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湖的诗句——《夜泛西湖五绝》
“tclw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描写西湖的诗句——《夜泛西湖五绝》,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描写西湖的诗句——《夜泛西湖五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描写西湖的诗句——《夜泛西湖五绝》
《夜泛西湖五绝》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夜泛西湖五绝》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夜泛西湖五绝》原文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
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
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湖上禁渔,皆盗钓者也。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夜泛西湖五绝》注释
⑴西湖:指杭州西湖。
⑵苍龙: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牛斗:指北方七宿中的牛宿和斗宿(其他五宿为女、虚、危、室、壁)。
⑶长庚:即金星,早晨出现于东方的金星,又叫启明星。
《夜泛西湖五绝》赏析
这组诗是作者应邀陪同朝廷监察要员携妓夜游同宿湖上时所作。第一首的隐喻之迹非常明显,“新月”之“未安”,实为人的履迹和心情不安的映衬,月之“盘桓”,是游历者心境的折射。初五、初六的新月,不到二更便已沉下西山,如何在湖上继续“吐艳”?而“半璧”实为“破璧”之隐语,这两个所谓“游人”三更时候还要看“半璧吐艳”,意在何为,不言自明。
第二首诗通过山水意象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充满对人生之谜的怅惘。诗人被“欲落未落”的月景所倾倒,但是,却不能忘怀尘世,想到变幻莫测的“明朝人事”,诗人痴迷怅惘,直至天明。对社会、人生深沉的思考,哲理性的思辨,尽在不言之中了。诗人以哲人的目光审视大自然,于是,日月星辰、山河草木就无不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容。当它们被作为意象摄入诗中,也就含有了永久的哲理:我是谁?世界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首写深夜西湖渔人盗鱼。王十朋《分类东坡先生诗集注》引:“苍龙,角、亢之宿,夜半而没。”因此,“苍龙已没”表明夜已深。曹植《善哉行》说:“月没参横,北斗阑干。”阑干,横斜貌。刘方平《月夜》诗:“更深月色半入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可见“牛斗横”亦写“更深”。长庚星有芒,李渷《酬词》:“长庚冷有芒,文曲淡无气。”故长庚升指天将明。一二句都是通过星宿的升没来写夜已深,天将晓。三四句写渔人赶在未晓之前盗鱼。“船过惟有菰蒲声”是以有衬无,一个“唯”字,说明除船穿行于菰蒲之中发出的声响外,已没有任何声音,进一步写出了夜深人静。苏轼自注说:“湖上禁渔,皆盗钓者也。”苏轼作为杭州通判,地方上的副长官,夜泛西湖,碰上渔人“盗钓”,违反“禁渔”规定,却不予过问,这是因为他本来就反对官府与民争利。这组诗主要是写夜泛西湖所见之景,但这后两句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人”同官府的矛盾。
第四首的前两句写船过菰蒲: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花夜开,清香扑鼻。月夜泛舟于这样的荷花丛中,更加令人陶醉。周密《癸辛杂识》载:“西湖四圣观前有一灯浮水上,其色青红,自施食亭南至西冷桥复回。风雨中光愈盛,月明则稍淡。雷电之时,则与电光争闪烁。”诗中的“渐见灯明出远寺”即写此,“渐”、“出”二字,正暗示了船在行进中。以上所写都是月下湖光景色。“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组诗中的后文写月落之后的湖光景色。此诗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内容是极不明的,确诗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这一充满理趣的现象,提供了可供读者深掘的哲理境界。
第五首描写月落之后的湖光,给人以变幻多端、神秘莫测之感,《岭南异物志》说:“海中遇阴晦,波如然火满海,以物击之,迸散如星火,有月即不复见。”这是说海波似火。江波也有类似景色:“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苏轼《游金山寺》)这几句几乎可作这一首的注脚,说明湖光也是如此。第一句“非鬼亦非仙”,是总写湖光的奇异;第二句是写“月黑”之后,风平浪静之时,湖光清晰可见;第三句写随着船行,湖光如同也在移动,然后跟着进入了寺中;第四句是说船来到寺庙之下,却根本看不见刚才仿佛“两两入寺”的湖光;烘托出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组诗中每首之间,作者采用了蝉联格(这种诗格始创于曹植《赠白马王彪》),每首的结尾都是下一首的开头,而又略具变化:二、四首的开头是一、三首结尾的五、六两字;第三首的开头四字是第二首中结句的第三至第**个字,但变“西没”为“已没”;第五首的开头二字是第四首的结尾二字。这样,既珠联璧合,又错落有致,读起来轻快跳荡。在风格上,这首一组诗与苏轼其他描写西湖的诗篇如《有美堂暴雨》《望湖楼醉书》很不同。那些诗以气势磅礴胜,而这一组诗却给人以清新、雅淡、恬静的美感。
《夜泛西湖五绝》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篇2:描写西湖的诗句——《夜泛西湖五绝》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的诗句。诗句集中描写了苏堤醉人的景色。“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每到阳春三月,柳丝轻扬,翠浪翻空,碧桃吐艳,红霞满地,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馨香馥郁,令人陶醉。明代张宁《苏堤春晓》诗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陆游也有 “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可见,写苏堤都离不开烟柳、红桃、歌莺。
篇3:描写西湖的诗句——《夜泛西湖(其一)》
《夜泛西湖(其一)》原文
新月生魄迹未安,
才破五六渐盘桓。
今夜吐艳如半璧,
游人得向三更看。
《夜泛西湖(其一)》鉴赏
《夜泛西湖》是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旧历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的组诗,共有五首。这五首诗,都紧扣“夜泛”二字着笔,既写出了月夜西湖之景,又写出了黑夜西湖之景,处处给人以船行之感,不离“泛”字,表现了“夜泛西湖”的全过程。
组诗中每首之间,作者采用了蝉联格(这种诗格始创于曹植《赠白马王彪》),每首的结尾都是下一首的开头,而又略具变化:二、四首的开头是一、三首结尾的五、六两字;第三首的开头四字是第二首中结句的第三至第**个字,但变“西没”为“已没”;第五首的开头二字是第四首的结尾二字。这样,既珠联璧合,又错落有致,读起来轻快跳荡。
《夜泛西湖(其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
篇4:描写西湖的诗句——《夜泛西湖(其四)》
《夜泛西湖(其四)》原文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夜泛西湖(其四)》鉴赏
前两句写船过菰蒲: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花夜开,清香扑鼻。月夜泛舟于这样的荷花丛中,更加令人陶醉。周密《癸辛杂识》载:“西湖四圣观前有一灯浮水上,其色青红,自施食亭南至西冷桥复回。风雨中光愈盛,月明则稍淡。雷电之时,则与电光争闪烁。”诗中的“渐见灯明出远寺”即写此,“渐”、“出”二字,正暗示了船在行进中。以上所写都是月下湖光景色。“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组诗中的后文写月落之后的湖光景色。
《夜泛西湖(其四)》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
篇5:描写西湖的诗句——《夜泛西湖(其三)》
《夜泛西湖(其三)》原文
苍龙已没牛斗横,
东方芒角升长庚。
渔人收筒及未晓,
船过惟有菰蒲声。
《夜泛西湖(其三)》鉴赏
本诗写深夜西湖渔人盗鱼。苍龙,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王十朋《分类东坡先生诗集注》引:“苍龙,角、亢之宿,夜半而没。”因此,“苍龙已没”表明夜已深。牛斗,指北方七宿中的牛宿和斗宿(其他五宿为女、虚、危、室、壁)。曹植《善哉行》说:“月没参横,北斗阑干。”阑干,横斜貌。刘方平《夜月》诗:“更深月色半入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可见“牛斗横”亦写“更深”。长庚即金星,早晨出现于东方的金星,又叫启明星。长庚星有芒,李渷《酬词》:“长庚冷有芒,文曲淡无气。”故长庚升指天将明。一二句都是通过星宿的升没来写夜已深,天将晓。三四句写渔人赶在未晓之前盗鱼。“船过惟有菰蒲声”是以有衬无,一个“唯”字,说明除船穿行于菰蒲之中发出的声响外,已没有任何声音,进一步 写出了夜深人静。苏轼自注说:“湖上禁渔,皆盗钓者也。”苏轼作为杭州通判,地方上的副长官,夜泛西湖,碰上渔人“盗钓”,违反“禁渔”规定,却不予过问,这是因为他本来就反对官府与民争利。这组诗主要是写夜泛西湖所见之景,但这后两句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人”同官府的矛盾。
《夜泛西湖(其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
【描写西湖的诗句——《夜泛西湖五绝》】相关文章:
7.杨万里西湖的诗句
8.西湖的诗句:探春
9.西湖花的诗句
10.西湖的诗句摘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