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五月可以吗0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黔之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黔之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黔之驴 教案教学设计
黔之驴 教案教学设计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篇2:黔之驴 教案教学设计
黔之驴 教案教学设计
柳宗元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4.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
(1)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2)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突”这两个成语。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
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
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
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
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导语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
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
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
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
刻的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船载”:用船载。以:连词,相当于而。
“放之山下。虎见之”这两个“之’奖代词,指驴。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以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阚 于是
3.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
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
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
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
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
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
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
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
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
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
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
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
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
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
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
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4.提问: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讲论并归纳: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
奇的'东西。
5.提问: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
讨论并归纳: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
“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6提问: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用一个成语表示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黔驴之技或黔驴技突。
7黔驴技穷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着穿。多用于贬义,讽刺入技
能低劣,无法解决窘境方面。请几位同学给这两个成语造句。
例句: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但实际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
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句: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
眼睛。
例句:小明夸大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
他黔驴技穷,束手无策。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
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
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描写把
它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代化设计
(一)解释了列加点字。
A蔽林间窥之()
B.稍出近之()
C.虎大骇()
D.益习其声()
E.尽其肉,乃去()
(二)翻译下列文盲句子。
1.以为且噬己也。
2.驴不胜怒。
(三)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之技:
3.黔驴技穷:
(四)《黔之驴随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附译文)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
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
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
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
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
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名周围走
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
闯、依靠、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
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于是跳起来大声
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篇3:黔之驴 教案教学设计
黔之驴 教案教学设计
柳宗元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
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
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
竟是怎样的~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放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然骇遁噬搏狎不胜跳踉阚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
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
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
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
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
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
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
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
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
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呜”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
gB。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
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
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
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技穷: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黔之驴
①写黔驴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
②写虎识驴、吃驴的过程
A写驴的叫声给虎的感觉。
B.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终于识破真相。
C.写虎吃掉驴,取得了胜利。
(屈雪辉)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课文所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三,积
累一些文言词汇,是本文的难点。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寓言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通读课文。
思考: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做课后练习三。
三、学生分段口译课文。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
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五、课文分析。
1.利用课后练习一,清理课文的层次,熟悉每个层次里的关键性词语。
2.在做好课后练习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
无能的合物。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
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
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确: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
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
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4.点明写作特点。
①善于通过一系列细节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
分清楚。
②抓住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六、布置作业。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益习其声() B.益押()
C.至则无可用()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项()。
A不可胜数已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
3.判断下列译文对不对。
A〔放之山下〕把它放在山下。()
B[藏林间窥之]在茂密的树林里偷看它。()
C.[稍出近之,愁越然,莫相知]渐渐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是什
么东西。()
D.〔驴一鸣,虎大骇]一只驴子叫了,老虎大吃一惊。()
[参考答案〕
l.A.渐渐B.更加 C.却 D.就 2.D 3.A/ B.X C./
D。X
(罗英)
篇4:黔之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黔之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张村田
柳宗元
导 学平台
课 标 要 求
1、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寓意。
2、了解寓言中驴、虎的形象对于表现寓意的作用。
3、理解成语“庞然大物”“黔驴之技”“黔驴技穷”的含义。
[学 法 点 悟]
本文故事生动,文字浅显,可由学生自读。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到本文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从驴被虎吃的角度看)。
[整 体 感 知]
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讽刺了那些本无才却身居要位、仗势欺人的达官贵人。全文虽简短,但寓意深刻,技法高超。学习了黔之驴之后,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
[疑 难 解 析]
质疑: 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解惑:非常害怕,认为驴是一个庞大的家伙,是一个神物,只敢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 它。
质疑: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解惑:老虎经过大胆、谨慎地试探,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发现驴的本领不过“一鸣”“蹄之”,知道驴的伎俩不过如此,不是自己的对手,自然非常高兴,敢接近驴。
质疑:驴的结局如何?
解惑: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质疑: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解惑: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语 言 揣 摩]
1.蔽林间窥之。
这句话用词形象、生动,细节描写传神,逼真。如“窥”字指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这种看是偷偷地看,是观察;文中自然是指从树林的缝隙中偷偷观察。这个“窥”字用得极形象,极准确,把老虎那种敬畏、小心谨慎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又表现出老虎十分想探出对方底细的急切心情。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这句话中,“骇”用得好,“远遁”用得更妙,正是因为老虎非常小心谨慎又急于摸底,所以驴的叫声才显得那么可怕,以致于远远地逃走了。老虎“甚恐”的样子也写得栩栩如生。
3.“放之山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个省略句。“放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它放在山下。
4.“莫相知”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莫”可译为否定词“不”,“相”这里指代驴,不是互相的意思,意思为: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在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研 究 课 题]
1.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古文部分大致可以分为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五类。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组成《三戒》。
2.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参考题目:《黔驴新编》《鄂驴之技》
3.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本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学习时应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把握寓意。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黔之驴》选自 ,作者是唐代著名的 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除他之外,唐宋八大家中还有 也是唐朝人。
二、 字音字义
1. 给下列字词注音。
黔( ) 窥( ) ? ) 遁( )
噬( ) 狎( ) 倚( ) 踉(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黔( ) 庞( ) 骇( )
默( ) 宠( ) 该( )
黠( ) 拢( ) 赅( )
3. 解释加点的词。
(1)船载以入 ( ) (2)虎大骇 ( )
(3)驴不胜怒,蹄之( ) (4)益习其声 ( )
(5)尽其肉,乃去 ( ) (6)因跳踉大阚( )
三、语言积累
1.翻译下列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
(2)技止此耳。
(3)觉无异能者。
(4)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蔽林间窥之。
2.《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故事,由此演化出的成语有 、 、 。
3.课下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十个。
四、朗读背诵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表明老虎心理变化的词语,熟读成诵。
五、问题探究
分析下列词语中所体现出来的虎的心态。
蔽、窥、稍、远遁、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答:
六、欣赏评价
本文的寓意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理解,请从下列角度说说本文的寓意。
从虎的角度
从驴的角度
七、拓展阅读
蜘蛛与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W②其脑,果腹而去。
(《庸庵笔记》)
注:①飘:暴风。这里指迅速。②W(gǔ:)吸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齐师败绩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登轼而望之 战于长勺
(A) 而势稍不及 (B) 苛政猛于虎也
蜘蛛乃W其脑 以首俯地
(C) 今乃掉尾而斗 (D) 以尾击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②将鼓之 ③欲穷其林
④殚其地之出⑤我将东徙 ⑥温故而知新
(A)①④ (B)①② (C)②⑤ (D)③⑥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夫战,勇气也”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6.①《曹刿论战》中鲁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本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致蛇于死地。(请以文章原话回答)(2分)
②《曹刿论战》与本文揭示的一个共同道理是 (1分)
作者邮箱: zhct19480202@yahoo.com.cn
篇5:《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课之前,咱们来个实话实说,初一学年即将结束,我们学了18篇文言文,我想问一问你们喜欢学文言文吗?
(“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有如此高的学习兴趣,我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会学得轻松愉快。)
(“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我也有同感,老祖宗的东西,咱们学起来有代沟,没关系,这节课,咱们尝试着用另一种方法来学习文言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们一起努力,大家有没有信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大家自学为主,学习的自主权就在你们手里,希望大家能够做好学习的主人。
二、介绍作者、寓言特点
1、文章作者是柳宗元,哪一个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柳宗元介绍给我们?(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谁能谈谈寓言的特点(点一生介绍)
3、教师投影作者简介、寓言特点
三、演读情景
1、齐读“预习提示”中生字三遍后,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正音,指出朗读分三个层次:a.读得准确;b.读得流畅;c.读出感情。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注意要读得声情并茂,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再现故事情景。
3、教师范读,再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四、抢答竞赛,检查词语、句子的理解。
1、大声读文下注解,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抢答竞赛,检查大家对本文重点词语、句子的'掌握情况。竞赛题目分两个等级,一星级的题目只解释词语,二星级的题目除了解释词语外,还要能翻译句字。谁先站起来,谁先答,优胜者得红旗,答对一星级的题目得一面红旗,答对二星级的得两面红旗。
2、解释下列字词:(投影文字)
一词多义: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
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然,莫相知。(…的样子)
然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将要)
且
☆ 且焉置土石 (况且)
特殊用法:
☆稍出近之 (靠近)
☆☆驴不胜怒,蹄之 (踢)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船)
☆☆虑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止一只)
古义:(离开)
☆☆尽其肉,乃去
今义:(往)
方法一:学会养成分类整理,随时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
方法二:文言文翻译方法:留、补、删、换、调(较熟悉,不一一介绍)
3、学生对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看画面,想情节
齐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给大家展示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画面,想故事情节,准备添枝加叶讲故事。(教师投影几幅动画,学生根据画面回忆故事情节)
六、添枝加叶讲故事
轻松一下,大家喜欢听故事吗?咱们班谁特会讲故事,请你把《黔之驴》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师投影画面,一生上讲台绘声绘色讲故事。)
我看见有同学露出了会意的笑容,笑什么?他讲的故事精彩,老师展示的画面精彩,文章的语言更精彩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
七、妙点品味
文言文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再接触一种新的学法“妙点品味法”。
投影文字
所谓“妙点品味”,就是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以及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
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阅读现代文时,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经常用到,这里我们把它移花接木,巧借到对文言文的学习上。像本文就有不少的美点妙处,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八、教师示范
我先给大家一个示范: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投影“屏展蔽林间窥之”画面)“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
投影文字
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文言文中还学了许多与“看”有关的动词,一起回忆。
望桓候而旋走(远远看见,《扁鹊》)
睨之,久而不去(斜着眼看,不在意的样子,《卖油翁》)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往旁边看,《狼》)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狼》)
可否将“窥”字换成“睨”字?生作答并模仿“窥”与“睨”不同神态。
九、学法实践,学生进行课文妙点列举
投影文字
从词语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品味本文的美点妙处,每人用一句话说明一个“妙点”。
学生进行课文妙点列举,教师投影几幅画面:“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驴不胜怒,蹄之”、“庞然大物”、计之曰:“技止此耳”。
十、归纳妙点
1、妙在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
2、妙在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3、妙在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驴被虎吃的角度)。变换一个角度,理解寓言,虎吃掉驴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其它角度: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十一、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
投影文字和画面
《黔驴新编》《鄂驴之技》
学生可任选一题,编写故事,相互交流。
十二、课外积累
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十个。(投影文字)
篇6:黔之驴教学设计
学生通过对前一环节虎和驴两种动物的形象特点的细致分析,领悟寓言的深刻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还能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拓展环节续写寓言故事。这一环节时间安排合适,但所提要求还不是很具体。续写寓言故事应往哪个方向动笔?既然续写的是寓言故事,那么所写的也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学生若写的并不是寓言故事,应如何评价激励?在学生回答时我并没有将这些问题处理好。
最后小结学习得到的启发,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共勉,安排作业。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篇7:黔之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黔之驴 教学设计示例。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黔之驴 教学设计示例》。
四、课时安排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篇8:《黔之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字词
2、 体会描写老虎的动作和心理
3、 明白本寓言的寓意
一 名师引领
同学们,一些成语不少来源于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片寓言故事:《黔之驴》。
二 自主学习
1.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2、填空
《黔之驴》选自 ,作者 , 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
现在 、 等省的部分地区。
3、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读出角色特征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 ) 远遁(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
5、解释下列词语中的意义。
船( ) 至( ) 稍( ) 且( )
蹄( ) 止( ) 尽( ) 断( )
6同桌互译课文并给课文划分结构
7黔驴之技包括哪些“技”?
三、合作探究
1、 文中写老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老虎心理的词语有哪些?它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课文描写老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分别刻画了老虎的什么心态?
3、 从虎的角度,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从驴的角度,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4、 文章的标题是黔之驴,而文章大量的.笔墨放在虎身上,那文章为什么不叫黔之虎呢?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用意何在?
学习参考:写作背景:本文是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当时,朝中统治集团很多上层人物都官高位显,却无德无能,仗势欺人。
四、拓展学习
1、了本文,大多数同学都把驴子视为一无是处之物,但有些同学却为驴子感到不公,并经常为驴鸣不平。假如你的同桌认为驴纯属“废物”,你打算怎样说服他?
2、通过本文学习,你积累了哪些成语?
3、学习《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篇9:黔之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篇10:黔之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德育点: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能力点: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知识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难点]
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法设计]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前可通过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等方式方法进行预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骇遁噬狎不胜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以为”:①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
“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
“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问题研讨
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2.黔驴之技有哪些?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3.“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
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D)。
A.不可胜数B.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
3.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①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黔驴技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黔之驴》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等省的部分地区。
5.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相对的文体。唐朝、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后经、等人继续努力,古文终于战胜了骈文,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6.语段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蔽林间窥之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驴不胜怒
②翻译下列句子。
蔽林间窥之。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③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两个成语(意义相近亦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个寓言故事比喻。
6.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
虎:恐→疑→探→喜→计→吃(机智勇敢)
【附】
(一)译文: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名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二)黔驴后传
想必诸位还记得古文《黔之驴》吧,不记得?不要紧,“黔驴技穷”这句成语一定听说过。呶,故事就不必赘述了,总之,黔之驴是被黔之虎给吞掉了。如果故事到此打住,也就罢了;偏偏这只驴本是个风流哥儿多情种子,生前在原籍处处拈花惹草,因此有了一段孽债,遗下了一枝后裔来。
且说黔之驴的死讯传来,惊动驴界,其遗孀遗腹子遗腹孙皆痛哭流涕,欲替先人报仇而后甘心,奈力有不歹,徒唏嘘数十年,惟以先人之故事以教后代,尝联强族之婚姻以延子嗣。自此驴丁日渐兴盛,惟报仇之思念念不忘。
至某一朝某一代之某一日,驴家族中终于诞生了一位顶天立地的伟驴子。自出生之日始,即异于常驴,不仅体格雄伟,身手敏捷,更兼勤学好问,事母至孝。至成,母始以先人之仇告之。驴痛哭流涕,誓报此仇。自此闻鸡起舞,不敢稍懈;更兼寻访名师,苦练绝技。闪展腾挪,扑剪纵跃,刀枪剑戟,鞭斧钩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至此艺始成。
一日,驴辞母赴黔,欲报大仇。千辛万苦,终赴彼地。然荒山秃岭,草木已衰,不复当年虎踞驴蟠之地。驴猫步蛇行,寻访月余,终至一林。潜窥之,见一虎瘦骨嶙峋,俯卧于地,犹抱驴先人之枯骨舔之。盖因林木被伐,水土日失,草木渐枯,鸟兽远遁:无果腹之食也。驴睹此状,怒火填膺,伸前肢,弓后腿,曲腰摆臀,疾窜而出。虎抬头视之,见一物威风凛凛,如天神骤降。虎大惊,然凝目视之,依稀忆起此物与当年入黔之驴甚似。遂大喜而立,叉前腿,蹬后腿,将身一抖,尘埃尽落。虎大吼一声,躜劲疾扑,使出一招久已不用的“饿虎扑食”,利爪抓向驴的咽喉要害。然驴隔三日,当刮目相看也。但见其一招“懒驴打滚”轻松避过。双方你来我往,大战三十余合。驴越战越勇,一腔怒火直欲将虎焚化。虎以久疏战阵,岂是猛驴之对手?眼见不敌,好虎不吃眼前亏,虎乃俯伏于地,浑身颤抖,低声哀鸣,岂其饶命。
驴视之良久,欲食其肉,寝其皮,奈无处下口;又见虎摇尾乞怜,心甚鄙之,乃长啸一声,扬长而去。
至家,驴以实告之。俄顷,驴界一片欢腾。以嫩草飨之,以清水饮之,乃竞日歌舞,俱以大仇已报。驴亦安然受之,不复以练功为念。
数年之后,黔驴后代复又湮没无闻,联姻于百姓之家,通婚于羸弱之户,而不知有黔之驴也。
(三)“黔驴技穷”教学图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黔之驴》教学设计》全文共7017字
篇11:黔之驴教案
创意说明:
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
1.熟读文章的情节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此情节)
2.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鼓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资料整合平台】
大鼠
[清]蒲松龄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①。
适②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③,阖其扉,潜窥④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⑤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⑥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⑦百次。众咸⑧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⑨。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⑩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⑾顶毛,口纥⑿首领⒀,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辄被啖食:就被(大鼠)吃掉。辄,就;啖,咬。②适:恰好。③鼠屋:大鼠经常出没为害的房间。④潜窥:偷看。⑤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⑥几:桌几。⑦啻:仅,只。⑧咸:皆,都。⑨无能为者:无所作为的,没有能力的。⑩硕腹:鼓起肚子。硕,大。⑾掬:抓住。⑿纥:咬。⒀首领:头,颈。
本文描写了一场复杂的猫鼠搏斗。作者先写鼠之凶悍,猫之似怯而实智;再掉转笔锋,写鼠之气竭,猫之劲疾。阅读此文时,一方面要弄懂其寓意,另一方面,可与课文相比较,体会文中塑造的不同形象的特点,及其一波三折的情节。
篇12:黔之驴教案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人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鸣”“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黔驴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i”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尸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一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总结: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学生自读全文并背诵。
观书有感
朱 熹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诗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因为书是长方形的。“一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
篇13:黔之驴教案
教学目的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骇遁噬狎不胜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以为”:①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
【黔之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黔之驴说课稿
3.黔之驴翻译
4.黔之驴 阅读答案
5.黔之驴原文鉴赏
6.黔之驴阅读答案
10.黔之驴原文及翻译简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