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2022-05-28 06:04: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qiaodan0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希望您能喜欢!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篇1: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分析理解茎具有输导作用;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2.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对两个演示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准备“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这个演示实验准备的时间较长。如果让一个枝条长出瘤状物来,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

(2)如果选用其它的材料来说明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完成的,还需教师反复选取实验材料。另外在做去树皮的实验时,要细致地做好环割。

3.讲述环割上方形成的“瘤状物”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讲得过细,限制在书上的范围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因为在上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茎的结构,知道茎是具备输导作用的条件的。教师可以举例,如:我们吃的西瓜甘甜多汁,它含的水分应该是从根处吸收来的;甘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应该是叶子制造出来的。在果实(西瓜)与根之间,叶与根(甘薯)之间连接的结构是茎,说明茎是有输导作用的。讲完这些,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茎确实有输导作用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2.关于演示实验“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清楚演示实验的准备过程、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然后请学生把剪取的一段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茎的结构掌握得如何,对茎的横、纵切认识得怎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枝条横、纵切后投放到大屏幕上,帮助学生辨认被染红的部分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稀释的红墨水是从枝条的木质部向上运输的,因为只有木质部中的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见,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从以往的教学看,学生一般是能够得出:被染红的部分是木质部。但是对“为什么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时,学生一般表述得不够准确,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讲解。

3.关于“有机物的输导”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教师把演示实验“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用挂图来说明)。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②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环割时为何要刮净形成层?③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去掉的树皮内只有筛管是上下相通的。瘤状物在环割的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聚积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该处膨胀起来,形成瘤状物。这个实验说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中的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做环割时,刮净形成层,是避免由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云南、广西等地的橡胶园中的割胶工,就是在橡胶树干上找到筛管的部位,使树产生的有机物——乳汁流出来。

最后,让学生明白保护树皮的意义。可以举例说明:前几年,在北京植物园,一些不法之徒,图财害树,损伤、剥掉大批杜仲树皮,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4.关于“有机物的贮藏”的教学。可以用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分辨,最后使学生明白:茎也有贮藏有机物的功能。如果茎是以贮藏作用为主,一些植物的茎其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成为变态茎,如:藕、马铃薯、荸荠等。它们的形态与正常的茎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是贮藏有机物,但它们又不同于萝卜、甘薯的特征是:它们都有节,节处有芽,因而它们是茎。

讲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茎有哪些主要的功能?”综上所述,应总结出茎的功能有:(1)输导作用;(2)支持作用;(3)贮藏作用;(4)繁殖作用。但主要的还是支持和输导作用。

小资料

1.水分在木质部中输导的实验:

操作:切取木本植物的二个枝条,用蜡分别将木质部和韧皮部封住,再将枝条切口处放在水中。

观察:蜡封木质部的枝条,水分上行运输受到阻碍,植物逐渐萎蔫;蜡封韧皮部的枝条,水分运输不受阻碍。(见图)

2.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输送的实验:

(1)喇叭花萼片:采下新鲜的喇叭花(萎蔫的花不能用),将花柄插在水中保鲜。实验时取下萼片用刀片切下一块(肉眼能见到有叶脉的部位)做成水封片,在载玻片上标明萼片尖端部位。把水封片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在有叶脉处可以见到木质部螺纹导管和环纹导管。在这些导管的附近可以找到一群细胞成管状排列,排列方向与导管平行,直径较导管粗,内中有物质从萼片尖端向萼片底部流动,这就是筛管。粘稠的物质输送时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停顿,那是由于物质通过筛板速度放慢的缘故。

(2)鸭跖草花瓣:鸭跖草开蓝色小花,将鸭跖草花枝采下插在水中带回实验室。取下蓝色的花瓣做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在叶脉的维管束附近可找到筛管,内有颗粒状的物质从花瓣前端向后端方向流动。

篇2: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教案示例一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教案示例(一)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分析理解茎具有输导作用;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2.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对两个演示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准备“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这个演示实验准备的时间较长。如果让一个枝条长出瘤状物来,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

(2)如果选用其它的材料来说明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完成的,还需教师反复选取实验材料。另外在做去树皮的实验时,要细致地做好环割。

3.讲述环割上方形成的“瘤状物”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讲得过细,限制在书上的范围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因为在上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茎的结构,知道茎是具备输导作用的条件的。教师可以举例,如:我们吃的西瓜甘甜多汁,它含的水分应该是从根处吸收来的;甘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应该是叶子制造出来的。在果实(西瓜)与根之间,叶与根(甘薯)之间连接的结构是茎,说明茎是有输导作用的。讲完这些,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茎确实有输导作用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2.关于演示实验“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清楚演示实验的准备过程、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然后请学生把剪取的一段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茎的结构掌握得如何,对茎的横、纵切认识得怎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枝条横、纵切后投放到大屏幕上,帮助学生辨认被染红的部分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稀释的红墨水是从枝条的木质部向上运输的,因为只有木质部中的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见,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从以往的教学看,学生一般是能够得出:被染红的部分是木质部。但是对“为什么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时,学生一般表述得不够准确,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讲解。

3.关于“有机物的输导”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教师把演示实验“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用挂图来说明)。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②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环割时为何要刮净形成层?③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去掉的树皮内只有筛管是上下相通的。瘤状物在环割的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聚积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该处膨胀起来,形成瘤状物。这个实验说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中的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做环割时,刮净形成层,是避免由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云南、广西等地的橡胶园中的割胶工,就是在橡胶树干上找到筛管的部位,使树产生的有机物――乳汁流出来。

最后,让学生明白保护树皮的意义。可以举例说明:前几年,在北京植物园,一些不法之徒,图财害树,损伤、剥掉大批杜仲树皮,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4.关于“有机物的贮藏”的教学。可以用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分辨,最后使学生明白:茎也有贮藏有机物的功能。如果茎是以贮藏作用为主,一些植物的茎其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成为变态茎,如:藕、马铃薯、荸荠等。它们的形态与正常的茎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是贮藏有机物,但它们又不同于萝卜、甘薯的特征是:它们都有节,节处有芽,因而它们是茎。

讲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茎有哪些主要的功能?”综上所述,应总结出茎的功能有:(1)输导作用;(2)支持作用;(3)贮藏作用;(4)繁殖作用。但主要的还是支持和输导作用。

小资料

1.水分在木质部中输导的实验:

操作:切取木本植物的二个枝条,用蜡分别将木质部和韧皮部封住,再将枝条切口处放在水中。

观察:蜡封木质部的枝条,水分上行运输受到阻碍,植物逐渐萎蔫;蜡封韧皮部的枝条,水分运输不受阻碍。(见图)

2.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输送的实验:

(1)喇叭花萼片:采下新鲜的喇叭花(萎蔫的花不能用),将花柄插在水中保鲜。实验时取下萼片用刀片切下一块(肉眼能见到有叶脉的部位)做成水封片,在载玻片上标明萼片尖端部位。把水封片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在有叶脉处可以见到木质部螺纹导管和环纹导管。在这些导管的附近可以找到一群细胞成管状排列,排列方向与导管平行,直径较导管粗,内中有物质从萼片尖端向萼片底部流动,这就是筛管。粘稠的物质输送时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停顿,那是由于物质通过筛板速度放慢的缘故。

(2)鸭跖草花瓣:鸭跖草开蓝色小花,将鸭跖草花枝采下插在水中带回实验室。取下蓝色的花瓣做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在叶脉的维管束附近可找到筛管,内有颗粒状的物质从花瓣前端向后端方向流动。

篇3: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濮阳市第五中学 李艳红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分析理解茎具有输导作用;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2.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对两个演示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准备“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1)这个演示实验准备的时间较长。如果让一个枝条长出瘤状物来,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

(2)如果选用其它的材料来说明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完成的,还需教师反复选取实验材料。另外在做去树皮的实验时,要细致地做好环割。

3.讲述环割上方形成的“瘤状物”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讲得过细,限制在书上的范围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1.木本植物茎中很容易剥下来的是( )坚硬,其主要支持作用的是( )使茎逐年增粗的是 A树皮 B 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2.韧皮纤维与木纤维的共同之处是

A具有很强的支持力,可用作木材 B由又细又长的死细胞壁组成,壁厚

C在茎中起支持作用,有一定的弹性 D都是木质部中的结构,有输导作用

3.玉米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是( )

A根 B茎 C叶 D花 E果实 F种子

4.草本植物茎的维管束,由外向内依次是( )

A韧皮部 形成层 木质部 B韧皮部 木质部

C木质部 韧皮部 D木质部 形成层 韧皮部

5.吃甘蔗时,精干里面的一绺绺细丝是

A木纤维 B韧皮纤维C维管束

6.下列关于玉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玉米不能形成年轮 B.最外层为一层表皮细胞,有支持作用

C.维管束分布在薄壁细胞之间,主要有木质部和韧皮部构成

D.维管束中有木纤维和韧皮纤维

7.在玉米茎中起运输作用的结构( )

A薄壁细胞 B维管束 C机械组织 D表皮

新课讲授:

1.关于引言:因为在上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茎的结构,知道茎是具备输导作用的条件的。教师可以举例,如:我们吃的西瓜甘甜多汁,它含的水分应该是从根处吸收来的;甘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应该是叶子制造出来的。在果实(西瓜)与根之间,叶与根(甘薯)之间连接的结构是茎,说明茎是有输导作用的。讲完这些,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茎确实有输导作用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2.关于演示实验“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清楚演示实验的准备过程、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然后请学生把剪取的一段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茎的结构掌握得如何,对茎的横、纵切认识得怎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枝条横、纵切后投放到大屏幕上,帮助学生辨认被染红的部分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稀释的红墨水是从枝条的本质部向上运输的,因为只有木质部中的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见,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从以往的教学看,学生一般是能够得出:被染红的部分是本质部。但是对“为什么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时,学生一般表述得不够准确,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讲解。

3.关于“有机物的输导”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教师把演示实验“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用挂图来说明)。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②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环割时为何要刮净形成层?③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去掉的树皮内只有筛管是上下相通的。瘤状物在环割的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聚积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该处膨胀起来,形成瘤状物。这个实验说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中的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做环割时,刮净形成层,是避免由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云南、广西等地的橡胶园中的割胶工,就是在橡胶树干上找到筛管的.部位,使树产生的有机物――乳汁流出来。

最后,让学生明白保护树皮的意义。可以举例说明:前几年,在北京植物园,一些不法之徒,图财害树,损伤。剥掉大批社仲树皮,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4.关于“有机物的贮藏”的教学。可以用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分辨,最后使学生明白:茎也有贮藏有机物的功能。如果茎是以贮藏作用为主,一些植物的茎其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成为变态茎,如:藕、马铃薯、荸养等。它们的形态与正常的茎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是贮藏有机物,但它们又不同于萝卜、甘薯的特征是:它们都有节,节处有芽,因而它们是茎。

讲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茎有哪些主要的功能?”综上所述,应总结出茎的功能有:(1)输导作用;(2)支持作用;(3)贮藏作用; (4)繁殖作用。但主要的还是支持和输导作用。

课堂练习:

1.在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演示实验中,被染红的部分是

A韧皮部B木质部C树皮 D髓

2.环剥树皮,在切口的上方形成节瘤这表明( )

A.有机物是通过树皮里的导管运输的B.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里的导管运输的C.有机物是通过树皮里的筛管运输的

3.筛管运输的特点是( )

A由上向下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B由下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由下向上运输有机物 D由上向下运输有机物

4.甘薯长得肥大,其中所含有的大量的淀粉是( )

A叶制造后由茎运输来的 B甘薯自己合成的 C从土壤中直接吸收来的

5.每年给果树进行修剪的主要目的( )

A防止叶重叠以免影响光合作用 B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C保持树冠的形态美观 D让有机物集中运输给健壮枝条上的花和果实

6.割开橡胶树皮可以得到白色胶乳物质,它来自于( )

A 导管 B 筛管 C木纤维 D韧皮纤维

7.蒸腾作用加强时,下列何种结构的物质运输加快( )

A木质部的木纤维B木质部的导管C韧皮部的韧皮纤维D韧皮部的筛管

8.茎运输的水和无机盐最终来自于

A叶的叶脉中 B根的根尖部位 C茎的髓中贮藏的水分 D茎的芽上

9.植物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而执行这两功能的结构又是什么?

篇4:七年级上册生物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分析理解茎具有输导作用;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2.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对两个演示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准备“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1)这个演示实验准备的时间较长。如果让一个枝条长出瘤状物来,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

(2)如果选用其它的材料来说明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完成的,还需教师反复选取实验材料。另外在做去树皮的实验时,要细致地做好环割。

3.讲述环割上方形成的“瘤状物”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讲得过细,限制在书上的范围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1.木本植物茎中很容易剥下来的是()坚硬,其主要支持作用的是()使茎逐年增粗的是()A树皮B形成层C木质部D髓

2.韧皮纤维与木纤维的共同之处是

A具有很强的支持力,可用作木材B由又细又长的死细胞壁组成,壁厚

C在茎中起支持作用,有一定的弹性D都是木质部中的结构,有输导作用

3.玉米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是()

A根B茎C叶D花E果实F种子

4.草本植物茎的维管束,由外向内依次是

A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B韧皮部木质部

C木质部韧皮部D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

5.吃甘蔗时,精干里面的一绺绺细丝是

A木纤维B韧皮纤维C维管束

6.下列关于玉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玉米不能形成年轮B.最外层为一层表皮细胞,有支持作用

C.维管束分布在薄壁细胞之间,主要有木质部和韧皮部构成

D.维管束中有木纤维和韧皮纤维

7.在玉米茎中起运输作用的结构()

A薄壁细胞B维管束C机械组织D表皮

新课讲授:

1.关于引言:因为在上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茎的结构,知道茎是具备输导作用的条件的。教师可以举例,如:我们吃的西瓜甘甜多汁,它含的水分应该是从根处吸收来的;甘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应该是叶子制造出来的。在果实(西瓜)与根之间,叶与根(甘薯)之间连接的结构是茎,说明茎是有输导作用的。讲完这些,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茎确实有输导作用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2.关于演示实验“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清楚演示实验的准备过程、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然后请学生把剪取的一段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茎的结构掌握得如何,对茎的横、纵切认识得怎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枝条横、纵切后投放到大屏幕上,帮助学生辨认被染红的部分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稀释的红墨水是从枝条的本质部向上运输的,因为只有木质部中的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见,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从以往的教学看,学生一般是能够得出:被染红的部分是本质部。但是对“为什么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时,学生一般表述得不够准确,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讲解。

3.关于“有机物的输导”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教师把演示实验“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用挂图来说明)。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②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环割时为何要刮净形成层?③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去掉的树皮内只有筛管是上下相通的。瘤状物在环割的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聚积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该处膨胀起来,形成瘤状物。这个实验说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中的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做环割时,刮净形成层,是避免由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云南、广西等地的橡胶园中的割胶工,就是在橡胶树干上找到筛管的部位,使树产生的有机物——乳汁流出来。

最后,让学生明白保护树皮的意义。可以举例说明:前几年,在北京植物园,一些不法之徒,图财害树,损伤。剥掉大批社仲树皮,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4.关于“有机物的贮藏”的教学。可以用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分辨,最后使学生明白:茎也有贮藏有机物的功能。如果茎是以贮藏作用为主,一些植物的'茎其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成为变态茎,如:藕、马铃薯、荸养等。它们的形态与正常的茎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是贮藏有机物,但它们又不同于萝卜、甘薯的特征是:它们都有节,节处有芽,因而它们是茎。

讲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茎有哪些主要的功能?”综上所述,应总结出茎的功能有:(1)输导作用;(2)支持作用;(3)贮藏作用;(4)繁殖作用。但主要的还是支持和输导作用。

课堂练习:

1.在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演示实验中,被染红的部分是

A韧皮部B木质部C树皮D髓

2.环剥树皮,在切口的上方形成节瘤这表明()

A.有机物是通过树皮里的导管运输的B.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里的导管运输的C.有机物是通过树皮里的筛管运输的

3.筛管运输的特点是()

A由上向下运输水分和无机盐B由下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由下向上运输有机物D由上向下运输有机物

4.甘薯长得肥大,其中所含有的大量的淀粉是()

A叶制造后由茎运输来的B甘薯自己合成的C从土壤中直接吸收来的

5.每年给果树进行修剪的主要目的()

A防止叶重叠以免影响光合作用B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C保持树冠的形态美观D让有机物集中运输给健壮枝条上的花和果实

6.割开橡胶树皮可以得到白色胶乳物质,它来自于()

A导管B筛管C木纤维D韧皮纤维

7.蒸腾作用加强时,下列何种结构的物质运输加快()

A木质部的木纤维B木质部的导管C韧皮部的韧皮纤维D韧皮部的筛管

8.茎运输的水和无机盐最终来自于

A叶的叶脉中B根的根尖部位C茎的髓中贮藏的水分D茎的芽上

9.植物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而执行这两功能的结构又是什么?

篇5: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导管对水、无机盐的输导,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作用。

通过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和标记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过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利用环割主干树皮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实验材料用具

海桐带叶的枝条及茎的横切面、锥形瓶、清水、红墨水。

教具准备

藕、马铃薯。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课从发放海桐茎的横切面,师生共同复习茎、特别是木本茎的结构入手,为“探究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埋下伏笔。由此过渡到对茎功能的'概述,从而展开本课内容。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内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特别是红墨水的标记作用。然后将显示实验结果的仅有木质部被染红的海桐横切面发给同学,大家一起把先后发放的两个横切面作比较、分析,得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的功能”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思路,启发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有机物在茎内的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分析课本实验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栓铁丝的树干也会长“瘤”等)帮助同学理解,并通过上一实验中采用的对比法和标记法(课本上的注释)进行推理,得出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结论。为了使同学加深理解,将课后动动脑的第二题“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割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子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作为问题让同学讨论,以巩固对难点的突破。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供应给植物本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都被贮藏在各个器官中,茎的薄壁细胞(如髓等)也能贮藏营养,还有的变态茎更是营养物质的“仓库”。教师通过演示有关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助他们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篇6: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发放横切的海桐小段茎。

教师引导同学从维管束的构成去复习茎的结构。

由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写出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

问题:维管束为什么是茎的主要部分呢?

观察、复习。

思考与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一、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通过茎里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观察下端插入红墨水的海桐枝条。

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分发浸入红墨水茎横切成的小段进行观察、思考,并与上课初发给的海桐茎进行对比。

同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阐述理由。

师生达成共识。

教师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思路及其特点,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理解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思索形成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探究。

倡导创新精神。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通过茎里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

了解环割一圈树皮茎的后遗症---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实验现象,及其对原因的解释。

讨论生活中铁丝拴在树干上后形成节瘤的类似现象,从而支持课本上的结论。

探讨课外读中“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剥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

同学发表见解。

共识:这个果实将长得较好。

讨论树干被环割树皮的严重后果,认识珍惜生命的意义。

联系树皮内韧皮部的结构,理解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三、茎对营养物质的贮藏

教师演示贮藏着较多营养的茎的有关实物标本。

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较全面地了解茎的功能。

了解茎功能的多样性。

学会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几位同学畅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深化有关知识和理念。

布置作业

篇7: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习题

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习题精选

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习题精选

1、把幼嫩植物的茎掐断,从断面上流出的白色汁液来自( )。

A.导管 B.筛管 C.木纤维 D.韧皮纤维

答案:B

解析:白色汁液是有机物,有机物是由筛管来运输的。

2、对果树每年都要剪去过密、过长的细弱的枝条,目的是( )。

A.使果树向高处生长 B.集中养料到强壮的枝条

C.促进枝条的分叉,增加产量 D.减少枝条,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消耗

答案:B

解析:剪去过密、过长、过细弱的枝条,有利于集中果树制造的有机物到强壮的枝条,使结出的果实质量提高。如果不减枝,营养分散,结出的果实虽多,但质量不高,难有好的效益。

3、某同学在做环割枝条树皮的实验时,将一棵小树主干的树皮割掉一圈,一段时期后,这棵小树的变化是( )。

A.没有变化,正常生活 B.伤口上方形成环形瘤状物

C.死亡 D.伤口下方形成环形瘤状物

答案:C

解析:在树主干上割掉树皮,树的根部将无法得到任何有机养料,一段时期后,根会死亡,从而导致小树会全部死亡。所以,主干树皮的损坏对一株树来说是致命的。所谓“树怕剥皮”就是这个道理。

4、据下图填空

(l)图中的1表示植物体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和_________,并把这些物质通过茎木质部的___________运输到叶。

(2)图中2表示叶片通过_____________吸收空气中的`___________用来进行光合作用。

(3)图中的3表示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制造的_________,通过茎韧皮部中的_______运输到根。

(4)图中的4表示叶片通过气孔将水分和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_释放到大气中。

答案:水分,无机盐,导管;气孔,二氧化碳;有机物,筛管;氧气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题,题中涉及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以及茎的功能,根的功能。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相关文章:

1.求职信的作用和种类

2.排比句的好处和作用

3.公司章程的作用和效力

4.紫百合的花语和作用

5.电热的作用教案示例

6.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政治教案

7.管理制度的作用

8.审计报告作用是什么

9.儿童文学的作用

10.商务谈判礼仪作用

下载word文档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