?

[备选]

若学生反馈画得比较准,则请他介绍画的方法,预计有三种可能:一是1厘米1厘米地画,画了8个1厘米;二是借助已知的物体的长度画,如橡皮长4厘米,则画两个橡皮那么长;三是借助长度单位1分米的表象,再去掉2厘米等。

若学生反馈画得不够准,则一起探讨画得不够准的原因,预计是1厘米画得过长或过短,即长度单位的表象不清晰,则引导调整纠偏,如用手在尺子上比划1厘米的长,再画一画、量一量等。

5、自由练习:

刚才是老师要求大家画8厘米,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给自己定长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尽量多试几次,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

6、反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请原先画得不够准的学生说说经过练习是否有进步,如果有则说说练的过程。)

(二) 估一估

1、小组合作估计包装丝带长

(1) 示:学具盒(用丝带系着,丝带还打了一个结,每4人小组一个)

(2) 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的长度。

(3) 反馈:各小组汇报估计的长度,师板书数据。

(4)  解开丝带拉直再估一估,小组调整原先估计的数据。

(5)  量一量,揭示测量结果(50厘米)。

(6)评价:哪几个组估得比较准?请估得准的小组介绍方法。

[备选]教师鼓励学生估计时可能采用的化曲为直的策略或分段估计的策略,若生估计时能考虑打结部分长度则给予肯定表扬。

2、组内比赛,评选估计小能手

(1)要求:以4人小组为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先小组选定一样东西,可以是学具盒里的物品(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正方形),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物体(如课桌宽、师生的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比如选定估小棒的长度,每人各拿一根估计长度,再小组一起量一量,记下结果填在表内,然后比一比谁估得较准,就给谁记一颗星,几次下来,谁的星最多,谁就被评为小组“估计小能手”。

实践记录表

名  称 估计结果 测量结果

①   ② ③ ④

(2)学生活动

(3)展示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并评选出小组估计能手。

3、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估一估:请各组的小能手上台排成一队,队伍大概有多长?你是怎么估的?

(2)围一围:队中有3人手拉手围成一圈,估计这一圈大概有多长?你是怎么想的?

(3)想一想:

①想象一下,如果台上的这几位小能手都手拉手围成一圈,估计能把教室围一圈吗?

②若不能,你估计大概要多少人才够围一圈?是怎么想的?

实际围一围。

三、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我们杭州有名的断桥长度、六和塔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引入环节通过猜一猜、用手比划,旨在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即引发回忆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及其长度表象。

先“用手比划几厘米”为“画几厘米”建立一定的表象支撑,教师的比划演示为学生起基本的策略导向作用。

“画一画”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指定画--量--比--纠偏”--“自由画--量--比--纠偏”,使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在不断的估、量、纠偏中,逐渐清晰“厘米”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反馈讨论渗透估计的方法:如1厘米1厘米画、1分米少2厘米、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作为参照对比等方法。

教师指定画8厘米的线段,再让生自由练习,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长度,目的进一步清晰“厘米”概念,并拓展到清晰“分米”概念(包装盒的宽和高是厘米作单位,长可用分米作单位),先估计系在盒外的丝带长,再解开丝带拉直估,符合做事情的自然程序,同时渗透“分段”估计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这“一曲一直”的对比中,调整数据,发展长度空间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从估计学具盒丝带到评选“估计小能手”实践活动,力图体现从扶到放的原则,前者是集体估计指定的物体长度,后者则是独立估计自主选择的物体长度或周长,估计的对象具开放性,力图使学生在实践、竞争中进一步清晰“厘米”、“分米”、“米”的长度观念,培养估计能力。

“估一估、围一围、想一想”活动,就地取材,估计的对象由“静态的物”发展到“动态的人”。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估计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将知识探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持续发展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五、教学片段实录

“画一画”教学片段实录:

师: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师用手比划),那3个1厘米3厘米有多长呢?

5个1厘米呢?8个1厘米呢?(师生分别用手1厘米1厘米地比划)

师: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

生:能!(生尝试画)

师: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量看。

生:(用尺量自己画的线段)

师:同学们画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谁愿意向大家来汇报交流一下?

生1:我画的比较准,比8厘米只长一点点,我的拇指宽差不多是1厘米,我是用自己的拇指一个一个比着画的。

生2:我的方法和他差不多,但我不用手指,想1厘米大概有这么长(用手比划)就看着画1厘米,再接着画1厘米,一直接着画8个就行了!

师:你是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1厘米1厘米画的,真有办法的!

生3:我也是先1厘米1厘米画,画了4厘米,看看是这么长(用手比划线段),就再画这么长,合起来就是8厘米了。

生4:我也画得比较准,我是这样画的,先画1分米也就是一柞长,再擦掉2厘米……

师:刚才都是画的比较准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老师更佩服画得暂时还不够准的同学也能勇敢地发表你们的想法。

生5:我只画了5厘米长。

师:你真诚实!你是怎么画的呢?

生5:随便……画一下……(吱吱唔唔)

师:看来凭感觉随便画一下不一定会画得准,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现在知道怎么画了吗?

生5:我想1厘米1厘米地画。

生6:我也是1厘米1厘米画的,但还是相差很大,我画了11厘米多。(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用尺子量给大家看)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厘米画得太长了。

师:对,下次要把1厘米画得短点,只有把1厘米画的准了才能把4厘米、8厘米等画准,对吗?

师:刚才有些同学很有办法画得比较准,也有一些同学画得还不够准。那你们想不想用刚才几个同学介绍的办法再来练练,使自己画得更准呢?好,下面同学们就自己给自己定长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比比,尽量多试几次,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好吗?开始!

生:(学生自由练习)

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啦?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我们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生5:我刚才画得很不准,我练习时就先画短点,先画2厘米,一量,1厘米看得太长了,就改短点,第二次画得比较准了。再画了5厘米,一量很接近,再画8厘米,现在已经很接近了。

生7:我刚才8厘米画得已经很准了,我就画了12厘米,结果太短了点,发现后面画的1厘米短了点,又画15厘米,一量只差3毫米。

生8:我刚开始画3厘米,比较准。后来慢慢画长起来,反而越来越不准了。

师:你能发现这是怎么回事?

生9:画1厘米只相差一点点,画长了,每1厘米都会相差,相差就会慢慢多起来。

生10:这是误差!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比较和调整,使自己画得越来越准!老师真为你们的进步高兴!当然,现在画得还不够准的同学也不要着急,只要你用心多尝试,你也会进步的!

六、教学反思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曾做过3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上设计曾在“2004年杭州西博会”和“温州市新课程教学展示会”上作教学展示,从教学实践看,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总体感觉比较成功。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提供的材料(长度或周长为几厘米、几分米的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等)或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达到预期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

(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画”出来,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实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抽象长度表象的过程。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念。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小棒、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在清晰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

(3)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除了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外,本节课还有效地创设了由近及远(如估手中的小棒--估台上的队伍长度)、由直到曲(线段--圈)、由横看到竖看(横放的丝带--人的身高)、由静到动(静止的物体--学生站一排、围成圈、拉成线)的情境,能见“短”想象“长”,见“小圈”想象“大圈”的长度等等,从而逐步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排三个课时。从教学目标上划分: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册安排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庹、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估长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第三课时,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恳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温州市实验小学    李建妙

【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2.《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3.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4.第六单元: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5.雨点儿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6.确定位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7.练习二十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8.有余数的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9.笔算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10.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下载word文档
《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