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登鹳雀楼》译文
“●●吧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评析《登鹳雀楼》译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评析《登鹳雀楼》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登鹳雀楼译文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篇2:评析《登鹳雀楼》译文
评析《登鹳雀楼》译文
一、译事难,译诗更难。因为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具备一般的文学体裁特征,还兼备神韵和意境等特点。除了语言的转换外,译诗更重要的是传递原作的神韵与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历来讲求格律,重押韵,讲平仄,求对仗,用典故,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虽然传统英语诗歌也讲究格律,押韵,节奏,用典等,但终因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汉语格律诗英译尤为困难。一部分翻译家尝试着用散文诗译中国传统诗歌,但在传达原诗神韵与意境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少了诗味。因此许多翻译家主张“以诗译诗,尤其要以格律诗译格律诗”。在这些知难而进的中国翻译家中,有一位就是有“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之说的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先生。他的“诗体译诗”被著名学者钱钟书称为“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跳得灵活自如,令人惊奇”。许渊冲教授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本文将运用“三美”理论来评析许渊冲先生所译的《登鹳雀楼》一诗。
二、《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不朽之作。该诗为五言绝句,雄奇豪迈、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后两句抒情,情中见理,表现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以及无限进取与探索精神。短短二十字,有景,有情,有理。以下是《登鹳雀楼》原诗及许渊冲先生译文。
登鹳雀楼On the Stork Tower
王之涣 Wang Zhihuan
白日依山尽,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黄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欲穷千里目,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更上一层楼。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原诗之义象美。义象美是指“诗歌字词句或整首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美感。”(辜正坤)原诗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慢慢消失在视野的尽头。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转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把上下、远近、东西景物全都容进诗笔之下,画面宽广,意境深远,组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图画,创造了一种意境之美。后两句寓情于景,揭示出“观景,需登高才能望远;而人生也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看得全”的哲理。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译诗之意美。意美是译出“原诗的意境和诗味之美。”(郭著章)许渊冲先生的译诗完美再现了原诗所创造的意境美。用“ the sun, the mountain, the river and the sea”勾勒了一幅美丽画卷,而 “beyond”和 “seawards”这两个词则直接点明了诗中几个意象的空间位置关系,把“几个画面并置而产生相互对立但又相互补充的张力审美效果。”(辜正坤)这样,便在审美主体的脑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译诗后两句以 “a grander sight”译“千里目”,“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译“更上一层楼”准确传达出了原诗的哲理。“千里目”和“一层楼”实为写虚,是在头两句实景的基础上作者尽想象之能事,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许渊冲先生在深刻理解了原诗意义的.基础上采用了模糊翻译法,这种翻译却更准确的传达了原诗的意境与韵味。
原诗之音象美。音象美是指诗歌的听觉形象,诗歌的音乐性,包括诗歌的节奏和韵式。汉语一个字一个音节,元音音节出现在辅音之后,再加上汉字的四个音调,便可奏出变化跳跃的音乐。由于汉字单音节的特点,诗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安排诗歌的节奏。例如,一首五言诗即五个音节,两字为一顿,一行为三顿,结合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的巧妙运用,会给整首诗带来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登鹳雀楼》为五言绝句,每行五个音节,可划分为三顿,即:白日-依山-尽0-/ 黄河-入海-流0-/ 欲穷-千里-目0-/ 更上- 一层-楼0-/ 而该诗的格律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二者结合,构成了原诗的节奏美,使原诗读起来铿锵有力。汉诗的押韵能增添音乐感,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汉诗可押头韵或尾韵。《登鹳雀楼》押尾韵,韵式为x a x a 押/ou/韵和/iu/韵。该韵为阳性音,读音嘹亮、浑厚,双唇发音时开口度比较大,使人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声音在耳畔回荡,能营造出一种宏伟壮观的景象。
译诗之音美。音美是指“译文可以借助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郭著章)英语诗以多音节为其音美的基础。多音节词有轻重音节之分,因此英语诗歌往往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英诗讲究音步,两个音节的轻重音节为抑扬格,重轻音节为扬抑格,运用恰当能产生如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在押韵方面,英诗也可押头韵或尾韵。许渊冲先生认为,“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所装载的信息总量是由语义和文体组成,而语义不过是低层次的信息,而文体(形式)比如音韵、节奏等才是高层次的信息,如果仅仅再现低层次的信息-语义,产生的译文就不再是诗,而变成散文了。”译诗为抑扬格四音步,韵式为aabb,一二句“glows”与“flows”元音相押,三四句“sight”与“height”元音与结尾辅音相押,读起来嘹亮悦耳,琅琅上口。另外,第三行与第四行还运用了头韵。头韵是利用词语音韵的修辞格。它是英语古体诗韵律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所产生的音韵效果可“增添文字的音乐感,便于朗读、记忆。有时它还有强化语势或使语句听起来诙谐、俏皮等作用”。(卢炳群)第三行中的“grander”与第四行中的“greater”构成了头韵,有效地增添了全诗的音乐感。
原诗之视象美。视象可分为内视象与外视象。内视象是“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主体想象世界中看得见的具体物象”;外视象是“诗歌本身的外部形式如诗行排列、特殊的字、词书写形式等物象”。(辜正坤)为了实现诗歌的语意视象美即内视象美,原诗采用了以下几种修辞手法:首先是对比手法。对比,是指“通过并立含义相反或不同的字、词、短语甚至句子来比较、展示事物间的差异。”(卢炳群)因此,对比的主要特点是明快、强烈。原诗的对比有以下几个方面:
A、色彩对比:白日、青山、黄河,五光十色,绚烂缤纷,给人营造了一种强烈的色彩视觉之美。
B、动静缓急对比:白日慢慢移动,一个“依”字,体现出其势之缓;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一个“入”字,将其奔泻千里之势托出。景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身临其境,心情激荡。C、虚实对比:在一二句写实景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想象,借景抒情,揭示人生真理。“白日”“高山”“黄河”描写的是实景,“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纵横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其所望之高,所想之远,虚实结合,寓意早已跃然纸上。其次是衬托手法:从形象上看,太阳之高,山之高,黄河之长,相互映衬;而前两句所描写白日、高山以及奔流不息的黄河,营造了一种高远开阔的境界,为下文说理作了铺垫,使作者自然而然就道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读者极易展开想象,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具体而清晰的壮丽画面。从诗歌的语形视象美即外视象美来看,原诗为五言绝句,对仗工整。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壮观雄伟,“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欲穷”与“更上”相对,“千里”与“一层”两个数词相对,“目”与“楼”两个名词相对。这就构成了原诗形式上的完美。
译诗之形美。形美是“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郭著章)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除了传达原诗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因此,其译作形式工整,韵律自然,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美。原诗为绝句,共四行;译诗在建行上与原诗相同,也为四行。原诗为五言三顿,译诗的诗行长度与原诗相仿,为8个音节,抑扬格四音步。原诗采用对仗形式,偶句押韵,行文工整流畅,译文则采用对偶形式,两两相对,韵式为aabb。译文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方位词对方位词(sun-yellow river,glows-flows,beyond -seawards,grander- greater, sight- height),及其工整协调。另外,译诗中的sun(red)-mountain(green),river(yellow)-sea(blue)也从视角上构成了色彩对比之美;而moutain-river一静一动,形成了强烈的动静缓急对比之美;grander sight-greater height形成头韵,加上押相同的尾韵,使人充分地感受到译诗的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具有说服、激励、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三、诗歌,作为文学最高表现形式,是一门艺术,一种美;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和美的再现过程;而诗歌赏析,是审美主体根据某种审美鉴赏标准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所提出的 “三美”原则现在已经成为译诗优劣的鉴赏标准。理想的译诗,“第一,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应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应取原诗的形式。”(成仿吾)许渊冲先生坚持以诗译诗,按照“意美”、“音美”、“形美”标准英译中国传统诗歌,其所译《登鹳雀楼》一诗不仅在内容与形式上准确地再现了原诗,而且生动地传达了原诗所创造的意境和诗韵,让读者切身地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力与美。
篇3:《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摘要: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门艺术,一种美。诗歌翻译,是创造美的艺术,除了语言转换外,更注重传递原诗的意境和韵味。本文将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译诗之“三美”标准以及辜正坤先生的诗歌鉴赏原则来评析许渊冲先生所译之《登鹳雀楼》一诗,看译诗是如何准确地再现原诗的内容与形式,生动地传达原诗的韵味与意境的。
关键词:三美;诗歌翻译
一、
译事难,译诗更难。因为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具备一般的文学体裁特征,还兼备神韵和意境等特点。除了语言的转换外,译诗更重要的是传递原作的神韵与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历来讲求格律,重押韵,讲平仄,求对仗,用典故,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虽然传统英语诗歌也讲究格律,押韵,节奏,用典等,但终因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汉语格律诗英译尤为困难。一部分翻译家尝试着用散文诗译中国传统诗歌,但在传达原诗神韵与意境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少了诗味。因此许多翻译家主张“以诗译诗,尤其要以格律诗译格律诗”。在这些知难而进的中国翻译家中,有一位就是有“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之说的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先生。他的“诗体译诗”被著名学者钱钟书称为“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跳得灵活自如,令人惊奇”。许渊冲教授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本文将运用“三美”理论来评析许渊冲先生所译的《登鹳雀楼》一诗。
二、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不朽之作。该诗为五言绝句,雄奇豪迈、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后两句抒情,情中见理,表现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以及无限进取与探索精神。短短二十字,有景,有情,有理。以下是《登鹳雀楼》原诗及许渊冲先生译文。
登鹳雀楼On the Stork Tower
王之涣 Wang Zhihuan
白日依山尽,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黄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欲穷千里目,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更上一层楼。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原诗之义象美。义象美是指“诗歌字词句或整首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美感。”(辜正坤)原诗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慢慢消失在视野的尽头。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转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把上下、远近、东西景物全都容进诗笔之下,画面宽广,意境深远,组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图画,创造了一种意境之美。后两句寓情于景,揭示出“观景,需登高才能望远;而人生也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看得全”的哲理。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译诗之意美。意美是译出“原诗的意境和诗味之美。”(郭著章)许渊冲先生的译诗完美再现了原诗所创造的意境美。用“ the sun, the mountain, the river and the sea”勾勒了一幅美丽画卷,而 “beyond”和 “seawards”这两个词则直接点明了诗中几个意象的空间位置关系,把“几个画面并置而产生相互对立但又相互补充的张力审美效果。”(辜正坤)这样,便在审美主体的脑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译诗后两句以 “a grander sight”译“千里目”,“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译“更上一层楼”准确传达出了原诗的哲理。“千里目”和“一层楼”实为写虚,是在头两句实景的基础上作者尽想象之能事,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许渊冲先生在深刻理解了原诗意义的基础上采用了模糊翻译法,这种翻译却更准确的传达了原诗的意境与韵味。
原诗之音象美。音象美是指诗歌的听觉形象,诗歌的音乐性,包括诗歌的节奏和韵式。汉语一个字一个音节,元音音节出现在辅音之后,再加上汉字的四个音调,便可奏出变化跳跃的音乐。由于汉字单音节的特点,诗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安排诗歌的节奏。例如,一首五言诗即五个音节,两字为一顿,一行为三顿,结合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的巧妙运用,会给整首诗带来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登鹳雀楼》为五言绝句,每行五个音节,可划分为三顿,即:白日-依山-尽0-/ 黄河-入海-流0-/ 欲穷-千里-目0-/ 更上- 一层-楼0-/ 而该诗的格律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二者结合,构成了原诗的节奏美,使原诗读起来铿锵有力。汉诗的押韵能增添音乐感,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汉诗可押头韵或尾韵。《登鹳雀楼》押尾韵,韵式为x a x a 押/ou/韵和/iu/韵。该韵为阳性音,读音嘹亮、浑厚,双唇发音时开口度比较大,使人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声音在耳畔回荡,能营造出一种宏伟壮观的'景象。
译诗之音美。音美是指“译文可以借助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郭著章)英语诗以多音节为其音美的基础。多音节词有轻重音节之分,因此英语诗歌往往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英诗讲究音步,两个音节的轻重音节为抑扬格,重轻音节为扬抑格,运用恰当能产生如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在押韵方面,英诗也可押头韵或尾韵。许渊冲先生认为,“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所装载的信息总量是由语义和文体组成,而语义不过是低层次的信息,而文体(形式)比如音韵、节奏等才是高层次的信息,如果仅仅再现低层次的信息-语义,产生的译文就不再是诗,而变成散文了。”译诗为抑扬格四音步,韵式为aabb,一二句“glows”与“flows”元音相押,三四句“sight”与“height”元音与结尾辅音相押,读起来嘹亮悦耳,琅琅上口。另外,第三行与第四行还运用了头韵。头韵是利用词语音韵的修辞格。它是英语古体诗韵律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所产生的音韵效果可“增添文字的音乐感,便于朗读、记忆。有时它还有强化语势或使语句听起来诙谐、俏皮等作用”。(卢炳群)第三行中的“grander”与第四行中的“greater”构成了头韵,有效地增添了全诗的音乐感。
原诗之视象美。视象可分为内视象与外视象。内视象是“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主体想象世界中看得见的具体物象”;外视象是“诗歌本身的外部形式如诗行排列、特殊的字、词书写形式等物象”。(辜正坤)为了实现诗歌的语意视象美即内视象美,原诗采用了以下几种修辞手法:首先是对比手法。对比,是指“通过并立含义相反或不同的字、词、短语甚至句子来比较、展示事物间的差异。”(卢炳群)因此,对比的主要特点是明快、强烈。原诗的对比有以下几个方面:A.色彩对比:白日、青山、黄河,五光十色,绚烂缤纷,给人营造了一种强烈的色彩视觉之美。B. 动静缓急对比:白日慢慢移动,一个“依”字,体现出其势之缓;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一个“入”字,将其奔泻千里之势托出。景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身临其境,心情激荡。C、虚实对比:在一二句写实景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想象,借景抒情,揭示人生真理。“白日”“高山”“黄河”描写的是实景,“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纵横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其所望之高,所想之远,虚实结合,寓意早已跃然纸上。其次是衬托手法:从形象上看,太阳之高,山之高,黄河之长,相互映衬;而前两句所描写白日、高山以及奔流不息的黄河,营造了一种高远开阔的境界,为下文说理作了铺垫,使作者自然而然就道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读者极易展开想象,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具体而清晰的壮丽画面。从诗歌的语形视象美即外视象美来看,原诗为五言绝句,对仗工整。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壮观雄伟,“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欲穷”与“更上”相对,“千里”与“一层”两个数词相对,“目”与“楼”两个名词相对。这就构成了原诗形式上的完美。
译诗之形美。形美是“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郭著章)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除了传达原诗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因此,其译作形式工整,韵律自然,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美。原诗为绝句,共四行;译诗在建行上与原诗相同,也为四行。原诗为五言三顿,译诗的诗行长度与原诗相仿,为8个音节,抑扬格四音步。原诗采用对仗形式,偶句押韵,行文工整流畅,译文则采用对偶形式,两两相对,韵式为aabb。译文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方位词对方位词(sun-yellow river,glows-flows,beyond -seawards,grander- greater, sight- height),及其工整协调。另外,译诗中的sun(red)-mountain(green),river(yellow)-sea(blue)也从视角上构成了色彩对比之美;而moutain-river一静一动,形成了强烈的动静缓急对比之美;grander sight-greater height形成头韵,加上押相同的尾韵,使人充分地感受到译诗的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具有说服、激励、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三、
诗歌,作为文学最高表现形式,是一门艺术,一种美;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和美的再现过程;而诗歌赏析,是审美主体根据某种审美鉴赏标准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所提出的 “三美”原则现在已经成为译诗优劣的鉴赏标准。理想的译诗,“第一,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应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应取原诗的形式。”(成仿吾)许渊冲先生坚持以诗译诗,按照“意美”、“音美”、“形美”标准英译中国传统诗歌,其所译《登鹳雀楼》一诗不仅在内容与形式上准确地再现了原诗,而且生动地传达了原诗所创造的意境和诗韵,让读者切身地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力与美。
参考文献:
[1]成仿吾.论译诗[A].翻译研究论文集[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3]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
[4]卢炳群.英汉辞格比较与唐诗英译散论[M]. 青岛出版社,2003
[5]王国祥.诗译英法领风骚-访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J].中国大学教学,
篇4:登鹳雀楼译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译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文学赏析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篇5:登鹳雀楼古诗译文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登鹳雀楼》写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王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王之涣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王之涣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王之涣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登鹳雀楼》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王之涣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登鹳雀楼》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王之涣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王之涣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王之涣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王之涣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王之涣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登鹳雀楼》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登鹳雀楼》,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登鹳雀楼》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登鹳雀楼》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登鹳雀楼》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登鹳雀楼》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登鹳雀楼》,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王之涣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篇6:古诗登鹳雀楼译文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篇7:登鹳雀楼王之涣译文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篇8:《登鹳雀楼》译文及鉴赏
《登鹳雀楼》译文及鉴赏
【背景】
一首绝句,“四句皆对”,有些像律诗中间的两联,写得不好,很容易带来单调板滞的毛病。这首诗却写得形象丰美,神韵飞动,气势不凡,难怪成为万口流传的千古绝唱。探寻它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巨大的审美效应,就在于诗人虽然写成了四句皆对,却又丝毫不给人以对仗的感觉(“不嫌其排”)。沈德潜所谓“骨高”,就是说写的开阔宏大,命意高远。诗人啸傲登临,高视阔步,景与情会,才一气呵成了这首对似不对的杰作。
三层高阁的鹳鹊楼坐落在山西永济县的城楼上,下临由北直泻的黄河,地势高峻。诗人进入楼内,已是傍晚时分,举目远眺,淡淡的夕阳正挨着黄河西岸的峰峦缓缓下沉,给天空抹上几片晚霞;俯视城下,黄河正在脚底呼啸奔腾,想象它曲折远去,訇然流向大海的景象是何等壮观。这一联,一静一动,由实而虚,包涵了一个无比宽广的空间,展露出诗人坦荡的胸襟。但诗人游兴正浓,意犹未尽,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要登得更高,看得更远,于是便有了结尾的第二联。他兴致勃勃地要登上最高层,是为了穷尽千里之目。他要追上时光的步履,看到白日落下去的山那边的美好风光,看到黄河入海处轰隆澎湃的万千气象。他在不停地追求,不停地高吟,似乎要探寻出这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奥秘,这就把登临写景的诗提到哲理的高度,激发读者乐观向上的无穷情思,而诗人意气风发、潇洒出群的英姿也就矗立在我们眼前了。这第二联纯属虚写,而虚中含实,妙在用“欲穷”、“更上”前后呼应斡旋,使全诗显得意绪完整,酣畅流动。这种上下两句句意贯串的流水对,对疏通诗的意脉,化板滞为灵活方面是很有帮助的,用来收束全诗,为诗家所常用。
中唐畅当也写了一首四句皆对的绝句《登鹳鹊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模物写景不能说不逼真,但这原应是律诗中的两联,独立成绝句,语势显得局促,似乎收束不住全诗,读来似断缯裂帛,缺少一种神韵,与王作相比,高下是不言自明的。
【全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解】
鹳雀楼:一作鹳鹊楼,唐代名胜之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楼高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为登览胜地,唐人留诗者甚众,唯王之涣、李益、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此楼后为河水冲没,因于城角楼留匾以存其迹。后人或以王之涣所咏鹳雀楼即蒲州城西南角楼,殊误。这首诗为诗人登楼而作。
【注释】
(1)鹳:形状像鹤一类的`鸟,常称鹳雀或鹳鹊。嘴长而直、尖而利。羽毛有白色、灰色或黑色, 常见为白鹳。生活在水边,以鱼虾为食。鹳雀楼:又作“鹳鹊楼”,故址位于山西蒲州(今 山西省永济县,唐属河东道)府西南城上。楼有三层,前瞻中条山,下观大黄河,为登 临胜地。因处于黄河中段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鹳雀楼。鹳雀楼始建于北周 时期(557—581),北周大将宇文护镇守蒲州,为军事瞭望之用,后经整修,工制壮丽, 遂成览景胜地。
(2)穷:极目。千里目:眺望极远之处的目力。
【译文】
落日依傍着远山天光辉煌,黄河冲涌起浪滔流入海疆。
要放眼远眺尽览美景,唯有举步攀登向更高层楼迈上。
【赏析心得】
盛唐诗人王之涣,出身名门,满腹诗书,却金榜无名、困顿一生。其诗雄浑豪放, “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名满天下。一个大好晴天的傍晚,他来到山西蒲州府城 西南城楼上,只见城上一楼矗起,面山临水、雄伟壮观,这就是鹳雀楼。拾级而上, 极目远眺,美景如画,大好风光,尽收眼底。诗人不觉脱口吟出千古绝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兴致勃勃,驻足欣赏。 他眼光恋恋不舍,跟随光华犹射的白日,白日又依依不舍,沿着远方巍巍的群山慢 慢滑落,直到完全看不见了,他才无限感叹地收住目光。然后,他又俯视楼下的不 尽黄河,只见它浊浪滔滔,滚滚而来。这时,暮色渐浓,山河景物逐渐模糊,但诗 人的想象力却得以充分发挥,望见奔腾而去,涛声隆隆的黄河之水,其河面由近及远, 由带变线,由线变点,最后也像落日一样,看不见了。但他知道,这汹涌的黄河流水, 最终都将注入东方大海。
落日依山而尽,河水奔海而去,浓浓暮色之中,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思想 再度升华,悟到了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深邃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其中的道理,还有更深的涵意,那就是楼的高度和层数毕 竟有限,而人的思想境界,其高度、其“楼层”,却是无穷无尽的。鹳雀楼再高, 层数再多,站在其上,终究看不见高山背后的落日,望不见黄河注入大海。人只有 境界高了,视野才能开阔,心胸才能宽广。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融景、情、理为一体,衔接无痕、天衣无缝,极其自然。前面寥寥十字,白日依依,高山巍巍, 长河滔滔,大海茫茫,奇景写尽,情寓景中:落日依恋群山,长河情注大海,情感 倾泻,写到极致。后面十字,理寓景情之中,意境开阔,哲理升华,激情昂扬,奋 发向上。夜已来临,意犹未尽,沉浸在诗境中的诗人,终于回到现实当中。吟完这 首绝句,他感到无限充实,对自己委顿坎坷的一生,也就完全释怀了。要知道,诗 人这时已过天命之年,《登鹳雀楼》不仅写的是夕阳,也是他人生的夕阳之作啊! 岁月如流,人生如日。生命仅是一个过程,人生追求的境界却至高无上。落日依恋 群山,长河追求大海,人生晚霞灿烂。诗人看见了,想到了,做到了。没过几年, 诗人安详离世。但他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诗,却雄居唐诗五绝、七绝之首, 千古流传不衰!
【鉴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而望见的景色。写的景象壮阔,气势磅礴,有尺幅万里之势,而此楼之高迥,已见于言外。首句写西望,以“依山”作“尽”的状语,表现出随时间推移的动景,时空叠合,情景交融,“依”有“依傍”义,也有“依恋”义。遥望白日依傍绵延起伏的群山西行,似乎依依不舍,不愿沉没,而终于半沉、“尽”沉,这就赋予白日以深厚情感,而诗人留恋美好光景的襟怀,也曲曲传出。次句写东望,以“入海”作“流”的状语,表明黄河此刻未“入海”,但她奔流不息的目的是“入海”,这就赋予黄河以崇高理想,从而也表现了诗人的宏伟抱负。看吧:晚霞映照,河面上飞溅起万点金光,这条黄色巨龙,咆哮着奔向遥远的大海,诗人的目光,也被带到遥远的地方。当然,大海还是望不见的,而诗人的心,却早已飞向大海了。如果能看见海,那该有多好!于是水到渠成,转出三四两句。
题目是登鹳雀楼,自应先叙登楼,如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之类。然而这是五绝,只二十字,必须字字挥发出最大效应,因而一开头便写楼头所见。所见之景已极阔大,但诗人犹不自满,因“欲穷千里目”而“更上一层楼”,登楼之意亦顺便点出。构思何等精巧!此楼共三层,从结句看出,首联乃一二层所见景象。特留最高层继续攀登,读者的精神境界亦随之继续飞跃。至于“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如何,因二十字已用完,不能再写,也无须再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后两句既切鹳雀楼实境,又出于诗人的真实情感,兴象玲珑,非抽象说理,却蕴含深刻哲理: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为了眼界更宽,所见更远,就得层层攀登,向最高处迈进。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四句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说它“骨高”,当然不错。但四句皆对而不嫌其排的真正原因,乃在于两组对句各有特点。首联属正名对,以严整的对仗展现雄阔的景象,形式与内容高度谐合。然而次联如果仍用工对,便无流转之势,必流于板滞。作者改用流水对,“欲穷”、“更上”回环呼应,一气旋转,余味无穷。
【评析《登鹳雀楼》译文】相关文章:
1.《登鹳雀楼》
2.登鹳雀楼 古诗
3.登鹳雀楼有感
4.登鹳雀楼古诗
10.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