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南征》杜甫唐诗鉴赏

《南征》杜甫唐诗鉴赏

2023-05-06 08:48: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ertin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南征》杜甫唐诗鉴赏,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南征》杜甫唐诗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南征》杜甫唐诗鉴赏

篇1:杜甫《南征》鉴赏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篇2:杜甫《南征》鉴赏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从岳阳赴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表现了诗人晚年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定会分外高兴。但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岂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本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希望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举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将诗人的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比,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然而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旷世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 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冲洗得干干净净。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篇3:杜甫《南征》原文鉴赏

杜甫《南征》原文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译文

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

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

当此年老多病乘丹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注释

⑴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又名‘“桃花汛”。《岁时广记》载:“黄河水,二月三月名桃花水。”

⑵云帆:白帆。

⑶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⑷适远:到远方去。沾襟:浸湿衣襟,指伤心落泪。

⑸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补京兆功曹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君,指唐代宗。

⑹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赏析

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

“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是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诗人此行是想要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船开之后,诗人深感自己贫病的境遇,还朝和归乡都没有希望,于是赋此诗以遣怀。

篇4:杜甫唐诗鉴赏 后游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

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

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

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

舍此复何之?

篇5:杜甫唐诗鉴赏 后游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不久第二次游览时即写了这首《后游》。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解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用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点明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突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仿佛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欢迎我再度登临。头两句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描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流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言外之意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自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述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足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表现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流落异乡的愁闷完全消减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似乎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说明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故而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出之。正因为如此,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篇6:《白帝》杜甫唐诗鉴赏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翠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篇7:《八阵图》杜甫唐诗鉴赏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篇8:《孤雁》杜甫唐诗鉴赏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南征》杜甫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1.杜甫《宾至》唐诗鉴赏

2.归雁 杜甫-归雁杜甫唐诗鉴赏

3.《新婚别》杜甫唐诗鉴赏

4.《春日忆李白》杜甫唐诗鉴赏

5.《缚鸡行》杜甫唐诗鉴赏

6.《乐游园歌》杜甫唐诗鉴赏

7.杜甫唐诗七言绝句

8.《泊秦淮》唐诗鉴赏

9.《春晓》唐诗鉴赏

10.兵车行唐诗鉴赏

下载word文档
《《南征》杜甫唐诗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