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展课外阅读
“jgjgsl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浅谈开展课外阅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谈开展课外阅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浅谈开展课外阅读
浅谈开展课外阅读
浅谈开展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都涉及课外阅读,并且还具体给予数量要求,1~2学年段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3~4学年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学年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一要求若能落实好,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和夯实语文基础无疑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落实好《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课外读物。
学生课外读物哪里来?这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帮助解决。因此,我校积极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县小学教研室课题研究,创新机制充实学校图书室适合各学年段学生阅读的图书量。学校首先盘点图书室藏书量和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图书量。其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充实学校图书藏书量,特别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图书。我校还通过家长会,家访;学生晨会、班队会等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对一个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家长要陪孩子学习读书,带孩子逛书店购买适合孩子的读物,让他们轮流着看(如果一个班级有40位学生,每人买一本书,然后再交流着看,那么每个学生花买一本书的钱就可以看免费的30多本书,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这些举措,基本解决了我校学生的“无米之炊”,甚至能为学生提供“好米下锅”,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起到了物质保障。
二、做好课外阅读管理,确保读书时间。
学生课外读物以孩子喜爱的童话故事为主。如童话、寓言、故事等。我们把每天中午1:30―1:55作为学生集体阅读课外读物的主要时间,阅读由班主任统一向学校图书室有选择地所借的图书,同时也要求学生可以把购买的'图书带到学校相互交流看。各班指定专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图书工作,值日生或班长管理阅读时间的出勤、纪律等工作。课外则要求学生在完成当天课外作业的基础上积极自觉主动看课外书。要求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与热情。
我们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低年级以学生人手一册的《海峡儿童》为主;中高年级以学生人手一册的《读写天地》和人手一份的《东山岛中小学生作文园地》为主。中高年级还把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心得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作能力。
我们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
首先,我们通过语文课前几分钟朗诵优美片断或讲述读书故事、谈读书体会,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乐于表现是学生的天性,他们为了能在课堂有所表现并得到认可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外就必须认真阅读课外书、寻找筛选适合自己朗诵的片断,认真朗读,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其次,教室里设置版地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如:阅读手抄报、佳句片断欣赏等。这些活动均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他们在阅读活动中不觉得枯燥乏味。当然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差,又有惰性的学生还应特别关注,加强督促,有意帮助他选择作品展示,以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兴趣。
最后,阅读书籍,积累语文素材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我们把阅读课外读物与语文每单元的训练项目和指导习作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教学有关写景的课文时,就要求学生找同类的课外书看,并注意摘抄好词佳句。在指导习作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摘抄到的好词佳句应用到适宜的习作中去。学生通过习作的提高,觉得课外阅读对习作有很大的帮助,自然而然也就有了阅读的欲望。
篇2:如何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
如何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
阅读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阅读是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一规定对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储备,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是非常有益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阅读不是简单的看书,小学生的阅读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对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更高的效益。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呢?
1、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鉴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而课外读物又是良莠并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内容健康、体裁多样、语言生动活泼、深浅适度的读物。首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可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学完了《太阳》,向学生推荐《宇宙奥秘探索》等等。其次,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向他们推荐带字的连环画、注音的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等;三四年级的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可向他们介绍一些中外名著的简缩本,优秀的古典诗词,及一些时事新闻报道等。
2、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一种浓厚的小学生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生力军,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积极地影响、帮助社会和家庭正确发挥“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首先学校要千方百计克服资金困难,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购置学生要读的课外书籍,整理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其次,学校的每个班级要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每人自愿捐出自己的课外书,配上图书管理员,让学生随时借阅。再则,通过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家长应帮助和指导子女买书、藏书、读书,家长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气氛。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书香的家庭,教师可以印发《告家长书》,让家长参与学生必读书的购买活动中,评选优秀书香家庭、支持读书好家长等活动,使课外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
3、课内外结合,教会读书方法。
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我归纳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课外阅读方法:(1)抄读法。每读一篇文章,要摘抄里面的好词佳句。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积累词佳句,打好语言文字基础,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意思。(2)精读法。在一段时间内,选择几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都比较完美的作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把它们读熟读透。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3)浏览法。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必须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有的文章,是属资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对于自己还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即可。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
4、写好读书笔记,提高读书效益。
写读书笔记具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和表达功能,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此,要培养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随读随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笔记主要有两种方式,要根据不同读物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选用。一种是表格式的,主要项目有阅读日期、书(篇)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名言佳句、不足之处等。另一种是心得式的,如果是自己的书,也可在书上画符号、加批注、标重点、写体会和看法。
5、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或班级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如“诗文朗诵比赛”、“名人格言交流会”、“新书介绍”、“课外阅读摘录笔记评比”“谈谈读后感”“故事大王比赛”“小博士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反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充分利用学习园地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
篇3: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学习任何技能,假如觉得很难,说明你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河南省济源市玉泉苗店小学 邓亚丽 郑冬青
课外阅读是扩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加强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管理,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图书市场尚不规范,书市中难免存在一些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不良书籍,有些不良书籍甚至流入了家庭。这些不良书籍极易使少年学生受到负面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最具有好奇心,喜欢刺激,但分辨是非能力差,自控意识薄弱。因此,加强课外阅读书籍的管理,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方面,我着重做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每学期搞一次课外阅读讲座,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道理: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收益不尽;读一本坏书,就是与卑劣的人同行,贻害无穷。这样学生就能从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
第二,向学生推荐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和报刊,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西游记》《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儿童文学》《语文报》等。
第三,帮助学生组建课外阅读小组,让学生互相推荐优秀作品。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位。
多法并举,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应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开放阅读方式。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学生对课外读物感兴趣,自然会废寝忘食。了解这一点,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式就要宽容一些,可以采用教师开列书目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形式,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心理,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有增有减,阅读的内容允许前后进行调整。
二是减轻阅读负担。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做相应的摘抄,或写读后感;有的.教师还主张把课外阅读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这些阅读要求,过多地关注学生阅读的方式和技巧,而忽略了怎样产生或提升学生阅读的`欲望。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提倡摘抄或写读后感,但不能强求;教师要把阅读指导放在“引导和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上,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还要指导学生会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适时扩展阅读范围和阅读量。
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可分“泛读”和“精读”两种。读与一般的、自己觉得价值不大的内容可浏览而过,只是开眼界、长见识,大致了解即可;对于那些十分精致的小说,特别感人的故事,非常优美的散文,令人耳目一新的小品文等,则要留心精读,达到领会内涵、印象深刻、存储大脑、为以后习作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交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主要课题。为此,我组织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一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交流各自阅读的书目,作品内容,写作特点等。
二是举办专题文学讲座,就某种文学现象,典型人物,作品特色等进行答疑解惑,介绍一些评价原则和方法等,以帮助学生更地理解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三是读写结合,定期在班里开展作文竞赛。可为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等等。用哪种类型,可由学生讨论决定。但要按规定时间上交,保证质量。采用师生互评的方式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作文,让作者到台上朗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篇4:小学开展课外阅读工作总结
为了总结经验,摒弃不足,更好的完成新阶段的实验任务,现将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查阅读现状。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调查中不但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数量进行分析,还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分析,为后期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二、制订课题实施计划。
为了使本次课题实验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料及相关理论后,通过集体讨论制订出一份课题实施计划。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的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统一指导的读物。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我们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自读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我相机渗透,点拨学生阅读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网上浏览等方式搜集了大量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给每个学生。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老师们还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运用迁移,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教给学生“三读法”
①、浏览性的泛读法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②、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二:一是“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③、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3)、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②、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③、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④、做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⑤、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4)、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即教会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个烂笔头。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四、积极开展与课题有关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读书成果展示平台,不但检验了学生读书的效果,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如:
1、设计手抄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2、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精彩的字、词、句、段、篇,记在笔记本上,以丰富写作素材。
3、开展读书交流会。利用班会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等。
4、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多记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小知识,并利用假期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也成了一册书籍,更加强了他们看书、写作的热情。
五、存在的问题
1、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家庭环境的不同,有少数学生到现在为止都是老师、家长逼着读,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想这是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在班内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孩子知道开卷有益,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读书的孩子。
2、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
鲁迅先生说,读书就犹如蜜蜂采蜜,必须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部分学生在选择书籍时,喜欢故事类书籍,在阅读中注重追求情节,而很少细细品味,这样从书中所得也就非常有限,往往造成书读了很多,但肚里没货,而写作水平也得不到提高的现象。以致于有的家长也很困惑:自己的孩子读的书不少,但作文为什么总写不好呢?
3、绝大多数的同学经常写读书笔记,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但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只在其中做个陪读角色,给老师带来新的思考。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5:依托课内阅读开展课外阅读
依托课内阅读开展课外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加强课外阅读就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一把快犁.其实,博览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宝贵经验,它的重要作用也是被无数实践所证明的。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在145万字以上)。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值得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一、认真指导课内阅读
阅读理解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根本说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
1、抓好课内个性化阅读。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教师将指导的形式由直接明示转为间接暗示,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学说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对鲤鱼妈妈这一个角色有不同的评议。有的认为它是真的不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认为它知识狭隘;有的持不同的意见,他们从图中看出,从文中读出,认为鲤鱼妈妈是因为给自己的孩子喂食而无暇顾及小蝌蚪,它是很自私的。这两中迥然不同的感受,教师都应予以理解。
2、选择正确的阅读策略。第一要重视积累,培养语感。阅读离不开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它不是对词语、句子等作纯语法意义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词造句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既重在词句的艺术审美功能,而非语法功能。品味语言又不能脱离语言运用的具体场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所说,“提供一个开阔的富有意义的前后关系,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多数的新标记的学习”,所以对词句的理解应该放在上下文中进行,而不是抽出来作孤立的分析解剖。对语言的感受主要得依靠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须经长期的阅读积累,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不知不觉间实现质的飞跃,是有意积累,无意得之。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学生语感。第二要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品位语言、重视积累、培养语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地背诵出来。俗语有“熟读唐诗八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些诗歌、儿歌、佳句很需要这种学习方式。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3、指导学生首先要求读懂,然后学会运用,并且能够创新。所谓读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明白“写了什么”(内容)。这是一般的、基本的、也是起码的要求。二是明白“怎么写的”(形式)。就是侧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三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第二、三个层次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以强化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起和审美水平,还可以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创新通常以运用的方式表现出来,即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引申激发,亦即创造出新认识,新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阅读活动的延伸和发展,是最活跃、最有光彩、最能显示阅读效果的境界。在课堂里,我们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进行阅读教学,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依托课内阅读开展课外阅读]
【浅谈开展课外阅读】相关文章:
1.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3.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6.课外阅读的好处
7.渴望课外阅读作文
8.课外阅读计划范文
10.课外阅读水浒传心得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