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游斜川并序》
“akatsuk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游斜川并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游斜川并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游斜川并序》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游斜川并序》
〔说明〕
此诗写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陶渊明五十七岁。诗歌在赞美斜川一带自然风光的同时,抒发了诗人晚年苦闷的心境。其中虽然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不满情绪,但诗人那种孤高不群、坚贞挺拔的情操,却卓然可见。此诗的序文是一篇精美的山水游记,言情并茂,充满诗情画意,与诗歌交相辉映,自然浑成。
辛丑正月五日(1),天气澄和(2),风物闲美(3),与二三邻曲(4),同游斜川(5)。临长流,望曾城(6)。鲂鲤跃鳞于将夕(7),水鸥乘和以翻飞(8)。彼南阜者(9),名实旧矣(10),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11),独秀中皋(12),遥想灵山(13),有爱嘉名(14)。欣对不足,(15),率尔赋诗(16)。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17),以记其时日。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18)。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19)。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20)。
弱湍弛文纺,闲谷矫鸣鸥(21)。
遇泽散游目,缅然睬曾丘(22)。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侍(23)。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24)。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25)?
中筋纵遥情,忘彼千载忧(26)。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27)。
〔注释〕
(1)辛丑:指宋武帝永初二年(421)。按录钦立本“丑”作“西”。
(2)澄和:清朗和暖。
(3)风物:风光,景物。闲美:闲静优美。
(4)邻曲:邻居。
(5)斜川:地名。据骆庭芝《斜川辨》,斜川当在今江西都昌附近湖泊中。
(6)曾城:山名。曾同“层”。一名江南岭,又名天子鄣,据说上有落星寺,在庐山北。
(7)鲂(fang房):鱼名。
(8)和:和风。
(9)南阜:南山,指庐山。
(10)名实旧矣:旧与新对应,有熟悉之意。这句意思是说,庐山的美名和美景、我久己熟悉了。
(11)傍无依接:形容曾城高耸独立,无所依傍。
(12)独秀中皋(gao高):秀丽挺拔地独立在泽中高地。皋:近水处的高地。晋代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说:鄣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13)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又叫层城。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为西王母及诸神仙所居,故曰灵山。《水经注》载:“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所以,灵山又称层城九重。这是诗人游斜川时,由目前所见之曾城,而联想到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故曰“遥想灵山”。
(14)嘉名:美名。眼前之曾城与神仙所居之曾城同名,因爱彼而及此,故曰“有爱嘉名”。
(15)欣对不足:意思是说,高兴地面对曾城山赏景,尚不足以尽兴。
(16)率尔:本是形容贸然、轻率的样子,这里作“即兴”解。
(17)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乡里:指籍贯。
(18)开岁:一年开始,指元旦。倏(shu书):忽然,极快。行:即将,将要。休:生命休止,指死亡。
(19)动中怀:内心激荡不安。及辰:及时,趁着好日子。兹游:这次游赏,指斜川之游。
(20)气和:天气和暖。天惟澄:天空清朗。班坐:依次列坐。依:依傍,顺着。远流:长长的流水。
(21)弱湍:舒缓的水流。驰:快速游动。文鲂:有花纹的妨鱼。闲谷:空谷。矫:高飞。鸣鸥:鸣叫着的水鸥。
(22)迥(jiong窘)泽:广阔的湖水。迥,远。散游目:纵目远望,随意观赏。缅然:沉思的样子。睇(di弟):流盼。曾丘:即曾城。
(23)微:无;不如。九重:指昆仑山的曾城九重。秀:秀丽。顾瞻:即瞻前顾后,放眼四周。匹俦:匹敌,同类。
(24)壶:指酒壶。接:接待。引满:斟酒满杯。更:更替,轮番。献酬:互相劝酒。
(25)从今去:从今以后。不:同“否”。
(26)中筋(shang商):饮酒至半。纵遥情:放开超然世外的情怀。千载忧:指生死之忧。《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27)极:指尽情。
[译文]
辛丑年正月初五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阳中,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新岁匆匆又过五日。
我的生命终将止休。
想到这些胸中激荡,趁此良辰携友春游。
天气和暖碧空如洗,依次列坐偎傍溪流。
缓缓流水鱼儿驰游,静静空谷高翔鸣鸥。
湖泽广阔纵目远眺,凝视曾城沉思良久。
秀美不及曾城九重,目极四周无与匹涛。
提起酒壶款待游伴,斟满酒杯相互劝酬。
尚且不知自今以后,能否如此欢乐依旧?
酒至半酣放开豪情,全然忘却千载忧愁。
今朝欢乐姑且尽兴,明日如何非我所求。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诗真实记录了作者刚入半百之年的一时心态。
诗开头四句写出游的缘由。张衡《思玄赋》说:“开岁发春。”随着新岁来临,诗人已进入五十之年(有的刻本“五十”作“五日”,未可从)。古人说:“人上寿百岁。”(《庄子·盗跖》)由此常引出人们“生年不满百”的慨叹。进入五十,正如日已过午,岁已入秋,是极足警动人心的。孔融就曾说过:“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论盛孝章书》)首句用“倏”,意也正同,都表现出不期其至而已至、亦惊亦慨的心情。五十一到,离开回归空无、生命休止的时候也不很远,(《淮南子·精神训》:“死,归也。”《说文》:“休,止息也。”)要“念之动中怀”了。于是,在初五那天景气和美的良辰,他作了这次出游。
次节“气和天惟澄”以下八句,充分就“游”字着笔。在一碧如洗的天幕下,游侣们分布而坐。山水景物,一一呈献在眼前:近处是微流中的彩色鱼儿在嬉游,空谷中鸣叫着的鸥鸟在高飞。作者用较华采的笔墨着意写出游的、飞的都那样自得,空中、水底无处不洋溢着生机,这其中自然也含着他的欣喜和向往。再放眼远远望去,湖水深广,曾(通“层”)丘高耸,也构成佳境,令人神驰意远。特别是这曾丘(指庐山边上的鄣山),不仅使人联想到昆仑灵山的峻洁(《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淮南子》说:“昆仑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之树在其西”);而且它“旁无依接,独秀中皋”(尽管它不如昆仑山曾城的真有九重),顾瞩四方,无可与比拟者,也足以对人们的人格修养有所启示。序中说:“欣对不足,率共赋诗。”因为这曾丘的诱发,才给人间留下这好诗。
三节“提壶接宾侣”四句,写出好景诱人,邻里欢饮,使诗人不禁兴起“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的感念。这是对人生、对美好事物——诗中所写的风物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无限热爱、执着的人自然会产生的想法,作者把人们心中所有的感念,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真率地吐露了出来。
结尾四句,写出酒至半酣,意适情遥的境界。古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而作者却以高昂的意气唱出“忘彼千载忧”,他的人生观是超脱的。他又说:“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这是本有旷达胸怀、又加以“中觞纵遥情”的作者所发出的对良辰、美景、佳侣、胜游的热情赞叹,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颓废之歌是迥然异趣的。
名家点评
当代文物鉴赏家、天津佛教协会原名誉会长龚望:叙事伟丽。“弱湍”、“闲谷”,造语奇。只句格则不免六朝口吻。(《陶渊明集评议》)
【后世影响】
鲁迅的遗墨中,有书赠“广平吾友”的这首诗的手迹(见《鲁迅诗稿》“附录”),虽没署写时日,但应和他发表有关评陶的若干名论的时间相去不远,是20世纪30年代初所写的。鲁迅书法流落民间甚少,于此可见他对此诗的喜爱;而从鲁迅对此诗的喜爱、肯定态度这一端,亦足以窥见此诗对后世人们的影响。
篇2: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饮酒并序》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饮酒二十首并序》
〔说明〕
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当以王瑶先生之说为较可信,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操。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足以代表陶诗成熟时期的风格,因此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1),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C,忽焉复醉(3)。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4)。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聊命故人书之(6),以为欢笑尔(7)。
其一(8)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13)。
〔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交相更替变不休。
邵平晚岁穷种瓜,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
日夕畅饮消百忧。
其二(1)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2)。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3)?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4)。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5)?
〔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善恶报应之说的否定,揭示了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并决心固穷守节,流芳百世。深婉曲折的诗意之中,透露着诗人愤激不平的情绪。
(2)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西山:即首阳山。
(3)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4)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5)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
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其三(1)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1)。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3)。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4)?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5)。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6)?
〔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那种只顾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表明了诗人达观而逍遥自任的人生态度。
(2)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自己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3)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4)这两句是说,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说,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空名又有何用!
(5)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shū叔):迅速,极快。
(6)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译文〕
道德沦丧近千载,人人自私吝其情。
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顾世俗虚浮名。
所以珍贵我自身,难道不是为此生?
一生又能有多久?
快似闪电令心惊。
忙碌一生为名利。
如此怎能有所成!
其四(1)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2)。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3)。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4)。
因值孤生松,敛翩遥来归(5)。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6)。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7)。
〔注释〕
(1)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4)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7)已:既。违:违弃,分离。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其五(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
间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6)。
[注释]
(1)这首诗写在和谐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诗人在平静的心境中,体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这一切给诗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快慰与满足。
(2)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寄居。人境:人间,世上。车马喧:车马往来的喧闹声。指世俗交往。
(3)尔:如此,这样。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只要内心清静,远远超脱于世俗,因而虽居喧闹之地,也就像住在偏僻之处一样。
(4)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5)山气:山间雾气。日夕:近黄昏之时。相与还:结伴而归。
(6)此中:录本从《文选》作“此还”,今从李本、焦本、苏写本改。真意:淳真自然之意。《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辨:辨析,玩味。《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这两句意思是说,从大自然得到启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但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也无须用言语表达的。
[译文]
住宅盖在人世间,清静却无车马喧。
问我为何能如此?
心超世外地显偏。
自顾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
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
此中当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其六(1)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2)?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3)。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4)。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5)。
[注释]
(1)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愤怒的口吻斥责了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黑暗现实,并决心追随商山四皓,隐居世外。
(2)行止:行为举止。端:种,类。
(3)苟:如果。相形:互相比较。雷同:人云亦云,相同。《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楚辞。九辩》:“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毁誉:诋毁与称誉。
(4)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达士:贤达之人。尔:那样。
(5)咄咄(duō多):惊怪声。俗中愚:世俗中的愚蠢者。黄绮:夏黄公与绮里,代指“商山四皓”。见《赠羊长史》注(9)。
[译文]
行为举止千万种,谁是谁非无人晓。
是非如果相比较,毁誉皆同坏与好。
夏商周未多此事,贤士不曾随风倒。
世俗愚者莫惊叹,且隐商山随四皓。
其七(1)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2)。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3)。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4)。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5)。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6)。
〔注释〕
(1)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2)裛(yì意):通“浥”,沾湿。掇(duo多):采摘。英:花。
(3)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4)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5)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趋:归向。
(6)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译文〕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其八(1)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2)。
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3)。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4)。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5)。
吾生梦幻间,何事纵尘羁(6)!
[注释]
(1)这首诗诗人以孤松自喻,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坚贞品质和不为流俗所染的高尚节操。诗未所表现的消极情绪中,带有愤世嫉俗之意。
(2)没:掩没。
(3)凝霜:犹严霜。殄(tiān舔):灭绝,绝尽。异类:指除松以外的其它草木。卓然:高高挺立的样子。见:同“现”,显露。
(4)连林:树木相连成林。众乃奇:大家才感到惊奇。乃:才。
(5)壶:指酒壶。挂:逯本作“抚”,今据李本、焦本、和陶本改。柯:树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的倒装句。意思是还时时向远处眺望。
(6)何事:为什么。绁(xiè泄):拴,捆绑。尘羁:尘世的羁绊。犹言“尘网”。
[译文]
青松生长在东园,众草杂树掩其姿。
严霜摧调众草树,孤松挺立扬高枝。
木连成林人不觉,后调独秀众惊奇。
酒壶挂在寒树枝,时时远眺心神怡。
人生如梦恍惚间,何必束缚在尘世!
篇3: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
[说明]
第一首诗写形对影的赠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虽枯犹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体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应当及时饮酒行乐。第二首诗写影对形的回答: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无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尽力立下善德,留给后人,这岂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得多。第三首诗写神针对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观点进行徘解。认为长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终将一死;但饮酒使人短寿,立善也无人为之称誉,过分担忧生死之事反而会损伤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顺应自然,以达观的态度等闲视之,不必为之多虑。诗中的形、影、神三者可以看作是陶渊明的三个分身,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和调和,表达了作者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全诗写法较为浅显,明晰,生动,亲切,如谈家常。
形影神三首(并序)
贵贱贤愚1,莫不营营以惜生2,斯甚惑焉3;故极陈形影之苦4,言神辨自然以释之5。好事君子6,共取其心焉7。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8,山川无改时9。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10。
谓人最灵智11,独复不如兹12。
适见在世中13,奄去靡归期14。
奚觉无一人15,亲识岂相思16。
但余平生物17,举目情凄洏18。
我无腾化术19,必尔不复疑20。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21。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22,卫生每苦拙23。
诚愿游昆华24,邈然兹道绝25。
与子相遇来26,未尝异悲悦27。
憩荫若暂乖28,止日终不别29。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30。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31。
立善有遗爱32,胡为不自竭33?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34!
神释
大钧无私力35,万理自森著36。
人为三才中37,岂不以我故38。
与君虽异物39,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40,安得不相语41。
三皇大圣人42,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43,欲留不得住44。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45。
日醉或能忘46,将非促龄具47?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48?
甚念伤吾生49,正宜委运去50。
纵浪大化中51,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5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贵贱贤愚:泛指各种各样的人。
营营:原是形容往来不绝。忙碌奔波的样子,这里指千方百计地谋求、惜生:爱惜自己的生命。
斯:这,指代“营营以惜生”的人。惑:迷乱,这里作“糊涂”解。
极陈:详尽地陈述。
辨:辨析。自然:指自然之理。释:开释,排遣。
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君子:对人的尊称。
其心:指这组诗所阐明的道理。
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
无改时:永恒不变。
常理:永久的规律。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之:指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
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许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礼记·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
适:刚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
奄;忽然。靡:无,没有。
奚觉:谁会感觉到。无一人:少了一人。
岂:犹言“其”,“岂不”的意思。
余:剩余,留存。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
洏(ér):流泪的样子。
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
尔:那样,指死去。
苟:草率,随便。
存生:使生命永存。《庄子·达生):“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
卫生:保护身体,使人健康长寿。拙:愚笨,指无良策。
昆华:昆仑山和华山,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邈然:渺茫。
子:您,指形。
未尝异悲悦:悲哀与喜悦从来没有相异过,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憩(qì)荫:在荫影下休息。乖:分离。
止日:在阳光下。
篇4: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九日闲居并序》
词句注释
⑴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
⑵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靡(mǐ):无。靡由,即无来由,指无从饮酒。
⑶服:用,这里转为欣赏之意。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华,同“花”。
⑷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这句本《古诗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意。
⑸斯人:指人人。乐久生:喜爱活得长久。
⑹依辰至:依照季节到来。辰:指日、月的衷会点。《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
⑺举俗爱其名:整个社会风俗都喜爱“重九”的名称。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⑻露凄:秋霜凄凉。暄(xuān)风:暖风,指夏季的风。
⑼气澈:空气清澈。天象明:天空明朗。
⑽“往燕”二句:南去的燕子已无踪影,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不绝。
⑾祛(qū):除去。
⑿制:止,约束,节制。颓(tuí)龄:衰暮之年。
⒀蓬庐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贫士,作者自指。
⒁空视时运倾:指易代之事。空视:意谓白白地看着。时运:时节,这里指重九节。倾:斜,引申为转迁的意思。
⒂尘爵耻虚罍(léi):酒杯的生尘是空酒壶的耻辱。爵:饮酒器,指酒杯。因无酒而生灰尘,故曰“尘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这里指大酒壶。此句意本《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耻。”
⒃寒华:指秋菊。徒:徒然,白白地。荣:开花。
⒄敛(liǎn)襟(jīn):整一整衣襟,指正坐。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这里指作诗。
⒅缅(miǎn):遥远的样子,形容后面的“深情”。
⒆栖迟:隐居而游息的意思。栖,宿;迟,缓。
⒇淹留岂无成:反用《楚辞·九辨》“蹇淹留而无成”,意谓长期隐退,难道就一事无成!淹留:久留,指长期隐退。
白话译文
我闲居无事,颇喜“重九”这个节名。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
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
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
露水出现了,暖风已经停息。空气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
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
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
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
酒杯积灰,酒樽也感到羞耻;寒菊空自开放,也让人难以为情。
整整衣襟,独自个悠然歌咏,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
盘桓休憩本有很多欢乐,隐居乡里难道就无一事成!
创作背景
据《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归隐后闲居家中,某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宅边的菊花正开,然因家贫无酒,遂在菊花丛中坐了很久,正在惆怅感伤之际,忽然做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来了酒,陶渊明也不推辞,开怀畅饮,饮则醉,醉则归,不拘礼仪,颓然自放,表现了他不受拘束,纯任自然的天性。这首诗根据其小序中所说的情形来看,与此诗中所叙之事略同。考王宏为江州刺史始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此诗当作于晋恭帝元熙元年(4)或之后,时陶渊明已过五十五岁。
篇5: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九日闲居并序》
整体赏析
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然而这一年的重九,在陶渊明的宅边,虽然有一丛丛颜色各异的菊花,然苦于无钱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视菊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因她开在众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话,这里小序中所说的“九华”也就是指菊花,诗人有菊无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议论领起,解释了重九之名,并提出感叹人生的主题。意谓人生在世,不过如白驹过隙,正由于其为极暂短的一瞬,故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忧顾虑,也导致了人们企慕长寿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按着时序的推移又来到了,人们之所以喜爱这个以“九”命名的节日,因为“九”与“久”谐音,所以对它的喜爱正体现了对长生的渴求。这里“举俗爱其名”与小序中的“爱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炼意极精,宋代李公焕在《笺注陶渊明集》卷二中认为此句是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两句的浓缩,体现了陶渊明驾驭语言的本领。
“露凄暄风息”至“寒华徒自荣”十句写景抒情,感叹自己有菊无酒,空负良辰美景。露水凄清,暖风已止,秋高气爽,天象清明,飞去的'燕子没有留下踪影,北来的大雁还有声声余响。诗人说:据说酒能祛除心中的种种烦恼,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为何我这隐居的贫士只能让重阳佳节白白地过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积满灰尘,而秋菊却在篱边空自开放。这里描写了一幅天朗气清的深秋景象,与诗人自己贫寒潦倒的处境正成鲜明对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出诗人心绪的寥落,大好的时光在白白消逝,盛开的菊花也徒自争艳,诗人于是感慨系之。
“敛襟独闲谣”即写诗人的感叹,他整敛衣襟,独自闲吟,而思绪辽远,感慨遥深。想自己游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欢乐,但留滞人世不能就一无所成。诗人在这里不仅感叹人生的短暂,而且对人生的价值重新作了审视,诗中关于“深情”的内容并没有加以明确说明,只是隐隐约约地点出了作者悲从中来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无酒可饮,而更大的悲痛隐藏在心中,这就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身价值的探求。全诗一气直下,其主旨似在表明人生短促而自己又不能及时行乐,空负秋光的悲叹,然忽又说“淹留岂无成”,更翻出一层意思,所以延君寿说是“一意两层收束”(《老生常谈》)。
因为此诗结语的含蓄,似有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因而历来解此诗者就以为陶渊明在此中暗寓了他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借此表示了对前朝的留恋,并有志于恢复王室之事。“空视时运倾”一句中也系有感于时事的倾覆,“尘爵”二句则表达了愿安于时命,自保贞心的愿望。最后所谓的“淹留岂无成”,即暗指自己所以羁留人间是由于还抱着复国的希望,等待一展宏图的机会。这种说法自然也不无道理,自来论陶诗的人也曾指出过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而是一个颇有感时伤世之情的人。龚自珍就说他“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考此诗序中所谓“寄怀”,诗中所谓“深情”,都似乎确有所寄托,以此推断,可能此诗确有寓意。鲁迅评陶潜说:“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此诗即体现了他对政治和生命两方面的认识。
此诗以说理与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其中某些句子凝练而新异,可见陶渊明铸词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等虽为叙述语,然遒劲新巧,词简意丰,同时无雕饰斧凿之痕,这正是陶诗的难以企及处。
名家点评
清代延君寿《老生常谈》:“《九日闲居》一首,上面平平叙下,至末幅‘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忽作一折笔以顿挫之,以下二句‘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以一意作两层收束,开后人无数法门。”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起首一句:名言;凡人百思千虑,不能得。”“古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而渊明以五字尽之,曰:‘世短意常多。’东坡曰:‘意长日月促’,则倒转陶句耳。”
篇6: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答庞参军并序》
诗序
这首诗的序文较长,作者以诗化的语言,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因有“来贶”,所以写作是诗,扣紧诗题“答”字;二是追叙与庞参军的友情,因此在离别之际感到悲伤,也因此在老病无力、不复为文的情况下,还要勉力作答,为全诗的感情抒发作了铺垫。诗序笔随人意,纯任自然,不事文采而味自隽永,颇与王羲之之杂帖相类,对友情的眷念和珍视也流溢于笔端。
正文
在此诗正文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好意的感谢,并且表明自己不愿意出仕的心愿。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两句,说明两人不是旧交,而是新知。这从序文的“自尔邻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如果人不相知,从初交至白头,还会像刚认识一样,没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车在道上相遇,也会像老朋友那样并车而谈,以至两车的车盖相切、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忆旧游。“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是总述。“赏我趣”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反过来说,也是陶渊明所处的林园环境的情趣,陶渊明独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庞参军在内的客人,因此使他们经常造访,时时登门,终于成为“相知”。下面四句,从两个方面来谈“趣”,实际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两人交游的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一是谈圣之趣,“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二是饮酒之趣,“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若能以酒助谈,则兴致更高,说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闲适,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当然,这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实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正因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离,就无法扯断联络感情的纽带。诗人自己是立志归隐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不会因公事鞅掌,东西奔走;而朋友却要远离自己而去,从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别后能常通音问,以释遥念。“物新人惟旧”,语见《尚书》:“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这一层诗人抒发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分手在即,不免感伤、怅惘;感伤之余,又要嘱咐常通音信,叮咛保重身体,对分手后的“情通万里”,来年的重新相会寄托了希望。显得十分朴实、深沉。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表达真挚友情的抒情诗,反映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同陶诗的其他篇什一样,这首诗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按理说,送别诗完全可以写得愁肠百结,缠绵绯恻,令人不忍卒读,但这首诗却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举重若轻,朴实无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天然”、“真淳”造成的。
篇7: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答庞参军并序》
清人陈祚明:“(《答庞参军》)疏有款款之情,物新人旧,涉笔便不能忘。”(《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
清人温汝能:“陶公小序,多雅令可诵。序中起数语,何等缠绵,令人神往。至其与人款接,往往於赠答之什,自有一种深挚不可忘处,此古人所以不可企也。”(《陶诗汇评》卷二)
近人龚望:“第二句用典是陶诗所罕有,盖中年以前作。”(《陶渊明集评议》)
日人近藤元粹:“序文简净,自是小品佳境。”(评订《陶渊明集》卷二)
篇8: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赠羊长史并序》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赠羊长史并序》
[说明]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东晋大将刘裕北侥后秦,破长安,灭姚涩,驻军关中。驻军京都的左将军朱龄石得到捷报后,派遣长史苹松龄前往祝贺。陶渊明写此诗赠给他,时年五十三岁。
长安已破,九州统一,诗人是为之高兴的,希望可以了却游历中原、瞻仰先圣遗迹的夙愿。然而刘裕的胜利,陶渊明并不为之乐观,诗歌在灵复抒发对上古盛世和古代圣贤的仰慕之中,透露着令不如昔的慨叹,暗寓着对现实的忧心忡忡,并表示了隐居的决心。此诗曲折深婉,含蓄蕴藉,感事忧时而不露痕迹,被清代方东树誉为“陶诗当以此为冠卷”(《昭昧詹言》卷四)。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1),作此与之。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2)。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3)。
贤圣留余迹,事事在中都(4)。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5)。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6)。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7)。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8)。
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9)?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10)。
驷马无贯患,贫贱有交娱(11)。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12)。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13)。
[注释]
(1)左军:指左将军朱龄石。羊长史:指羊松龄,当时是左将军的长史。长史:官名,将军的属官,主持幕府。衔使:奉命出使。秦川:指关中一带。
(2)愚:自称的谦辞。三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末期。《汉书。叙传下》:“三季之后,厥事放纷。”颜师古注:“三季,三代之未也。”黄虞: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和虞舜。
(3)千载上:指千年以前的事情。赖:依赖,依靠。
(4)余迹:犹遗迹。中都:中州,泛指洛阳、长安一带的中原地区。
(5)游心目:游心并游目的合称。游心:犹涉想,谓心神向往。游目:谓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逾(yú于):越过。
(6)九域:九州,指全国。甫:开始。一:统一。逝:发语词,无义。舟舆:船和车。这两句是说:全国已经统一,我将整理车船到中原去。
(7)先迈:先行,指去关中。负疴(kē科):抱病。不获俱:不能同往。
(8)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少:稍。踌躇:驻足,停留。
(9)绮与角(1ù路):指崎里季和角里先生。角亦作“角”。他们同东园公,夏黄公为避秦时乱而隐居商山,至汉初时都有八十多岁,须眉皆白,被称为“商山四皓”(事见晋。皇甫谧《高士传》)。精爽:精神魂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为魂魄。”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游斜川并序》】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