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2025-01-10 08:53: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jn8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资料,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资料,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篇1: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资料第二部分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东周前期的时代转型 (铁器时代)(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

18.东周建立者:周平王,公元前770年,都城:洛邑(今洛阳)。(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19.春秋争霸不断、社会动荡的原因(背景)是:①经济转型:铁器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了; ②政治转型: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争霸旗号:尊王攘夷。春秋战争性质:争当霸主。)

20.铁农具、牛耕对农业的作用:促进农业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ƒ提高了粮食产量。

21.春秋称霸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争霸的关键是:强大的经济实力。)

22.春秋争霸战争(或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利、弊):积极影响:促进了国家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②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种种沉重的灾难和损失。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东周后期的社会大变革 (变法运动、富国强兵)

23.战国七雄:齐(东)、楚(南)、秦(西)、燕(北)、赵、魏、韩。(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大事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战争性质:兼并对方,统一天下。(马陵、桂陵、长平之战)

24.各国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是:①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了。

②政治上: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统一天下。

25.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支持者:秦孝公。语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6.商鞅变法最核心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体现地主阶级利益)。触犯了旧贵族利益的是: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影响最深远的是:建立县制(因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受百姓欢迎的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等多的人可免徭役。

27.商鞅变法的影响(作用):使秦国国力增强;‚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ƒ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所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身死法存。

28.都江堰修建的时间: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郡守李冰。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影响: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天府之国”。(材料:“水旱从人(由人控制),不知饥馑……”。)

第八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繁荣 (诸子百家:儒、道、法、墨等)

29.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①顺应自然。②万物对立并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思想)。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经典:《道德经》。 (识记老子画像)

30.孔子: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识记孔子画像)

大思想家: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人与人关系的准则)。②政治主张:“以德治国。

大教育家:①创办私学;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发现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编定《春秋》等。

31.(战国)墨子:墨家的创始人。主张是:“兼爱”“非攻”、节俭,反对非正义战争。

32.(战国)孟子:儒家的代表。主张是:①提出“春秋无义战”。②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儒家另一代表是:荀子:主张礼治。)

33.(战国)庄子:道家的代表。主张是: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后人将他与老子合称“老庄”。)

34.(战国)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35.诸子百家思想现实价值:①儒家:以德治国,民本思想,忠孝节义等。②道家:顺应自然、辩证看待问题,淡泊名利等;③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④墨家:平等博爱、和平、节俭等。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注:中国古代历史大趋势:国家统一,民族交流融合)

36.秦朝:前2,嬴政在咸阳称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达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37.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长期争战的混乱局面;②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38.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其包括以下制度:

①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总揽全国一切大权;②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意义: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9.秦始皇(秦始皇画像:手摸胡须)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文化上:命丞相李斯等统一文字,小篆通用。(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经济上:a.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b.统一度量衡;(意义: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c.统一车轨;(意义:使秦朝的道路四通八达。)d.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意义: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③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40.对秦始皇的评价:①秦始皇的功(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a.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②秦始皇的过(其被称为暴君):因为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沉重的赋税、严刑酷法、“焚书坑儒”。

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的灭亡 (秦朝的暴政)(巨鹿之战——以少胜多)

41.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公元前2,领导人: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大雨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起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典故:鱼腹丹书、揭竿起义)

42.大泽乡起义的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鼓舞了后世的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3.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皇帝位,史称:楚汉之争。 (典故:鸿门宴;四面楚歌等)

篇2: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复习资料

第十一 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一个封建治世) (农业工具的创新:耧车)

44.西汉建立:公元前2,建立者是:刘邦。都城:长安(今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45.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主观: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客观:残破荒凉、经济萧条。

46.文帝、景帝时期:措施:以农为本,三十税一,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社会景象: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钱粮充足,国家实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识记汉武帝的画像,其与秦始皇合称“秦皇汉武”)

47.汉武帝面临问题:①王国问题: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②士人到处游说,指责中央。③地方控制铸币权和盐铁,威胁中央财政。④匈奴骚扰北方,威胁国家安全。

48.解决措施:①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削弱诸侯;设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②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教授“五经”。

③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④外交、军事上:派张骞通西域;派卫青等反击匈奴,解决边患问题。

49.汉武帝的评价:①积极: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使汉朝达到鼎盛。

②消极评价:其穷兵黩武,加重人民负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思想自由发展。

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亡(东汉宅院画像砖:反映了光武中兴局面)

50.西汉灭亡: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东汉建立:25年,刘秀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

51.光武中兴: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整顿吏治;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52.黄巾起义:①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自然灾害的影响。②184年,张角,创太平道。

53.影响: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打击了东汉王朝统治,出现军阀混战局面,走向三国鼎立。

篇3: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复习资料

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意义:①交通要道;②经济通道;③文化通道。)

54.张骞两次通西域(前138年和前1)的意义:①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了解和往来;

②促进汉朝对西域的管理开发;③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55.两汉对西域的管理:①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重新夺回西域,派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受阻,但开辟西亚路线。

56.丝绸之路的现实价值: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有利于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十五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秦朝高超的艺术:兵马俑、万里长城。)

57.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西汉发明(马王堆汉墓帛书);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58.造纸术的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教育的普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59.医学成就:①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圣。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②华佗:东汉末年神医。贡献: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创造了“五禽戏”。

60.西汉司马迁(千秋太史公)的历史巨著《史记》: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②价值:史学价值:为研究汉武帝之前的历史提供了资料;文学价值: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品质:秉笔直书、爱憎分明、公正记事)

61.道教(中国宗教):①184年(东汉末),张角创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神仙体系初步形成。②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其与太平道教义相似,因此合称道教。(教义:修仙、修道、长生等)

62.佛教传入:①西汉末传入我国,东汉明帝传播,标志:修建白马寺。②影响:佛教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文学创作、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义:因果、轮回等)

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局部统一) (注:《三国演义》等文学创作既基于史实又高于史实。)

63.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主要战役:①2,官渡之战,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②2,赤壁之战,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打下基础。

64.(1)官渡之战曹操胜的原因: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人才、谋臣众多;‚经济上:实施屯田措施,经济得到发展;ƒ军事上:军队战斗力高,火烧乌巢,战术得当。而袁绍骄傲自大,战术失误。(2)赤壁之战曹操败的原因:曹操:自大轻敌,不善水战,战术失误;而孙刘进行联合,以逸待劳,利用地理优势,火烧赤壁,战术得当。(典故:草船借箭、借东风等)

6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①2,曹丕洛阳称帝,国号魏。②2,刘备成都称帝,史称蜀汉。③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王,国号吴。吴经营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篇4: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复习资料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五胡内迁 (中国历史上继秦汉朝后的第二次大一统)

66.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洛阳称帝,史称西晋。280年,灭吴,统一了全国。

67.短命的西晋(266~280~3)原因:①西晋贵族奢侈腐朽。②晋武帝分封诸王,导致晋惠帝时期暴发内乱“八王之乱”。③西晋政府欺压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导致人民反抗。

68.“五胡内迁”:五胡指:匈奴、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识记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五胡内迁原因:汉朝和后世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补充兵源和劳动力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

69.“五胡内迁”的影响:①积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及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历史的进步。②消极:但导致了民族矛盾加剧,为今后的**埋下伏笔。

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是东晋统治)

70.3,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

71.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都在建康定都,统称南朝。

7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开垦了大量荒地;兴修了水利工程;推广牛耕,实行麦、稻兼作。②手工业:缫丝、制瓷、造船、制盐等显著发展。③商业:城市繁荣,海外贸易频繁。

7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发展的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③南方社会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

江南开发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83年,淝水之战——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74.淝水之战影响:①南方:东晋政局稳定,经济得到发展;②北方:前秦崩溃,北方再次分裂。

75.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意义: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76.北魏孝文帝改革:(1)原因:①顺应民族融合趋势;②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③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2)措施:①494年,迁都到洛阳。②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通汉婚(最能汉化)、穿汉服、改汉姓、学汉礼。(3)影响:①促进了民族的交融;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77. 民族融合的影响:“胡”“汉”观念、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了一个共同整体——中华民族。

篇5: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12课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1206年,蒙古各部推戴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立中统。1271年,定国号为元,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的残余武装,统一全国,实现了唐末以来国家空前的大一统。

忽必烈为巩固大一统,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掌管政事、军事、监察;地方上,设立了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始于元朝。

三、民族关系的新发展

当时的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往来频繁,和平共处。元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四、元朝的疆域

元朝的版图空前辽阔,北至漠北,南到海南,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一、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发展和西川

宋朝人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和军事中,南宋时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并把它传入欧洲。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之中,人们发明了火球、火箭、火枪等各类火药武器。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14世纪传入欧洲。

三、沈括、郭守敬对科学技术的贡献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撰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他创制的“十二气历”十分先进。他是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词并意识到石油的用途与价值的科学家。

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编成的《授时历》推算一回归年长度是365.242日,和地球实际线太阳一周的周期只差26秒。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1.历史八年级下册川教版复习资料

2.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3.川教版历史教学计划

4.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复习资料

5.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

6.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7.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8.鄂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9.初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10.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下载word文档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