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论文
“哗啦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论文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论文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了三部。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华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二、结束部
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三、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楼台会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恸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四、再现部
化蝶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篇2: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论文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论文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了三部。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华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二、结束部
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三、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楼台会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恸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四、再现部
化蝶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篇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教学反思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教学反思
本周的教学内容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分析主部,即草桥结拜。
上课前我先播放音乐《梁祝》,让学生在音乐中走进教师。导入时我提了个问题(刚才播放的音乐节选自哪部作品?)在点出课题后,我开门见山的简介了小提琴协奏曲及奏鸣曲式的概念,接着分析了第一部分主部。
整节课都在我我的计划中顺利地结束了。
可后我听了陈老师的分析,对这节课做了反思,这一节课一直在顺着我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整堂课的教学计划是完成了,但我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得整节课成了一言堂模式,这是我《新课程标准》学习得不够深不够透彻的缘故。《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一亲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我对此课作了以下修改:在导入时改问“我们刚才所听的`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乐器?”学生答完后再听一遍问“除主奏乐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乐器了?”由此引出“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再向外引申出“钢琴协奏曲”等等的概念。“奏鸣曲式”这一概念由于其理论性十分地强,因此把它放在第二课时,在“英台抗婚”、“化蝶”这两大部分欣赏完之后再介绍,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涉及到的“主部”、“展开部”等字眼都用“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来替代。
在完整欣赏“草桥结拜”前,又增加了主题音乐的学唱,由于有的学生会哼唱主旋律,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强烈。然后在分段欣赏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分析了音乐的重要情绪及使用的主奏乐器等等。
经过这一修改,在第二个班上时课堂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篇4: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篇5:梁山伯与祝英台
篇6:梁山伯与祝英台
古时候,常州有个奇女子名叫祝英台。她自小喜欢读书作文,听说余杭地方文风最盛,就想前往游学。她的哥哥嫂子劝她:“你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儿家,外出游学,难道不怕被人笑话?”祝英台却自有主张,扮作男子模样,哥嫂竟辨认不出,只好随她去了。
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余杭求学,同窗有个叫梁山伯的,是苏州人,为人很真诚正派,和祝英台互相尊重,结为兄弟。他们白天一起吃饭,夜晚一起睡觉,但同窗三年,祝英台都衣不解带,梁山伯有时也有疑问,但都被祝英台用话搪塞过去了。
三年之后,学业期满。梁祝二人感情深重。梁山伯就一路送祝英台回家。相送路上,祝英台几次暗示自己是个女子,并愿以身相许,无奈梁山伯是个书呆子,竟然悟不出其中道理,反怪祝英台尽说疯话。临别时,祝英台向梁山伯托言介绍给妹妹做媒,梁山伯欣然允诺,祝英台请他来提亲。
梁山伯和祝英台分手后回到家中,因家中事情耽搁没有马上去祝家庄提亲。而祝英台的兄嫂已将祝英台许配给富家子弟马文才,约定来年二月娶亲。祝英台原想梁山伯速来就可以挑明,但久等不至,又恐哥嫂疑心,不敢推阻。
待梁山伯来到祝家庄,丫环请梁山伯到中堂相见时,祝英台已是女儿装扮了。梁山伯大惊才知道祝英台原是女扮男装,自己竟未能认出,真是愚蠢到家了。谈及婚姻的事情,祝英台只哭诉已许配马家。祝英台禀告兄嫂愿意嫁给梁山伯,兄嫂因两家贫富悬殊,又先许配马家为由不答应。
梁山伯泪别回家后,自恨来晚,后悔不两家贫富悬殊,又先许配马家为由不答应。梁山伯泪别回家后,自恨来晚,后悔不及,想到三年同窗的情谊,十八里相送的境况,就得了相思之病,病一天重似一天,到年底抑郁而亡,葬在与祝英台分手之处。
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病故的消息,非常悲痛。想不从马家的婚事,兄嫂又不同意。第二年年初,马家迎亲的人到了,祝英台被抬进了花轿。迎亲队伍经过梁山伯墓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人马都走不动了。
祝英台来到梁山伯墓前,大哭不止。忽然一声响雷,墓地裂开一缝。祝英台一下子跳下去陷入墓中,随行的人急忙拉她也没拉住。裂口马上又合上,天气也晴朗了。只见墓前飞舞着两只蝴蝶,你追我逐地飘飘而去。人们这才知道这两人生为兄弟,死为夫妻。这蝴蝶就是二人的精灵变化的。
篇7: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
几个通宵,《梁山伯与祝英台》看完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凄美的传说,流传了不知多少载,可是依然让人津津乐道――山伯的痴情,英台的执着――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从月老庙相遇,注定他们俩之间要发生感情,憨憨的山伯第一次与英台相遇便让她对这个“书呆子”有了好感。在赶往尼山书院求学的船上,他们俩重逢,简单的交谈,让他们彼此了解了各自真诚的心,“结义”便成立他们爱情的前提。
尼山书院的悲欢离合让英台已经认定了自己一生的依靠,而山伯对英台的感情,有时候也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兄弟情谊,虽然山伯始终不愿也不敢承认。从英台换回女装到青楼去救谷心莲,山伯弹琴,英台起舞,山伯始终不敢正视那刻的英台,他那慌乱的眼神正显示着他内心的慌乱,为摆脱马文才的追赶,他们藏到良玉的床上,而良玉一坐的冲力,让英台第一次吻了山伯的脸,以致晚上他们辗转反侧;到山伯送英台时遇大雨在农户家过夜,偏偏剩的两件干衣服竟是农户的儿子和儿媳的新婚红衣,山伯想起了儿时过家家的游戏,当他挑起盖在英台头上的红盖头时,英台的娇美让山伯再次心慌意乱;再到当山伯知道英台临走时写的诗是送给他的,并且知道英台已经把他当成自己一生的依靠,他并没有因为英台是女的而感到惊讶,相反,他是那么欣喜若狂。他们的感情,在山伯的心中才由“兄弟情”上升到“儿女情”。
整部戏并不是在一种悲凉的氛围中进行的,相反,里面不乏搞笑的元素,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有,其他人物之间也有。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惠刚出场时,她娇滴滴的声音让众人都以为她肯定是一位比她姐姐王兰更漂亮的女孩子,结果当声音与身材的巨大反差呈现在众人面前时,众人皆倒。戏中的王惠是一个活宝,她的每次出场都让我在伤感的氛围中得到一次放松,所以有时我倒希望她能够出现。她对英台的感情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善良和纯真。
有喜欢的人物当然就有讨厌的人物,马文才是其中之一,其实他对英台一直都很好,从开始想与她交朋友,到后来想娶她为妻,可以说他都是真心的。但英台就是不喜欢他,因为她能看到他内心的险恶。马文才从小在那种扭曲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造成了他扭曲的心灵――自己喜欢的东西非得得到,即便得不到也别想让别人得到。开始并不是很讨厌马文才,他曾经也和山伯与英台和睦相处过,在他和山伯都去悬崖就英台那段就可以看出,他当时是抛开了对山伯的仇恨,那是他们真正的联手,只是后来他变得不择手段让人实在没法再用以前的眼光去看他,他的心胸狭隘、阴险毒辣、公报私仇在后段显现的淋漓尽致,完全成了一个反面人物。另外还有个王蓝田,他其实只是一个坏的点缀而已,没有办过让人痛心疾首的坏事。最令人恶心的应属谷心莲,她利用苏安对他的感情达到她的目的,为了能够得到梁山伯她竭尽所能,不惜伤害自己,更不用说伤害别人。对她来说有个美好的理想是好的,但更要有自知之明,没有了这个,她的下场可想而知。
从他们相识、相知到相惜、相恋,他们走过了太多的坎坷,但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每次他们都能化险为夷。但也许应了山伯第一次在月老庙对英台说的话:如果对月老不敬,那她的情路将一生坎坷。其实当时在气头上的英台也只是不经意地对月老说了一些气话,没想到真在他们身上应验――马家的权利与单薄的山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维护上万户的祝家庄园,祝家只能与马家联姻,悲剧在所难免。多少困难他们一起面对,唯有这最后一关他们却逾越不了。
看到结尾我反复想了很多,最后我倒不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因为山伯和英台最终是走到了一起,马文才最终也是一个失败者。当山伯和英台一同落进坟墓,变成穿花蛱蝶,桃林瞬间开花的时候,我已从悲伤中走出。
篇8:《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学琴的孩子对音乐比较敏感,所以当梁祝的优美旋律刚刚响起时,彤彤就立刻反应到这个曲子他听过,梁祝改编于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民间传说。从小看着国外绘本长大的'孩子并不像父辈那时听过这些口口传承的经典故事,优美动人的音乐声中又有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手中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信出版社出版,封面上花团锦簇,细看有着织物的纹理,翻阅全书亦是这种风格,就像于布匹上泼墨作画,有一种忍俊不住用手触摸的感觉。梁祝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求学遇到老实忠厚的梁山伯,同窗三年分别在即祝英台将自己托付梁山伯,怎奈祝老员外棒打鸳鸯将英台许配他人,结果梁山伯病死祝英台投身墓中双双羽化成蝶。
扉页是一株树叶凋零的花树,是否喻意书中故事的结局呢,瞧书中第一页轩窗内对镜梳妆的祝英台,镜中的女装,镜外男扮,可曾看出端倪?一心求学的英台女早就有所准备,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尤其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更别说外出求学混迹全是男子的环境,女扮男装是唯一可行的方式。祝员外还是非常疼爱唯一的女儿,几番思量还是应允了。彤彤翻看故事早就发现人物造型与一般绘本不同,仿若木偶戏,说起来这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木偶戏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不需要太大的舞台布景,都是由幕后人牵动各种语言动作,在此趁机可以为宝贝科普一下有关皮影戏的典故。
从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到十八相送,仔细看图你会发现其中巧妙隐藏着众多的飞禽走兽、神妖异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迫分离时,出现的尖嘴猴腮拿着锤子的雷公和拿着乾元镜的电母,是否象征梁山伯突听英台许配他人时的晴天霹雳。英台出嫁时四只神鸟左右相伴,鸟身下红色的祥云是否代表这是可以沐火重生的凤凰,是不是喻意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可以羽化重生?书中此类场景颇多可细细琢磨。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呼吁男女平等、爱情自由相信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会明白,不用刻意解释。翻阅此书孩子所欣赏到的是浓浓的中国元素,培养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观念,我认为这才是最适合中国孩子阅读的书籍,对了阅读时,别忘了扫一扫腰封上面的二维码,在流畅优美的音乐声中和孩子一起品味经典吧!
篇9:《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这绝对是一本经典的中国风绘本。
梁祝的故事,流传已久。这是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多多少少听过这个故事。在美丽的杭州,还有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共同求学的“万松书院”,踏进书院,仿佛穿越到了梁祝同窗共读的那个时光里。而杭州西湖边的观光车上,播放的正是动听的梁祝乐曲。还有我们听过的戏曲选段“十八相送”、“我家有个小九妹”、等等,无不出自梁祝故事。自从我给小不点讲过一些关于梁祝的故事以后,小不点就经常缠着我讲这个故事。但是梁祝的故事真要讲起来,可不短,而且其中有些太多片断,尤其是祝英台抗婚、梁山伯病殁的情节,太过凄凉悲伤,如果一五一十讲给小孩子听,感觉不太合适。所以,我在想怎样精简一些,用孩子的语言来讲,能让孩子容易理解又会伤及孩子的心灵。无奈自己水平有限,绞尽脑汁,总觉得讲不好。
然,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绘本,解除了我的困惑,帮了我这个忙,绘本,是孩子特别喜欢的图书类型。有精美的图画、有简洁且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字。这本书,图画可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孩子们喜欢的皮影。因为带小不点看过皮影戏,所以,一看到这本书时,就立马认出来是皮影,惊叹不已,直呼“好看”!说自己太喜欢这样的书了。
于是,仔细认真读了好几遍。
唐亚明老师描写的梁祝故事忠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原版,也就是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版本。而文字则精简了许多,但是却没有遗漏时间地点,将这个民间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做了非常明确的交待,正好与真实的景点相吻合。故事讲述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也是去杭州的书院求学,两人结伴而行,同窗三载,情投意合。可惜英台奉父母之命断学回家,但是英台早就托心于梁山伯,在二人十八相送之时,暗示梁山伯来家娶“小九妹”,可惜山伯来晚,英台在父母催促之下要嫁给马家公子。山伯回家之后,思念过度,病殁。痴情的英台假意答应了出嫁,在迎亲花轿途经梁山伯墓地时,下来祭拜、哭诉悲怨,或许是上天被二人的痴情所感动,坟包裂开大缝,英台跳入坟中,坟墓合拢,雨过天晴后,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两只蝴蝶比翼双飞,正是美好的寓意和结局。
在读这个故事之时,可以先用手机扫一扫底扉页(版权页)上的二维码,可以听到著名的扬琴演奏家郭敏弹奏的《梁祝》,在悠扬的乐曲中,结合图书里的皮影图片和文字,来欣赏这千古传诵的至真至诚的经典故事。扬琴乐曲长达26分钟,将《梁祝》乐典的主部、副部、展开部、再现部一一演绎。两人草桥结拜、同窗共学共玩、十八相送,舒缓悠扬,以及后来的英台抗婚,山伯病殃,英台哭诉,乐曲展现激昂悲恸的气氛,……跌宕起伏,同步阅读感触颇深。而孩子对皮影的画面表现也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发现皮影图画里的许多细节,有在云层中穿行的飞龙,在水中遨游的大鱼,在林中奔跑的梅花鹿,当梁祝二人如琴瑟相和的场景中,背景里出现的各式花鸟走兽也都呈现着吉祥平和的模样;而当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的反对时,二人中间出现了雷公电母,孩子说这个雷公是老鹰的形象,长着尖锐的喙,凶神恶煞的样子,在这里,他们是来阻断、拆散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很多这样的神话角色的插入,带给孩子更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正符合神话故事的特点。
皮影戏的元素和传统水墨画的结合以及中华民族乐器扬琴的奏乐,无不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我们都希望能让孩子多看一些这样优秀的中国本土图画书。
篇10:《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拿到书,我还是颇为惊讶的。对于中信的书,多年来一直关注,怀有某种情结,源自于它持续不断的创新。是的,它总能在让一件司空见惯的物件焕发新的光彩。在这一点上,与我所欣赏的白先勇先生非常相似,他把《牡丹亭》以青春版的格式塑造成为新的经典,其用心精良,其人非凡的艺术格局令人叹为观止。这方面,中信也一样。《梁山伯与祝英台》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然而,传统文化不应止步于民间的流俗,不应止步于脑白金式的家喻户晓而没有唤起对经典本身的颂读,这对于文化本身,是极度不公的。瑰宝必须被传承下去,如何?对谁?其实,若想得到传承,孩子们才是经典故事最应被表达的群体。在儿童图书市场一片狼藉的今时今日,每每走进书店,看到满眼弱智化情感表达和思维导向的少儿书,在令我失望之余,更不免愤恨,痛恨书籍的策划者把本该最富生机和创造力的少儿图书搞得令人丧失兴趣――在我的观念里,兴趣的丧失是最大的悲哀。
还好,失望之余,总会有丝丝曙光,那便来自于这片领域中真正爱书、懂书的人。他们的手笔令人有愿意研读、收藏、倾慕和谈论的欲望,这样的人必须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个对品质有着极度洁癖的人,图书的质感决定了它在我眼中的“命运”。开阔的幅面、触感良好的纸张、细腻的笔触、深沉而不失欢快的色调,都令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最令我惊喜的是画风,带有浓厚剪纸和皮影色彩的风格,令本土原创绘本的未来出现一种令人期待和激动的迹象。
辞别爹娘时祝英台欢快的眼神分明表现了她获得自由的决心;离家出行路上的画卷,宽阔的幅面中央,两个孤单的人影,那种既新鲜又略带寂寞忐忑的行状,跃然纸上;与梁山伯初相见时同撑一把伞游赏的情景,清新秀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图景;二人在书院一同操琴练曲的认真努力,无需多言,就可体会到那种朝夕相处的深情;祝英台跃入坟墓,最终二人化蝶缠绵而出的画面感,迅速营造出了可切身感觉得到的凄美。整本书既有可细细品读、不断赏玩的画面,又有快速营造氛围的紧凑节奏,唐亚明先生和于虹呈女士对作品精心打磨的匠人态度值得尊敬。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我们的孩子更加需要。孩子们不应该被裹挟在噪音、污染的文化中,获取苍白没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孩子们是最最纯净可爱的一群,他们需要被最好最优秀的文化所给养,需要听到最美的声音,见到最好的风景,习得最卓越的洞见。有了这套书,孩子们有福了。
篇11:《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梁祝》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也就有各种表现形式,无论是戏曲、音乐都那么深入人心,到当代,影视剧以之为题材的也广受欢迎。拿起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初看以为是用皮影戏为底本拍摄而成的画册,仔细翻阅,才发现,是仿皮影戏表现形式的绘本。
一时不察,险些着了道,当皮影戏扯谈半天的话,就未免南辕北辙了。这套绘本的人物形象借鉴皮影戏的造型,人物形制处处显露出皮影刀工的波磔刃痕,在一个画册中看到,是挺新鲜的。场景中的楼台花树,却不是皮影,有一点水墨丹青的影子,两相搭配,是种创新,也是古老文化用新形式表现的一种传承。
电影《神鞭》里,傻二剪掉了辫子,可以有底气地说出:“辫子剪了神还在!”头上的功夫改为射手的出神入化,对着老玩意抱残守缺,傻二明白行不通了。对于古旧艺术的发展,恐怕都涉及一个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要考虑传播、受众,当然重中之重的是经济,旧范早已失去了所依存的时空,一切终得变。一件技艺一旦沦为物质文化遗产,恐怕是不祥的事情。稀缺而保护,就没了群众基础,于街头喜闻乐见,还是登堂入室成为博物的遗存,哎,如何抉择?从这点考虑,这本画册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并予以创新的过程,是值得鼓励和不断尝试的事情。
画册中有两种美:其一人物衣饰的富丽之美,衣饰纹理为刀工镌镂之姿,带上点象征意味的锦簇;其二建筑场景的绘笔呈现中国建筑的对称之美,院落多呈正形,亭台横截金字,门户舟楫于规则和散落间对称相映,祥云、山壑、银杏叶乃至蝴蝶都有传统的对称之美,带一点剪纸艺术的特征,这些融汇是颇具匠心的,在如今日本漫画横行的时代,美术工作者有志创新,追溯传统,彰显中国风,是值得称道的。
如若要煞下风景,讲些不足,书中人物形象采用皮影戏形制,稍显呆板。人物那番形容和动作有千人一面感,卡通形象是不能脱去人物表情形色的。因仿皮影,形制单一,是天生的瑕疵,面部的喜怒哀乐,不能呈现,梁山伯、祝英台、书童、婢女全部一副丹凤眼,人人沾染点绛唇。皮影戏是动态的,有唱作能弥补这种表现方式的不足,搬上画册就不具备这样的优势,此系作者该认真思考和修正的地方。
随书还附赠著名扬琴表演艺术家郭敏弹奏曲《梁祝》的欣赏方式,聆听一会儿,头脑中幻化出动态,乐与画在心中凝成一段凄美情景,才可谓“化蝶重起舞,情致方翩翩”。
篇12:《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这是一个令人熟知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关于爱情的传说一直在被传颂,即便不识字的老人也能绘声绘色的讲出水漫金山,孟姜女哭长城啊,七夕的晚上要到葡萄架下听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等等。
我是从什么时候知道化蝶的?老人给讲的?看书看到的?只记得佩服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勇气。由绘本界大师、日本福音馆唐亚明老师和专职从事绘本创作的于虹呈联手精心制作出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唐亚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和东京大学研究生院,著有小说《翡翠露》和图画书《哪吒闹海》《西游记》等多种作品,于虹呈创作了《盘中餐》、《元宵节》等作品。如此经验丰富的作者再加上国际扬琴协会会员、旅日扬琴表演艺术家郭敏的精心演奏,一个常见的故事似乎有些不同了。
30cm*26cm的大版本超出我的想象,封面上大朵的牡丹花旁边两只蝴蝶翩翩飞舞,这种画风令我想起了小时候贴在墙上的年画,好熟悉好亲切。讲故事之前扫描了二维码,熟悉的梁祝的音乐声缓缓响起,在音乐中读书也是这本书的特色之一吧。翻开故事的第一页,刚刚去博物馆参观过的皮影展的孩子就惊喜地说:这个不是皮影么。的确整本书参照了传统皮影的刀法,刀刻镂空出图画的轮廓,别致新颖,一动一静皆有不同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整套书中除了必要的人物之外,增加了很多动物神兽在里面若隐若现,为这本书增加了很多情趣。通篇的画面丰富大气,色彩绚烂而不浓烈,很柔和,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
配合着扬琴的美妙的音乐声,故事缓缓展开,好学的祝英台软磨硬泡的恳求父亲要外出求学,之后路上偶遇同来求学的梁山伯,二人结伴而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的两个人在草桥义结金兰,到达杭州之后二人一起学习,同读书同弹琴同游河山,同窗整整三年,随着要祝英台返乡的家书传来,祝英台必须回家了,不忍离别的梁山伯以也要回家为由送祝英台,祝英台不忍就此天涯陌路,一路之上不断提示点化梁山伯,但忠实憨厚的梁山伯未曾领悟,祝英台无奈之下以家有九妹为由与梁山伯定下婚约。待一年后,梁山伯学业完成,前去提亲才惊觉九妹就是祝英台,而此时祝英台已被另许人家,凄然而别的二人,虽然奋力斗争但难以扭转局面,梁山伯忧郁而逝,英台被迫出嫁,出嫁途中经过山伯墓前祭拜时哀恸大哭,坟墓裂开后,英台跃入墓中,后有彩虹出现,蝴蝶翩翩而出。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略带神话色彩。祝英台的好学和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及梁山伯忠厚重情重信刻画得形象鲜明。整个读书过程中,孩子一直很专注的听着看着,偶尔很惊奇插句话说:他们坐船神兽在划船哎!随着20多分钟的音乐声结束故事也讲完了,孩子还意犹未尽:他们一定是变成蝴蝶了吧,看好多神兽总围绕着他们,肯定是在保护他们,夏天看到的在一起一对一对飞舞的蝴蝶应该是他们吧。
这本书充满着浓郁的中国元素,画面精美独特,文字简练流畅,虽是个熟知的故事,也能读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收藏。
篇13: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飘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祝庄,庄上祝员外家有一女儿叫祝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祝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祝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祝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祝九弟象女人一样”。祝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祝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祝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祝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祝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祝庄的,祝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祝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祝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论文】相关文章:
2.现代梁山伯祝英台
5.祝英台/祝英台近,祝英台/祝英台近丘??,祝英台/祝英台近的意思,祝英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