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传统美德名言名言

传统美德名言名言

2023-06-21 08:59: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南极高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传统美德名言名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传统美德名言名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美德名言名言

篇1:传统美德名言名言

传统美德名言名言

传统美德名言名言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注释: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出自《孝经・天子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注释:出自《孟子・离娄下》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注释: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出自(清)王卓《今世说》卷一。冀:希望。敬:重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注释: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出自《荀子・性恶》。辨:慧。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注释:《资治通鉴》卷九十六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注释:出自《战国策・魏策》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注释: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注释:出自《孟子・尽心上》

古之学者必有师。注释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君子隆师而亲友。注释: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出自“《荀子・修身篇》

感谢欣赏本篇名言文章,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古代人生哲理的名言 经典哲理名言

传统美德名言名言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2)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注释: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注释:《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疾学在于尊师。注释: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注释: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出自《苟子》。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注释:出自陆九渊《与郭邦逸》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注释: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出自〔唐〕韩愈《师说》。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注释:老师呀老师,简直是儿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学,不如下功夫去找寻好的老师。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者,人之模范也。注释: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注释:师友之间贵在尊敬和亲热,考察古代文化应当反躬自问。出自(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感谢欣赏本篇名言文章,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古代人生哲理的名言 经典哲理名言

传统美德名言名言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注释:拜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师、友对做学问很有帮助。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释:三个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出自《论语・述而》。

若要好,问三老。注释:要想把事情办好,要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见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出自《论语・八佾(yì)》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注释: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就:靠近。

临难毋苟免。注释:出自《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注释: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注释: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注释: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感谢欣赏本篇名言文章,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古代人生哲理的名言 经典哲理名言

传统美德名言名言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师道立则善人多。注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出自《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注释:出自《孟子・告子上》

义,志以天下为芬。注释:出自《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注释:出自《荀子・荣辱》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注释:出自《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注释: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出自《礼记・学记》。逸:安逸;轻松。庸:功劳。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注释: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注释:出自《荀子・荣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注释:出自《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感谢欣赏本篇名言文章,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古代人生哲理的名言 经典哲理名言

篇2:传统美德名言

1)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2)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3) 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4)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5)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6)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7)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8)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9)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0)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11) 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2)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3)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4)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5)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16) 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17) 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18)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19) 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20) 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

21) 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22)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26)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篇3:传统美德名言

1) 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2)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6)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9)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0)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1)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2)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1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4)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15)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6)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7)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18)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9) 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20)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1) 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22)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23)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24)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26)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27)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28)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29)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0)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31)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3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篇4:中华传统美德名言

中华传统美德名言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9、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18、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19、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2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1、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22、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23、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24、轻诺必寡信。――《老子》

2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6、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27、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28、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29、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30、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3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3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3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3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3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6、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37、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38、仁者寿。――《论语·雍也》

39、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42、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4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5、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46、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47、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48、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4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50、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篇5:传统美德名言集萃

传统美德名言集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都要靠实践去完成。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处】《荀子·性恶》。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礼记·缁衣》。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去行动。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的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出处】王充《论衡·薄葬》。

【大意】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

【提示】王充是东汉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绝对不信。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出处】荀悦《申鉴·俗嫌》。

【大意】名声必须有事实与之相配,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来证实。

【提示】这句话提醒人们注意,有时候一个人有很大的名气,但却不一定名副其实;有时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人或事时,都要看其真实的情况或实际的效果,而不要听信虚名。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提示】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大意】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年少时学习到老方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总浅近,要想真正弄懂还要靠自己亲身实践。

【提示】陆游冬夜读书有感,写了八首诗给他的小儿子,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一方面强调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即使是真实正确的,对自己来说也有隔膜。没有亲身实践,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极为重要。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出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

【提示】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的深入发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进步更快。 求新

求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商汤刻在浴具上的警语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又说:“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对后世影响很大。如道家主张取法自然,儒家强调进德修业,法家更是从社会改革方面倡导变法求新。求新就要与时俱进,就要引领时代潮流。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从科学实验到发明创造,从工作到生活,没有求新,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大意】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提示】这句话是对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一句爻辞的解释。“乾乾”就是孜孜以求的意思,“夕惕若”是说到了晚上还心怀忧惧,不敢有一点儿松懈。用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比拟说明人事,在《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中很常见。《周易·贲》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话,表现出对“天文”的重视与敬仰。天之道在于“刚健”,人类要想克服怠惰,避免祸乱,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就要像天体运行那样强劲不息,永不休止。

日新之谓盛德。

【出处】《周易·系辞上》。

【大意】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处】《周易·系辞下》。

【大意】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了就能长久。

【提示】这一简单的话语说出了一个真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在事物发展到衰落阶段时,就要寻求变化以谋出路。如果一味坚持原来的旧规矩而不思变化,只能僵化致死;反之,如果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策略,革故鼎新,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

【出处】《战国策·赵策》。

【大意】过去和现在风俗不同,为什么一定要效仿古代?古今的帝王也没有相互因袭,为什么一定要遵循以前的礼制?

【提示】这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赵武灵王决定中原服饰和作战方式,胡服骑射,以对付北方匈奴的骑兵攻袭。他的《胡服令》遭到一些守旧派的反对,他们用“古道”“古法”来阻止改革,赵武灵王便说了上面的话。他坚决贯彻新法,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可见,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人们不应抱着已经过时的东西不放,而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扬弃那些陈旧的思想观念。 【出处】《礼记·》。

【大意】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提示】据说这是商朝的建立者汤刻在浴具上的铭文,旨在自己不断创新,每天都有所作为。据史书记载,商民族从始祖契到汤共迁移过八次,汤定居于亳(现在河南省商丘东南),推翻夏朝,一统天下。《诗经》的最后一首诗是歌颂他的,说各地诸侯没有不来进贡的,没有不来朝拜的,都尊商君为长。汤的,与他日新又日新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大意】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德贵日新。

【出处】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大意】最可贵的品德是每天都要更新。

【提示】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者。他这里所说的“德”,内涵广泛,既有道德、品行之意,又有志向之意,还可以包括德育的内容。康有为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新旧交替,人们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社会风气都日新月异。他身临其境,亲历其事,深感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也应赶上时代潮流,因此提出了“德贵日新”的思想。

【出处】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大意】只有不断地进取,所以才会有不断的创新。

【提示】《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一篇充满激情的杂文,针对当时日本称中国为“老大帝国”的说法,提出了“少年中国说”,认为中国的在将来,中国的希望在少年,老朽的中国正在死去,少年的中国如“红日初升”,必将“胜于欧洲”“雄于地球”。“惟进取也故日新”,是梁启超这位近代改良主义者对少年人的期望,也是对少年中国的期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出处】《荀子·劝学》。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出处】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大意】君子在学习上必定会日日更新,日日更新的人才会每天都有进步。不能日日更新的人就会日日退步,从来没有不进也不退的人。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出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大意】做学问必须常常觉悟到今天比昨天有所进步,有所超越,日有所改,月有所变,就是有所长进。

【提示】朱熹是南宋的问家,他的学问被称为“朱子学”。这几句议论是他一生做学问的经验总结,主要是讲做学问应日新月异,不断吸收新成果,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来衡量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脑子里必须有“今是而昨非”的观念,这样学业才能有所进步。

【出处】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意】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提示】这两句诗表面上抒发登高望远的,深层意义是推崇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社会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也在不断地进步,每一个人要想追上社会前进的脚步,就必须不断地自己、提高自己、更新自己,就像要想眺望遥远的地方必须站在更高的楼层上一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提示】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互相唱和的诗中的句子。诗中诉说他们年事已高,而一生又历经坎坷,屡遭朝廷贬谪,心中甚是不平,但仍应振作精神,看到前途的光明,如同病树前头仍然春意盎然。后来人们把这两句诗的含义进一步升华,常常寓指随着旧制度、旧传统的消亡,社会更生机勃勃地前进,新生事物如千帆竞发、万木争荣,它们不因沉舟和病树而停止前进。

篇6:传统美德名言警句

传统美德名言警句

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7、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8、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

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

12、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13、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4、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5、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16、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7、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1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1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0、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2、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2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24、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2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27、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28、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0、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3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36、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37、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38、人之有德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

39、仁者寿。――《论语・雍也》

4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传统美德名言名言】相关文章:

1.赞扬中华传统美德名言

2.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句子

3.中华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导读

4.古代传统美德名言警句简析

5.中国传统美德名言(中华传统美德书籍有哪些)

6.名言摘抄

7.好名言

8.成功名言

9.廉洁名言

10.三国名言

下载word文档
《传统美德名言名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