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浅析五倍子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浅析五倍子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2022-05-27 22:14: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evitat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浅析五倍子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浅析五倍子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五倍子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篇1:浅析五倍子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浅析五倍子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五倍子( Galla chinensis),别名文蛤、百虫仓、木附子等。作为传统中药,其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止汗、止血、解毒、敛疮等多种临床功效。五倍子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山区和丘陵。在我国主产区集中在贵州、四川、湖北、湖南、陕西、云南等六省,这些省的五倍子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五倍子的化学成分包括鞣质( 又称单宁酸、鞣酸)、没食子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月桂酸等,此外还含有铜、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其中以鞣质的含量最高,可达70%。本文就五倍子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止泻闵芳莉等研究五倍子的止泻作用。方法通过煎煮法制备五倍子的水提液。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五倍子组、阳性对照组(思密达)。给组分别给药后,灌喂番泻叶,并记录各组食用番泻叶前后的`排便量,同时对各组大鼠的结肠进行病理检查。试验结果显示:灌喂番泻叶后,正常组在观察期间(6 小时)一直存在腹泻情况,且结肠粘膜明显充血、增厚;五倍子组在3 h 后腹泻停止,且结肠粘膜轻度充血,无增厚现象;思密达组在4 h 后腹泻停止,且结肠粘膜轻度充血,无增厚现象。由此推断五倍子具有良好的止泻作用。

2 抗菌黄美玲等研究五倍子、大黄、虎杖三种中药对女性生殖道厌氧菌感染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是将大黄、虎杖、五倍子制成煎剂,测定中药提取物对临床分离的消化链球菌、小韦荣球菌、产黑色素类杆菌与消化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结果显示:大黄、虎杖对4 种厌氧菌菌株均无体外抑菌作用,五倍子对这4 种厌氧菌的MIC 均为25 mg /mL,而3 种中药组合液的MIC 均为50 mg /mL。由此推断五倍子对临床分离的厌氧菌菌株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3 抗炎岳小红等研究百倍子水提取物对牙龈卟啉菌内毒素(PgLPS)介导的人单核细胞分泌白介素-6( IL-6) 水平的影响。方法是采用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培养的单核细胞以25 μg /mLPgLPS 作为刺激因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IL-6 的水平,观察5 种浓度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单核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五倍子水提取物可显著抑制PgLPS 诱导人单核细胞分泌IL-6 的水平,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由此推断五倍子水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PgLPS 诱导人单核细胞分泌IL-6 的水平,提示五倍子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于对牙周病的防治。

4 抗病毒罗新等使用复方五倍子粉剂进行体外抗HSV-2 的研究。以免疫荧光法检测药物的抗病毒作用。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对HSV-2 的有效抑制浓度为200 μg /mL,灭活浓度为500μg /mL,与100 μg /mL 有效抑制浓度的无环乌苷相当。提示复方五倍子粉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由HSV-2 感染引致的阴道炎药物。

5 抗氧化勾明玥等从还原力、清除DPPH 自由基、清除超氧阴离子、清除羟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等方面研究了五倍子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同VC 或VE 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五倍子提取物对以上测定方法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五倍子提取物和VC (或VE )在同等浓度下,五倍子提取物的还原力和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超过VC,清除DPPH 自由基和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低于VC,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低于VE。由此推断五倍子醇提物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

6 抗衰老李怀荆等研究五倍子水煎剂对老龄小鼠抗衰老作用。方法是将中药五倍子水煎剂给予老龄小鼠灌喂,然后测定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红细胞中及血浆中丙二醛(MDA) 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五倍子水煎剂能显著增强老龄小鼠红细胞SOD活性,全血GSHPX 的活力,而且可显著降低红细胞和血浆中MDA 含量。由此推断五倍子具有延缓衰老作用。

7 降血糖蒲旭峰等筛选中药五倍子降血糖作用的有效组分,比较提取工艺对降血糖活性的影响。方法是采用不同极性溶剂提取并结合化学处理与柱色谱分离,获得五倍子各不同组分,以四氧嘧啶致家兔高血糖模型及链脲佐菌素致小鼠糖尿病模型对各组分的降血糖活性进行比较,并以对链脲佐菌素所致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为依据,比较提取工艺对降血糖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五倍子石油醚提取物有明显的降血糖活性,其中脂肪油美成分为降血糖有效组分,进一步的化学与柱色谱分离均导致降血糖活性降低;溶剂提取与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所得五倍子油降血糖活性无明显差异。由此推断五倍子石油醚提取物有明显降血糖作用,其有效组分为其脂肪油。8 其他作用除了上述作用外,五倍子还具有抗癌活性、抗生育等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五倍子产量较大,分布很广,便于大规模开发生产,同时五倍子作为传统中药积累了大量的药物配方,给现代医药工作者提供了借鉴。随着五倍子各种活性的不断发现和作用机理的明晰,作为中国特产的五倍子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必将会创造出更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2:当归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关于当归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当归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其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能;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仆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等症。除中医处方配方用药外,含当归的中成药达80余种。同时,当归也是中国卫生部规定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作为滋补品食用。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当归的栽培、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着广泛研究,尤其是当归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从中发现了很多新成分和生物活性,阐明其作用机理。本文对当归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当归的临床应用、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1化学成分

当归中分离、鉴定到的化合物主要包括挥发油、有机酸、多糖和黄酮等成分。

1.1挥发油当归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1%,为当归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最高,其次为丁烯基酞内酯。刘国生等⑴曾将当归的挥发油分为中性、酚性和酸性3个部分。从化学结构上看,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苯酞类及其二聚体类化合物。

1.1.1苯酞类:苯酞类化合物是当归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也是从当归中最早分离鉴定的一类化合物,包括Z藁本内酯、E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E-丁烯基苯酞、Z-丁烯基苯酞等成分。1.1.2苯酞类二聚体:苯酞类二聚体是近年来从当归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主要有Z-383'a,7'a-四氢“6,3',7,7'a-二聚藁本内酯劣'項同、V-,',7,3'a-二聚藁本内酉旨、levistolideA、(3Z,3Z')-6.8',7.3'-双藁本内酯、当归双藁苯内酯A等。

1.1.3其他成分:当归挥发油中还含有以ai蒎烯、P雪松烯、氧化石竹烯等为代表的萜类化合物;以丁烯基苯酣、丁香油酣、对-乙烯基愈创木酣等为代表的酣类化合物;以十四烷、壬烷、正十一烷等为代表的烷烃类化合物。

1.2有机酸类当归中含有多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其代表为阿魏酸。阿魏酸是从当归中较早分离出来的有效成分。自1979年林茂等首次从当归中提取分离出阿魏酸后,许多学者对阿魏酸的提取工艺和含量测定进行了研究?。目前,阿魏酸是版中国药典当归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同时,阿魏酸也是川芎、藁本药材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然而,阿魏酸存在于多种植物中,不是当归的特征性成分。此外,当归中还含有丁二酸、烟酸、十六烷竣酸、香荚兰酸、邻二苯酸、茴香酸、壬二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等酸性成分。

1.3多糖类当归多糖(Angelicapolysaccharide,APS)是当归中的水溶性有效成分,其含量可达到15%。目前,提取分离当归粗多糖较成熟的方法为水提醇沉法。当归粗多糖再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DEAE纤维素层析等分离后可得到高纯度的多糖亚组分。商澎等先后从当归中提取分离得到当归总多糖及其亚组分,并分析了多糖中单糖的组成,主要为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等;酸性多糖为糖醛酸。但是单糖的组成及其比例不同。

1.4黄酮类王芙蓉等_以75%乙醇为溶剂,采用回流提取法从当归中提取、分离得到黄色黏稠状物质,经金属盐类试剂络合反应鉴定为黄酮类化合物。之后,李谷才等㈣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用乙醇提取当归中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为70%,固液比为1:50,提取温度85°C,提取时间2h;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出当归中黄酮的含量为

1.59%。但是,迄今为止,未见到从当归中分离鉴定黄酮类单体化合物的研究报道。

1.5其他成分当归中含有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以及铜、铁、锰、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此外,当归中还含有尿嘧啶、腺嘌昤、维生素E、青霉菌属的代谢产物,以及香豆素类等成分U7)。

2药理作用

大量的药理研究报道表明,当归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对造血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均有药理作用。

2.1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当归被称为“补血要药”,其补血作用得到历代医家的公认。对当归补血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体内实验,研究当归对血虚动物模型的补血效果;二是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当归的补血作用及其机理。而后者是目前研究工作的热点。

APS是当归造血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造血机理主要是通过剌激与造血相关的细胞、分子等来修复造血功能。近年研究表明,APS能动员外周血和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促进造血。胡晶等?将APS动员的雄性BALB/c小鼠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静脉输注给受到8.5Gy60Co7射线照射的雌性同系受体小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鉴定造血重建的来源;发现APS组受体小鼠WBC、PLT、HGB、30d存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说明APS动员的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后能够有效地重建小鼠的造血功能。张雁等〔19’%发现APS可通过降低造血干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的表达,促使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更早进入外周血循环,促进造血功能的修复。进一步研究发现,APS能通过降低放射损伤小鼠BMNC凋亡相关基因P53mRNA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以及提高BMNC黏附分子抗体CD44和CD49d的表达;上调BMNC对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的黏附率来加速BMNC增殖分化,从而促进造血。

肌卫星细胞(MSCs)是造血功能重建最有希望的种子细胞来源。王晓玲等_采用MTT法检测经不同浓度APS干预的无培养基和用骨髓基质细胞培养的小鼠MSCs,发现经过不同浓度APS干预后的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的各MSCs增殖显著,并且经过APS干预的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有效地改变MSCs的生长特性,明显促进MSCs增殖及干细胞因子受体蛋白的表达。

2.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2.2.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当归及其挥发油具有调节血管生成、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Yeh等_发现当归挥发油和正丁烯基苯酞内酯能抗血管生成;而当归水煎液能促进血管生成。这为研发新的血管生成调节剂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依据。喻华等_将当归注射液作用于血管紧张素n诱导的肥大心肌细胞,发现心肌细胞蛋白含量减少,说明当归注射液能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n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肖军花等_发现当归挥发油的中性非酣性部位(A3)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能抑制心肌自搏频率,延长功能性不应期,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动作电位振幅,缩短复极20%时程和复极90%时程,其作用机理可能与A阻滞Ca2+、Na+内流和促进K+外流有关,且对K+通道具有选择性。

2.2.2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当归中的阿魏酸能对抗血栓素A:(TXA2)的生物活性,增加前列环素(PGI2)的生物活性,使PGI2/TXA2的值升高,从而抑制血小板凝聚。当归注射液能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和黏附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_。

2.2.3抗动脉粥样硬化:当归及其有机酸成分阿魏酸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当归能够改善高脂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构的损伤,逆转高脂血清导致的内皮细胞中TGB^表达降低和bFGF表达增加,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阿魏酸治疗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也具有显著疗效。

2.3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当归可减轻缺氧时神经元的变性,并在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具有类似血管源性的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mR-NA中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提示当归在保护损伤神经及促进神经再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咖。

当归注射液可通过降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来保护宫内缺氧新生大鼠的神经干细胞。钟星明等_的研究表明:当归注射液能够减少宫内缺氧后幼年大鼠神经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抑制新生大鼠大脑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单位NR1的表达,达到对宫内缺氧新生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此外,当归注射液对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脑低灌注和帕金森病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分别为上调海马区Nrf2的RNA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和通过特定信号通路激活SIRT1、抑制羟基多巴胺诱导PC12细胞的凋亡_。

2.4对平滑肌的作用

2.4.1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当归的挥发油和水提物对子宫平滑肌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是抑制子宫收缩的主要活性成分。刘琳娜等-的研究表明,当归挥发油可抑制小鼠离体正常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幅度、频率和活动力,对催产素所致离体子宫平滑肌的剧烈收缩亦可抑制,并能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当归挥发油对正常和病理性子宫平滑肌均有抑制作用,并有较强的抗子宫平滑肌痉挛作用。肖军花等_进一步发现当归挥发油中A;为抑制子宫收缩的最佳活性部位,其作用机理与其抑制PGF2下游P42/44MAPKCx43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相反,当归的水提物则为兴奋子宫的主要活性成分。当归水煎液在浓度6.7mg/mL时,对离体小鼠子宫肌有兴奋作用,这与当归兴奋子宫肌上H受体有关,但与子宫肌上M受体、a受体和前列腺素合成酶无关。实际上,当归挥发油中的酸性部位(A1)、酣性部位(A2)也能兴奋子宫,但呈剂量相关的双向作用。例如,肖军花等_研究结果显示,在正常离体大鼠子宫中,A1在0~160mg/L呈兴奋作用,仅在320mg/L才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小剂量A2(忘10mg/L)略有兴奋作用,而大剂量(為20mg/L)则表现出抑制作用。

2.4.2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当归挥发油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王锋等?发现当归挥发油对静息状态下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松弛作用。其中,^是发挥该作用的主要组分;A1和^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不明显,但A1与^之间存在交互影响,两者合用时可使^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减弱;提示A1可能会拮抗A松弛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2.4.3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当归挥发油能舒张胃肠平滑肌,降低肌张力。王瑞琼等_采用兔离体胃肠平滑肌条,通过二道生理记录仪描记胃肠平滑肌等长收缩或舒张的肌张力变化曲线,计算肌张力变化率。发现当归挥发油对兔离体胃底、胃体、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均具有舒张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关系。

2.4.4对主动脉平滑肌的作用:当归挥发油能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的收缩。吴国泰等_采用离体平滑肌灌流实验系统,观察当归挥发油对正常兔离体胸主动脉平滑肌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氯化钾(KCl)预收缩的胸主动脉平滑肌张力的影响,发现当归挥发油可明显抑制NE、KCl引起的兔离体胸主动脉平滑肌的收缩。

2.5免疫作用APS是当归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郭振军等_用ELISA方法检测APS剌激M9分泌TNF^a及IL~4的情况。发现APS可以阻断MR介导的M9吞噬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另外,APS能上调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的树突状细胞功能。说明APS对非特异性免疫有促进作用。APS及其亚组分能显著促进脾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增加培养的脾细胞中CIM细胞亚群的比率以及剌激小鼠产生特异性IgG类抗体_。说明APS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作用。

2.6抗肿瘤作用APS是当归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体内、外实验研究均显示抗肿瘤活性。

在体内,APS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来间接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吴素珍等m用SM小鼠模型研究硫酸酯化当归多糖(SPAS)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发现SPAS对SM小鼠的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40、80、160mg/(kg?d)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7.89%、34.69%、39.45%,说明SPAS在体内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

在体外,当归能直接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Gao等?发现当归通过降低MMP名、MMP4、TGF-p1、TIMP4和增加TIMP4来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研究还发现,APS不仅在体内对大鼠SM肉瘤细胞、白血病细胞、Ehrlich腹水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在体外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入侵和转移_。其亚组分ASP4d能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并能诱导这些细胞凋亡,其机制主要是激活了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_。

2.7对脏器的保护作用当归提取物对肺损伤具有治疗作用。当归多糖是防治肺纤维化的有效成分,能改善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各项肺功能M1〕。当归补血总苷可抑制TGB^诱导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转化和胶原表达,其抑制胶原表达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金属蛋白酶4的表达来实现的M2)。

当归具有防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当归对TNF^、IL-6和bFGF等细胞因子的调控有关。

APS对不同化学性肝损伤有干预作用,可降低酒精性及四氯化碳性肝损伤的sALT和sAST,减轻肝脏损伤。聂蓉_的研究结果提示,APS可能通过提高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增强肝能量的储备两种途径缓解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毒性,起到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2.8抗炎镇痛作用当归提取物具有镇痛、抗炎作用,能明显提高小鼠对热剌激致痛的痛阈,抑制小鼠对化学剌激致痛的扭体反应。沈建芬等_从细胞及基因水平研究当归^部位的抗炎作用机制,发现A;能抑制PGE:产量、环氧化酶4(COX-2)活性以及COX名mR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抑制PGEi产量可能与抑制C0X4基因的表达有关。2.9其他作用当归具有抗辐射、抗氧化、抗衰老、抗银屑病作用,还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胰岛素B细胞修复和再生有关。

3结语

当归含有挥发油、有机酸、多糖、黄酮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广泛,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当归的“补血”作用主要作用于造血系统,通过剌激与造血相关的细胞、分子等来发挥对造血系统的作用,从而达到“补血”的效果。当归的“活血”作用主要作用于循环系统,通过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来达到“活血”的效果。另外,当归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也有作用,并具有抗肿瘤、抗辐射、抗炎镇痛、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这些药理学研究结果为当归的临床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当归治疗糖尿病、银屑病等的研究正在深入展开,虽然机理尚未明确,但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难题终将解决,为糖尿病、银屑病等目前无疗效确切药物的病症找到新的治疗药物。同时,也将扩大当归临床应用的范围,提高当归的药用价值。

篇3:地参营养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摘 要: 地参是我国名贵的中草药,其功能与冬虫夏草相当,保健功能明显,具有抗癌、减肥、降血糖等特殊疗效。因此,全面了解地参的营养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合理的利用地参资源、地参产业发展以及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新医药产品有着很好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地参; 营养成分; 药理作用

地参又称为虫草参、草石蚕、地蚕,属多年生药食两用植物,是我国名贵的中草药。在我国的《中草药大辞典》等医药资料都有详细的记载,地参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提神醒脑、利尿、调血脂、补肾虚,特别是对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等有很好的疗效[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地参具有抗癌、减肥、降血糖等特殊疗效,其功能与冬虫夏草相当。此外,其还能作为蔬菜食用,保健功能明显又享有“蔬菜珍品”“山中之王”的美誉[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保健养生意识的增强,药食兼用植物—地参将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因此,综述了近年来地参在营养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地参在医药领域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篇4:地参营养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地参全草可提取单宁、挥发油,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质元素、糖类、酚类、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在有机物含量方面,地参鲜品中总糖含量(含还原糖)约57.00%,淀粉含量约6.00%,亚麻酸含量3.50%,硬脂酸含量13.10%,粗蛋白、粗脂肪、软脂酸含量约10.50%,因此地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氨基酸含量方面,地参中含有18种氨基酸,且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的有7种,以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达到0.580 mg/100mg,其次为苏氨酸、丝氨酸、赖氨酸。在维生素含量方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C和维生素A,其中以维生素E含量最高达到3.501 mg/100mg,并含有维生素B6、B2及B1等。在矿物质含量方面,地参中含有丰富的钙、钾、铁、钴、锌、锰、铜、镁等元素,干品的地参钙的含量较高达到423.160 mg/100g,因此对于缺钙患者是种很好的补钙来源。

篇5:地参营养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2.1 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现代医学也表明,地参对于糖尿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一定疗效,具有降低胆固醇、血糖、血脂的作用[3]。熊伟、陈贵元[4]等进行了野生地参多糖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研究,得出200与400.00 mg/(kg/d)地参多糖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高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升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得出地参多糖可显著的降低糖尿病小鼠的高血脂和高血糖。

2.2 抗氧化作用

林春榕,左绍远[5]等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进行了地参多糖抗氧化作用研究,地参多糖能降低MDA水平,提升小鼠血清和肝组织GSH-Px和SOD活性,延缓小鼠衰老,研究表明地参多糖具有一定的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2.3 抗肿瘤作用

熊伟,焦扬[6]等研究了地参多糖对小鼠体内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得出小鼠体内S180A肿瘤的抑制率随着地参多糖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抑瘤率可达41.29%,对能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降低BEL-7402细胞存活率,从而证实地参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

2.4 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熊伟,陈贵元[7]等研究地参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得出150~450 mg/kg剂量地参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免疫器官萎缩、白细胞减少等有明显对抗作用,表明地参多糖能显著增强小鼠免疫功能作用。

3 结论

随着地参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以及种植规模的扩大,其功能与冬虫夏草相当。因此,全面了解地参的营养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合理利用地参资源、地参产业发展以及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新医药产品有着很好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荣平,周宁娜. 地参中氨基酸,粗蛋白和元素分析. 方药研究,,14(5):52-53.

[2] 许泳吉,钟惠民,杨波. 野生植物地参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光谱实验室,,20(4):528-530.

[3] 熊伟,谭德勇,陈贵元,等. 地参多糖对正常及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实验研究.生命科学仪器,,8(10):64-66.

[4] 熊伟,陈贵元,谭德勇. 野生地参多糖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生物加工过程,,9(6):45-48.

[5] 林春榕,左绍远,熊伟,等. 地参多糖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40(18):9646-9647.

[6] 熊伟,焦扬,罗永会. 地参多糖对实验肿瘤细胞体内外增殖的影响. 生物加工过程,2012,4(10):63-66.

[7] 熊伟,陈贵元,左绍远. 地参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2011,2(1):11-13.

篇6:核桃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核桃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核桃自古以来一直是民间常用中药.目前对核桃树及果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尤其在其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受到医药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核桃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索金红 伊勋非  作者单位:索金红(通辽职业学院,药学系)

伊勋非(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内蒙古,通辽028000)

刊 名: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5(10) 分类号:S664.2 R28 关键词:核桃   有效成分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篇7:人参皂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人参皂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人参皂甙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它具有多种功效,对于人体的多种器官、组织及细胞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包括滋补强身、安神益智功效,恢复疲劳、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血液中血红素的`含量及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等.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潍坊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9(2) 分类号:Q946.83 关键词:人参皂甙   药理作用  

篇8:环烯醚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环烯醚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对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近年来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综述,并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陕西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Q623.42+3 关键词:环烯醚萜   药理作用   展望  

篇9:甘草属(Glycyrrhiza)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属(Glycyrrhiza)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文章概述了甘草目前的研究现状,扼要综述了甘草的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甘草叶及根和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对甘草的药理作用、常见剂型及临床应用3个方面归纳总结,甘草具有补益脾气、润肺止咳、缓和药性的功效,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介绍了其在医疗、食品及日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作 者:梁冰 杨爱馥 黄凤兰 胡宝忠 LIANG Bing YANG Ai-fu HUANG Feng-lan HU Bao-zhong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刊 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7(1) 分类号:Q949.751.9 关键词:甘草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篇10:中药一枝黄花药理作用论文

中药一枝黄花药理作用论文

1、一枝黄花的成分

一枝黄花属植物品种多,有120多个种类,主要生长在北美洲,其中中国有4个品种:毛果一枝黄花,一枝黄花,钝苞一枝黄花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对一枝黄花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在西欧国家比较多,不同品种的化学成分也有差异,一枝黄花(主要含黄酮、皂苷、苯甲酸苄酯、当归酸桂皮酯、炔属化合物、苯丙酸等。

1.1黄酮类芦丁(Rutin)、山柰酚-3-芦丁糖苷、异槲皮苷、山萘酚-葡萄糖苷。

1.2皂苷类一枝黄花酚苷(leiocarposide)。

1.3苯甲酸苄酯类2,3,6-三甲氧基苯甲酸-(2-甲氧基苄基)酯、2,6-二甲氧基苯甲酸-(2-甲氧基苄基)酯、2-羟基-6-甲氧基苯甲酸苄酯、2,6-二甲氧基苯甲酸苄酯。

1.4当归酸桂皮酯类当归酸-3,5-二甲氧基-4-乙酰氧基桂皮酯、当归酸-3-甲氧基-4-乙酰氧基桂皮酯。

1.5炔属化合物(2E-8Z)-癸-二烯-4,6-二炔酸甲酯、(2Z-8Z)-癸-二烯-4,6-二炔酸甲酯。

1.6苯丙酸类咖啡酸(Caffeicacid)、绿原酸(Chlorogenicacid)。

1.7其他谷甾醇(sitosterol)[5]、δ-杜松帖烯(δ-cadinene),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Ca2+,Mg2+含量较多。

2、一枝黄花的药理活性

对一枝黄花Solidagodecurrens药理活性的研究,国外未见报道,国外对同属的毛果一枝黄花研究比较深入,报道较多,药理活性有抗炎、抗菌、利尿、抗肿瘤活性等作用。在国内,早期对一枝黄花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有如下记载:

2.1抗菌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对红色癣菌及禽类癣菌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一枝黄花水煎醇提液有抗白色念珠菌作用,其疗效与制霉菌素相当。

2.2平喘祛痰作用对家兔实验性支气管炎(吸入氨蒸气法),内服煎剂,可解除喘息症状,亦有祛痰作用。

2.3其他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对急性(出血性)肾炎有止血作用,提取物经小鼠皮下注射有利尿作用,但大剂量反可使尿量减少。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有以下药理活性:

2.4降压作用一枝黄花煎剂能显著降低麻醉兔血压,抑制蟾蜍心收缩力,降低蟾蜍心率和心输出量,其降压幅度和降压持续时间与异丙肾上腺素相当。

2.5胃黏膜保护作用给消炎痛前2h腹腔注射一枝黄花煎剂,6h后处死动物,发现和对照组比较,溃疡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2.6能明显增强动物平滑肌的运动一枝黄花煎剂对炭末在小鼠小肠内的推进率有明显增强作用;用不同浓度的一枝黄花煎剂均能提高大鼠回肠平滑肌的.活动,且随浓度增加,活动也增加。

3、一枝黄花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华本草》记载有早期的临床应用报道:

3.1治疗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3.2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3.3治疗真菌性阴道炎。

3.4其他应用早期报道还有治疗手足癣、带状疱疹、口腔溃疡等皮肤黏膜真菌感染;近年来对一枝黄花在临床应用的报道也有不少,如黄飞翔等对心衰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用一枝黄花煎液预防口腔霉菌感染有效。

4、小结

一枝黄花资源丰富,临床应用广泛,而对一枝黄花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却不多。近年来国内对一枝黄花的药理活性研究开始重视,并有了新的发现,但要利用药理活性开发出新的产品,以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还必须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取有效成分,阐明其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才行,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刘临,邓琴,肖道安,等.中药一枝黄花、黄连、天麻、蛇床子中8种微量元素的测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13(6):30.

[2]薛晓霞,姚庆强,仲浩.毛果一枝黄花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06.25(3):16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7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65.

[4]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药志.第4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45.

[5]江涛,黄保康,秦路平.一枝黄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4):430.

[6]郭晓庄.有毒中药大辞典.第1版[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3.

[7]裘名宜,李晓岚,刘素鹏,等.一枝黄花对心血管系统部分指标的影响[J].医学信息..18(12):1730.

[8]裘名宜,李晓岚,刘素鹏,等.一枝黄花对消炎痛所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267.

[9]刘素鹏,裘名宜,吴正平,等.一枝黄花对动物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151.

[10]黄飞翔,叶盈,周一薇,等.一枝黄花预防心衰患者的口腔霉菌感染[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1(12):1139.

篇11:浅析多糖的药理作用论文

浅析多糖的药理作用论文

目前人们已经提出各种学说来解释机体的衰老、疾病等生理现象,如自由基学说、免疫功能下降学说、生物膜衰老学说、代谢失调学说等,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氧自由基学说,最能解释机体衰老、生病的机理。研究表明,毒性氧离子包括O2-·,H2O2·OH等,这些毒性氧自由基能够使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增强细胞膜通透性,使细胞内容物流出,同时还损伤蛋白质和DNA。

多糖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作为免疫调节剂,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LAK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生成,活化补体,可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抗消化性溃疡、抗氧化、防衰老、降血糖血脂等,而且毒性相对较低,因此,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视[1]。超滤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用于多糖、酶等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收率高且极少破坏,是当前天然多糖分离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2]。

蒲公英是菊科舌状花亚科多年生草本,全草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止痛散淤等功效,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中草药。蒲公英根、叶、花3种器官的多糖都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活性[3]。蒲公英多糖的分子量分布称取30 g蒲公英根粉末加入30倍的水80℃浸提两次,3 h/次。浸提液经抽滤后加水定容至1 500 ml。浸提液中总糖含量为2.14 mg/ml,还原糖的含量为0.31 mg/ml,多糖含量为1.83 mg/ml。根据上述超滤方法得到蒲公英多糖不同组分多糖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蒲公英多糖分子量大于10 KDa(DP1)占蒲公英多糖的35.50%,分子量在6 KDa与10 KDa之间(DP2)占蒲公英多糖的53.71%,而分子量小于6 KDa(DP3)只占蒲公英多糖的10.79%。本实验采用多糖分布量较大两个部分DP1 、DP2继续研究它们的清除自由基的活性,DP1 、DP2经木瓜蛋白酶和TCA脱蛋白后在260 nm和280 nm处检测无明显吸收。

蒲公英多糖清除·OH的作用分别配5 mg/ml DP1、DP2溶液,根据Fenton反应,其对·OH的清除率见表1及图2。由表1、图2可知,蒲公英多糖DP1、 DP2对·OH有清除作用,并随着多糖加入量的增加清除率上升,即清除率与多糖的'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中DP2的清除率高于DP1,当浓度达到5 mg/ml时 DP2的清除率达到61.21%而DP1为49.78%。

本文通过对蒲公英粗多糖超滤分离后,可得到3个组分即DP1、DP2H DP3,其中DP2多糖含量最高,占蒲公英多糖含量的53.71%,对两个含多糖较多的主要组分DP1和DP2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显示两组分均能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且在本实验范围内随多糖浓度的升高,清除能力逐渐加强。其中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DP2高于DP1,在5 mg/ml时达到61.21%,对羟自由基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DP1略高于DP2。从总体的清除效果看,二者对羟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本文主要通过超滤分离将蒲公英根多糖分为两个组分,研究并对比了其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活性。

篇12: 莱菔子的药理作用分析论文

莱菔子的药理作用分析论文

1现代药理学研究

1.1成分种子含脂肪油、挥发油、芥子碱。挥发油内有甲硫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亚麻酸以及芥子酸油酯等。尚含有抗菌物质称莱菔素。

1.2药理研究

1.2.1抗菌作用莱菔子含抗菌物质,其有效成分为莱菔子素,在1mg/ml浓度对葡萄球菌和大肠肝菌即有显著抑制作用。莱菔子油1%可对抗链球菌、化浓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生长。

1.2.2抗真菌作用莱菔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等6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1.2.3促进胃肠蠕动莱菔子促进胃肠运动的活性部位能增加大鼠血浆MTL的含量,但可被阿托品所拮抗。结论:莱菔子行气消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MTL的`分泌和作用于M受体有关[1]。

1.2.4降压作用莱菔子具有明显的降低体动脉压的作用,也能明显降低肺动脉压,同时明显地降低体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对心率无影响。本品降低了心室后负荷,使心脏作功减少,提示本品为一血管扩张药[2]。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对心血管重构具有逆转作用[3]。

1.2.5对肝细胞膜表面的胰岛素受体K2及R1有显著改善作用莱菔子作为常用的理气化痰药,对以痰浊或痰湿为主要病机的疾患有良好疗效[4]。

1.2.6抗癌作用莱菔子素能够对食道癌、结肠癌、乳腺癌等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活性,是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植物的活性物质[5]。

1.2.7祛痰、镇咳作用莱菔子单味应用,只有生品有一定的镇咳作用。在三子养亲汤中,生品、炒品均有较好的镇咳作用,明显优于炒过品,祛痰实验炒品组显著优于生品组[6]。

1.3毒理研究莱菔素对小鼠和离体蛙心有轻微毒性。

2临床研究

2.1临床新用

2.1.1习惯性便秘用莱菔子50g,高火炒黄分两次温水送服[7]。

2.1.2中风后腹胀将莱菔子文火炒黄研细末,取10g以米酒和为直径3cm薄饼,将药饼盖脐孔上,纱布固定,每12h换药1次。30例患者经治疗12~48h,腹胀逐渐减轻,肠鸣音增强或排气。

2.1.3牙痛取莱菔子27粒,去红皮,研为细末后以人乳和匀,左边牙痛即于右鼻中点少许;如右边牙痛即于左边鼻中点之。一般外用1~2次即可止痛。

2.1.4回乳将莱菔子30g,打碎,水煎分21次温服,此为1d量。如效果不明显时可重复应用。一般服2~3剂即可显效[8]。

2.1.5降血脂用莱菔子180g入烘箱,令脆,为粉末,装胶囊,每粒0.5g。用法:6粒/次,3次/d,空腹开水送下。用于丰腴之躯,痰浊内盛,身重乏力者[9]。或用本品炒至爆壳,研细末,9g/次,3次/d,餐后服,30d为1个疗程,2~3个疗程。血脂控制后改为6g,治疗1个疗程[10]。

2.1.6术后腹胀将中药莱菔子250g装入自置小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家用式微波炉(900W)中,用高火加热2~3min,取出待温度适宜,置患者脐部及脐周腹部多点仰卧位热敷,治疗20~30min/次,1次/d。对腹胀未消失者,可重复治疗[11]。

2.1.7黄褐斑以莱菔子置锅内文火炒至微鼓起,略见焦斑,闻有香气时取出略冷,去皮取仁碾碎,每饭前冲服,2~3次/d,6~9g/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进服2~3个疗程,嘱患者尽量避光,均于半年后随访[12]。

2.1.8排尿功能障碍10g莱菔子炒熟1次顿服[13]。治疗术后尿潴留,用中药莱菔子5g放入神阙穴,麝香止痛膏固定,热水袋热敷,8h后酌情再用[14]。

2.1.9湿疹采用莱菔子外用治疗湿疹24例,疗效满意。方法:取莱菔子60g,放置于热砂锅中拌炒10min,取出研末,装瓶备用。若皮损渗出液较多或伴发感染者,以干粉撒于皮损处,待渗液和脓水干燥后,改用以麻油调药粉成糊状外搽,一日多次[15]。

2.1.10小儿疳积单味莱菔子20~30g炒制、研末、醋调成稀糊状,外敷贴神阙穴,2次/d,以双层消毒纱布及胶布+字固定。以7d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16]。

2.1.11小儿咳喘高热,痰喘气促者,重用莱服子伍以麻杏石甘汤;病退而精神欠振者,或偶有咳嗽,少痰,寒热不显者,或体虚易感者,以玉屏风散佐莱菔子以善其后[17]。

2.2临床宜忌气虚者慎服。莱菔子生品中莱菔素含量最高,烘品次之,清炒品最少。由于莱菔素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因此临床上以莱菔子治疗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痢疾等细菌感染性疾病时应用生品,不必炒用。

炒莱菔子“毒性”较生品与炒过品为强,炒后可增强其消导作用,炒过则无泻下现象。炮制太过提高了其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药效[18]。

篇13:银柴胡的药理作用及应用论文

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披针叶繁缕Stelr'aihoto-maL.FarJnceoafaBjge.的根,性寒味甘,清虚热、除府热。临床应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等症。银柴胡作为现行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传统中药材,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其作为乌鸡白凤丸的主要成分,享有很好的声誉。银柴胡主要分布在宁夏、陕西省、内蒙古毗邻的少雨、干旱、沙生草原区,极耐干旱。因野生资源已近于枯竭,而近年来银柴胡的人工种植非常成功,在一些没有野生分布的地区,如宁夏南部的固原、彭阳及甘肃的陇西等地,进行了人工种植,使银柴胡的分布区扩大。同时,栽培银柴胡已广泛代替野生品药用。为了深人系统研究银柴胡的药用价值,加快银柴胡的产业化进程,现对银柴胡的鉴别、化学成分及提取、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作以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银柴胡的鉴别

银柴胡作为常用中药。其混淆品古已有之,正如李时珍谓:“近时有一种,根似桔梗、沙参,白色而大,市人以伪充银柴。”。目前,银柴胡的混伪品多为同科植物如灯心蚤缀、旱麦瓶草、苍蝇花、窄叶丝石竹、丝石竹等[41。关于银柴胡与其混伪品的鉴别主要有性状、显微、理化、紫外光谱及薄层色谱等方面。

1.1性状鉴别银柴胡的根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1~2.5cm。其表面呈黄白色或淡黄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具孔状凹陷,习称“沙眼”,从沙眼处折断有粉沙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类白色密集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断面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有特征歌诀:银柴胡富“珍珠盘”、“沙眼”多见根上端,断面黄白放射状,质松而脆,味微甘。

王丽英研究表明灯心蚤缀、窄叶丝石竹、旱麦瓶草、苍蝇花、霞草的药材形态与银柴胡略相似,但它们的根顶端通常无“沙眼”,无“珍珠盘”或珍珠盘不明显,味辛或苦涩而不甘甜。银柴胡的成分与其伪品有所不同,其功能主治也略有别,应注意区别。张晶等对银柴胡与5种山银柴胡品种从性状及显微特征进行鉴别。陈娟娟等对银柴胡的正品、混用品(丝石竹、灯心草蚤缀、旱麦瓶草、锥花丝石、竹蝇子草等)、易混品(白花前胡、紫花前胡)性状鉴别进行介绍,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借鉴。还有研究者从性状上有效鉴别了银柴胡与北柴胡、南柴胡、细梗石头花等药材的真伪。为防止银柴胡的混用,保证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1.2显微鉴别关于显微鉴别银柴胡及伪品的报道较多。报道指出,银柴胡横切面的木栓细胞数列至10余列,皮层较窄,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较窄,筛管群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占直径的主要部分,木射线宽至10余列细胞,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砂晶。

粉末为淡黄白色。草酸钙砂晶极多,呈方形、三角形、箭形等,直径2~6m,草酸钙簇晶少见,直径9~30m,导管为具缘纹孔和网纹,直径10~13m。木栓细胞成片状,通常数层重叠,黄色,呈多角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胞腔中偶含草酸钙砂晶。其中宋运鲁等利用药材横切面及粉末鉴别了银柴胡和丝石竹。董军通过显微特征鉴别了银柴胡与其混淆品窄叶丝石竹的真伪。

1.3理化鉴别有报道称,银柴胡用无水乙醇浸渍,其浸渍液在紫外灯下呈亮蓝微紫色荧光,可以鉴别混淆品窄叶丝石竹。另外,泡沫反应也可作为银柴胡鉴别的参考,但由于伪银柴胡来源复杂,因而,不能仅凭泡沫反应鉴别银柴胡的真伪,需与其他方法结合来判断。

1.4紫外光谱和薄层色谱鉴别尹世清[1S1等对银柴胡(野生和栽培品)与4种山银柴胡丝石竹、满天星、旱麦瓶草、灯心蚤缀进行紫外光谱的比较鉴别,结果显示银柴胡在270±2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薄层色谱显示银柴胡中甾醇含量数倍高于山银柴胡。赵洪生等研究也表明银柴胡在270nm波长处有最大紫外吸收,可用于银柴胡和窄叶丝石竹的鉴别。

周新蓓等采用对比法进行性状、显微、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综合鉴别。结果显示银柴胡在性状、显微特征区别较明显。在野生银柴胡、栽培银柴胡供试品薄层色谱位置上,分别显2个亮蓝色荧光斑点、8个蓝色荧光斑点;混伪品色谱位置上显6个蓝色荧光斑点,且荧光斑点位置不一致;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波长扫描在270nm波长处银柴胡有最大吸收,而混伪品没有吸收。陈飞选取银柴胡的常见伪品灯心蚤缀、丝石竹、旱麦瓶草根等山银柴胡通过性状、显微、薄层色谱、紫外光谱、化学反应等方法有效鉴别银柴胡与伪品山银柴胡。通过上述不同的鉴别手段分辨真伪银柴胡,杜绝伪劣饮片流人药厂、药店和医院中药房,共同维护中药饮片质量,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2银柴胡的化学成分及提取

目前,研究报道称银柴胡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甾醇类、皂苷、环肽类、黄酮类、挥发油成分等。关于其成分的含量测定,张学良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46nm的波长处,以豆甾-烯醇和菠甾醇的混合物为对照品,测定了银柴胡中总甾醇含量。吴楚棠等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545nm波长处测定了样品中总皂苷的含量。张玉玺等采用薄层扫描法,以525nm为测定波长,700nm为参比波长,a-菠甾醇(a-spinasterol)和豆甾-7-烯醇(stigmast-7-enol)的混合物(1:3)为对照品,测定银柴胡中a-菠甾醇和豆甾-7-烯醇的含量。

而关于银柴胡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报道很少,仅蒋宇利[261等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银柴胡水提工艺中煎煮时间、加水量及煎煮次数对得膏率的影响并以经济实效考虑确定了最终的优选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最佳提取工艺参考。而关于银柴胡提取工艺的系统性研究未见报道,这也间接制约了银柴胡产业化应用的进程。

3银柴胡的应用

银柴胡为我国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文献报道其主要药理作用有:解热、抗炎、抗菌、抗变态反应、抗癌。有研究表明,银柴胡中获得的皂甙与血浆脂蛋白结合,阻止胆甾醇的酯化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积,也可以阻止胆甾醇从肠道吸收等。王英华等对引种和野生银柴胡中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二者的乙醚粗提物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和抗炎作用。宓伟等用银柴胡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抑菌试验,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王想福等发现银柴胡提取物可明显降低血清及脊髓组织MMP-2、12的高表达,减少脊髓内出血及脊髓神经细胞的持续损伤,保护神经细胞,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另有报道称,银柴胡乙醇萃取物的水提物在小鼠耳被动皮内过敏反应中显示了抗应变性和抑制体外RBL-2H3细胞内P-己糖胺酶释放的活性;银柴胡中分离得到的多肽表现出体外抗肿瘤的活性,而关于银柴胡临床应用的研究如下:

3.1疳热之王银柴胡除疳热有奇功,其性寒人胃经而清疳积发热,甘寒益阴,有清热凉血,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之功效,为退虚热,除骨蒸之常用药。用于治疗小儿食滞或虫积所致的疳积发热,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发焦枯等症。常与胡黄连、鸡内金、使君子等药同用。

3.2治疗感冒高热青蒿、银柴胡不但能治疗阴虚发热,同样也能治疗感冒高热。取患者165例,其治愈率为99.1%,基本都在用药后24h内,体温降至正常范围,且不再回升。王闪闪等利用含银柴胡的经验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反复发热、咳嗽、盗汗等症状,疗效极佳。

3.3治疗过敏性疾病过敏饮由防风、乌梅、荆芥、银柴胡、五味子、蝉衣等中药组成。方中防风、荆芥、乌梅祛风止痒为君药;乌梅、五味子敛肺气、润肺燥为臣药;银柴胡清热凉血为佐药。其应用于过敏性鼻炎、湿疹、慢性荨麻疹、哮喘、自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颇有验效。

3.4治疗阴虚咳嗽阴虚咳嗽,伴有低热者,用知母10g,贝母10g,银柴胡10g,地骨皮10g的经验方。知母、贝母有清肺降气,润燥滋阴,止咳化痰之功;银柴胡为清虚热、除骨蒸之佳品;地骨皮清肺降火,尤善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四药合用治疗效果甚佳。

3.5治疗癌症用于肝经郁火、肝阴不足的中晚期肝癌,常与胡黄连、地骨皮、牡丹皮、鳖甲等配合应用;用于瘀毒内阻、阴虚火旺的白血病、肺癌等常与紫草根、青蒿、地骨皮、七叶一枝花等配合应用。

4结语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有将银柴胡与柴胡混用,以及丝石竹、满天星、旱麦瓶草、灯心蚤缀等山银柴胡混作银柴胡使用的现象,同时随着栽培银柴胡越来越多,使得品种混乱,严重影响了临床应用效果,更不利于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所以应该进一步重视对银柴胡、柴胡以及混伪品的鉴别研究。

另外,银柴胡的应用研究目前主要为中药煎剂及复方制剂,而对银柴胡功效及现代化应用研究报道较少,缺乏必要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基础及现代化应用的理论依据,应在民间用药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为进一步推动银柴胡正确合理使用,加快银柴胡的产业化转型,减少中药材资源的外流,增加经济效益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浅析五倍子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相关文章:

1.莱菔子的药理作用分析论文

2.浅析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研究进展论文

3.设施农业发展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4.浅谈航天人因工程研究进展论文

5.玉米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6.研究进展怎么写

7.抗衰老中药对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进展的论文

8.餐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9.农业生物节水研究进展

10.微电解工艺研究进展

下载word文档
《浅析五倍子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