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中学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说课稿

中学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说课稿

2024-01-19 08:18: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aintpo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中学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说课稿,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学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说课稿

篇1:中学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说课稿

中学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一节……)

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和我们原有的音乐课程所不同的是,它将音乐与美术合在了一起,克服了听觉(音乐)与视觉(美术)彼此分割的传统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艺术能力。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写过这样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也就是说,精神的需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所以在这一课,我借现在正值秋季为由,引导学生围绕“秋”这个主题进行艺术讨论、感受与鉴赏,从中领略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进入音乐教室,就听到了舒缓、柔和的钢琴曲《秋日私语》,优美的琴声很快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思索的兴趣。秋天是色彩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美而又热爱生活的艺术家,用他们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量,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现代派中国画《林晚》就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秋景图。在白云与枫叶的掩映中,山中的小屋飘出了袅袅的炊烟,这满眼的美景令山路上的游人也陶醉了。

美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上的感受,而听觉上的感受就要靠音乐来完成它了。为了让学生体会视觉与听觉彼此融合的魅力,在这里我安排了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听觉感受,从中为《林晚》这幅画选取最能体现其意境的'一段,感受画与音乐所构成的二维欣赏效果。第一段音乐是由小提琴演奏的《思乡曲》,这段音乐节奏舒缓、旋律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小提琴低音区那婉转缠绵的音色,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是远方的游子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吗?寥寥的秋风中,纷飞的落叶飘散在他的肩头、发迹,黄昏中落日的余晖,拉长了那思乡的背影。第二段音乐《秋叶》的前奏部分是风吹树叶的声音,这自然音响与单簧管的绝妙配合,是那么的轻松和平和,而有着典型流行音乐风格的主旋律,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秋的浪漫、秋的遐想。最后一段音乐是由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华民族乐器竹笛演奏的,这里的音乐节奏相当平稳,仿佛游人漫步于林间小道,欣赏秋日美景时那份怡然自得的心情;而它的旋律又是如此清新自然,给我们带来一股秋高气爽的味道。

各位老师,你们听了这三段音乐后,觉得哪段与画面最吻合?虽然从感受上,这三段音乐描绘的都是秋日的美景,但“国画配国乐”似乎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情趣。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选择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和表现能力,我特意为他们渲染了诗情画意的气氛,引导他们站在诗人的角度,借用最恰当、最熟悉的诗句来赞美眼前的美景。虽然学生的文学水平有限,但他们还是一下子就想到了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笔调浓郁清新,婉转流畅,意境深远,既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林晚》这幅画的意境,也是一首秋色的赞歌。在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通过学生特有的音色和声调来朗诵《山行》这首诗,初步形成了对“秋”的三维立体欣赏。

篇2:中学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教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艺术课程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秋天

课型:艺术综合课

一、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通过对诗词歌赋、美术绘画、音乐艺术的鉴赏,使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艺术表现方法,亲自参与艺术实践和艺术表演。

情感目标:感受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诗词歌赋、美术绘画、音乐艺术所表现的秋天,从中领略艺术的无穷魅力,继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了解艺术是相通的。

难点:找到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结合点,并且要做到简单易懂。

三、       教学理念

本课时运用情境设置法和感受鉴赏法而较大力度地安排了学生的探索与实践,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艺术是相通的同时,提高对艺术的感知、鉴赏、技能、创造、表现、交流等能力,从而达到艺术表现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在围绕“秋”这个主题的艺术讨论、感受与鉴赏中,力求学生能够同时轻松、快乐地获得表现“秋”的三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秋”的`文化内涵,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同时培养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力求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电子琴

水彩颜料、调色盘、清水

白卡纸

五、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及方法

-

设计意图

--

(一)、关于“秋天”的讨论

秋天的大自然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欣赏图片集――秋天的大自然。

-

带领学生进行“秋”的思索,

集中注意力,直观地感染“秋”

的气氛,导入新课。

--

(二)、感知与鉴赏

1、a、展示画《林晚》

b、播放三段不同的音乐片段

《思乡曲》片段  小提琴独奏

《秋叶》  片段  单簧管演奏

《朝元歌》片段  曲笛演奏

篇3:王维《山居秋暝》诗画艺术赏鉴课教学设计

王维《山居秋暝》诗画艺术赏鉴课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一个别样的王维,并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主线来品味其独到的诗画艺术。

【教学目标】

1.一人:培养学生初步鉴赏王维诗画的能力。

2.一诗、一画:认识山水田园诗、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与画作“画中有诗”的特点。

3.一种境界: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和山水画的空灵之境。

【教学过程】

一、认识王维

师示一副对联:“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让同学们猜一猜这位有个性的诗人是谁,这位诗人的个性特征是什么。

明确:王维,个性特征是“亦诗亦佛,半隐半仕”。大隐隐于市。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王维”。学生一般了解的是教学资料中概念性的王维。

教师按“陈铁民的《王维年谱》”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完整的与以往认识不一样的个性王维。(屏显陈铁民《王维年谱》节选)

701 周 则天帝 王维生。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生於武后长安元年,卒於肃宗上元二年(701-761 61),有“诗佛”之称。

715 玄宗 开元三王维十五岁。离家赴长安。

717 王维十七岁。在长安,间至洛阳。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20 王维二十岁,在长安。春,就试吏部,落第。是年,每从岐王范等游宴。

721王维二十一岁。是春,擢进士第,解褐为太乐丞。寻坐累,谪济州司仓参军,是秋离京之任。到济州。

726王维二十六岁。是夏之前,离济州司仓参军任。后官、隐淇上

729王维二十九岁,在长安。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是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赠维,维亦有诗送之。

731王维三十一岁。妻亡约在是年。

734王维三十四岁。仍闲居长安。秋,赴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玄隐於嵩山。

735册寿王妃杨氏。 王维三十五岁。春,仍隐於嵩山。寻拜右拾遗,遂离嵩山至东都任职。

740张九龄卒。 王维四十岁。迁殿中侍御史

741王维四十一岁。春,自岭南北归,尝过瓦官寺谒璇禅师。隐居终南山约始於是年归长安後。

745 王维四十五岁。迁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疑在是年。又尝至南阳郡,遇神会和尚。

750王维五十岁。是春,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

756 肃宗 至德一(玄宗天宝一五) 七月改元王维五十六岁。仍为给事中。上

年十一月,安禄山反。是年六月,入长安;玄宗奔蜀,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服药取痢,伪称瘖疾。禄山素知其才,遣人迎置洛阳,拘於菩提寺,迫以伪署。八月,禄山宴其群臣於凝碧池,命梨园诸工奏乐,诸工皆泣,维於菩提寺中闻之,悲甚,潜赋凝碧诗。九月之後,被迫为禄山给事中。

757 王维五十七岁。九月,唐军收西京。十月,收东京。唐军入东京後,维及诸陷贼官皆被收系,寻勒赴西京。维在西京,与郑虔、张通等并囚於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十二月,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维以凝碧诗尝闻於行在,又是时其弟缙官位已显,请削己职以赎兄罪,肃宗遂宥之。

758 王维五十八岁。是春复官,责授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

760 王维六十岁。是春,严武为河南尹,赴任前至维宅访别,人赋十韵。夏,转尚书右丞。

761 王维六十一岁。仍官尚书右丞。是年春,弟缙为蜀州刺史未还,维上〈责躬荐弟表〉,乞尽削己官,放归田里,使缙得还京师。五月四日,缙新除左散骑常侍,维进上谢恩状。七月,卒,葬於辋川。

(斜体黑字是王维故事中当重点讲述的人生转折点或可圈可说处,也以便学生认识王维由一位才艺双馨的有为青年转变为亦隐亦仕的山水诗人的思想历程。)

(王维生平资料: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关于王维的生年,至今尚是一个谜。两《唐书》本传都载王维享年61岁,《新唐书》云上元初卒,《旧唐书》说他“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也说王维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维研究专家赵殿成《右丞年谱》即断王维卒于上元二年七月。根据卒年61岁推算,则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与大诗人李白同年生。但王缙为王维胞弟,官至宰相,两《唐书•王缙传》皆载王缙卒于建中二年(781年),年82岁,推之则生于武后久视元年(700年),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今暂从赵殿成《右丞年谱》与陈铁民《王维年谱》,定王维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上元二年(761年)。

王维的籍贯,也有争议。《旧唐书》说王维为太原祁人,后移家于蒲州,成了河东人。唐人姚合所编《极交集》说王维为河东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又说是太原人。对于王维之弟王缙的记载,《旧唐书》说是河中人,《新唐书》说本是太原祁人,后来客居河中。蒲即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河东郡,乾元三年(760年)升为河中府,所以又称河东、河中。现在一般通行的说法,认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属太原王氏,是名族之后,里贯为蒲州,是河东人。这样,王维与年晚于他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为同乡。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宁王、薛王待他就象师友一样。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王维集中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可知在长安确曾从岐王游宴。关于王维应举,《集异记》曾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使人走通了公主的后门,公主曾授意京兆试官,要以张九皋为解头。王维也将应举,同岐王商量,希望得到歧王推荐。但歧王权势哪里比得上公主,不能与公主争,于是只好以王维的才华去争取公主,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番。过了几日,岐王让王维穿上锦绣衣服,鲜华奇异,带着琵琶,同到公主第宅,说是带酒乐来为公主奉宴。王维为皙白少年,风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公主看见后,问岐王说;“这是何人呀?”岐王回答说;“是个懂音乐的。”便让王维给公主独奏新曲。王维弹抚琵琶,声调哀切,满座为之动容。公主直接问王维道:“这是什么曲子?”王维起身答道:“是《郁轮袍》。”公主甚感惊奇,非常高兴。岐王趁机对公主说:“此人不只长于音律,若说词学,更佳,简直无人能超过他。”公主更感惊异,问王维是否有写就之诗,王维从怀中拿出数卷诗献上。公主看过之后,惊奇不已,说;“这都是我所诵习过的,从前以为是古人之作,原来就是你写的!”于是让王维更衣,不作伶人看,而升于客人之列。王维风流蕴籍,而且说话风趣,大为座中各位贵人所钦重。岐王见时机成熟,便说:“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为解头,诚为国家的荣光。”公主说:“那为什么不教他去应举?”岐王说:“听说您已经嘱托,解头不是要给那个张九皋吗?”公主笑道:“那是因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给张九皋。”随即回头对王维说:“你要取解头的话,我当全力荐你。”就这样,又改荐王维,王维做了解头,一举登第。这个故事未必完全属实,或者纯属传构,但从中可知王维少年时代便成为引人注目的名人。王维中状元,却是事实,据考证,乃开元九年(721年)状元,时年21岁。

王维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但他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法参军。当年秋天便离开京城,赴济州任。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其中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裴耀卿任济州刺史,裴为河东人,与王维是同乡,待王维不错,使王维稍得安慰,但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职,使王维甚感惋惜。在裴耀卿离开济州不久,王维也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辞去司法参军之职,离开济州。

据陈铁民《王维年谱》,王维离开济州后,在淇上住了二年,开元十七年(729年)赴长安,在长安又闲居了几年。初到长安,他即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结识了诗人孟浩然。孟浩然开元十六年(728年)赴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阳,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这是因自己中状元后仍不得意,所以有这样的话。作为一个才子,一代名人,王维这个时期不太得意,青年时期赋闲,心中当然不是味道。而且此期间又丧妻。王维的妻子大约在开元十九年(731年)去世,当时他才31岁。妻子去世后,王维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于此也可见他的思想情态。

虽则王维劝孟浩然归旧庐隐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死灭,或者因名臣执政,复又求仕。闲居长安时,即他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后便隐于嵩山。嵩山地近东都洛阳,隐于此正可待机而出。次年他便拜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就在闲居和这样的官职变换中,他度过了许多年的时光,而进入中年,此后或隐或官,所为官为左补阙、库部即中,品阶虽稍高了点,但仍为侍从闲官,总不得意,这样又过了10年。王维50岁时,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服满后,又做了几年的文部郎中。进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乱中曾陷于叛军中,得罪了唐王朝。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为他的诗名很大,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拘于菩提寺,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无奈之中,王维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但他的心依旧追随唐王朝。安禄山宴其部下于凝碧宫,王维闻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正是这首诗救了他的命。

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贱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有人提出王维凝碧宫诗可证其忠于唐王朝之心,加之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己官职以赎死罪,唐肃宗特此原谅了他,不但不杀,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可谓不幸中之大幸。这时,王维已57岁,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上元元年(760年)夏,60岁的王维转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只任了一年,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了,所以后世称他为王右丞。)

二、诗中有画——品《山居秋暝》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同学们自行研读《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性的文字,内容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这首诗描绘了哪些画面,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该设计旨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深入文本,仔细研读和品味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在展示过3-5名学生的诗歌赏析后,可从以下四方面阐述诗歌的诗画美:

1、“诗中有画”的景物描摹。王维善于以画入诗、诗画相融。在这首诗中,王维以素淡朦胧作为画面的底色,以空山、秋雨、明月、青松、泉水、翠竹、莲花等多种自然淳朴的景物作为描摹对象,笔调清新,色彩匀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图。不仅如此,诗人还采用了声静相衬、画内景与画外音配合的手法,使有限的画面向无限的空间延伸;把有形无形、有声无声的情景进行了高度的契合和转换,使画面虚实互幻,情景相生,别具神韵;使诗情与画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完美的结合。

2、清新自然的优美音韵。《山居秋暝》不仅画意盎然,而且诗中时时流动着清新自然的音乐旋律。那淙淙的泉水声和脆亮的喧笑声,洋溢着迷人的韵律,把人带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不仅如此,王维对音、韵、调的把握也十分精确。颔联和颈联,不仅对仗工致、格律精严,而且音韵优美、节奏和谐。每一个字音读其声想见其形,形神皆备。全诗意脉一贯、呼应联络,确实有行云流水之妙。

3、空灵清静的禅悦之境。这首诗中还带有诗人超然物外、洒脱高雅的阪依情趣。这种情趣的表现与王维所拥有的禅宗心性有很大的关系。禅宗强调“对境无心”,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在诗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大自然澄淡恬美的静谧境界,而且还能领略到一种空灵清静的禅悦之境。

4、安静淳朴的生活理想。在诗中,诗人为我们精心营造了一个安静淳朴的“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的营造,表达了他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在“摆脱名利,还我本真”的人生境界中,他对自己远离污浊官场的选择感到由衷的庆幸。毫无疑问, 在《山居秋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诗人不单只是喜欢这里的山水景物,而是把整个身心都已溶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已经达到了心性合一的美妙境界。其中的景物描绘,也不仅表现了清幽淡雅的绘画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清远淳朴的人格美。

(屏显前人对此诗的评价)清.郭濬:色韵清绝。

明.周珽: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

殷璠: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

三、画中有诗——赏《雪溪图》

王维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对自己的绘画更情有独钟。让学生欣赏王维的《雪溪图》(屏显该图),并说说画面上有哪些内容、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能联想到哪些诗句。

(《雪溪图》资料:传世的《雪溪图》可以说是最接近于史载王维绘画风格的一件作品。

《雪溪图》,绢本、墨笔画。纵36.6厘米,横30厘米。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无款。有宋徽宗赵佶题签“王维雪溪图”。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

此《雪溪图》构图平远,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披着素纱的木拱桥把人们引入一个冰雪天地;中景是一条结冰的大河,横卧在画卷中部,水平如镜,波澜不兴;远景,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平卧于黑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更加深远。纵观全图,可使观者沉浸在一片宁寂的山村境界之中,仿佛有雪花飘落和行人脚步声悄悄传入耳畔。

图下方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白皑皑一片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有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情景冷漠萧瑟。画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这正是唐代山水画的一大典型特征。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全图采用俯视法,所画场景之透视异常精确,无论比例、角度,即使以焦点透视质之,皆中规矩。

此画无款。右上角有赵佶题字“王维雪溪图”,故长期以来认为是王维唯一的山水作品流传至今。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学生欣赏完《雪溪图》后,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王维山水画的特点:

1、“画中有诗”的诗化审美。王维开水墨文人画的先河,将画的构思、布局、形象、赋彩进行诗化审美,讲求画面的朴实无华和意境淡远。《雪溪图》正体现这样的特色,画面玉带小桥,几间草庐、几株寒树错落在山峦雪谷间,山坡溪水静谧幽深,林木稀疏蟠蜒,更显画面雪味醇厚。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一幅山峦素裹,疏木多姿,溪水纯净的可望不可及的梦境图景;而透过这绘画的表面又可见作者超然物外、天人合一思想的融入,即画境中的诗意。《雪溪图》,墨笔山水画,写雪景寒舍,确有“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意境。

2、与众不同的“破墨山水”技法。王维曾学李思训大青绿金碧山水,但是他为了适宜在画中表达空寂清静的禅理,大力倡导“水墨为上”,这是一种单纯地以墨色作画的技法。显然水墨画比之重彩画,更适合文人对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创“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干时,用浓墨破淡、用淡墨破浓,相互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雪溪图》 可以称得上运用这种墨法的杰作。以水墨为“渲淡之法”的表现手段,是王维的创造,对后世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影响尤为深远。

3、《山水论》《山水诀》是王维的两篇有关绘画的论著,包含作者对文人山水画的许多技法和要求的思量。“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 ……手亲笔砚之馀,有时游戏三昧。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这表明王维注重的是笔下山水的神韵。

4、山水画“南宗”之祖。明代董其昌评王维画曰:“右丞山水入神品,昔人所评:云峰石色,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唐代一人而已。”(《画眼》)又将王维与李思训比较,认为“李派板细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水墨画在唐代因文人画家之倡导而兴起,一千三百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轨迹。王维也因倡导“水墨渲淡”,“援诗入画”,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祖”。近代大学问家钱钟书先生亦称王维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四、诗画合一,形神兼备。

为什么苏轼单单高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呢?

原来苏轼是王维的追随者,他亦将诗画结合在一起,在宋代把文人画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屏显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局部)苏轼评价说:“吴生(吴道子)虽妙绝,犹似画工论。摩诘得之像外,有如仙翮谢宠樊”“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苏东坡认为绘画逼真并不是第一要义,王维的诗画讲求像外之意、画外之情,是文人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诗画里的景和情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王维在诗画中或是借景生情,或是寓情于景,景情息息相通,合而为一,达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地。如果说景是“形”,情是“神”,那么“情景交融”亦即“形神兼备”。无论是写诗,还是绘画,单是“形似”尚嫌不足,务须达到“神似”,即做到“形神兼备”,才称得上佳作。

清人徐增曰:“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而庵说唐诗》)王维是人中龙凤,多才多艺之人。他将禅悦之境融合到诗歌中、渗透进绘画里、沉浸于整个生命历程。其实,王维的每一首山水诗,都可绘出一幅山水画;他的每一幅山水画,亦可吟出一首山水诗。王维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曲意盎然,达到了诗画相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中学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说课稿】相关文章:

1.《秋兴》说课稿设计

2.秋兴八首说课稿

3.故都的秋说课稿

4.秋作文

5.秋 成语

6.作文秋

7.秋语

8.秋(四年级)

9.秋中学政教处工作计划范本

10.秋青年教师赛课心得

下载word文档
《中学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