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品《兰亭集序》之美

品《兰亭集序》之美

2025-01-06 09:01: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麒麟影票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品《兰亭集序》之美,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品《兰亭集序》之美,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品《兰亭集序》之美

篇1:品《兰亭集序》之美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篇2:品《兰亭集序》之美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以“率真萧闲,不事琢磨”评定羲之之文,真乃至言。《兰亭集序》是一篇至性之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率真的襟怀,作者把一颗真诚而又敏感的心袒露在读者面前,或喜或忧或悲或叹,信笔挥写,清新俊逸,真切而可视,情味隽永。

《兰亭集序》开篇直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寥寥25个字就严谨从容地清楚交代了兰亭之会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以严肃的史家笔法纪年纪月,其后的“会于”之“会”,言真意浓,审慎之至,最后深情点出“修禊事”,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会,而是一次敬重生命的重要典礼。接着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八字,不仅概括出高朋满座、名流云集的场面,而且写出了随性聚会、无论少长、不分贤愚的和谐氛围,其中的“毕”和“咸”一字千金,既写出了人们对“修禊事”的极度重视,也写出了自己的心满意足。以下惜墨如金,大处落笔,先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一句一景,动静结合,素淡雅致。下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率真任情之至,一句一意,轻忽世俗和人为的礼仪,欣喜与兴奋流于笔端,简洁明快,这是一种质朴中见高雅,淡然中见追求的风流盛会,一改传统的舞乐娱神之惯例,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身心俱畅的一次陈情申志之会。之后,淡淡数语补足笔意,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而结语“信可乐也”四字,则足见作者率真的襟怀。这里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激情激越、在宇宙的一方净土悠闲栖息,难得放飞心性的真实写照;这里景致之优美,与会之欢欣,聚会之情趣,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跃然纸上,毫无雕琢之痕,奏出了生命中最真实最和谐的美丽乐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士人们的儒雅风度和诗意人生。

《兰亭集序》在极尽张扬精神归隐的欢愉时,王羲之以其对人类漫长历史的觉醒与观照,率性而议,真情而叹:聚散倏忽,人生短促,死生悬隔,令人痛惜。原文以117字,侃侃道来,自由活泼,执着深沉: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魏晋时期承继着东汉末期以来对生命个体短暂无常的伤感,而王羲之的苍茫浩叹则是魏晋一代的时代主旋律,但王羲之语约意明,其中“曾不知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等语凸显了其特有的清醒与伤感,而“岂不痛哉”四字率真之情一览无余,与时人褒与誉王羲之性情“清鉴贵要”高度吻合。唐代王勃说“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大概也是受王羲之等先贤深深影响的一笔。

《兰亭集序》是兰亭集会时修禊祓除之记,也是为集会赋诗而写的序,文章最后作者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若合一契”的情感体验,想到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极其相似,于是,伤痛之情油然而生,并不断深化。文中“临文嗟悼”、“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致一也”、“有感于斯文”等语情殷、意切、理昭,既是现身说法,又是指点迷津,同时充满着期待,感悟率真,语切旨显。尤其是“悲夫”之叹,痛心疾首,情气俱现,饱蘸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对生命的思考和珍视之情。清·林云铭在《 古文析义》中说“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此乃中肯之言。

《兰亭集序》全文透露出王羲之的率真之性,率真美是《兰亭集序》的首要特质,而钱钟书所言“萧闲”则在该文中体现为从容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使率真蕴含更具情趣的审美取向。

篇3:品《兰亭集序》之美

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魏晋时期是被称为人的觉醒和文化的觉醒的时代,东晋士人对于自然的观赏是明显带有哲学意识的。自然是心灵的风景,《兰亭集序》在对自然的参悟中处处折射着理性的光芒,体现着深邃的哲理美。全文由两部分构成,前者诠释生活哲学,后者聚焦生命哲学。王羲之借兰亭修禊投入大自然怀抱,既领略了生机勃发的春光,宣泄了快然自足的情感,从自然美中汲取生命的能量和活力,也从宇宙永恒和人生有限的鲜明比照中彻悟到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至善至美追求。

《兰亭集序》文思幽远,超然玄远,散发着多重生活哲理美。首先,揭示了和谐的生活即是美的生活。文章开篇的一段,不仅写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自然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山抱水拥,清风佛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人则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心纯意净;而且也写出了人与人的心胸澄明,相处甚恰,你看“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多么惬意,多么消闲,又多么自得。其次,展示了个性的生活即是美的生活。文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大胆表白,不仅仅是陶然自得,更为重要的是告诉人们,当你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尽情驰骋你的才情,个性化地体验你的精神生活,展示你的精神品格之际,你就可能会获得高旷寥廓的快感,对现实生活充满好奇与追求,下文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多样生活形态的展示,也是作者所认可的。再次,凸显了平和的生活即是美的生活。无论是“取诸怀抱”的静态生活,还是“因寄所托”的动态生活,一旦“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久就会产生人生的倦意,甚至会产生伤感,只有“欣于所遇”之时清醒“老之将至”,“情随事迁”之时泰然释怀,才会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有更为了然的把握,在平和而恒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天。第四,暗示了自主的生活即是美的生活。虽然“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甚或“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产生情感的共鸣,但这是令人悲痛的。人不仅要带着理性去生活,而且要在参悟“昔人”的精神需求时“能喻之于怀”,学会自主与超越,真挚地拥抱生活,化悲为喜,从容自在。

《兰亭集序》立意高远,慧心独运,浸透着深邃生命哲理。虽然王羲之与其他魏晋名士一样,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美,置身其中,似乎忘却了自我,与物同化,生命意识渗透在深邃的自然宇宙之中。但兰亭修禊,更使羲之在触悟山水之美、生活之美的过程中深解了宇宙之玄和人生真谛。“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历来是生命哲学的母题,羲之在“仰观宇宙之大”,“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之际,从人生经验出发,对人生无常进行了理性思考,不仅发现了每一个生命都独立地面对整个宇宙,并借以获得精神的畅游,而且发现生命短暂,必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在人的生命旅程中,欢乐总是暂时的,尽管有时是忘情的、任性的。人生的悲剧莫过于“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前者揭示乐而忘忧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后者则指明痛定思痛是人生的另一大悲剧。而这两大悲剧的发生恰恰是人自身的弱点酿成的,很多人只忘情于“暂得”的欢愉,却很少关注人生的“短暂”,并不能觉察时光飞快流逝,衰老即将到来,反而容易对眼前的“所遇”感到高兴和满足。人生的深沉悲剧更在于高度关注生死却常常混淆生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羲之文化觉醒的宣言,是对生命真谛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感悟。人只有珍惜生命,正视现实,憧憬未来,追求人生价值,才能淡化悲剧底色,活出人生的精彩来。人生要经常回头看,也要学会借鉴,学会创造,让人类美好的情怀成为激励后人的不竭动力,“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践行与祈愿就是珍惜人生的最好的明证。

篇4:品《兰亭集序》之美

魏晋时期,士族文人冲破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禁锢,士风与学风的转变,导致了文风的改变。《兰亭集序》俯仰古今,怅触万端,行文“以达意为主,不事采饰”(范文澜),清新自然,飘逸隽朗,展示了作者宽厚博大的情怀和自由活泼的心灵。

整句与散句 《兰亭集序》中的语言或整或散, 整则旋律优美,散则错落有致, 整散相间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各扬其长。如首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先整后散,既庄重又自然,加之句式或短或长,整齐而富于变化, 韵律和谐,乐耳动听。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则先散后整,既自由又形象。全文以整句和短句为主,有时又在散句中参以偶句,不拘音律,自由奔放,自然有致。

繁复与简约 《兰亭集序》是一篇短文,但文中不时可见繁复之语,如开头点明年份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就是并用帝王纪年与干支纪年来指同一年,看似冗赘,实质上正足见作者的行文严谨,既明志又入俗,用帝王纪年以示自已为“永和之人”, 用干支纪年以示自已对传统风习的尊重,繁复而矜贵,颇具艺术匠心。再如上文所述“俯仰”二字,作者不避其繁,却旨趣深远,令人解颐;又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中的“丝竹管弦”也见繁复之迹,早在宋代就有人指责为重复,叠床架屋,但同时代就有人站出来为王羲之开脱,的确,这里的“丝竹管弦”自有其衬托率真萧闲之妙。文章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 ,有美不胜收之感。《兰亭集序》的简约则历来为人称道,如“一觞一咏”省却了许多笔墨,而张力巨大,展现了名士贤才尽情、尽兴、尽致的个性风采,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又余味不尽。再如“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简约之至,直抒情怀,既有对眼前美的体验的眷念,又有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的无奈。

淳朴与高雅 《兰亭集序》绘景叙事,兴感述志,淳朴笃厚,如“此地有……又有”,“虽无”,“是日”毫无润色,自然洒脱,语脉清晰。文章最后一段据实而论,有感而发,遣词造句皆显淳朴之性,如一个“故”字信手拈来,既总结上文,又揭示因果关系,逸趣悠长。全文虽不事用典,不饰浓墨重彩、不用铺陈渲染、不加工笔细描,却语言精美,如高山流水,深谷泉鸣,自有境界,高雅富赡。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语言雅致干净,准确勾画出了兰亭优美秀丽的环境;“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意境开阔,情景交融,令人心旷神怡。文章的议论抒情也善于巧借形象,高雅脱俗,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等语,蕴藉深沉,耐人寻味。正因为《兰亭集序》语言的淳朴与高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已积淀为滋润后人的不朽的文化遗产,成为人们常用乐用的重要成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

篇5:品《兰亭集序》之美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诗序,自显其“雅人深致”(清代李兆洛)的章法美:承传创新的脉络美,起承转合的.变化美,曲径通幽的递进美。

承传创新的脉络美 《兰亭集序》 开篇承传了“序”的一般写法,仅用了数十字就把参加兰亭集会的时地、人事等叙述得清清楚楚,且有条不紊、从容不迫;而最后一节也是言归序体的正统写法,文脉清晰,张弛有度。但全文以情感为主线,情脉一新耳目,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第二段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一“痛”字,第三段在古今参悟中,引出一“悲”字。“乐”“痛”“悲”注满深情,遥相呼应。

起承转合的变化美 全文情深意厚,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笔法精严,如行云流水而神情兼具。文章首段以“信可乐也”收束虽有豹尾之强,却是在上文写人贤、辰良、景美、情真、心怡等聚会情景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总结。而中段开头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则是巧承上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来,巧妙引出下文的拓展议论,妥帖自然又深藏不露。下文的“向”、“况”二字暗点难于释怀的感慨,由乐转悲,浑然天成。后又借古立论,让人警醒。而“岂不痛哉”的喟叹则是“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清代吴楚材等)的真情表白。末一段“昔人”“今人”“后人”和“我”的相互参见,足见《兰亭集序》的任重而道远。全文采用反村之法“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之大”(清代李扶九语),尽跌宕变化之能事而不着斧凿之痕。

曲径通幽的递进美 开篇所言“修禊事”是我国古老的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夫天下事,莫祥于生,莫不祥于死”(清代李扶九),由此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清代吴楚材等)。先写天时地利人和,人们陶醉的情景,暗示人们最大的福莫过于如此健康而快乐的活着,接着笔锋一转,写快乐难久,人世倏忽,短暂急促,人生苦短,接着又翻出一层,写人们都有思古之幽情,但却抹杀了生死之别,这是十分荒诞的。自始至终,借“修禊事”叙事写景抒情,“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清代金圣叹),文意层层递进。文章的不少细处也折射了曲径通幽的递进美,如文中“俯”“仰”凡三见,其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只是普通意义上对外物的观照,“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已转变为对人生赋予精神意义的探寻,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中的“俯仰”则是人对自身生命瞬间的顿悟,三处“俯仰”文意递进,负载着深沉生命意识的涌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充满着“ 悲生悯死”的“ 幽情”,更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让人类的基本情感和生命的基本命题有所归附并不断增强厚度。

篇6:《兰亭集序》文学之美

《兰亭集序》文学之美

文学之美

古往今来,人们多关注《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之美,往往忽视了文章本身的价值。其实,这篇散文短小精炼,审美价值颇高,也因此得到了教材编者的青睐,人教版与苏教版都列在必修课文中,文章具有文学与哲学之美,值得我们品味探究。

一.文字凝炼 语言恬淡隽永

《兰亭集序》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不失为一篇佳作。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接着将笔锋转向了写景。宗白华先生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P211我们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赏到开阔美妙的意境。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如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来描写山,仅八个字就将山峰的高耸、树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又如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给读者展现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画面;再如描写天气为“天朗气清”,语言精简,表现力较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快乐轻松的心情。基于这篇散文四字短语和对仗句较多,节奏感特强,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高妙笔法。文中多用反复的手法,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中,“俯”和“仰”共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抒情。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伤而又豁达,胸襟大美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与人们的心绪都并不高亢热烈。作为文人雅集,以文会友,并不讲究官位、门第的高低,而是彻底的平等主义。文中对参与人物的介绍仅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一般介绍官职的庸俗手法。这首先表现出王羲之清高旷达的品性与心胸。景色的描绘,他只提山、水、林、竹。花季三月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在文中却不见踪影。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学情趣,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淡雅洁。描写宴饮,曲水流觞,迥异于豪饮大觞,浮白大觞。这鲜明表示文人之雅。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对宇宙辽廓,万物踊动,既有襟怀的宽阔与开拓,又有勃勃生机之感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皆备,简直是天造地设,亘古难遇的好机会。这种阔大无比的景象其实就是作者王羲之胸襟的写照。虽然文中屡见“岂不痛哉”“悲夫”之类的悲慨感伤之词句,但是作者是从昔、今、后这样无限阔大的时间背景和天地之宽、宇宙之大的空间背景中来发感慨的,给人的.却是豁达宽阔,无穷无尽的无限境界,是作者俯仰宇宙,巡察古今之后产生的人生之感,大哉壮矣!

这种胸襟与境界是魏晋名士们,经过建安、西晋的玄学淘炼,融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经历汉魏、魏晋、渡江等朝代、历史的频繁更替和痛苦探寻之后,对自然、历史、人生有了极为透彻领悟之后的平淡与深刻,阔大与悲壮。

三.瞬间永恒之间的深刻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在这次天朗气清的兰亭集会中,他由广阔的自然想到了人生,大自然生生不息,而人的寿命却有限,这与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的情感相似。作者深知生命的宝贵,在生活中,他通过服食丹药以求长寿,“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分也”。他并不赞同庄子所认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否定虚无主义的思想,他提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与死有分别,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作者作此文时已有50多岁,在当时可算高龄,他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死亡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思考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具体来说,《兰亭集序》中蕴含的哲思反映了魏晋文人生死观的矛盾性。王羲之的兰亭诗中有这样两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宗白华对此的评价是“写出了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成’,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按照宗白华的说法,王羲之所理解的自然的本质是“理”,这同道家崇尚的“道”应当是不谋而合的,联系到在魏晋文人中盛行的服药求仙的生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包括王羲之在内的魏晋文人应当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此外,道家认为死生应当是统一整体,而不是对立面,《庄周梦蝶》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提出了“物化”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生与死同样是“物化”,并统一于自然之道中,死生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悲喜了。

篇7:品汉字之美

品汉字之美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那带着墨香的方块字令我魂牵梦绕,凝神息心。细细品,慢慢爱,她的风华绝代谁人能比?

小时,我爱你撇捺之间的风韵。

初识汉字时,在老师的带领下,看“山”的挺拔威严,于天际享受浮云环绕的快意;看“水”的婀娜多姿,于山林间穿梭惬意。而我更是于书法笔划间穿行,细细地品味它独具特色的结构美。“牛”字,以行表义,突出牛角向上弯的特征。“本”字,“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之所在。甲骨文的“马”,简直就是一副栩栩如生的图画。而金文的“马”,好像为马点了眼睛,则更为传神。每当我提笔写下这些中华汉字时,我都会从心里由衷佩服起我的祖先,并情不自禁的赞叹这伟大的创造。

后来,我爱你字字句句的优美精妙。

读课文时,简的一句“山峦要来取水,远处的河川便扭着腰逃走了”,不由令我直叹汉字语言的奇妙。读余光中的《乡愁》,寥寥数十字勾勒出诗人人生的不同阶段,把海峡那头手足同胞思亲念祖,渴望早日统一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汉字竟然是如此奇妙!看似简单的排列组合,便能说出一个又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细腻缠绵的感情,广阔无边的景色。我在字里行间中,细细地品味汉字拼凑出章的'美感,韵的和谐。

现在,我爱你传承中华文化的魅力。

沉迷于诗词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感受到了他是那样孤独寂寞;李清照轻吟“争渡,争渡,惊起一摊鸥鹭”,又是那样无忧无虑,悠然自得,让我几乎忘记她后半生的凄惨晚年和那“物似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哀伤;岳飞高呼“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的豪迈仿佛都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刘禹锡高歌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好像看见被贬谪的他伤春悲秋时,却乐观地与萧索寂寞的秋天相拥……这一刻,汉字穿越千年,带我重回历史,走进诗人的内心。我在古诗词中沉醉,与诗人隔空对话,细细地品味汉字传承之美中华诗词的美。

一笔一划,一字一句,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美和浓郁的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她那深远长久的魅力,我还需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挖掘和品味。

【品《兰亭集序》之美】相关文章:

1.欣赏之心常品欣赏之美600字作文

2.品人生之百态

3.诚信之美

4.从《兰亭集序》阅读中感受生命美

5.品格之美作文

6.生活之美随笔

7.起点之美作文

8.数学之美作文

9.萍水相逢之美范文

10.苍凉之美散文

下载word文档
《品《兰亭集序》之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