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
“szyiyou9933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方便大家学习。
篇1: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
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
杜甫诗歌体现出儒家的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唐代诗人中,杜甫的诗歌最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的中和精神。无论是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看,从选择的诗体形式看,从有意使用矛盾的对立统一看,还是从继往开来的诗史意义看,都是如此。
其一,杜诗在表达感情时体现了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中庸色彩。杜甫的儒家思想非常纯正。杜甫不但“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刘熙载《艺概》卷二),而且发展了儒学。莫砺锋说:“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典范……杜甫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以实际行为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尤其是关于‘仁’的内涵。”生活于离乱艰难之际,杜甫即使不在其位也谋其政,把儒家的仁爱思想发挥到极致,显示了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王安石笔下的杜甫:“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杜甫画像》)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的极端痛苦中,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看到“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名句,但其表现出来的思想仍然是儒家的“怨而不怒”。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至于杜子美则又不然……乃圣贤法言,非特诗人而已。不但如此,杜甫也说自己的诗法是从儒家而来,“法自儒家有”(《偶题》),这是最鲜明的态度。
其二,“和而不同”的诗体形式。杜诗对于当时的各种诗体,都积极参与创作,并大胆探索。根据莫砺锋的统计,杜甫有五古263首,七古141首,五绝31首,七绝107首,五律630首,七律151首,五排127首,七排7首。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杜甫诗歌的诗体形式非常全面,古体诗与近体诗同样得到了发展。唐朝前期,一度出现过古、近体诗互相排斥的现象,初唐的宫廷诗人喜欢写近体诗,陈子昂则对其大加鞭挞,他本人也很少写近体诗。即使到了盛唐,大诗人李白还在高喊“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五十九首》),尽管他本人其实从中受益不少。在杜甫的.创作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并存。他不仅是唐代写五排最多也最成功的诗人,而且开创了七排的新形式。五排和七排的发展、成熟,则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顶点。
除了在五排和七排上的创新外,杜甫的其他诗体也有一些变化。他的五古具有明显的“赋化”特点。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叙自凤翔北行至邠,再自邠北行至鄜沿途所见,纯用《北征》《东征》《西征》诸赋章法,化赋为诗,文体挹注转换,局度弘大,其风至杜始开。”如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前人常用的“纪游”和“咏怀”题材合而为一。他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不仅摆脱了音乐的限制,而且摆脱了古体的限制。元稹《乐府序》:“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就近体诗而言,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并发表政治见解,也是从杜甫开始的。为了让律诗表达更丰富和重大的内容,他还开创了组诗的写法。他的绝句也很有特色,一些作品重视对仗,甚至两联皆用对仗,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杜甫笔下,中国诗歌的诗体形式第一次变得如此丰富多彩。他能让这些诗体“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作家有意使用过这么多的诗体,他同时代的人也无人做到这一点。但在他之后,尤其是宋代以后,几乎所有有成就的诗人都做到了这点,这正可以看出杜甫的巨大影响。
其三,杜诗体现了众多矛盾的对立统一。从表现看,杜甫的诗歌充满着矛盾,不少论者都注意到了这类问题。其实不是矛盾,是杜甫在有意追求对立面之间的互相统一。杜甫把许多相反相成的矛盾放在一起,使得他的诗歌整体上更加具有“水火济济”之美。
在诗歌语言上,杜甫一方面非常注重读书的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的诗歌不但使用典故很多,而且达到了用典不啻口出的境地,如其《兵车行》中的前两句“车辚辚,马萧萧”竟然都是使用《诗经》中的句子。这一点后来被黄庭坚夸张为“无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杜甫强调“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事实上他长于自铸伟词,创造出许多精练生动的句子。如对其《登高》一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分析说:“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但同时,他又主动采用民间口语,如“三吏”“三别”直接让人物自己说话,中间不乏这样的语言。元稹说他:“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酬孝甫见赠十首各酬本意次用旧韵》其二)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中对他的这类语言评价很高:世徒见杜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子美之诗,颜鲁公之书,雄姿杰出,千古独步,可仰而不可及耳。
三者之中,不仅使用典故和自铸伟词是一组对立的矛盾,二者与家常语也构成一组对立的矛盾。
在诗歌技巧上,杜甫说自己一方面“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另一方面又“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表面看来这两者是截然相反的,其实这两者又是统一的。黄庭坚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朱熹说:“杜甫夔州以前诗佳,夔州以后,自出规模,不可学。”“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当处便押一个韵。”“人多说杜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8](P3326)乍一看,这些说法差别很大,但都承认了杜诗“浑漫与”的一面,其不同在于,黄庭坚是一流的大诗人,他看到了其中“诗律细”的一面,认为其中有“大巧”,是“平淡而山高水深”;而朱却认为是老杜的诗歌水平退步了。程千帆、莫砺锋《老去诗篇浑漫与——论杜甫晚期今体诗的特点及其对宋人的影响》认为,杜甫晚期今体诗在格律方面,有意打破平仄和谐,写入一些不尽合律的拗句;绝句多对仗;律诗对仗灵活而不拘滞。这些特点,使得其诗歌显得似乎不那么工巧,而更有古体诗的那份灵活,但其实又都是“有意”为之,这正好揭示了杜甫晚年的诗歌是有意把“诗律细”和“浑漫与”中和统一在一起的。
即使单纯从诗歌中感情的表达方式来说,也体现了对立统一。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命运饱含非常动人的感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滕王亭子二首》其一)等等。在这样的诗歌中,作者以己为诗中主人公,感情直接抒发。但在另外一些作品中,作者却让自己退到一边,仅冷眼旁观去记录所看到的东西。如《丽人行》只写外戚的春游时的奢华和气焰,作者未有一句可否;“三吏”“三别”干脆直接让诗中人物自己说话,作者主要是像史官那样记录而已。在上面所举的这些诗歌中,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抒情的方式而已,前一种表达较显露,后一种表达较隐秘。
其四,杜诗是把“学古”与“变古”融合得最好的典范。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位——“集大成”。他主张广泛地学习前人的诗歌成就,“转益多师是汝师”,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中唐元稹《唐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已是“集大成”的意思。以上两个说法主要从杜甫博采他人之长的角度提出,而其诗歌的创造性也非常突出。韩成武《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一文认为他有十项开拓。
于唐代,杜甫是最善于学习的,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大诗人,他是中国诗人中能够把“学古”与“变古”融合得最好的典范。他本人的诗歌具有多方面的风格。据《遯斋闲览》载,王安石曾经拿他和李白比较说:“白之歌诗,……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杜甫的“集大成”,特别是他的风格多样性给后人开启了许多不同的学诗法门。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云:“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皆出公之奇偏。”叶燮《原诗·内编》曰:“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戛,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先河。”他们的说法虽不同,实质并无区别,都强调了其对后代诗歌的巨大影响。
对于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承先启后的独特作用,前人从不同的方面多所阐发,其中明人胡应麟说得最为全面:“大概杜有三难:盛极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导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既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杜甫的诗歌显示了多方面的中和特点,这是他高于所有的唐代其他诗人的地方。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成熟期,宋型文化最富于中和精神,宋代诗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于中和之美的。明乎此,我们就能理解,杜甫最终成了宋诗的榜样,实在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篇2:论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
论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
摘 要:杜甫诗歌体现出儒家的中和之美,主要表现为“怨而不怒”的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诗体形式、相反相成的“水火济济”和继往开来的“集大成”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中和之美 怨而不怒 和而不同 水火济济 集大成
唐代诗人中,杜甫的诗歌最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的中和精神。无论是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看,从选择的诗体形式看,从有意使用矛盾的对立统一看,还是从继往开来的诗史意义看,都是如此。
其一,杜诗在表达感情时体现了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中庸色彩。杜甫的儒家思想非常纯正。杜甫不但“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刘熙载《艺概》卷二),而且发展了儒学。莫砺锋说:“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典范……杜甫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以实际行为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尤其是关于‘仁’的内涵。”[1](P12―13)生活于离乱艰难之际,杜甫即使不在其位也谋其政,把儒家的仁爱思想发挥到极致,显示了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王安石笔下的杜甫:“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v。”(《杜甫画像》)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的极端痛苦中,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看到“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名句,但其表现出来的思想仍然是儒家的“怨而不怒”。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至于杜子美则又不然……乃圣贤法言,非特诗人而已。[2](P453)不但如此,杜甫也说自己的诗法是从儒家而来,“法自儒家有”(《偶题》),这是最鲜明的态度。
其二,“和而不同”的诗体形式。杜诗对于当时的'各种诗体,都积极参与创作,并大胆探索。根据莫砺锋的统计,杜甫有五古263首,七古141首,五绝31首,七绝107首,五律630首,七律151首,五排127首,七排7首。[3](P236)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杜甫诗歌的诗体形式非常全面,古体诗与近体诗同样得到了发展。唐朝前期,一度出现过古、近体诗互相排斥的现象,初唐的宫廷诗人喜欢写近体诗,陈子昂则对其大加鞭挞,他本人也很少写近体诗。即使到了盛唐,大诗人李白还在高喊“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五十九首》),尽管他本人其实从中受益不少。在杜甫的创作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并存。他不仅是唐代写五排最多也最成功的诗人,而且开创了七排的新形式。五排和七排的发展、成熟,则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顶点。
除了在五排和七排上的创新外,杜甫的其他诗体也有一些变化。他的五古具有明显的“赋化”特点。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叙自凤翔北行至,再自北行至~沿途所见,纯用《北征》《东征》《西征》诸赋章法,化赋为诗,文体挹注转换,局度弘大,其风至杜始开。”[4]如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前人常用的“纪游”和“咏怀”题材合而为一。他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不仅摆脱了音乐的限制,而且摆脱了古体的限制。元稹《乐府序》:“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就近体诗而言,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并发表政治见解,也是从杜甫开始的。为了让律诗表达更丰富和重大的内容,他还开创了组诗的写法。他的绝句也很有特色,一些作品重视对仗,甚至两联皆用对仗,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杜甫笔下,中国诗歌的诗体形式第一次变得如此丰富多彩。他能让这些诗体“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作家有意使用过这么多的诗体,他同时代的人也无人做到这一点。但在他之后,尤其是宋代以后,几乎所有有成就的诗人都做到了这点,这正可以看出杜甫的巨大影响。
其三,杜诗体现了众多矛盾的对立统一。从表现看,杜甫的诗歌充满着矛盾,不少论者都注意到了这类问题。其实不是矛盾,是杜甫在有意追求对立面之间的互相统一。杜甫把许多相反相成的矛盾放在一起,使得他的诗歌整体上更加具有“水火济济”之美。
在诗歌语言上,杜甫一方面非常注重读书的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的诗歌不但使用典故很多,而且达到了用典不啻口出的境地,如其《兵车行》中的前两句“车辚辚,马萧萧”竟然都是使用《诗经》中的句子。这一点后来被黄庭坚夸张为“无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杜甫强调“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事实上他长于自铸伟词,创造出许多精练生动的句子。如对其《登高》一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分析说:“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5](P215)。但同时,他又主动采用民间口语,如“三吏”“三别”直接让人物自己说话,中间不乏这样的语言。元稹说他:“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酬孝甫见赠十首各酬本意次用旧韵》其二)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中对他的这类语言评价很高:世徒见杜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子美之诗,颜鲁公之书,雄姿杰出,千古独步,可仰而不可及耳。[6](P450)
三者之中,不仅使用典故和自铸伟词是一组对立的矛盾,二者与家常语也构成一组对立的矛盾。
在诗歌技巧上,杜甫说自己一方面“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另一方面又“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表面看来这两者是截然相反的,其实这两者又是统一的。黄庭坚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7](P471)朱熹说:“杜甫夔州以前诗佳,夔州以后,自出规模,不可学。”“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当处便押一个韵。”“人多说杜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8](P3326)乍一看,这些说法差别很大,但都承认了杜诗“浑漫与”的一面,其不同在于,黄庭坚是一流的大诗人,他看到了其中“诗律细”的一面,认为其中有“大巧”,是“平淡而山高水深”;而朱却认为是老杜的诗歌水平退步了。程千帆、莫砺锋《老去诗篇浑漫与――论杜甫晚期今体诗的特点及其对宋人的影响》认为,杜甫晚期今体诗在格律方面,有意打破平仄和谐,写入一些不尽合律的拗句;绝句多对仗;律诗对仗灵活而不拘滞。[9](P87―90)这些特点,使得其诗歌显得似乎不那么工巧,而更有古体诗的那份灵活,但其实又都是“有意”为之,这正好揭示了杜甫晚年的诗歌是有意把“诗律细”和“浑漫与”中和统一在一起的。 即使单纯从诗歌中感情的表达方式来说,也体现了对立统一。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命运饱含非常动人的感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滕王亭子二首》其一)等等。在这样的诗歌中,作者以己为诗中主人公,感情直接抒发。但在另外一些作品中,作者却让自己退到一边,仅冷眼旁观去记录所看到的东西。如《丽人行》只写外戚的春游时的奢华和气焰,作者未有一句可否;“三吏”“三别”干脆直接让诗中人物自己说话,作者主要是像史官那样记录而已。在上面所举的这些诗歌中,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抒情的方式而已,前一种表达较显露,后一种表达较隐秘。
其四,杜诗是把“学古”与“变古”融合得最好的典范。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位――“集大成”。他主张广泛地学习前人的诗歌成就,“转益多师是汝师”,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中唐元稹《唐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已是“集大成”的意思。以上两个说法主要从杜甫博采他人之长的角度提出,而其诗歌的创造性也非常突出。韩成武《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一文认为他有十项开拓。[10](P48)
于唐代,杜甫是最善于学习的,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大诗人,他是中国诗人中能够把“学古”与“变古”融合得最好的典范。他本人的诗歌具有多方面的风格。据《q斋闲览》载,王安石曾经拿他和李白比较说:“白之歌诗,……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11](P37)
杜甫的“集大成”,特别是他的风格多样性给后人开启了许多不同的学诗法门。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云:“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皆出公之奇偏。”叶燮《原诗・内编》曰:“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戛,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先河。”他们的说法虽不同,实质并无区别,都强调了其对后代诗歌的巨大影响。
对于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承先启后的独特作用,前人从不同的方面多所阐发,其中明人胡应麟说得最为全面:“大概杜有三难:盛极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导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既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12](P91)
杜甫的诗歌显示了多方面的中和特点,这是他高于所有的唐代其他诗人的地方。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成熟期,宋型文化最富于中和精神,宋代诗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于中和之美的。明乎此,我们就能理解,杜甫最终成了宋诗的榜样,实在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1]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第4期。
[2][6]张戒:《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岁寒堂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胡小石:《杜甫小笺》,江海学刊,1962年,第4期。
[5]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7]黄庭坚著,刘琳等校点:《黄庭坚集》(第2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版。
[8][宋]黎靖德编,王星贤校点:《朱子语类》(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9]程千帆:《被开拓的诗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韩成武:《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济南大学学报,,第2期。
[1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2]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袁贝贝 浙江省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236041)
篇3:杜甫诗歌之“顿挫”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首是经典名篇。虽然在诗句中点到“哀”,但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猿猴的鸣叫声悲哀。这留下了想像的自由,并不说明是猿叫得悲哀,还是自己心里感到悲哀,反正是“哀”的氛围就是了。点明了“哀”还不够,下面又点到“悲”。“万里悲秋常作客。”这回点明是诗人自己悲秋了。一提到秋天就强调悲哀,不是落入窠臼了吗?
不然。这是因为,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客居、多病、白发、潦倒、借酒消愁,这都可能是俗套,但是,写个人的悲哀,于杜甫可能太轻巧,至少是不能充分表现其个性。沉醉自己的悲哀之中,也不能绝对说就写不出高远的精神境界来。杜甫的悲哀有什么特点呢?杜甫不习惯把自己的情怀局限在狭小的自然空间中,这里就显示出他的悲哀相当深厚博大。
这种博大,首先就表现在空间视野上。诗题是“登高”,开头两句就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风急天高,回荡猿啸之声,渚清沙白,空间壮阔,本已有俯视之感,再加上“鸟飞回”,更觉人与鸟之间,如果不是俯视,至少也是平视了。这正是身在高处的效果。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俯视的空间感不但广阔,而且有时间的深度。和前两句比,这两句境界大开,有一种豁然提升的感觉。如果说前两句给读者的感觉还可能是写实的话,这两句则明显有更强的想像性、虚拟性。落木居然满眼都是,无边无际,充满上下天地之间;长江滚滚而来的传统意象,不仅仅是空间的纵深透视度,而且是时间的无限长度。空间和时间的交织,当然不是局限于空间的画面可比,再加上意象是如此密集,前两句每句三个意象,后两句虽然只各有一个意象,但是其属性却有“无边”和“萧萧”,“不尽”和“滚滚”,有形有色,有声有状,有对仗构成的时空的`转换,还有叠词造成的滔滔滚滚的声势。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气度:悲秋而不孱弱,有厚度,有浑厚之感。
如果就这样深沉浑厚地写下去,未尝不可,但是,诗人似乎并未一味浑厚深沉下去,到了第三、第四联,有了些许变化: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应该说,这里的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而是一下子回到自己个人的命运上来,而且把个人的“潦倒”都直截了当地写了出来。浑厚的深沉的宏大境界一下子缩小了,格调也不单纯是深沉浑厚,而是有一点低沉了,给人一种顿挫之感。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篇4:蝴蝶之美诗歌
蝴蝶之美诗歌
采撷了聊斋的夜色 就想穿越了的阻隔
我破落的青衫在月影下尽情歌唱
衣袂飘飘话平生
细语款款诉衷肠
我盘踞在一块石头之上,听着石头愉快地开花
如果石头的爱情也像这样火焰般地盛开,
却又怎能抵达那些妖娆的芬芳,
那一地匆匆跌跌的花瓣 不忍凌乱
那些凋零的花瓣,不去想春天的往事。可我又梦到你,都不抵一泓明月的轻灵
仅在一瞬的琉璃中清醒。如果你能看到,请不要叹息。我早已安睡
故人远了,下一刻如何安往?镜前的忧郁,总是这样静静的穿梭,如果你能看见我的忧伤
如果你能看我的.影子。请不要苏醒!
请给我,一丛暮雨的绯红
我还在月光的流动中,倾诉。子夜的思念,还未读懂,只有逐渐苍老的故事
青涩的花季已经远去,是什么在芬芳的枝叶中孕育,飞过一朵,泣血的歌声?
在回忆里,钟鼓的时针还在等。所有的梦都已打开,不再会有孤独的影子
黑夜,我提灯远去
只有叹息,那跳动的音符定是你痛苦的呻吟
那一天,我看见闪动的灵光,与你片片落红的追忆。可是你散落的花雪?
当黄昏远去,又一个怎样的夜晚。但花期不在,怎么谢去那些荼蘼
我知道,凋零的言语中定有你的相思。只是还未懂得,我朝你而来
如果不是日子一近再近,昨夜我不会
伐断谢落在门前的那把月光,捻成
一绺纯白的线,想念一只雁南行的哀伤
用细密的针脚缝补衣袂的缺口
为了赶赴明年的三月,我趁着夜雨上路
撑起这把红色的油纸伞,将雨水阻隔在一首诗之外
这一碟红,是桃花凝成的一瓣胭脂
晕染开了夜,陷落在渔火红肿的双靥里
乘着小舟,漾在故乡浓密的睫毛下
双桨在江心划开一道斜斜的口子,轻烟绕着雨滴
潜入无言的深处,一探究竟
恰逢,一尾鱼摆弄柔软的尾鳍
捻碎了长夏的最后一声叹息
我想过了今夜,我便再也无法回去
蝴蝶之美,美不过梁祝
红尘之险,险不过世俗
我立在孤独的城头 等候一个人
跨越世俗而来
篇5:美之娇诗歌
美之娇诗歌
漫游醉入繁华流年
偶尔一眼把你寄存心底缠绵
进入视线
浅浅勾画素妆点点
已是百花之冠
赛似牡丹
一身桃花颜
桃花面
牵动心弦
我已被你娇容醉倒,丢在路边
找不到回家的路线
轻浅一谈
岁月缠绵
爱恋
一游便是无法离散
缠绵与天地间
似花蝶之恋
白云爱上蓝天
黑夜爱上繁星点点
如此缠绵
你是我不变的'诺言
为你姗姗而来聚与流年
雨中游览
似蝶翩翩
浅笑淡颜
涂一世色彩斑斓
绘画眉间爱恋
桃花颜
一道风景线
雨中翩翩
只为你一笑而疯癫
那是温柔蔓延
阳光灿烂
你的脸
三月桃花四月细雨缠绵
走路翩翩
进入视线
那一眼
不在转身记忆万年
谱写流年
爱恋
思念不觉得孤独
无眠也心安
一笑为你而言
心中牵绊
你是水中白莲
居淤泥而不染
白如玉淡淡
心中爱恋
一笑陪伴
默默欣赏你的容颜
不会厌倦
走着走着花开了
那是你的笑脸
春姑娘一般
单纯
美如一片绿甜甜
看着看着睡了,赏着赏着醉了,赞
只为你来,与流年
一世情缘
篇6:诗歌之美作文
诗歌之美作文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位同学的心房,又用诗歌般的豪情万丈,亦或是婉约清秀将无数颗心牵连激荡,仿佛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在我看来,语文老师是需要大量的文学知识储备,需要在课堂上耐心地为我们解读每一个文字。每当看到你们在办公桌前认真备课的模样,我就能感觉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光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们不正像那蜡炬一般,燃烧自己,只为将自己所学所获无私地教给我们。
你们的思想、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同时又显得是那么神奇,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很多美妙的涟漪!
你们的灿烂笑颜,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你们的品行人格,会永远珍藏在我内心的深处。在生活的大海上,你们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你们用诗赋中的道理教导我们,同时,诗中的内涵韵味在你们的身上也有了最真实的写照,你们在我的心中,就如古代那一位位风流人物,心中顿生钦佩。
“遍地蕙兰思化雨,满园桃李谢春风。”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斑斓的新世界,耳边仿佛还在回响着那轻轻地震撼心灵的声音,你们用心中的爱,染成了我们青春的'色彩……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在我们心中埋下了诗歌的种子,并努力将诗人的内涵授予我们。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回报。
“愁雨淡淡雨潇潇。”我听说,当苗子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对不能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学会适时,适量地给予,这就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老师啊,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不计辛勤一砚寒,只为桃李满芬芳。诗满人间,画满天下,英才济济笑颜开,唯吾师也。
语文老师,也许你们只是芸芸众生中较为普通的那一份子,但在我们心中,你们又何尝不是最高的那一位?“天涯海角有尽处,唯有师恩无穷期。”夕阳西下,在淡淡的余晖中,仿佛仍能看见你们恬静的笑容。你们带领着我们,以梦为马,以诗引路,终会到达那芬芳四溢,桃丹流芳的彼岸!
篇7:自信之美诗歌
自信之美诗歌
不必隐于云海峰峦之后,
不必藏于青竹绿林之中,
你就是巍巍山峦的一石,
就是苍苍林莽中的一株;
没必要敬畏名山大川,
没不要去赞叹大漠孤烟,
你就是你,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
自信之于人生,
就像是生机之于花朵,
是一种灵魂的'力量;
自信,
是成功的先驱;
自信,
是羞怯的消除剂;
自信
摆脱困境的长矛;
自信,
是开拓精神的后盾。
篇8:荒诞之美诗歌
荒诞之美诗歌
美,有时你极不真实吗,或者说极不合情理吗
都情况在什么时候?喂!你怎么不回答
是否情况在恣意撒娇撒野或者极欲一种特别的表达
你就抿着嘴唇儿笑吧,反正你的秘密我没什么不能觉察
诞生这个“毛病”的时候你没有无理取闹在诗人笔下
也不在这个东方古国,而是欧洲普通的一个小国家
好像叫奥地利,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卡夫卡
西方众多文学流派的繁衍者,荒诞派自然也喊他爸爸
在他们的文字里,你总是被赋予荒谬怪诞
变幻着调皮的鬼脸做离经叛道的胡乱表演
却又是一种自由的抵达就像大树可以升上云端
根须在上,如一头头金发树冠朝下,与风悠闲
你说,还是不说那些以往,只说当下网络上华语诗篇
毕竟我显形在哪里,在哪里可以称之为手法的荒诞
好吧美!就你手中的那本《情诗》舒云儿的诗里就有一点
那是一首仅4行的诗叫《纪事之一》你就在最后那行跃然
“阳光五月,马力献诗/三首,给伟大的四分卫
抽雪茄的大脸叔叔,一手搂着白平衡
另一只手向后探出,将荷塘小酒馆摸了又摸”
看这最后一行那只手的魔幻,没这“另一只手”长长地荒谬
(谁有那样长的胳膊呀!)却又闲适地探出一种气质,那大脸
(哪里有那么小的小酒馆)没有这一行
前面的三行走到哪儿,也不会被请上台面
再给你《北美枫》(总第5期)第55页看
陈宗华的《写在三七后》朗诵——请用沉郁的情感:
“好长的睡眠/陷入声波的断裂里/一切时间都像铁一样的黑
空间痛在骨折里/失去了水平/玻璃重新回到硅砂里
硅砂回到矿石里/矿石回到山腹去/梦还会易碎吗?”
这是大地震后的反思,是一种问责的沉郁忿怨
来自于该诗人的直觉,如果不严重地破坏了地理自然
或许不该有那么多的承载于地面
不是地质学家拿不到翔实的根源,只好表达以荒诞
于是就从“易碎”的玻璃逆向地复原(永远不可能的了)
于是你就沉郁地随行,做了沉郁的美伴
美,你不必沉郁得触动泪腺“5?12”已经过去了一周年
给你转换个心情吧,是一种赤诚的.爱的凸显
应当很熟识的一位诗人,他的网名就很荒诞
——杯中冲浪(那是可能的吗?)因此你也常常走入他的诗篇
这个大方严肃的《诗歌榜》(创刊号)78页咱俩一起看
嘿嘿!——《和一粒小麦同居》事情够有多么怪异新鲜:
“回到小麦,回到绿盈盈的手臂丛林
那温和的芒,以及朴素的花,我想
住进它们的家里,和纯情如水的麦仁
同居——是的,我渴望和一粒年青的麦粒
过幸福的家庭生活
我喜欢它的温存、它的清凉的体香
我会因它的透明而清澈起来
“和一粒小麦同居
生育许多孩子”
美,你说这是不是与象征及隐喻融合在一起的荒诞
小麦可以象征农民,又可以作为喻体比喻农业或农村
但这里文字的字义行走确实是极不真实的虚构与虚幻
毕竟是不同的物种咋可以像相同的物种那样繁衍
但,这是诗人对农民及农村生活赤诚的爱一个新颖的表达点
设若将“小麦”“麦仁”“麦粒”换成“农民”“村姑”“姑娘”
读读看还能算是诗吗?绝无美感可言
而这样恣情地撒一回娇,美呀!你比那麦粒千百倍好看
其实诗人的构思完全出发于美学观点
是预计采用这样的手法才会产生用“同居”来比喻的转换
也还有人爱的是个人的婚姻,一样借助了荒诞
美,你肯定熟悉诗人子力,他就工作生活在黔北高原
我与他是未曾谋面的朋友,我们的作品上了同一期的《诗选刊》
(三月号下半月)你打开42页的《灵儿》
(全诗六段)请看第一段:
“在那个凄凉的垭口/灵儿把我吊了起来/堵我的嘴
放我的血/扒我的皮/抽我的筋/把我的骨头熬成了汤//
还好/他捧着我的心脏/没有喂狗/就是那颗鲜血淋漓的心脏
还是那么火红炽热”
天呀——从表象看遇见魔鬼了一般
文字竟这样血淋淋地行走让人俱裂心胆
而诗中的“我”为什么说的那样坦然
于是令人怀疑了必须剥开这表层的荒诞:
那“吊”的一定是爱情的胃口,写的无疑是当初的初恋
而“堵…嘴”就是初吻,于是一系列的体验依次出现
热血奔腾了(“放…血”)浑身燥热了(“扒…皮”)
频频触电了(“抽…筋”)融化了一般(“骨头…熬汤”)
哦哦!手法的效果一如猛一针针刺立刻让人的神经震颤
震颤之后的品味,就会共鸣读者的私人情感
并赞赏这手法,一如皈依者的苦心修炼
美,其实你比我清楚荒诞手法适用的范围已被拓宽
不再囿于对荒诞社会制度那样强烈而无情的批判
比如舒云儿用于描摹人的气质,比如陈宗华用于反思中透出的忿怨
比如杯中冲浪用于由衷的热爱,比如子力用于描述初恋
荒诞的根一直都深深扎于现实的土壤
离开现实就不再是手法。不是手法就会成为文字的无知与混乱
成为内容上的荒诞,成为诗的不幸,成为美的灾难…
篇9:古堡之美诗歌
古堡之美诗歌
---河北省蔚县是千年古郡,境内古堡星罗棋布,形成黄土地上独特古堡文化
我喜欢在夕阳残照之下
驻足眺望古堡断壁残垣的苍凉
象一个褪尽繁华的老者
淡定地,从容地,无欲无求
把千年的沧桑藏在心底
以黄土地最原始的形象
独语西风,独对夕阳
千里黄沙,飞鸟贾道,兵戈铁马
小小村落飘不散的炊烟
黄土地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
就这样依次展开
苍老的戏楼,裸露的`堡墙,衰败的宅院
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勤劳和虔诚
把久远的传奇留在了传奇的塞外
一枝独秀的剪纸,高亢苍凉的秧歌,瑰丽的铁树金花
灿烂了古堡文化,灿烂着古堡的久远
古堡,这一方热土,这黄土地之魂
塑造的神奇的千姿百态
祖祖辈辈的勤老,智慧和虔诚
鲜活地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朝代
面对你,人们的心灵在震颤,在惊叹
从千里之外而来的一拨又一拨游客
向你致敬,向你朝拜
走进古堡,与黄土地之魂相遇
和历史对话,与先民纯朴的目光碰撞
古堡苍凉,古朴,庄严之大美
从历史的沉淀中鲜活起来
逶迤而来,直抵人们的心底
让我们久久沉吟,驻足回望,独语夕阳
篇10:简论李商隐诗歌之美
简论李商隐诗歌之美
诗人政治与人生的坎坷,情感的郁积和灵魂的无以聊赖,形成了李商隐悲叹感慨的心态。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于朦胧中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党斗争激烈,党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30年中有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漂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政治上受歧视,人格也受到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诀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禀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二)诗中的悲美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缥缈,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从意义结构看,诗人对瑟存在的理由发出疑问,继而对人生目的`质疑,接着又探究了梦境与现实的相对性,蝴蝶与杜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随后,又表现出人生悲剧的情景,而这种情景是通过流泪的珍珠和锁于烟雾中的不可得到的玉体现出来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怅感。诗中用语的锤炼很值得注意。“锦”这个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还代表着富丽堂皇。“锦瑟”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的青春年华。“瑟”、“蝴蝶”、“杜鹃”“珍珠”、“玉”是诗中的关键词,“瑟”是这首诗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转瞬即逝、扑朔迷离。杜鹃象征着悲剧性的婚外恋爱。珍珠或者代表分离的情人,或者不被赏识的才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着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这一切都在朦胧美中体现了一种悲美的意境,通篇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2.含蓄诗中的悲美
李商隐的诗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歌表现采取的是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诗也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现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雨丝、灯影、珠箔等意像,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折光来感受和反映客观事物。正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主观因素,所以他们在反映客观的自然景物中便显示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而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便使得其诗中充满了悲情伤感,创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诗的感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惋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出生寒素之家,挣扎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饱受孤寂、飘零之苦,一方备受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丧妻之痛。这种漂零落泊,情无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积郁的悲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处的冷寂是诗人悲美意境形成的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态的核心因素,而诗人情感郁积得既深又广,这也就必然导致李商隐悲美创作的情感内聚力不断增强,进而对他诗歌的悲美意境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篇11: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具体的看下文!
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他的诗歌主题多为歌咏爱情与理想,追求光明与自由,抒唱爱与美。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如此清新优美,一方面是因为他留学在外,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这一人生理想便是他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信仰。另一方面,他深受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所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的影响。徐志摩将自己的才华与“诗歌三美”深深地结合在一起,使其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美。
1.从语言上看,徐志摩受了三美主张中“绘画美”的影响
闻一多在诗歌三美主张中提出诗歌要讲究绘画的美,这主要是指诗歌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徐志摩的诗歌词藻华美,风格明丽,文词丰富,色彩斑斓。这些特点尤其表现在他的一些赞美爱情的诗歌中。如《她是睡着了》一诗中:“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涧泉幽抑制了喧响的琴弦,奢侈的光阴,静,沙沙的尽是闪亮的黄金,醉心的光景,给我披一件彩衣,啜一坛芳醴,舞,在葡萄丛中颠倒,昏迷,静默;休教惊断了梦神的殷勤,神阙,安琪儿的歌,安琪儿的舞,可爱的梨涡……”在这首诗中,徐志摩连续采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琴弦”“粉蝶”等一系列优美的意象,用优美的词语勾勒出优美的意境。
又如,我们所熟悉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全诗虽仅四句,但句句传神,仅以水莲这一意象就将日本女郎的容貌姿态等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语言自然,感情细腻动人,读来有清新之感,显示出徐诗特有的柔婉情思。
在徐志摩康桥系列的诗歌中,“绘画美”尤其体现了这部分诗歌明显地带有抒情的神韵,同时又带有众多外国作家的影子,如《泰山日出》有泰戈尔诗歌的冥思闲适,而《海韵》《杜鹃》则与济慈的《无情女郎》《夜莺》神似。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是独特的,可以说,徐诗的语言是精挑细选而来的。
2.从音律上看,徐志摩受了三美中“音乐美”的影响
闻一多在三美主张中提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的美。这里所说的`音乐美是指诗歌音节和韵脚要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我们从徐志摩的诗集中可以发现,徐诗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感,读来优美动听。徐志摩自己也曾说过:“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纵观徐诗,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歌有很多都是以四行为一节,并且常常采用重复、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重章叠唱的句式。如《雪花的快乐》:“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在这首诗中就是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诗人以三个“飞扬”,三个“消溶”进行抒情,分别以五行为一节,相互押韵,节奏感十分强烈。
又如,在《为要寻一颗明星》中:“我骑著一匹拐腿的瞎马,向著黑夜里加鞭;――向著黑夜里加鞭,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为要寻一颗明星,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那明星还不出现;――那明星还不出现,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著一只牲口,黑夜里倒著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这首诗歌中则采用抱韵的方式。韵律的和谐对于诗歌的节奏十分重要,我们在朗读徐志摩的诗歌时常常会有轻松明快的感觉,就是因为其诗歌的韵律使得其诗歌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3.徐志摩的诗歌还具有“建筑美”
在诗歌三美主张中,诗歌的建筑美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匀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但是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我们看徐志摩的诗,像《再别康桥》《爱的灵感》等长达96句,《翡冷翠的一夜》则是一节有74行,而《火车擒住轨》这首诗则一节只有两行。我们可以发现,徐志摩的诗章法整饬,灵活多样,这与徐志摩自身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他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在此基础上,他又受诗歌三美的影响,所以他的诗歌呈现形式多样的外在特征,但如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我们发现徐志摩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会因为诗歌的结构而影响主题,也不会因为主题而束缚诗歌的形式。总之,他十分讲求句式的整齐而又不拘泥一格,其诗的句法、节式、章法、韵脚等体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当然,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并非只具有以上所讲的与诗歌三美主张相应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他的诗歌构思精巧,想象独特,尤其是他的抒情诗,艺术造诣非常高。我们在阅读徐志摩的诗歌时总会被一种熟悉的气息所感染,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体味出其诗的意蕴。
如散文诗歌《婴儿》:“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你看他那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这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但她还不曾绝望,她的生命挣扎着血与肉与骨与肢体的纤微,在危崖的边沿上,抵抗着,搏斗着,死神的逼迫;她还不曾放手,因为她知道(她的灵魂知道!)因为她知道这苦痛是婴儿要求出世的征候,是种子在泥土里爆裂成美丽的生命的消息,是她完成她自己生命的使命的时机……”
在诗中,诗人用一个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期盼来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在描写过程中,诗人注意节制与驾驭,并将它们转化为艺术情境和氛围,使之产生更大的象征力量和暗示性。在这里,诗人表现出了超越性的建构力与艺术技巧,有力地把握了读者的情感和联想。这种描写引起了读者的生理震颤,表面上写的是美的变形,其实是以丑写美,写美的转化和升华,写安详、柔和、瑞丽的优美,是一种义无反顾地献身的壮美,是一种更神圣、更接近本质的美。正是通过《婴儿》这种不同于传统的美感,我们既感受到“产妇”的崇高悲壮,又感受到“生产”的艰难。这首诗歌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中国人民自“五四”以来追求民主、自由、解放的悲壮曲折的历史进程。“这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的形象,既概括了当时的时代状况,又是这之后境况的预言性象征。
又如,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将自己比喻成雪花,他借助于飞扬的雪花来传达出追求真爱和理想的美好心声,意象鲜明,主题突出。
徐志摩在诗中,常常用白云、流水、大海、山川、星空、落叶、秋声、莲花等一些美好的意象组成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图画,组成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徐志摩的诗或精致,或精悍,或宏伟,或奔放,或清秀。他赞扬爱情,歌咏自然,以爱来调和一切,热烈清新,真挚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言优美,结构精巧,音律和谐,想象独特。徐志摩常常把自己热烈而真挚的情感融合到所创作的诗歌中去,并且他的创作总是灵活多样。所以他的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独特清新之美。
篇12:双语诗歌:大海之美
双语诗歌:大海之美
Whenever I feel the need for peaceful surroundings, or a relaxing place,
I wander to the beach to listen to the waves 2)cascading along the shoreline
in all their grace. Even though the waves are thundering
up and down the coast with all the fury they can 3)muster,
I feel at peace just watching the sea water slap
against the sand pebbles, 4)tossing them about in a 5)fluster.
Maybe it's because of the 6)turmoil I am in when
I seek the serenity of those sounds, for it helps to calm me,
Or that I just love the 7)swishing, 8)swashing of the
ocean waves and the breezes that are so 9)balmy.
I only know that the waves bring me peaceful joy,
an awesome feeling for the force which they have upon the beach,
As they wash up driftwood and 10)debris, settling the
sand back down for us to enjoy within our reach.
每当我需要一个平静的地方放松身心时,
我会漫步至海边,听海浪一阵阵地拍打海岸,
悠然美妙。哪怕海浪声如雷轰鸣,
狂怒地反复冲打着海岸,
我内心平静地,看着海水击打着
岸边的卵石,将其翻卷入海浪中。
或许是因为那时我内心的骚动
唯有在这些声音中才能觅得宁静,
又或是因我只是喜欢飞扬跋扈的
海浪,以及芬芳的海风而已。
我只知道,海浪带给了我祥和的喜悦,
一种让人敬畏的海洋力量,
洗走浮木残砾,为我们冲回
可供玩乐的细沙。
I watch the seagulls soaring in the air, the sandpipers
running to get away from the water as it splashes and 11)churns,
The uncovered sand crabs 12)scuttle to hide themselves
once more, for fear of being eaten by the terns.
I see the pelicans with their beaks full of fish
gathered from the ever 13)pulsating watery waves
And I often wonder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vast
14)array of mysterious underwater caves.
As I look out at the horizon I see some floating ships,
like castles on the water so icy blue,
And all the fishing boats 15)bouncing along,
hoping for a full net of fish or two,
I marvel at the dolphins jumping in the fishing boats quake
looking for an enjoyable dish,
For I am reminded that the ocean is full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animals and fish.
我看着海鸥在天空中尽情翱翔,矶鹬
奔跑着躲开飞溅搅动的海水,
暴露的沙蟹疾步奔走,四处躲藏,
以防沦为燕鸥的腹中餐。
我看见鹈鹕叼着满嘴小鱼
从滚滚浪涛间满载而归。
而我时常好奇在广阔的
神秘水底洞穴里发生了什么。
当我朝地平线张望,几艘船正浮在水面上,
如水上城堡般冰蓝美丽,
那些渔船颠簸前行,
盼渔网满溢的丰收情景,
我惊叹于海豚一头跃入渔船掀起的海浪中
去搜寻诱人的美餐,
这使我想起了海洋多么富饶
是各种生物赖以成长的家乡。
And then I hear “16)Thar she blows!”
as someone begins to jump and shout,
for the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17)frosty ocean
I can see a great whale's 18)waterspout,
19)Gushing into the breezy air and floating back into
the water so cold and so dark,
Which reminds me of the 20)geyser “21)Old Faithful” in Yellowstone Park.
然后我听到“瞧,她呼气了!”
有人开始又跳又叫,
原来在严寒结霜的海面上,
我看到一道巨鲸喷出的水柱,
涌进徐徐微风中,而后回落到
又冷又暗的水里,
让我想起了黄石公园里的“老忠实泉”。
I spy a sea otter tapping his chest with a rock,
trying to open the clam, oyster or abalone that
he captured for a delicious feed, and then 22)frolicking
once more amongst the many 23)patches of sea weed.
I watch the people 24)sunning themselves, some 25)strolling
on the beach looking for that precious 26)sand dollar or 27)conch shell,
To put to their ears and hear the ocean which
will remind them of the beach stories to tell.
I can't help notice the children flying kites
while running in and out of the beating waves, wanting more,
And the dedicated surfers trying to find the biggest
wave so they can ride it back to the shore.
我静观一只海獭轻敲胸前的石头,
想方设法打开捕获的蛤蚌、牡蛎或鲍鱼,
美美地饱餐一顿,然后嬉戏玩耍
于茂盛的海草丛中,无牵无挂。
我看到人们或沐浴阳光或漫步海滩,
寻找着珍稀的海胆或贝壳
侧耳倾听,那是大海的声音
娓娓讲述着发生在海滩上的传奇。
我情不自禁地看着放风筝的孩童
于弄潮间奔来跑去,不断追求,
专注的冲浪者欲寻得最大的浪头
踏浪而回。
But my favorite time is when everyone has gone home
and I am alone and just as the sun begins to set 28)anew.
I see the beautiful colors of the rainbow in the sky
and the now calm ocean receding so it can have its rest too.
The serenity and peace of the ocean
is a 29)wondrous thing to behold,
Much more precious than the 30)gems so 31)coveted
and covered in silver and gold.
So when you need time out to get away from your burdens
and are in need of the 32)tranquility,
Won't you come to the ocean and sit and watch it with me?
但我最爱的时光,是所有人都回了家
而我独自一人,看着夕阳西下。
我看见挂在空中五彩斑斓的彩虹
和此刻的大海慢慢归于平静。
大海之恬美
是值得一看的奇观,
比惹人垂涎的宝石更珍贵
哪怕宝石外还裹着金银。
如果你想从重担中逃离,
想要一份与世无争的宁静
何不与我一同去海边坐看潮起潮落?
【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相关文章:
1.美之娇诗歌
2.墨荷之美诗歌
3.诚信之美
4.唐诗之杜甫:登楼
5.何为美诗歌
6.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7.杜甫的诗歌全集
9.杜甫经典诗歌集萃
10.品格之美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