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诗经·国风·墉风·蝃蝀

诗经·国风·墉风·蝃蝀

2024-05-02 07:56: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unnyxf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诗经·国风·墉风·蝃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国风·墉风·蝃蝀,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国风·墉风·蝃蝀

篇1:诗经·国风·墉风·蝃蝀

原文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注释

蝃蝀(音dì dòng):彩虹,爱情与婚姻的象征。在东:彩虹出在东方。

有行:指出嫁。

隮(音jī):一说升云,一说虹。 崇朝:终朝,整个早晨,指从日出到吃早餐的时候。

乃如之人:象这样的人。怀:古与“坏”通用,败坏,破坏。昏姻:婚姻。

大:太。信:贞信,贞节。命:父母之命。

译文

一条彩虹出东方,没人胆敢将它指。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父母和兄弟。

朝虹出现在西方,整早都是濛濛雨。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兄弟和父母。

这样一个恶女子啊,破坏婚姻好礼仪啊!太没贞信太无理啊!父母之命不知依啊!

诗经故事

狄人打进卫国的那天,东方是有一道虹的。

那天傍晚上传回来的消息是卫懿公让狄人给杀死在苇花荡里了,天空就下起了小雨来,东方就出现了那道虹,满城的人都在细雨中纷纷逃了出去,向着那道虹的方向跑去,齐国就在那方呢。

鱼儿出城时还是和父母兄弟在一起的,行至一个高坎时,雨中路滑,跌了一跤,黑暗中爬起身来就跟着前面的人影快步的撵了上去。

待到天见光时,才发现周围都是陌生人了,父母兄弟一个也见不着了,当下她就坐在路边上哭开了。

行路的人匆匆从她的身边跑过,不时的传来狄人赶上乱杀人的消息,谁也没功夫停下来多看一眼这个在路边啼哭的女子。不一会儿,就只剩下了鱼儿一人了,大路上的人都向四下的田野中躲藏开来,周围很快就没了人影。

马蹄声从后面赶了上来,一个虬髯大汉从后面飞奔而来,待从鱼儿身边掠过时,急停下脚,一把把她推到路边的草丛中蹲下,急急扯了几棵树枝罩在鱼儿的身上,才顺着大路奔下。

马蹄声到鱼儿的藏身处止住了,长刀挥过。罩鱼儿身上的树枝被挑到了一边,零乱的黑发下露出一张已无半点血色、紧闭着双眼,却很清秀的脸来。

长刀在半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带着光收入了刀鞘,马背上跳下一个汉子,装束打扮和卫人很是不同,除护胸甲外,一身的皮毛装扮;可能是他的马力甚快,也许是同伴都散入了田野搜捕,鱼儿的面前倒只有他一人了。

只见他拔开草丛,一把捞起已麻木了半身的小鱼儿,扛在肩上,呵呵一笑,走到马儿身旁,把鱼儿横放上马背,又一把撕烂鱼儿的衫子,把她的双手捆了起来,才拢起鱼儿的黑发,细细的打量着鱼儿的脸来。

鱼儿的眼睛睁了开来,又惊恐的张开了小嘴,声音还没发出,红白之物便溅了鱼儿一脸,那人晃了晃一头栽到了马肚皮下。

先前跑开的虬髯大汉,双手捏着一根粗树棒子,站在了鱼儿的眼前,见那人倒下了,扔下树棒,慌乱的在那人身上摸索了一番,解下了长刀、弓箭,揣好少许财物,跨上马,带着鱼儿朝南跑去。

天上又下起了雨,越下越大,那马儿丝毫也不耽搁的跑着,直跑得不知东西南北的到了一条小河边,把两人双双从马背上甩进了水中。

河中水涨了,从河里爬起来的两人,牵着马淋着雨,沿着河岸朝上游走去,想寻着一个渡河的地方。

直到鱼儿的肚子咕噜叫时,那虬髯汉才发觉自已也饿了,可鱼儿已记不清她是第几次有了饿的感觉了。

虬髯汉从背上的包袱中举出一包炒豆来,看一看已被水泡胀了,抓出一把给了鱼儿,边走边吃。

寻至一花水处两人过了河,又走了不知多长时间,发现了一树林深处的一间草房,都乏力了,就把马栓在了小院中,两人进了屋去,屋内空无一人,两人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

坐了一会后,虬髯汉又站起来看了看屋外,见雨又下大了,才走到火塘边,生着了火,对鱼儿说:“姬家小姐姐,你过来烤一下吧。”姬鱼儿抬起头来,吃惊的问道:“大哥认识我?你是谁啊?”“姬员外家的漂亮千金城中谁人不知啊,你和你哥哥到右公子府上时,我见过你的。”“哦,那你是?”“我是公子府上的磨工,是下人呢。”“大哥叫啥名字?”“我姓商,爹妈叫我无命的。”“哦,谢谢无命哥哥的救命之恩。”姬鱼儿站起身来,款款的行了一个礼,商无命赶忙还一礼,说:“都是乡亲,不用谢的。”

两人烤了一会后,都昏昏的睡了过去,也不知过了多少时辰,醒时,雨停了,出门一看,一抹斜阳从云缝中透出洒进林中,照得林稍上的湿淋淋的叶子闪红光,一道彩虹挂在林子的上空,姬鱼儿看着那虹,激淋淋的打了个寒颤,说:“也不知我爹爹他们去了那了?”商无命说:“右公子昨天走时,让我看家的,可狄人进城后,到处杀人,我看情形不对,跑了出来,出城后见狄人都朝东追去了,我就朝南方跑,半道上遇见了你,你爹妈可能也朝东去了,你怎么跑南边来了啊?” “昨夜黑,不知怎么跑这边来了,无命哥哥,我们朝那里去啊?”“天黑了,今夜就歇这吧,明早再说。”说着,商无命找来了一捆麦草给那马吃,又四处看了看,见无人影,放心的回到屋中,燃起了火,将吊罐中盛上了水,煮上了寻出的麦和豆,两人吃了后,又倦在火塘边睡了。

一夜无雨,可清晨太阳刚露一小脸,云就又拥了上去,那道虹又挂在了西边,商无命带着鱼儿上了马,朝南方走去时,雨又漂了下来。

三年后,卫国重立,卫文公兴农重商,减赋惠工,劝学任能,招卫人重回卫地,商无命带着小鱼儿才回到了卫国。

小鱼儿去见她的父母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姬员外听说姬鱼儿私下里嫁了人,还嫁的是个磨工下人,气不知打那里出,严令下人,不准鱼儿进家门,那小鱼儿就在门外哭开了: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鉴赏

这是一首对某个私奔女子的讽刺诗。《后汉书·杨赐传》唐李贤注引《韩诗序》云:“《蝃蝀》,刺奔女也。”宋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刺淫奔之诗”。作诗者的意图很明白,是想通过反面说教,以规范当时的`礼仪制度。《毛诗序》以为“《蝃蝀》,止奔也”,则是从正面说教的角度去解说诗旨的。

开端“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是起兴。蝃蝀,即彩虹,又称美人虹,其形如带,半圆,有七种颜色,是雨气被太阳返照而成。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识,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如刘熙云:“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释名)彩虹在东边出现,自然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所以大家都“莫之敢指”。接下去引出正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有行,即出嫁。单这两句似乎看不出诗人的褒贬之意,然联系前面的起兴,诗人无疑是将淫邪的美人虹来象征这个出嫁的女子。所以前两句虽是兴,但兴中兼比,比兴合一,诗的讽意在不言中也就显露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二句亦见于《诗经》的《泉水》、《竹竿》,很可能是当时陈语,因而多引用之。

次章是首章的复叠。隮,亦指虹。陈启源云:“蝃蝀在东,暮虹也。朝隮于西,朝虹也。暮虹截雨,朝虹行雨。”(《稽古编》)所以“朝隮于西”接下便有“崇朝其雨”之句。说了暮虹,又说朝虹,这样反反覆覆,诗人就是旨在强调这个出嫁女子婚姻的错乱。

第三章点明题目。“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像这样的女人啊,破坏婚姻礼仪啊”。如此刻薄斥骂的语气,表明了诗人对私奔行为的愤愤不平。这种愤愤不平基于两点,一是“大无信也”,即私奔者只知思男女之欲,而不能自守贞信之节;二是“不知命也”,即私奔者背人道、逆天理,不知婚姻当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全诗结构看,前两章是蓄势,此章为跌出,即戴君恩所谓“一二为三章立案也” (《读诗臆评》)。第一、第二章的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为此章蓄足了力量,故一经跌出,语意自然强烈。此章四句末尾语助词“也”字的连用,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破坏婚姻制度的私奔行为的痛心疾首。

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不从母命的私奔女子,其实正是一个反抗礼教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封建社会对婚丧喜庆有着极其严格的礼仪规定,如婚事就得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无权自主择偶。《诗经·齐风·南山》中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反映了当时周代社会的婚姻规范。或许此诗的女主人公就是《诗经·鄘风·柏舟》中那个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 的少女,在得不到父母体谅的情况下,为追求爱情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私奔到意中人那里自主结合。这种大胆的私奔行为无疑为封建礼教所不容,所以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便将她视作淫妇而进行严厉的斥责。从诗中两引当时陈语“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来看,她的这种愤怒的抗争也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同情,诗中所谓的“莫之敢指”,实际正是千夫所指。“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她尽管走出了这反抗的一步,但其悲惨的结局是不难想像的。孔子说“诗可以观”,这首诗便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诗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篇2:诗经·国风·墉风·君子偕老

诗经·国风·墉风·君子偕老

原文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

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英文翻译

The husband's to their old age,

In her headdress, and the cross-pins, with their six jewels;

Easy and elegant in her movements;

[Stately] as a mountain, [majestic]as a river,

Well beseeming her pictured robes: –

[But] with your want of virtue, O lady,

What have you to do with these things?

How rich and splendid

Is her pleasant-figured robe!

Her black hair in masses like clouds,

No false locks does she descend to.

There are her ear-plugs of jade,

Her comb-pin of ivory,

And her high forehead, so white.

She appears like a visitant from heaven!

She appears like a goddess!

How rich and splendid

Is her robe of state!

It is worn over the finest muslin of dolichos,

The more cumbrous and warm garment being removed.

Clear are her eyes; fine is her forehead;

Full are her temples.

Ah ! such a woman as this!

The beauty of the country!

注释

偕老:共同生活到老。

副:王后的首饰。

筓:簪。

珈:饰玉,又称步摇,加在筓下,垂以玉,有六个。

委委:步行很美的样子。

佗佗:身材长大美丽。

如山如河:形容疑重、深沉的样子。

象服:华丽的礼服

不淑:不善。

如之何:奈之何

玼:音此,花纹绚烂,形容玉的.色彩很鲜明。

其之翟也:绣着山鸡图案的象服

鬒:音诊,美发,形容头发又黑又密。

髢:音敌,用假发编织的髻。

瑱:音掭,耳坠

揥:音替,剃发针

扬:广场,指前额宽广方正。

皙:白色。

胡:何,为什么。

瑳:音搓,形容玉色洁白。

展:展衣,用白纱制作。

絺:音吃,细葛布;

绁袢:夏天穿的薄衫

清扬:形容眉清目秀,容貌漂亮。

媛:美女。

译文

她是丈夫终生伴,头戴发髻金玉簪。举止端庄仪态美,庄重深沉似河山,穿起礼服身份显。她的品行好端端,还有何话可以说!

华丽鲜明真高贵,绣雉礼服穿身上。头发如同乌云黑,假髻无需带头间。美玉充耳垂耳边,象牙搔头真漂亮。眉宇宽阔白肤现。何似美丽天仙般?何似天神将人寰?

华丽鲜亮显贵,白纱礼服身上穿。上罩薄薄细纱衣,贴身内衣在里边。清秀美丽有气质,眉宇宽阔美容颜。确实就像这个人,倾城美人多娇艳!

简介

《君子偕老》讽刺卫国宣夫人宣姜外貌的美丽,华贵而行为丑陋无耻,但诗人写得很含蓄、委婉,构思奇特,描写细致,写宣姜的服饰仪态华贵雍容,写美如天神的容颜气质,末章特别写她夏日淡装,繁复不惜笔墨。其实这正是诗人独俱匠心之处,以美写丑,从反面讽刺,主要一句“子之不淑”,画龙点睛。美的外貌与丑的灵魂形成强烈的反差,也就造成了更为深长的讽刺意味。

鉴赏

《君子偕老》一诗的主旨,除清魏源《诗古微》以为是哀夷姜之诗外,古今各家多从《诗序》之说,以为是刺宣姜之作。不过,《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孔疏云:“毛以为由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别有小君内有贞顺之德,外有服饰之盛,德称其服宜与君子偕老者,刺今夫人有淫泆之行,不能与君子偕老。”他们显然认为此诗所写的服饰仪容之美属于理想的“小君” (国君之妻)。而朱熹《诗集传》则说:“言夫人当与君子偕老,故其服饰之盛如此,而雍容自得,安重宽广,又有以宜其象服。今宣姜之不善乃如此,虽有是服,亦将如之何哉!言不称也。”他以为服饰仪容之美乃是反衬宣姜人品行为之丑。在这点上今之学者又多从朱熹之说。

全诗三章,首章七句,次章九句,末章八句,错落有致。首章揭出通篇纲领,章法巧妙。宣姜本是卫宣公之子伋的未婚妻,不幸被宣公霸占,后来又与庶子顽私通,劣迹斑斑。“君子偕老”一句基此而来,起调突兀如当头棒喝,寓意深婉,褒贬自明。“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四句造语奇特,叙服饰与叙仪容相交叉,词藻工美,极力渲染宣姜来嫁时服饰的鲜艳绚丽,仪容的雍容华贵。末二句“子之不淑,云如之何”,逗露讥刺,全诗惟此二句是刺意,其他均是赞叹称美之辞,但此二句与“君子偕老”一句遥相呼应,暗自缀合,含蓄蕴藉,藏而不露。

次章与末章用赋法反覆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美。次章起始“玼兮玼兮”六句与末章起始“瑳兮瑳兮”四句复说服饰之盛,次章“扬且之皙也”三句与末章“子之清扬”四句是复说容貌之美。“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二句神光离合,仿佛天仙帝女降临尘寰,无怪乎姚际恒《诗经通论》称此诗为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并谓“‘山河’、‘天帝’,广揽遐观,惊心动魄,有非言辞可释之妙”。“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二句巧于措辞,深意愈出,余音袅袅,意味无穷。这两章造句齐整,意象迷离,所以陈继揆《读风臆补》说:“后两章逸艳绝伦,若除去 ‘也’字,都作七字读,即为七言之祖。”

全诗反覆铺陈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盛美,是为了反衬其内心世界的丑恶与行为的污秽,铺陈处用力多,反衬处立意妙,对比鲜明,辛辣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篇3:诗经·国风·墉风·相鼠

诗经·国风·墉风·相鼠

原文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

相:(xiāng香)《书·盘庚上》:“相时民,犹胥顾于箴言。”《史记·滑稽列传》:“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这里用为看、亲自看之意。如:相亲、相中。

齿:《左传·隐公十一年》:“不敢与诸任齿。”《庄子·天下》:“百官以此相齿。”这里用为并列、次列之意。

止:古通“耻”。这里用为羞耻之意。

体:通“履”。《诗·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管子·心术下》:“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君子也。”这里用为体验,实行之意。

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管子·五辅》:“”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译文

看那老鼠有张皮,却见有人没威仪。

却见有人没威仪,为何还活不倒毙!

看那老鼠有牙齿,却见有人无廉耻。

却见有人无廉耻,活着不死等何时!

看那老鼠有肢体,却见有人不懂礼。

却见有人不懂礼,何不赶快就死去!

诗经故事

卫国的老百姓是很无奈的了。

自武公以后,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国君,能让卫国的百姓在人前夸上一夸,拽一拽的了,除了碌碌无为者外,就是弑兄欺父,霸妻灭子匪类一般的人君了,到了卫懿公手上,那根本就没了一点国君的样子了。

此人自小好养鹤,若放在现在,去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应该说那是一个很不错的人选了,但在那时他只能当国君;可这位仁兄当了国君却不干国君的事,整日里把他的那些鹤儿宝贝的不得了,只把鹤儿当作大臣贤能来看呢,分封了不少的官儿给他的那群鹤;什么大将军,小太保,司寇、司马胡乱地封;

最可怪的是他的大将军发情时,他就让宫里的宫女,脱光了衣服,沾上一身的鹤毛,去陪他的鹤将军玩耍;这事又让大臣们看见了,很多的.人都劝谏了一番,可他根本就懒得理的呢。

卫国就在这帮宝气的治理下一天不如一天了,国势早没了武公时的强盛,那被武公赶走的夷狄,却老记着几百年前的事呢,终于他们打上卫国的家门来了。

听说要狄人打来的卫懿公,现才记起了他还是一国之君呢!忙让人传令,招调兵马,但已没得几个人听他的了,大家伙儿说:你不是有一大帮的鹤将军、鹤司马的吗?就让它们去打仗吧。

无奈中的卫懿公只好领着华龙滑和礼孔一干亲信去了荥泽迎敌,他领兵在前面走着,后面卫国的百姓也就唱着骂着: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

鉴赏

这首诗古有二说:《毛诗序》以为是刺在位者无礼仪,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则认为是“妻谏夫之诗”,此本《鲁诗》说。后一说虽然有何楷、魏源、陈延杰诸家的阐发,但究竟由于所申述的内容与本诗所显露的深恶痛绝的情感不吻合,故为大多数说诗者所不取,而从毛序郑笺之说。

《诗经》中写到“鼠”的有五首(《雨无正》“鼠思泣血”之鼠通癙,未计),除本诗外,其他四首都是直接把鼠作为痛斥或驱赶的对象,确实“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古而然。而本诗却有所不同,偏偏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卫国“在位者”作对比,公然判定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诗人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至于所刺的“在位者”是谁,所刺何事,虽曾有过多种说法,但我以为已无法考实,翻开卫国的史册,在位者卑鄙龌龊的勾当太多,如州吁弑兄桓公自立为卫君;宣公强娶太子伋未婚妻为妇;宣公与宣姜合谋杀太子伋;惠公与兄黔牟为争位而开战;懿公好鹤淫乐奢侈;昭伯与后母宣姜乱伦……父子反目,兄弟争立,父淫子妻,子奸父妾,哪一件不是丑恶之极、无耻之尤!这些在位者确实禽兽不如,禽兽尚且恋群,而他们却是骨肉相残。本篇诗人咬牙切齿,无疑是有感而发。拙著《诗经选注》曾指出:“《相鼠》一诗就是卫国统治者丑恶行为的总概括,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

本篇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复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第一章“无仪”,指外表;第二章 “无止(耻)”,指内心;第三章“无礼”,指行为。三章诗重章互足,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诗经》重章的一种类型。本诗尽情怒斥,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所谓“痛呵之词,几于裂眦”(牛运震《诗志》);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二、三句重复,末句又反诘进逼,“意在笔先,一波三折”(陈震《读诗识小录》,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

篇4:诗经·国风·墉风·干旄

诗经·国风·墉风·干旄

原文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

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孑孑:特出之貌。指旗显眼,高挂干上。干旄(音毛):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浚:地名。 旄,同“牦”,牦牛尾。

纰(音皮):连缀。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姝(音书):美好。畀(音必):给,予。

旟(音于):画有鸟隼的旗。 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组:编织。

旌(音京):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

告(音谷):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告同予。

译文

高高飘荡牦牛旗,仪仗来到浚城郊。

雪白丝绳镶旗边,骏马四匹向前奔。

美丽动人好姑娘,你要什么送给你?

高高飘荡鸟隼旗,仪仗来到浚城头。

雪白丝绳镶旗边,骏马五匹向前奔。

美丽动人好姑娘,你要什么赠予你?

高高飘荡羽毛旗,仪仗来到浚城里。

雪白丝绳镶旗边,骏马六匹向前奔。

美丽动人好姑娘,你要什么聘娶你?

诗经故事

浚河水流哗啦啦,浚邑城出了个美娇娃,娇娃浚邑城中住,南大街上第五家。

浚邑城中伊老爷子的小孙女伊花花,年方一十六岁,自从春上在浚河柳林社祠中,对歌子出名后,名声就传出去了。以前五国四方加卫国的老少爷们都认为美女只在齐国出,可自打伊花花对歌亮相后,这个看法就变了;都说齐国女子好,花花更比齐女妙。

龙果果的父亲是楚国大司马,果果是响当当的高干子弟,那年正好一十八岁,正值春情萌动之时,虽说是楚国也有很多的好女子,可那时的楚国,还是蛮荒之地,而卫国地处中原,发达文明楚国自然是无法比的,所以果果自已和家里都一心一意的想娶一个卫国姑娘,这就和卫国的男子都想娶一个齐国的美女的心情是一样的。

龙果果到卫国时正是春季,一路上除了饱览卫国景色外,就是到处打听那家有绝色的女子;听说浚邑柳林社祠春上有男女青年对歌相会时,就也匆匆的赶了去。

龙果果见伊花花时,对歌正在浚河岸边进行;龙果果赶去看了,只是伊花花唱歌时,他在浚河的对岸,远远看去只见柳树下一个窈窕的白衫女子,飘飘然、袅袅婷,轻启珠喉,音若黄鹂,语词敏捷华美,唱得一干小伙子都败下阵来,后来许国的唐公子开唱了,才和伊花花唱了个棋逢对手。

龙果果隔着一河,想对歌可声音难传,只好静静的听伊花花和许公子唱着,最后见伊花花从柳树下走了,才发觉天已快黑了,回旅店的路上就一路打听过去了,才知道了对歌的女子叫伊花花。

第二天,龙果果就把他很威风的旄牛尾巴作流苏的旗子插在了大车上,用四匹花马拉车,又准备了几件楚山玉佩作礼物,就打算到浚邑城中求婚去了;当他带着随从坐着车,款款行到浚郊时,却看见前面走着一队人,车子上也飘着一杆旗,旗子周边织丝绳,上面还绣了一双展翅飞舞的`大凤凰,前面是五匹白马拉着车,后面抬礼的人也比自已的多。

龙果果一见,驾车在郊外打了几个转转,想了想,此去无益,就驾车回到了住所,忙派人送信回府,随后就是日夜不安的等着家里的来人来信了。

一个半月后,家里的人终于来了,还带来了他在信上说要的所有物品,此时已是夏初了。

那一天浚邑城的百姓可算是开眼了,龙果果驾着六匹白马拉着的大花车,后面还跟六辆黄亮亮桐油车,上面的人个个衣鲜明亮,礼物也全明摆在了车上,黄灿灿的是金,白晃晃的是玉,五颜六色的绸和缎,上飞下跳的是鹤与猿,一杆随风起舞的白色大旗上,绣着一个花不愣登的大老虎,周围缀满了银色的丝绳,最让人新奇的是上面还有一条像征着主人身份的白旄牛尾。

龙果果游了浚郊绕都城,绕完都城逛大街,等到缓缓行到南大街上第五家伊老爷子的大门口时,看热闹的人早已拥的是水泄不通了;待到随从去叫开门,说明来意后,伊老爷子亲自出门来了。

可伊老爷子一句话说出,龙果果的头就晕了,就也没下车来,去进那伊家的门。

伊花花三天前就嫁与了许公子。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鉴赏

《干旄》一诗,古今解其主旨之说甚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所载,有十三种。各家之说,可谓洋洋大观,但其中影响较大的,也不过《毛诗序》为代表的“美卫文公臣子好善说”、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卫大夫访贤说”和现代一些学者所持的“男恋女情诗说”三种,恰好代表了古代经学汉学、宋学两大体系和五四运动兴起后新学的观点。推敲起来,如果从文本本身所含信息出发去理解诗旨,似乎还是“卫大夫访贤说”比较可取些。按:毛传解“四之”、“五之”、“六之”为 “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 “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这儿,他指出了毛诗说的关键性破绽。另外,马瑞辰稽考古文献,指出:“是古者聘贤招士多以弓旌车乘。此诗干旄、干旟、干旌,皆历举召贤者之所建。”(同上)由此又可见,相比较而言,“男恋女情诗说”谓此诗写一个男性贵族青年乘车赶马去见他的情人,虽从字面上也解释得通,但不如“卫大夫访贤说”那样证据较充足一些。或许,有人会像清姚际恒那样,以为“《邶风》‘静女其姝’、《郑风》‘彼姝者子’,皆称女子,今称贤者以姝,似觉未安”(《诗经通论》)。但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得好:“‘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

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 “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同上)的对象,朱熹以“之”为 “答其礼意之勤”(同上)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真觉“踌躇有神”(牛运震《诗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清邓翔《诗经绎参》说此诗是东汉张衡《四愁诗》“所夺胎”,因为张氏诗中有“美人赠我金错刀(金琅玕、貂襜褕、锦绣段),何以报之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之句。邓氏持“好美善说”,故有此言。不过他所说的此篇诗作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可信的。

篇5:诗经·国风·墉风·桑中

诗经·国风·墉风·桑中

原文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鄘:春秋国名。在今河南淇县南,卫辉东北处。

爰:在什么地方。

唐:唐蒙,以名菟丝。

沫:音媚,古地名,在卫国境内春秋时期卫国的城邑,在今河南淇县南。

谁之思:思念的是谁

孟:老大。

孟姜:姓姜的大姑娘

期:约会

桑中:沫邑的一个小地方,有人说是桑间,风俗放荡。

要:音邀,邀约。

上宫:城角楼

弋:姓

淇:淇水

葑:音封,蔓菁菜

译文

采摘女萝在何方?就在卫国沐邑乡。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姜。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采摘麦子在哪里?就在沐邑北边地。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弋。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采摘芜菁哪边垄?就在卫国沐邑东。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庸。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诗经故事

最早的歌声一定是从山谷中飞出,从原野中飞出,从田间地头中飞出。

一十八岁的唐望楚就是一个会唱歌的好手。

唐家世代为祭司,社祠中的大小祭祀活动都由唐家的老人来主持,并一代代的传将下来,因此唐家祖祖辈辈也就都传下了一付好嗓音,登高一呼,声映十里,是很寻常的事呢。

当然也不会是天天都有祭祀活动的,也不能靠祭祀先人来养家糊口的,因此,务好农耕,仍是唐家主要的生计。

除了务农,还会一些法术的,祭司是通神通灵的人,进山识得兽印,下水寻得龟踪,听风辩得鸟迹,坐定入幽也能寻得你家十八辈的祖宗来见哦。这些都使得唐氏一门在乡里乡亲中有很高的威望,各家有了大小事,都会请唐家人去看看、坐坐、说说、解解。

若是有人生了病,就更得请唐祭司去瞧瞧了,一般的跌打、中暑、伤风、蛇咬,唐祭司嚼上一点草药抹一抹,让煎上一点苦汤喝一喝,总会好的。

若有五劳七伤之类的慢性不适,去唐家讨上一点黄粉状的药末子,或泡酒、或煮汤,服上三月半年的,就能治的差不多的。

唐家什么都好,可就是人丁不兴,到唐望楚出世时,他家已是五代单传了;说来也怪,唐家家境好时,任他娶妻纳妾的生的再多,只有一丁;家境差时,屋中唯糟糠一妻,也只传一丁。这样的人家,打仗拉夫的事自然就离他家很远了,唐家的祖祖辈辈也对那些打打杀杀的事是深恶痛绝,一门心思的去寻那救人性命的法子去了。

因此唐望楚很小就识得了山间田野里的药草,八岁就会在社祠里唱辞请神,十二岁能下地锄草,十四岁跟着大人进山打猎,十六七岁时,和他一样大的孩子们就忙着当兵打仗的事了,而他却成了村中各种事都离不了的人物。

好嗓音、本事多、又长的帅,自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像;不管何地何时传出了唐楚望的歌声,那和唱的声音总此起彼落的从四方响起。

春来了,花开了,鸟儿的叫声也清脆了,下地干活、上山采药、挥网捕鱼,忙得流汗的唐望楚,歇息时总会扯开嗓子,吼上一阵。唱得那听见的人儿,面红心跳的躲在桑林之中,可又忍不住的应起歌来。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方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鉴赏

这是一首情诗。分歧只在于是暴露世族贵族男女欲乱成风之作,还是青年男女的相悦之词。《毛诗序》云:“《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欲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朱熹等持前说者大多是受《毛诗》影响,并举姜、弋、庸乃当时贵族姓氏为证。而持后说者往往纯从诗意把握,认为全诗轻快活泼,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炽烈爱情,并无讽刺之意,更谈不上是贵族男女欲乱后的无耻自白。

从诗本身来看,前者证据不足,仅凭姓氏难以论定主人公身份。况且,诗序本就是汉儒以“比兴”解诗的产物,其对诗旨的解释时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后说似乎又过于主观。按近人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云:“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宫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又云:“其祀桑林时事,余以为《鄘风》中之《桑中》所咏者,是也。”孙作云亦有同样的.见解。鲍昌《风诗名篇新解》推衍郭氏之说,认为上古蛮荒时期人们都奉祀农神、生殖神,“以为人间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中,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桑中》诗所描写的,正是古代此类风俗的孑遗”,“决不能简单斥之为‘欲乱’”。这种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可以说是很中肯綮的。

诗三章,全以采摘某种植物起兴。这是上古时期吟咏爱情、婚嫁、求子等内容时常用的手法之一,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采摘植物与性有着某种神秘的或是象征性的联系,至于两者之间在文化上为何能牵系在一起或如何发生瓜葛,这与原始交感巫术有关,在此不作详论。但若从现代美学角度来看,以采摘植物起兴爱情等题材,在审美上和爱情上倒也有一定的同构同形关系,因为炽热的情欲与绿意葱茏的草木都可给人带来勃然的欣悦。所以,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蕴意。

“兴”以下的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欢后的甜蜜回忆里。除每章改换所欢爱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覆咏唱在“桑中”、“上宫”里的销魂时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缠绵,写来又直露无碍,如数家珍。似乎以与多位情人幽会为荣乐,表现了一位多情浪子渔色后的放荡、得意心态,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这种心态的表露,尤其每章句末的四个“矣”字,俨然是品咂、回忆狂欢之情时的感叹口吻。近人或认为孟姜、孟弋、孟庸当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诗经》中运用复沓的家法。《诗经》中用复沓虽只更换个别词汇,但无论更换的是动词、名词,诗意上多有所递进或拓展,比较典型的如《周南·芣苢》中的“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却记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若此诗中三姓实指一人,一者整首诗三章全为重复,不免过于臃肿拖沓,毫无意味;二者也与“群婚性的男女欢会”的诗意不合。因此不取此说。

此篇在今天看来虽然格调不那么高,但音韵谐和,读来圆美流转,琅琅上口。若依自古以来的“用诗”体例,抛开其隐含的本意,作为一首热烈活泼的情歌来看,也无不可。

篇6:诗经·国风·墉风·柏舟

诗经·国风·墉风·柏舟

原文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汎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姑娘婚姻不得自由,向母亲倾诉她坚贞的爱情。一说姑娘爱恋一个男子,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髧:(音旦)头发下垂状

两髦:(音毛)男子未成年时剪发齐眉

仪:配偶

之:到

矢:誓

靡它:无他心

只:语助词

特:配偶

慝:(音特)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译文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中慢慢游。

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发誓至死不另求!

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边慢慢游。

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 发誓至死不变心!

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

诗经故事

共姜是想着馀的,每到夜深人静之时,那种思念越切,想得让她心痛。

十六岁时她就嫁给了馀,新婚之夜熟悉了他,那个沉稳的、言语不多的馀,那个被卫釐侯立为太子的馀。

馀娶共姜时已是二十八岁了;早年间卫釐侯考查后人,选立太子,就让几个孩子都散落到了民间去历练,到后来,他的弟弟和接交了很多的江湖奇士、学会了交际、礼、乐、射、驭等等,而馀却一门心思的扎到了田间地头,对天时、节气、历法、天象、耕、织、渔、猎等等知道了很多,小百姓们也都愿意和馀在一起相处。

卫釐侯认为馀务的是国之根本,加上馀是长子,大臣们也是向着馀的,就立了馀为太子,可他的心中着实是喜欢和要多一些,在后来的时间里,对和的赏赐也多了许多,而馀当了太子后,仍和当太子之前一样的,忙于考察着每一年的耕种稼收,当然,那一年卫釐侯为他娶了共姜。

共姜是很漂亮的,太子的夫人啰,当然是在全国挑选的好女子呢。馀娶了她后,做事就更加谨慎了,每天也回的比以前早了很多,早早的回家陪着共姜,年龄上的差异,使得馀很是心疼共姜。娶了共姜后,馀也没生出再纳别的女子为妃的想法,他觉得此生有共姜为伴,也就够了。

两人恩恩爱爱的过了十多年,如果事情是平平常常的发展的话,如果馀不是太子的话,那么这两人之间将是平平淡淡又甜甜蜜蜜的渡过一生的;可馀是太子呢,并且是一个非常诚实、非常务实的人,所以一切都生出了变故来。

卫釐侯死后,馀继了卫侯的位,新君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安葬死去的老子卫釐侯,这也是卫釐侯早几十年前就交给馀去办的事,墓是早就修好了的。

事情办的很顺利,一个月后,馀领着文武百官把卫釐侯的棺木送去了墓地安葬,共姜戴着重孝,送安葬的队伍出了东门,看着馀领着队伍远去,一直到看不见时,才款款回到宫中,等着馀的归来。

一直等到天黑定以后,馀也没见回转,正心焦时,有人回报说墓地里出了大事了,正心慌时,和回来了,哭着对共姜说,墓门塌下把馀关在了墓道里了。

共姜的心口一痛眼前一黑便失去了知觉,醒时已是三天之后了。而人也到了卫宫后面的一个荒芜冷清的大院中,身边有四五个老年宫女听着使唤,门上有三四个老门丁看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守在她的身边,直流着眼泪。

和当了卫武公,那卫宫自然是他住的`地方了,就把共姜母子迁到了后院。

共姜能行动后,去了墓地看望,沉重的墓门石早已实实的落下,非万钧力无法打开,更何况先王的墓道一封,是任何人也不能动的了,透过石门,共姜切切的感到馀在门后凄惨绝望的样子,他是在喊叫,可没有喊别的人,只是一个劲的叫着共姜,这个世界上若还有让他留恋的东西,也只能是共姜了。

共姜的头要撞上石门时,她的女儿哭了,哭声止住了她的行动,她对着墓门喊道:“馀,孩子们大了,我再来陪你。”擦了擦泪,可无论如何也拭不干净,只好任它滴涌,扯着几个孩子,上了车,回了城。

从那时起,共姜每晚都会梦见馀。卫武公把馀封为了共伯,自然是不能称侯了。

天下没有不操心儿女的父母,共姜的母亲很替女儿担心的,虽说是卫武公供养着母子四人,可那共姜还三十岁不到呢,今后那漫长的岁月,一个人着实难熬,就让共姜的父亲上朝时奏请了卫武公,请恩允共姜改嫁,卫武公很大谅的就应了下来,并且还介绍好几个合适的人选。

共姜的母亲心里一个石头就放下了半块,急急忙忙的派人去接了女儿回家,吃过饭后,就细细的和女儿说开了此事,话一开头,就被女儿拦了回去,那共姜说: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汎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鉴赏

旧说多将这首诗与《邶风》中同名之作混为一谈,认为是共姜自誓之作。或以为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节,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作此诗(《毛诗序》);或认为是共伯被弑,共姜不嫁自誓,作此诗(三家诗)。古人称丧夫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为“柏舟之节”,皆原于旧说。而这些旧说多胶柱鼓瑟,实不可取。

其实诗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原是一个待嫁的姑娘,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着两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这首诗反映了《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这首诗还接触到一个更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古今中外,在择偶的问题上,母亲和女儿的意见往往不能一致。母亲相中的,女儿不屑一顾;女儿中意的,母亲坚决不准带回家来。这种事不但古代有,今天还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例如白俄罗斯民歌《妈妈要我出嫁》中,妈妈给女儿挑了好多人家,女儿的表态都是“妈妈我不嫁给他!”印度尼西亚民歌《哎哟妈妈》中,女儿为自己辩解说:“哎哟妈妈,你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

妈妈也曾年轻过,为什么一旦成了妈妈,就不理解年轻人的心思了呢?这是因为女儿是跟着感觉走,而妈妈多了些岁数,就多了些世故。这是因为妈妈健忘,多了些功利,就少了些热情;多了些理智,就少了些感觉。老是看家底呀,看文凭呀,看几大件呀,女儿都烦透了。殊不知“甜蜜的爱情从哪里来?是从那眼睛里到心怀”——与家底无关、与文凭无关、与几大件也无关。

母女的意见不统一,爱情就发生了危机。女儿要么放弃己见,要么作坚决的抗争。看来诗中女主人公是持后一种态度的:至死誓靡它!坚决到这种程度,母亲也就难办了。但要为娘的改变主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娘呀天啊,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这一声叹息,使得诗的内容变得沉甸甸的。

和《国风》、《小雅》中的多数篇章一样,这也是一首歌词。在形式上属于典型的两章叠咏:中心意思在第一章中已经说完,但只唱一遍不够味;所以第二章变易韵脚上的字,将同样的意思再唱一遍。实际上也就一支曲子,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还是很常见的。

【诗经·国风·墉风·蝃蝀】相关文章:

1.《诗经:蝃蝀》译文及赏析

2.诗经·国风·齐风·著

3.诗经·国风·郑风·清人

4.诗经·国风·邶风·凯风

5.《诗经》国风·王风全文

6.诗经 国风

7.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

8.诗经·国风·齐风·敝笱

9.诗经·国风·魏风·葛屦

10.解密《诗经·国风》

下载word文档
《诗经·国风·墉风·蝃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