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西湖民间故事:金牛湖

西湖民间故事:金牛湖

2025-01-30 09:39: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ui125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西湖民间故事:金牛湖,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西湖民间故事:金牛湖,欢迎阅读分享。

西湖民间故事:金牛湖

篇1:西湖金牛湖的神话典故

关于西湖金牛湖的神话典故

关于西湖金牛湖的神话典故

从前,西湖是叫做金牛湖的。

西湖民间故事:金牛湖

那时候,这湖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水,沿着湖岸是黑油油的肥沃田地。周围的老百姓都在地里种着庄稼,用湖水来灌溉。稻穗儿长得沉,谷粒儿长得圆,象一串一串的珍珠,真叫人喜欢。农闲了,大家就到湖上打鱼捞虾。人们和睦相亲,过着安乐的日子。

在这湖底,住着一头金牛。只要天晴久了,湖水慢慢浅下去,湖里的金牛就会出现了:老远老远的就能看见它那金晃晃的背脊,昂起的牛头和翘起的双角,它嘴里吐出一口口清水,这样,湖水立刻又涨得满满的了。

有一年夏天,算起来已经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啦,直旱得湖底朝天,四周的田地都硬得象石头,缝裂得有几寸宽,嫩绿的秧苗都枯黄了。老百姓干渴得眼睛凹进去,浑身没劲。他们天天盼望有金牛出现。

这天早晨,大家正在湖边盼望,突然传来“哞”的一声,哈,果然看见金牛从湖底破水而出。它摇摇头,摆摆尾大口吐水,霎时间湖水又涨满起来。老百姓见了,个个喜得拍手叫好,流出了泪水,感激金牛。又见那头金牛抬起头闪着亮晶晶的眼睛,“哞”的一声,慢慢地,又没人湖中去了。

这样的情景很快就传开了。钱塘县官听到后,捧着肚子笑呵呵他说:“这真是件活宝贝呵,要是把它拿来献给皇帝一定能升官发财!”当下就吩咐手下人,赶紧去把金牛捉来。那些衙役、地保一个个都急匆匆地跑到湖边,抬头望望,眼前却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哪儿还有金牛呵?问问附近百姓,大家见是衙门里的人,不是说没见着,就是悄悄地避开啦。衙役们只得回报了县官。县官心里生气,拈着八字胡须,想啊想的,想出了一条绝办法。

他对手下人说:“既然金牛不见了,沉人湖底,那你们就把老百姓都叫去,把湖水车干。谁不去,就斩谁!”

住在湖边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被赶到湖边。他们在县官的威逼下,只得架起水车车湖水。车啊车的,一连车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大家精疲力竭,到了最后那一天,终于把湖水车干。果然,“金牛卧在湖底,它那身上的金光照得天明地亮。

县官走去看看,也被金光照得连眼睛都张不开,但他还吆喝着衙没们赶快下湖去抢金牛。说也奇怪,那金牛好象生了根似的,掀也掀不起,抬也抬不动。老百姓都暗暗打从心里高兴。

县官一看搬不动,就对百姓说:“谁能抬起金牛,赏白银三百两!”可是老百姓都站着不动,气呼呼地不睬他。县官见老百姓不理,就大声怒吼道:“今天若不把金牛抬起,就将你们统统杀头!”这县官的话则说完,只听那头金牛大叫了一声,真象晴天炸了个霹雳。但见飞沙走石,地动山摇,那县官吓得面如土色,双腿发软,心想逃走,可是一步也挪不动。这时,那金牛转着圆溜溜的眼睛,站了起来,又仰天长叫一声,从口中吐出一股白花花的大水,直冲县官、衙役,一下子把他们全都卷入巨浪中去啦。立刻,湖水又满了起来。

从此以后,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现了,湖水再也没干过。人们忘不了金牛,就在湖的旁边城墙上筑起了一座高高的城楼,天夭爬上城楼去盼望金牛。

这座城楼,就是后来的叫“涌金门”。

篇2:西湖民间故事精选

这一年,杭州大旱,西湖旁边大批农田龟裂,稻禾晒得象火烧过一样。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请求放西湖水,可那些官儿们都顾自寻欢作乐,一理也不理。

这一天,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来到衙门前,有的喊:“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再不放西湖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衙门里的太爷头昏颠倒,只好匆匆走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说:“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地方栖息啦!”老百姓说:“那么请问大老爷,鱼龙性命要紧,还是百姓性命要紧?”太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荷藕菱茭还活得成么?”老百姓说:“那么请问大老爷,荷藕菱茭为重,还是稻米为重?”太爷一时无话可答。

这辰光,人群中忽然有人高声说:“讲得对呀!讲得有理!”百姓们回过头去,只见那人五十开外,五绺长须,头戴方巾,身穿青衫,笑咪咪地站在那里。太爷一听更生气,冲着那人说:“啊,你说什么?嗯,原来是你在这里煽动……”

那人道:“对不起,我刚来。我说当官的嘛,难道不应该听听父老们的呼声么?”

听那人这么一说,太爷皱起眉头想一想,便问:“你是谁?--”

那人说:“我姓白,白居易就是我。”

太爷一听是白居易,赶忙三脚两步从台阶上滚下来,打躬作揖地说:“嗳呀,我当是谁,原来是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远迎,得罪得罪!请,快请到里面歇息。”

原来白居易新任命为杭州刺史,他为了察访民情,没穿官服就到衙门里来啦!

白居易一上任,第二天果然放了西湖水。百姓们望着碧绿碧绿的湖水,哗哗地流进自己的农田,都说:“白居易一来,我们农家有救了。”

白居易上任不久,就访问了附近农家。第二年,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造了一座石涵闸,把湖水蓄得满满的。他又恐怕后来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跟农家的利害关系,还亲自写了篇《钱塘湖闸记》,刻在石碑上,详细地记载了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百姓们都围着来看这块石碑。当看到上面写着放一寸湖水能灌溉多少顷农田的水量时,大家都为白居易深知百姓痛苦和精密设计的水利工程而感动,纷纷要为白居易向朝廷请功。白居易曾咏诗道:

“……

税重多贫户,

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

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对这西湖水管理得可严白啦!有一次,白居易在湖上观赏风景,看到湖南岸的一处湖面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台楼阁。白居易就查问是哪一家造的。当差的查明后,回禀说:“这是衙内二爷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园哩!”白居易就把二爷的老丈人传来,说:“西湖是大家的,你一个人怎么好占用呢?现在罚你开葑田一百亩。”那位二爷的老丈人晓得刺史说一不二,只好雇了一批人,挖了一百亩湖泥。

有一次,白居易从灵隐道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砍了两株树,背回来当柴烧。白居易就对那人说:“山上的树砍光了,泥沙就流到西湖里去啦!罚你补种十株树!”那人只好到山上去补种了十株树。

从此,再没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树了。

白居易不但热爱杭州百姓,对西湖更酷爱成癖。他每当政事稍有空闲,常去白沙堤、孤山一带细细玩赏。淡荡的烟波,轻拂的堤柳,大大助长了他的诗兴。因而他在杭州三年,写下了许多着名的山水诗。

西湖的景色,经他的笔墨一点染,在人们眼里,就显得更加美丽可爱了。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扶醉归来,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勃勃,当即吟成了一首七律《钱塘湖春行》,诗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辰光,有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说:“我刚才做了一首诗,吟给你听听,你看好不好?”于是就把这诗吟了一遍。老婆婆听了说:“这诗好啊!不过白沙堤不只你一个人所爱,我们杭州人都爱这堤呢。你不如把‘我’字改成‘最’字吧,这样,就吟出了许多许多人的心思了。”

白居易一听喜得跳起来,连连说:“老婆婆,你说得对,改得好,真要谢谢你了!”

后来,老婆婆一打听,这人就是白居易,逢人就讲:“白居易的诗,我也改过,而且还谢过我哩!”一时杭州人传为美谈。

白居易在杭州三年,发动百姓兴筑湖堤,把西湖整治得水绿山青,湖水蓄放便利,大批农田受益,地方上渐渐富庶起来。皇帝知道了白居易的功绩,就把他调到京城里去。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的消息传到百姓的耳朵里,大家心里很难过。

他们打听好白居易离开的日子,纷纷提了酒壶,托了糕点,到西湖边来送别。

百姓们在西湖边等啊等啊,没有听到开锣喝道的声音;等啊等啊,没有看到抬着大箱小箱的行列。过了一歇,只见白居易骑着一匹白马,从天竺山缓缓而来,当差的抬着两片天竺石在后面跟随着。

白居易一路走来,一路与百姓们话别。百姓们拦住白居易,人人泣不成声。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动。当即在马上吟咏道:

“三年为刺史,

饮冰复食檗;

唯向天竺山,

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

无乃伤清白?”

百姓们一直把白居易送到运河边的船码头,才依依惜别。

船离开杭州,一路上,白居易只是一个人坐在船头不言不语,闷闷不乐。随行当差见他从早到晚一口酒也不喝,一句诗也不做,好奇地问道:“大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虽然快活,却是外官;现在到京城里去做官是一件美差,为啥却整天皱着眉头呢?”

白居易说:“你们不知道,我有病啊!”

当差的说:“你吃得下饭,睡得熟觉,不象有病的样子,到底犯了什么病呢?”

白居易说:“你们要问我的病,却是相思不是愁。我是在思念南北两峰,西湖一水啊!”

当差的听了大笑道:“这个相思病,害得可新奇哩!”

白居易自己也笑起来说:“是啊!‘但闻山水癖,不见说相思;既说相思苦,西湖美可知!’”

这时侯,白居易坐的船快要出浙江边境了,要打发杭州来的船回去。因为他恋恋不舍西湖,就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叫船老大带回去贴在西湖断桥亭上。这首诗道:

“自别钱塘山水后,

不多饮酒懒吟诗;

须将此意凭回掉,

报与西湖风月知。”

白居易去后,杭州的百姓都怀念他,亲切地称他为“白舍人”。

有的人画了他的像,供在家里;有的人把他的诗抄写了贴在墙上。……

白居易在西湖修的这条堤,已经淹没了,但是千百年来,杭州人一直把那条连接断桥和孤山的“白沙堤”,叫成为“白公堤”,后来改称“白堤”,以纪念这位为杭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的大诗人。

篇3:西湖民间故事精选

紫云洞,雾蒙蒙,洞里住着一头作恶多端的老黄龙。老黄龙年纪老啦,整天瞌睡懵懂地躲在洞里睡大觉,动都懒得动。

紫云洞里还有一头小黄龙。小黄龙没爹没娘,从小就给老黄龙做奴仆。老黄龙只怕小黄龙逃走,从来不肯让他走出洞口一步;就是困觉的时侯,也用一只龙爪抓住小黄龙的脖子。

有一回,老黄龙困着啦,困得很熟很熟。小黄龙轻轻地从老黄龙的龙爪里滑出来,跑到洞口,龙尾一甩,洞口罩着的紫云便散开了。

他走出洞外,看见那青青的山,蓝蓝的水,绿油油的庄稼,红艳艳的花朵,心里快活极了,便在地上打个滚,马上就变成一位年纪轻轻的小后生。小黄龙看看自己赤裸裸的身体,背上还留着鳞片,便随手扯来两朵紫云,吹口气,变出一套紫色衣裤,穿在身上。

小黄龙走下山坡,看见有个放牛娃坐在地上哭,就问:“小弟弟,你为啥哭呀?”

放牛娃用手背揩揩眼泪说:“我丢失财主二爷一头牛,刚才他逼我赔,我没有牛呵!”

小黄龙说:“没有牛就算了吧,哭它做啥呢?”

放牛娃说:“财主二爷说过,三天里赔不出牛,他要用棒儿打死我!”

小黄龙听了,眨眨眼睛想了想,说道:“小弟弟不要哭啦,我替你赔牛吧!”

放牛娃摸摸头皮,舒口气,跟着小黄龙走啦。

小黄龙领着放牛娃,走进林子,看见有个老头儿坐在树下哭,就间:“老伯伯,你为啥哭呀?”

老头儿干咳了两声,说:“我少了财主二爷两担租,刚才他逼我缴租,我没有谷!”

小黄龙说:“没有谷就算了吧,哭它做啥呢?”

老头儿说:“财主二爷说过,三天里缴不齐租,他要抓我去坐牢!”

小黄龙听了,眨眨眼睛想了想,说道:“老伯伯勿用愁,我替你缴租吧!”

老头儿敲敲背脊,舒口气,也跟着小黄龙走啦。

小黄龙领着放牛娃、老头儿走过石路,看见有个老婆婆坐在屋前哭,就间:“老大妈,你为啥哭呀?”

老婆婆擤把鼻涕,说:“我欠下财主二爷三笔帐,刚才他逼我还债,我没有钱!”

小黄龙说:“没有钱就算了吧,哭它做啥呢?”

老婆婆说:“财主二爷说过,三天里还不清债,他要拆我的房子!”

小黄龙听了,眨眨眼睛想了想,说道:“老大妈别伤心,我替你还债吧!”

老婆婆掸掸衣裳,舒口气,也跟着小黄龙走啦。

走呀,走呀,他们走到财主二爷家门口。

老婆婆见小黄龙两手空空的,就问:“财主二爷要钱的呀,你没有带钱来,拿什么替我还帐呢?”

老头儿见小黄龙两手空空的,就问:“财主二爷要谷的呀,你没有挑谷来,拿什么替我缴租呢?”

放牛娃见小黄龙两手空空的,就问:“财主二爷要牛的呀,你没有牵牛来,拿什么替我赔牛呢?”

小黄龙说:“老伯伯,老大妈,小弟弟,我先问你们:财主二爷顶喜欢的是什么?”

老头儿、老太婆、放牛娃一齐回答:“财主二爷顶喜欢金子,顶喜欢元宝!”

小黄龙在脚髁头上一拍,说道:“对了,对了,我有金子。就拿金子缴租,就拿金子还帐,就拿金子赔牛。不好么?”说着,暗地里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裳里,一揭,从身上揭下一片金鳞片;再一揭,又揭下一片金鳞片……老话说,“龙怕揭鳞”。小黄龙揭自己的鳞,该有多么痛呀!但他咬紧牙关忍住痛,把一身金鳞片全揭下来,分给老头儿、老婆婆和放牛娃。

他们一齐走进财主二爷家里。财主二爷见了大声直嚷:“喂,放牛娃,还我的牛来!喂,老头儿,还我的租来!喂,老太婆,还我的钱来!”

老头儿把金鳞片给财主二爷抵了租;老婆婆把金鳞片给财主二爷顶了债;放牛娃把金鳞片给财主二爷赔了牛。

财主二爷捧着一兜子金鳞片,皱起眉头直嘀咕:“金片好呵,金片亮呢,可惜零零碎碎不象个样子!”

小黄龙插嘴说:“财主二爷呀,你在厅堂上升起个火苗苗,把金片熔了,铸成一个大得抬不出门的元宝不好么?”

财主二爷一听,对呀,笑得满脸起疙瘩,眼睛眯成一丝缝,嘴巴咧到耳朵旁。

小黄龙一班人,走出了财主二爷大门。小黄龙眨眨眼睛想了想,就朝老头儿说:“老伯伯,我认你做亲爷吧!”老头儿捋捋胡须,笑呵呵地答应了。

小黄龙又向老婆婆说:“老大妈,我认你做亲娘吧!”老婆婆瘪瘪嘴,乐呵呵地也答应了。

小黄龙回过气身来,摸摸放牛娃的头,亲热地说:“小弟弟,你认我做哥哥吧!”

放牛娃高兴得一下蹦起来,紧紧搂住小黄龙的脖子不放。

从此,老头儿、老婆婆、放牛娃和小黄龙合做一家。小黄龙跟老头儿学种庄稼,只锄旱地,不耕水田;小黄龙帮老婆婆做杂活,只肯劈柴,不愿挑水;小黄龙和放牛娃去放牛,只走桥上,不下溪滩,三

人都觉得很奇怪,却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了什么事。

财主二爷自从得了那些金鳞片,整整发了三天呆,想了三天。到第四天,他叫家人烧旺一只大火炉,摆在客厅上,想把金鳞片熔化了,铸成一只大元宝。他又摆下酒席,把有钱有势的亲戚朋友都请来,要当着大家的面夸夸富。

哪知金鳞片一倒进火炉里,只听“呼”的一声,火苗蹿起三丈三尺高,马上烧着了正梁大柱。一眨眼工夫,就把财主二爷家的房屋烧成一片平地!原来小黄龙是头火龙,他身上的鳞片就是“火龙鳞”。

火龙鳞碰着了火,烧起来是没有法子扑灭的。

财主二爷家着了火,烧得烟雾弥漫,浓烟一团一团直往天上冒。

飘呀,飘呀,一直飘过三座山头,飘入紫云洞。烟火味儿钻进老黄龙的鼻孔里。老黄龙觉得鼻孔里痒痒的,就打了个喷嚏;它打个喷嚏不要紧,只见火焰“呼”的一下子,从紫云洞里冲出来,把三里路内的树木庄稼烧得精光精光。

老黄龙一打喷嚏就醒转来了,它吸吸鼻子,闻闻味儿,觉得有点不对头,忙喊小黄龙,可是黑黝黝的洞里连小黄龙的影子也没啦。老黄龙气得要命,急忙钻出洞来寻找。

老黄龙飞腾在空中,东张张,西望望,飞过一座山头又飞过一座山头,一直飞到正在着火的财主二爷家的上空。它仔细看看,说道:“啊呀,啊呀,这是财主二爷家的房子呀!财主二爷每年逢时逢节都拿三牲福礼供我吃喝,我每次出来吐火都不烧他家房子的,怎么今天会自己烧起来了呢?”它又仔细嗅嗅,嚷道:“这是‘火龙鳞’着火的气味呀,一定是小黄龙干的好事:我要寻着他,把他咬死!”

老黄龙在天上飞来飞去,始终寻不到小黄龙。它恨煞啦,“呼哧呼哧”地不住喘气,鼻孔、嘴巴里呼呼地喷出火焰,把杭州城里城外方圆几十里的地方烧成一片火海。

粮食烧了,没有吃的;衣裳烧了,没有穿的;房屋烧了,没有住的,这样的日子叫人怎么过下去呀!小黄龙知道这是老黄龙作的恶。

他眨了好半天眼睛,又闷着头想了一个下午,终于鼓起勇气,对村里的人们说:“乡亲们呐,火龙太凶恶啦,火龙太作孽啦,大家齐心合力去降伏它吧!”

大家听了都说:“火龙是神,怎样能降伏它呢?”

小黄龙说:“土克水,水克火,火龙怕水,大家到西湖里把水挑来,我领你们去寻火龙!”

这个主意一说出,就象一阵风刮过,前后左右三百六十村都飘遍啦,人人都知道了。当天晚上,人们扛的扛,抬的抬,挑的挑,一霎时把个西湖里的水全汲干了。大家紧紧跟着小黄龙,碰碰撞撞地往紫云洞上拥去。

这时侯,老黄龙因飞得困乏了,正在洞里睡大觉,外面的动静它一点也不知道。人们爬上山坡,只见一片雾蒙蒙的,寻来寻去也寻不到紫云洞的洞口,小黄龙双手对着云雾一挥,罩在洞口的紫云便散开了。大家急忙往洞里倒水,浇呀,泼呀,水“哗啦哗啦”往紫云洞里灌进去,一会儿就漫到洞口。老黄龙被泡在水里,过一会就死啦。

大家七手八脚往洞里浇水,人人都溅得稀湿,也溅了小黄龙满身水珠儿。小黄龙只觉头昏脑胀,身子发软,站立不住,当老头儿、老婆婆、放牛娃急忙赶去搀扶时,只见他头上露角,手脚变爪,现出了原形,“骨碌碌”滚下山坡,在山脚下死了。老头儿他们这才明白:那年轻的小后生,原来是头火龙变化的。

除掉了老黄龙,全城的火熄了。但是小黄龙为大家送了性命,真叫人难过呀!于是三百六十村的人一齐集拢来,把小黄龙埋在山坡下。

人们一面铲泥土,一面掉眼泪。铲呀铲呀,埋呀埋呀,小黄龙被埋在泥土里,筑起一座高高的坟堆。成千上万人掉下的泪珠儿,透过厚厚的泥土,渗进小黄龙的心窝里,他心窝里装不下啦,就从嘴巴往外面溢出来。渐渐地,坟堆裂开一个小口,从小口里挂下一条小瀑布,“哗哗哗”流着清水,终年不断。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黄龙,就在那小瀑布上塑了一个龙头,让水从龙嘴巴里流出来;还把埋着小黄龙坟的那个洞口,叫做“黄龙洞”。

篇4:西湖民间故事精选

很古很古的时候,在天河东边的石窟里,住着一条雪白闪亮的玉龙;在天河西边的大树林里,住着一只彩色绚烂的金凤。

玉龙和金凤是两邻居,每天早晨,它们一个钻出石窟,一个飞出树林,总要打个照面才分开来,然后忙着各自的事儿去了。有一天,它俩一个在天空中飞,一个在天河里游,飞呀,游呀,不知不觉就来到一座仙岛上。在岛上,它们发现一块亮闪闪的石头,金凤很喜欢,就对玉龙说:“玉龙玉龙,你看这块石头多好看呀!”

玉龙也很喜欢,就对金凤说:“金凤金凤,我们来把它琢磨成一颗珠子吧!”

金凤点头答应,它俩就动工了。玉龙用爪子扒,金凤用嘴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过去了,它俩真的把这块亮闪闪的石头琢磨成一颗滚圆滚圆的珠子。金凤高兴地飞到仙山上含来许多露珠儿,滴到珠子上;玉龙快活地游到天河里吸来许多清水,喷到珠子上。滴呀,喷呀,滴呀,喷呀,……慢慢地这颗珠子就变得明光闪亮的啦。

从此以后,玉龙喜欢金凤,金凤也喜欢玉龙;玉龙和金凤都喜欢它们的明珠。玉龙不愿回到天河东边的那个石窟里去了,金凤也不愿回到天河西边的那座树林去了,它俩就住在天河当中的仙岛上,日夜守护着自己的明珠。

这颗明珠真是一颗宝珠呵,珠光照到哪里,那里就树木常青,百花齐开,山明水秀,五谷丰登。

这天,王母娘娘走出宫门,一下见到这颗宝光闪耀的明珠,心里爱慕极啦。到半夜辰光,她就派一个天兵,乘玉龙和金凤睡熟的时侯,悄悄地把这颗明珠偷走了。王母娘娘得到明珠,喜欢得不得了,连看也舍不得给人家看一看,就赶忙藏到仙宫里头,一道又一道地关起九重门,锁上九道锁。

玉龙和金凤一觉醒来,发觉明珠不见啦,多么着急呀!东寻寻,西找找,玉龙找遍了天河底下的每一个石窟,没有找到;金凤寻遍了仙山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有寻着。它俩伤心极了,可还是日日夜夜地到处寻找,一心想把心爱的明珠找回来。

王母娘娘生日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神仙都赶到仙宫来祝寿。王母娘娘摆下盛大的“蟠桃会”来宴请众神仙。神仙们喝着美酒,吃着蟠桃,齐声祝贺王母娘娘:“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王母娘娘见了这样,一时高兴,就对众神仙说:“各位仙长,我请大家看一颗珍贵的明珠,这真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的宝珠啊!”

说着,她就从衣带上解下九把钥匙,打开九道锁,走进九重门,到仙宫里面取出了那颗明珠,放在金盘里捧到厅堂中间。这颗明珠儿果真亮晶晶,光闪闪的,神仙们看了,都满口啧啧叫好。

这时,玉龙和金凤正在到处寻找它们的明珠呢。金凤突然发现了明珠放出的毫光,就忙着叫玉龙道:“玉龙玉龙,快来看,快来看,那不是我们的明珠放出来的毫光吗?”

玉龙从天河里钻出头来,看了一看,说道:“是呀,这一定是我们的那颗明珠了,快,快去把它找回来!”

玉龙和金凤立刻依着明珠的亮光找去,一直找到王母娘娘的仙宫里,那些神仙们正在伸头探脑围着明珠叫好呢。玉龙走上前去说道:“这颗明珠是我们的!”金凤跟着也说:“这颗明珠是我们的!”

王母娘娘一听火啦,冲着玉龙、金凤张口就骂:“胡说我是玉皇大帝的亲娘,天上的宝贝都该是我的!”

玉龙、金风一听来了气,一齐向王母娘娘说:“这颗明珠不是天上生的,也不是地下长的,是我俩辛辛苦苦,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琢磨出来的!”

王母娘娘听了,又羞又恼,伸手护住放着明珠的金盘,大声喝叫天兵天将快把玉龙和金凤赶出去。金凤见王母娘娘不讲理,扑过去就抢明珠;玉龙见王母娘娘不讲理,也冲过去抢明珠。三双手都抓住金盘,谁也不肯放松。你拉我扯,金盘一摇晃,明珠就“骨碌碌”滚下来,滚到阶沿边,从天上跌落地下去了。

玉龙和金凤见明珠往下掉,怕摔破了,急忙翻身跟下来保护。玉龙飞着,金凤舞着,它俩一忽儿在前,一忽儿在后,一忽儿在左,一忽儿在右,保护着这颗明珠,慢慢地慢慢地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这颗明珠一落地,立刻变成了晶莹碧透的西湖。玉龙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化成为一座雄伟的玉龙山来守护它;金凤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化成为一座青翠的凤凰山来守护它。

从此,凤凰山和玉龙山就静静地伏在西湖的旁边。直到现在,杭州还流传着这样两句古老的歌谣:

“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

篇5:西湖民间故事精选

古时候,有一个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聪明又美丽,不但会绣花剪凤,还喜欢写字读书。她长到十五六岁了,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学馆里去读书。

可是,那时候是不让女孩子外出读书的,怎么办呢?英台和丫环商量出一个好主意:假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去求学。于是祝英台打扮成一个公子模样,丫环打扮成书童,俩人互相看了看,还挺像的,不禁高兴地笑起来。

祝英台的父亲正在厅堂里喝茶,忽然看见一个书童领着一位公子进来向他行礼,他慌忙起身答礼让座,还请问公子尊姓大名。祝英台一看连父亲也瞒过了,别提多高兴了。她于是卸装露出真相,使父亲大为惊讶,嗔怪女儿调皮没有规矩。祝英台趁机向父亲说了要外出求学的想法。父亲说:“自古以来哪有女子外出求学的?即使是假扮成男的,在外生活也有许多不方便。”可是祝英台坚决要去,父亲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了。

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样子十分英俊潇洒,丫环扮作书童挑着书箱,离开家求学去了。她们走了一程,觉着热了,就来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这时,路上走来一个书生和一个书童,也到亭子来歇脚。他们互相问候,祝英台才知道这位书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学馆求学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在亭子里就结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两岁,于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高高兴兴一同上路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来到学馆,拜见了老师。老师见到这两位聪明英俊的少年来求学,很是高兴。

老师把他俩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上学习。梁山伯对祝英台像对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十分关心爱护,两个人从早到晚在一起,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一个房间,祝英台为了不让梁山伯发现她是女的,她就把两个书箱隔在俩人的床位中间,书箱上还放上满满一盆水,她告诉梁山伯睡觉时要老实,要是乱滚乱动,把盆里的水弄洒了,她可要告诉老师重重地罚他。所以梁山伯总是规规矩矩,从不乱动,一直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

可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的事,早被细心的师娘看出来了。师娘把祝英台叫到跟前,说破了她的真相,祝英台要求师娘保守秘密,师娘答应了,并对这个聪明的女孩子就更加细心关照了。祝英台有什么难处和心事,也都来对师娘讲。

时间一晃三年。一天,祝英台接到家信,说她的父亲病了,要她赶紧回去。祝英台向老师请了假,又来找师娘,说她和梁山伯同学三年,梁山伯为人诚恳热情,学习勤奋,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她把一个玉扇坠儿交给师娘,托师娘作媒,等她走后,为她向梁山伯提亲。

祝英台将启程回家的时候,梁山伯一定要亲自送她。他二人一路上相依相随,总是不愿意分手。祝英台要向梁山伯表露自己的爱情,又不便直说,只好打着许多比方来启发梁山伯。

他们看到河里有一对鹅,祝英台就唱道:

前面来到一条河,河里游着一对鹅,公鹅就在前面游,母鹅后面叫哥哥。

老实厚道的梁山伯没有听懂她的意思,继续往前走。祝英台又唱了好几首比喻男女爱情的歌,梁山伯还是没有明白。祝英台开玩笑说:“你真是一只呆头鹅!”

祝英台又指着池塘里的一对鸳鸯唱道:

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英台若是红妆女,梁兄啊,你愿不愿意“配鸳鸯”?

梁山伯叹了一口气说:“可惜你不是女红妆啊!”

祝英台见梁山伯还是不明白,便说:“我家有个九妹,我和她是双胞胎,长得和我一模一样,我愿做媒,让九妹和你结为夫妻,你愿意吗?”梁山伯本来很爱祝英台的才貌,一听说九妹和她生得一模一样,就高兴地答应了。

他们相送了十八里,来到江边,二人才恋恋不舍地分手了。临别的时候,祝英台和梁山伯约定在七月七日到祝家相亲。梁山伯远远望着江对岸祝英台的身影越来越远,渐渐地看不见了。

祝英台回到家里,父亲的病早就好了,他让祝英台换成女孩子的装束,不让她再外出读书了。这时恰巧有一家姓马的大财主来求亲,父亲就把祝英台许配给马家的儿子。祝英台坚决不答应这门亲事,她对父亲说她已爱上了梁山伯,并且托了师娘作媒。可是父亲反对说:“从来儿女的婚姻都是由父母作主的,女孩子自己在外面找男人,像什么话?”硬要祝英台嫁给马家。

自从那天梁山伯送别祝英台后,回到学馆,继续用心读书,竟把七月七日去祝家提亲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师娘拿着玉扇坠儿来,说明祝英台托她提亲的事,梁山伯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她说的九妹就是祝英台自己啊!梁山伯立刻向老师请了假,赶到祝家去和祝英台会面。

梁山伯来到英台家里,看见祝英台完全恢复了女子打扮,显得更加美丽可爱。他说出师娘为他们提亲的事,哪知祝英台一听这话就大哭起来,她说:“梁兄啊,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呀?我父亲已经硬逼着把我许配给马家了!”梁山伯一听,又是吃惊,又是难过,心都碎了。俩人就抱头痛哭起来,他们互相发誓,无论谁也不能破坏他们之间深厚的爱情,两个人要永远在一起。他们的哭声被祝英台的父亲听见了,祝员外怒气冲冲地跑上楼来,把梁山伯赶出家门,将祝英台严加看管起来。

梁山伯回到家里,伤心极了,他想念祝英台,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就病倒了,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死了。临死之前,他告诉家里的人,他死后要把他埋在从祝家通往马家去的路边。

马家迎亲的日子到了,花轿抬到祝家门口,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可是祝英台却哭哭啼啼,怎么也不愿意上轿。在她父亲命令之下,许多人推推拉拉, 硬把祝英台推进轿子抬走了。

花轿抬到半路上,忽然来了一阵大风,吹得抬轿人走不动了。这时丫环告诉祝英台,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坟墓。祝英台不顾别人的阻拦,走出轿来,一定要到梁山伯的墓前去祭悼。

祝英台来到梁山伯的墓前,放声大哭,痛不欲生,全身扑到坟上。霎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坟墓忽然裂开一条大缝,祝英台喊着梁山伯的名字,一下子就跳进坟里去了。

一会儿,雨停了,云开了,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只见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上飞起来,绕着坟头翩翩起舞。人们都说,这对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至今人们还把这种黑花纹、翠绿斑点、尾翼上有两根长长飘带的大蛱蝶,叫做梁山伯祝英台呢。

篇6:《西湖民间故事》

《西湖民间故事》 -作文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西湖民间故事,

《西湖民间故事》

。西湖民间故事有49篇文章、220页是郭沫若精心打造的一本书。

在这本书中,很多文章让我特别记忆犹新,让我仿佛回到以前的那个年代。在西湖曾经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水漫金山是当中的代表作,法海是一只贼心不改、横行霸道的乌龟,偷取了如来佛的'三件宝贝,害死了金山寺的老方丈,自己做起方丈来了。法海嫌金山寺香火不旺盛,便施展妖术让百姓染上瘟疫,这样人们就会到金山寺来许愿,

作文

许仙、白娘子、小青看到百姓得的瘟疫,就开了一家“保和堂”的一家药店,让百姓可以免费使用“辟瘟丹“、”驱疫散“等药物。使瘟疫规模不在扩大,百姓的病情得 到好转。他们的救死扶伤、慈悲为本、乐于助人得到百姓的尊重。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比如那些山区和灾区的孩子们,还有社会上的那些孤寡老人。在此我代表我个人呼吁我们有能力的人都能够站出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也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

【西湖民间故事:金牛湖】相关文章:

1.金牛湖游记散文

2.游金牛湖500字作文

3.西湖民间故事四年级学生读书笔记

4.金牛贺岁对联

5.俄罗斯民间故事

6.民间故事英语版

7.陕北民间故事

8.东北民间故事

9.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10.优秀民间故事

下载word文档
《西湖民间故事:金牛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