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2023-02-06 08:29: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冥王星的水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篇1: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1)

〔说明〕

庚戌岁是晋安帝义熙六年(410),陶渊明四十六岁。

陶渊明自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归田之后,经过多年的躬耕体验,对农业生产劳动有了更深的感受与思考。这首诗并不是描写秋收的具体情况,而是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劳动过程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从而使其隐耕之念更加坚定不移。

清代邱嘉穗在《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评此诗说:“陶公诗多转势,或数句一转,或一句一转,所以为佳。余最爱‘田家岂不苦’四句,逐句作转。其他推类求之,靡篇不有。此萧统所谓‘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也。”很能说明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全诗夹叙夹议,语言平淡而意蕴深远,通过对收稻感受的抒写,表现了作者的躬耕情怀,是颇能体现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与躬耕实践的典型诗篇。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2)。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3)?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4)。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5)。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6)。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7)。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8)。

盥灌息檐下,斗酒散襟颜(9)。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10)。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11)。

[注释]

(1)西田:指住宅西边的田地。

(2)归:归依。道:指常理。固:本来。端:头,首要。

(3)孰:谁。是:这,指衣食。营:经营,操持。

(4)常业:日常事务,指农事。岁功:一年的收成。

(5)肆:从事,操作。微勤:轻微的劳作。负耒:扛着农具。

(6)饶:多。风气:指气候。

(7)弗获:不能,不得。辞:推辞,摆脱。此难:这种艰难辛苦的劳动。

(8)四体:四肢,代指身体。庶:幸,希冀之词。《诗经。大雅。生民》:“庶无罪悔,以迄于今。”《左传。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异患:意外的祸患。这里指仕途风险。干:相犯,侵扰。

(9)盥(guàn贯)濯:洗涤。盥指洗手,濯指洗脚。散:放开。襟颜:心胸和容颜。

(10)沮、溺:长沮、桀溺。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注(7)。心:指隐耕之志。乃:竟。相关:相合,相通。

(11)叹:指因遗憾而叹息。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

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身安?

初春开始操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

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扛犁把家还。

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

农民劳作岂不苦?

不可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幸得不会惹祸患。

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

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之下与我伴。

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无怨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六年(4)九月。这年陶渊明四十六岁,是他弃官彭泽令归田躬耕的第六年。陶渊明为了最终抉择弃官归田,曾经经历了十三年的曲折反复,而且在归田后心里总不是那么平静单纯,但经过多年的劳动实践,心灵终归宁静。于是,在这年秋收后,他以郑重又愉快的心情创作了《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首诗。[3] [4]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开篇直接展开议论,明确表现诗人的观点:人生就应该把谋求衣食放在根本上,要想求得自身的安定,首先就要参加劳动,惨淡经营,才得以生存。“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起笔两句,把传统文化之大义——道,与衣食并举,意义极不寻常。衣食的来源,本是农业生产。“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认为人生应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在诗人看来,若为了获得衣食所资之俸禄,而失去独立自由之人格,他就宁肯弃官归田躬耕自资。全诗首四句之深刻意蕴,在于此。这几句诗,语言简练平易,道理平凡而朴素,超越“获稻”的具体事情,而直写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总结。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言语似乎很平淡,但体味起来,其中蕴涵着真实、淳厚的欣慰之情。“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微勤”是谦辞,其实是十分勤苦。“日入”,借用了《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语意,加深了诗意蕴藏的深度。因为那两句之下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写出眼前收稻之时节,便曲曲道出稼穑之艰难。山中气候冷得早些,霜露已多。九月中,正是霜降时节。四十六岁的诗人,已感到了岁月的不饶人。以上四句,下笔若不经意,其实是写出了春种秋收、一年的辛苦。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稼穑愈是艰难辛苦,愈见诗人躬耕意志之深沉坚定。诗人对于稼穑,感到义不容辞。这不仅是因为深感“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而且也是由于深知“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魏晋以降,时代黑暗,士人生命没有保障。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何晏,司马昭杀嵇康,以及陆机、陆云之惨遭杀害,皆是著例。当时柄政者刘裕,比起曹操、司马,更加残忍。所谓异患,首先即指这种旦夕莫测的横祸。再退一步说,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在“质性自然”的诗人看来,也是一种异患。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农村劳动生活过来的人对这幅情景都是亲切、熟悉的。诗人是在为自由的生活、为劳动的成果而开心。“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诗人不仅是一位农民,还是一位为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士人。他像一位农民那样站在自家屋檐下把酒开怀,可是他的心灵却飞越千载,尚友古人。长沮、桀溺之心意是说:“天下人都说天下是黑暗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黑暗的.现状,又怎么能像归隐之人一样去归隐山林。”诗人自言与长沮、桀溺之心遥遥会合,意即在此。所以结笔说:“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但愿长久地过这种生活,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纵然躬耕辛苦,也无所怨尤。诗人的意志,真可谓坚如金石。诗人的心灵,经过深沉的省思,终归于圆融宁静。

此诗夹叙夹议,透过收稻之叙说,发舒躬耕之情怀。此诗的意义在于,诗人经过劳动的体验和深沉的省思,所产生的新思想。这就是:农业生产乃是衣食之源,士人尽管应以道为终极关怀,但是对于农业生产仍然义不容辞。尤其处在一个自己所无法改变的乱世,只有弃官归田躬耕自资,才能保全人格独立自由,由此,沮溺之心有其真实意义。而且,躬耕纵然辛苦,可是,乐亦自在其中。这份喜乐,是体验到自由与劳动之价值的双重喜乐。陶渊明的这些思想见识, 晚周之后的文化史和诗歌史上乃是稀有的和新异的。诗中所耀动的思想光彩,对人生意义的坚实体认,正是此诗极可宝贵的价值之所在。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沈德潜《古诗源》卷九:《移居诗》曰:“衣食终须纪,力耕不吾欺”,此云“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又云“贫居依稼穑”,自勉勉人,每在耕稼,陶公异于晋人如此。

清代文学家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陶公诗多转势,或数句一转,或一句一转,所以为佳。余最爱“田家岂不苦”四句,逐句作转。其他推类求之,靡篇不有。此萧统所谓“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也。

现代文物收藏鉴赏家、天津佛教协会原名誉会长龚望《陶渊明集评议》:观此诗知靖节既休居,惟躬耕自资,故萧德施曰:“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

篇2: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篇3: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意思,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赏析 -诗词大全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作者:陶渊明  朝代:晋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篇4: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赏析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①。

孰是都不营②,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③。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④。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⑤。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⑥。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⑦。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⑧。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⑨。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⑩。

注释:

①有道:有常理。固:本、原。端:始、首。这两句是说,人生总归有常道,而衣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

②孰:何。是:此,指衣食。营:经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可衣食都不经营而还要想安乐呢?

③常业:日常事务,这里指农耕。岁功:一年的收成。聊:勉强。聊可观:勉强可观。这两句是说一开春就从事耕作,一年的收成勉强可观。

④肆:操作。肆微勤:微施勤劳。耒:耒耜,即农具。这两句是说早晨出去从事轻微的劳动,晚上扛着农具回来。

⑤饶:多。风气:气候。先寒:早寒,冷得早。

⑥弗:不。此难:这种艰难,指耕作。这句是说不能辞却这种艰难的劳动。

⑦四体:四肢。庶:幸。异患:想不到的祸患。干:犯。这两句是说身体诚然疲劳,但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意外的祸患。

⑧盥(guàn贯):洗手。濯:洗。襟颜:胸襟和面颜。这两句是说劳动完了之后,在檐下洗濯休息,喝酒散心。

⑨沮溺:长沮、桀溺,孔子遇到的“耦而耕”的隐者(见《论语·微子》)。乃相关:乃相符合。这两句是说千年以前的隐者长沮、桀溺的心思,竟能和自己的怀抱相投合。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⑩长如此:长期这样。躬耕:亲自耕作。这两句是说,但愿长期这样生活下去,并不为亲自耕作而叹息。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身安?

初春开始操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扛犁把家还。

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农民劳作岂不苦?不可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幸得不会惹祸患。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

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之下与我伴。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无怨叹。

赏析:

陶渊明归隐之后,参加了一些轻微的田园生产劳动,接触了一些劳动的农民,对生产劳动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会。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多写田园生活,或抒发劳动时的愉快心情,或反映他在农村生活的复杂情感,或描绘天灾和饥寒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或抒发劳动中的感受和对人生道理的体验。这首写于庚戌(4)九月中的《于西田获早稻》,便反映了他对田园劳动生活的体验。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对农业生产劳动的体验。人生的道路本是有常规的,而穿衣吃饭原是首要的大事。怎样可以不管衣食的事而能得到自己的安逸呢?说明要求得个人的安逸,就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搞好衣食生活,可见诗人已经体验到农业生产劳动的重要。

接下八句,具体写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先以“开春”两句,写一年从开春就开始耕作,经过辛勤的劳动,到年底时才略有可观的收获。可见收获来之不易。次以“晨出”两句,由一年劳动写到每天劳动:早上出去,尽自己之力,从事轻微的劳动;晚上背着农具回来。再以“山中”两句,写劳动要冒着风霜雨露和严寒的气候,可见农业生产劳动的辛苦。所以后面两句说,田家难道不辛苦吗?只是不能摆脱这种艰苦的生产劳动。

后面八句,写出了诗人的自我感受。先以四句写愉快的感受:其一,参加劳动,身体虽然疲劳,但可以避免意外的政治横祸。这是诗人有鉴于当时嵇康、陆机、潘岳、郭璞等诗人在政治旋涡中被害的教训。其二,劳动之后擦洗身体,可以在屋檐下憩息,喝喝酒散散心。由于有这样的感受,诗人不由得联想起远隔千年的先贤长沮和桀溺,这两个春秋时楚国的避世躬耕的隐者的心情,竟然能与自己相通。于是在诗的最后,发出感叹并表示了自己的愿望,但愿长年如此,亲身耕种并不是值得慨叹的事。

全诗叙写作者亲身参加田园生产劳动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参加劳动的乐趣。

诗中叙述和议论结合。先以论说“人生归有道”开篇,继以叙述之笔写田园劳动的艰辛,然后又以“田家岂不苦”抒发议论,

最后才以慨叹结束全篇。其中“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的情节描写,既见出诗人劳动之余的悠然自在之乐,也透露了诗人对能远避政治旋涡的自我庆幸之感。

篇5: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赏析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注释:

①有道:有常理。

②孰:何。

③常业:日常事务,这里指农耕。

④肆:操作。

⑤饶:多。

⑥弗:不。

⑦四体:四肢。

⑧盥(guàn贯):洗手。

⑨沮溺:长沮、桀溺,孔子遇到的“耦而耕”的隐者(见《论语·微子》)。

⑩长如此:长期这样。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身安?

初春开始操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扛犁把家还。

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农民劳作岂不苦?不可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幸得不会惹祸患。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

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之下与我伴。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无怨叹。

赏析:

陶渊明归隐之后,参加了一些轻微的田园生产劳动,接触了一些劳动的农民,对生产劳动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会。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多写田园生活,或抒发劳动时的愉快心情,或反映他在农村生活的复杂情感,或描绘天灾和饥寒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或抒发劳动中的感受和对人生道理的体验。这首写于庚戌(410年)九月中的《于西田获早稻》,便反映了他对田园劳动生活的体验。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对农业生产劳动的体验。人生的道路本是有常规的,而穿衣吃饭原是首要的大事。怎样可以不管衣食的事而能得到自己的安逸呢?说明要求得个人的安逸,就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搞好衣食生活,可见诗人已经体验到农业生产劳动的重要。

接下八句,具体写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先以“开春”两句,写一年从开春就开始耕作,经过辛勤的劳动,到年底时才略有可观的收获。可见收获来之不易。次以“晨出”两句,由一年劳动写到每天劳动:早上出去,尽自己之力,从事轻微的劳动;晚上背着农具回来。再以“山中”两句,写劳动要冒着风霜雨露和严寒的气候,可见农业生产劳动的辛苦。所以后面两句说,田家难道不辛苦吗?只是不能摆脱这种艰苦的生产劳动。

后面八句,写出了诗人的自我感受。先以四句写愉快的感受:其一,参加劳动,身体虽然疲劳,但可以避免意外的政治横祸。这是诗人有鉴于当时嵇康、陆机、潘岳、郭璞等诗人在政治旋涡中被害的教训。其二,劳动之后擦洗身体,可以在屋檐下憩息,喝喝酒散散心。由于有这样的感受,诗人不由得联想起远隔千年的先贤长沮和桀溺,这两个春秋时楚国的避世躬耕的隐者的心情,竟然能与自己相通。于是在诗的最后,发出感叹并表示了自己的愿望,但愿长年如此,亲身耕种并不是值得慨叹的事。

全诗叙写作者亲身参加田园生产劳动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参加劳动的乐趣。

诗中叙述和议论结合。先以论说“人生归有道”开篇,继以叙述之笔写田园劳动的艰辛,然后又以“田家岂不苦”抒发议论,

最后才以慨叹结束全篇。其中“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的情节描写,既见出诗人劳动之余的悠然自在之乐,也透露了诗人对能远避政治旋涡的自我庆幸之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六年(410)九月。这年陶渊明四十六岁,是他弃官彭泽令归田躬耕的第六年。陶渊明为了最终抉择弃官归田,曾经经历了十三年的曲折反复,而且在归田后心里总不是那么平静单纯,但经过多年的劳动实践,心灵终归宁静。于是,在这年秋收后,他以郑重又愉快的.心情创作了《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首诗。

鉴赏

此诗开篇直接展开议论,明确表现诗人的观点:人生就应该把谋求衣食放在根本上,要想求得自身的安定,首先就要参加劳动,惨淡经营,才得以生存。“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起笔两句,把传统文化之大义——道,与衣食并举,意义极不寻常。衣食的来源,本是农业生产。“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认为人生应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在诗人看来,若为了获得衣食所资之俸禄,而失去独立自由之人格,他就宁肯弃官归田躬耕自资。全诗首四句之深刻意蕴,在于此。这几句诗,语言简练平易,道理平凡而朴素,超越“获稻”的具体事情,而直写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总结。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言语似乎很平淡,但体味起来,其中蕴涵着真实、淳厚的欣慰之情。“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微勤”是谦辞,其实是十分勤苦。“日入”,借用了《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语意,加深了诗意蕴藏的深度。因为那两句之下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写出眼前收稻之时节,便曲曲道出稼穑之艰难。山中气候冷得早些,霜露已多。九月中,正是霜降时节。四十六岁的诗人,已感到了岁月的不饶人。以上四句,下笔若不经意,其实是写出了春种秋收、一年的辛苦。“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稼穑愈是艰难辛苦,愈见诗人躬耕意志之深沉坚定。诗人对于稼穑,感到义不容辞。这不仅是因为深感“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而且也是由于深知“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魏晋以降,时代黑暗,士人生命没有保障。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何晏,司马昭杀嵇康,以及陆机、陆云之惨遭杀害,皆是著例。当时柄政者刘裕,比起曹操、司马,更加残忍。所谓异患,首先即指这种旦夕莫测的横祸。再退一步说,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在“质性自然”的诗人看来,也是一种异患。“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农村劳动生活过来的人对这幅情景都是亲切、熟悉的。诗人是在为自由的生活、为劳动的成果而开心。“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诗人不仅是一位农民,还是一位为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士人。他像一位农民那样站在自家屋檐下把酒开怀,可是他的心灵却飞越千载,尚友古人。长沮、桀溺之心意是说:“天下人都说天下是黑暗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黑暗的现状,又怎么能像归隐之人一样去归隐山林。”诗人自言与长沮、桀溺之心遥遥会合,意即在此。所以结笔说:“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但愿长久地过这种生活,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纵然躬耕辛苦,也无所怨尤。诗人的意志,真可谓坚如金石。诗人的心灵,经过深沉的省思,终归于圆融宁静。

此诗夹叙夹议,透过收稻之叙说,发舒躬耕之情怀。此诗的意义在于,诗人经过劳动的体验和深沉的省思,所产生的新思想。这就是:农业生产乃是衣食之源,士人尽管应以道为终极关怀,但是对于农业生产仍然义不容辞。尤其处在一个自己所无法改变的乱世,只有弃官归田躬耕自资,才能保全人格独立自由,由此,沮溺之心有其真实意义。而且,躬耕纵然辛苦,可是,乐亦自在其中。这份喜乐,是体验到自由与劳动之价值的双重喜乐。陶渊明的这些思想见识, 晚周之后的文化史和诗歌史上乃是稀有的和新异的。诗中所耀动的思想光彩,对人生意义的坚实体认,正是此诗极可宝贵的价值之所在。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篇6: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翻译

人生归依有常理,

衣食本自居首端.

谁能弃此不经营,

便可求得自身安

初春开始操农务,

一年收成尚可观.

清晨下地去干活,

日落扛犁把家还.

居住山中多霜露,

季节未到已先寒.

农民劳作岂不苦

不可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

幸得不会惹祸患.

洗涤歇息房檐下,

饮酒开心带笑颜.

长沮桀溺隐耕志,

千年之下与我伴.

但愿能得长如此,

躬耕田亩无怨叹.

篇7: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翻译

①有道:有常理。固:本、原。端:始、首。这两句是说,人生总归有常道,而衣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

②孰:何。是:此,指衣食。营:经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可衣食都不经营而还要想安乐呢?

③常业:日常事务,这里指农耕。岁功:一年的收成。聊:勉强。聊可观:勉强可观。这两句是说一开春就从事耕作,一年的收成勉强可观。

④肆:操作。肆微勤:微施勤劳。耒:耒耜,即农具。这两句是说早晨出去从事轻微的劳动,晚上扛着农具回来。

⑤饶:多。风气:气候。先寒:早寒,冷得早。

⑥弗:不。此难:这种艰难,指耕作。这句是说不能辞却这种艰难的劳动。

⑦四体:四肢。庶:幸。异患:想不到的祸患。干:犯。这两句是说身体诚然疲劳,但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意外的祸患。

⑧盥(guàn贯):洗手。濯:洗。襟颜:胸襟和面颜。这两句是说劳动完了之后,在檐下洗濯休息,喝酒散心。

⑨沮溺:长沮、桀溺,孔子遇到的“耦而耕”的隐者(见《论语・微子》)。乃相关:乃相符合。这两句是说千年以前的隐者长沮、桀溺的心思,竟能和自己的怀抱相投合。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i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⑩长如此:长期这样。躬耕:亲自耕作。这两句是说,但愿长期这样生活下去,并不为亲自耕作而叹息。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相关文章:

1.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止酒》

2.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酬刘柴桑》

3.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游斜川并序》

下载word文档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