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教案 秦靖文
“mthink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语文古诗教案 秦靖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语文古诗教案 秦靖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语文古诗教案 秦靖文
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秦靖文
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吴方言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词句解析。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三、教学建议 1.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比如《牧童》一诗,对“六七里”和“三四声”,就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理解,而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来体会实际的意思,想象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 比如《舟过安仁》,“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再比如《清平乐・村居》,“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篇2:语文教案 美文欣赏《昂起头来更美》 秦靖文
语文教案 美文欣赏《昂起头来更美》 秦靖文
教课目标:让孩子们树立自信,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他们明白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聪明还是愚笨,自信都可以让自己变得美丽,变得富有。 首先播放《挥着翅膀的女孩》等励志歌曲让孩子们欣赏 讲读原文 原文: 看它是一头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内在比外表更重要)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 (通过这个小故事你觉得珍妮为什么在以为戴上蝴蝶结后昂起头呢?如果有一天就算你没有漂亮的蝴蝶结,在一群漂亮的孩子们中间你会用什么方式让别人发现你的美丽呢?) 启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小故事结束后介绍一些有关于自信的名人,启迪孩子们树立真正的自信,告诉孩子们自信源于一种内在执着的努力而不是虚浮的自负)篇3:语文古诗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篇4:语文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略知诗意,背诵课文。
3、积累语言。
4、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类型:精读课
教学准备:①挂图。②观察大自然中的小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请几个同学讲讲对小草的认识。
2、师归纳(板书课题:草)
二、师范读《草》。
三、生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生读带局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读诗歌,了解大致意思。
3、小组且讨论后汇报解决。
(1)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
(2)“一岁一枯荣”出示春草、秋草图(生讲两幅图的不同)。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再看秋草图。
4、朗读全诗。
六、背诵诗歌。
七、读课本P7的诗。
八、讲白居易的小故事。
九、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怎样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写。
4、讲评。
十、作业:
背诵古诗《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背诵《草》。
2、出示早春与晚春图进行比较。
3、描绘春天的景色。
4、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四、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急走:快跑
3、出示图画,找出以下景物。
4、自由讲诗意,师归纳。
5、小组表演诗歌。
6、表演后认识到晚春的景色很美。
7、朗读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宿新制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五、写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
3、师范写、生书写。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篇5:语文古诗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篇6:语文古诗教案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
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⑶汇报。
渭城朝雨。
篇7:语文教案-古诗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3.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学习《望庐山瀑布》。
1. 导入 新课。
2. 读诗。
(1)试读。
(2)同桌互读。
(3) 师生共同读。
2. 理解。
(1)粗通诗意。
[4]
篇8:语文教案-古诗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篇9: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重要,从而抓紧时间学习。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并会背诵。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表达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闹钟、挂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
出示小闹钟,让学生观察秒针转一圈的轨迹。
二、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2、小组互动: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和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播知道不理解的问题。
3、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对古诗更有兴趣,加深记忆。
4、朗诵。
5、集体交流读书心得。
6、背诵三首古诗。
四、检查识字
学生开火车识字。]
五、总结
读了三首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打算怎样做?
板书设计:长歌行
劝学
惜时
篇10:《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3. 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5.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景象,揣摩诗意。
教学难点:
1.想象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图、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回家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两首古诗,领悟诗意,做到感情朗诵、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
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三、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
(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四、拓展训练
1. 背两首古诗
2. 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学习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向同学推荐自己搜集的古诗
二、写字教学
1、认读要写的字。
注意:窗、岭、鸣、银、泊的读音。
2、说说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怎么记的?
3、扩词练习。(吴字除外)
4、自己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看左右结构的字、上下结构的字、上中下、左中右结构的字分别有哪些?写的时候这些字该怎样摆才美观?
5、自己把生字描一描。你发现写哪些字要小心?
(如:含字上面是今字,不要写成令字;而岭字右边是令字,不是今字。银字右边顶上不要多写一点。泊字的白要写得瘦长一些,流字也不要忘记写右边的一点。柳字不要忘写中间的一撇。)
6、你们觉得自己哪个字写得漂亮,就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并说说怎样写好的?
7、自己写,每个生字写两个。师巡视
8、同学之间互相评议所写的字。
9、完成我会填的作业。读一读。
三、作业:
1、每个生字各写三个,各组两个词。
2、能默写本课诗的就默写。
板书: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绝句 唐
生 含 李白
川 杜甫
疑
18、雷雨
教学目标:
1、认识“压”等四个生字,学写“垂”等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3、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感情朗读
一、导入
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们想了解雷雨的所有景象吗?请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全班齐读。
(注意:垂是翘舌音。压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一声。)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扩词练习
5、说记字方法
6、抽生分自然段读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评议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想想本课写了雷雨的那些景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出示雷雨前的图,谁看着图来说说雷雨前的景象。谁来读读雷雨前的景象,从他的读书声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压抑)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此时的景象。播放雷雨前的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是啊,雨前的气氛真可怕,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
3、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出示图,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你们有何感受?(雨下得真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谁再来读读。配雨声齐读。
4、渐渐地,雷声和雨声都小了,天也亮起来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谁来读一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可画画、可表演、可读读等)上台展示。
5、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者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自己动笔写一写。
6、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十分有趣。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可以感受到。你们愿意做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儿来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吧。
四、拓展训练
1、感情朗读
2、观察天气,写日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文
2、读好日记
二、写字教学
1、认读生字
注意:垂、沉、阵、蜘蛛、蝉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2、扩词训练(蜘蛛、蝉不扩词。)
3、说记字方法
4、写字指导
(1) 自己分析所有字的结构,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 自己动笔描,说说:你的发现。
(如:垂字的中间一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其余两横长短差不多;压字不要丢掉点;彩字的三撇要对齐)
(3) 请小书法家上台表演自己写得好的字并说写的技巧。
(4) 自己书写生字,每个两个。
(5) 互相学习、评价。
5、完成读读抄抄。
6、作业:
1、抄写有关天气的优美文章。修改自己的日记。
2、每个生字各写三个,组两个词。
板书:雷雨
前:闷、压抑、可怕
中:雨越下越大
后:清新、愉悦
篇11:语文教案《古诗》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篇12:语文教案《古诗》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俺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知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知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同学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括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同学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语文古诗教案 秦靖文】相关文章:
1.陈靖文座右铭
2.古诗小学语文教案
4.语文 -古诗
5.古诗赠刘景文
6.赠刘景文 古诗
8.古诗教案
9.教案古诗
10.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