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悦文言文翻译
“pegge3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桑悦文言文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桑悦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桑悦文言文翻译
我训课督学的空闲,就在其中休息,首先探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治世大道,其次学习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各位君子的理学思想。再次就品味《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的文章,再有空闲就选秦汉以来古人的事迹,稍加评论,来论定万世的是非,悠哉悠哉,以此度日。小屋前面有半亩水池,几丈空地,池塘里种有菱角荷花,土地上错杂种植着松树、桧树、竹子、柏树。
我坐在这个屋子里,俗念不入心,胸怀一天天开阔,就好像是左边靠近太行山,右边面对东海,遮掩着万间的大房子。而且坐在这里只是应酬着古今之人:遇到圣人,那么就身居弟子的位置,像是亲耳聆听教诲;遇到贤人,那么就身居朋友的'位置,像是亲自促膝而谈;遇到乱臣贼子,那么就身处刑官的位置,好像亲自当面给予惩罚。身处不固定的位置,接触到确定的人,每天感到纷繁交错,坐在那里怎么能觉得孤独呢?虽然这样,可我所感到纷繁交错的,都是世上寂寞的人。而在天地之间,像我这样独坐的人很少,(即便)不说是孤独,也没有人和我一样。就写下了《独坐轩记》。
篇2:桑悦文言文翻译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①,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②,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篇3:常熟有桑悦文言文翻译
时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尤怪妄,亦以才名吴中。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敢为大言,以孟子自况。或问翰林文章,曰:“虚无人,举天下惟悦,其次祝允明,又次罗玘。”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较书,预刊落以试悦,文义不属者,索笔补之。年十九举成化元年乡试,试春官,答策语不雅训,被斥。三试得副榜,年二十余耳,年籍误二为六,遂除泰和训导。学士丘浚重其文,属学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浚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迁长沙通判,调柳州。会外艰归,遂不出。居家益狂诞,乡人莫不重其文,而骇其行。初,悦在京师,见高丽使臣市本朝《两都赋》,无有,以为耻,遂赋之。居长沙,著《庸言》,自以为穷究天人之际。所著书,颇行于世。
篇4:常熟有桑悦文言文翻译
桑悦,字民怿,常熟人。性格尤其怪诞,也是吴中闻名的才子。每读书,过目后立即焚弃,自称:“已在吾腹中矣。”好说大话,把自己比作孟子。有人问他翰林们的文章谁好,他说:“没有人,全天下数我第一,其次是祝允明,再就是罗王己。”做学生时,去拜谒监司,说他自己是“江南才子”,监司大为吃惊,请他来校刊书籍。在刊印书籍时,预先将书中的字句脱落几处以考桑悦,悦将文义不连接的地方补正。十九岁中成化元年(1465)乡试举人。礼部会试中,悦在笔问的答卷里辞句不雅而被斥责,三试中副榜,这时二十余岁,而册籍上把二误为六,派任泰和训导。
学士丘浚看中了桑悦的文才,派使去好好待遇他,使者到后问当地官吏:“悦不出来迎接,是生病了吗?”一些地位较高的官员都忌恨桑悦,因而回答说:“没病,他自负有才学,不肯来见你罢了。”使者派人去召他,去了两次,悦怒曰“:原来我以为天下不会有没耳朵的人,今天看来还是有的,定个时间,三天后再来,如果待我轻慢就不来了。”使者怨恨在心,想把他逮捕起来,但因丘浚的缘故而没有敢这样做。三日后使者来见,悦只对他行长揖礼,使者恼怒,悦脱帽而去。使者只得赶去赔罪,这才了事。
后升长沙通判,又调柳州通判。这时父亲去世,他从此再不出来做官。在家更加放荡不羁,本乡人莫不重视他的文章,而对其行为摇头咋舌。
原先,悦在京师见高丽使臣买本朝的《两都赋》,以没有买到而感到耻辱。悦便给他做了一篇赋。住长沙时著《庸言》,自认为把天与人的关系研究清楚了。他所著的书,流行于世。
延伸阅读: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在各类考试时,这“理解基本内容”常常以翻译的题型出现,即将文言语句或小段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有些考生对此束手无策或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文言文翻译是有法可循的: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
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
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如,将下面《寇准传》中的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寇准传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
文中的地名:成都、陕(即:陕西)。这些词语都按原文或原义写出。
其余各词语的意思,依次如下:
“初”,即“当初”,“在”原义不变;
“闻”,“听说”;“入相”,即进入相府,译为:“当了宰相”;
“谓”,“对……说”;
“其”,“他的”;
“僚属”,“同僚们”;
“奇材”,同今义“奇材”;
“惜”,“可惜”;
“尔”,叹词:“及”,到,等到;
“出陕”,出京外任陕西地方官;
“适”,恰,正赶上;
自,从;
“罢还”,罢官还乡;
“供帐”,供设帷帐;
“为”,做;
“去”,离去;
“送之郊”,送他到市郊;
“何以”,以何,用什么;
“教”,教导;
“徐”,慢慢地;
“莫谕其意”,不明白他的用意;
“归”,回到府中;
“至”,到;
“谓”,说。
进行第二步、第三步,就是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并加以通顺。译文如下:
当初,张咏在成都(作官),听说寇准被拜为宰相,(就)对他的同僚们说:“寇准是个奇材,(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准出任陕西地方官,张咏(也)正好被罢官从成都还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张将要离去,寇准送他到市郊,问道:“(先生)有什么话要教导寇准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您)不可不读啊。”寇准并不明白他的用意,回来以后,拿出那《霍光传》读它,到“不学无术”一句,笑着说:“这是张公教导我啊。”
在这一段译文中,对原文的词语含义适当地现代语义选择,句内、句间作了串连,有些省略成分作了补足。从而使语义畅达,更符合作者的原义。这就是省略句的问题。
对于判断句,要加“是”,如“寇公奇材”,可译为“寇准是个奇材”。
对于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何以教准”句中“何以”就是“以何”,可译为“用什么”。
关于被动句,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被”。如“闻准入相”,这是意义上的被动,可译为“寇准被任命为宰相”。
总之,文言语句、段的翻译,需要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语气关系,弄清实词含义、虚词作用,发现词类活用和通假,正确处理一些凝固的结构和文言句式。
但是,所有这些解题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文言知识,形成文言语感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平时多读多译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篇章是十分必要的,这既训练了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领略了祖国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篇5:桑生李树文言文翻译
桑生李树文言文翻译
桑生李树
未知:佚名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译文
南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 ,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所以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以为是神,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人盲目符合,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李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注释
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众犬吠声:一种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
翕(xi)赫:轰动、惊动。
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
顾;;看见。
语;转告。
间;过了。
乃;这。
【启示】
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拓展:桑中李树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出门,带了一些李子路上吃。他一路走一路津津有味地嚼着李子,一会儿就吃完了,只剩下几个李子核。把李子核扔到哪里去呢?这人一抬头,见旁边几步路远的地方有一棵桑树,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树干上有一个大洞,里面已经空了。于是他就把核顺手扔进了树洞里。想了想,又弄来些泥土填进树洞将李子核种上。他这样做倒也并不是为了种出李子来,只是一时好玩罢了,种完就走了,也没有当成一回事。日子一长,他也慢慢地把这回事给忘了。
再说那被种下的李子核,天下雨时便得到雨水的滋润,在树上栖息的鸟儿拉的粪便成了天然的肥料,时间长了,竟真的发出芽来,长成了一棵李树。有人见到桑树里长出了李树,觉得很神奇,就把这怪事告诉了周围的人。
有个害眼病的人听说了,认为这棵李树可能是一棵神树,就拄着拐杖探索着来到李树下,向它许愿说:“李树啊,您如果能保佑我的眼疾消除,我就献给您一头小猪。”他一说完,就觉得眼睛疼得没那么厉害了。又过了些天,他的眼睛竟慢慢变好了。他高兴极了,逢人就说:“桑树里长出的那棵李树治好了我的眼睛,果真是一棵神树啊!”然后又准备了小猪,叫人敲锣打鼓地抬到李树下去还愿,附近的人都来看热闹,大家都知道了这棵李树是神树。
就这样,“神树”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远近的人就都知道了,而且越传越神:“那棵李树能让瞎子重见光明呢!”“那棵李树可以医好百病呢……”人们都带着祭品慕名而来,祭拜这棵“神树”,希望它保佑自己。
过了一年多,当年那个种李树的人又经过这里,听说了“神树”的事,又见到大家争相祭拜它的盛况,就到树边去看个究竟。这一看不要紧,他不禁哑然失笑:“这棵树是我一年前种下的呀,有什么神奇的呢?”
种树人一语中的,“神树”不神,不过是大家捧出来的罢了。那个害眼病的人病好了只是偶然的,或者根本就只是他自己的心理作用帮他医好了病,哪里又是李树保佑的呢?我们遇到非同一般的现象,不要盲从轻信,要以冷静的头脑仔细分析推测,做出科学的解释。
篇6:桑中生李文言文翻译
桑中生李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 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 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释】
1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 2顾:回头 3余浆:多余的水 4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 5豚:小猪 谢以一豚:用一只小猪祭谢 6众犬吠声: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 7行:不久 8翕赫:此指轰动、惊动。翕:聚集。赫:盛貌。 9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 10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11众犬吠声:本意为一只狗叫,许多狗也会跟着叫起来,比喻众人盲目符合 12就斫:跑去砍了。就,接近。斫,砍 13.亦行自愈: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亦,也。愈,病好了,此指痊愈。
篇7:桑中生李文言文翻译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 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 就以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自然就会好。这样一来,众人便你一声我一声地附和传说为:“李神能使瞎子重见光明。”远近涌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大家 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绵绵不断。 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见此情形不禁觉好笑,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于是顺手砍掉了它。
【启示】
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
【延伸阅读】高中生文言文翻译技巧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技巧: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还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口溜记忆: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篇8:桑悦《独坐轩记》原文及翻译
桑悦《独坐轩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暇,辄憩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悠哉悠哉,以永终日。
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抉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
且坐惟酬酢千古。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投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
虽然,予之所纷挐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坐者寥寥不谓之独亦勿予同。作《独坐轩记》。
译文:
我在西昌担任学官,在学堂里建起一座小屋,像斗(一种盛粮食的容器)一样大,只放得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桌子上只放得下几卷经史书籍。客人来了不能行礼,只好不严肃的进来,因此给它起名叫做“独坐轩”。
我在教课的空闲,就在里边休息,首先学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治世之道,其次学习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的思想,再次就品味《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的文章,再有空闲就浏览秦汉以来的古人的事迹,稍加以评论,来论定万世的是非,悠哉悠哉,以此度日。
屋前有半亩水池,几丈的空地,池塘里种了荷花,土地上错杂的种植着松树、桧树、竹子、柏树。我坐在这屋子里,凡俗的事不想,胸怀更加开阔,又像左边临着太行山,右边临着东海,而遮掩着万间的大房子。
而且只要坐在这里(通过读书)就能对待各种事,遇到圣人就坐在弟子的位置上,就像亲耳聆听圣人的'教诲;遇到贤人,就坐在交结的位置上,就像亲近促膝的谈话;遇到乱臣贼子就坐在读书人老师的位置上,就像亲自主持处罚法罗。坐的位置不固定,接触的人也不同,每天感到事情纷杂纠缠,如何能单独坐下呢?
但是,我所说的纷杂纠缠,都是世上寂寞的人、物。而天地之间,和我一样的人很少,不说他孤独,就不和我一样。于是写这篇《独坐轩记》。
篇9:常熟有桑悦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常熟有桑悦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浚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浚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 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⑴ 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 ) ⑵ 益两使促之 ( ▲ )
⑶ 使者恚,欲收悦 ( ▲ ) ⑷ 使者下阶谢,乃已( ▲ )
2.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A.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 悦不迎,岂有恙乎?
▲
⑵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
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
4.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
答案
1.(4分) ⑴延:请;⑵益:增加;⑶恚:恼怒;⑷已:停止。
【评分要点及说明】各1分,若答案与参考答案是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
2.(2分)C。
【评分要点及说明】原句和C项均是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A项,介词,把;B项,介词,按照;D项,介词,因为。
3.(6分) ⑴(2分)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
【评分要点及说明】反问句,“恙”需翻译到位。
⑵(2分)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评分要点及说明】“自非”“亭午”“曦”,需翻译到位。
⑶(2分)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评分要点及说明】句式,“孰”“甚”,需翻译到位。
4.(3分)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
【评分要点及说明】共三点,聪明、有才、高傲(自负),每点1分。
阅读理解怎样分段
读全文,明思路;抓特点,段自明。
同内容,并成段;单意思,独成段;
时间明,按推移;叙事情,视变化;
地点清,按转换;是说明,依内容。
阅读理解句子赏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2、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____哲理。
3、从用词的角度
__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桑悦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3.文言文 翻译
4.文言文翻译
5.活版文言文翻译
6.语文文言文翻译
10.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