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高阳池送朱二翻译及赏析

高阳池送朱二翻译及赏析

2025-01-04 08:32: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菜菜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阳池送朱二翻译及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阳池送朱二翻译及赏析,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阳池送朱二翻译及赏析

篇1:高阳池送朱二翻译及赏析

高阳池送朱二翻译及赏析

《高阳池送朱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竞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径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馀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前言】

《高阳池送朱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给朋友朱二的送别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

【注释】

① 高阳池:即习家池。朱二:孟浩然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②松子: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松子家”,指学仙求道雨师。隐逸者之家,即孟浩然的隐居处。

【翻译】

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清波荡漾荷花盛开,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参参:草木茂盛;细长的样子。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一直到红日渐斜,远行人才上马而去,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

【鉴赏】

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实是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此诗当作于他的晚年,诗中也可见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同时从诗中也为读者流露了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远非近代之事,而是唐已如斯了。

篇2:高阳池送朱二原文及赏析

高阳池送朱二原文及赏析

原文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译文

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

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

清波荡漾荷花盛开,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参参:草木茂盛;细长的样子。

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

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

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

一直到红日渐斜,远行人才上马而去,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

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松子: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松子家”,指学仙求道雨师。的隐逸者之家,即孟浩然的隐居处。

注释

高阳池:即习家池。

朱二:孟浩然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赏析

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实是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此诗当作于他的晚年,诗中也可见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同时从诗中也为读者流露了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远非近代之事,而是唐已如斯了。

篇3:高阳池送朱二,高阳池送朱二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的意思,高阳池送朱二赏析

高阳池送朱二,高阳池送朱二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的意思,高阳池送朱二赏析 -诗词大全

高阳池送朱二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七古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竞来窥。

澄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篇4:《高阳池送朱二》原文

作者:唐·孟浩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②。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③。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④。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⑤。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⑥。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⑦。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⑧。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⑨。

篇5:《高阳池送朱二》原文

① 高阳池:即习家池。朱二:孟浩然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② “当昔”二句: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

③ “池边”二句: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

④“清波”二句:清波荡漾荷花盛开,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参参:草木茂盛;细长的样子。

⑤“一朝”二句: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

⑥“意气”二句: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

⑦“此地”二句: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

⑧“征马”二句:一直到红日渐斜,远行人才上马而去,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

⑨“殷勤”二句: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松子: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松子家”,指学仙求道雨师。的隐逸者之家,即孟浩然的隐居处。

篇6:《高阳池送朱二》原文

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实是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此诗当作于他的晚年,诗中也可见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同时从诗中也为读者流露了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远非近代之事,而是唐已如斯了。

《高阳池送朱二》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篇7:《高阳池送朱二》原文

當昔襄陽雄盛時,山公常醉習家池。

池邊釣女日相隨,妝成照影競來窺。

澄波澹澹芙蓉發,綠岸毵毵楊柳垂。

壹朝物變人亦非,四面荒涼人徑稀。

意氣豪華何處在,空馀草露濕羅衣。

此地朝來餞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馬。

征馬分飛日漸斜,見此空爲人所嗟。

殷勤爲訪桃源路,予亦歸來松子家。

篇8:高阳池送朱二古诗解析

高阳池送朱二古诗解析

《高阳池送朱二》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竞来窥。

澄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注解】:

① 高阳池:即习家池。朱二:孟浩然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② “当昔”二句: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

③ “池边”二句: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

④“清波”二句:清波荡漾荷花盛开,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参参:草木茂盛;细长的样子。

⑤“一朝”二句: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

⑥“意气”二句: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

⑦“此地”二句: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

⑧“征马”二句:一直到红日渐斜,远行人才上马而去,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

⑨“殷勤”二句: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松子: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松子家”,指学仙求道雨师。的隐逸者之家,即孟浩然的隐居处。

【鉴赏】:

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实是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此诗当作于他的晚年,诗中也可见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同时从诗中也为读者流露了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远非近代之事,而是唐已如斯了。

篇9:《高阳池送朱二》古诗解析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竞来窥。

澄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注解】:

① 高阳池:即习家池。朱二:孟浩然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② “当昔”二句: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

③ “池边”二句: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

④“清波”二句:清波荡漾荷花盛开,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参参:草木茂盛;细长的样子。

⑤“一朝”二句: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

⑥“意气”二句: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

⑦“此地”二句: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

⑧“征马”二句:一直到红日渐斜,远行人才上马而去,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

⑨“殷勤”二句: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松子: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松子家”,指学仙求道雨师。的隐逸者之家,即孟浩然的隐居处。

译文

想当年襄阳鼎盛的时候,山简常常醉卧在习家池。

邻近的渔女相伴来梳洗,妆成争相照看水中影。

池中清波荡漾荷花开,堤岸绿柳披拂软软垂。

忽然时过境迁人散尽,池周围一片荒凉人烟稀。

当年的豪情繁华今何在?只留下杂草丛丛露水湿人衣。

原本早晨饯别行人的处所,如今变成放牧军马的草地。

征马东奔西突太阳渐西斜,此情此景只能叫人空叹息。

盼你留意寻访桃源的路径,我也要回到赤松子的家里。

创作背景

孟浩然晚年看到习家池的荒凉,又联想到自己仕途无望,有感而发写下来这首诗。

【鉴赏】:

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实是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此诗当作于他的晚年,诗中也可见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同时从诗中也为读者流露了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远非近代之事,而是唐已如斯了。

赏析

《高阳池送朱二》开篇三句,描写了古时襄阳习家池的繁华;中间三句,又写出了眼下习家池的凄凉空寂;结尾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归隐决绝之心。该诗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怀古伤今,感伤襄阳不再有山简这样的人物,也是孟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该诗当作于孟浩然的晚年,诗中也可见孟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该乡土气息浓重的田园诗[5]告诉了读者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并不是近代的事情,而是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荒凉了。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孟浩然生当盛唐,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张九龄招致幕府,不久因背痛发归襄阳卧疾,隐居襄阳鹿门山。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篇10:野人送朱樱翻译赏析

野人送朱樱翻译赏析

《野人送朱樱》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前言】

《野人送朱樱》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攀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全诗章法奇警,格力矫健,寄意深远。

【注释】

⑴野人:指平民百姓。朱樱:红樱桃。

⑵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

⑶筠笼:竹篮。

⑶细写:轻轻倾倒。愁:恐怕,担心。

⑸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

⑹沾:接受恩译。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⑺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⑻玉箸:华丽的筷子。

⑼转蓬:蓬草遇风拨根而旋转,喻身世之飘零。

【翻译】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大涯如同转蓬。

【赏析】

这是一首“小题大做”的诗。“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寓居蜀地,山野之人送来的小小樱桃,唤起了诗人记忆中的另一个时空:门下省、大明宫,堂皇的长安宫殿等。唐人李绰在《岁时记》中记载:“四月一日,内园荐樱桃寝庙,荐讫,班赐各有差。”诗的第三联正是写这个景象。“忆昨”,一切都恍如“昨日”;“擎出”,言其恭敬;“门下省”则透露出杜甫当时在左拾遗任上。这两句在全诗中具有黄金般的质地,而这种感觉则是由“门下省”、“大明宫”烘托而出的。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一联的惊奇之处在于,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门下”表现了空间的纵深,“大明”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两个实打实的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了。唐人李嘉祐诗云“秋冷白云司”,“白云司”指刑部,与“秋冷”连属,别有清峭之气,和杜诗此联一样,都是点铁成金之句。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诗的第一联把题目展开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起句看似自然,实则不同寻常,这全体现在最虚的“也”字上。最轻的字眼,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

“也”字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时空的感觉包孕在这个“也”字之中。诗的首联中,“也”字之外,“红”、“满”亦不是随意用之,二字与下联以“愁”、“讶”写对樱桃的珍惜是呼应着的。庾信诗云:“讶许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语,言约义丰,见出诗人语言的锤炼之功。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表达了一种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沾”,“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 “ 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高阳池送朱二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高阳池送朱二原文及赏析

2.王昌龄《送魏二》全诗赏析及翻译

3.野人送朱樱原文及赏析

4.送魏二原文及赏析

5.蝶恋花送春朱淑真 赏析

6.《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翻译赏析

7.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8.永遇乐翻译及赏析

9.游子吟翻译及赏析

10.醉翁亭记翻译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高阳池送朱二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