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汉魏六朝诗歌

汉魏六朝诗歌

2023-08-03 08:14: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车底的都叫阿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汉魏六朝诗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汉魏六朝诗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汉魏六朝诗歌

篇1:汉魏六朝诗歌

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首句入韵的例如: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上山采蘼芜)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五言诗以不换韵为比较常见,但也可以换韵。例如古诗《行行重行行》的韵脚是:|离,涯,知,枝‖远,缓,返,晚,饭|,共用两个韵。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舍,住‖子,鄙,子‖举,脯,柱‖君,关,全|,共用七个韵。换韵后的第一句有的入韵,有的不入韵。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君臣共赋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韵。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

来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要自由一些。试看《战城南》: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韵脚,“乃在大海南”、“双珠毒瑁簪”、“闻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缭”和“烧”押韵。后九句的韵脚则是“之灰思之凉之”;其中“兄嫂当知之”和“东方须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认为押韵。《有所思》押韵的情况毕竟是个别的,杂言乐府诗主要还是隔句韵和句句韵。

有一点值得提一提,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一般是避免重韵的,乐府诗却不避重韵,例如《上山采蘼芜》既有“新人复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也有类似的情况。

以上谈的是韵例。至於汉魏六朝诗的韵部系统,由於这一时期没有韵书留传於世,而作品的地域分布又比《诗经》时代广阔,所以还不容易弄清楚。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依照一般的看法,汉魏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我们可以用合韵的眼光来了解汉魏时代的宽韵。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韵脚是“海,峙,茂,起,里,志”,就是之幽合韵,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合韵不是漫无标准的,必须邻韵才能通押。

曹植《汉二祖优劣论》

有客问余曰:“夫汉二帝,高祖、光武,俱为受命拨乱之君,此时事之难易,论其人之优劣,孰者为先?”余应之曰:“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长,自亡徒召集英雄。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诚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酖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云赵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移。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然彼之雄材大略,倜傥之节,信当世至豪健壮杰士也。又其枭将画臣,皆古今之鲜有,历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有帝位,流巨勋,而遗元功也。不然,斯不免于闾阎之人,当世之匹夫也。

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用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神光前驱,威风先游。军未出于南京,莽已毙于西都。破二公于昆阳,斩阜、赐于汉津。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咸鸱视狼顾,虎超龙骧。光武秉朱光之巨钺,震赫斯之隆怒。夫其荡涤凶秽,剿除丑类,若顺迅风而纵烈火,晒白日而扫朝云也。若克东齐难胜之寇,降赤眉不计之虏,彭宠以望异内陨,庞萌以叛主取诛,隗戎以背信躯毙,公孙以离心授首。尔乃庙谋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归心圣德,宣仁以和众,迈德以来远。于时战克之将,筹画之臣,承诏奉令者获宠,违命犯旨者颠危。故曰:建武之行师也,计出于主心,胜决于庙堂。故窦融闻声而影附,马援一见而叹息。股肱有济济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称;高尚纯朴,有羲皇之素;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规弘迹而造皇极,创帝道而立德基。

是以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旌德则靡愆,言行则无秽,量力则势微,论辅则力劣。卒能握乾图之休征,应五百之显期,立不刊之遐迹,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诗书载其勋懿。故曰:“光武其优也。”

汉魏六朝散文之《恨赋》欣赏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没地,长怀无已。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沈。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澘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篇2:汉魏六朝诗歌

1.汉魏六朝诗的句式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上承诗骚,下启唐宋。现代民歌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也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句式和字数是有密切关系的。偶字句和奇字句是显然不同的两个类型。所谓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谓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诗经》和《楚辞》的《离骚》《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类。《诗经》以四字句为主要形式;《楚辞》以六字句为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内,例如《离骚》的“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骚的偶字句发展为汉赋、六朝赋以及骈体文的句式。

《诗经》和《楚辞》也有一些奇字句。例如《静女》:“俟我于城隅”,“匪女之为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是五字句。又如《七月》:“二之日盘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夫孰共道而相安”。这是七字句。但是我们一般不说五言诗和七言诗始于诗骚,因为诗骚中没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一般句式也和诗骚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真正的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文人写的五言诗则是到东汉才出现的。七言诗又比五言诗出现得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现在讨论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二,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是一致的,这种句式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试举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里的几句为例: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在二二的当中插入一个音,或在后面加添一个音,就成为五言。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古诗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金张--籍旧业 七叶--珥汉貂(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一二)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古诗迢迢牵牛星)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二一)

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这是五言的扩展,因此细分起来是二二三。试举曹丕的《燕歌行》为例: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全篇诗的句式都是四三,这里只摘引了八句。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细分为二二,后三字可以细分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见,五言诗七言诗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诗经》《楚辞》里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诗句都是依照这种句式写成的。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以观沧海”、“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诗《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而无车马喧”,第九首的“且共欢此饮”是一四;第九首的“问子为谁欤”是一三一。但是这些比较特别的句式不是诗句的主要形式,对后代的影响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来说的。至于来自民间的乐府,句式就比较自由了。

2.汉魏六朝诗的用韵

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首句入韵的例如: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上山采蘼芜)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五言诗以不换韵为比较常见,但也可以换韵。

例如古诗《行行重行行》的韵脚是:|离,涯,知,枝‖远,缓,返,晚,饭|,共用两个韵。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舍,住‖子,鄙,子‖举,脯,柱‖君,关,全|,共用七个韵。换韵后的第一句有的入韵,有的不入韵。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君臣共赋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韵。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

来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要自由一些。试看《战城南》: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韵脚,“乃在大海南”、“双珠毒瑁簪”、“闻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缭”和“烧”押韵。后九句的韵脚则是“之灰思之凉之”;其中“兄嫂当知之”和“东方须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认为押韵。《有所思》押韵的情况毕竟是个别的,杂言乐府诗主要还是隔句韵和句句韵。

有一点值得提一提,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一般是避免重韵的,乐府诗却不避重韵,例如《上山采蘼芜》既有“新人复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也有类似的情况。

以上谈的是韵例。至于汉魏六朝诗的韵部系统,由于这一时期没有韵书留传于世,而作品的地域分布又比《诗经》时代广阔,所以还不容易弄清楚。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依照一般的看法,汉魏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我们可以用合韵的眼光来了解汉魏时代的宽韵。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韵脚是“海,峙,茂,起,里,志”,就是之幽合韵,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合韵不是漫无标准的,必须邻韵才能通押。

3.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五言诗可举古诗十九首为例。四言诗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诗非常少见,不举例。乐府又有杂言诗。所谓杂言,是说诗句的字数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杂言的乐府诗是很常见的。这对后人的古风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李白,他就很喜欢写杂言的古风。

就语言的形式说,汉魏六朝诗和散文的区别并不很大。五言诗(或四言诗、七言诗)只有两点不同于散文:(一)每句字数一定;(二)押韵。至于杂言诗就更和散文近似,因为除了有韵以外,和散文就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了。当然,杂言诗的句子一般要比散文的句子短些,但是那很难说就是杂言诗的语言特点。随着骈体文的写起,魏晋以后的诗比较多用对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二十句中竟有十八句用了对仗。但是这也不成为这个时期的诗歌语言特点,因为当时一般的散文,由于受到骈体文的影响,也喜用对仗。再说这个时期诗用对仗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的;用对仗,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不是形式格律上的固定要求。

从另一方面说,多用口语词汇却是汉魏六朝诗的特点。乐府歌辞多数来自民间,口语词汇固然非常显著。

例如:

何用问遗君?双珠毒瑁簪。(有所思)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同上)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上山采蘼芜)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同上)

就是当时文人的作品,也是比较接近口语的。例如:

何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迢迢牵牛星)

男儿宁当格门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同上)

报书与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同上)

诗歌口语化,这是优良的传统。唐诗宋词都是循着这条道路发展的。至于元曲,那就更加口语化了。

汉魏六朝散文之《雪赋》欣赏

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未至,居客之右。俄而未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俟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闻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城。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 于阴德。雪之时义远矣哉!请言其始。

若乃玄律穷,严气升。焦溪涸,汤谷凝。火井灭,温泉冰。沸潭无涌,炎风不兴。北户 扉,裸壤垂 。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连氛累霭, 日韬霞。霰淅沥而先集,雪粉糅而遂多。

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 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 庑,未萦盈于惟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 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 失素,纨袖 冶,玉颜掩 。

若乃积素未方,白日朝鲜,烂兮若烛龙,衔耀照 山。尔其流滴垂冰,缘 承隅。粲兮若冯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缤纷繁骛之貌,皓 缴 之仪。回散萦积之势,飞聚凝曜之奇,固展转而无穷,嗟难得而备知。

若乃申娱玩之无已,夜幽静而多怀。风触楹而转响,月承幌而通晖。酌湘吴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对庭 之双舞,瞻云雁之孤飞。践霜雪之交积,怜枝叶之相违。驰遥思于千里,愿接手而同归。邹阳闻之,懑然心服。有怀妍唱,敬接末曲。于是乃作而赋积雪之歌。

歌曰缩: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熏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又续写而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扬兮酒既陈,朱颜 兮思自亲。愿低帷以昵枕,念解 而褫绅。怨年岁之易暮,伤后会之无因。君宁见阶上之白雪,岂解耀于阳春。歌卒。王乃寻绎吟玩,抚览扼腕。顾谓枚叔,起而为乱。

乱曰: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天虽白,空守贞兮。未若兹雪,因时兴灭。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耀不固其节。节岂我名,节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篇3:汉魏六朝诗歌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上承诗骚,下启唐宋。现代民歌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也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句式和字数是有密切关系的。偶字句和奇字句是显然不同的两个类型。所谓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谓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诗经》和《楚辞》的《离骚》《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类。《诗经》以四字句为主要形式;《楚辞》以六字句为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内,例如《离骚》的“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骚的偶字句发展为汉赋、六朝赋以及骈体文的句式。

《诗经》和《楚辞》也有一些奇字句。例如《静女》:“俟我於城隅”,“匪女之为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是五字句。又如《七月》:“二之日盘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夫孰共道而相安”。这是七字句。但是我们一般不说五言诗和七言诗始於诗骚,因为诗骚中没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一般句式也和诗骚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真正的五言诗起源於西汉的民谣,文人写的五言诗则是到东汉才出现的。七言诗又比五言诗出现得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现在讨论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二,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是一致的,这种句式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试举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里的几句为例: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在二二的当中插入一个音,或在后面加添一个音,就成为五言。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古诗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金张--籍旧业 七叶--珥汉貂(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一二)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古诗迢迢牵牛星)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二一)

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这是五言的扩展,因此细分起来是二二三。试举曹丕的《燕歌行》为例: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全篇诗的句式都是四三,这里只摘引了八句。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细分为二二,后三字可以细分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见,五言诗七言诗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诗经》《楚辞》里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诗句都是依照这种句式写成的。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以观沧海”、“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诗《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而无车马喧”,第九首的“且共欢此饮”是一四;第九首的“问子为谁欤”是一三一。但是这些比较特别的句式不是诗句的主要形式,对后代的影响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来说的。至於来自民间的乐府,句式就比较自由了。

篇4:汉魏六朝名言

汉魏六朝名言集锦

司马迁《史记》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2.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6.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7.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8.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0.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1.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班固《汉书》

12.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3.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4.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5.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

曹操

1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7.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诸葛亮

18.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19.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20.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2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寿《三国志》

22.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3.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2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傅玄

2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陶渊明

27.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

28.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29.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

范晔《后汉书》

30.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2.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3.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4.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乐府名歌

35.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

36.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37.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敕勒歌》

38. 独木不成树,独树不成林。《汉府诗集古乐横吹曲紫骝马歌》

杂家

39.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40.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41.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铎

42.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4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44.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晋书》

篇5:汉魏六朝散文《七启》

汉魏六朝散文《七启》

昔枚乘作七发,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骃作七依,辞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并命王粲焉。

玄微子隐居大荒之庭,飞遯离俗,澄神定灵。轻禄傲贵,与物无营。耽虚好静,羡此永生。独驰思于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于是镜机子闻而将往说焉。驾超野之驷,乘追风之舆。经迥漠,出幽墟。入乎泱漭之野,遂届玄微子之所居。其居也,左激水,右高岑。背洞溪,对芳林。冠皮弁、被文裘。出山岫之潜穴,倚峻崖而嬉游。志飘飖焉,峣峣焉,似若狭六合而隘九州。若将飞而未逝,若举翼而中留。于是镜机子攀葛藟而登,距岩而立,顺风而称曰:“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今吾子弃道艺之华,遗仁义之英。耗精神乎虚廓,废人事之纪经。譬若画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未之思乎,何所规之不通也?”玄微子俯而应之曰:“焦,有是言乎!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万物纷错,与道俱隆。盖有形必朽,有迹必穷。芒芒元气,谁知其终?名秽我身,位累我躬。窃慕古人之所志,仰老庄之遗风。假灵龟以托喻,宁掉尾于涂中。”

镜机子曰:“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庶感灵而激神,况近在乎人情。仆将为吾子说游观之至娱,演声色之妖靡。论变化之至妙,敷道德之弘丽。愿闻之乎?”玄微子曰:“吾子整身倦世,探隐拯沈。不远遐路,幸见光临。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镜机子曰:“芳菰精粺,霜蓄露葵。玄熊素肤,肥豢脓肌。蝉翼之割,剖纤析微。累如□縠,离若散雪。轻随风飞,刃不转切。山鵽斥鷃,珠翠之珍。寒芳苓之巢龟,脍西海之飞鳞。臛江东之潜鼍,臇汉南之鸣鹑。糅以芳酸,甘和既醇。玄冥适鹹,蓐收调辛。紫兰丹椒,施和必节。滋味既殊,遗芳射越。乃有春清缥酒,康狄所营。应化则变,感气而成。弹徵则苦发,叩宫则甘生。于是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可以和神,可以娱肠。此肴馔之妙也,子能从我而食之乎?”玄微子曰:“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镜机子曰:“步光之剑,华藻繁缛。饰以文犀,雕以翠绿。缀以骊龙之珠,错以荆山之玉。陆断犀象,未足称隽。随波截鸿,水不渐刃。九旒之冕,散耀垂文。华组之缨,从风纷纭。佩则结绿悬黎,宝之妙微。符采照烂,流景扬煇。黼黻之服,纱縠之裳。金华之舄,动趾遗光。繁饰参差,微鲜若霜。绲佩绸缪,或雕或错。薰以幽若,流芳肆布。雍容闲步,周旋驰耀。南威为之解颜,西施为之巧笑。此容饰之妙也,子能从我而服之乎?”玄微子曰:“予好毛褐,未暇此服也。”

镜机子曰:“驰骋足用荡思,游猎可以娱情。仆将为吾子驾云龙之飞驷,饰玉路之繁缨。垂宛虹之长緌,抗招摇之华旍。捷忘归之矢,秉繁弱之弓。忽蹑景而轻骛,逸奔骥而超遗风。于是磎填谷塞,榛薮平夷。缘山置罝,弥野张罘。下无满迹,上无逸飞。鸟集兽屯,然后会围。獠徒云布,武骑雾散。丹旗耀野,戈殳皓旰。曳文狐,揜狡兔。捎鹔鷞,拂振鹭。当轨见藉,值足遇践。飞轩电逝,兽随轮转。翼不暇张,足不及腾。动触飞锋,举挂轻罾。搜林索险,探薄穷阻。腾山赴壑,风厉焱举。机不虚发,中必饮羽。于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哮阚之兽,张牙奋鬣。志在触突,猛气不慑。乃使北宫东郭之畴,生抽豹尾,分裂貙肩。形不抗手,骨不隐拳。批熊碎掌,拉虎摧斑。野无毛类,林无羽群。积兽如陵,飞翮成云。于是駴钟鸣鼓,收旌弛旆。顿纲纵网,罴獠回迈。骏騄齐骧,扬銮飞沫。俯倚金较,仰抚翠盖。雍容暇豫,娱志方外。此羽猎之妙也,子能从我而观之乎?”玄微子曰:“予乐恬静,未暇此观也。”

镜机子曰:“闲宫显敞,云屋皓旰。崇景山之高基,迎清风而立观。彤轩紫柱,文榱华梁。绮井含葩,金墀玉箱。温房则冬服絺诧,清室则中夏含霜。华阁缘云,飞陛陵虚。頫眺流星,仰观八隅。升龙攀而不逮,眇天际而高居。繁巧神怪,变名异形。班输无所措其斧斤,离娄为之失睛。丽草交植,殊品诡类。绿叶朱荣,熙天曜日。素水盈沼,丛木成林。飞翮凌高,鳞甲隐深。于是逍遥暇豫,忽若忘归。乃使任子垂钓,魏氏发机。芳饵沈水,轻缴弋飞。落翳云之翔鸟,援九渊之灵龟。然后采菱华,擢水苹。弄珠蚌,戏鲛人。讽汉广之所咏,觌游女于水滨。耀神景于中沚,被轻縠之纤罗。遗芳烈而靖步,抗皓手而清歌。歌曰:望云际兮有好仇,天路长兮往无由。佩兰蕙兮为谁修,宴婉绝兮我心愁。此宫馆之妙也,子能从我而居之乎?”玄微子曰:“予耽岩穴,未暇此居也。”

镜机子曰:“既游观中原,逍遥闲宫,情放志荡,□乐未终。亦将有才人妙妓,遗世越俗。扬北里之流声,绍阳阿之妙曲。尔乃御文轩,临洞庭。琴瑟交挥,左篪右笙。钟鼓俱振,箫管齐鸣。然后姣人乃被文縠之华褂,振轻绮之飘飖。戴金摇之熠耀,扬翠羽之双翘。挥流芳,耀飞文。历盘鼓,焕缤纷。长裾随风,悲歌入云。蹻捷若飞,蹈虚远蹠。凌跃超骧,蜿蝉挥霍。翔尔鸿翥,濈然凫没。纵轻体以迅赴,景追形而不逮。飞声激尘,依违厉响。才捷若神,形难为象。于是为欢未渫,白日西颓。散乐变饰,微步中闺。玄眉弛兮铅华落,收乱发兮拂兰泽,形□服兮扬幽若。红颜宜笑,睇眄流光。时与吾子,携手同行。践飞除,即闲房。华烛烂,幄幙张。动朱唇,发清商。扬罗袂,振华裳。九秋之夕,为欢未央。此声色之妙也,子能从我而游之乎?”玄微子曰:“予愿清虚,未暇此游也。”

镜机子曰:“予闻君子乐奋节以显义,烈士甘危躯以成仁。是以雄俊之徒,交党结伦。重气轻命,感分遗身。故田光伏剑于北燕,公叔毕命于西秦。果毅轻断,虎步谷风。威慑万乘,华夏称雄。”辞未及终,而玄微子曰:“善。”

镜机子曰:“此乃游侠之徒耳,未足称妙也。若夫田文无忌之俦,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飞仁扬义,腾跃道艺。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凌轹诸侯,□驰当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吾子若当此之时,能从我而友之乎?”玄微子曰:“子亮愿焉。然方于大道,有累如何?”

镜机子曰:“世有圣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玄化参神,与灵合契。惠泽播于黎苗,威灵震乎无外。超隆平于殷周,踵羲皇而齐泰。显朝惟清,王道遐均。民望如草,我泽如春。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是以俊乂来仕,观国之光。举不遗才,进各异方。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正流俗之华说,综孔氏之旧章。散乐移风,国富民康。神应休臻,屡获嘉祥。故甘灵纷而晨降,景星宵而舒光。观游龙于神渊,聆鸣凤于高冈。此霸道之至隆,而雍熙之盛际。然主上犹以沈恩之未广,惧声教之未厉,采英奇于仄陋,宣皇明于岩穴。此宁子商歌之秋,而吕望所以投纶而逝也。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于是玄微子攘袂而兴曰:“□哉言乎!近者吾子,所述华□,欲以厉我,祇搅予心。至闻天下穆清,明君莅国,览盈虚之正义,知顽素之迷惑。今予廓尔,身轻若飞。愿反初服,从子而归。”

篇6:汉魏六朝诗中团扇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汉魏六朝诗中团扇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陈欣(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团扇自班婕妤《怨歌行》始进入诗歌成为意象,此后经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反反复复的动情歌咏,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因素,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文人的审美取向。然而,团扇作为宫怨弃妇的象征始终是最主要的文化意蕴,并成为怨女思妇常用的情感载体。

[关键词]团扇;意象;文化意蕴

[收稿日期]-04-10

团扇又称为宫扇。团扇进入诗歌中成为文学意象,始于西汉成帝嫔妃班婕妤的《怨歌行》。

一、《怨歌行》:团扇与文学的邂逅西汉成帝嫔妃班婕妤《怨歌行》曰:“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据《汉书・外戚传》记载,班婕妤是左曹越骑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初即位时选入宫,开始担任少使,没过多久大得成帝宠幸,被封为婕妤。后来赵飞燕姐妹入宫独擅帝宠,班婕妤“恐久见危”,自请退居长信宫侍奉太后。此诗托物寄情,委婉地抒写了红颜薄命女子终遭遗弃的悲惨命运和满腹怨情。团扇形如满月,色如霜雪,质地精美,实乃借以喻自己品质高洁、容颜秀丽,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对团圆的向往。夏日溽暑难耐,团扇常被人们带在身边以驱暑,正如同诗人初入宫时蒙君王宠爱而形影相随。然而,炎热的夏季不能常驻,其青春美貌也会随时光消逝。秋季凉风渐起,失去了用处的团扇就被弃置箱中无人问津,正如同诗人失宠而被遗弃,从此幽居冷宫。

此诗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亦收录,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辞・楚调曲》。

《玉台新咏・怨歌行》序云:“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但因《汉书》本传只提及其赋作而未载其曾作此诗,而且《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曰:“‘《怨歌行》,古辞。’然言古者有此曲,而班婕妤拟之。”[1](pp.25-26)故历代均有人疑其非班婕妤所作。除上述两条证据外,论者大多从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状况来推测其时不能产生如《怨歌行》这样较为成熟的五言诗。客观而言,这些都不能视为确证。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孝武爱文,柏梁列韵。严马之徒,属辞无方。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辞―19―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此语自来即多误解,后人以此作为伪托之据,实在是断章取义,没能整体观照刘勰这段话的涵义。刘勰紧接此段说:“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这里,刘勰只是对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的原因加以推测,“按”之后才是刘勰的观点,其表达十分明确。刘勰认为,从《诗经》到汉成帝时代都有五言流传,历史已经很久了。很明显,刘勰肯定至迟在西汉成帝时已有五言诗,而这也正是班婕妤所处的时代。

钟嵘亦十分肯定班婕妤的诗才,在《诗品》中把她列入上品。其序云:“自王杨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并给此诗以很高的评价:“《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侏儒一节,可以知其工矣。”[2](p.94)钟嵘《诗品》所收录女作家仅四位,唯独班婕妤列居上品,而在品评其他三位即徐淑、鲍令晖、韩兰英时都以班婕妤作为参照。评徐淑时云:“二汉为五言者,不过数家,而妇人居二。徐淑叙别之作,亚于《团扇》矣。”评鲍令晖、韩兰英云:“借使二媛生于上叶,则‘玉阶’之赋,‘纨素’之辞,未讵多也。”可见钟嵘对班婕妤诗的推重。

此外,《文心雕龙》、《诗品》序均以李陵、班婕妤连称。钟嵘认为,班婕妤源出于李陵,评班婕妤诗“辞旨清捷,怨深文绮”,与评李陵“文多凄怆,怨者之流”相符合,李、班连称实因二人诗同叙怨情。揣摩刘勰所云“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之语气,刘勰此语应有所本。今所见在刘勰之前最早怀疑李陵诗真伪的是颜延之,颜延之云:“逮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至其善篇,有足悲者。”刘勰语应本于此,但颜氏此语并未涉及到班婕妤。所以,刘勰“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一语并不是真正怀疑李班二人诗作的'真伪,而是要借以引出五言诗的起源问题。所以,今人的苏李诗文为伪托之论不能施之于班婕妤《怨歌行》,而应分别讨论。

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曹植《班婕妤赞》结二句‘临飙端干,冲霜振叶。’上句是否本“凉飙夺炎热”而来,未敢遽断,如系本‘凉飙’句,则《团扇》之作,又在建安才人之前矣。”[3](p.147)西晋傅玄有《班婕妤画赞》,而其《朝时篇》(一作《怨歌行》)有“已尔可奈何,譬如纨扇裂”,即本班婕妤《怨歌行》首句。

西晋陆机作《班婕妤》(又题作《婕妤怨》)云:“寄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玉阶”来自班姬《自悼赋》“华殿尘兮玉阶落”句,而“团扇”即指《怨歌行》的托扇自喻。可见,早在傅玄、陆机生活的西晋已被认作是班氏之作。上述几位文人处在魏晋时代,距汉代不远,所见到的五言诗的资料要丰富得多,在五言诗发展历史这个问题上应该近于是。另外,此诗的内容情调及团扇的托喻等都与班婕妤的身世怨情相吻合,故属之班婕妤作较为妥当。

二、六朝诗中“团扇”意象及文化意蕴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和价值,关键是看能否得到后世读者的认同。《怨歌行》的文学接受史正说明了这一点。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班婕妤说礼陈诗,修佩,《怨歌行》不在《绿衣》诸什之下。”[4](p.1403)《怨歌行》一出,班婕妤即成了宫廷怨妇的代言人,而“团扇”意象也经班婕妤之手而成为宫怨的绝妙象征,自此与宫怨、闺怨产生了历史性的关联。

或许由于后世文人对班婕妤品德、才情的景仰以及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魏晋南北朝的许多诗歌或拟班婕妤作,或袭班婕妤语,或用为典故,不一而足,代不乏出。西晋陆机的《班婕妤》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拟作,主要描写班婕妤在退居长信宫后的凄凉愁苦而日渐绝望的心境。此后的拟作主要有江淹《班婕妤咏扇》、沈约《怨歌行》、阴铿《班婕妤怨》、刘令娴《和婕妤怨诗》、刘孝绰《班婕妤怨》、萧纲《怨诗》和《怨歌行》、萧绎《代旧姬有怨诗》、《班婕妤》及孔翁归与何思澄各一首《奉和湘东王教班婕妤诗》、何楫《班婕妤怨》等,然而,这些诗作大多仍结合班婕妤秋扇见捐的悲剧性命运,抒写其失宠之后孤独悲怨的内心感受,表现手法往往雷同,新意苦少。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有许多诗作借用“团扇”意象之独特意蕴来抒写其所咏主人公的心境和命运,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因素,也拓展了“团扇”意象的表现范围。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东晋・桃叶《答王团扇歌三首》)白团扇,辛苦五流连,是郎眼所见。

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东晋・谢芳姿《团扇歌二首》)桃叶是王献之爱妾。王献之曾作《桃叶歌三首》:“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乐府诗集》引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曰:“《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答王团扇歌三首》即其答作。《古今乐录》曰:“《团扇歌》者,晋中书令王珉捉白团扇,与嫂婢谢芳姿有爱,情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王东亭闻―20―之。芳姿素善歌,嫂令歌一曲当赦之。应声歌曰:‘白团扇,辛苦五流连,是郎眼所见。’珉闻,更问之‘汝歌何遗?’芳姿即改云:‘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间。’后人因而歌之。”这几首诗的产生显示出不同于两汉的

中国大学网

篇7:《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阅读答案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阅读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的家庭教育。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延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6.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推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在家庭教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因为汉朝的家庭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汉朝的家庭教育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C.进入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的只有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

D.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虽现由衰转盛的趋向,但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

B.在汉魏六朝时期,形成了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和平民家庭教育三类家庭教育。

C.汉魏六朝时的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D.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延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能够培养德才学识以满足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汉朝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

D.除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试题答案:

6.D( A项是秦朝的措施。B项因果倒置。C项缩小了范围,还有“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7.A(应为“由盛转衰”。)

8.D(原文为“除富商外的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还应该包括“富商之家”。)

篇8:《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阅读习题及答案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5、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玄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D.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6、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的态势。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经艺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D.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答案:

5、D(A是秦朝的措施B不是以玄学为主要内容,而是以经学为主要内容。C “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不是“家庭教育”是“诗书教育”。)

6、B(因果倒置)

7、D(“除富商外的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还应该包括“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

篇9:汉魏六朝文学中所见的西域商贸

内容提要:论文以文史互证的方法分析了出现在汉魏六朝文学中的西域商品和商胡,指出笼罩在文学想象之中的西域商品具有神奇性、奢靡性与趣味性等特点;而文学作品中有关胡商的记载,在不经意之间反映出胡商的生活境遇与信仰习俗。考察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反映的西域商贸,有助于我们从文学这一角度理解中土与西域早期交往中所持有的观念态度。[1]

【汉魏六朝诗歌】相关文章:

1.六朝博物馆游记作文

2.汉魏之际社会变迁论略文化论文

3.介绍六朝古都西安的游记作文

4.六朝门谢举,六朝门谢举周昙,六朝门谢举的意思,六朝门谢举赏析

5.即景-诗歌

6.诗歌故事

7.诗歌:心路

8.有缘无份诗歌

9.诗歌自创

10.《活着》诗歌

下载word文档
《汉魏六朝诗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