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2023-10-20 07:55: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1: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出处】唐·杜甫《八阵图》。

【译注】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鉴赏】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杜甫以此诗极力赞美诸葛亮的功业。功盖:功业盖世。八阵图: 诸葛亮曾排下一座有名的八阵图。诸葛亮的盖事功业,远超过三国时代的任何人; 他所排下的八阵图,也因此而大为有名。

【全诗】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作品。

首二句系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功盖三分国”是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越,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功劳盖世,无与伦比。“名成八阵图”是写诸葛亮军事方面卓越的才能,说他创制的八阵图成就了他世代不朽的名声。“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这是诸葛亮在作战布阵上的一种创造,在战争实践中取得了屡战屡胜的`奇迹。这二句对仗工稳,言简意赅,乃警辟、凝练之笔。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是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的平沙上。据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5尺,60围,纵横棋布,排列为64堆,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即使夏季被洪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石出,八阵图之石堆依然如故,6来岿然不动。这两句诗的前一句,首先是写出了八阵图遗迹这一具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其次“石不转”三字也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坚如磐石之心的象征。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正道出这终天之恨的具体指向,其意是说先主刘备失策于吞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方使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此诗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色,但未流于抽象,不仅语言形象生动,而且感情色彩浓郁,诗人将“伤己垂暮无成”之情渗入,使怀古与述怀相融为一,在对古人的吟叹中震颤着自己壮志未酬的余音。

篇2: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篇3:《八阵图》杜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八阵图》杜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参考资料:

1、海兵 .杜甫诗全集详注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 :278-279 .

2、吴小林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65-566 .

篇4: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

【意思】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凭倚着栏杆我怎能不涕泪难休!

【全诗】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岳阳楼: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楼。②吴楚:指吴地 (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坼(che):分裂,分界之意。乾坤:指天地、日、月。《水经注·湘水》: “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③戎马:大历三年 (768) 八月,吐蕃以十万众寇灵武,二万众寇汾州,长安戒严。九月,郭子仪带兵五万屯奉天,以防吐蕃。凭轩:依靠楼窗。涕泗(si):眼泪鼻涕。

【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

【鉴赏】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后至岳阳,方有《登岳阳楼》之作。

这首五言律诗气魄宏大,感情沉郁,状写出诗人在岳阳楼头,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水,所引发的叹志嗟病、忧世伤时的感慨。起首两句看似平常,但仔细推敲,联系后文,却有丰富的涵义: 一则以“昔”、“今”二字包融了沧桑之感;二则流露出对此江山胜迹的向往之久;三则写出了诗人正立在岳阳楼头下瞰洞庭湖的'形象;四则为颔联两句对洞庭湖的描写打好了底子。由此可见,这首诗真不愧大家手笔。

第三、四句是描写洞庭的千古名句。诗人形容辽阔无边的洞庭湖分割(坼,读che,分割)了吴楚,成为东南之间疆界,使整个天地都像在她的湖水中漂浮一般。凡到过洞庭湖的人谁不惊叹杜公描写的准确和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胸襟气魄,只有胸纳乾坤心包宇宙者才能吐出这般锦绣之词。

第五、六句是全诗的一大转。这不仅是由“景”入“情”之转,而且是情的突转(因“景”中已融入了情感)。前面的“景中之情”气魄多么宏大,这正表明诗人胸中的少壮之气仍然不减当年,他还渴望为苍生社稷建功立业,然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现实生活的风霜雨雪已使诗人浑身是病而且垂垂老矣,这是怎样的愤疾与悲哀!然而“心未老,鬓先衰”的诗人仍然不甘心为自身的衰病所压倒,他仍然忧国忧民关注国事,于是第七、八句又一转——“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之中,诗人不禁涕泪滂沱,声泪俱下了!这才是诗圣杜甫,这才是毕生关注着“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杜甫,他永远不哀叹一己的悲欢,即使写到“一己”也会从中折射出时代的风雨。

篇5: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

【意思】

江岸上的细草被微风轻轻地吹拂,

夜色里一只高悬着桅杆的孤舟。

星光垂落,平原浩野分外辽阔,

月光涌动,伴着滚动的江水奔流。

【全诗】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鉴赏】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那细草、孤舟、沙鸥都寄寓着诗人内心的悲苦与孤寂,情怀藏于景中,景中隐有情怀,真是情景相生的典范之作。

不仅如此,诗人还善于使用反衬的艺术手法。明星低垂,四野空旷,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确是一幅景象壮观。意境雄浑的画面,颔联历来为人称道。然而瞻前顾后,从“独夜舟”、“一沙鸥”这些意象看,再联系诗人并不满意自己仅仅因为诗文而有名气,远大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你就会走人诗人的内心世界。就会感到这雄浑阔大之景,正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颠连无告的凄怆! 在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同样使用了这种反衬的手法。先极言春光融融,风光宜人,漫江柔波,白鸟掠起;满山青翠,山花红艳。但笔锋马上陡然一转,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优美的景色反勾起思乡的感伤,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强烈的反差,别具韵致。

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比较,看这两首诗在反衬手法使用上有何相通之处?

篇6:《八阵图》杜甫唐诗鉴赏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篇7:杜甫《八阵图》古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古诗赏析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在字里行间作者是怎样体现自己的情感呢?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篇8:杜甫《八阵图》的古诗赏析

1、说说杜甫《八阵图》语言生动的表现。

答:“功”、“成”,精炼自然概括了诸葛亮的军事功劳。“不转”,形象再现八阵图的牢固;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贞不二。“遗恨”,突出诸葛亮因刘备攻打东吴失败而破坏自己的`联吴抗曹计划的伤心遗憾。

2、杜甫《八阵图》怀古绝句有什么特点?诗人把怀古与什么融为一体?

答: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

杜甫《八阵图》的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第四句,诸葛亮的遗恨是刘备破坏了他的联吴抗曹的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

杜甫《八阵图》与其说是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篇9:唐诗:杜甫《八阵图》原文赏析

唐诗:杜甫《八阵图》原文赏析

《八阵图》

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生命。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创作背景】

杜甫在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篇10:杜甫古诗鉴赏

杜甫古诗鉴赏大全

杜甫《月》赏析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①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②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③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④

背景

诗为大历二年(767)六月初旬所作。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此时正困居夔州。

注译

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春来:今春以来。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青天:蓝天。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

“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清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当:对着。悬:悬挂天空。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乌鸦。夜久:夜深。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赏析:

以“月”为题,让我们联系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月有一个特定的内涵:望月就易思乡。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与“夜久”相呼应,表明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主体仍然是月,有情开室,但满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辉。独处陋室,浴漫天清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凄清孤独啊!叠词的运用还构成了节奏的美。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爽”该是“清朗”之意,“合”当是“匹配”之意;清朗的月色加细风,可以很美妙,可以很凄凉;“高”句语序该是“(月)高悬对泪脸”化被动为主动,既是题目的需求,也是诗歌新奇的需要。也有人说“风襟”是“外衣”的意思,本人认为有点太实,好像词典也没有这一词语(或许太过孤陋)。“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杜甫《悲陈陶》赏析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⑵,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⑶,四万义军同日死⑷。

群胡归来血洗箭⑸,仍唱胡歌饮都市⑹。

都人回面向北啼⑺,日夜更望官军至。[1]

词句注释

⑴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⑵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⑶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⑷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⑸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血:一作“雪”。

⑹都市:指长安街市。

⑺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都人:长安的人民。[1][2]

白话译文

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

蓝天下的旷野如今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

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

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此诗题注:“陈涛斜,在咸阳县,一名陈陶泽。至德元年十月,房琯与安守忠战,败绩于此。”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3][4]

文学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陈陶《陇西行》诗词鉴赏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作者:

陈陶,字嵩伯,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大中时,游学长安。南唐升元中,隐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诗十卷,今编为二卷。

注释:

陇西行:乐府旧曲《瑟调》十三之一。陇西,今甘肃宁夏一带。本诗系借题拟古之作。

匈奴:泛指外族入侵者。

貂锦:原为禁卫军所穿的貂袍锦衣,此处指出征的将士。

胡尘:胡地风沙,泛指胡地战场。

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流经沙漠和黄土高原,因溃沙急流,河床无定,故名。

春闺:借指少妇。

赏析:

本诗描写五千名将士奋不顾身,战死沙场的悲壮情景,反映战争的残忍。及对将家属寄予无限的同情。后二句文辞之悲切,情景之凄凉,让人吹嘘不已,五腑莫名。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诗词鉴赏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⑵,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⑶,乐游原上望昭陵⑷。

词句注释

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2]

白话译文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2]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有政治才能,一心想报效国家。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鉴赏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满江红》赏析(多名作家)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1、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3、满江红·小住京华-【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篇11:古诗原文及鉴赏

瑶华原文

作者:周密

(后土之花,天下无二本。方其初开,帅臣以金瓶飞骑,进之天上,间亦分致贵邸。余客辇下,有以一枝……)

朱钿宝玦,天上飞琼②,比人间春别。江南江北,曾未见、谩拟梨云梅雪。淮山春晚,问谁识,芳心高洁?消几番、花落花开,老了玉关豪杰③。

金壶剪送琼枝,看一骑红尘,香度瑶阙。韶华正好,应自喜、初识长安蜂蝶。杜郎老矣④,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

瑶华注释

①瑶华:吴文英创调。

②飞琼:天上仙子。

③玉关:玉门关。

④杜郎:指杜牧。

瑶华赏析

蒋子正《山房随笔》载:“扬州琼花天下只一本,士大夫爱重,作亭花侧,榜曰‘无双’。德祐乙亥(1275),北师(元兵)至,花遂不荣。”赵棠国炎有绝句吊曰:“名擅无双气色雄,忍将一死报东风。他年我若修花史,合传琼妃烈女中。”草窗这首词也是寄意琼花,表露故国旧君之思,不仅发泄昔今之慨。

首句即切入本题。“天上飞琼”是把琼花比拟为天界仙子。飞琼即许飞琼,为西王母之侍女(《武帝内传》)。“朱钿宝玦”是写妆饰之华贵,透出人的娇美。“比人间春别”谓仙女也伴随人间春色的衰退而悄然离去。三句从叹惋花事消歇入笔,“人间春别”似隐指人事之惨变,由此见出惜花伤春之意。接着笔毫轻轻一转,折入下一层。“江南江北,曾未见、漫拟梨云梅雪。”这是虚写。“梨云梅雪”固然是十分美丽的容貌,可惜非其本色,琼花比这更美好。从上一层的“朱钿宝玦”至这里的“梨云梅雪”,以描写花容为线索过渡,虽经转接,却意脉连贯,流转自如。琼花之神姿仙态且如此鲜为人见,则其高风亮节更有几人知晓呢!“问谁识、芳心高洁?”这语调深沉的发问,是赏其节操,更是悲其不为人知;是伤花,亦是自伤。“问”字带出诗人的神情,流露出几许悲凉。“淮山春晚”在人心头又增添一重黯淡的影子。在结构上,这一句上承“春别”,下启花事,见周词针缕之密致。“花落花开”,言盛衰无常。玉关人老加重了伤春的愁怀,是从篇首“天上”引来。从上片看,“芳心高洁”是琼花之魂,其衰落之令人叹惜正在于此。

换头另起一意,追想琼花之繁盛时节。此词题下有小序云:“后土之花,天下无二本。方其初开,帅臣以金瓶飞骑,进之天上,间亦分致贵邸。……”“金壶”三句正赋此事。“一骑红尘”语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一骑红尘妃子笑”诗句。“度”字工炼,写出香气弥漫,渐飘渐远的情景,十分传神。“瑶阙”关合“玉关”诸语。“韶华”三句点出盛时光景。“初乱长安蜂蝶”一句写蜂蝶之欢闹,亦衬出琼花倾城之美。着一“乱”字,活写出一种红火热闹的意境。接下来,一声叹息,又拍至自身。杜郎盖指杜牧,以用其诗意牵连引出,是词人自喻。“想”是料想。“想旧事、花须能说”,视琼花为故国盛世之见证人,寄寓深深的哀感,一篇主意亦由此揭出。这两句一收一顿,反跌出杜叟情怀:“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扬州美景恍若一梦,转瞬逝去,唯有那桥头明月,尚时时记起,不能忘却。这二句从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化出,是以景结情的妙笔。旧时明月,意境恬淡而深远,寄托着诗人的无限情思。全词“一意盘旋,毫无渣滓”(《宋四家词选》),章法严整,语极工畅,是周密咏物词中的妙品。

瑶华讲解

这是一首以咏物来讽喻政治的词作,约作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当时权相贾似道专权坏政,政治黑暗。

公元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宋军败于蒙古,贾似道暗中与蒙古屈膝议和,答应割地纳款。蒙古退兵后,贾似道又谎报大捷,骗赏邀功。咸淳初,蒙古大军卷土重来围攻襄阳、樊城,情况非常危急。而度宗皇帝却日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对前方战事不闻不问,贾似道将告急边书匿而不报,却去西湖边大造楼阁亭馆,日日升歌纵酒。《瑶花慢》词就是针对的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词原来有一个一百五十余字的长序,但今传的《苹洲渔笛谱》版本却只留下了四分之一,使后人无法更多地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意图,殊为可惜。

扬州琼花天下无双,为花中极品。起首三句赞美琼花的.特异资质。“朱钿宝玦”,朱红色的钿饰和莹洁的玉玦.这是美人的妆饰,连下句都是属于“天上飞琼”的。许飞琼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美艳绝伦。以飞琼比拟琼花,除了因“琼”字相同而引起联想之外,还有天上仙葩的意思,因此,她自是有别于人间春色,而作为飞琼佩饰的“朱钿宝玦”,也是暗切琼花花蕊花瓣的形状色泽了。“江南”二句说此花名贵,还从人事上渲染。说此花罕见,故世人亦不能辨识,只识随意把她想象似繁密的梨花和疏淡的梅花那样。

这两句也颇有深意。“江南江北曾未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扬州后土祠的名种琼花,“天下无二本”外人本难得见;二是琼花初开,当地长官便即剪下来,“以金瓶飞骑进之天上(皇宫)”、“分致贵邸”,故即使是在她的产地扬州(江北)和传送地临安(江南),一般人也难得一见。这样,琼花与世人隔绝,她的“芳心高洁”无人得知,而她的心与淮山之春相联。道出“芳心”二字词人于此不能无寄托,这也是词人的心。淮山,指盱眙军的都梁山,在南宋北界的淮水旁。琼花生长的江淮地区,胡尘弥漫,兵戈挠攘,丝毫没有春天的气息。琼花开放、凋零,年复一年,而边塞将士疲弊不堪,不能出兵北上,壮志难酬,琼花也为之浩叹!

接下来“金壶翦送琼枝”,即言小序中所记载的地方长官每逢琼花盛开即以飞骑传送到临安皇宫中,供皇帝妃嫔们观赏。“一骑红尘”,化用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度宗飞骑传琼花与唐明皇飞骑传荔枝作比。作者借古讽今,规劝统治者不要再沉湎声色,否则将招致覆亡之祸。“韶华正好”二句承上意,谓琼花正值盛正,被进贡到临安,能够为都城的观赏者们所赏识,也算是件幸事。全篇结构谨密,盘旋而下,至此忽出一闲笔颇有意味。

“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所谓“旧事”,当包括古往今来诸多酣玩误国的历史教训,尤其指隋炀帝为了观赏扬州琼花,开凿运河,千里南巡,游宴无度,最终身死国亡,宗庙丘墟。当年徜徉于扬州发兴亡之慨叹的诗人杜牧久已作古,无数治乱兴衰的往事,琼花都历历在目,一切仿佛是昨事。而现在又有人在重演悲剧!作者痛心疾首,竟至无话可说。最后三句,“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只是说了这么一句:琼花的故乡扬州,当年曾经十分繁华。“一梦扬州”本于杜牧诗“十年一觉场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化于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淡淡一笔,却发人深醒,令人扼腕。

难怪陈廷焯和周济都对这首词十分推崇。陈在其《白雨斋词话》中评曰:“不是咏琼花,只是一片感叹,无可说处,借题一发泄耳。”周济的《宋四家词选》中也赞道:“一意盘旋,毫无渣滓。”《瑶花慢》虽系咏物之作,但借花讽喻,具有强烈的政治抒情色彩。作者通过咏物对象把历史与现实,指出亡国之祸迫近。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词序中公开表明词是针对进贡琼花而发,颇有白居易《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在南宋词坛上,并不多见。

瑶华作者介绍

周密,1232-约1298)宋末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德祐间曾任义乌(今属浙江)令等职。宋亡隐居不仕。其词讲求格律,风格在姜夔、吴文英两家之间,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也曾写过一些慨叹宋室覆亡之作。并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杂钞》、《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数十种。编有《绝妙好词》。存词150余首。

周密擅长创作诗词,能书画,雅好医药。他的笔记集《齐东野语》、《志雅堂杂钞》、《癸辛杂识》《武林旧事》等,多载当朝史事传闻、杏林轶事、民俗风情,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珍贵索引。书中所载录的医事制度、医家史料、典籍训释、养生知识、各科医案,特别是治病疗疾的验方效剂,多为作者搜集、使用后的验证,大都真实可信。

周密的早期作品多惆怅之作,如〔木兰花慢〕《西湖十景》,韵美声谐,中期以后转为忧伤凄楚,多抒发思国怀乡之情 ,如〔拜星月慢〕“腻叶阴清”、〔秋霁〕“重到西泠”、〔玉京秋〕“烟水阔”、〔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等。他善自度曲,也有过分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相关文章:

1.八阵图 杜甫

2.八阵图杜甫

3.杜甫《八阵图》的古诗赏析

4.杜甫八阵图译文及赏析

5.杜甫:八阵图赏析

6.八阵图杜甫赏析

7.杜甫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8.杜甫的八阵图翻译

9.望岳杜甫古诗鉴赏

10.《题菊花》原文翻译及古诗鉴赏

下载word文档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