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

2024-04-24 07:41: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iaohuangdo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

篇1: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

【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来到贵校之前虽然因时间较为仓促而未来吃饱中饭,但我仍然很乐意遵循贵校的礼仪、规则,也很高兴今天能够在****大学与各位就“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探讨交流。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的定义是什么,温饱就是衣暖食饱,是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类型。

谈,也就是提倡、宣扬的意思。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必要条件是逻辑学必然性推理中的一种,简单说就是当事物情况A不发生时,事物情况B必然不发生。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呢?

从理论角度观之:在逻辑层面上,按照必要条件的定义,对于该辩题,对方要论证的就是我们没有温饱,谈道德必然不可能发生。而道德涵盖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等等,只要其中之一在非温饱条件下发生了,这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我不温饱但是言行得体,乐于助人,那么必要条件就无法成立。

在价值层面上,我们为什么要谈道德,正是因为道德是基于个人生存、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选择。如果我们在不温饱的情况下违背道德,结果极有可能是荀子所说的“争则乱,乱则穷”,陷入越不温饱,越不道德,越不道德,越不温饱的恶性循环,要人类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这意味着温饱需要道德,从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中更需要温饱啊!

从事实角度观之:鲁哀公六年,孔子和弟子“在陈绝粮”,但仍恪守基本礼仪制度;英国二战时期,民众饥肠辘辘,仍坚持排队购物,这难道是不温饱就不谈道德了?

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待废兴,大多数人民处在不温饱的条件下,

我们看看这个时候的人民,是那般的质朴纯真,社会保持着安定和谐。也正由于这股道德力量的存在,我们才能众志成城,攻克难关,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而按照现行的温饱标准看,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很多人仍处在温饱标准其下,他们就不遵守道德了?显然不是。西北贫困地区的人们,边远山区的孩子们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啊。这是典型的不温饱也能谈道德。

总之,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理性的人的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存在。

谢谢!!

【攻辩小结】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刚刚听完双方之间激烈的攻辩环节,我发现对方始终对几个问题熟视无睹,请容许我指出。

第一、对方辩友说什么如果不吃饭、如果在死亡边缘就如何如何,在有意无意之间似乎想要误导观众认同这样一种概念关系,也就是温饱等于生存,等于在死亡边缘上挣扎。然而不温饱不等于不吃饭、不生存啊。不温饱只是生存状态较差的一种表现,何来说要放弃生存的权利不吃饭,不活了呢?

第二,对方在定义中说谈指的是“推行”,还请对方指明在词典中谈何处有推行的意思?身体力行和谈可是不同的啊。

第三,对方辩友说我们不能离开温饱而空谈道德。请问我们哪里是在空谈呢?刚才我在一辩稿中已经指出,谈道德是基于人们共同的发展,在温饱条件下谈道德有利于走向富裕;从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中,更需要道德等条件来维护社会的秩序,走向温饱,而不至于让个人、社会陷入无序的竞争,白白消耗资源、浪费时间,最后走向自我毁灭啊。可见不温饱下谈道德绝不是在空谈。

第四,对方辩友拿出个超道德的概念借此说我们举的那些例子仅仅是圣人所为,普通人根本做不到。我不知道对方从哪里拿来的超道德。但是我方认为一些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罢了,也属于道德中的一种,普通人也并非不到。看看英国二战时期人们排队购物的表现就知道了。【在这里我没有冒犯的意思,请想想我们校园中的贫困生,难得你想说他们不谈道德了吗?】

第五,最重要的,请对方一定正视该辩题中提到的“必要条件”。在逻辑学上,必要条件就是指若事物情况A不发生,事物情况B必然不发生,不是对方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的。所以,还请对方给我们一个确切的回答,能不能说出在不温饱的条件下必然不谈道德的情况。对方辩友,我方有情,辩题无情,恳请能从逻辑或事实的实例证之。

第六,对方用物质决定意识来说明不温饱就不会有道德的意识,自然不无法谈道德。对方辩友要明白,物质等于温饱吗?

篇2: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三辩辩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三辩辩词

吴xx(正方三辩):各位好!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对方没有针对我方的定义作出答复,只一厢情愿的在对方的定义上加强发挥而已。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定义又有什么不同。

正方基本上没有定义。

首先对温饱,我们提出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所讲的饥寒只是指社会一般人、中产阶级的人的饥寒的定义,并不是对方讲的那个饥寒。所以我们并没有承认对方的定义。如果照这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就会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对方举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

不说要比说了好,此处对“温饱”的界定,不仅于己方无益,反而有害。“中产阶级的人的饥寒”是什么呢?那是偶尔少吃了一顿饭,少穿了一件衣,这是不可能危及生存的,至多不过是得个伤风感冒什么的。如果这样就可以不谈道德了,可见正方将道德置于何等次要的位置。这显然与正方是极不利的。

同时,对方的那个饥寒又是什么呢?正方应指出来,否则评判与听众便不知所云。

“我们并没有承认对方的定义”这句话颇有些理屈词穷的感觉。

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大家都不能够实践的规范,不叫做道德。对方只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行为,这不是道德。譬如说,一个医生冒着生命的危险,到瘟疫横行的地区去行医,大家赞美他。但是另外一个医生不去,大家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如果那是道德的话,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不要在这里听辩论,大家去索马里呀。关于道德的起源,第一,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悉有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道德。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面包,那可能产生道德吗?大家抢都来不及。

将超道德从道德中划分出来,这是非常聪明的,倘若能与一辩对“谈道德”的界定遥相呼应,其效果将会极佳。

后面的比方很不妥当,因为抢与让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这要视这十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定。现实中,“让”的例子并非没有。

“那可能产生道德吗?”这句问话似乎是想告诉人们,这十个人本来是根本没有什么道德的,

但这样一来,这个例子就不好理解了,这十个人是一生下来就在与世隔绝的沙漠,还是从沙漠外误入的呢?从辩手的意图看,显然不是指前者;而后者则本身是已经有了道德修养的。

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悉有。资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后要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这是人类学的研究。从道德跟温饱的逻辑关系看,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之后才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才能谈道德和谐。所以谈道德必须以温饱为前提。

道德产生的过程阐述得较好,但仍然有一些毛病。“必须资源、制度悉有”这句话中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呢?它包含了道德规范吗?我们知道,制度不仅包含了道德规范,而且它应该是建立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明显的循环论证。第二个问题是概念使用的不一致,“人的温饱需求”中的“人”是普通概念,而“人类”则是集合概念,这两个概念不能混合使用。表面上看来似乎问题不大,其实对正方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人的温饱需求”指的是每一个人,包括今天的每一个人,这个“人”的'求生存,显然是在一个道德规范较为完善的社会中进行的,他所面临的是建立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不是建立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因此,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由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正方在辩论过程中,多次将个人的例子来取代应该使用社会或人类的例子,例如前面沙漠中十人一块面包的例子等等,从而造成了论证的逻辑混乱。

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如果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学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钱给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全部收入给他。因为考虑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这些。

若将“我”换成“我们”效果会好一些。

不过,这个例子缺乏说服力,因为正方要论证的是只有在温饱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道德,而不是论证实行道德要以温饱为限度。

如果再考虑一个饥寒的情形,一个小孩子衣裳褴褛,吃不饱,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我方说:人的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去剥夺他就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的第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谢谢。

“人的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后面的问题设计得很不好,没有扣住温饱是必要条件这个命题,反而将命题转移了。

篇3: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三辩辩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三辩辩词

严嘉(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各位好。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择这样做的,因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今天为什么我方的观点跟对方会出现定义上如此大的差别呢?是因为对方辩友将温饱这个衣温食饱的概念混同于了生存。如果照此办理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不温饱的人了,因为他们都不生存不活着了。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不温饱的人存在啊。下面我从事实的角度进一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句话回答得很巧妙,但正方完全可以将其归为超道德范围。

抓对方的错误抓得很好。

第一, 在贫困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谈道德。鲁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众学生“在陈绝粮”,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谈道德了呢?不!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其实,在中国历史数千年的流变过程中,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北海牧羊的苏武,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拒斥嗟来之食的朱自清,众多的志士仁人无不以其言行甚至生命,驳斥了认为只有在温饱过后才能谈道德的“肠胃决定论”。二次大战的时候,面对法西斯的疯狂空袭,英国民众也并没有放弃他们讲求道德的绅士传统。热爱祖国、伸张正义的信念使得众多尚处在不温不饱状态下的英国民众们顽强抗争着。面对着这些贫寒但是高贵的灵魂,来自英国的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我们“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吗?

孔子的话,是一柄典型的双刃剑,表面看来是己方有利的论据,但同时又是支持对方观点的论据。“君子”正好是正方所说的超道德的代表,而“小人”则是“谈道德”的`主体,他们一穷就不行了,就不讲道德了,

这不是自己打了自己的嘴么,所幸的是正方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甚至默认了反方的论据。

后面的事例只能说明道德观一旦建立,便对温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并不能论证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第二, 即使温饱了,富足了,道德水准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有时候甚至会倒退。中国就有句古话,叫做“饱暖思淫欲”,而古巴比伦王国、罗马帝国的由盛及衰,正是由于其举国上下,不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物欲横流的恶果。日本可以算是富甲天下了吧?但是政坛丑闻却不绝于耳。竹下登被贿赂蹬下了台,宇野宗佑被美 下了水,而金丸信呢,终究未能取信于民。

此段对评判和听众起了极好的诱导作用。

当然,正方也可抓住这一点,指出这显然偏离了辩题,辩题只是说温饱是基础,它本身并不包含走向道德的必然性。它只要求论证温饱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只要求论证没有温饱就不能建立道德规范,并没有要求论证温饱是谈道德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只要有了温饱,就一定会有道德规范。如同反方一辩所说:“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第三, 对于尚未实现温饱的社会来说,谈道德不仅仅应该、可能,而且尤为重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理论,杜维明先生的新儒学与工业东亚的阐述,无不表明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在经济资源愈是匮乏的时候,良心和社会舆论就愈是应该而且可以承担它们的责任。历史和现实都已经昭示了我们,谢谢。

“尚未实现温饱的社会”,从语意上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任何社会都是从缺乏温饱走向温饱的,换句话说,就是任何国家(这里的社会显然不是指社会形态)在历史的初期阶段都是不温饱的。这显然是违反历史事实的,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指出了。

同时,反方所引用的论据,只能论证道德的作用,并没有论证在缺乏温饱的情况下也能产生道德。

篇4: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四辩辩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四辩辩词

总结陈词

xxx(反方四辩):谢谢主席,谢谢各位。经过刚才一番的唇枪舌剑,我的肚子的确有些饿了,但是我仍然要把道德问题谈清楚。

这个幽默用得很自然,恰到好处。

下面我总结对方的几个基本错误。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李代桃僵”,对方用生存来代替温饱,用温饱等同于生存来构建他们的立论基础。这显然是错误的。对方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扬汤止沸”,认为一个贫寒的人只要教唆他追求温饱就可以了,从来不问用什么手段,我刚才已经说过,如果到麦当劳里面 的话,这难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温饱了吗?这显然又是荒谬的。对方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避实就虚”,对方始终告诉我们温饱能够给谈道德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没有说不温饱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谈道德。对方犯的第四个错误就是:“指鹿为马”,把谈道德与谈道德的效果混为一谈。对方今天的论点可谓是云山雾罩,让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对对方的错误归纳得很到位,抓住了要害。

相反,今天我们已经从逻辑、理论、事实上论证了,只要基于理性的人类存在就能够谈道德。下面我主要从价值层面论述我方的立场。

第一,谈道德是基于理性的人。只要人类存在着,就能够谈道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能够基于自身的理性而谈道德。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以温饱为基本前提而谈道德,恰恰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伟大和崇高。

如果不是理性的'人,能不能谈道德呢?如前所说,理性的人,也就是说已经建立了道德观念的人,那他面临的不是建立道德观,而是讲究道德,实施道德行为的事了。这又要牵涉到“谈”的界定了,反方也没有对“谈”进行界定,

孔子的话是不能作为论据的,“富且贵”,显然这不是温饱问题了。

第二,谈道德是基于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选择。人类如果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谈道德。否则必然导致人类历史生活的毁灭。群体统一的行动是社会生存下去的基本方式。而统一的行动是要以谈道德为前提。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谈道德,才能保证社会的相对的稳定和有序,才能赋予整体人类活动的价值内涵。这是谈道德被历史和经验证明了的社会意义。

第三,谈道德是基于人们摆脱贫困的热望。我们今天在这里不仅要谈道德的理念,更要谈在现实社会当中的人类该何去何从。环顾当今的世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们成千上万,他们怎么办?不谈道德了吗?对方能够设想一下,在纷争四起的社会条件下,丧失人伦能够促成繁荣富强吗?相互残杀的鲜血能够浇灌出温饱的果实吗?显然不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越是贫困向人类发出强烈挑战的时候,就更要谈道德。

第四,当人类迈向未来世纪的时候,更要基于人的理性来谈道德。当今的世界,环境、人口、饥饿、战争等等的问题都存在于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当中,他们不谈道德了吗?不谈的话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从罗尔斯到唐君毅,又有哪个伦理学家不告诉我们要呼唤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呢?我们、你们和他们难道还要让自己的心智像风、像雨,以对道德的沉默来拯救这个脆弱的星球吗?

谈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哥尼斯堡的一位叫康德的老人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谢谢各位!

反方四辩基本上把辩题换成了谈道德有哪些作用。不过,如果前面已论述清楚了,总结陈词作为辩题的升华也未尝不可,但前面并没有论述清楚,因此正方完全可以抓住这些弱点。然而正方自己都已纠缠不清了,自然就无暇顾及。

没有温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们该不该谈道德与能不能谈道德,这并不是一回事。

篇5: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二辩辩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二辩辩词

季xx(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保证温饱的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既然对方还没有从逻辑上理解我方的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范。所以,不管人类处在哪一个阶段上,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正是中国远古时代道德状况的生动写照。而《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是汗牛充栋的。想必对方对此也了如指掌吧。

道德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反方也是含糊其词,当然这种含糊是于反方有利的。

“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是指人类诞生之初就有了道德体系、道德的观念,还是有了符合道德的行为。若是指道德体系,在人类刚诞生时显然是不可能的;若是指某些道德观念,则是有可能的,但也仅仅是可能而已,若指后者,那么在人类诞生之前早就有了,诸如母爱、同类不相残杀、为了种族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等等,因为这在动物界也有较多的存在。同时,“随着……诞生而出现”表示二者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对反方而言,除了推测之外,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个观点。而原罪的传说表明道德的“最早”起源,又与这一观点明显矛盾,因为这些传说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文明时期)才产生的。

从正方的观点推论,人类的早期社会一定是不温饱的,倘若真是这样,人类社会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或许早就消亡了。实际上,人类的早期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温饱的。人类学家理查德·李在60年代中期与哈佛大学的其它科学家一道,对非洲南部的布须曼人(那时的人口是466人)作过详细的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决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艰苦,

布须曼人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北部边缘,环境恶劣,但他们并不愁温饱。他们每天工作很少的时间,便能获得足够的食物,每天他们摄取的热量和蛋白质分别为2140卡和92.1克,超过了美国卫生部对小身材、大活动量的人的规定营养额(1975卡热量和60克蛋白质)。由此推断,早期的人类是并不愁温饱的。因为那时人口稀少,地球上极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童恩正《文化人类学》第86页)

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决不是必要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达尔文在其环球旅行中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们有温饱吗?没有。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正如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肤一样,人类也不能超出乃至摆脱道德。人类谈道德,在贫困时有贫困的谈法,在温饱时有温饱的路数。谈道德,既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言传身教,甚至特立独行。千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贫困决不等于不温饱。此处显然是偷换了概念。从反方的整个论述来看,反方似乎有意在不温饱之下还划出个贫困的阶段,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为贫困是个相对的概念,而温饱则有一定的恒定性。

布希曼人的例子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他已经有了道德观。当然,如果将“谈”理解为“谈论”乃至实行的话,还是行得通的。

第三, 从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都不去谈道德,而是用牙齿和爪子横决天下的话,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又何来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什么道德问题呢?

反方处理比较巧妙,他并不直接论证温饱是不是基础,而是通过强调道德的作用,来间接地否认温饱是基础。

最后,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也不要对人类历史视而不见。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谢谢。

这个问题,显然是向观众与评委暗示,“谈”即是“谈论”。

篇6: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荐读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荐读】

正文:xxx大学——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xxx大学——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这是一九九三年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双方的辩词,比赛结果是xxx大学队战胜xxx大学队进入半决赛。

辩题简析

这个辩题需要界定的概念有这样一些:一是“温饱”,同时也要界定“饥寒”;二是“谈”,“谈”是指谈论、实施还是指推行、建立。三是“道德”。四是“必要条件”。

那么这些概念正反双方各自应当如何界定,才有攻击力呢?

辩词详析

程序辩论

汤之敏(正方一辩):各位好!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将“谈道德”界定为推行道德,这对于正方是非常有利的,但为什么要如此界定,一定要阐述,否则评委与观众就不会坚定地站在你这一边。这里最关键的“谈”的界定,因为辞典上只有“谈论”的意思,这显然是于正方不利的。其实将“谈”解释为推行、建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日常语言中,“谈”常常就不能理解为“谈论”,最典型的如“谈爱”,显然就不能理解为“谈论爱情”,而是进行或实施恋爱的行为,再如:我们必须先把这件事解决了,才能谈下一步的行动。这同样是“进行”的意思。正方还应否定解释为“谈论”的可能性,因为作谈论解释,辩题将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谈论的话,那随时都可进行,除非人不活了,这是无可争辩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观众头脑中排除“谈论”,绝掉反方想混水摸鱼的念头。第二步还应从进行推出“推行”,这可从“温饱”的主体着手,主体是个人还是众人,前者主要是实施的问题,后者则有维持与推行的问题了。从命题的意义讲,谈众人才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可惜正方没有很好地阐述,同时没有在整个辩论中坚持这一点。

后一句话则把命题转移了。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那么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谈一种道德,其结果使大家温饱都不能保证,我们还要不要这种道德?当然不要,

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有人说”,这个提法不妥,缺乏权威性。同时从评判与观众的角度来看,不知道辩手是否以之作理论依据。就辩手而言,应该就“道德”作一个准确的界定,而不应该马虎对待。同时这个解释很模糊,是什么东西的“是非好坏”呢?

“人的需要”外延太广,“人”指的是个别人,部分人,还是整个人类?“需要”又是指什么呢?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这里显然是进一步模糊了道德的概念。

这一段确有将温饱等于生存之嫌。

最后三句,出现了严重的`逻辑混乱。不要不能保证温饱的道德,怎么能推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呢?就前者而言,道德是条件,而就后者而言,温饱是条件。因此它们是循环论证,即:温饱之所以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因为道德能保证大家的温饱。

祸起萧墙!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我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定出一种行为准则,结果是大家的温饱都得不到保证,我还要不要这种行为准则?当然不要。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基本上是重复上一段,可说是什么也没有论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饥寒时,能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当然不能。我问大家,对饥寒的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的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果你谈道德连温饱都不能保证,谈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论辩切不要忘记对概念的界定。饥寒,有一时之饥寒与长期之饥寒之分,从正方的立论看,应界定为长期饥寒。

帮助饥寒的人解除饥寒,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实行道德。因此,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谈道德的主体是谁?是饥寒的人自己“谈”,还是帮助饥寒的人的人“谈”。

历史上,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肯饿死。在那时,温饱是否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当然不是。伯夷、叔齐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范推广,姑且不论,我问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救天下。让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结果是天下人的温饱都没有保证,他们还会不会这样做?不会。他们这样做还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

此段进一步将辩题颠倒。

正方一辩的陈词,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力量,那一连串的反问,气势如虹,仿佛要把对手一棍子打死似的。其实很虚,没有一处击中要害。三分钟的陈辞,不仅没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还对自己有害。

一辩就已经埋下了正方失败的祸根。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相关文章:

1.一辩申辩稿

2.精彩一辩稿范文

3.一辩发言稿

4.电视征婚弊大于利 一辩稿

5.发掘人才需要不需要考试(辩论赛)攻辩小结

6.正方一辩开场白

7.四辩稿范文

8.辩论赛一辩开篇范文

9.一辩陈词范文

10.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一辩陈词

下载word文档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