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
“小睡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
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
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
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
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
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
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评析】
本条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阳结症,是由于阳气偏胜而阴不足,所以脉浮数,阳胜故能食,阴不足以济阳,故大便秘结。阴结症,是由于阴气偏胜而阳不足,所以脉沉迟,阴胜故不能食而身重,阳不足以化阴,故大便反硬。关于预后推断,大多数注家据传经日期与阴阳相互制约之理来解释,尽管都有理致,然而临床上绝不如此机械,病势的转轻转剧,有着各方面的因素,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断。
【原文】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①,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注释】
①洒淅(xī)恶寒:形容恶寒如冷水洒到身上一样。
【译文】
问:有一种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症状的病症,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问:阳不足是什么?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般畏寒的症状。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评析】
本条主要说明内伤不足恶寒发热的脉象特点和病理机转。
本条恶寒发热的病理症结在于阴阳偏虚。阳偏虚主要表现在寸口脉微,阳虚则阴往乘之,所以洒淅恶寒;阴偏虚主要表现在尺部脉弱,阴虚则阳往从之,所以发热。阴阳交虚,相互乘从,因之恶寒而又发热。
【原文】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①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②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③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注释】
①荣气:荣气即营气。血液循行功能。
②卫气:卫外的功能。
③烧针:温针、火针、燔针。针刺入穴,用艾绒缠绕针柄燃烧,使热气透入,叫烧针。
【译文】
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卫阳衰虚而不能外固,故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故产生筋脉挛急。若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症。
【评析】
本条以脉之浮沉辨析营卫病机和症候。
卫属阳主外,营属阴主内。卫气虚而阳浮于外,则阳脉浮,这一浮脉,应当浮而无力,阳气不固,所以汗出如同流珠;营气虚而血亏于内,则阴脉沉而且弱,血液不足,则筋脉缺乏滋养,所以筋脉拘急。既然是营气微弱,自然应当治以滋阴养血,可是计不出此,反而加用烧针,遂致血液凝滞而不行,造成更发热而烦躁的变症。
【原文】
脉蔼蔼①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脉累累②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脉。
脉瞥瞥③如羹上肥④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⑤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一云阴气。
脉绵绵⑥如泻漆之绝⑦者,亡其血也。
【注释】
①蔼蔼:盛大之貌。
②累累:强直而连连不断之貌。
③瞥瞥:虚浮貌。
④羹(ɡēnɡ)上肥:形容如肉汤上漂浮的油脂。
⑤萦萦:纤细貌。
⑥绵绵:连绵柔软貌。
⑦泻漆之绝:绝,落也。泻漆,谓漆汁下泻。泻漆之绝,形容脉象如倾泻漆时漆汁下落前大后小、连绵柔软的样子。
【译文】
阳结症是因为阳气偏盛,所以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阴结症是因为阴气偏盛,所以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评析】
本条借助于实物形态来形容脉象特征,有利于加深理解。
切脉是四诊中较难掌握的一种诊断技术,每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苦,特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即使对一些基本内容,也每每苦于词不达意。本条借实物的形态性质来形容脉象,可有助于理解,从而给学习脉学带来较大方便。例如阳结脉浮数,喻以蔼蔼如车盖,表明有上拥之象;阴结脉沉迟,喻以累累如循长竿,提示有坚硬之形。又如以瞥瞥如羹上之肥,喻脉的浮泛在上,不任循按,可见于阳气虚微之候;以萦萦如蛛丝,喻脉的极端细微,表明阳虚程度严重,已濒临衰竭的境地。至于大失血后脉象柔弱无力,喻以绵绵如泻漆之绝,确是绘声绘影的绝妙比喻。这些脉象的描述,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能认真揣摩,再通过一定时间的临床锻炼,则不但胸中明了,而指下亦可清楚。
【原文】
脉来缓①,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注释】
①脉来缓:脉搏的至数缓慢。
【译文】
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脉搏跳动急促,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皆为有病的脉象。
【评析】
本条讲辨结脉与促脉及其病理机转。
结脉与促脉,都是脉有歇止,但两脉的性质截然不同。结脉的形成机转,是阴盛阳虚,阴气有余,所以脉来慢而缓,阳虚不能与阴相续,因而时有止歇。促脉形成的机转,是阳盛阴虚,阳气有余,所以脉来快而数,阴虚不能与阳相续,因而亦有止歇。但是必须明确结、促两脉,都是脉能自还,一止即来,而且歇止也没有一定的时间。如果脉来中止,不能自还,而歇止又有定数的,那又是代脉危候,应当区别开来。
【原文】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①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释】
①弦:脉如弓弦之劲急端直。
【译文】
脉浮而紧张有力,称作弦脉。所以名弦,因为其形状与弓弦相似,但是按之不移动;如果按之移动形如转索一样,那就不是弦脉而是紧脉了。
【评析】
本条说明弦脉的特征,及与紧脉的鉴别要点。
弦脉与紧脉,在外形上颇相类似,而性质上迥不相同。文中所谓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正是表明弦脉寓有浮紧的现象,但并不等于说浮紧就是弦脉,切不可把两者等同起来。为了防止误会,于是又提出两脉的鉴别要点,弦脉状如弓弦,端直而长,按之不移;紧脉状如转索,按之劲急转动。这就突出了弦与紧的主要区别,而不会误认。
【原文】
脉弦而大①,弦则为减,大则为芤②,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③,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释】
①大:脉形粗大。
②芤(kōu):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叫做芤脉。
③革:脉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按之不足,外坚而中空,状如鼓革。
【译文】
脉象弦而大,弦而中取无力,即为阳气衰减的征象;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为血虚的表现。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这就叫革脉。见此脉的妇女,多是流产或崩漏下血之后;男子如见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评析】
本条讨论革脉的特征及其所主的病症。
革脉的特征是外急中空,好像鼓面的皮革一样,因而名为革脉。由于革脉是浮候劲急粗大有力,与弦大脉类似;而中空无力,又与芤脉类似。因此举出弦、大、芤三脉来形容比较,真是形神毕肖。又以三脉来分析说明病理机转,从而使对革脉主病有较完整的认识。革脉的病理机转,主要是阳气不足与精血内亏,因此,见到革脉,就可推知妇女必然是半产之后或者有崩漏下血疾患;男子则多是大出血之后或久患滑精的病症。
【原文】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译文】
问:有些病症先发战抖,既而汗出,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答:脉象浮而紧,当是兼有表症,但按之中空,这是正气本虚,是以汗出之前发生颤抖。脉浮是邪势向外,所以应当汗出而解。假使脉象浮而数,按之不空,这样的病人,正气本来不虚,只要汗出,表邪自解,出汗之前是不会发抖的。
【评析】
本条就脉象探讨战汗的机制。
【原文】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译文】
问:也有的患者并没发寒战,病就自然随汗出而愈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此类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故可知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评析】
本条承前节说明不发生颤抖而汗出病解的机制。
【原文】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
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①。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释】
①解以夜半:病解的时候在半夜里,因半夜子时,是阳生的时候。
【译文】
问:患伤寒三天的病人,脉象浮数而微,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病即将痊愈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若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邪于外,故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故一定会出大汗而病愈。
【评析】
本条讲辨欲解的脉症与病解的时间。
【原文】
问曰:脉病①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注释】
①脉病:脉,诊察的意思,就是诊察疾病。
【译文】
问:临床诊察疾病,要想预断它的预后如何,应当怎样鉴别呢?答:就脉象来说,如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虽然寒热的症状还没有解除,但根据这种脉象,为阴阳和平的表现,则知病虽严重,也是能够痊愈的。
【评析】
从脉象上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在疾病的预后诊断上,应注意脉症合参。一般地说,脉症相符者生,脉症相失者死,如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但二者的比重上,脉象尤其重要。本条所述三部脉大小、浮沉、迟数相等,为阴阳和平,病情虽剧亦当痊愈的预断,正是脉症合参而以脉为主要依据的例证。
【原文】
师曰:立夏脉洪大,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译文】
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脉,为夏令本应见的脉象。此时,若病人出现身体疼痛重,必须用发汗法治疗;若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重了,则无须再发汗了;若全身畅汗者,第二天病就会解除。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立夏季节见脉象洪大,是夏令本脉。脉能应时,表示正气充足,能够顺应时令变化,故知道病当痊愈。其他季节的脉象亦可依此类推。
【评析】
本条说明脉象与四时的关系及兼表症的治法。
人体正气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因此在脉象上,也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不同。在某一季节里,就应当具有某一季节的脉象,方才是正常的平脉。如果脉能应时,就是有病也不会太重,而且容易痊愈。因为脉来应时,表示正气充实,虽一时不慎,外感客邪而病,但体内尚无大的变化,所以知病可自愈。
【原文】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译文】
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腑,脉迟的为病在脏。若有迟脉出现,即病在脏。
【评析】
本条以浮沉迟数四脉,判断病变的部位。
本条以浮沉迟数四脉,分属于表里脏腑,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虽仅举寸口,实际上包括寸关尺三部在内,不可不知。
【原文】
趺阳脉①浮而涩,少阴脉如经②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玉函》作溺。
【注释】
①趺阳脉:足背部的动脉,在第二、第三跖骨之间,相当于冲阳穴部位。
②少阴脉如经:经,正常也。指少阴脉如常,没有变化。
【译文】
趺阳脉浮而且涩,少阴脉如常的,这是病变在脾,照理应当发生下利。怎么知道的呢?如果脉浮而大,则是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并不浮大,却是浮涩而不畅,所以知道为脾胃气虚。因为少阴脉弦又现浮象,乃调和无病之征,所以说少阴脉如常。如果反见脉滑而数,则为火热内伤经脉,将发生便下脓血。
【评析】
本条讲趺阳脉和少阴脉合参,可以确诊病变部位,与推断病势的发展趋向。
本条指出少阴脉如常,表明少阴无病,趺阳脉浮而涩,标志着脾胃虚弱,按理分析,应当发生下利。然而必须注意浮涩与浮大不同,如果脉浮大,就属于气实血虚,切不可与浮而涩相混。为什么说少阴脉弦而浮,是少阴无病,这是因为弦脉属肝属木,浮脉属肺属金,少阴脉现弦浮,是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子母相生,经气调和,所以说少阴如常。如果少阴脉反而见到滑数,则是下焦有热的明症,火热内伤经脉,又可能发生下利脓血的变症。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大叶钓樟
【译文】
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邪外受,紧为寒邪外束,浮紧并见,为风寒侵表之象。卫气就会被风邪所伤,而营气则会被寒邪所伤。营气、卫气皆病,骨节疼痛就会出现,这是风寒袭表,经气不畅所致,所以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
【评析】
此条是论述太阳病表实症的脉症治法。
脉象浮紧,是太阳表实症的主脉。由于风寒外束,荣卫受病,以致经气凝滞,所以骨节烦疼,邪既在表,当然须用发汗方法。所谓脉浮为风,脉紧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不过是分别解释病理,其实风寒并不能截然分开,不必拘泥。后世有部分注家,将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荣卫,绝对化起来,并说成三纲鼎立,未免脱离实际。
【原文】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译文】
老师说:病人脉微而涩的,为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变。因误用峻汗药发汗,致阳气虚弱,又多次用峻泻药攻下,又损伤阴液,致阴阳俱虚,故病人畏寒,接着又发热。并且发热畏寒没有休止,夏天天气炎热,却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气寒冷,却想裸露身体。这样的原因是,阴阳俱损,阳气衰弱就畏寒,阴血不足就要发热。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阳气趋表,里阳微弱,不能胜阴寒,故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故胃中烦热,意欲裸体减衣。此外,病人尺部脉迟涩,更是营血不足的有力证据。
【评析】
本条讲辨阳微阴弱的脉症特点及其病理机转。
本条从脉微而涩为阳微阴弱的标志,推知恶寒发热无休止时的症候不是外感病,而是由于医生误治所致。不应汗而误发其汗则伤阳,不应下而误用攻下则伤阴,阳伤则产生恶寒,阴伤则产生发热,阴阳两伤,所以恶寒发热无休止时。这种恶寒发热,除了脉微而涩可做确诊依据外,其本身也有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阳微恶寒的患者,纵当极热的季节亦欲着复衣;阴虚发热的患者,纵当极冷的季节亦不欲近衣。至于文中仅提冬夏二季,意在说明机体与自然节气的关系,因为夏季阳气在外,阴气内生,夏天的井水反冷,就是这个缘故。人体应之,也是阴气在内,阳虚的人一经误汗,则里阳更微,胃中虚冷,阳虚不能胜寒,故而欲着复衣。冬季阳气在里,所以冬时井水反温,人体应之,亦阳气在里,阴虚的人一经误下,则里阴更弱,胃中烦热,阴虚不能胜热,故而欲裸其身。
【原文】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①者,攻之②不令发汗,属府③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注释】
①属脏:病邪在里的意思。指出“属脏”就意味着病邪深入于里,并不是五脏真有病变。
②攻之:治疗的意思,不可一概认为攻下。“太阳篇”里有“攻表宜桂枝汤”,就是很好的注脚。
③属府:邪热炽盛的意思。古人以大热属胃,不一定是肠有燥屎。张隐庵认为指膀胱水府,似嫌有悖原意。
【译文】
脉象浮而且大,心下部反而硬满,如属热结于里的,治疗时不可使用发汗方法;热邪炽盛的,也不可使用利小便法,因为小便一多,大便就会燥硬。汗出较多则邪有出路,邪去则热退而病愈,反之汗出太少,则邪不得外泄,热邪伤津,也会导致大便困难。这时可酌用下法治疗,但是如见到迟脉,则不可使用攻下的方法。
【评析】
本条揭示热症发汗、利水法的禁例与热症汗多、汗少的不同机转。
浮大脉一般主病在表,不应该心下硬,现在反而见到心下硬,这时对浮大脉就应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机械地视为表脉。心下硬而脉浮大,当是阳热之邪结于胸脘部位。所谓入脏,就是指热邪在里,所以不可治以汗法。所谓属腑,又是指在里的阳热炽盛,由于热盛最易耗伤津液,所以也不可渗利小便。假使误用渗利,而致小便过多,那么津液外泄,就必然引起大便燥硬。关于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又是指出阳热症候可能发生的两种情况:一是汗多则邪有出路,热可随汗而解;二是汗少而邪不得外泄,热邪耗津可引起大便困难。治疗这种便难,当然可以酌用清热通下方法,不过还须结合脉象,如果脉迟,标志着营阴不足,那么攻下方法又当慎用。
【原文】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①,此为医咎,责虚取实②,守空③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注释】
①哕(yuě):有声无物曰哕,即俗称呃逆。
②责虚取实:把虚症当做实症治疗。
③守空:荣在内为守,“守空”即内守的荣血空虚之意。
【译文】
趺阳脉浮,浮为虚,虚则胃中不和,胃虚气逆,所以发生气逆而噎塞的症状。如果脉象滑的,为胃虚寒饮内停之象,寒饮上逆,皆会出现呃逆。均为医生误治的过失,他们误用治实症的方法治疗虚症,对于空虚之症,反而使用攻逐实邪法来劫迫阴血,致使胃气虚竭。若脉浮而鼻中干燥的,鼻孔势必出现出血。
【评析】
本条讲趺阳脉浮属于虚症的病理机转及误治的变症。
大紫草
【原文】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译文】
凡是脉象浮数,应当有发热和像冷水喷洒一样的恶寒。如果有局部疼痛的地方,而且饮食如常,这是蓄积痈脓的征象。
【评析】
本条讲外感与痈疡辨证。
浮数脉,一般多见于表证,所以说当见发热恶寒等症。但是痈疡外科病也会出现脉浮数发热恶寒,那就不是外感表症,因此,必须注意鉴别。本条特提出两点:一是必伴有局部疼痛;二是饮食如常,极有辨证意义。
【原文】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①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②,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注释】
①战惕:震颤发抖。
②差迟:病愈的日期延迟。
【译文】
脉象浮而迟,颜面发热潮红,同时全身伴有发冷颤抖的,到六七天时,应当汗出而愈。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那么,就会延迟病愈的日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这是里阳不足。里阳衰虚,不能蒸化津液做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瘙痒,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评析】
本条讲论阳虚不能做汗的脉症和病理机转。
邪在肌表,是以脉浮,阳气虚弱,是以脉迟。邪气怫郁,是以面热且赤,正邪相争,是以战惕。六七日是正复邪衰的时期,如果正能胜邪,就能汗出病解。但是如果里阳素虚,正气当欲解时期虽能奋起驱邪,而发生战惕,毕竟因里阳不继,终未得汗出,反而发热,则病愈的日期势必推迟,而病程就必定延长了。
【原文】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①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②,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释】
①踡(quán)卧:眠卧时身体踡屈不伸。
②胎滑:苔滑,舌上有腻滑的白苔。
【译文】
脉寸部和尺部都呈紧象,同时出现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身体蜷曲而卧、足冷、舌苔滑等症,为表里俱病,虚实混淆,既有寒邪郁闭肌表,又有阳虚里寒。当此之时,治当精思明辨,分清表里之偏重,妥善处置,切勿随意乱投药物。若病人畏寒发热,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这是表寒偏重,病势偏重于表,治宜解表为主,兼顾其里;若病人腹痛,腹泻,又是里寒偏盛,里证为重为急,治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或温里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后,若出现微发热而手足转温和的,即正复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发大热的,为正衰邪盛、虚阳外越的征兆,这时病就比较难治了。
【评析】
本条指出表里疑似脉症的治禁,及其病变转归和预后判断。
脉象尺寸俱紧,标志着邪盛,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为表邪闭郁,蜷卧足冷,舌上苔滑,又是虚寒之象,确实寒热疑似,虚实难分。因此,特郑重提出“勿妄治也”的禁例,示人宁可稍待时日,仔细观察病情,切勿乱投药物,以避免鲁莽治误,这一点十分重要,必须牢记。七八日之后,病情有好转与恶化两种可能:如果热微而手足温和,表明邪退正复,为病势将解;如果反发高热,则是正虚邪盛,为病势转剧而难治。此外,根据现有病情,还可推断出将要发生的症状,如仍然恶寒,不仅是表证未解,由于表寒外束,必致气逆欲呕;如腹部疼痛,知寒邪在里,脾寒气陷,必然要发生腹泻。
【原文】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①,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释】
①卫气失度:卫气失去循行的常度。
【译文】
脉象浮而滑,浮为病在阳,滑为邪气实,阳分邪实太过,脉象又会数急,这时卫气失去循行的常度,浮滑的脉变为数急,并且发热汗出,已成阴液外亡,孤阳独亢之势,这是不治的死症。
【评析】
本条从脉象变化辨阳亢阴竭危候。
脉象浮滑,表明阳热亢盛,但并不是死候。若其脉由浮滑转为数急,发热而汗出不解,不仅卫气失其常度,而且邪热不为汗衰,阳热过于亢盛,阴液有立见耗竭之势,故断为不治。
【原文】
伤寒,咳逆上气①,其脉散②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注释】
①上气:谓气壅于上,不得下行。
②脉散:举之浮散,按之即无,来去不明而散漫无根,所以叫做散脉。
【译文】
伤寒病,咳喘气逆,若见脉形散乱无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损之症的,是元气将散、脏气将绝的征象,属于死症。
【评析】
本条讲咳逆上气脉散,为形损危候。
伤寒咳逆上气,是临床常见症候,例如太阳病,“其气上冲”,“喘而汗出”,“喘而胸满”,“咳而微喘”,“下之微喘”等,都非死候。又如阳明病,“脉沉喘满”,“腹满而喘”,也不属死候。只阳明病“直视谵语,喘满”和少阴病“息高”,才是死候。所谓“脱形”,指形肉已脱,“身热,脉小以疾”是阴气已竭。今脉散,乃心荣不能上注于脉,失去控制之权,阴阳二气已败,故为死候。
篇2:辩物原文及翻译
辩物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季桓子穿井,獲如玉缶,其中有羊焉,使使問孔子曰:「吾穿井於費,而於井中得一狗,何也?」孔子曰:「丘之所聞者,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蝄蜽,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羵羊也.」
吳伐越,隳會稽,獲巨骨一節,專車焉.吳子使來聘於魯,且問之孔子,命使者曰:「無以吾命也.」賓既將事,乃發幣於大夫及孔子,孔子爵之,既徹俎而燕客,執骨而問曰:「敢問骨何如為大?」孔子曰:「丘聞之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防風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專車焉,此為大矣.」客曰:「敢問誰守為神?」孔子曰:「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諸侯社稷之守為公侯,山川之祀者為諸侯,皆屬於王.」客曰:「防風何守?」孔子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山者,為添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瞿氏,今曰大人.」有客曰:「人長之極,幾何?」孔子曰:「焦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數之極也.」
孔子在陳,陳惠公賓之于上館,時有隼集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館而問焉.孔子曰:「隼之來遠矣,此肅慎氏之矢,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而無忘職業,於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物也,以示後人,使永鑒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貢楛矢,以分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親親也,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所以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氏貢焉.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公使人求得之,金牘如之.」
郯子朝魯,魯人問曰:「少昊氏以鳥名官,何也?」對曰:「吾祖也,我知之,昔黃帝以雲紀官,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以火,共工以水,大昊以龍,其義一也.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是以紀之於鳥,故為鳥師而鳥名.自顓頊氏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孔子聞之,遂見郯子而學焉.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邾隱公朝于魯,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定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君者將有死亡焉.夫禮生死存亡之體,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於是乎取之,朝祀喪戎,於是乎觀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以亡矣.嘉事不體,何以能久,高仰驕,卑俯替,驕近亂,替近疾,若為主,其先亡乎?」夏五月,公薨,又邾子出奔.孔子曰:「賜不幸而言中,是賜多言.」
孔子在陳,陳侯就之燕遊焉.行路之人云:「魯司鐸災及宗廟.」以告孔子.子曰:「所及者,其桓僖之廟.」陳侯曰:「何以知之?」子曰:「禮祖有功而宗有德,故不毀其廟焉.今桓僖之親盡矣,又功德不足以存其廟,而魯不毀,是以天災加之.」三日,魯使至,問焉則桓僖也.陳侯謂子貢曰:「吾乃今知聖人之可貴.」對曰:「君之知之可矣,未若專其道而行其化之善也.」
陽虎既奔齊,自齊奔晉,適趙氏,孔子聞之,謂子路曰:「趙氏其世有亂乎.」子路曰:「權不在焉,豈不為亂.」孔子曰:「非汝所知.夫陽虎親富而不親仁,有寵於季孫,又將殺之,不克而奔,求容於齊,齊人囚之,乃亡歸晉,是齊魯二國,已去其疾,趙簡子好利而多信,必溺其說而從其謀,禍敗所終,非一世可知也.」
季康子問於孔子曰:「今周十二月,夏之十月,而猶有螽,何也?」孔子對曰:「丘聞之火伏而後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季康子曰:「所失者,幾月也?」孔子曰:「於夏十月,火既沒矣,今火見再,失閏也.」
吳王夫差將與哀公見晉侯,子服景伯對使者曰:「王合諸侯,則伯率侯牧以見於王,伯合諸侯,則侯率子男以見於伯,今諸侯會而君與寡君見晉君,則晉成為伯也.且執事以伯召諸侯,而以侯終之,何利之有焉?」吳人乃止,既而悔之,遂囚景伯.伯謂大宰嚭曰:「魯將以十月上辛,有事於上帝,先王季辛而畢,何也世有職焉,自襄已來之改之,若其不會,則祝宗將曰吳實然,嚭言於夫差,歸之.」子貢聞之,見於孔子曰:「子服氏之子拙於說矣,以實獲囚,以詐得免.」孔子曰:「吳子為夷德可欺而不可以實,是聽者之蔽,非說者之拙也.」
叔孫氏之車士曰子鉏商,採薪於大野,獲麟焉,折其前左足,載以歸,叔孫以為不祥,棄之於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麏而角者,何也?」孔子徃觀之,曰:「麟也.胡為來哉?胡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孫聞之,然後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害,吾是以傷焉.」
译文:
孔子在陈国,陈惠公请他住在上等馆舍里。当时有一只死的隼鸟陈列在陈惠公的厅堂上,射穿它的箭的箭杆是楛木制成,箭头是石头的,长度有一尺八寸。陈惠公让人拿着死鸟到孔子的馆舍询问这件事。
孔子说:“隼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啊!这是肃慎氏的箭。从前周武王攻克商朝,打通了通向各少数民族的道路,让他们以各自的特产来进贡,并要求按职业进贡物品。于是慎肃氏进贡了用楛木作杆石头作箭头的箭,长有一尺八寸。武王欲显示他的美德能使远方来进贡,以此来昭示后人,永远作为借鉴,所以在箭杆的末端刻着‘肃慎氏贡楛矢’几个字,把它赏给他的'女儿大姬。女儿嫁给胡公,封在陈地。古代把珍玉分给同姓,为了表示亲属的亲密关系;把远方的贡物分给异姓,是为了让他们不忘记臣服。所以把肃慎氏的贡物分给陈国。您如果派官员到从前的府库中去找,就可以得到。”
陈惠公派人去找,得到写有金字的简牍,果然和孔子说得一样。
篇3:伤寒杂病论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
作者:张仲景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六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目闰 ,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筑湫痛,命将难全。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篇4:伤寒杂病论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
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问: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动脉的形态是脉跳快,仅见于关部,上下无头无尾,象豆粒般大小,摇动不定,这就叫动脉。
寸部脉浮大而柔软,尺部脉也浮大而柔软,寸脉与尺脉相等同的,这是阴阳之气平和之象,名叫缓脉,是正常人和缓之脉。
脉象浮而紧的,叫做弦脉,不过弦脉的形状端直,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动;而紧脉却形如转紧的绳索,按之移动。二者以此为辨。
脉象弦而且大,弦而中取无力,这是阳气衰减的征象;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是血虚的表现。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这就叫革脉。妇女如出现此脉,多是流产或崩露下血之后;男子如出现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问:有的病先发寒战,既而汗出,汗后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脉象浮而紧,当是表证无疑,但重按中空,这又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正气不足,欲驱邪外出,势必与邪激争,所以会发寒战。因为脉象浮,是正气驱邪于外,所以应当汗出而愈。假如脉象浮而数,重按不中空,说明正气不虚。正气充盛,足以驱邪,邪气不能与正争,所以仅只汗出,表邪自解,而不会发寒战。
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就自然汗出而病愈,这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所以知道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行病愈的,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的脉象必然微弱。这是因为病中曾经发过汗,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泻下,或曾经失血,以致体内津液亏乏,汗源不足,但是邪气也已衰,此时,只要阴阳能自趋调和的,就能既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愈。
问:患伤寒三天,脉象浮数而微,病人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病将解除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如果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邪于外,所以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所以一定会大汗出而病愈。
问:诊察疾病要想知道是否痊愈,应当怎样判断呢?答:如果寸口、关上、尺中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这是阴阳平和之象。此时,虽然有发热畏寒等症状没有解除,病情似乎较重,也会痊愈。
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脉,这是夏令本应见的脉象。此时,如果病人出现身体疼痛重者,必须用发汗法治疗;如果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不重了,那就不需要发汗了;如果全身畅汗的,到第二天病就会解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立夏季节见脉象洪大,是夏令本脉。脉能应时,表示正气充足,能够顺应时令变化,所以知道病当痊愈。其它季节的脉象也可以类推。
问:有些疾病,根据起病的时间,怎样能预知病愈的时间?答:假设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以痊愈;中午得病,到了半夜也会好转。这是因为,中午为阳,半夜为阴,阳不和得阴就会调和,所以中午得病半夜就会解除;阴不和得阳也会调和,所以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愈。
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府,脉迟的为病在脏。假如出现迟脉,这就是病在脏。
趺阳脉浮而涩,而少阴太溪脉正常的,主病在脾,依理应当腹泻,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如果脉见浮而大的,是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不是浮大,而是浮而涩,可知是脾胃虚弱,所以应当腹泻。这里所说的少阴脉正常,是指少阴脉弦而浮,这是少阴经气调和之脉,所以说少阴脉如常。如果少阴脉反见滑而数的,则为邪热内郁,应当出现解脓血大便的症状。
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邪外受,紧为寒邪外束,浮紧一并出现,为风寒侵表的征象。风邪就会伤卫气,寒邪会伤营气。营气卫气都病,就会出现骨节疼痛,这是风寒袭表,经气不畅所致,所以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
趺阳脉迟而缓,主胃气调和无病。如果趺阳脉浮而数,浮是胃气受损,数是脾气被扰,这些征象就是脾胃两伤。这并不是脾胃原来虚弱,而是医生误用下法造成的。误下致脾气损伤,营卫之气内陷,故数脉变微,而脉浮仍在。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所以大便硬,得嗳气症减;其脉仍浮,主邪气独留胃中,所以腹中饥饿,却不能消化水谷,潮热,口渴。如果数脉转为迟缓,并与病前脉的至数相同,同时知饥能食,这是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如果病人脉数始终不去,为邪热稽留不去,时间久了,就会生恶疮。
老师说:病人脉微而涩的,这是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变。由于误用峻汗药发汗,致阳气虚弱,又多次用峻泻药攻下,又损伤阴液,致阴阳俱虚,所以病人畏寒,接着又发热,并且发热畏寒没有休止,夏天天气炎热,却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气寒冷,却想裸露身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阳俱损,阳气衰弱就畏寒,阴血不足就要发热。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阳气趋表,里阳微弱,不能胜阴寒,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所以胃中烦热,想减衣裸体。此外,病人尺部脉迟涩,更是营血不足的有力证据。
脉象浮而大,浮为邪气在表,大为邪实。脉浮而心下硬满,可见两种情况:如果热邪内结成实,而有便硬等证的,当用下法治疗,不可使用发汗法;如果里实未成,病势偏于表,则当先用汗法,不可先攻里,也不可用渗利小便法。因为小便多,津液更伤,大便就会燥结。表证宜汗,如果汗出透,邪随汗泄,就会热退病愈;如果汗出不透,则热不得泄,津液受损,就会导致大便困难。如果出现迟脉,迟脉主寒,攻下法就须慎用了。
脉象浮而洪,身上汗出如油,气喘不止,汤水不进,身体麻木不仁,失去知觉,神情忽而安静忽而躁扰,这是频临死亡的脉证。要想知道哪一脏的脏气先绝,可以根据其它症状进行判断。假如汗出头发湿润而又气喘不休的,这是肺气先绝;如果阳热独盛,肤色如烟熏一样,并伴有两目直视摇头的,这是心气先绝;若口唇青紫,四肢震颤、摇动不休的,这是肝气先绝;如果口的`周围呈青黑色,冷汗淋漓,皮色泛黄的,这是脾气先绝;如果大小便失禁,言语狂乱,两目直视的,这是肾气先绝。另外,对某一脏来说,又有阴先绝或阳先绝的不同,这可从死后的表现判断。如果阳气先绝、阴气后绝的,这种人死后,身体必发青色;而阴气先绝,阳气后绝的,身体必然出现红色,而且腋下及心窝部仍然温暖。
寸口脉浮大无力,浮为阳气虚浮在外,大为中虚有寒,浮大相合,则里寒盛而虚阳外浮,其证属虚。医生却反用攻下之法,这是严重的治疗错误。误下后阳气更虚,里寒更甚,里寒凝滞,肠道气机受阻,就产生肠鸣,医生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反而使用饮冷水的方法,来发其汗,使得水寒之气相搏结,因此,就发生了气逆噎塞的变证。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虚则胃中不和,胃虚气逆,所以发生气逆而噎塞的症状,如果脉象滑的,为胃虚寒饮内停之象,寒饮上逆,就会出现呃逆。这都是医生误治的过失,他们用治实证的方法治疗虚证,对于空虚之证,反而使用攻逐实邪法来劫迫阴血,致使胃气虚竭。如果脉浮而鼻中干燥的,势必会出现鼻孔出血。
凡是脉象浮数的,一般多见于表证,当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如果还伴有身体某一部位疼痛,而且饮食和正常人一样,这是局部将患痈肿的表现。
脉象浮而迟,颜面发热潮红,同时伴全身发冷颤抖的,到六、七天时,应当汗出而愈。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那么,病愈的日期就会延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这是里阳不足。里阳衰虚,不能蒸化津液作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瘙痒,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寸口脉三部都呈紧象,寸部脉紧,是雾露等清邪中于上焦,尺部脉紧,是水湿等浊邪中于下焦。由于雾露之邪轻而清,飘浮在上,伤人多伤上焦,故谓之洁,谓之清;水湿之邪重浊而沉,伤人多伤下焦,故谓之浑,谓之浊。清邪伤上伤表,就会出现发热、头痛、项强、腰痛、腿酸等表证;浊邪犯下犯内,就会出现心中寒栗,足膝发凉、大小便失禁等证。这些都是因为表气虚弱,里气不能内守,外邪得以乘虚侵袭所致。无论是病邪乘表虚而外入伤上,或乘里虚内入伤下,均可造成三焦混乱,表里内外不得通调。如果上焦邪气郁滞不通,内热熏灼于上,就会引起口腔和牙龈糜烂。如果中焦不调,就会影响脾胃运化机能,导致胃气上逆,脾失运化,营卫之气的生化和转输受到破坏,营卫之气不能通调,血脉也就不畅了。此时,倘若卫气先得通畅,内郁的邪热随卫气外泄,小便必然黄赤,或经络,或脏腑,凡邪热经过之处,由于邪热熏灼,就会发生痈肿;倘若营阴先得通畅,那么,卫气就会虚弱,阴无所使,卫外不固,外邪得以内入,里气与之抗争,就有打喷嚏、声音混浊难出、咽部梗塞等征象。如果外受的寒气与内在的逆气相搏结而不生热,血被热迫,就会出现大便下血如猪肝色的症状。如果阴阳俱竭,中焦脾气衰败,使体液尽泄于下,下关不固,就会出现大便次数频繁而有后重感,脐腹部拘急绞痛,这时生命就很难保全了。
脉寸部和尺部都呈紧象,同时出现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身体倦曲而卧,足冷、舌苔滑等症,这是表里俱病、虚实混淆,既有寒邪郁闭肌表,又有阳虚里寒。当此之时,治当精思明辨,分清表里之偏重,妥善处置,切勿随意乱投药物。假如病人畏寒发热,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这是表寒偏重,病势偏重于表,治宜解表为主,兼顾其里;如果病人腹痛,腹泻,又是里寒偏甚,里证为重为急,治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或温里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后,如果出现微发热而手足转温和的,这是正复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发大热的,这是正衰邪盛、虚阳外越,病就比较难治了。
脉寸关尺三部都紧,并出现呕吐,腹泻,是寒邪内盛之象。如果脉紧不解的,知邪气仍盛,其病未解;如果紧脉已消,脉转和缓的,是阳复阴退之象,其病将要解除。如果脉象由紧转迟,到了六七天,不想吃东西,这是续发水饮内停之病,其病未解;如果食欲恢复正常的,是中阳恢复,水饮得去之兆,其病向愈。病至六七天后,如果寸口、趺阳、少阴三处脉都至数如常,同时出现心烦厉害、牙关紧咬不能说话、手足躁扰不安,这是正邪交争、病邪将退的佳兆;如果病人脉象调和如常,出现心烦异常、眼胞微肿、目黄的,也是病将愈的征象。
脉象浮而数,是风邪伤表的脉证。浮为风邪在表,数为卫阳不足。风属阳邪,阳盛于表,故而发热;卫阳不足,不能温分肉,所以畏寒。卫阳不足,复为风寒所束,所以身体就象冷水浇洒一样怕冷。
脉象浮而滑,浮主热在外,滑主邪气盛,浮滑脉并见,为阳热亢盛之象。如果病人的脉象由浮滑转为数疾,并见发热、汗出而不解的,这是阳热亢盛至极,气血运行失去常度,阴液行将枯竭,病情险恶。
伤寒病,咳喘气逆,若见脉形散乱无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损之证的,是元气将散、脏气将绝的表现,属于死证。
篇5:讳辩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译文
我给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讥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象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的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象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象周公孔子,也可以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周公、孔子的行事,却要在讳亲人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真是太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无法超过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得多了吗?
注释
(1)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避父讳,不能应试出身,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著有《昌谷集》。
(2)进士:唐代科举制度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定期分科举行的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名目;制科是皇帝临时特设的考试。
(3)和(hè)而唱之:一唱一和。
(4)皇甫湜:字持正,元和年间(806—820)进士。曾从韩愈学。
(5)律:此处当指唐代某项法律条文。唐代法典总称《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条,其中未见“二名不偏讳”及下引“不讳嫌名”等条文。“二名不偏讳”最早见于《礼记》的《典礼上》及《檀弓下》,意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偏:一半。一说偏即徧(遍),全部、普遍的意思。根据《礼记》的释文,似乎不能作这样的解释。
(6)“谓若”二句: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时不连用“在”,在说“在”时不连用“征”。意即只要不连用,就用不着避讳。如唐代律文中有“二名不偏讳”的条文,则二句为律文的释文。这条释文袭用《礼记·檀弓下》正文及《礼记·曲礼上》郑玄的注。
(7)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8)“谓若禹”二句:亦袭用《礼记·曲礼上》郑玄注。禹、雨,丘、蓲,都是同音字。禹即夏禹,丘为孔子名。
(9)为:是。
(10)法制:礼法制度。
(11)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帮助武王灭殷(商),又辅佐周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他和孔子都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圣人”。
(12)诗:《诗经》。《诗经·周颂》中的《噫嘻》与《雝》等篇,相传为周公所作,其中有“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等句,而周公之父文王名昌,周公之兄武王名发,所以说“周公作诗不讳”。
(13)孔子不偏讳二名:孔子不避单独用的“徵”或“在”字。如:《论语·八佾》中孔子曾说“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论语·卫灵公》中又说“某在斯”。
(14)《春秋》:春秋时鲁国的编年史书,相传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讥:讥刺,非难。
(15)“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钊,其孙继位,谥昭。《春秋》对此未提出异议。
(16)曾参(shēn):春秋时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称。不讳昔:《论语·泰伯》记曾子说:“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7)骐期:春秋时楚国人。
(18)杜度:东汉时人,字伯度,齐国丞相。
(19)“汉讳”句:汉武帝名刘彻,当时为避讳,将彻侯改为通侯,蒯(kuǎi)彻改为蒯通。
(20)吕后:名雉(zhì),当时为避讳,改雉为“野鸡”。
(21)章:章奏,臣下给皇帝的报告。诏:诏书,皇帝颁发的文书命令。
(22)浒(hǔ)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名同音。
(23)谕:与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
(24)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会地位的乡绅、读书人等。
(25)质:对照。
(26)稽:检核。国家之典:指上文所举汉代讳武帝、吕后名,唐朝章奏、诏令不避“浒势秉机”等例。
(27)止:意为到达顶点。
(28)务行:致力于实行。
(29)比:类似。
赏析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刻印古书时,也要把当世应讳的字改掉或缺笔。这叫做避讳。避讳的要求很严格,违犯者会招致非议,甚或得罪。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韩愈曾鼓励李贺应进士试,也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十分愤慨,《讳辩》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韩愈不敢反对避讳,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篇6:讳辩原文翻译及赏析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翻译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唷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注释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河南昌谷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他是唐宗室的远亲,郑王(李亮)之后,家世早已没落。其父李晋肃官职低微,早死。他少能文,为韩愈、皇甫湜等所激赏。但他终生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和协律郎等小官。相传他经常背着锦囊骑驴外出,途中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篇。其诗想象丰富,炼词琢句,险峭幽诡,但因过于矜奇,有时流于晦涩;尤长于乐府,能合之弦管。卒年仅27岁。有诗二百三十三首。
进士:唐制,士人应礼部考试,考中的叫进士。
毁:毁谤,攻击。
察:仔细看。
和而倡之:此唱彼和,结成一气。
皇甫湜:字持正。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曾从韩愈学古文。
明白:说清楚,辩明是非。
且:将要。
得罪:蒙受坏名声。
律:这里指《礼记》。
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
释之者:指《礼记》的注释者汉朝人郑玄。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指郑玄对“二名不偏讳”的注释,即“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孔子不讳单称。
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
时说:“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为……乎?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吗?还是……吗?”的反诘句。
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政治家,相传周朝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周公作诗不讳:其父文王名昌,其兄武王名发,周公作诗不讳“昌”字、“发”字,《诗经》周颂就首“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终三十里”等句。《春秋》
不讥不讳嫌名:《春秋》不讥讽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如卫桓公名完,“完”与“桓”同音,属于嫌名,《春秋》不讥。康王钊之孙,
实为昭王:周康王,姓姬,名钊;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钊”同音,周人不讳;原文“孙”应作“子”。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曾参,即曾子,春秋时鲁人,孔子的学生,对父亲极为孝顺;其父名点,字晳,也是孔子的学生;《论语》
记述曾子的话:“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和“晳”同音,曾子不讳;原文“名”应作“字”。
骐期:春秋时楚国人。
杜度:汉朝人。这两个人的姓和名同音,如避讳同音字,连他们的姓也不能说了。“将……乎?将不……者乎?”:表示选择关系的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呢?还是不……的呢?”
汉武帝:姓刘,名彻,当时为避武帝讳,把“彻侯”改为“通侯”等。
吕后:名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临朝称制,当时为避吕后讳,称“雉”为“野鸡”。浒、势、秉、
机: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四个字分别同“虎”、“世”、“昞”、“基”四个字同音。
乃:竟。
谕:唐代宗名豫,“谕”、“豫”二字同音。
士君子:古时候指有志操和学问的人。
法守:效法和遵守。
考:考察。
质:询问,对照。
稽:考核,考查。
典:文献典籍。
讥:指责,非难。
止:到顶。
务:致力。不务行曾参……
之行:前一个“行”系动词,实行,学习;后一个“行”系名词,品行,品德。
卒:终于,到底。
赏析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刻印古书时,也要把当世应讳的字改掉或缺笔。这叫做避讳。避讳的要求很严格,违犯者会招致非议,甚或得罪。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韩愈曾鼓励李贺应进士试,也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十分愤慨,《讳辩》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韩愈不敢反对避讳,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篇7:韩愈《讳辩》原文及翻译
韩愈《讳辩》原文及翻译
原文: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选自《古文观止》卷八《唐文》)
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 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亲父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实”通“谥”)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曾参、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篇8:《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
列子〔先秦〕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篇9:《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6.寒食原文及翻译
7.观沧海翻译及原文
8.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10.老马识途原文及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