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

《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

2025-01-22 08:37: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致命毒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

篇1:《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

《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扎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扎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元扎及宾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陈题后至,人以其言语之,起曰:“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住。”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来到李元礼的门口,对守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经通报以后,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世世代代都是有过友好往来的。”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放过一会儿也来了,别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时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就是好的。”人了。”陈进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相关典 故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

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篇2: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

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

小少年司马光很聪明,今天我们要再见识一下其他小少年的聪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课文《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

——《世说新语》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1)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2)。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3)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4)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yù)(5)之,韪曰:“小时了了(liǎo)(6),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7)。

【注释】

(1)诣:前往,到……去

(2)通:通报

(3)仆:“我”的谦称

(4)是:所以

(5)语:这里做动词用,是“告诉”的意思

(6)了了:聪明

(7)踧踖:尴尬,局促不安

【文章大意】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解 析

这个孔文举是孔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就是那个让梨的孔融,估计遗传好,从小聪明,善于辩论。李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不管当世还是后世对此人评价都很高,号称“天下楷模”。太中大夫陈韪就是个陪衬,一个本想乘机表现一番,却反被聪明孩子驳得无言以对,尴尬万分的家伙。

短文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写孔融如何混进李元礼府上去的;一部分是写孔融如何应对陈韪的`刁难。

孔融作为后学之辈的到当时大名鼎鼎的李家去拜访,这有难度,首先看门的人才不会理睬这个十岁的娃娃,你即便报了是孔子的后代又能如何?被轰出去是必然的!所以要进门得“有关系”,而且这个关系还得“铁”,一般的还不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善于 “搭讪”,“搭”得好,便是沟通与交往的好手段,看来聪明的孔融很善于采用这种交往的手段。于是孔融就将李元礼与老子扯上了关系(大家都说老子叫李耳),这个肯定不靠谱,就算老子真的叫李耳,也和李元礼没有关系,天下姓李的多了去了。问题是孔融为什么这样拉呢?不好说是汉代大将军李广啊,这还近些(老子是战国初期的人)!原因是孔融的祖上和老子有关系啊,据说孔子曾拜老子为师,这样一来,就理顺关系了:孔子的老师是老子,那么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祖上为学生,后世子孙就都该为学生,我一个后学来拜见老师,这是必须的事情啊!这一来孔融既摆出了后学的姿态,又给了主人足够大的面子,多好的事情啊,主人知道了也绝不会怪罪孔融的。

篇3:《小时了了》原文及翻译

《小时了了》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扎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扎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元扎及宾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陈题后至,人以其言语之,起曰:“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住。”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来到李元礼的门口,对守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经通报以后,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世世代代都是有过友好往来的。”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放过一会儿也来了,别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时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就是好的。”人了。”陈进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篇4:小时了了课文翻译

小时了了课文翻译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一部故事,记叙孔融小时候的一件轶事,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层层烘托的手法,表现了孔融的聪慧机智。下面是小时了了课文翻译,请参考!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课文翻译

课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1)有盛名,为(2)司隶校尉。诣(3)门者,皆俊才清称(4)及中表(5)亲戚,乃通(6)。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7)亲。”既通(8),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9)有何亲?”对曰:“昔先君(10)仲尼(11)与君先人伯阳(12)有师资之尊(13),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14)也。”元礼及宾客莫(15)不奇(16)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17)语(18)之,韪曰:“小时了了(19),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20)踧踖(21)。

词语注释

(1)李膺(lǐ yīng,1—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官员。祖父李修,汉安帝时官至太尉。

(2)为:担任。

(3)诣:前往,到。

(4)清称:有名誉。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膺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9)仆:我,谦称。

(10)昔:从前、以前。先君:对死去的祖先的尊称。

(11)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1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

(14)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15)莫:无。

(16)奇:对……感到奇怪。

(17)语:名词。话。

(18)语:动词。告诉,说。

(19)小时了了(liǎoliǎo):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

(20)大:非常。

(21)踧踖(cùjí):局促不安。

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篇5:《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及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全文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篇6: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释赏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释赏析

1、文言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1)有盛名,为(2)司隶校尉。诣(3)门者,皆俊才清称(4)及中表(5)亲戚,乃通(6)。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7)亲。”既通(8),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9)有何亲?”对曰:“昔先君(10)仲尼(11)与君先人伯阳(12)有师资之尊(13),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14)也。”元礼及宾客莫(15)不奇(16)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17)语(18)之,韪曰:“小时了了(19),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20)踧踖(21)。

2、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3、注释

(1)李元礼(lǐ yīng,1—169年),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官员。祖父李修,汉安帝时官至太尉。

(2)为:担任。

(3)诣:前往,到。

(4)清称:有名誉。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膺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9)仆:我,谦称。

(10)昔:从前、以前。先君:对死去的祖先的尊称。

(11)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1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师徒,这里指当年孔子问礼于老子。

(14)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奕世:代代。

(15)莫:无。

(16)奇:对……感到奇怪。

(17)语:名词。话。

(18)语:动词。告诉,说。

(19)小时了了(liǎo liǎo):小时聪明。了了:聪慧。

(20)大:非常。

(21)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4、启示

后人常常引用故事中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表面上是称赞人,实际上却带有轻蔑的意思,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应用到他人身上。小孩子天资聪颖固然好,但是后天的努力与培养尤为重要,能否成为有用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运用好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保持一颗积极上进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4、赏析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文做铺垫,衬托出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5、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

篇7:文言文《小时了了》的阅读答案

《小时了了》阅读原文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②,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小时了了》阅读题目

1.解释画线的字。

人以其语语之

大未必佳

韪大踧踖

2.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3.试谈谈本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

4.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之意是什么?

篇8:文言文《小时了了》的阅读答案

1.话语 告诉 长大 很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

3.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出言不逊、恃才傲物

4.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小时了了》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篇9: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阅读答案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阅读答案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②,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词语注释

(1)李膺(lǐ yīng,1—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官员。祖父李修,汉安帝时官至太尉。

(2)为:担任。

(3)诣:前往,到。

(4)清称:有名誉。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膺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9)仆:我,谦称。

(10)昔:从前、以前。先君:对死去的祖先的尊称。

(11)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1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师徒,这里指当年孔子问礼于老子。

(14)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奕世:代代。

(15)莫:无。

(16)奇:对……感到奇怪。

(17)语:名词。话。

(18)语:动词。告诉,说。

(19)小时了了(liǎo liǎo):小时聪明。了了:聪慧。

(20)大:非常。

(21)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解读: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

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为后文做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语释义:说明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

道理:

后来的人就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在另一方面,再说别的不足时,是不是应该仔细的思考一下呢?不假思索有时候也是不能随便运用的

阅读题:

1、解释加点的字

人以其语语之

大未必佳

韪大踧踖

2、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3、试谈谈本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

4、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话语、告诉、长大、很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

3、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出言不逊、恃才傲物。

4、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阅读理解如何跳读

跳读就是不通读读物,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掌握跳读方法的关键是锻炼视读的捕捉力和大脑的选择判断力。跳读时目光只反描最关键的词句,一眼望去,无关的通通抛开,只取所需。此外,掌握一些规律对跳读大有帮助。如议论文,总论点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论点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也有少数例外,这往往是开头一段交代背景,最后一段说说怎么办,社论常常这样写。懂得这些常识,有助于议论文的跳读。

阅读理解技巧之回读来源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篇10:《小时了了》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1、话语 告诉 长大 很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

3、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出言不逊、恃才傲物

4、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篇11:《小时了了》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篇1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阅读及翻译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阅读: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或注释: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

2.文言文 翻译

3.文言文翻译

4.活版文言文翻译

5.语文文言文翻译

6.《三峡》文言文翻译

7.威武不能屈文言文翻译

8.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9.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

10.拔苗助长文言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