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白居易诗歌的分类解析

白居易诗歌的分类解析

2024-01-06 07:40: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P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白居易诗歌的分类解析,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白居易诗歌的分类解析,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白居易诗歌的分类解析

篇1:白居易诗歌的分类解析

白居易诗歌的分类解析

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诗词原文: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白居易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白居易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白居易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白居易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白居易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白居易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白居易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白居易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白居易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白居易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白居易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白居易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篇2: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诗歌分类

讽喻诗: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感伤诗: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杂律诗:

赠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与元九书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

庐山庵里晚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篇3:诗歌分类解析

诗歌分类解析范例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

1.读诗时要“想诗”。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篇4: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共同特点解析

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共同特点解析

唐代诗坛“李杜”、“韩柳”、“元白”、“小李杜”……这些诗人“组合”中,最让我羡慕的当数元稹与白居易了。

他俩虽是列举“组合”中岁数相差最小的,而且交往最为密切的一对,看唐代《诗人年表》,我们能发现,元白之间许多相似的生活经历,诗歌有也共同点,那么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的具体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白居易和元稹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二人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世称“元白”,其友情为后世留下一段“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共患难的经历上,生活中相互鼓励与支持,文学创作上相互影响、借鉴,曾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为中唐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居易曾在《赠元稹》一诗中表达了他与元稹心灵锲合的缘分:“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作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元白共同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新乐府运动,为中唐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白在文学相似性比较。同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二人在创作上的`主张是一致的,强调作品对时事的讽喻作用,现实主义色彩浓郁。在诗作的体裁上,元白二人都擅长七言歌行、长篇排律以及新乐府等,内容表达上也都注重语言的通俗性。

(1)反映现实生活。

由于元白二人皆以“达则兼济天下”为为官志向,同时也因为二人都在童年经历坎坷,体验到了百姓的生活,因此二人在诗作题材的选择上的相似之处是都能够密切关注社会现象及社会生活。例如,元白二人针对当时社会问题和矛盾而写下的“对策”,后被整理编辑为《策林》,揭露了诸多社会问题,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短论,体现了二人的政治态度。又如,二人的创作都曾以百姓生活为题材。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白居易的《新乐府》50 首、《秦中吟》等等,反映百姓的生活状态,揭露朝廷政治统治的弊端。

(2)抒发胸志。

由于仕途经历相似,二人寄情山水,以山水诗直抒胸臆,表现自己的胸怀,体现人格。例如,元稹的《游云门》,意境高远,景物描写细腻,体现了作者广阔而清淡的胸怀;白居易的《咏意》《题浔阳楼》等,通过风景的描写,体现作者独到的审美眼光,抒发内心情感。

(3)表达生活情趣。

“士大夫”心态在二人的诗作中可见一斑。白居易以淡泊知足的心态,寄情自然美景之中,如《问刘十九》:“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清新之气呼之欲出,自得自适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元稹自己曾说过,想要从诗作中找到“思深语近,韵律调新,而风情宛然”的境界。如他的《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体现了独特的情韵和风致。

白居易和元稹,都是属于感情细腻之人,二人在抒情诗的创作中都能体现出这一共同点。

【白居易诗歌的分类解析】相关文章:

1.诗歌分类

2.白居易诗歌经典名句

3.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4.曲的分类诗歌

5.简述诗歌的分类

6.高考英语词汇分类解析之物主代词

7.白居易《放言其三》诗歌鉴赏

8.白居易《花非花》诗歌鉴赏

9.白居易诗歌轻肥赏析

10.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下载word文档
《白居易诗歌的分类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