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辅导: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
“哈喽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药学》辅导: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中药学》辅导: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欢迎阅读分享。
篇1:《中药学》辅导: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 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 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 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 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 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 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 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 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一般是,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
凉、平正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一)辛 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 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 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三)酸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四)苦 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 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一)淡 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二)涩 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 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例如,紫 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
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
一般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 就有所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 。例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 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耆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 、能清热生津。所以,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一般都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应用的时候,配合其它药物,则或用其气,或用其味。
篇2: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昧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昧
一、A1型题
(1)中药的作用包括:
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B.药物的副作用
C.药物的治疗作用
D.药物的不良反应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2)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
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
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C.功效与不良反应
D.药物的偏性
E.气味、归经
答案B
(3)中药的性能是:
A.中药治病的原理
B.中药的偏性
C.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D.每味药的功效特点
E.以上都不
答案C
(4)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
A.用药部位
B.用药后的反应
C.药物的加工方法
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5)药性理论的基础是:
A.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B.脏象理论
C.脏腑、经络学说
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6)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
A.消除病因
B.扶正祛邪
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
E.以上都不是
答案E
(7)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答案D
(8)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
A.热性
B.温性
C.平性
D.寒、凉之性
E.温、热之性
答案D
(9)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
A.温性
B.热性
C.平性
D.温、热之性
E.寒、凉之性
答案D
(10)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
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
D.性味甘淡的药物
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答案E
(11)五味是指药物的:
A.最基本的滋味
B.五类基本作用
C.全部味道
D.五种不同的滋味
E.部分味道
答案A
(12)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
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
E.酸、苦、咸
答案B
(12)五味中属于阴的是哪一组:
A.辛、甘、咸
B.辛、甘、淡
C.酸、苦、淡
D.酸、苦、咸
E.甘、淡、酸
答案D
(13)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A
(13)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A.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C
(14)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
A.温中止痛
B.活血止痛
C.缓急止痛
D.祛风止痛
E.行气止痛
答案C
(15)淡味药物能:
A.软坚散结
B.利水渗湿
C.活血祛瘀
D.泻下通便
E.疏肝理气
答案B.
(16)酸味药具有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
B.收敛、补虚
C.收敛、清热
D.收敛、软坚
E.收敛、温中
答案A
(17)酸味药物与下列何种味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
A.苦味
B.辛味
C.咸味
D.甘味
E.涩味
答案E
(18)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A.行气、活血
B.软坚、泻下
C.和中、缓急
D.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
答案E
(19)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
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B
(20)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
A.清热泻火
B.引血下行
C.降逆止呕
D.利水渗湿
E.软坚泻下
答案E
(21)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B
(22)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淡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A
(23)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
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E
二、B1型题
A.发汗、解表、行气、活血
B.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E.渗湿利水、利尿通淋
(1)甘味药的作用是:
(2)辛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1)B(2)A
A.苦
B.甘
C.辛
D.咸
E.酸
(3)五味中能缓、能和的是:
(4)五味中能燥、能泄的是:
答案(3)B(4)A
A.通泄作用
B.发散作用
C.升提作用
D.收敛作用
E.补益作用
(5)苦味药的作用是:
(6)酸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36)A(37)D
A.能散、能行
B.辟秽、化湿、开窍
C.能燥、能泄
D.能缓、能和
E.能软坚、润下
(7)咸味药的作用为:
(8)甘味药的作用为:
答案(7)E(8)D
A.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B.十九畏
C.中药“七情”
D.十八反
E.配伍
(9)中药的性能包括:
(10)单行属于:
答案ABC
A.发散
B.固精
C.生津
D.降火
E.降气
(11)涩味药的作用为:
(12)辛味药的作用为:
答案(11)B(12)A
(11)五味是指药物的:
A.最基本的滋味
B.五类基本作用
C.全部味道
D.五种不同的滋味
E.部分味道
答案A
(12)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
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
E.酸、苦、咸
答案B
(12)五味中属于阴的是哪一组:
A.辛、甘、咸
B.辛、甘、淡
C.酸、苦、淡
D.酸、苦、咸
E.甘、淡、酸
答案D
(13)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A
(13)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A.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C
(14)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
A.温中止痛
B.活血止痛
C.缓急止痛
D.祛风止痛
E.行气止痛
答案C
(15)淡味药物能:
A.软坚散结
B.利水渗湿
C.活血祛瘀
D.泻下通便
E.疏肝理气
答案B.
(16)酸味药具有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
B.收敛、补虚
C.收敛、清热
D.收敛、软坚
E.收敛、温中
答案A
(17)酸味药物与下列何种味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
A.苦味
B.辛味
C.咸味
D.甘味
E.涩味
答案E
(18)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A.行气、活血
B.软坚、泻下
C.和中、缓急
D.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
答案E
(19)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
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B
(20)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
A.清热泻火
B.引血下行
C.降逆止呕
D.利水渗湿
E.软坚泻下
答案E
(21)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B
(22)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淡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A
(23)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
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E
篇3:《中药学》辅导:药性理论(一)四气和五昧
一:四气和五昧
要点: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五味的确定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主要是消除病因,扶正祛邪,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机体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所各自具有的若干个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以用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后人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药性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禁忌等。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第一节 四 气
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记载。每味药物都有气与味,但不同的药物,大多四气五味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由此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它对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主要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之间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 “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寒”加以描述,例如附子“大热”、石膏“大寒”、防风“微温”、菊花“微寒”,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但从四性的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分。此外,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观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舌质红、脉洪数,这属于阳证、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证、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
性是温热的。
一般而言,药性寒凉的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滋阴清热、清热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药性温热的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温中健脾、温中止呕、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应用药物的四气理论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一般而言,温热药多用治阴寒证,例如:胃寒呕吐、中寒腹痛、寒疝疼痛、阳痿不举、宫寒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药则主要用于阳热证,例如:高热烦渴、高热神昏、温毒发斑、血热出血、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这种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是临床时必须遵循的,如果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
由于温与热、凉与寒之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在用药时也要引起注意。例如应该用热药而温药、应该用寒药而用凉药,由于病重药轻,就难于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果应该用温药而用热药,由于病轻药重,则反伤其阴;应该用凉药而用寒药,同样的理由,则反伤其阳。至于表寒里热、上热下寒、表热里寒等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
2、五味的作用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味道。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篇4:《中药学》辅导:中药的性能-归经
归经,就是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例如,龙胆草能归 胆经,说明它有治疗胆的病症的功效;藿香能归脾、胃二经,说明它有治疗脾胃病 症的功效....。
药物归经这一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 内外表里,所以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症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 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表。各个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 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 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人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等不同,用药也必须有温(治寒症)、清(治热 症)、补(治虚症)、泻(治实症)等区分。但是发病脏腑经络又是不一致的,如 热性病症,又有肺热、胃热、心火、肝火.... 等, 在用药治疗时,虽然都需要根 据“疗热以寒药”的原则选用性质寒凉的药物,然而还应该考虑脏腑经络的差异, 鱼腥草可清肺热、竹叶可清胃热、莲子心可清心火、枯草可清肝火,就是由于它们归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同样原因,对寒症也要进一步分肺寒,脾寒....,虚症要分脾虚、肾虚....,实症要分燥屎里结(大肠实)、痰饮停聚(肺实)....。在疗上,温肺的药物,未必能暖脾;清心的药物,末必能清肺;补肝的药物,未必能补肾、泻大肠的药,未必能泻肺……,所有这些情况,都说明药物归经的重要意
义。
但是,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了四气、五味、补 、泻等药性,同样也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寒、有的属热,也有可能有的属实、有的属虚,那就不能因为重视归经,而将能归该经 的药物不加区分地应用。相反,同归一经的药物种类很多,有清、温、补、泻的不 同,如肺病咳嗽,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能归肺经,在应用时却不一样 ,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主要能温肺、百合主要补肺虚、葶苈子主要泻肺实....,在其它脏腑经络方面,同样也是如此。归经是中草药性能之一,性味也是中草药的 另一方面的性能,其它还有升降浮沉、补泻等性能,应该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能,才能在临床治疗中更好地运用各种中草药。
关于药物的归经,古代文献上又曾将它和“五味”联系起来,认为:
味酸 --- 能入肝。
味苦 --- 能入心。
味辛 --- 能入肺。
味甘 --- 能入脾。
味咸 --- 能入肾。
这种归纳,虽然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但绝大部分与客观实际情况并不一,不能作为规律性来认识。
篇5:《中药学》辅导: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它们的意义如下:
(一)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二)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四)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归纳来说,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 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 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药的原则,这是它的重 要意义。因为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 差别,在治疗上就需要针对病情,选用药物。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 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耆、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 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 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病位在里者,宜清热、泻下或温里、利水 等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如肝阳上逆的头痛,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阳更为 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泄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
止的症状。
升降浮沉,也是对药性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 切联系。例如,肺病咳嗽,当用肺经药物,但又须区分病势的惰况,考虑升浮沉降 的药物;如果由于外邪束肺、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当用升浮药发散外邪、宣畅肺 气,如麻黄、桔梗等;如肺虚久咳就应该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诃子药性沉降的药 物来治疗。又如,气分上逆的病症,应当用沉降药来治疗,但又须区别属于何经的 病症,如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就要用半夏、丁香等胃经降逆药;肺气上逆、咳嗽
气喘,就要用旋覆花、白前等肺经降逆药。
升降浮沉的药性,一般来说和药物的性味、质地有一定关系。
在药性方面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 、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因此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 、热无沉降”的说法。
在药物质地方面来说,凡花、叶以及质轻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种子、果实 、矿石以及质重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
但是,上述情况又并不是绝对的,还必须从各种药物的功效特点来考虑,例如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在性味和质地方面,药物的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如苏子 辛温、沉香辛微温,从性味来说应是升浮,但因为质重,所以作用为沉降;胡荽子 药用种子应是沉降,但因为药性辛温,所以作用为升浮等等。此外,通过药物的炮 制, 也能使升降浮沉有所转化, 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敛、盐制则下行
篇6:《中药学》辅导:药性理论(四)毒性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中药的毒性,现在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中药的副作用有所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有的甚至可危及生命。在临床医疗上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
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小,马虎从事是错误的。
在西汉以前,从《周礼·天官》载:“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 , 《素问·脏气法时论》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来看,“毒药”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出现的。古代毒药概念一方面反映了药食分离在认识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古代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区分,在把握毒性上有困难,故将所有药物都笼统称为“毒药”。
东汉时代,《神农本草经》提出了“有毒、无毒”的区分,并谓:“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在《内经》七篇大论中,亦有大毒、常毒、小毒等论述。由此可见,从所有药物笼统称为“毒药”到有毒无毒的区分,是人们对中药毒性认识的一个很大进步。东汉以后的本草著作对有毒药物都标明其毒性,以提醒人们对中药毒性的重视。
在古代也有以中药偏性的强弱来解释中药有毒、无毒及毒性大小的。也就是说“毒性”即是“偏性”。药物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这也反映了古代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区分的实际情况。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所谓“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其它有害作用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作用。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器质性改变或功能障碍、产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质。
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中药的副作用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一般可自行消失。如临床常见的服用某些中药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腹泻或皮肤瘙痒或其它不适反应。 过敏反应也属于不良反应范围,其症状轻者可见瘙痒、皮疹、胸闷、气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多见于中药注射剂),同化学药一样,引起过敏反应除药物因素外,多与患者体质有关。
由于每一个中药实际就是一个小复方,具有多成分、多功效、多用途的特点,故往往一药多能,如常山既可解疟,又可催吐,若用治疟疾,则催吐就是副作用;若作为催吐药,它就是治疗作用。可见中药的副作用是相对而言的。
应该指出,伴随临床用药经验的逐步积累,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中药毒性分级的情况也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近代各种中药工具书或教科书或中药学专著的中药毒性分级多沿袭临床用药经验及文献记载,分级尚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采用的“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现在通行的分类方法。
引起中药毒性反应的原因,主要是: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例如未按要求对有毒中药进行加工炮制或使用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或配伍不当或患者对某些有毒中药特别敏感…,总之引起中药毒性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是安全用药的保证。
2. 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另外还要正确评价中药的毒性,与化学药相比,有毒中药还是比较少的。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12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的毒药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剧毒药。因此,现在大多数中药品种应该是安全的,这是中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众多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比较突出了。尽管如此,中药的毒性还是不容忽视。特别是所谓的“无毒药物”,若使用不当也可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
还应指出,有毒药物偏性强,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有毒药物有其可利用的一面。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了肯定的疗效,这些经验是很宝贵的。
【《中药学》辅导: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