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方式
“蕉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叙事方式,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叙事方式,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叙事作文的方式
第一种:开门见山
开篇直接写出你要写的这件事。这样的方式直截了当切入主题,让读者第一时间知道你要些什么。
比如:
1.周六,我们进行了一场羽毛球比赛。
2.在童年生活中,我做了一件很傻的事情,那就是“种钱”。
第二种:提问式
提问式,即开头现提出一个问题,再引出你要写的事。这样的方式可以是文章生动活泼,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特别难忘的童年趣事?在我五岁那年,我就做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2.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珠行万里”这个有趣的游戏呢?今天我们就玩了一次这个游戏,很有意思。
第三种:回忆式
回忆式,开篇通过回忆或者联想引入。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产生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举例:
1.时光荏苒,年华如水,转眼间,我已经是一个翩翩少年。许多事如过眼云烟,早已忘记,只有那件事,仍在我的内心深处,让我时常想起。
2.每当我看到角落里的羽毛球拍,我总会回忆起那次让我快乐无比的羽毛球赛。
篇2:小说的叙事特点和方式
小说叙述方式
1、小说的'叙述方式很灵活,有正叙,倒叙,穿插,意识流等。
2、叙述的角度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即以第一人称方式记叙,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感到亲切,感情真挚。
(2)他叙方式。即以第三人称方式记叙,令人感觉客观,夹叙夹议体裁不受拘束。特别是穿插历史过往的故事。
(3)交互方式。即客观叙述为主,其间某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整体运用更灵活。
篇3:叙事作文的十大方式
叙事作文的十大方式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7、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8、详叙法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9、略叙法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10、直接抒情法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篇4:《无问西东》电影心得:学会用叙事方式
叙事方式
整个电影采用了倒叙、插叙的方式,讲述发生在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最开始这四个故事是并列、平行的,直到每个故事的最后,才出现某个线索或者人物,将另外的故事串联起来。
电影开始呈现的是张果果的故事,讲述到中途,时间由近及远地展开其他故事,交代清楚每个故事的基本情节后,电影开始将四个故事由远到近,慢慢往回收,并且逐层解开故事间的关联,抽丝剥茧,环环相扣,最后回到现代张果果的故事,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整个电影就像环环相扣的链条,然后用主题将链条上的环串起来。因为这种特别的叙事方式,有些观众不太习惯,可能会觉得有点乱。现在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来理清下四个故事的情节和线索。
故事情节
1
1923年的北平,清华大学学生吴岭澜(陈楚生饰演),国文和英语都名列前茅,但物理却需要补考。当校长梅贻琦问及他为何要读实科的时候,吴岭澜回答说,最优秀的人都会选择实科。梅贻琦则跟他探讨了踏实和真实的问题——“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而不是真实。真实是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吴岭澜内心掀起波澜,于是离群索居,整日看书,思考何为真实,叩问人生的意义。
后来,1924年泰戈尔访华,曾在清华园演讲并做逗留,吴岭澜在人群中瞻仰了名人的风采,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那群人,其中有林徽因、徐志摩、梁启超等,他内心受到震动,这群人自信而笃定,让他意识到对自己真实、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不可耻,后来成为教授的他,机缘巧合下救了沈光耀,并启发了他。
2
接下来是第二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战火纷飞的1938年,富家子弟沈光耀(王力宏饰演),离家千里在西南联大求学,战火纷飞的年代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他被时代的浪潮携裹着,受到吴岭澜教授的点拨,并被小玩伴身中炮弹而亡的画面震撼,最后毅然投身空军,成为飞行员。
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他经常开着飞机去到难民村,空投食物给村里的孤儿,他每次都会都会开着飞机转圈圈,因此难民村的孤儿称他为晃晃叔叔。在这群孤儿里面,有个被大孩子抱着的小孩,他就是陈鹏——第三个故事的主角。
3
时间推移到1962年,陈鹏(黄晓明饰演)、王敏佳(章子怡饰演)以及李想(铁政饰演)三个人是中学同学,深受班主任许伯常喜爱。许伯常和师母刘淑芬的婚姻充斥着冷暴力和打骂,王敏佳不满师母欺负老师,和李想一起匿名写信给师母,为老师打抱不平,最后被师母揪出来,称其勾引她老公。王敏佳被彻查,还因为曾经撒谎跟毛主席合照,被视为反动派,被拉去游街示众被批斗,在师母的怂恿下,围观群众蜂拥而至,将王敏佳打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
一直深爱着王敏佳的陈鹏,火急火燎地赶到现场,抱着王敏佳的尸体痛哭,在准备埋葬王的时候,王敏佳被雨水浇醒,最后两人给王敏佳立了衣冠冢。李想曾参与写匿名信的事情,因想去支边而懦弱退缩, 对王敏佳的遭遇一直内疚自责,在王敏佳的坟前痛哭时,被陈鹏碰到,陈鹏告诫李想,“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以后的人好吧!”
4
备受良心折磨的李想,在支边的过程中,曾和另外一对夫妻被困在荒漠中,他把水和食物留给这对夫妻,独自寻找救援,最后自己牺牲,临死前嘴里念叨着,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他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而这对夫妻,就是第四个故事中张果果(张震饰演)的父母,张果果是某家广告公司的高管,处于工作业绩的考虑,曾救济过四胞胎。深陷职场斗争的他过得也并不开心,晚上经常睡不好觉。因清明节随同父母回家,给李想叔叔扫墓,知道了父母以及李想的故事,他固守本心,坚持善良,拒绝了其上司对头Robert的拉拢,并将四胞胎家属妥善安排好,还经常去看望四胞胎。
作者:Gloria
公众号:Gloria的焕新笔记
篇5:谢谢您,以这样的方式来爱我叙事作文
谢谢您,以这样的方式来爱我叙事作文
妈妈,您不爱我。九岁前,年幼无知的我总是那样认为。
那时,我对什么是“爱”懵懵懂懂,总希望别人宠着我,然而,您没有。更多的时候,您会严厉训斥我,对我做的每件事百般挑剔。看着其他孩子的妈妈常面带笑容地与孩子玩耍,我羡慕又妒嫉。真怀疑自己是从马路边捡来的,但我和妈妈近乎相似的脸已经说明了一切。
八岁,对于这个年龄段温存的记忆,有一件事我永远忘不了。
那是个周末,我偷跑去玩,以致到了周六晚上,不多的作业还有一半没有写完。妈妈下班回来问我作业写完没有。为了不挨骂,我撒了谎,想不到妈妈信以为真。周日,我有点事,晚上六点才回家,我鼓足勇气说明了真相,妈妈严肃地说:“不行,你贪玩不写作业还说谎,错上加错,你让老师训你吧。”
“可……可是,我……是班长呀!”
“我不管,去练琴!”
那时我也很倔,赖在地上打滚。
“好,你闹吧!今天就不许写作业!”妈妈跨过我,毫不留情地说。
胳膊拧不过大腿,那个寒冷的冬季,天没亮我就起床补作业,变成了“熊猫”。晚上,我彻夜难眠,想起妈妈天天逼我学习练琴,时时给我泼凉水,我越想越气,原来妈妈不爱我。
终于,我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那天我与妈妈一起回家,妈妈身边的同事夸我懂事自立,学习好。我以为妈妈会说一些不够好之类的.话,没想到妈妈笑着说:“是呀,我女儿很好,做事勤快,学习认真……”妈妈第一次这样滔滔不绝的夸我,甚至没注意到我表情瞬间的变化。原来妈妈很爱我!我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视线!
我想起妈妈常对我说的话:“一个女孩子如果把自己当成一朵花,永远有开败的时候。一个女孩子如果把自己当成大树,勇敢地面对生活,总有一天她会成为参天大树,能够为自己挡风遮雨。勇敢的人,不会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而是努力的付出,抓住生活给予的机会。爱她的方式最好是教会她如何生活。”妈妈,我想您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我明白了,爱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语言来装饰,真爱无言,大爱无声。
妈妈,谢谢您,以这样的方式来爱我。这种爱,我今生今世不会忘怀。
篇6:从叙事方式和死亡意象看《品质》的主题
从叙事方式和死亡意象看《品质》的主题
从叙事方式和死亡意象看《品质》的主题江苏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杨晓燕
阅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读者以生活常识比照作品中的事实,当二者不一致时,细究作者的动机,便能发现创作玄机。阅读《品质》,读者的生活常识或经验是:现实生活中,做生意的根本目的在于谋取利益,至少能维持生计。格斯拉兄弟在明知商业垄断将令自己失业破产的前提下,倾其所有,把仅有的资财和微弱的生命投入到无望的生产中,这种行为是违反经营本质的,把追求手艺品质置于生存基础之上,违反了人们所熟悉的生活逻辑。显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某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冲动和需求,这种需求强烈到非摆脱一切羁绊不可,甚至连生命都可以放弃;作者要探寻的是处于非理性层面的人的情感欲望,而非崇尚理性、强调责任和义务的职业道德。
从文本看,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明确交代了主角的动机或者说他渴望的东西――做世上最完美的靴子。格斯拉为顾客定做靴子时,有一个习惯动作和独白――手里拿或举着一张皮革,眼睛盯着皮革对顾客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他的视线似乎从来不会落在顾客身上,关心的永远是靴子,达到一种沉溺其中无以自拔的境界。对一个事物的迷恋达到这样的程度,超出了“职业道德”的范畴。
其次,从艺术创作的规范看,小说后半部分不可能表现人物的“职业道德”。艺术创作的规范是追求整体结构的统一性,局部不论有多么丰富复杂的变化,其归宿都是通向整体的和谐单一:否则将使作品内在结构发生断裂,产生皱褶和裂缝。卡西尔认为:“每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都具备一种深刻的结构同一性。我们不可能把这种统一性简单归结为两种不同的状态;做梦和大醉这样的状态完全是零散无序的。我们不能从无定形的东西中整合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①据此可推断,探索人物内心激流将是小说的整体诉求。
还有,小说作为虚构的文学样式,其主要功能在于揭示人的内心生活或者内在动机。“小说家能找到一条深入人物内心隐曲之处的秘密通道,这是历史学家、传记作家甚至心理分析家都无法找到的。”②探索人类幽深曲折的内心,始终是小说家们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格斯拉的故事向读者展现的是在英国的艺术之都――伦敦西区――开店的一个不善言辞的德国靴匠的心灵世界,那里萦回的是淋漓充沛的梦想和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梦想和激情、隐秘的内心世界,都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常态生活中不容易看见,因此也不容易表现。特别是当人物处于一种波澜不惊的生活状态时,内心火山岩浆一般的热情只能静静地深藏着,宁静的手工业时代锁住了一双双神奇靴子所保守的秘密。格斯拉对靴子的激情究竟有多高,在他生意兴隆或者平淡的时候,不一定看得透彻,因为情感处于表层状态;非得给他加点“压”才能逼出他最稳定最深厚的情感流。孙绍振教授在《论小说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中说:“情感的深层结构有相对的稳定性――唯有环境的变异、能力的变异,引起情感表层的瓦解,以暴露人物的情感深层――目的仍然是把他那隐藏得很深的情感,那个在无意识领域中沉睡着的‘自我,给揪出来示众。”③高尔斯华绥巧妙地利用社会环境这个“实验室”,通过对人物施行“高压”,让格斯拉遭遇大工业生产和商业垄断,被迫面临“鱼”和“熊掌”的艰难选择,要么抛开梦想,要么丢掉店铺(安身立命的根本);前者关联情感,后者涉及生存。
因此,文本中的社会环境成为考验人物的一种背景,而非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1929年瑞典诺贝尔文学评审委员会在颁奖现场谈道:“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与当时社会环境背景的对比,揭示出人类灵魂最深处隐秘的体验。”可见,社会环境并非如我们一贯认为的那样成为决定或影响人物命运走向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意义在于构筑一个背景,目的在衬托心灵的选择,甚至是心灵的冒险。因此,把小说归于社会悲剧,把格斯拉命运归于资本主义,商品垄断的结果,是不合适的;既没有与作品成功对话,也没有与作者成功对话。
写心灵的沉醉和冒险,小说主要运用了双线叙事方式和死亡意象,这是高尔斯华绥写作《品质》所采用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一、双线叙事,明暗交织
小说真正的叙事从垄断危机逼近格斯拉兄弟的店铺开始,叙事人一主一副,从两个角度观察和表现格斯拉。主叙事人“我”是顾客身份,在小说中担当重要情节的叙述者角色。其位置局限在一楼明亮的店堂内,即读者看得见的地方,在明处;(论文范文 )而副叙事人――“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立足点在格斯拉的工作室――黑洞洞的楼梯口以上的世界,这个位置是读者看不见的,在暗处。小说中,“我”的叙事安排在前,“年轻人”的叙事置于小说尾部。这样双线先后交替的叙事方式,制造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身不由己地走入小说主角的生活,关心他的命运,分担他的压力,希冀洞悉他的内心;然后在叙事的突然交替中,由明入暗,跃入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小说首先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展现“我”看到的情景――主角命运的大滑坡。短短两年内,店铺失去一间,兄长倏忽离世;又过一年,格斯拉生命之灯火熄灭大半,生意清冷萧条。在这样的艰难中,“我”眼中的格斯拉的行为与他支撑店铺的愿望却是背道而驰的:一方面,他意识到顾客不再关注靴子的结实,且靴子越结实生意越清淡,却把靴子做得比以前更结实,这使得生意更清淡;另一方面,他意识到支撑店铺的开销太大,却一如既往选择优质美丽的皮革,加速了自己的破产。
矛盾通过“我”的愧疚心理表现出来,每一次“我”到店铺都惴惴不安,因靴子耐穿没能照顾店铺生意而内疚。文中大量对话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你做的靴子好极啦!看,我在国外时差不多一直穿着这双靴子的;连一半也没有穿坏呀,是不是?”矛盾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叙事节奏随着高潮的临近变得越来越快,而故事的张力也越来越强:“我”与格斯拉见面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而他的境遇随之急转直下。最后,一张提前到来的账单把故事推至高潮。
此时,“我”的叙事戛然而止,“年轻人”的叙事登场。“黑洞洞的楼梯口”在文中是一个多义的表述,既是店铺照明的实写,更是幽暗不明的心灵世界的象征。“年轻人”揭开“黑洞洞的楼梯口”上面的生活,便是豁亮了靴匠难为人知的情感世界,而且从年轻人对靴匠的评价――“真是个怪人”――可看出这种情感的独特和深邃。
如果说,“我”的叙事作用在于蓄势,通过舒徐委婉的描叙,层层铺垫,步步推进,不断制造“压力”,积贮一种内在力量和行文情势,以待“山洪暴发”;那么,“年轻人”的叙事则起到引“蛟龙”出“幽谷”的作用。明暗交织的叙事,巧妙地揭示了不善言辞的德国靴匠隐秘的内心世界。正如大江泛波,奔涌不停的运动,为的是骤然托起久藏于无边黑暗中的一轮灿烂皎洁的明月。
二、创造死亡意象,传情叙事
艺术创作中,死亡是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有别于医学、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消逝的概念,主要表现艺术对死亡的诗意沉思和审美表现。它的深层意义在于:生命的肉体形式虽然可以消解,但精神存在可以获得审美信仰的永恒。“在它虚构的审美空间里,生命以无限的活力提供给欣赏者想象性的愉悦和审美沉醉。”④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意味着美、自由、超越。
格斯拉对靴子梦的永恒追随,内在不竭的创作冲动如熊熊炉火般燃烧不绝,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内在世界里,心灵飞扬着快乐着,且以自身为催化剂源源不断地激发制造更高形式的快乐;外在世界是容颜的钝化僵硬、生理体征的急剧蜕变,肉体仿佛被无形的监狱囚禁着:外在世界沉重的物理衰变衬托了内在世界永恒的执著迷恋。“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他经常断炊”,所有的享受都在艺术创造上。“断炊”是一个象征,意味着精神彻底摆脱肉体的枷锁,走向自由,获得解放。
死亡,是读者早就隐隐有所预料的`,但死亡的方式却让人充满了惊奇,格斯拉死于慢性饥饿,而非按照读者推理,死于山穷水尽、潦倒穷困。为追求手艺品质的完美而不顾一切,沉溺于激情与梦想无怨无悔,即使命运之墙崩塌、身心受痛创都无法改变这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的热度和强度令人想到“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痛快。
死亡意象的根本价值在于表达情感,在悲剧性艺术里,死亡是情感的巅峰状态,在临死的那一刻,人物奔向一个终极的信仰目标――爱、美、良知、智慧、意义等有价值的最高存在,肉体的消亡正是为了给不计代价、不怕失败的炽热情感留出宽广的舞台。
创造死亡意象,表达跨越现实藩篱的心灵自由,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艺术,从根本上说是精神产品,其价值的终极走向是“美”,而非“善”。格斯拉的死亡,从实用功利角度看,一点价值也没有,宣扬伦理道德的实用主义哲学不会将其纳入自己的领域;只有从审美角度去看,从情感逻辑出发,才能理解格斯拉的人性之美,感受到这种不可能的可能(为爱牺牲一切)的存在。从读者的角度看,能够感受到死亡意象之美,便获得了情感提升和审美观照的载体,从而得到净化灵魂的机会。
深度阅读文本,结合读者的生活经验和小说创作的规范,可以得出结论:格斯拉在靴子上寄托的不是赚钱维持生计的目的,也不是为大众服务的目的,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所能创造的难以想象的伟大艺术的幻想和激情。伟大的艺术品由于凝结了难以计数的才智、心力和热情,而呈现出超越一般的永恒的美。小说以“品质”为题,似乎想表达一个主题:即一切艺术的完美无瑕的品质,源自创造者匪夷所思的激情和幻想,这种情感汹涌激烈,不受严酷现实生活的制约,其高尚、珍贵、无私,是人类理想精神的代表。
“我们可以把艺术看作是道德真理的象征,一种在其感性形式下隐含着某种伦理意义的一个寓言,一种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在对艺术的道德解释和理论解释中,艺术都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价值。”⑤艺术的独特价值在于使人感动和感悟,象征和隐喻是其主要本质,也许促发了某些阅读者的伦理道德观念,但绝不能以之为工具解释艺术,语文课堂上口口传诵的“职业道德”主题论,从微观的文本细读角度既无法印证,在宏观的艺术哲学论上也遭遇排斥,可见,文学教育,不仅需要文本解读的三分功力,还需要具备对艺术规律的七分把握。
注释:
①⑤[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李琛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第127页。
②[英]乔・艾略特等,《小说的艺术》,张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③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④颜翔林,《死亡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叙事方式】相关文章:
1.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2.面试的方式
4.结算方式合同
5.合同纠纷解决方式
6.简历的方式
7.自我介绍游戏方式
8.自考学习方式
9.付款方式补充协议
10.上帝的思考方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