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诗歌的诗性

诗歌的诗性

2022-11-01 08:54: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ok1118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诗歌的诗性,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诗歌的诗性,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诗歌的诗性

篇1:诗歌的诗性

诗歌的诗性推荐

长期以来,我都把诗歌归于艺术哲学一类而加以思索。

这是因为所有的哲学家在对艺术作哲学探寻时,都发现,哪怕是一部历史,都有诗性的存在。比如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性格阐述,无论陈胜吴广还是项霸王,其辞都有诗性的痕迹。比如鱼腹帛巾,比如乌骓艳姬。包括他对吕不韦这个史上笫一个权谋家的叙述,都因客观而具备着让人思索的诗性。

西方历史不是我所擅长,但黑格尔之类的哲学家,也从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涉及到了这些改变世界的巨人的诗性意义。

我之所以这么牵强地从历史这个角度开始,来谈及诗歌的诗性,是因为,人类史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历史,它割裂不开人类起源以及进化所带来的历史思索,而诗歌,承载了其中一部分思索。再细的人类史的分类也不能割断诗歌和其它分支之间的联系。这个联系很大一部分就是这诗性。这在黑格尔这类巨擘的著作中早有阐述。他们把这种诗性细分为人类情感的联系,比如崇高,比如悲剧的意义,比如在典型环境中人性的不同流露。这些不仅仅造就历史人物的自然生成,(他所论述的是这类人物存在的必然性和历史使命性,也即英雄的崇高性)也是所有艺术作品典型人物生成的条件。

所以,谈论诗歌的诗性,需从历史的角度谈及。哪怕我们忘记了今天的进步是踩在历史的肩头。

诗歌作为诗性的特殊载体,一开始就与历史作了揖别。无论我们怎么兴高采烈地把某些诗冠以为史诗,它都不是历史。即使是以某个历史层面作全景叙事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但丁史诗和中国的嘎达梅林。它们也只是摄取了某个历史场景而做的主观叙说。历史,是客观存在。诗歌可以有背景,但不是历史的写真。它仅仅是历史在诗人取景框里的一个折射。

这得举个例以说明,杜甫的《石壕吏》是以乱世征兵为场景而写的一首叙事诗。作者客观的记录并不予以评论,虽然我们能读出作者的倾向,但历史就是历史,战乱是有原因的,诗人不能分析其必然但可以用怜悯去昭示对民生的堪忧。这种忧心不具历史家的冷酷,却是诗性的。这有别于史家在赞赏郭子仪们平叛的正义及征战的崇高之美而忽略他残忍的危害。读史时,审美有倾斜,读诗时,情绪有呼应。这是诗与史的.壕沟。

今天的我们,往往站在一个较高的,现代式的,全景式的角度,去观历史,去观一个诗人的狭隘,从而来判定这个诗人是否伟大。如果这个诗人不具备历史的先见性,我们便判定他无知,进而否定他诗歌的诗性。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诗人和所有艺术家所发出的声音,只不过是某个时代的声音,并不一定具备在历史意义上的官方的正确立场,而仅仅只是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必须是诗性的。却仍被流传。不是因为这些诗歌传达的是预言,被后世证实的预言。而仅仅因为它所传达的情感和美,是一脉相承的。这可以从民众对宋末亡国君李煜诗歌的认可而被应证。历史可以王室更替,情感却根深蒂固。你可以怨恨家族在遗传上留给你的缺憾,却不能怨恨家族给你的温暖。哪怕你屠灭了你的家族,你还会在心头存在一处墓穴去埋葬他们。这就是诗性的存在。

现在,我可以比较从容和坦然地谈谈诗歌的诗性了。

所谓诗性,是人类情感的原生地,是人类存在于脑中的情感共振区。这是诗人们存在的区域,也是诗人们被所有人认可的,他们的栖息地。所有被人类认可的,并被记住的诗歌,都和感动有关。而且这感动绝非孤立的感动,须得是全民性的,不分时代的,被认可的诗性感动。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比如陈子昴的不见来者,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比如将进酒,比如君子好逑。这些诗歌,只是一些场景或情绪的刻画,但时至今日,它还能与此情此景中的你产生共鸣。只因为,诗性永存于你柔软的那一隅。所以你可与千年之前的诗人居于一室。我们在探究诗歌的意义时,必须认清这一点。诗性是诗歌存在的原点。就像马斯洛认为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存在的原点。

诗歌在技术上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随着人类情商的进化,敏感神经会忽略一些过程而更快捷地到达兴奋的初元。但有一点不能改变。唤起感动,所激发的仍是人类的诗性。

诗,渐渐潜入音乐,绘画,以及所有艺术之中,人们所感受到并为之亢奋的,仍是诗性。这是原点。作为诗人,我为能保持在原点上的亢奋而骄傲。当然,如果有必要,跨越半个地球与它去求欢,也是值得的。

篇2: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

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

动物依赖本能自动地生存,饿了就觅食,困了就睡觉,它们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生的烦恼和死的恐惧,没有关于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忧虑、苦闷、悔恨、孤寂、失望……而这一切,恰恰是人的宿命!人是唯一会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动物,这种思考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个体生命是那样的短暂而艰难,又是那么的'虚幻和荒诞。我是谁?为什么要在一个偶然的时间里把我扔进这个世界,又在一个不可期的将来把我抛出这个世界?活着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找不到理由,那么,它就会成为死亡的理由。任何事物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才会赋予它意义;人的存在也是这样。诗人的存在就是为这个世界提供价值,诗歌所捍卫的正是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类为什么需要诗歌?说到底,就是为生命寻找一个理由。

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鱼会],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巴尔蒙特的理由是“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所以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那么,从本质上讲,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是能觉出趣味来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诗心被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阴翳;但在诗人的指点下,我们还是觉出了,可见我们的诗心未泯。

篇3: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是能觉出趣味来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诗心被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阴翳;但在诗人的指点下,我们还是觉出了,可见我们的诗心未泯。

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一直把她们置于青少年的视野之外。比如说,在刚刚试用的这套试验修订本之前的高中课本中,古典诗词寥寥无几;比如说,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名句填空突然被砍掉,据说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再比如说,相当多的教师对古典诗词的讲解以及几乎全部训练和测试包括高考试卷中的所谓诗歌鉴赏题差不多是在糟蹋诗歌和教唆学生厌恶诗歌。

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是小说,那么,青少年更应该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是谁斩断了这个因缘?这无异于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当然,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着那个诗歌繁荣的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

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

我听说,在西方,人们大多喜欢读诗,一本好的诗集根本无须为销路发愁,而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雨果、歌德等文化名人的生日或其他纪念日,全国各地会采用各种形式来纪念他们。但在我们这里,诗歌或流于民间各种恶俗的顺口溜,或成为少数圈内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至于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则成了当地人发展旅游业的`招牌或为经济唱戏而搭台的工具,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并且愿意说起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呢?

诗歌确实是不实用的东西。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而现在诗歌只会让人在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变得不切实际起来,在“惜春常怕花开早,匆匆春又归去”中变得迂阔起来,在“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消磨了斗志……

于是,如果谁还沉浸在“吟赏烟霞”中,会被认为不正常;而说谁像个诗人,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讥诮;多愁善感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被取笑的奢侈。现代人早就没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怀,没有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没有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没有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更没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没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胸襟,没有“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没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豪情,当然也没有“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惋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1] [2] [3] [4] [5]

篇4:诗性之思

诗性之思 --海德格尔关于希腊思想本源之思

任何文化的源头对该文化始终具有规约性的意义.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诠释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早期希腊思想的诠释,发现希腊思想的源始性意义是存在的“无蔽”,这一意义在后来的形而上学传统中久被遗忘和背弃,于是要回到哲学之思,只有倾听源始,让存在自行显现,入于澄明,才能达到思与诗的合一,才能回到真正的哲学,也才能真正领悟人的此在.正是基于对古希腊思想的倾听,海德格尔扭转了传统的诠释学方向,启迪了现代思想并昭示出现代哲学的基本转向.

作 者:雷升录 雷红霞  作者单位:雷升录(安康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陕西,安康,725000)

雷红霞(安康教育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刊 名:安康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4(4) 分类号:B516.53 关键词:海德格尔   哲学   希腊思想   诠释   无蔽   存在  

篇5: 《诗性正义》读后感

《诗性正义》读后感

正义与诗性,看似两个极端:最理性和最感性,最抽象和最形象,最逻辑和最直觉,但两者可融为一体。正义,法律运作之崇高目标;诗性,人生追求之至善境界;诗性正义,对法律事业与诗意生活兼顾并重。正义的事业,沉重而艰巨;诗性的生活,轻快而浪漫;人生需时轻时重,适时转换。既追求正义,也踏实生活;既理性思考,也偶发诗性;既苦修专注,也情怀浪漫;既充满劳绩,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本书是作者徐昕将近的随笔集结,既写人写事写物写景,也写感写情写思写意。

正义,并非一种先验观念,苍茫大地、宇宙万物,是非善非恶的.,自然与正义无关。所以正义,只是人类社会政治中的建构产物,它必然受制于历史条件与意识形态的变迁。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成本―收益为基本模型的经济学功利主义正在成为一种泛滥的社会与法律原则,这种经济理性人的假设有着将人“物化”的危险,冷漠无情的原则体系往往对弱者的诉求视而不见,作者对这种公共领域中经济学主导一切的话语权作出了批评,并提出了“诗性正义”的概念。

篇6:诗性的传说

关于诗性的传说

还是很喜欢用铅笔那素素的感觉带点忧伤的情怀还记得吗那沙沙的勾镂描绘出一个关于童年梦想的图画

那淡淡的感伤任思绪激昂流淌于笔尖如蜚短流长一泻千里的瀑流

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内心深处最深情的呼唤生命的脆弱以至于世间任何一个物体都足以让生命终结但但生命终结了思想的伟力也足以照亮前行道路的黑暗

思想有多远生命就有多远

————-生命的伟力

不习惯太多的在乎也许吧任性的自我不喜欢太多的束缚向往自由

但此刻的自由不禁让我彷徨

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足以杀死一个充满幻想的孩童

感受不到一丝的诗意甚至连春雨也被这无情的现实同化变得暴力起来疾风骤雨击打在房梁敲碎了我关于现在与未来的梦

生活永远都像是一首谱不完的曲子总让人意想不到下一刻的篇章

世间总有太多不了解的事它不是十万个为什么总会给好奇的孩子以惊奇的讲解与发现它是沉默的`像是三四十年代的默片那样静静的演绎着它作为原始的神奇。

人并不会总是以一个充满幻想的孩童傻傻的仰望着蔚蓝的星空在夏夜的虫鸣草丛听着外婆讲着狼来了的故事

人总是要长大有时在经历了现实感受了残酷却总想像孩童一样依偎着母亲的怀抱寻求坚强的依靠逃避但终究逃的了吗在那命运的手轮拨动了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现实的轮回逃避像个懦夫如蝼蚁干苟延残喘吗?

在我的字典里只有前行···········

篇7:让诗歌回归“诗性阅读”:古典诗歌教学探微

让诗歌回归“诗性阅读”:古典诗歌教学探微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学习古诗词对陶冶人的性情、涵养和心灵有重大意义。但现实中古典诗词却与我们渐行渐远,作为社会层面的诗歌阅读呈现出一种式微的态势,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层面的诗歌教学呈现出弱化。我们在中学古诗教学的高峰下艰难攀爬,经常陷入种种误区。比较突出的是把古诗词等同于文言文来教,注重于“解释”和词语的分析。诗歌教学失去了它的特质,学生也无从感受诗歌凝练含蓄、意象独特隽永等的特点,自然也不能达到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品位的目的。

为此,让诗歌回归“诗性阅读”是当前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谓“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情感情绪性、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的阅读。诗歌的特质是什么呢?白居易《金针诗格》认为“诗有三体”:“有窍、有骨、有髓,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所以回归“诗性阅读”在教学上应该是引导学生打开所有的生命感官,着重理解诗歌的外形特式、意象本身和语言本体,在对语言和意象的专注探究与重新体验中,得出“思想”或者引发自己的生命情感、情绪,甚至莫名的激动,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现结合语文学科培训中的课例,谈谈 “诗性阅读”的做法。

一、以声律为窍,涵咏吟诵

诵读是诗词教学的命脉,古诗词没有被人吟诵或朗读,就像没有弹奏的曲子一样,是僵死的,无法鲜活起来的。“以声律为窍”是把诗或词的韵律当作窍门。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是声音的组合,古典诗歌的吟诵是根据声音的节拍、平仄的变化等有长短和高低的区别,将感情借助旋律表达出来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诗词声律融合进诵读中,就会收到“成于外,而化乎内”的效果。

案例一:《过零丁洋》的诵读指导片断

师:这首诗押什么韵?

生:经、星、萍、丁、青。

师:押ing韵。古诗讲究格律,不同的韵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开口音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受。ing韵主要元音是“i”、发音时口腔是闭的。你们觉得会抒发什么情感?

(师生讨论)

师:ing韵宜于表现哀切抑郁、悲愁细腻的感情,恰好跟诗人要传达的哀伤悲痛的情感相契合。所以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怎样?

生:低沉、抑郁、悲愁的。

师:请同学们把这种感情基调读出来。

(生读,感情较到位)

师:诗歌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生:对往事的回忆。(师趁机板书:忆往昔)

师: 对往事的回忆,怎样读?语速上要怎样处理?

(一生以缓慢的语气读)

师:从诗歌平仄协调来考虑,我们可以把这句读得更到位。

屏显: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平声声调高,仄声声调低。吟诵的规则是:平长仄短入声急,依字行腔气要匀。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平仄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声,声音稍延长,仄声稍短促。(师示范)

(抽读、齐读,读的效果不错)

师:那颔联的内容是什么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一种凄苦的情感。(师板书:感凄苦)

师:该如何处理颔联的朗读节奏、语调?

生:我觉得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语气要缓慢,还应该读出重音。

师:很好,你已经读出了节奏,还关注到重音。重音怎么处理?

生:重音要落在“破碎”“飘”,“浮沉”、“打”上。(生读,全部是提高音量读)

师:你已经有意识地读出重音。但重音不一定要重读,也可重音轻读,也可慢读,也可虚声烘托、在重音字前后稍做停顿,甚至是声音的颤抖。(师示范诵读,读得很有感情)

(反复引导学生读)

师:颈联与标题有什么关系?情感是如何的呢?

生:似乎更深一层,很悲痛,国恨家仇,身陷囹圄,又无回天之力。

师:(师介绍诗人身为阶下囚背景)他感到孤独无助,对自己国家行将覆灭的朝廷担忧、悲痛,但却又很无奈。(板书:诉悲恸)吟诵时应当有何表情?重音如何处理?

师:(指导读声轻气多的声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情充沛,“说惶恐”“叹零丁”甚至读出了颤音。)

师:悲恸之情真是令人潸然泪下啊!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生读,注意节奏、音韵、情感,读得十分到位)

笔者以往所见的诗歌教学中的朗读大多流于形式,教师要求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有情有味。如何读教师却缺乏指导,整堂的诵读也就在原有的水平上流于形式。这个案例中教师尝试着从古典诗歌的声律角度去指导学生吟诵,将音韵知识、重音、平仄、节奏等适时引入课堂,有意识地体现了诗歌外形上的特质。指导有法,示范有味,在每联的诵读指导中都落实不同的要求,各有侧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学生也获得了对诗歌的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走入诗的意境。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平长仄短”来读,否则,就显得太单调枯燥了,也不能表现感情的变化。掌握基本节奏的声调高低后,不但要根据内容不同,做到“抑扬、顿挫、断续、轻重、疾徐、反复”,同时也要注意脸色与眼神、体态与气息等。下面《使至塞上》课例中教师也是引进了诗歌格律中的平仄知识,在引导平长仄短的读法后,进一步指导强调要注意脸色、眼神、手势、体态与气息,通过加语气词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体悟。

案例二:《使至塞上》片断

师:读“单车”,心里想象在广袤的沙漠中孤独的、随从不多的队伍,因而有了凄凉孤苦之情。

师:单——车——(延长,无奈自嘲)。

(生读)

师:征蓬是飘飞的,要想象眼神随着飘飞的蓬草而飞。征蓬,声音要延长,想到自己的无依无靠,音随蓬草不见而消。

师:归雁(抬头,想象看到雁群北归,而我却又归向何处),音随雁走而消。

师: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如果加一个叹词,你会加哪里?

师生讨论后:征蓬出汉塞,(哀叹,唉……)归雁入胡天。

师:“孤烟”让人觉得伤感寥落,要读得低沉延长。落日的“落”字,速度加快(加手势)。老师同样用了加语气词的方法,讨论后明确:(顿,深吸气,啊……)大漠孤烟直,(再吸气)长河落日圆。教学生配以手势读“大”“直”、“长”、“落”。

二、以物象为骨,感悟诗意

意象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诗歌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性因素。诗评家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或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或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或暗示着深刻的哲理,这种思想情感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形象就是意象。

意象在诗歌中被反复使用,因而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比较固定的文化含义。因此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通过文字来识别诗歌的意象,经由意象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教学回归“诗性阅读”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各种意象,反复揣摩体味意象的内涵特点,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顺利地感悟诗意。如学习陶渊明的诗歌时,要让学生抓住他在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内涵丰富,新奇独特,体现了他清高贞洁、自由理想、率真自然的情怀。

案例三:《饮酒》片断

这堂课上教师紧扣诗眼“悠然”,在“品味悠然,解读避世”的环节时,先引导学生品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会诗人的悠然之情;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时,体会悠然之景。接着抓住“心远”解读诗人拥有悠然之情的原因。最后解读“真意”。

师:“诗的思想是从血肉凝成的诗的意象里流出来的”,我们不妨抓住意象来品读他的真意。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师生找出以下意象:菊、南山、飞鸟。讨论它们的象征意义:菊:象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南山即庐山,是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飞鸟:是陶渊明自由无羁的心灵追求的象征。)

师:从这些意象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绪?

生:退出官场,追求自由,归隐自然。

师:是啊!在官场,在世俗,在乱世,他觉得真如“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在许多作品中借“飞鸟”这个意象来抒发这种情感。

出示幻灯片:《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知还” ;《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师:鸟还哪里?人还哪里?独自还吗?

生:没有,相与还。

师:“相与”什么意思?

生:成群。

师: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应该返朴归真,为何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不肯投入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现在知道“真意”指什么了吗?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秘匙。抓住“菊”、“南山”、“飞鸟”等意象,让学生触摸到陶渊明的`内心“真意”。不光陶渊明的诗作中有许多固定的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也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成了某种情感的载体。如果我们熟悉这些传统意象,就会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帮助。如,草代表生命力强,生生不息;梅象征傲雪,坚强,不屈不挠;“梧桐”表达凄苦之情;“杨柳”有惜别、伤感之情;“东风”往往代表生命力和希望;“西风”则往往象征肃杀、衰败、萧条。

揣摩意象的方法很多,有上述课例中的以诗解诗,勾连比照;有联想想象,描摹画面;也有参考公共意象等等。“诗性阅读”的教学原则就是立足诗歌意象本身,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叩开意象之门,去发掘意象的内存涵义。

三、以意格为髓,品味诗境

“以意格为髓”是诗词的第三体。意格在诗的创作之中是比物象和声律更重要、更关键的要件。“意格”为何物?“意格”是诗人独特的价值模式和思维方式,是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才华以及个性风格在进入创作时的一种状态。不同的诗人因各自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和感悟能力的不同,对不同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领悟,因而进入诗域的方式不同。作者有什么样的意格,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即“始于意格,成于字句”。

诗歌教学的“诗性阅读”就是要引领学生尽可能地贴近诗人,进而悟出诗人的“意格”。品读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情哀怨意境,就要引导学生体悟出诗人感世伤情的意格;品读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瑰丽阔大意境,就要引导学生体悟出李白豪迈洒脱的意格;品读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闲适淡雅的意境,就要引导学生体悟出诗人淡泊不伤的意格。而如何实现“以意格为髓,品味诗境”呢?这就需要通过含英咀华、咬文嚼字,不断推敲、品味诗词的用字,只有这样才能触摸到意格,理解诗词的精髓。

课例四:辛弃疾的《鹧鸪天》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春天?

生:柔桑、细草、蚕种、桃李、荠菜花。

师:可是“斜日寒林点暮鸦”让人感觉是萧瑟的,你觉得应该是什么色调?

生:灰色调。

师: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哪句的感觉很像?

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这句中哪个字打破了沉寂?

生:“点”,使画面有了生机。

(师为引导学生感受此句的“点”的效果,屏显材料《鸟是树的花》中的一段话。请生读,评价生的声音像春天的声音。)

师:类似“点”字这么传神的字词在其他词句中还有吗?

生:“陌上柔桑破嫩芽”的“破”字,拟人化,使场景有了生机。

师:换成“长”字如何?

生:没有诗意,用拟人更有诗意些。

生:早春生机勃勃,更有动感。

生:表现了春天的力量,“破”字表现了生命的力量。

师:你的语感真强。

生:“破”是一下子出来,没人注意到什么时候长的。

师:“破”让人感觉到春天是不知不觉地来到身边,有动感。“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破”是开口音,要念得有力量。(生读)

生:还有个“平冈细草鸣黄犊”的“鸣”很传神,写出了小牛很欢快。

师:小牛为什么“鸣”?

生:有鲜嫩的绿草吃了。

师:想象一下,小牛在平冈上是怎样的情态?

生:它们在到处跑,欢叫、撒欢。

师:对,“鸣”虽然是声音,但一经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绿草冈,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古人创作诗词时强调炼字、炼句,往往巧用一字或一句,境界就会大出。课例中教师紧抓传神的动词“破”、“点”、“鸣”,仔细咀嚼,巧妙引导,运用了换词比较、想象描摹、链接材料等方法,多层次、多角度,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诗境,体悟诗人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感受诗人罢官归乡时居然能将春色尽收眼底的沉重不伤,积极顽强的意格。

诗歌教学中我们要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技巧,进而读出其中的意境。如李白的《行路难》用一连串的动词“停”“投”“拔”“顾”,写出诗人面对丰盛的酒宴却食不下咽的矛盾心理。《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组成的意象形成一种孤寂的氛围,表达诗人的愁绪。《使至塞上》的“直”、“圆”等修饰词营造了开阔宏大,雄厚壮丽的意境,传达了诗人顿悟豁达之情。“诗性阅读”即是如此,把所有的生命感官打开,于细微处把玩一个叠词、拟声词、颜色词、动词、形容词,甚至最有表现力的数量词和虚词等,引发我们的生命情感、情绪,甚至莫名的激动,从而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

诗歌教学呼唤回归“诗性阅读”。诗歌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换个思路,遵循“诗性阅读”的教学原则,关注诗词的感性形式,立足诗词的意象和语言本身,品读意境,探触诗人的意格,把人的体悟性的东西(情绪、情感、想像、直觉)激发出来,那么学生的心是温润的,诗词也会焕发出应有的光芒。当然要想进入诗歌鉴赏的自由王国,则需要教师深厚的素养,并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诗性教学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王荣生等著。语言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 .

周进芳。始于意格 成于字句——浅谈意格、意境与创作之关系.作家,,(22)。

篇8:让诗歌回归“诗性阅读” 古典诗歌教学探微

让诗歌回归“诗性阅读” 古典诗歌教学探微

让诗歌回归“诗性阅读” 古典诗歌教学探微

◎潘素文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学习古诗词对陶冶人的性情、涵养和心灵有重大意义。但现实中古典诗词却与我们渐行渐远,作为社会层面的诗歌阅读呈现出一种式微的态势,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层面的诗歌教学呈现出弱化。我们在中学古诗教学的高峰下艰难攀爬,经常陷入种种误区。比较突出的是把古诗词等同于文言文来教,注重于“解释”和词语的分析。诗歌教学失去了它的特质,学生也无从感受诗歌凝练含蓄、意象独特隽永等的特点,自然也不能达到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品位的目的。

为此,让诗歌回归“诗性阅读”是当前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谓“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情感情绪性、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的阅读。[1]诗歌的特质是什么呢?白居易《金针诗格》认为“诗有三体”:“有窍、有骨、有髓,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2]所以回归“诗性阅读”在教学上应该是引导学生打开所有的生命感官,着重理解诗歌的外形特式、意象本身和语言本体,在对语言和意象的专注探究与重新体验中,得出“思想”或者引发自己的生命情感、情绪,甚至莫名的激动,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现结合语文学科培训中的课例,谈谈 “诗性阅读”的做法。

一、以声律为窍,涵咏吟诵

诵读是诗词教学的命脉,古诗词没有被人吟诵或朗读,就像没有弹奏的曲子一样,是僵死的,无法鲜活起来的。“以声律为窍”是把诗或词的韵律当作窍门。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是声音的组合,古典诗歌的吟诵是根据声音的节拍、平仄的变化等有长短和高低的区别,将感情借助旋律表达出来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诗词声律融合进诵读中,就会收到“成于外,而化乎内”的效果。

案例一:《过零丁洋》的诵读指导片断

师:这首诗押什么韵?

生:经、星、萍、丁、青。

师:押ing韵。古诗讲究格律,不同的韵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开口音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受。ing韵主要元音是“i”、发音时口腔是闭的。你们觉得会抒发什么情感?

(师生讨论)

师:ing韵宜于表现哀切抑郁、悲愁细腻的感情,恰好跟诗人要传达的哀伤悲痛的情感相契合。所以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怎样?

生:低沉、抑郁、悲愁的。

师:请同学们把这种感情基调读出来。

(生读,感情较到位)

师:诗歌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生:对往事的回忆。(师趁机板书:忆往昔)

师: 对往事的回忆,怎样读?语速上要怎样处理?

(一生以缓慢的语气读)

师:从诗歌平仄协调来考虑,我们可以把这句读得更到位。

屏显: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平声声调高,仄声声调低。吟诵的规则是:平长仄短入声急,依字行腔气要匀。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平仄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声,声音稍延长,仄声稍短促。(师示范)

(抽读、齐读,读的效果不错)

师:那颔联的内容是什么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一种凄苦的情感。(师板书:感凄苦)

师:该如何处理颔联的朗读节奏、语调?

生:我觉得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语气要缓慢,还应该读出重音。

师:很好,你已经读出了节奏,还关注到重音。重音怎么处理?

生:重音要落在“破碎”“飘”,“浮沉”、“打”上。(生读,全部是提高音量读)

师:你已经有意识地读出重音。但重音不一定要重读,也可重音轻读,也可慢读,也可虚声烘托、在重音字前后稍做停顿,甚至是声音的颤抖。(师示范诵读,读得很有感情)

(反复引导学生读)

师:颈联与标题有什么关系?情感是如何的呢?

生:似乎更深一层,很悲痛,国恨家仇,身陷囹圄,又无回天之力。

师:(师介绍诗人身为阶下囚背景)他感到孤独无助,对自己国家行将覆灭的朝廷担忧、悲痛,但却又很无奈。(板书:诉悲恸)吟诵时应当有何表情?重音如何处理?

师:(指导读声轻气多的声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情充沛,“说惶恐”“叹零丁”甚至读出了颤音。)

师:悲恸之情真是令人潸然泪下啊!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生读,注意节奏、音韵、情感,读得十分到位)

笔者以往所见的诗歌教学中的朗读大多流于形式,教师要求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有情有味。如何读教师却缺乏指导,整堂的诵读也就在原有的水平上流于形式。这个案例中教师尝试着从古典诗歌的声律角度去指导学生吟诵,将音韵知识、重音、平仄、节奏等适时引入课堂,有意识地体现了诗歌外形上的特质。指导有法,示范有味,在每联的诵读指导中都落实不同的要求,各有侧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学生也获得了对诗歌的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走入诗的意境。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平长仄短”来读,否则,就显得太单调枯燥了,也不能表现感情的变化。掌握基本节奏的声调高低后,不但要根据内容不同,做到“抑扬、顿挫、断续、轻重、疾徐、反复”,同时也要注意脸色与眼神、体态与气息等。下面《使至塞上》课例中教师也是引进了诗歌格律中的平仄知识,在引导平长仄短的读法后,进一步指导强调要注意脸色、眼神、手势、体态与气息,通过加语气词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体悟。

案例二:《使至塞上》片断

师:读“单车”,心里想象在广袤的沙漠中孤独的、随从不多的队伍,因而有了凄凉孤苦之情。

师:单――车――(延长,无奈自嘲)。

(生读)

师:征蓬是飘飞的,要想象眼神随着飘飞的蓬草而飞。征蓬,声音要延长,想到自己的无依无靠,音随蓬草不见而消。

师:归雁(抬头,想象看到雁群北归,而我却又归向何处),音随雁走而消。

师: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如果加一个叹词,你会加哪里?

师生讨论后:征蓬出汉塞,(哀叹,唉……)归雁入胡天。

师:“孤烟”让人觉得伤感寥落,要读得低沉延长。落日的“落”字,速度加快(加手势)。老师同样用了加语气词的方法,讨论后明确:(顿,深吸气,啊……)大漠孤烟直,(再吸气)长河落日圆。教学生配以手势读“大”“直”、“长”、“落”。

二、以物象为骨,感悟诗意

意象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诗歌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性因素。诗评家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或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或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或暗示着深刻的哲理,这种思想情感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形象就是意象。

意象在诗歌中被反复使用,因而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比较固定的文化含义。因此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通过文字来识别诗歌的意象,经由意象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教学回归“诗性阅读”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各种意象,反复揣摩体味意象的内涵特点,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顺利地感悟诗意。如学习陶渊明的诗歌时,要让学生抓住他在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内涵丰富,新奇独特,体现了他清高贞洁、自由理想、率真自然的情怀。

案例三:《饮酒》片断

这堂课上教师紧扣诗眼“悠然”,在“品味悠然,解读避世”的环节时,先引导学生品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会诗人的悠然之情;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时,体会悠然之景。接着抓住“心远”解读诗人拥有悠然之情的原因。最后解读“真意”。

师:“诗的思想是从血肉凝成的诗的意象里流出来的”,我们不妨抓住意象来品读他的真意。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师生找出以下意象:菊、南山、飞鸟。讨论它们的象征意义:菊:象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南山即庐山,是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飞鸟:是陶渊明自由无羁的心灵追求的象征。)

师:从这些意象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绪?

生:退出官场,追求自由,归隐自然。

师:是啊!在官场,在世俗,在乱世,他觉得真如“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在许多作品中借“飞鸟”这个意象来抒发这种情感。

出示幻灯片:《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知还” ;《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师:鸟还哪里?人还哪里?独自还吗?

生:没有,相与还。

师:“相与”什么意思?

生:成群。

师: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应该返朴归真,为何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不肯投入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现在知道“真意”指什么了吗?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秘匙。抓住“菊”、“南山”、“飞鸟”等意象,让学生触摸到陶渊明的内心“真意”。不光陶渊明的诗作中有许多固定的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也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成了某种情感的载体。如果我们熟悉这些传统意象,就会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帮助。如,草代表生命力强,生生不息;梅象征傲雪,坚强,不屈不挠;“梧桐”表达凄苦之情;“杨柳”有惜别、伤感之情;“东风”往往代表生命力和希望;“西风”则往往象征肃杀、衰败、萧条。

揣摩意象的方法很多,有上述课例中的以诗解诗,勾连比照;有联想想象,描摹画面;也有参考公共意象等等。“诗性阅读”的教学原则就是立足诗歌意象本身,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叩开意象之门,去发掘意象的内存涵义。

三、以意格为髓,品味诗境

“以意格为髓”是诗词的第三体。意格在诗的创作之中是比物象和声律更重要、更关键的要件。“意格”为何物?“意格”是诗人独特的价值模式和思维方式,是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才华以及个性风格在进入创作时的一种状态。不同的诗人因各自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和感悟能力的不同,对不同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领悟,因而进入诗域的方式不同。[3]作者有什么样的意格,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即“始于意格,成于字句”。

诗歌教学的“诗性阅读”就是要引领学生尽可能地贴近诗人,进而悟出诗人的“意格”。品读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情哀怨意境,就要引导学生体悟出诗人感世伤情的意格;品读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瑰丽阔大意境,就要引导学生体悟出李白豪迈洒脱的意格;品读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闲适淡雅的意境,就要引导学生体悟出诗人淡泊不伤的意格。而如何实现“以意格为髓,品味诗境”呢?这就需要通过含英咀华、咬文嚼字,不断推敲、品味诗词的用字,只有这样才能触摸到意格,理解诗词的精髓。

课例四:辛弃疾的《鹧鸪天》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春天?

生:柔桑、细草、蚕种、桃李、荠菜花。

师:可是“斜日寒林点暮鸦”让人感觉是萧瑟的,你觉得应该是什么色调?

生:灰色调。

师: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哪句的感觉很像?

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这句中哪个字打破了沉寂?

生:“点”,使画面有了生机。

(师为引导学生感受此句的“点”的效果,屏显材料《鸟是树的花》中的一段话。请生读,评价生的声音像春天的声音。)

师:类似“点”字这么传神的字词在其他词句中还有吗?

生:“陌上柔桑破嫩芽”的“破”字,拟人化,使场景有了生机。

师:换成“长”字如何?

生:没有诗意,用拟人更有诗意些。

生:早春生机勃勃,更有动感。

生:表现了春天的力量,“破”字表现了生命的力量。

师:你的语感真强。

生:“破”是一下子出来,没人注意到什么时候长的。

师:“破”让人感觉到春天是不知不觉地来到身边,有动感。“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破”是开口音,要念得有力量。(生读)

生:还有个“平冈细草鸣黄犊”的“鸣”很传神,写出了小牛很欢快。

师:小牛为什么“鸣”?

生:有鲜嫩的绿草吃了。

师:想象一下,小牛在平冈上是怎样的情态?

生:它们在到处跑,欢叫、撒欢。

师:对,“鸣”虽然是声音,但一经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绿草冈,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古人创作诗词时强调炼字、炼句,往往巧用一字或一句,境界就会大出。课例中教师紧抓传神的动词“破”、“点”、“鸣”,仔细咀嚼,巧妙引导,运用了换词比较、想象描摹、链接材料等方法,多层次、多角度,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诗境,体悟诗人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感受诗人罢官归乡时居然能将春色尽收眼底的沉重不伤,积极顽强的意格。

诗歌教学中我们要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技巧,进而读出其中的意境。如李白的《行路难》用一连串的动词“停”“投”“拔”“顾”,写出诗人面对丰盛的酒宴却食不下咽的矛盾心理。《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组成的意象形成一种孤寂的氛围,表达诗人的愁绪。《使至塞上》的“直”、“圆”等修饰词营造了开阔宏大,雄厚壮丽的意境,传达了诗人顿悟豁达之情。“诗性阅读”即是如此,把所有的生命感官打开,于细微处把玩一个叠词、拟声词、颜色词、动词、形容词,甚至最有表现力的数量词和虚词等,引发我们的生命情感、情绪,甚至莫名的激动,从而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

诗歌教学呼唤回归“诗性阅读”。诗歌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换个思路,遵循“诗性阅读”的教学原则,关注诗词的感性形式,立足诗词的意象和语言本身,品读意境,探触诗人的意格,把人的体悟性的东西(情绪、情感、想像、直觉)激发出来,那么学生的心是温润的,诗词也会焕发出应有的光芒。当然要想进入诗歌鉴赏的自由王国,则需要教师深厚的素养,并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诗性教学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等著。语言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3]周进芳。始于意格 成于字句――浅谈意格、意境与创作之关系[J].作家,2008,(22)。

(潘素文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伯温中学 323900)

篇9:诗性的启迪──《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诗性的启迪──《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提起诗歌教学,大家都有自己的妙招,我今天就我这一个月的教学经验,班门弄斧,结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谈一谈自己对诗歌教学的一点想法。

提起诗歌教学,大家普遍感觉难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先从诗歌这种文学的特点看。诗歌是一种非实用的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首先由于诗歌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意象的复杂性,语言的跳跃性等特点,造成我们对诗歌理解的困难。其次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人生、社会阅历的缺失,审美修养的不足,知识结构的欠缺都给我们的诗歌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再次,由于诗歌是一种主观情感非常浓厚的文体,对其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灵活性,自由度。另一个方面对我们无疑也是一种挑战,就是你如何去把握诗歌课堂的这种自由性和灵活性。最后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他们面对诗歌的时候很陌生,也很无助,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他们心灵与诗人的心灵之间形成了一种隔阂。况且,古代对诗有这样的说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说真是这样,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教,如何把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学生呢?这无疑是摆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了读、想、做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诗歌的学习。

一、反复美读

学习诗歌,我们最基本要做到对诗歌的语言有所感知,能够通过对内容的把握,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去了解、借鉴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与对诗歌的的朗诵是分不开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视觉与美感之间只能构成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中间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帮助。而听觉与美感之间却可以构成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同时中国古人也说过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可见人们早已认识到了诵读的重要性了。根据对诗的熟练程度,我们分为三个阶段:

1、读熟,注意对语言的整体把握:

对于一首新的诗歌,能让他们最快进入角色的莫过于就是朗诵了,在诵读中,学生头脑中会留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印象。随着朗诵的次数的增加,这种印象也就逐步趋向明朗,清晰,最终形成对诗歌整体的感知。

诗歌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跳跃性非常强,跟其它文体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在初读的时候注意。另外诗歌有极强的节奏感,在这个时侯就需要老师做诵读提示,提示节奏的.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朗诵的节奏,读出感情。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我就充分发挥了听读的作用,我先让他们听有配乐的朗诵磁带,提示他们注意子音和句子的节拍。之后,让全班同学齐声朗诵诗歌,老师注意纠正朗诵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再次重听录音带,提示他们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把握,使他们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是第一阶段的目标。

2、读懂,寻找切入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当然要注意诵读方式的转变。所谓懂就是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意象,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分析诗歌情感的突破口,以此为入口,理清作者情感变化发展的过程,最后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再别康桥》的学习中,通过提示引导,同学们紧紧抓住了寻梦这一突破口,由此开始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我不失时机地又通过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徐志摩在康桥的梦,也即其康桥理想,有梦进一步引出了为什么要来这里寻梦?以及作者的康桥情节。了解了这些后,学生也就不难理解徐志摩为什么会对康桥有这样深的情感了。同时围绕梦与现实,学生也自己总结除了本诗由现实告别,心情难过 ?沉醉于美梦,兴奋激动?梦回现实,无奈悄悄别离的情感线索,从而,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3、读透,领悟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通过这一层次的诵读,要求学生要准确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物象与情感的结合关系,以及结合点,较为深刻的理解意象的深刻内涵和从中更为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要注意体会作者对字句的锤炼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妙用,如:对轻轻的与悄悄的进行辨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重点把握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包含的景、情的辨证关系,学以致用,反过来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二、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所谓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的基础上的一种表象的运动,它不仅是表象的复现,而是对表象进行的重新组合与再造,诗歌所创造出来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和跳跃性,故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换为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补充完整,从而溶入诗歌的艺术世界中去。如在分析《再别康桥》的绘画美的特点时,我让学生从中挑选一节自己最喜欢的诗歌,然后发挥想象,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优美的画面之中,同时对其语言表达能力无疑也是一种提高。我甚至在设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都可以让他们当场作画。总之,只有通过想象这一途径才能消除学生自身所具有种种局限,使之尽快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三、鼓励学生去实际,在实践中获真知

读和想只是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也只是初步了解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上,并没有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只有鼓励他们去实践,在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这里的实践,既包括自己创作诗歌,也包括自己养成一个朗诵诗歌的良好习惯。我们现在有的老师可能对这一方面重视不够,认为我们考试也不会去写诗歌,但是诗写的好,其他的文章也不会次的。诗歌朗诵好,语言表达能一定不会差。因为只有他们亲身实践过了,才会有这方面的经验,而这个经验对于他们在面对诗歌鉴赏的时候无疑是最好的导师。实践活动还会促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潜力。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我们不要为他们设置太多的篱笆,不要做他们的上帝,让他们勇敢地去摘取他们心中那棵真甜的草莓,或许会脏了围裙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正出在一个花季,雨季。在这富于诗意的季节里,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引导,使他们的花季,雨季更加美丽,更加富有诗意。让他们在诗的世界里畅想遨游,茁壮成长。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歌教学活动能够保持一份诗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尘嚣弥漫的今天,让老师和同学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意地栖居。

【诗歌的诗性】相关文章:

1.朱自清散文的诗性

2.即景-诗歌

3.诗歌故事

4.诗歌:心路

5.有缘无份诗歌

6.诗歌自创

7.《活着》诗歌

8.诗歌节奏

9.母爱诗歌

10.浮云诗歌

下载word文档
《诗歌的诗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