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橘子城堡的点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飘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祝庄,庄上祝员外家有一女儿叫祝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祝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祝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祝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祝九弟象女人一样”。祝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祝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祝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祝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祝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祝庄的,祝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祝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祝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篇2: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一日,会稽郡上梁村的梁光汉,中年喜得贵子,格外器重,请来识字先生给儿子取名。先生对梁光汉说:为人处事要重仁义道德,孩子就取字‘处仁’,你身居山村,难得第一子,名叫‘山伯’吧。梁光汉夫妇对此十分满意。
山伯自小聪明超人。到四五岁时,听大人讲故事,非但一遍能记住,而且还能原原本本传给邻里小孩听。数数、算帐一清二楚。上山砍柴,放羊喂鸡,勤快能干。长到12岁时,一天,他看到几个富家子弟提着书箱去念书,小山伯很羡慕,他好奇地跟到读书处,在窗台上张望。只见一位老先生摇头晃脑在教书,他觉得很新鲜,不知不觉地竟把先生念的和解释的东西一一记住了。当先生抽查学生背诵时,有一位学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着背下去了。先生一听外面有人接背课文,感到惊奇,出来一看,原来是位机灵秀气的孩子,十分讨人欢喜。先生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上学?山伯有礼貌地回答:家里没有钱供我上学。先生有心栽培这个聪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先生对梁光汉说:我看这孩子聪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人家孩子读书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书本文具由我资助。梁光汉一听,很是高兴,心里想,我家世代不识字,能在儿子一代读书识字,再好不过了,于是就答应了先生。小山伯对先生感激不尽,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学堂念书,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吟诗作文,出口成章。入学三年,才华出众,年年第一,先生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但是转念一想,这孩子在我地方已无书可读了,应为他的前程着想,不如送他到城四明学馆名师处去深造。出于爱才,先生说服山伯父母,倾囊相助一百二十两银子,作学费盘缠,并向名师修书一封,引荐梁山伯入学。
春上,梁山伯告别父母,辞谢恩师,肩挑竹书箱,随带干粮,朝东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城赶路。日出而起,日落歇脚。一日来到渡口,搭船渡江去城。上船时,碰到一位书生模样男子,旁边还有一位挑书箱的书童。同行三分亲,梁山伯上前询问:请问公子尊姓大名,家居哪里,此行何处?只见对方彬彬有礼答道:鄙人姓祝,名英台,字信斋,祝家庄人。此去四明城从师求学。山伯一听,志同道合,十分高兴。连忙通报自己姓名和住址。并说:你我两家只数山相隔,同属会稽郡,也算同乡,本人才疏学浅,请公子多多指教。英台忙说:不必客气,不必客气。两人在船上滔滔不绝,叙谈得很投机。又互通年龄,山伯16岁,长英台2岁,于是双方称兄道弟,好不亲热。英台的书童银心为英台巧遇这样和气有礼的兄长感到十分高兴。
来到城,梁山伯、祝英台拜见名师,安顿住宿。被分到同桌学习,同室同床住宿。话说那祝英台,原是祝家庄员外祝公远的九千金,因祝家有八个儿子,最小的是女儿,在家被视作掌上明珠。自小聪慧过人,知书识礼。但娇生惯养,也很任性。到14岁时,竟缠住父母要上学。祝员外经不住英台撒娇,便答应了。但又一想,自家府第高贵,而女孩出门读书,有失礼仪,让人笑话。便对英台说:自古女子不上学,你还是在家习字读诗吧。英台灵机一动说:父亲,女儿早有妙计,我女扮男装远离家乡求学,这不会有损父亲名声,女儿主意早定,不可改变。父劝女顶,一来一去,最终还是祝员外让步。
现在梁祝来到城上学,同桌同床,由于梁山伯忠厚老实,行动拘谨,又因为祝英台防范严密,晚上睡觉杯水相隔,虽偶露真相,英台巧言掩盖,终究没有让梁山伯察觉英台女儿身。倒是同班马文才常常疑心。
三载同窗,弹指一挥间。英台思念父母,召她回家的书信也到了,就辞师回家。梁祝情深如海,十八里相送。此时祝英台爱慕之心越发强烈。一路上,清水井边作暗喻,独木桥上比鹊桥,碰到鸳鸯打比方,最后道出月下老人来牵线结姻缘,一直到长亭话别,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始终没有领悟。这时祝英台只得拿出最后一着棋子了,对梁山伯说:梁兄,你我三载同窗,情深义重,英台我无以报答,想给梁兄提亲。山伯一听,非常害羞,脸也红到了耳跟。英台鼓足勇气,丝毫不放弃最后机会,顿了顿嗓子说:我家有个小九妹,才貌双全,知书达礼,同梁兄十分相配,梁兄意下如何?山伯忙说:多谢贤弟。我家无万贯钱财,又无高贵门第,怕不配贤妹吧。英台紧追不放:只要梁兄愿意,单凭你才华人品,我小妹哪论门第家产,望勿推辞。山伯听英台说的蛮有道理,仗英台信义,就把终身大事托付英台。英台临别回头再三叮嘱:梁兄及早遣媒来提亲,千万勿误。山伯连连应诺。
长亭一别,又过一载。一日,梁山伯突然想起英台临别重嘱,便去祝家庄拜访英台。山伯在村头逢人便问:我城读书同学英台家在何处?庄里的人都说没有这样的人。走到一棵古樟树下,遇见一童颜鹤发老者,山伯就上前询问,老者神秘地一笑说:本庄祝员外千金祝九娘,写得一手好文章,想必你是找她了。山伯一听,出于害羞的本能,连忙摆摆手说:不是,不是,她是我同学英台的妹妹,我是找她哥哥。转念又一想,也好,反正是找她家,又忙说:请问老伯,她家怎么走?老者顺手一指说:庄东朱门粉墙就是祝家府第。山伯谢过老者,快步朝祝府而去。
山伯上祝府登门求见,祝员外曾几次去城看望过英台,同山伯熟悉,故破例让山伯进深闺楼台相见,以叙同窗之情。山伯一见英台,方知是女儿身。此时回想三载同床,羞愧难言,连连摇头。还是英台大方,上前解释:我身为女子,如不女扮男装,怎能同男子一样去上学呢,实在是不得已啊,请梁兄见谅。停了一番,英台若有所失地说:小九妹就是英台,梁兄你为何不早托媒来提亲?现我们同窗马文才的父亲马太守前些日子遣媒说亲,送来聘礼,因我父亲来四明学馆看望我时,顺便拜访了家住西的会稽府马太守,认为马家有权有势,门当户对,就应允了马家,愿结秦晋之好。你我同窗情深,但为时已晚。山伯听后十分后悔,当初十八里相送,英台句句表真情,自己却一点不领情。只好痛苦地告辞英台。
山伯回家,其父母很是喜欢,但见山伯整日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反复询问,仍闭口不语,身体日见消瘦。
这年秋,朝廷简文帝举贤良,四明学馆把品行端正、学业卓著、独占头名的梁山伯推举上去。一日,江浙道台衙使策马前来报喜:奉诏,梁山伯出任鄞县令。梁山伯有志为民造福,顾不得私情折磨,带病上任,当年20岁。到任后,治理三江,使农田旱涝保丰收;帮助农民治灭虫害;整顿鄞城秩序,惩处一批横行不法地头蛇。不到一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梁山伯因病痛和劳累交加,次年八月十六,巡视姚江大潮水位时,累倒在鄞西清道源九龙墟,临终嘱衙吏就地安葬,以示死守姚江大堤;同时祝英台若嫁到西马家,这里也是航船必经之处,祝英台可以看到他的灵墓。梁山伯勤政安民的事迹,在百姓中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名扬京城。于是晋安帝谥封梁山伯为义忠王。
不久,祝英台青春十八,马家催着成亲,祝英台难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逼上轿,在渡口换乘大船,朝姚江撑来。船到九龙墟,突然风浪大起,船无法行驶。英台侍女银心眼尖,发现岸旁有座新坟,觉得事出有因,借问船老大:请问,这是谁家墓冢?船老大熟门熟路,并且早已熟知梁山伯事迹,就回答说:梁县令山伯英灵在上。银心悄悄告知英台。英台一听,不管一身红装,就对媒人说:我要上岸祭梁兄。媒人不敢作主,转告新郎马文才。马文才感到十分恼火,但又不便发作,就哄着祝英台说:娘子,今天是咱们大喜日子,祭坟会红白相冲,不吉不利,待到冬至或清明再祭吧。英台一腔激情,无法控制,对梁山伯一往情深,早图报答,打定主意,生不成双,死也要同坟。于是厉声对马文才说:如不答应,我即投江自尽。马文才一时被吓慌了,再加风浪越来越大,也想避避风,就连忙答应,命船老大将船靠岸。英台脱下嫁装,露出一身白衣,由侍女银心搀扶,直奔梁山伯坟前。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劈头而来,轰隆一声震天响,梁山伯墓顶裂成两半,英台纵身一跳,跃进坟内。银心连忙去拉,只扯下一片裙角,坟墓又合拢如初,只是墓碑中间留下一道裂缝。银心扯下的裙角一放手,立即化为两只大蝴蝶,迎风飞上天去。
马文才见状,立即从船上跳下来,带着家丁轿夫赶来,见英台入墓无影,急得满脸通红,命家丁动手掘墓。不料,墓旁窜出两条大蛇,碧眼白颈,张开大口吐着毒舌,丝丝作响。马文才和家丁大惊失色,掉头就逃,争先恐后跳进船舱,叫船老大快快摇回西廊头马家。
即刻,云开日出,一道彩虹飞架在九龙墟上空,一对大彩蝶在梁山伯墓顶自由自在地飞舞,当地人们传说这是梁山伯祝英台的精灵化身。
事情传到朝廷,晋朝宰相谢安有感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情义,向朝廷奏本,赐碑文义妇冢。千百年来鄞县高桥的梁祝墓受到无数恩爱夫妻的虔诚祭拜。
从此,宁波一带世世代代传颂着这一奇妙动人的故事。
篇3: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古时候有个祝家庄,祝家庄有个祝员外,祝员外有个小女儿,名叫祝英台。
祝英台从小在家识字读书,年复一年,长到了十六岁。
见到同龄的男子纷纷带着书僮,出门到杭州城的书院读书,祝英台心里很羡慕,于是她去央求祝员外:“爹爹,我也想去杭州城求学。”
祝员外一听这话,十分生气:“人家男子读书求功名,你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你好好听着:你在家里做针线,学习三从四德的道理――出门读书这件事,以后提也不要提!”
爹爹的话不能违抗,祝英台只好走上阁楼,站在窗前观望,花园里花红柳绿,一对蝴蝶在花丛中翩跹飞舞,飞着飞着,飞到围墙外面去了。
“唉,要是像蝴蝶一样,有一双翅膀就好了。”
当天夜晚,祝英台给父亲留下一封信,穿上男装,把自己扮成书生模样,把丫环银心扮作书僮。趁花匠睡熟,祝英台打开后花园的小门,带着银心,偷偷出了祝家庄,走上大路,朝杭州城走去。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祝英台心情快活,她看花花好,看鸟鸟好,看人人好。
走啊走,走到草桥亭,天下起大雨,祝英台招呼银心说:“咱俩到这草桥亭歇一会儿,等雨停了再赶路。”
亭子里有位书生,他端坐在石凳子上,正在看雨景。书生身旁有个书僮,他见到银心,热情地上前拉她的手:“这位小哥,我挑担子,你也挑担子,一路辛苦了,过来我身边坐!”
银心见陌生男子拉自己,连忙后退,转头唤祝英台:“小姐――”
眼见就要露馅,祝英台急中生智:“小姐好端端在家里,你唤她做什么?”
没等银心回答,祝英台转过头对那位书生说:“这位兄台见笑了,我家中有个九妹,见我出门读书,也要到杭州城求学,无耐爹爹顽固,死活不让她出来,九妹只好留在家中。”
书生说:“世间不许女子读书,这实在不公平。其实男子女子都是父母生养,让女儿读书明理,也是天经地义。”
祝英台听了这话,心想,我本以为天下男子一个样,难得他为女子抱不平,他真是我的知己。她朝书生深深作了一揖:“贤兄的见解正与我相同。我叫祝英台,要去杭州城万松书院读书,不知贤兄尊姓大名,要去哪里?”
“在下梁山伯,正巧也要去万松书院。”
祝英台拍手笑起来:“哈哈,梁公子,我俩走在同一条路上,遇上同一场雨,来到这同一个草桥亭,又要去同一座万松书院求学,这不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么?”
“正是,正是!我母亲常说,‘有缘修得同船渡’,我梁山伯无兄无弟,无姐无妹,今日与祝公子有缘,不如插柳为香,结拜为兄弟。”
两个人折下亭边的柳枝,插在地上当作香烛。梁山伯十七岁,祝英台叫他“梁兄”,祝英台十六岁,梁山伯唤他“祝弟”。两人相对拜了八拜,又一起拜了天,拜了地,约定从此同生同死,要像亲兄弟一样互助互爱。
雨停了,主仆四人结伴同行,有说有笑,又在路上走了几天,来到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建在山脚下,山上有万棵松树,山下有十里荷花。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共读,万松书院夏日荷花飘香,冬天松树常青,两人在一起读书写字,谈诗论文,感情渐渐深厚。祝英台伤寒感冒,梁山伯端茶送水,亲自煲药,照顾她直到她完全康复。梁山伯衣裳破了,祝英台一针一线为他缝补。
不知不觉,过去了三年光阴。
有一日,祝英台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英台,你离家求学已有三年,父母在家日日思念,鸟语花香也不欢喜。如今父母亲忧思成疾,病倒在床,盼望英台速归,回家来安慰父母心怀。”
祝英台离家三年,也很想念家中父母,但她舍不得离开梁山伯。她找到师母,告诉师母说:“师母,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其实不是男子,而是扮作男子的女儿身。”
没想到,师母笑起来:“这个,我早就看出来了。”
“我爹爹写信催我归去,我不能再留在这里了。这三年来,我与梁山伯同窗共读,感情深厚,希望师母成全,为我们做媒。”
说完,她解下身上的玉佩作为信物,拜托师母转交给梁山伯。
祝英台收拾好行李,梁山伯送她出门,两人依依难舍,走呀走,走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前面有座凤凰山,祝英台说:“凤凰山上凤求凰,梁兄你是凤来我的凰。”
“贤弟,夫妻才能配凤凰,我们俩是好兄弟,你这个比喻不恰当。”
走呀走,走过一片垂杨柳,前面有个清水塘,祝英台说:“水里鸳鸯成双对,梁兄你是鸳来我是鸯。”
“贤弟,夫妻才能配鸳鸯,我们俩是好兄弟,贤弟你的比喻不恰当。”
走呀走,走过一座独木桥,祝英台说:“我俩走到木桥上,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
“贤弟,牛郎织女是夫妻,我是兄来你是弟,贤弟你的比喻不恰当。”
“唉,梁兄啊,你真是一只呆头鹅!”走到分别的长亭,祝英台停下脚步,叹息说,“不知梁兄可曾婚配,有没有钟情的女子?”
“因为家境贫寒,山伯至今不曾求得好配偶。”梁山伯低头说道,“我母亲一直为这件事操心。”
“这样正好。梁兄,我来给你作个媒,我要把我家九妹许配给你。九妹是英台的同胞妹妹,人品相貌都和我一模一样,不知梁兄意下如何?”
梁山伯一听很高兴:“如果人品相貌与贤弟一样,九妹定然是聪慧秀美的女子,梁山伯求之不得――只是,梁家穷,祝家富,我怕贫富悬殊,难成婚配。”
“梁兄不要担心,我家九妹不是嫌贫爱富的人。”
梁山伯跟祝英台约好,七夕到祝家庄求亲。约了相见的日期,两个人依依惜别,祝英台回家去,梁山伯回到万松书院。
一回到书院,师母就把他叫了去,把玉佩交给他:“祝英台临走前把这块玉佩交给我,央求我为你们俩做媒。”
梁山伯满心欢喜:“多谢师母,刚才与英台贤弟离别前,他把祝家九妹许配于我,让我七夕节到祝家庄求亲。”
师母笑了:“山伯,你真是个书呆子,难道你没有看出来,英台是扮成男妆的女子呀!”
梁山伯想起刚才在长亭送别,祝英台又说凤凰,又说鸳鸯,又说牛郎织女,恍然大悟:“哦,来如此!原来如此,原来祝英台就是祝九妹,祝九妹就是祝英台!”
师母说:“既然你俩人订了婚姻,就应该尽早去求亲。山伯,你下山寻英台去吧!”
梁山伯谢过师母,拜别师友,回到家中,禀明母亲,便去祝家庄求亲。
再说祝英台,她回到家中,父亲从病榻坐起身:“英台,父亲催你回家,一来因为你爹娘身体有病;二来你已到了出嫁的年纪――我为你订了一门好亲事,只等你回来就成亲。这三年,你读书明理,出嫁后再不得任性胡为。”
听了这话,祝英台顿时感觉晴天霹雳:“爹爹,你,你把女儿许配何人?”
“我为你选择的好夫君,是马太守的好儿郎马文才。”
“爹爹,你把这门亲事退了吧!”
“什么?马太守家有钱有势,难道还配不上你?”
“爹爹,这三年来,英台与同窗梁山伯情深似海,已经请师母做媒,定了终身。我不能再与别的男子结为夫妇。”
祝员外一听,“啪”一声拍烂了书桌:“我容你出外读书,你竟与外头男子私定终身,你与马家的婚事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不能退婚。从今日起,你乖乖在闺中待嫁,再不得出门半步。”
祝员外十分愤怒,他把祝英台关在家里,让人日夜看守,再不许她出门了。
到了七夕节,梁山伯来到祝家庄,可是祝员外对他说:“英台其实是我家女儿,不是男子。男女授授不亲,你们两人不便相见!”
梁山伯急了:“我与英台同窗共读,三年来亲如兄弟,分别后我才得知英台是女儿身,师母为我俩做媒,嘱咐我早日来祝家庄,向祝伯父提亲。”
祝员外告诉他:“我已将女儿许配马家了,英台马上就要出嫁。你回家去,另寻佳偶吧!”
梁山伯走到祝家门外,又抬头去看祝家的楼台,却看见英台身穿女子的衣裙,正站在阁楼上,流着泪望着他。
两个人一个在阁楼上,一个在墙跟下,只是相对望着流眼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梁山伯回到客栈,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他的心碎了,当晚感染了风寒,没过几天,病死了。
那店家可怜他,把他埋在路边的荒郊,为他造了一座土坟。
祝英台出嫁那天,她穿上红嫁衣,打扮得很漂亮,她坐在花轿上,心里想:“如果像蝴蝶一样,有一双翅膀就好了。如果能跟梁山伯一起,变成两只蝴蝶就好了。”
当花轿行到梁山伯的墓前,英台推开轿门,跳出轿子,她甩掉绣花鞋,赤脚朝墓前奔去。一时间,四下里风起云涌,大雨刷啦啦落下。等到祝英台跑到坟墓前,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坟墓裂开一道缝,祝英台从裂缝跳入墓中,坟墓马上合拢了。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青,天上出现一道彩虹,坟墓里飞出来一对蝴蝶。
两只蝴蝶自由地飞,快活地飞,它们一会儿飞到花间,一会儿飞到湖上,无论飞到哪里,它们总是在一起,形影不离。
这两只蝴蝶,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篇4: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相信已经家传户晓了。祝英台女扮男装进学堂读书认识了梁山伯,但是奈何最后鸳鸯被拆散,两人变成蝴蝶翩翩起舞。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篇5: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祝家庄住着一位财主,人称祝员外。他有个女儿,名叫祝英台,不但美丽大方,而且勤勉好学。她想到学堂念书,可学堂不收女子。经过苦苦挨求,终于征得父母同意,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
路上,祝英台遇见一位书生,名叫梁山伯,也要去杭州求学。这二人,一个聪明乖巧,一个憨厚老实,相互说话挺投机,彼此感觉很良好,便山誓海盟、结拜兄弟。山伯年长称“梁兄”,英台从此为“贤弟”。
同窗三年,“梁兄”对“贤弟”百般照顾,却从未识破对方是个女生;“贤弟”对“梁兄”十分敬重,好感也与日俱增。
说话间,学业期满,该是打点行囊,告别老师,各回各家的时候了。“梁兄”恋恋不舍,十八里相送,把“贤弟”送到长亭;“贤弟”情意浓浓,说家里有个“小九妹”,让“梁兄”一定来提亲。
几月后,梁山伯来到祝家庄。咦,原来“小九妹”就是祝英台。“贤弟”已不再是清秀的男生,而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可是,祝员外腰缠万贯,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压根儿瞧不上家境贫寒的梁山伯,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了马太守的儿子,活活拆散了一对有情人。梁山伯悲恨交加、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祝英台闻听噩耗,突然间变得异常平静。她不再与父母抗争,只是要求娶亲的花轿必须在梁山伯坟前停留,待她祭奠之后,再去马家成婚。
就这样,花轿在梁山伯坟前停了下来。祝英台跪拜在地,哭得泣不成声。这哭声感动了上苍,感化了神灵。忽然,坟头裂开一个大口,祝英台奋身一越,跳了进去。娶亲的人们还没顾上去拉,坟头又紧紧地合拢了。这时,天空现出彩虹,地上盛开鲜花,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在阳光下翩翩起舞。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相关文章:
1.现代梁山伯祝英台
4.祝英台/祝英台近,祝英台/祝英台近丘??,祝英台/祝英台近的意思,祝英台/
7.与七夕节的故事
8.我与《故事作文》
9.成功与失败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