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诗经 国风》的男性形象

《诗经 国风》的男性形象

2025-01-05 09:17: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泡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诗经 国风》的男性形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 国风》的男性形象,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 国风》的男性形象

篇1:《诗经 国风》的男性形象

《诗经 国风》的男性形象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通过周代男子在事业上的表现还原当时最真实的周朝男子形象,使我们在纷繁的诗经研究中,对上古社会男性形象有较好的把握。

对于上古时代的男子来说,事业在他的生活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自古以来,事业是男子能力的体现,工作的成功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所以,我们可以从男子在事业上的一系列表现挖掘他们在婚恋生活外的真实状况。

一、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在朝

在古代社会中,为官的男子在看似无限风光的朝廷生活背后有许多心酸和无奈,特别是随着政局混乱的加剧,他们对君主失望,对国家衰亡心痛,对自己生不逢时绝望,他们的无奈和悲痛感发人心。另外,被朝廷征去服兵役的男子,他们一方面保家卫国、英勇抗战,另一方面又渴望荣归故里。这种淡淡的哀愁充斥在激昂的基调中,使战士们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富人性化色彩。

(一)、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命不同:官吏 。周朝官吏在得不到君王重用的情况下,加之官员间的明争暗斗和不被家人理解,因此诞生了心里愁苦、感叹命运不公的男主人公形象。

1、王事室我,政事一埤益我:苦闷抱怨。世道不公,官吏们得不到君主重用,心中的不满无处发泄,只好通过诗文表达对君主的不满。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邶风北门》

诗中描写一个公务繁忙的小官吏,不被家人理解,反遭埋怨,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哀愁。诗的首章男子感慨自己“终窭且贫”,“窭”是指生存空间很小,处处受到压抑,“贫”看出他生活困顿。“王事室我,政事一埤益我”则强调他事务繁忙。他在皇宫里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回到家,家人的不理解更让他心寒。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把自己的悲惨命运归咎于老天,对宿命抱着无可奈何的态度,三章的末尾都是无力改变天意的慨叹,带着浓郁的伤感色彩①。

2、中之言,不可道也:政治讽刺。随着周朝政局混乱的加剧,官吏们内心的不满日益突显,他们不再保持儒雅风度,大胆在诗作中揭露朝政的种种罪行。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秦风黄鸟》

诗以黄鸟起兴,控诉当时的殉葬制度。君主死后,许多无辜的人陪葬是古代社会的恶习。陪葬的不仅是奴隶,也有身边的亲人、妻妾、忠臣等。《史记秦本纪》记载过此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 (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②。”按《史记》记载,当时殉葬的总共是一百七十七人,但本诗只写了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位良人,由此我们知道其余的一百七十四个都是奴隶。虽然诗人只为“三良”的遭遇鸣不平,但这已经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因为他敢于指出这一残暴行为,并且清醒地认识到殉葬是极不人道的行为。 “临其穴,惴惴其”描述的是秦人目睹活埋惨象惊恐、害怕的场景,诗人因此喊出“歼我良人”,这不仅是对君主的质问,更是对那个时代的质问。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不良现象敢于批判的勇敢者形象。

(二)我徂东山,不归:士兵 。“行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社会现象,士兵们的各种行役心境在《诗经国风》中也都有所反映。

1、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英勇作战。保卫祖国出征打战,是战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个国家不被灭亡的根本。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扬的请战书。诗共三章,采取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但这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是不断递进的,“同袍”、“同泽”、“同裳”展现战士们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同仇”、“偕作”、“偕行”,从共同的仇视敌人,到奔赴战场,突显誓死保卫领土的豪迈之情。整首诗十分有气势,高度表现士兵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思乡念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战争诗的主音符,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主题。在不少诗篇中,激昂的爱国情怀与淡淡的思家恋乡相交织,形成战争诗阴柔的那一面,也塑造了许多牵挂亲人渴望回家的士兵形象。荣归故里,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邶风击鼓》

本诗描写士兵在外打战,渴望回家和亲人团聚的苦闷心情。开篇交代南征的背景和原因,诗的开头两句十分有特色,诗人用“击鼓其镗”先声夺人,营造出一种紧张急迫的心情,接着交代“击鼓”的原因――“踊跃用兵” ,因为国家有事,所以才镗镗其鼓,准备开战 。接下来“独”字突显他的不平之气 ,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比较,自己不幸被选中南征,而其他人继续留在没有危险的地方或者被遣散回家 ,突显自己的命运悲惨。

二、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在野

田猎和农事是我国古代早期最主要的生产方式。田猎是上古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活动之一,现存最古老的猎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穴。”短短八个字,生动写出用弹弓狩猎的情景。同时,“民以食为天”,失去物质基础的支撑,一切上层建筑都只是空中楼阁,所以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

《诗经国风》的田猎诗和农事诗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男性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画面及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叔于田,乘乘马:田猎 。与农事诗的平和之美比较,狩猎诗则更多地展现男性的热烈和张扬,突显周代人们对力与美的深刻认识。

肃肃兔,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周南兔》 诗以“肃肃兔置”起兴,英勇的猎手们布下捕兔网,防止猎物逃脱,可见他们沉着冷静、同时又渴望捕获猎物的心情。而“之丁丁”、“施于中逵”、“施于中林”是对猎人张网捕猎进行更为细致的描写,“赳赳武夫”则是不加掩饰地对猎手表示赞美,而只有“赳赳武夫”才有可能成为“公侯干城”、“公侯好仇”、“公侯腹心”。全诗层层递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英勇威武的猎人形象。

(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农民 。周代的农耕生产已经十分发达,农业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是那个时代人们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田至喜。

《豳风七月》

这首广为流传的诗展现了当时农耕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场景,是农事诗的典范, 全诗以“七月”、“九月”、“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等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田间、桑林、织房、染房、谷场、果园等空间转移为纬线,交织成一幅全景式的农耕生产生活画卷, 表现了劳动者在经济、政治、人身等方面遭受的剥削以及内心的悲伤。全诗从年初写到年末,从种田养蚕写到凿冰打猎,由此可以看出劳动者们高强度的工作。诗中还运用许多对比来揭示阶级压迫,劳动者们在辛苦劳作,而“田至喜”;劳动者为主人修宫室,自己在草屋过年 ;稻谷酣酒要献给主人,自己却吃葫芦和苦菜;劳动者要凿冰上窖,贮备祭祀贡品,还要祝安享其成的主人万寿无疆。读到这,仿佛看到在田里努力卖命干活自己却只能得到其中小部分成果的劳动者无助的身影 。

三、结语

《诗经国风》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的男性。他们英勇抗战保家卫国,他们高大威武身手敏捷,他们偶尔抱怨君主不公,他们爱护家人,这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男子。通过这些,使我们在纷繁的诗经研究中,对上古社会男性形象有较好的把握。

篇2:《诗经国风》的男性形象

《诗经国风》的男性形象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大家知道《诗经国风》的男性形象具体是怎样的呢?

对于上古时代的男子来说,事业在他的生活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自古以来,事业是男子能力的体现,工作的成功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所以,我们可以从男子在事业上的一系列表现挖掘他们在婚恋生活外的真实状况。

一、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在朝

在古代社会中,为官的男子在看似无限风光的朝廷生活背后有许多心酸和无奈,特别是随着政局混乱的加剧,他们对君主失望,对国家衰亡心痛,对自己生不逢时绝望,他们的无奈和悲痛感发人心。另外,被朝廷征去服兵役的男子,他们一方面保家卫国、英勇抗战,另一方面又渴望荣归故里。这种淡淡的哀愁充斥在激昂的基调中,使战士们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富人性化色彩。

(一)、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命不同:官吏 。周朝官吏在得不到君王重用的情况下,加之官员间的明争暗斗和不被家人理解,因此诞生了心里愁苦、感叹命运不公的男主人公形象。

1、王事室我,政事一埤益我:苦闷抱怨。世道不公,官吏们得不到君主重用,心中的不满无处发泄,只好通过诗文表达对君主的不满。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邶风北门》

诗中描写一个公务繁忙的`小官吏,不被家人理解,反遭埋怨,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哀愁。诗的首章男子感慨自己“终窭且贫”,“窭”是指生存空间很小,处处受到压抑,“贫”看出他生活困顿。“王事室我,政事一埤益我”则强调他事务繁忙。他在皇宫里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回到家,家人的不理解更让他心寒。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把自己的悲惨命运归咎于老天,对宿命抱着无可奈何的态度,三章的末尾都是无力改变天意的慨叹,带着浓郁的伤感色彩①。

2、中之言,不可道也:政治讽刺。随着周朝政局混乱的加剧,官吏们内心的不满日益突显,他们不再保持儒雅风度,大胆在诗作中揭露朝政的种种罪行。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秦风黄鸟》

诗以黄鸟起兴,控诉当时的殉葬制度。君主死后,许多无辜的人陪葬是古代社会的恶习。陪葬的不仅是奴隶,也有身边的亲人、妻妾、忠臣等。《史记秦本纪》记载过此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 (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②。”按《史记》记载,当时殉葬的总共是一百七十七人,但本诗只写了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位良人,由此我们知道其余的一百七十四个都是奴隶。虽然诗人只为“三良”的遭遇鸣不平,但这已经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因为他敢于指出这一残暴行为,并且清醒地认识到殉葬是极不人道的行为。 “临其穴,惴惴其”描述的是秦人目睹活埋惨象惊恐、害怕的场景,诗人因此喊出“歼我良人”,这不仅是对君主的质问,更是对那个时代的质问。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不良现象敢于批判的勇敢者形象。

(二)我徂东山,不归:士兵 。“行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社会现象,士兵们的各种行役心境在《诗经国风》中也都有所反映。

1、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英勇作战。保卫祖国出征打战,是战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个国家不被灭亡的根本。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扬的请战书。诗共三章,采取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但这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是不断递进的,“同袍”、“同泽”、“同裳”展现战士们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同仇”、“偕作”、“偕行”,从共同的仇视敌人,到奔赴战场,突显誓死保卫领土的豪迈之情。整首诗十分有气势,高度表现士兵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思乡念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战争诗的主音符,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主题。在不少诗篇中,激昂的爱国情怀与淡淡的思家恋乡相交织,形成战争诗阴柔的那一面,也塑造了许多牵挂亲人渴望回家的士兵形象。荣归故里,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邶风击鼓》

本诗描写士兵在外打战,渴望回家和亲人团聚的苦闷心情。开篇交代南征的背景和原因,诗的开头两句十分有特色,诗人用“击鼓其镗”先声夺人,营造出一种紧张急迫的心情,接着交代“击鼓”的原因――“踊跃用兵” ,因为国家有事,所以才镗镗其鼓,准备开战 。接下来“独”字突显他的不平之气 ,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比较,自己不幸被选中南征,而其他人继续留在没有危险的地方或者被遣散回家 ,突显自己的命运悲惨。

二、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在野

田猎和农事是我国古代早期最主要的生产方式。田猎是上古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活动之一,现存最古老的猎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穴③。”短短八个字,生动写出用弹弓狩猎的情景。同时,“民以食为天”,失去物质基础的支撑,一切上层建筑都只是空中楼阁,所以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

《诗经国风》的田猎诗和农事诗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男性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画面及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叔于田,乘乘马:田猎 。与农事诗的平和之美比较,狩猎诗则更多地展现男性的热烈和张扬,突显周代人们对力与美的深刻认识。

肃肃兔,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周南兔》   诗以“肃肃兔置”起兴,英勇的猎手们布下捕兔网,防止猎物逃脱,可见他们沉着冷静、同时又渴望捕获猎物的心情。而“之丁丁”、“施于中逵”、“施于中林”是对猎人张网捕猎进行更为细致的描写,“赳赳武夫”则是不加掩饰地对猎手表示赞美,而只有“赳赳武夫”才有可能成为“公侯干城”、“公侯好仇”、“公侯腹心”。全诗层层递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英勇威武的猎人形象。

(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农民 。周代的农耕生产已经十分发达,农业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是那个时代人们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田至喜。

《豳风七月》

这首广为流传的诗展现了当时农耕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场景,是农事诗的典范, 全诗以“七月”、“九月”、“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等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田间、桑林、织房、染房、谷场、果园等空间转移为纬线,交织成一幅全景式的农耕生产生活画卷, 表现了劳动者在经济、政治、人身等方面遭受的剥削以及内心的悲伤。全诗从年初写到年末,从种田养蚕写到凿冰打猎,由此可以看出劳动者们高强度的工作。诗中还运用许多对比来揭示阶级压迫,劳动者们在辛苦劳作,而“田至喜”;劳动者为主人修宫室,自己在草屋过年 ;稻谷酣酒要献给主人,自己却吃葫芦和苦菜;劳动者要凿冰上窖,贮备祭祀贡品,还要祝安享其成的主人万寿无疆。读到这,仿佛看到在田里努力卖命干活自己却只能得到其中小部分成果的劳动者无助的身影 。

三、结语

《诗经国风》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的男性。他们英勇抗战保家卫国,他们高大威武身手敏捷,他们偶尔抱怨君主不公,他们爱护家人,这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男子。通过这些,使我们在纷繁的诗经研究中,对上古社会男性形象有较好的把握。

篇3:《诗经.国风》的男性形象

对于上古时代的男子来说,事业在他的生活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自古以来,事业是男子能力的体现,工作的成功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所以,我们可以从男子在事业上的一系列表现挖掘他们在婚恋生活外的真实状况。

一、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在朝

在古代社会中,为官的男子在看似无限风光的朝廷生活背后有许多心酸和无奈,特别是随着政局混乱的加剧,他们对君主失望,对国家衰亡心痛,对自己生不逢时绝望,他们的无奈和悲痛感发人心。另外,被朝廷征去服兵役的男子,他们一方面保家卫国、英勇抗战,另一方面又渴望荣归故里。这种淡淡的哀愁充斥在激昂的基调中,使战士们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富人性化色彩。

(一)、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命不同:官吏 。周朝官吏在得不到君王重用的情况下,加之官员间的明争暗斗和不被家人理解,因此诞生了心里愁苦、感叹命运不公的男主人公形象。

1、王事室我,政事一埤益我:苦闷抱怨。世道不公,官吏们得不到君主重用,心中的不满无处发泄,只好通过诗文表达对君主的不满。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邶风北门》

诗中描写一个公务繁忙的小官吏,不被家人理解,反遭埋怨,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哀愁。诗的首章男子感慨自己“终窭且贫”,“窭”是指生存空间很小,处处受到压抑,“贫”看出他生活困顿。“王事室我,政事一埤益我”则强调他事务繁忙。他在皇宫里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回到家,家人的不理解更让他心寒。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把自己的悲惨命运归咎于老天,对宿命抱着无可奈何的态度,三章的末尾都是无力改变天意的慨叹,带着浓郁的伤感色彩①。

2、中之言,不可道也:政治讽刺。随着周朝政局混乱的加剧,官吏们内心的不满日益突显,他们不再保持儒雅风度,大胆在诗作中揭露朝政的种种罪行。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秦风黄鸟》

诗以黄鸟起兴,控诉当时的殉葬制度。君主死后,许多无辜的人陪葬是古代社会的恶习。陪葬的.不仅是奴隶,也有身边的亲人、妻妾、忠臣等。《史记秦本纪》记载过此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 (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②。”按《史记》记载,当时殉葬的总共是一百七十七人,但本诗只写了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位良人,由此我们知道其余的一百七十四个都是奴隶。虽然诗人只为“三良”的遭遇鸣不平,但这已经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因为他敢于指出这一残暴行为,并且清醒地认识到殉葬是极不人道的行为。 “临其穴,惴惴其”描述的是秦人目睹活埋惨象惊恐、害怕的场景,诗人因此喊出“歼我良人”,这不仅是对君主的质问,更是对那个时代的质问。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不良现象敢于批判的勇敢者形象。

(二)我徂东山,不归:士兵 。“行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社会现象,士兵们的各种行役心境在《诗经国风》中也都有所反映。

1、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英勇作战。保卫祖国出征打战,是战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个国家不被灭亡的根本。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扬的请战书。诗共三章,采取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但这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是不断递进的,“同袍”、“同泽”、“同裳”展现战士们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同仇”、“偕作”、“偕行”,从共同的仇视敌人,到奔赴战场,突显誓死保卫领土的豪迈之情。整首诗十分有气势,高度表现士兵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思乡念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战争诗的主音符,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主题。在不少诗篇中,激昂的爱国情怀与淡淡的思家恋乡相交织,形成战争诗阴柔的那一面,也塑造了许多牵挂亲人渴望回家的士兵形象。荣归故里,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邶风击鼓》

本诗描写士兵在外打战,渴望回家和亲人团聚的苦闷心情。开篇交代南征的背景和原因,诗的开头两句十分有特色,诗人用“击鼓其镗”先声夺人,营造出一种紧张急迫的心情,接着交代“击鼓”的原因――“踊跃用兵” ,因为国家有事,所以才镗镗其鼓,准备开战 。接下来“独”字突显他的不平之气 ,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比较,自己不幸被选中南征,而其他人继续留在没有危险的地方或者被遣散回家 ,突显自己的命运悲惨。

二、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在野

田猎和农事是我国古代早期最主要的生产方式。田猎是上古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活动之一,现存最古老的猎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穴。”短短八个字,生动写出用弹弓狩猎的情景。同时,“民以食为天”,失去物质基础的支撑,一切上层建筑都只是空中楼阁,所以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

《诗经.国风》的田猎诗和农事诗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男性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画面及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叔于田,乘乘马:田猎 。与农事诗的平和之美比较,狩猎诗则更多地展现男性的热烈和张扬,突显周代人们对力与美的深刻认识。

肃肃兔,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周南兔》 诗以“肃肃兔置”起兴,英勇的猎手们布下捕兔网,防止猎物逃脱,可见他们沉着冷静、同时又渴望捕获猎物的心情。而“之丁丁”、“施于中逵”、“施于中林”是对猎人张网捕猎进行更为细致的描写,“赳赳武夫”则是不加掩饰地对猎手表示赞美,而只有“赳赳武夫”才有可能成为“公侯干城”、“公侯好仇”、“公侯腹心”。全诗层层递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英勇威武的猎人形象。

(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农民 。周代的农耕生产已经十分发达,农业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是那个时代人们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田至喜。

《豳风七月》

这首广为流传的诗展现了当时农耕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场景,是农事诗的典范, 全诗以“七月”、“九月”、“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等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田间、桑林、织房、染房、谷场、果园等空间转移为纬线,交织成一幅全景式的农耕生产生活画卷, 表现了劳动者在经济、政治、人身等方面遭受的剥削以及内心的悲伤。全诗从年初写到年末,从种田养蚕写到凿冰打猎,由此可以看出劳动者们高强度的工作。诗中还运用许多对比来揭示阶级压迫,劳动者们在辛苦劳作,而“田至喜”;劳动者为主人修宫室,自己在草屋过年 ;稻谷酣酒要献给主人,自己却吃葫芦和苦菜;劳动者要凿冰上窖,贮备祭祀贡品,还要祝安享其成的主人万寿无疆。读到这,仿佛看到在田里努力卖命干活自己却只能得到其中小部分成果的劳动者无助的身影 。

三、结语

《诗经.国风》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的男性。他们英勇抗战保家卫国,他们高大威武身手敏捷,他们偶尔抱怨君主不公,他们爱护家人,这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男子。通过这些,使我们在纷繁的诗经研究中,对上古社会男性形象有较好的把握。

《诗经.国风》介绍

《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国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

《诗经.国风》鉴赏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 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作者们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 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 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国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篇4:《诗经 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诗经 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诗经・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诗作众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经 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诗经》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最动人的便是婚恋诗。对于婚恋诗的研究往往离不开对男女形象的分析,但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发现对男性形象的研究远远逊色于女性。《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确实比男性更加生动形象,但这并不能否定研究男性形象自身内涵的必要性。本文拟对《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类研究。

一、求女中的男性形象

所谓求女,指单身男子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处于求女阶段的男子可以分为求女而得的男性形象和求女未得的男性形象。

(一)求女而得的男性形象

渴望爱情便能收获爱情的人是幸福的。《召南・野有死》中的男子大胆追求心仪的女子。青年男子是位猎手。他在郊外遇到了一位温柔可人的少女,就把打猎而得的鹿以及砍来的木柴用洁白的茅草捆起来作为礼物送给了心仪的姑娘,并最终获得了爱情。在追求女子的过程中,他大胆出击,一个“诱”字恰如其分地揭示出了猎手在爱情面前的主动。如《郑风・野有蔓草》,当男子遇到俊美的女子时,觉得自己可以与之倾吐心声、诉说爱慕,心中有说不出的欢乐。“与子偕藏”道出了男子爱情的归宿。

(二)求女未得的男子形象

求女而不得的男子是哀伤的。《周南・关雎》、《周南・汉广》及《秦风・蒹葭》分别描写了男子为了心仪的女子,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或陷入痴想不能自拔,或艰难追寻而不退缩。

《周南・关雎》中的男子热恋着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他“寤寐求之”,但仍是“求之不得”,之后,他便“寤寐思服”,甚至于“辗转反侧”,最后只能寄托于想象之中,以此来达成现实中难以完成的愿望,将一个对爱情执著、忠贞的痴情男子形象刻画的生动鲜明。《周南・汉广》也塑造了一个求女不得的痴情主人公形象。诗人以乔木无法休歇及江汉难以渡过为比,抒写了自己不可得的哀伤。主人公经历了由希望而失望,由失望而幻想,最终幻想幻灭的失落。

通过对求女未得的男子形象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类男子形象虽有淡淡的哀伤,但更多展现了对爱人的执著追求,纵使困难重重也不轻言放弃的痴情男子形象。

二、恋爱中的男子形象

(一)约会中得男子形象

约会恋歌是婚恋诗中的又一动人篇章。男女双方因情而见,将自己对恋人的爱恋表现得淋漓尽致。《邶风・静女》便是一首男女约会的诗。在爱人不见的情况下,男子心急如焚。在女子赠送彤管和荑草之后,男子喜爱至极。难道男子是喜爱彤管和荑草吗?不,是因为“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此,男子大有爱屋及乌之意,同时把对爱人深挚的爱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又如《陈风・东门之池》:男子喜欢一位在东门护城河中浸麻织布的女子。在东门,他们或以歌传心,或互诉衷肠。全诗虽只简单地说他们“晤歌”、“晤语”、“晤言”,却恰恰说明了他们的真实。他们平凡,但他们的爱却闪耀着光辉。

(二)思念情人的男子形象

约会中的男子是幸福的。因为恋人可望可即,但处于思念阶段的男子往往有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思,如《陈风・月出》;或表现对爱人情有独钟,如《郑风・出其东门》;或表现与爱人难舍难分的情愫,如《王风・采葛》。

《王风・采葛》中男子的恋人去采葛而使两人一日未见。这位多情男子便唱出了思念的绝唱“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在与恋人分别后,短短的一天在他焦灼的等待中,始而“如三月兮”,继而“如三秋兮”,最后竟“如三岁兮”。这种逐步加深的心理时间形象地描绘了男子对情侣思念的深切。《陈风・月出》中的男子在“月出皎兮”的夜晚怀念“佼人”不能自止。三章逐次递进,愈想愈难以排解,最后一个“惨”写出了男子想念美人而不得的忧思。《郑风・出其东门》表现了男子对恋人的思念及专一。男子在“有女如云”的'情况下毅然唱出了“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的心声,展现了对爱人忠贞不二、重情重义的男子形象。

三、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男子形象

(一)琴瑟合鸣的幸福男子

《国风》中表现家庭生活和美的篇章,例如《郑风・女曰鸡鸣》和《齐风・鸡鸣》。《郑风・女曰鸡鸣》以夫妻俩对话的形式联句,叙述了早起、射禽、烧菜、对饮、相期偕老,杂佩表爱的欢乐及和谐家庭的生活画面。男子感念妻子对自己的深情厚谊表示自己愿意以杂佩“赠之”、“问之”、“报之”。一唱三叹,温柔体贴,殷勤备至。全诗虽以平凡的家庭生活背景展开,但却将夫妻之间琴瑟和谐的深厚感情展露无遗。《齐风・鸡鸣》写的是一对夫妻的对话。全诗富有幽默意味,夫妻生活的情趣亦由此展现。此两首诗皆以夫妻日常生活展示了家庭生活的和美。

(二)二三其德的负心男子

在那“男为主,女为附”的时代,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女子往往处于被动境地。倘若女子所嫁非人,她们往往会遭无情地抛弃。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在《诗经》便是读起来让人肝肠寸断的弃妇诗。

《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的典型代表。全诗叙述了女子与氓恋爱、结婚、受辱和被弃的全过程。女主人公勤劳善良、温顺忠贞,却不能逃脱被抛弃的厄运。起初,氓主动与女子商量婚事,女子因“子无良媒”毅然嫁给氓。她以为与氓在一起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谁知婚后,男子待她前后不一,最终将她无情地抛弃。全诗通过历时的叙述,将一个虚伪丑陋、道德低下的负心男子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邶风・谷风》、《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等都是弃妇诗。弃妇诗中的女子往往善良、勤劳、持家,但却遭无情的抛弃。一善一恶,在对比中呈现了负心男子的薄情。

(三)思家思妇的征戍男子

西周时期,为了抵抗北方猃狁的入侵,周王朝调遣了大批士卒及杂役去戍边,很多男子被迫离家,征戍男子的思家可想而知。

《豳风・东山》是一首征人归途思乡的诗,其动人之处在于写思妻。男子思妻,并不直抒,而是假设妻子假借妻子之思,“鸡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室,我征聿至。”想象妻子思己实为进一步抒写自己对妻子的深切思念。《邶风・击鼓》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出的思乡之歌。诗中最具魅力的是男子唱给妻子的承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它表达了男子对妻子的珍视与忠诚。

(四)悼念妻子的男子

《诗经・国风》中最催人泪下的便是悼亡诗。《邶风・绿衣》是抒发对亡故妻子深切的思念。男子睹物思人,面对妻子的遗物,男子只能“忧心不已”。男子的感情迸发自内心深处,深沉而含蓄,怎能不令人动容呢?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种类繁多的男性形象,他们或执著求爱;或大胆求女;或幸福约会;或忠贞不二等等。《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几乎涵盖了求爱、恋爱、婚姻家庭的每个阶段。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婚恋家庭生活中的男子形象。

篇5:《诗经 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诗经 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诗经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诗作众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经 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诗经》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最动人的便是婚恋诗。对于婚恋诗的研究往往离不开对男女形象的分析,但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发现对男性形象的研究远远逊色于女性。《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确实比男性更加生动形象,但这并不能否定研究男性形象自身内涵的必要性。本文拟对《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类研究。

一、求女中的男性形象

所谓求女,指单身男子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处于求女阶段的男子可以分为求女而得的男性形象和求女未得的男性形象。

(一)求女而得的男性形象

渴望爱情便能收获爱情的人是幸福的。《召南野有死》中的男子大胆追求心仪的女子。青年男子是位猎手。他在郊外遇到了一位温柔可人的少女,就把打猎而得的鹿以及砍来的木柴用洁白的茅草捆起来作为礼物送给了心仪的姑娘,并最终获得了爱情。在追求女子的过程中,他大胆出击,一个“诱”字恰如其分地揭示出了猎手在爱情面前的主动。如《郑风野有蔓草》,当男子遇到俊美的女子时,觉得自己可以与之倾吐心声、诉说爱慕,心中有说不出的欢乐。“与子偕藏”道出了男子爱情的归宿。

(二)求女未得的男子形象

求女而不得的男子是哀伤的。《周南关雎》、《周南汉广》及《秦风蒹葭》分别描写了男子为了心仪的女子,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或陷入痴想不能自拔,或艰难追寻而不退缩。

《周南关雎》中的男子热恋着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他“寤寐求之”,但仍是“求之不得”,之后,他便“寤寐思服”,甚至于“辗转反侧”,最后只能寄托于想象之中,以此来达成现实中难以完成的愿望,将一个对爱情执著、忠贞的痴情男子形象刻画的生动鲜明。《周南汉广》也塑造了一个求女不得的痴情主人公形象。诗人以乔木无法休歇及江汉难以渡过为比,抒写了自己不可得的哀伤。主人公经历了由希望而失望,由失望而幻想,最终幻想幻灭的失落。

通过对求女未得的男子形象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类男子形象虽有淡淡的哀伤,但更多展现了对爱人的执著追求,纵使困难重重也不轻言放弃的痴情男子形象。

二、恋爱中的男子形象

(一)约会中得男子形象

约会恋歌是婚恋诗中的又一动人 篇章。男女双方因情而见,将自己对恋人的爱恋表现得淋漓尽致。《邶风静女》便是一首男女约会的诗。在爱人不见的情况下,男子心急如焚。在女子赠送彤管和荑草之后,男子喜爱至极。难道男子是喜爱彤管和荑草吗?不,是因为“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此,男子大有爱屋及乌之意,同时把对爱人深挚的爱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又如《陈风东门之池》:男子喜欢一位在东门护城河中浸麻织布的女子。在东门,他们或以歌传心,或互诉衷肠。全诗虽只简单地说他们“晤歌”、“晤语”、“晤言”,却恰恰说明了他们的真实。他们平凡,但他们的爱却闪耀着光辉。

(二)思念情人的男子形象

约会中的男子是幸福的。因为恋人可望可即,但处于思念阶段的男子往往有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思,如《陈风月出》;或表现对爱人情有独钟,如《郑风出其东门》;或表现与爱人难舍难分的情愫,如《王风采葛》。

《王风采葛》中男子的恋人去采葛而使两人一日未见。这位多情男子便唱出了思念的绝唱“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在与恋人分别后,短短的一天在他焦灼的等待中,始而“如三月兮”,继而“如三秋兮”,最后竟“如三岁兮”。这种逐步加深的心理时间形象地描绘了男子对情侣思念的深切。《陈风月出》中的男子在“月出皎兮”的夜晚怀念“佼人”不能自止。三章逐次递进,愈想愈难以排解,最后一个“惨”写出了男子想念美人而不得的忧思。《郑风出其东门》表现了男子对恋人的思念及专一。男子在“有女如云”的情况下毅然唱出了“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的心声,展现了对爱人忠贞不二、重情重义的男子形象。

三、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男子形象

(一)琴瑟合鸣的幸福男子

《国风》中表现家庭生活和美的 篇章,例如《郑风女曰鸡鸣》和《齐风鸡鸣》。《郑风女曰鸡鸣》以夫妻俩对话的形式联句,叙述了早起、射禽、烧菜、对饮、相期偕老,杂佩表爱的欢乐及和谐家庭的生活画面。男子感念妻子对自己的深情厚谊表示自己愿意以杂佩“赠之”、“问之”、“报之”。一唱三叹,温柔体贴,殷勤备至。全诗虽以平凡的家庭生活背景展开,但却将夫妻之间琴瑟和谐的深厚感情展露无遗。《齐风鸡鸣》写的是一对夫妻的对话。全诗富有幽默意味,夫妻生活的情趣亦由此展现。此两首诗皆以夫妻日常生活展示了家庭生活的和美。

(二)二三其德的负心男子

在那“男为主,女为附”的时代,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女子往往处于被动境地。倘若女子所嫁非人,她们往往会遭无情地抛弃。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在《诗经》便是读起来让人肝肠寸断的弃妇诗。

《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的典型代表。全诗叙述了女子与氓恋爱、结婚、受辱和被弃的全过程。女主人公勤劳善良、温顺忠贞,却不能逃脱被抛弃的厄运。起初,氓主动与女子商量婚事,女子因“子无良媒”毅然嫁给氓。她以为与氓在一起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谁知婚后,男子待她前后不一,最终将她无情地抛弃。全诗通过历时的叙述,将一个虚伪丑陋、道德低下的负心男子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邶风谷风》、《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等都是弃妇诗。弃妇诗中的女子往往善良、勤劳、持家,但却遭无情的抛弃。一善一恶,在对比中呈现了负心男子的薄情。

(三)思家思妇的征戍男子

西周时期,为了抵抗北方猃狁的入侵,周王朝调遣了大批士卒及杂役去戍边,很多男子被迫离家,征戍男子的思家可想而知。

《豳风东山》是一首征人归途思乡的诗,其动人之处在于写思妻。男子思妻,并不直抒,而是假设妻子假借妻子之思,“鸡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室,我征聿至。”想象妻子思己实为进一步抒写自己对妻子的深切思念。《邶风击鼓》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出的思乡之歌。诗中最具魅力的是男子唱给妻子的'承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它表达了男子对妻子的珍视与忠诚。

(四)悼念妻子的男子

《诗经国风》中最催人泪下的便是悼亡诗。《邶风绿衣》是抒发对亡故妻子深切的思念。男子睹物思人,面对妻子的遗物,男子只能“忧心不已”。男子的感情迸发自内心深处,深沉而含蓄,怎能不令人动容呢?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种类繁多的男性形象,他们或执著求爱;或大胆求女;或幸福约会;或忠贞不二等等。《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几乎涵盖了求爱、恋爱、婚姻家庭的每个阶段。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婚恋家庭生活中的男子形象。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赏析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一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诗经 国风》的男性形象】相关文章:

1.诗经 国风

2.解密《诗经·国风》

3.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4.诗经·国风·抒情叙述

5.《诗经》中女性形象

6.诗经·国风·齐风·著

7.诗经·国风·郑风·清人

8.诗经·国风·邶风·凯风

9.《诗经》国风·王风全文

10.《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

下载word文档
《《诗经 国风》的男性形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