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2022-06-20 09:32: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axs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1: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____而不失____的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习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教学亮点:

亮点一: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篇2:《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和词牌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3、体会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学过一些诗词,但由于所学内容学生没有阅历,不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农村学生语文基础差,朗读水平差,因此教学时要加强朗读训练。

3重点难点

体会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4教学过程

4.1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歌曲,歌词就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板书:水调歌头

活动2【导入】二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和词牌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活动3【讲授】三、走近作家作品,了解背景

1、水调歌头 是词 牌 名。

2、苏 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 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 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因直谏得罪王安石,遂被贬黄州,曾写下《记承天寺夜游》。41岁时又被贬山东,中秋夜写下《水调歌头》,怀念七年未见的弟弟。

3、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政治上很不得意。 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没有相见了,心情抑郁不欢。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活动4【活动】四、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和语调

1、 掌握下列词语:

宫阙 què (宫殿) 绮户 qǐ(雕花的窗户)

琼楼玉宇qióng(美玉砌成的楼宇) 不胜shēng(经受不住) 婵娟(月亮)

2、 读准节奏

篇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

朗读,读出情与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②启发式教学。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 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①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钥匙。

④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⑤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为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③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法具体如下:

① 朗读法——积极读书。

②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我们诉说什么。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熟读成诵。

3.把握词意,领略意境。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指名读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词的有关知识: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两片)。

2、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请同学们来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从字音方面来说,这位同学读得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请同学说哪里读得不准确。如果准确。教师说:这位同学做到了字正腔圆。) 这位同学朗读的停顿与节奏把握得怎么样?(指名回答。如果不好,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3、读词,还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齐读,力争做到以上两点。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韵脚,押an韵。押韵的字为红体,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押韵的字拉长音。

4、在疏通文意方面,谁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借助幻灯片检查词语解释,指名照幻灯片说译文。

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受不住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此情此景,哪里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离别的人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文本解读

读诗还讲究有情有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词的意思、意境之后。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首中秋词。

(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

(指名读自学提纲中问题。学生思考。) 反馈:

1.小序交代了什么?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欢饮达旦”,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如果是后者,那么愁从何而来?(知人论世)政治失意 怀念弟弟 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小序当中说“兼怀子由”,从“兼”字可见“怀子由”并不是主要目的还有其它。

2. 上下阙主要写什么?各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望月 失意矛盾

兼 乐观旷达

怀人 离愁别恨 穿插问题:

(1)谁问“明月几时有”?谁“把酒问青天”? ——苏轼。

政治失意中的苏轼想怎么样?“我欲乘风归去” “归去”什么意思?想回朝廷。 “天上”“人间”各指什么? 朝廷 地方

作者想回朝廷,却又矛盾。

师:从哪看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他怕什么? “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那指什么? 指心理上的恐惧,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心生恐惧。殿试时,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评为翰林学士,立下政治理想——辅君济世。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可如今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排挤,被迫请调杭州、密州„„ 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想通了,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埋怨:月亮啊!我有很多遗憾,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啊!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啊?1062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1074年为了能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经常团聚,自愿请调离济南很近的密州,可如今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弟弟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母亲去世,父亲去世,妻子去世„„

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以十全十美。很富有哲理。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五、主题探讨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欣赏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全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情绪高涨 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沉思 矛盾 忧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 排遣忧郁无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 遗憾 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彻大悟 乐观旷达

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六、背诵全词。

这么优秀的一首中秋词,我们一定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积累,下面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背诵这首优秀的中秋词作。

七、当堂检测(20分)

1.苏轼, 朝文学家。(1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宫阙 琼楼 转朱阁 低绮户 婵娟

3.按原文填空(4分)

1)我欲乘风归去, , 。

2) ,何似在人间。

3)不应有恨, ?

4.理解性填空(10分)

1)“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 _ __ ,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2)苏轼与弟弟天各一方,中秋时节,难以团圆。于是他在《水调歌头》中,借一轮圆月表达了作为兄长的一份美好祝愿。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世事没有十全十美的,用《水调歌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 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经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作情思,写出很多名篇佳作。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一个含“月”字的上下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作业设计 二选一:

将《水调歌头》改写成散文。

以“月”为背景,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随笔。

篇4:《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活动5【活动】五、再读感知,疏理文意

学生放声朗读诗歌,借助页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的词句请求同学和老师帮助。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互相祝福。

2、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上下两阕的内容。

上阕:月下饮酒(写景)

下阕:望月怀人(抒情)

活动6【活动】六、讨论理解

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部分是小序,有什么作用呢?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领起全篇。

2、在上片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因为在人间,作者受到政治上的失意与亲人别离的折磨,显得孤独、寂寞。

3、上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人是谁?为何无眠?

是作者苏轼。 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情? 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活动7【活动】七、品析句子.

请用“这个句子写了---,表达了--”的句式说说以下句子好在哪里?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由月亮的圆、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

活动8【练习】八、朗读课文,当堂成诵

1、先齐读一遍,要求:

(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有感情。

2、根据提示,背诵

丙辰 ,欢饮 ,大醉,作此篇, 。

明月————?把酒————。 不知————,今夕————。我欲————,又恐————,高处—————。起舞————,何似———?

转——,低——,照——。不应——何事————?人有————,月有————,此事————。但愿————,千里————。

活动9【测试】九、巩固练习

1.翻译: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词前小序说的“子由”是词人____ 的______,他和苏轼、________共称文坛“三苏”。“婵娟”在诗中指_____ 。

3.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是人有 , 。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活动10【作业】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十、回顾目标,小结课堂。

十一、作业布置

篇5: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一、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题目及作者

课前预热(幻灯片一)(配乐《雨的印记》)

在学生进入教室时就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情境。

师:好,同学们,很高兴能够和大家相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样一个难忘的时刻;

很荣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成为你们临时的语文老师,你们也将临时作为我的学生。但我相信,我也坚信,在接下来这短暂的45分钟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定能够碰撞出人生最绚丽最灿烂的火花!

同学们,其实啊,老师在课下了解到,我们5班的同学们是最优秀的,是最棒的!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今天老师为了奖励大家,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希望大家在课上积极踊跃的表现,到时候老师自会将这份神秘的礼物奉送给大家,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上好这节课?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我!

(好,很好!)上课!

二、 情趣导入(幻灯片一)(古典音乐响起)(板书)“月”字

师:同学们,谈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的确,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幻灯片二)

三、 走近苏轼,检测字词读音

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教师补充介绍。

师:好,同学们,说到作者苏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下面哪位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的相关情况。

生:介绍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把苏轼的相关情况做了详尽的概述,在课下预习准备的非常充分! 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生齐鼓掌)

师:大家通过预习知道了这片文章的体裁是“词”,“水调歌头”应该是“词牌名”

2、 检测字词读音

师:下面老师要检测一下对这篇文章字词读音掌握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幻灯片四)

宫阙(què ) 琼楼玉宇( qióng y? ) 朱阁( gé ) 绮户( qǐ )

婵娟( chán juān )不胜寒( shēng )

四、讲授新知

1、解读小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我的问题是: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幻灯片五)

生: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

师:同学们从哪里看出交代了时间。一起说(丙辰中秋)在这首词中具体指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意味着什么?(团圆)这首词的缘由体现在哪些句子上?(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写作此词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 此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

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2、配乐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师:接下来老师把这首词朗读一遍,请同学们认真听,拿出笔把该正音的地方自己标注上,把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斜杠在书上表现出来。

教师配乐范读(幻灯片六)

师:好,同学们听完老师读这篇文章之后,我想大家一定会沉浸在诗人为我们描绘的这一幅幅画面和美妙的意境当中,我想,此时,同学们的心中定然也激荡着一股热烈的情感,急切的想诵读这千古传唱的佳文!下面我们齐读一下这首词,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尽量读出词的韵味来。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前后四人1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组织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这首词,然后讨论疏通这首词的大意?5分钟后检测各小组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下面检测一下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把酒问青天:端着 又恐琼楼玉宇:担心 高处不胜寒 :经受不住

何似在人间 :哪里比得上 低绮户 :雕花的窗户

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我为大家出色的表现感到高兴和自豪,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同学们会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3、共读课文,赏析诗词

师:(幻灯片七)

合作探究

①诗的上阙主要写什么?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师:怎样通过你的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力求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生读评议

②(幻灯片八)质疑二:阅读下片,回答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问什么无眠?学生齐读

夜已深了,失意与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结合背景)

师:这几句又应该怎样读?注意揣摩?小组竞争的形式

(幻灯片九)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到感悟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最后又说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豁达 胸襟。

师:这几句,谁来读一下,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你的声音和语调表现出来?

师:刚才我们对这首词的大意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做了了解,下面想请同学把对这整词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诵表现出来。

师:哪位同学试着朗诵一下,把你对词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诵表达出来。

生:点评指导朗诵:为他的勇气鼓掌。段与段之间要有停顿。月亮慢慢的移动照到无眠的人,离愁别恨的怨恨之情喷薄而出,接着是对人生的感悟,自慰,最后退一步转成一种平和的心态。感情的变化要读出来。

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跨越历史的沟沟坎坎,岁月的风风雨雨,一起走进1000多年前的北宋,想象自己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在中秋团员的夜晚,喝的大醉,思潮翻滚,把酒问月,吟诵了这首词,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老师为大家配上音乐,如果同学们能加点手势动作表演一下会更好,哪位同学上台试一试?

4、师:结合板书小结这首词。

小结: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情致和旷达的胸襟。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词,我想单靠这一节课粗浅的学习,我们是无法完全体会到的这首词所蕴含的意境,也许当我们待到成年时,再来读这这首词,可能会咀嚼到更深层的情感。

5、课下作业(幻灯片十)

一、熟读课文,并背诵。

二、把这篇文章改写成散文。

篇6:《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时间:

一、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篇7:《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 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 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情景教学法

3. 讨论点拨法

4. 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 朗读理解

2. 小组合作

3. 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 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 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 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 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五. 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拓展:

1. 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 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 《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 引诗——“含月”诗句

二. 诵诗

我欲 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何似

三. 析诗——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篇8:《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习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教学亮点

亮点一: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教学亮点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篇9:《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诗歌赏析

1、一、选择题

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

A、欧阳修B、苏轼C、陆游D、辛弃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号:(A)

A、东坡居士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D、易安居士

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B)

A、李煜 B、辛弃疾 C、柳永 D、李清照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矛盾的语句是(B)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月有阴晴圆缺

5、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欧阳修B、王安石C、苏轼D、辛弃疾

6、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D)

A、父亲 B、哥哥 C、儿子 D、弟弟

7、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主题是:(B)

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D、忧时伤事

二、赏析题

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其名为---------,他和苏轼,----------并称文坛“三苏”。

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字,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下阕问-----------,归根到底是在问-------------。

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的境界,表现了对----------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

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5、苏轼,字______,号________,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及父亲同为“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

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14、对《水调歌头》(苏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对)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15、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qùe)(2)琼楼(qióng)(3)绮户(yī)(4)婵娟(chānjuān)

16、补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明月几时有?。(2),,何似在人间。

(3),月有阴晴圆缺。(4)但愿人长久,。

17、写出三句描写“月”的古诗词句子。

(1)

(2)(3)

18、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

(2)

(3)

三、问答题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篇10: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 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篇1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篇12:《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设计】

一、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琼楼(qónɡ)玉宇(yǜ)

朱阁(ɡé)绮户(qǐ)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想象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篇1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

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 学生总结

(1) 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第二步: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第三步: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篇14:《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一、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 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教学工具:

录音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 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 教师播放录音

2、 学生仔细聆听

三、 写作背景介绍

1、 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 教师补充介绍

四、 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 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 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 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 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 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 听音乐,加深体验。

1、 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 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水调歌头苏轼教学设计人教版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

4.《水调歌头》主题教学反思

5.水调歌头诗词

6.水调歌头苏轼

7.水调歌头作文

8.水调歌头 黄庭坚

9.水调歌头?安全

10.水调歌头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