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蝃蝀》译文及赏析
“虎摆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诗经:蝃蝀》译文及赏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诗经:蝃蝀》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诗经:蝃蝀》译文及赏析
《诗经:蝃蝀》译文及赏析
《诗经:蝃蝀》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注释:
1、蝃蝀:彩虹,爱情与婚姻的象征。在东:彩虹出在东方。
2、有行:指出嫁。
3、隮:一说升云,一说虹。 崇朝:终朝,整个早晨,指从日出到吃早餐的时候。
4、乃如之人:象这样的人。怀:古与“坏”通用,败坏,破坏。昏姻:婚姻。
5、大:太。信:贞信,贞节。命:父母之命。
译文:
一条彩虹出东方,没人胆敢将它指。
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父母和兄弟。
朝虹出现在西方,整早都是蒙蒙雨。
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兄弟和父母。
这样一个恶女子啊,破坏婚姻好礼仪啊!
太没贞信太无理啊!父母之命不知依啊!
赏析:
这是一首对某个私奔女子的讽刺。《后汉书-杨赐传》唐李贤注引《韩诗序》云:“《蝃蝀》,刺奔女也。”宋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刺淫奔之诗”。作诗者的意图很明白,是想通过反面说教,以规范当时的礼仪制度。《毛诗序》以为“《蝃蝀》,止奔也”,则是从正面说教的角度去解说诗旨的。
开端“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是起兴。蝃蝀,即彩虹,又称美人虹,其形如带,半圆,有七种颜色,是雨气被太阳返照而成。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识,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如刘熙云:“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释名)彩虹在东边出现,自然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所以大家都“莫之敢指”。接下去引出正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有行,即出嫁。单这两句似乎看不出诗人的褒贬之意,然联系前面的起兴,诗人无疑是将淫邪的美人虹来象征这个出嫁的女子。所以前两句虽是兴,但兴中兼比,比兴合一,诗的讽意在不言中也就显露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二句亦见于《诗经》的《泉水》、《竹竿》,很可能是当时陈语,因而多引用之。
次章是首章的复叠。隮,亦指虹。陈启源云:“蝃蝀在东,暮虹也。朝隮于西,朝虹也。暮虹截雨,朝虹行雨。”(《稽古编》)所以“朝隮于西”接下便有“崇朝其雨”之句。说了暮虹,又说朝虹,这样反反覆覆,诗人就是旨在强调这个出嫁女子婚姻的错乱。
第三章点明题目。“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像这样的女人啊,破坏婚姻礼仪啊”。如此刻薄斥骂的语气,表明了诗人对私奔行为的愤愤不平。这种愤愤不平基于两点,一是“大无信也”,即私奔者只知思男女之欲,而不能自守贞信之节;二是“不知命也”,即私奔者背人道、逆天理,不知婚姻当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全诗结构看,前两章是蓄势,此章为跌出,即戴君恩所谓“一二为三章立案也”(《读诗臆评》)。第一、第二章的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为此章蓄足了力量,故一经跌出,语意自然强烈。此章四句末尾语助词“也”字的连用,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破坏婚姻制度的私奔行为的痛心疾首。
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不从母命的私奔女子,其实正是一个反抗礼教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封建社会对婚丧喜庆有着极其严格的礼仪规定,如婚事就得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无权自主择偶。《诗经-齐风-南山》中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反映了当时周代社会的婚姻规范。或许此诗的女主人公就是《诗经-鄘风-柏舟》中那个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的少女,在得不到父母体谅的情况下,为追求爱情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私奔到意中人那里自主结合。这种大胆的私奔行为无疑为封建礼教所不容,所以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便将她视作淫妇而进行严厉的斥责。从诗中两引当时陈语“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来看,她的这种愤怒的抗争也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同情,诗中所谓的“莫之敢指”,实际正是千夫所指。“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她尽管走出了这反抗的一步,但其悲惨的结局是不难想像的。孔子说“诗可以观”,这首诗便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诗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篇2:诗经——《蝃蝀》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注释:
蝃蝀:音帝东,彩虹。爱情与婚姻的象征。旧俗认为男女婚姻错乱,淫风流行,不守礼节,虹气就盛。
在东:暮虹在东方出现。
指:用手指点。旧俗,以手指虹不祥。
女子有行:女子出嫁,但这种出嫁与寻常不同。
朝隮:早上的虹。早上出虹预示有雨。
西:音记,升
崇:与“终”通,
终朝:整个早上。
乃如之人:这样的一个人。
怀:欲,想
无信:不固守那不合理的“贞信”
不知命:不知女子的婚姻当听从父母之命。
赏析:
《蝃蝀》谴责一个女子没有听从父母之命,私奔而行,表现了当时的婚姻礼俗。诗以彩虹出东兴起,引出女子的出行,用民间风俗描写暗含着贬斥,第三节却又是直斥其行,发而议论,不知这是否可算议论入诗?
篇3:诗经·国风·墉风·蝃蝀
原文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注释
蝃蝀(音dì dòng):彩虹,爱情与婚姻的象征。在东:彩虹出在东方。
有行:指出嫁。
隮(音jī):一说升云,一说虹。 崇朝:终朝,整个早晨,指从日出到吃早餐的时候。
乃如之人:象这样的人。怀:古与“坏”通用,败坏,破坏。昏姻:婚姻。
大:太。信:贞信,贞节。命:父母之命。
译文
一条彩虹出东方,没人胆敢将它指。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父母和兄弟。
朝虹出现在西方,整早都是濛濛雨。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兄弟和父母。
这样一个恶女子啊,破坏婚姻好礼仪啊!太没贞信太无理啊!父母之命不知依啊!
诗经故事
狄人打进卫国的那天,东方是有一道虹的。
那天傍晚上传回来的消息是卫懿公让狄人给杀死在苇花荡里了,天空就下起了小雨来,东方就出现了那道虹,满城的人都在细雨中纷纷逃了出去,向着那道虹的方向跑去,齐国就在那方呢。
鱼儿出城时还是和父母兄弟在一起的,行至一个高坎时,雨中路滑,跌了一跤,黑暗中爬起身来就跟着前面的人影快步的撵了上去。
待到天见光时,才发现周围都是陌生人了,父母兄弟一个也见不着了,当下她就坐在路边上哭开了。
行路的人匆匆从她的身边跑过,不时的传来狄人赶上乱杀人的消息,谁也没功夫停下来多看一眼这个在路边啼哭的女子。不一会儿,就只剩下了鱼儿一人了,大路上的人都向四下的田野中躲藏开来,周围很快就没了人影。
马蹄声从后面赶了上来,一个虬髯大汉从后面飞奔而来,待从鱼儿身边掠过时,急停下脚,一把把她推到路边的草丛中蹲下,急急扯了几棵树枝罩在鱼儿的身上,才顺着大路奔下。
马蹄声到鱼儿的藏身处止住了,长刀挥过。罩鱼儿身上的树枝被挑到了一边,零乱的黑发下露出一张已无半点血色、紧闭着双眼,却很清秀的脸来。
长刀在半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带着光收入了刀鞘,马背上跳下一个汉子,装束打扮和卫人很是不同,除护胸甲外,一身的皮毛装扮;可能是他的马力甚快,也许是同伴都散入了田野搜捕,鱼儿的面前倒只有他一人了。
只见他拔开草丛,一把捞起已麻木了半身的小鱼儿,扛在肩上,呵呵一笑,走到马儿身旁,把鱼儿横放上马背,又一把撕烂鱼儿的衫子,把她的双手捆了起来,才拢起鱼儿的黑发,细细的打量着鱼儿的脸来。
鱼儿的眼睛睁了开来,又惊恐的张开了小嘴,声音还没发出,红白之物便溅了鱼儿一脸,那人晃了晃一头栽到了马肚皮下。
先前跑开的虬髯大汉,双手捏着一根粗树棒子,站在了鱼儿的眼前,见那人倒下了,扔下树棒,慌乱的在那人身上摸索了一番,解下了长刀、弓箭,揣好少许财物,跨上马,带着鱼儿朝南跑去。
天上又下起了雨,越下越大,那马儿丝毫也不耽搁的跑着,直跑得不知东西南北的到了一条小河边,把两人双双从马背上甩进了水中。
河中水涨了,从河里爬起来的两人,牵着马淋着雨,沿着河岸朝上游走去,想寻着一个渡河的地方。
直到鱼儿的肚子咕噜叫时,那虬髯汉才发觉自已也饿了,可鱼儿已记不清她是第几次有了饿的感觉了。
虬髯汉从背上的包袱中举出一包炒豆来,看一看已被水泡胀了,抓出一把给了鱼儿,边走边吃。
寻至一花水处两人过了河,又走了不知多长时间,发现了一树林深处的一间草房,都乏力了,就把马栓在了小院中,两人进了屋去,屋内空无一人,两人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
坐了一会后,虬髯汉又站起来看了看屋外,见雨又下大了,才走到火塘边,生着了火,对鱼儿说:“姬家小姐姐,你过来烤一下吧。”姬鱼儿抬起头来,吃惊的问道:“大哥认识我?你是谁啊?”“姬员外家的漂亮千金城中谁人不知啊,你和你哥哥到右公子府上时,我见过你的。”“哦,那你是?”“我是公子府上的磨工,是下人呢。”“大哥叫啥名字?”“我姓商,爹妈叫我无命的。”“哦,谢谢无命哥哥的救命之恩。”姬鱼儿站起身来,款款的行了一个礼,商无命赶忙还一礼,说:“都是乡亲,不用谢的。”
两人烤了一会后,都昏昏的睡了过去,也不知过了多少时辰,醒时,雨停了,出门一看,一抹斜阳从云缝中透出洒进林中,照得林稍上的湿淋淋的叶子闪红光,一道彩虹挂在林子的上空,姬鱼儿看着那虹,激淋淋的打了个寒颤,说:“也不知我爹爹他们去了那了?”商无命说:“右公子昨天走时,让我看家的,可狄人进城后,到处杀人,我看情形不对,跑了出来,出城后见狄人都朝东追去了,我就朝南方跑,半道上遇见了你,你爹妈可能也朝东去了,你怎么跑南边来了啊?” “昨夜黑,不知怎么跑这边来了,无命哥哥,我们朝那里去啊?”“天黑了,今夜就歇这吧,明早再说。”说着,商无命找来了一捆麦草给那马吃,又四处看了看,见无人影,放心的回到屋中,燃起了火,将吊罐中盛上了水,煮上了寻出的麦和豆,两人吃了后,又倦在火塘边睡了。
一夜无雨,可清晨太阳刚露一小脸,云就又拥了上去,那道虹又挂在了西边,商无命带着鱼儿上了马,朝南方走去时,雨又漂了下来。
三年后,卫国重立,卫文公兴农重商,减赋惠工,劝学任能,招卫人重回卫地,商无命带着小鱼儿才回到了卫国。
小鱼儿去见她的父母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姬员外听说姬鱼儿私下里嫁了人,还嫁的是个磨工下人,气不知打那里出,严令下人,不准鱼儿进家门,那小鱼儿就在门外哭开了: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鉴赏
这是一首对某个私奔女子的讽刺诗。《后汉书·杨赐传》唐李贤注引《韩诗序》云:“《蝃蝀》,刺奔女也。”宋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刺淫奔之诗”。作诗者的意图很明白,是想通过反面说教,以规范当时的`礼仪制度。《毛诗序》以为“《蝃蝀》,止奔也”,则是从正面说教的角度去解说诗旨的。
开端“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是起兴。蝃蝀,即彩虹,又称美人虹,其形如带,半圆,有七种颜色,是雨气被太阳返照而成。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识,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如刘熙云:“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释名)彩虹在东边出现,自然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所以大家都“莫之敢指”。接下去引出正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有行,即出嫁。单这两句似乎看不出诗人的褒贬之意,然联系前面的起兴,诗人无疑是将淫邪的美人虹来象征这个出嫁的女子。所以前两句虽是兴,但兴中兼比,比兴合一,诗的讽意在不言中也就显露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二句亦见于《诗经》的《泉水》、《竹竿》,很可能是当时陈语,因而多引用之。
次章是首章的复叠。隮,亦指虹。陈启源云:“蝃蝀在东,暮虹也。朝隮于西,朝虹也。暮虹截雨,朝虹行雨。”(《稽古编》)所以“朝隮于西”接下便有“崇朝其雨”之句。说了暮虹,又说朝虹,这样反反覆覆,诗人就是旨在强调这个出嫁女子婚姻的错乱。
第三章点明题目。“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像这样的女人啊,破坏婚姻礼仪啊”。如此刻薄斥骂的语气,表明了诗人对私奔行为的愤愤不平。这种愤愤不平基于两点,一是“大无信也”,即私奔者只知思男女之欲,而不能自守贞信之节;二是“不知命也”,即私奔者背人道、逆天理,不知婚姻当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全诗结构看,前两章是蓄势,此章为跌出,即戴君恩所谓“一二为三章立案也” (《读诗臆评》)。第一、第二章的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为此章蓄足了力量,故一经跌出,语意自然强烈。此章四句末尾语助词“也”字的连用,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破坏婚姻制度的私奔行为的痛心疾首。
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不从母命的私奔女子,其实正是一个反抗礼教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封建社会对婚丧喜庆有着极其严格的礼仪规定,如婚事就得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无权自主择偶。《诗经·齐风·南山》中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反映了当时周代社会的婚姻规范。或许此诗的女主人公就是《诗经·鄘风·柏舟》中那个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 的少女,在得不到父母体谅的情况下,为追求爱情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私奔到意中人那里自主结合。这种大胆的私奔行为无疑为封建礼教所不容,所以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便将她视作淫妇而进行严厉的斥责。从诗中两引当时陈语“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来看,她的这种愤怒的抗争也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同情,诗中所谓的“莫之敢指”,实际正是千夫所指。“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她尽管走出了这反抗的一步,但其悲惨的结局是不难想像的。孔子说“诗可以观”,这首诗便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诗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篇4:诗经《绸缪》译文及赏析
诗经《绸缪》译文及赏析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译文
把柴草捆得更紧些吧,那三星高高的挂在天上。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看见如此好的人呀。你呀你呀,你这样的好,让我该怎么办呀?
把柴草捆得更紧些吧,那三星正在东南角闪烁。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看见如此的良辰美景呀。你呀你呀,这样好的良辰美景,让我该怎么办呀?
把柴草捆得更紧些吧,那三星高高的挂在门户之上。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看见如此灿烂的人呀。你呀你呀,你这样的明丽,让我该怎么办呀?
赏析
学者们认为跟婚礼有关,是因开头有绸缪束薪四字,绸缪二字很好理解,缠绕状,亦可引申为缠绵,束薪原本也很简单,就是扎起来的柴火,但学者魏源认为,它是一个比兴,古代娶嫁燎炬为烛,少不了要用干柴即薪,因此,《诗经》里所有关于娶妻的诗,都以析薪暗示。
他说得底气十足,可这个因为所以,实在有些牵强,一个有妇之夫寂寞地伐木析薪之时,没准就会想起自家老婆的温柔,只要他这么一动念,在魏源先生眼中,就有要犯重婚罪的嫌疑了。
为什么束薪不可以是实指呢,假如你早几年去过北方,或者干脆就是个北方人,一定会对北方原野上那些露天的柴垛留有印象,《绸缪》是唐风中的一首,唐地即今山西临汾到太原一带,我问过老家在当地的朋友,都说小时候不但见过柴垛,还有草垛,麦秸垛等等,秋天里孩子们的一大乐趣就是抽来点着,苍色清风里那一团火光,远远地望过去甚是壮观。
先把那些淘气的孩子撂下,重新回到远古,撇开名家们甚是笃定的注释,只用我的眼睛我的心去看那些字眼,是另一种场景,观众消失,背景隐退,连时空的参照都没有,我看到的,是无尽洪荒里的一场邂逅。在那个于史无载的黄昏,在谁家沉静的柴垛前,在三两小星的注视下,起初不经意的他和她,猝然间打了个照面。
遇见陌生人,不见得就有什么特别意义,我们每天都要见到那么多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即使有搭讪与寒暄,转眼就忽略不计。若是有人让你惊疑于这场遇见,让你有一种需要追根究底的不真实感,一定是这个人身上具有的某种化学元素,改变了遇见的形态。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这是内心的欢喜在呼喊。在见到你以前,没有任何预兆,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度过一生无数日子里的一个,清晨,正午,黄昏,这一天眼看将尽,我却在这光阴的拐角处,在这平凡的柴垛前,遇见你。
说起来是如此的轻飘,不过是两个人凑巧走到此处,抬抬脚的事情,可是在生命里,却是那样的不容易,几米有言:我遇到猫在潜水,却没遇到你。我遇到狗在攀岩,却没遇到你。我遇到夏天飘雪,却没遇到你。我遇到冬天刮台风,却没遇到你。我遇到猪都学会结网了,却没遇到你。我遇到所有的不平凡,却遇不到平凡的你。是啊,潜水的猫,攀岩的狗,夏天的雪花,冬天里的台风,乃至会结网的猪,都是身外之物,而你,却是一直盛放在我心中的那个人,好像一颗深埋已久的种子,在这一刻突然生根发芽结蕾绽放,一个粲字,传达出那种不可方物的光华。
只是,假如这遇见的背景,是刚刚进入的大学,或者,是初次报道的新单位,或者,再庸俗一点,是父母长辈安排的相亲宴,这个故事,都有延续下去的可能,遇见是一个序曲,后面更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可以期待。可惜,都不是,他们唯一的时间的'参照,是三两小星,唯一的空间的参照,是齐整的柴垛,这空旷的背景,固然使彼此的恋慕更加纯粹和令人感动,却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
换成现代社会,有点像地铁站台的邂逅,当地铁缓缓驶来,隔着玻璃窗,你与对面的男子或女子四目相对,内心惊动,但又能怎样,你上去,他(她)下来,犹如相逢于黑暗的海面上,擦出耀眼的火花,再重新投入到人流汹涌之中,消失于对方的生命里。
是这样无根无由的爱意,多么让人无奈,所以紧接着是这样的叹息: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那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自问,一种没有出路的追索,遇见作为一个奇迹已经发生,可是,奇迹之后呢?纵然是如此幸运地遇见这样一个你,接下来我又能怎么办?
篇5:诗经《氓》译文及赏析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氓:民,指弃妇的丈夫。此处系追述婚前的情况。
蚩蚩:《毛传》:“蚩蚩者,敦厚之貌。”《韩诗》蚩亦作嗤。嗤嗤,犹言笑嘻嘻。
布:布泉,货币。
贸:买。此句犹言持钱买丝。
匪:通作“非”。
即:就。这句说,来就我商量婚事。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
顿丘:本为高堆的通称,后转为地名。在淇水南。淇水又曲折流经其西方。
愆(qian,阴平)期,过期。愆,过。
将(qiang,阴平),愿、请。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期,谓约定的婚期。
乘:登上。垝(gui,上声)垣,已坏的墙。
复关:为此男子所居之地。一说,关,车厢。复关,指返回的车子。
涟涟:泪流貌。
载:犹言则。
尔:你。卜:用龟甲卜卦。筮:用蓍草占卦。
体:卦体、卦象。咎言,犹凶辞。犹言卜筮结果,幸无凶辞。
车:指迎妇的车。
贿:财物。指陪嫁。
沃若:沃然,肥泽貌。这句以桑叶肥泽,喻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一说,喻男子情意浓厚的时候。
于嗟两句:于嗟,即吁嗟,叹词。鸠,鸟名。《毛传》:“鸠,鹘鸠也。食桑葚过,则醉而伤其性。”此以鸠鸟卜可贪食桑葚,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耽:乐,欢爱。
黄:谓叶黄。陨,堕,落下。这句以桑叶黄落喻女子颜色已衰。一说,喻男子情意已衰。
徂尔:嫁往你家。徂,往。
三岁:泛指多年,不是实数。食贫,犹言过着贫苦的日子。
汤汤(读若shang,阴平):水盛貌。
渐:渍,浸湿。帏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爽:过失,差错。
贰:即“忒”的假借字。忒,差失,过错。行,行为。这句连上句说,女子并无过失,是男子自己的行为有差忒。
罔极:犹今言没准儿,反复无常。罔,无。极,中。
二三其德:言其行为再三反复。
靡室劳矣:言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无,不。室,指室家之事,犹今所谓家务。
夙兴夜寐,起早睡晚。夙,早。兴,起,指起身。
靡有朝矣:言不止一日,日日如此。
言:句首语词。遂,犹久。这两句说,我在你家既已久了,你就对我粗暴,虐待我了。
咥(xi,去声)然:大笑貌。
静言思之,静而思之。言:句中语词。
躬:身。悼,伤。此句犹言独自悲伤。
隰(xi,阳平):低湿之地。泮,同“畔”,边沿。这句连上句说,淇尚有岸,隰尚有泮,而其夫却行为放荡,没有拘束。
总角:结发,谓男女未成年时。宴:安乐,欢乐。此女子当在未成年时即与男子相识。
晏晏:和柔貌。
旦旦:即怛怛,诚恳貌。旦为“怛”的假借字。
不思其反:不要设想这些誓言会被违反。此为当时男子表示自己始终不渝之词。
反,指违反誓言的事。是,则。已,止,指爱情终止,婚姻生活结束。这两句大意说,我是没有想悼你会违反誓言,但我们的爱情却就这样地完了呀!
篇6:诗经《氓》译文及赏析
这是《诗经》中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把弃妇的悲愤一泻无余地抒写了出来。
从中使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夫妻关系如何才能持久?在传统社会中,这个问题使无法讨论的,因为道德准则规定了妻子是附属于丈夫的,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另一方面,对丈夫却少有约束,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对作丈夫的网开一面,可以可以三妻四妾,而不必将情感专注于一个女人。
如今传统的观念和道德准则已随时代发生了改变,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维持夫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并未解决,并且由于观念的巨大变化,甚至还更加突出。
仅靠美貌来维持夫妻关系,显然是幼稚的。花无百日红。美丽的花朵,也有凋谢的时候。再漂亮的脸蛋儿,也会有徐娘半老人老珠黄之时。更要紧的是,当两个人朝朝夕夕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处时,漂亮的`脸蛋儿无法弥补彼此间的各种摩擦和矛盾。性格是否相合,生活习惯是否能彼此容纳,观念是否一致等等比脸 蛋更加重要。它们的融合补充有助于关系长久健康地持续发展。
以为感情不会变化,或者以为感情可以代替一切,同样也是天真的。初恋时的激情不可能始终保持高热度,随着结婚、生子、度日,热度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接近冷漠状态。如果对情感的期望值太高,那么情感热度降温带来的失望就会越大,挫折就会越深。这么说来,夫妻长期相处就没有情感了吗?肯定不是。情感的确是使夫妻关系和谐的重要粘合剂,但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有现实的基础。外表的吸引力,性格的投合,情趣的一致,性生活的和谐等等,是不断为情感提供活力的源泉。另一方面,这些因素中的变化,也会对情感产生微妙的影响。如何意识到各种变化,并努力使它们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倘若对此麻木不仁,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事情发生了转折,情感出现剧变,再来呼天叫地,就迟了。西方格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夫妻间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也不是一天出现的,必须像培育花朵一样地经常松上、浇水、施肥、剪枝、除虫、防冻,才可能使之茁壮成长。
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和不断充实的情感。世上没有架在空中的爱情,只有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度日中生长起来的爱情。
涉及夫妻关系的因素实在大多了。仔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公牵一葛动半山似地产生连锁反应。这不单单是变不变心的问题,也不单单是所谓女人独立的问题(男人同样也有独立的问题)。从令天的立场来看,仅仅以某种固定不变的观念来评判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夫妻关系,简单地指责这不对那不道德,已经大大地落伍与僵化了。
篇7:诗经硕鼠译文及赏析
这首诗选自《诗经·魏风》,是《伐檀》一诗的姊妹篇。《伐檀》写的是一群觉醒了的奴隶们,在伐檀运木、砍辐斫轮造车的时候,因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对奴隶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而《硕鼠》则是由思想上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发展到行动上进行反抗了。
这首诗是《诗经》中少有的几篇纯乎比体诗之一。比体诗的特点是全诗“以彼物比此物”,诗中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通过“咏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这首诗着重描述令人憎恶的偷食老鼠,但一望而知,是比喻不劳而食的剥削者。通过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作了集中、形象的表现。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表现了十分强烈的抒情性。第一章,首二句是对“硕鼠”的希求,希求它“无食我黍”。再下两句,指责“硕鼠”的刻薄。三岁,指多年。多年来我用粮食养活你,你却只管自己不顾我的死活。下四句,表示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安乐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感情有三次变化,一次比一次强烈!各节之间,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象征奴隶主的硕鼠,由食黍、食麦到食苗,一层比一层残酷,因而,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也一层比一层递进,一章比一章更为强烈!各章均重叠“硕鼠”,对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的仇视情绪与反抗行动。令后世读者为之叹息掉泪。它的思想性、战斗性都是十分强烈的。
这首诗的主要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它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的提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硕鼠》的“适彼乐土,爰得我所”,“适彼乐国,爰得我直”的社会幻想,到后来儒家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出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再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出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理想,再到康有为《大同书》提出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社会理想,在我国二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否定阶级压迫和剥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思想传统。“尽管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启迪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诱导了劳动人民的追求,鼓舞了劳动人民的斗争,其价值和意义是无论如何不能低估的”(张树波《名作欣赏》)。恩格斯在高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曾称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是“属于一切时代伟大的智士之列的”(《〈德国农民战争〉序》)。应当说,《硕鼠》一诗的作者、我们的这位先辈诗人,也是理应列入“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
这首流传千古的比体诗,在艺术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喻体(硕鼠)选择得好。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二是贴切、生动。所谓贴切,就是认真地概括喻体——老鼠和本体——奴隶主的共同点,抓住了二者的共同特征。因此,一提到老鼠,人们便自然会联想到剥削人民的奴隶主,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又加以夸张,突出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三是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用老鼠比喻剥削者,与作者的爱憎感情相一致。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在一辈辈的读者群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一成功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篇8:《杕杜》诗经译文及赏析
《杕杜》诗经译文及赏析
《杕杜》
先秦:佚名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杕杜》译文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杕杜》注释
有杕(dì地):即“杕杕”,孤立生长貌。杜:木名。赤棠。
湑(xǔ许):形容树叶茂盛。
踽踽(jǔ举):单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
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
比:亲近。
佽(cì次):资助,帮助。
菁菁:树叶茂盛状。
睘睘(qióng穷):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杕杜》鉴赏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读者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时,心情同样很沉重,因为它也是一首流浪者之歌。当然,它比《拉兹之歌》古老得多。
全诗二章,章九句,复沓章法,二章内容除用韵换字外基本相同。起首“有杕之杜,其叶滑湑”,用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流浪汉相对照,既相映成趣,又相对生愁。赤棠虽孤单,还有繁茂树叶作伴,自己却是“光杆司令”一个,相比之下树要比人幸运得多。所以这“兴”又是“反兴”。诗人看到孤树,伫足留连,忽而觉得同病相怜,忽而叹人不如树,感触纷纭。这种独特心理感受与流浪者身份相切合,很有典型意义。关于这流浪者的性别,闻一多《风诗类钞》另有妙诠:“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牡曰棠,牝曰杜。’”那末这流浪者竟是一位未婚少女,那就更显悲哀了。此说可备参考。
起首二句,也可谓“兴而赋也”。第三句“独行踽踽”才是全章的灵魂。整首诗就是描写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踽踽独行者的.苦闷叹息。此句独立锁住,不加铺叙,以少驭多,浓缩了许多颠沛流离的苦境,给人无限想像空间。此句点出了流浪者,成为前后内容的分水岭,前是流浪者所见,后是流浪者所思。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风尘仆仆的行人还是有的,但心为形役,各有各沉重的精神枷锁与自顾不暇的物质烦恼,没有人肯去对一个陌路人相濡以沫。这时,流浪者想到了同胞手足的兄弟亲情,是“他人”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小雅·常棣》所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亲人,家园,不知在何方。异域他乡的流浪者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中想得很多很多,只能在想像中求得一些慰藉。正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孤苦伶仃,只能划火柴在光亮中幻想着已上天国的奶奶来呵护自己,心灵感到一丝温暖。兄弟虽好,毕竟在虚无缥缈中,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不禁“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嗟”字直贯最末副歌式复唱四句。
叹息的内容很平实浅近,也正是流浪者的最基本需要:行人为什么不来亲近我?我没有兄弟在旁,为什么不来帮助我?孤独寂寞,呼天抢地,两个激问中蕴藏着浓重的绝望和忧伤。落难的人犹如落水的人,非常需要救援,可没有人会来、没有人能来济助他。这确实是一声令人心寒的长叹。
由此推想,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战乱,或是饥荒。《小雅·常棣》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死丧祸乱既平清,一家生活也安宁。那时虽有亲兄弟,反觉不如朋友亲)可作反证。是战争使骨肉离散,沦为难民。又《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是灾荒使百姓失所,乞食四方。不管哪种情况,这首抒写心灵感受的流浪者之歌,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向后世真实展示了一幅古代难民的流亡图,其艺术视角很独特,给人启迪。
旧说如《毛诗序》谓“《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为今人所不取;而朱熹《诗集传》谓此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则差为近之。
《杕杜》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先秦时代,被认为是一首“闺思诗”,丈夫久役不归,妻子在家等待,久不得果,心中思念、焦虑至极,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排遣。
篇9:《采蘩》诗经译文赏析
《采蘩》
先秦:佚名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诗经:蝃蝀》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2.诗经全文及译文
5.瑶池译文及赏析
7.风译文及赏析
10.《诗经·硕鼠》翻译及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