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2024-04-07 07:34: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不走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希望能帮助大家!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篇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600字征文

过年是一件让人非常期待而又非常值得期待的事。

每到过年,男女老少全部出动。打扫屋子,辞旧迎新;贴对联,挂灯笼,喜气洋洋。工作再忙,也要回家看看。笑声一片,好不热闹。

除夕夜晚,当然少不了吃年夜饭。这年夜饭,既可以在家里吃,又可以在餐馆吃,喜庆最重要。中国人的年夜饭,定然少不了鱼,因为象征“年年有余(鱼)”。在这一顿饭,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不过我最爱那盘白胖胖的饺子,怎么吃也吃不够。大人们吃年夜饭,定然吃上很久;而我们小孩子,当然赶快吃,快去玩啊!

吃过年夜饭,定然要看春晚。精彩的节目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特别是小品、相声,常常引得一家人大笑。不过我最热衷于抢红包,时而欢呼,时而悲伤,让过年多了一抹色彩。

我认为过年最缺少不了的就是要红包。大人们一早就把压岁钱塞进了红包,但我还是满怀期待。只要把红包握在手里,就感觉像成了百万富翁。我曾看到过一个视频,晚辈们跪在长辈面前,说些吉利的话,便毫不掩饰地向长辈索取红包。得手后,像风一样溜走了,便炫耀自己的红包。

在我家,春节早上要吃素。吃过了大鱼大肉,吃些青菜豆腐也觉得不赖。饭后,我们便去长辈家拜年。大家说的都是吉祥话,喜气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我又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新年……

篇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新年的变迁】

时间飞快的过着,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随着时间的变化,每个年代的生活也在变化,看看我们三代人日记中的新年吧!

爷爷记忆中的新年

今天过年,我十分高兴。一大清早,我高高兴兴地穿着衣服,听着小鸟那清脆的歌声,我也跟着哼起来了。连院子里的鸭子也欢快地“嘎嘎嘎”,但这个声音马上就会消失了,因为它马上就会变成香喷喷的鸭汤,喝几口就会让人回味无穷,喝了还想再喝,想到这,我的口水都快出来啦!

盼呀盼,中午终于到了!香味从一个大砂锅里跑了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在鸭汤旁闻着香味。奶奶说:“你们别把口水掉进去了!”大家哈哈大笑,那天的快乐令我今生难忘。

爸爸记忆中的新年

新年来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新对联,我们小朋友也穿上了新做的棉袄,太开心了!家里人比以往的人多了起来。我最喜欢的姐姐来了,她这次会送我什么 呢?姐姐走过来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激动。姐姐送了我一本关于南北极的书。我一蹦三尺高,这可是我期待已久的书呀!刚吃完饭,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直到外 面的小伙伴叫我去放鞭炮,我才如梦初醒!

我记忆中的新年

新年,到了。家里来的人可真多呀!变得格外热闹,随着人的数量增多,我的红包也就增多了,哈哈!

中午的饭,格外好吃,比平常好吃多了,大人们喝酒,我们小孩就喝起了饮料。

客人走后,我把红包给妈妈,妈妈让我出去玩。晚上,我们一家人放完了美丽的烟花,有说有笑地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瓜子、糖果吃得我嘴都酸了。

看啊,我们的新年越来越丰富,童年的生活一代比一代好,社会进步还真不错啊!

篇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过年是那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气 ,过年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过年是爆竹声的万象更新,过年是对新衣服的期待。

今天妈妈赶集回来的时候买了一捆韭菜,我问我妈说:“妈妈,你买韭菜干什么呀?”妈妈说:“包饺子。”我说:“饺子有什么好吃的呀?”妈妈说:“你们呀,现在你们真是够幸福的了,在我们那个时候平常时候根本吃不到饺子。”

在我妈妈的那个年代里,每年过春节最高兴的是便是包饺子了,而吃饺子便是最好的生活了,在那个年代里白面是最宝贵的了。

妈妈那个时候,姊妹多,在平常她们穿的衣服都是最大的穿小了就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就给老三穿,他们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新衣服穿。

妈妈还说在她那个时候不比现在,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电视,都可以在自己家看春晚,而她们以前一个村里就有一台或两台电视,最多不超过三台,她们想看春晚的话,必须很早就要吃完饭去别人家看电视,如果去晚了就看不成了,因为会被其他人围的水泄不通。

这大概便是妈妈她们那一辈人集体过年的记忆吧!

每当快过年的时候,街道里就有了过年的气氛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出来拿着浆糊和春联,乐乐呵呵的贴春联,还有挂大红灯笼,还有妈妈给买新衣服的期待。

要说过年对我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便是我们特殊的拜年方式了,山东是文化大省,在“仪式感”营造这一块,向来都拿捏的死死的,而我们山东是全国最讲究,最丰富,最全面的。一到大年初一,我们会起得很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院子里放鞭炮,这劈里啪啦的响声向征着新的一年里第一天的开始,家里的老年人早早的起床,吃过饺子,穿上新衣,等待晚辈的礼拜。接着就是我们这些晚辈“拉帮结派”挨家挨户地磕头拜年,要说到我们山东的拜年方式可是独具一格、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习俗传承、礼仪之邦。山东人有自己专属的拜年方式。

这大概便是我们这些人集体过年的记忆了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或者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吧,跨过年关,在新一年的开端得到一些新的礼物,获得一种生活的新可能,这样才能在周而复始的一年又一年之中,真正拥有“新”的一年。

篇4: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年”是什么?据说古代人过年是躲避一个叫“年”的怪兽,在驱逐“年”兽时人们发现:“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年的除夕家家贴上红对联,户户灯火通明,人们燃放爆竹,一家老少守更待年。王安石的《元日》诗,给我们形象诠释了过年风俗的隆重和亲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那种殷切的心情就如同饥饿的乞丐等盼一锅出笼的热包子。可我等盼的究竟是什么呢?想想无非是一顿能带点肉腥的饺子,给长辈们磕头赏的一毛两毛压岁钱,还有隔两年才有的一件新褂子……在那个物质匮乏、多数人家都很窘迫的年代,只有过年父母才肯缓释一下平日的节俭,让我们尽情享受一顿不限量的白菜帮加带点猪肉馅的水饺,对于平时以窝头地瓜干为主食的姊妹们而言,的确值得期待。除夕夜守岁,父亲会满上一杯九分钱一两的地瓜干酒,敬完祖上再自饮,还会念念有词:“过年过年,富人过年穷人过关。”父亲说他小的时候,穷人管过年叫“过关”,因为那年月穷人借债的多,到年底就要还清一年的债务,有民谣道:“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债主如果看到对方家里贴上了红对联,就不能再上门催债了。穷人家这一关就算过去了。“为什么呀?”我们不解。“因为贴上对联就说明人家一家人开始过年啦,怎能再上门催债?那就太不‘仁义’了,整个正月都不得催债。中国人还是很讲究‘礼仪’地。”我就很为《白毛女》上的杨白劳不知道早早贴上对联,而被黄世仁逼死在大年三十咋舌惋惜,现在想来“桃符”能挡“鬼”一说还是不无道理的。讲这话的时候,父母亲都满足于自家过年没有上门讨债地,能安心安稳地吃顿水饺而感恩社会的进步。孩提的我则感叹那红对联的神威。

八岁那年,我们家还真就开始了卖对联的修行。父亲是运河沿大小码头一带公认的秀才,那一手苍劲漂亮的毛笔字更是人见人夸,于是每年从腊月二十几,手拿红纸找父亲写春联的左邻右舍便不断登门,赶上那年爷爷去世,我们家三年不能贴对联,这给正在为我们学费钱犯难的父亲开辟了思路,也开启了我们家历时三十年的“卖春联”生涯。父亲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写春联,学校一放假我们姊妹就去闸口丁字路口出摊。卖春联不仅解决了我们交学费的问题,同时宽裕了过年的开支,餐桌上有了猪头肉,手里的“扑拉激”变成了火花,兜里的钱除了交学费,还多出了几毛买花生粘吃。除夕夜的气氛较以往更加欢快,父亲的话题也经常围绕我们的学费和学习展开:“学习要用功,知识装到肚里,风吹不掉,雨淋不湿,小偷偷不走,强盗抢不跑,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只有学问才配受人尊敬。都说阴天饿不死瞎眼雀,那是没挨过饿的人说的话。”父亲的教诲至今萦绕于耳,就像每年除夕的钟声警示着我们,不敢懈怠生命的时光。

白云苍狗岁月催人,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过年早已超越了温饱的需求,演变为“团聚”的代名词。日常忙于工作、生意、孩子、家务的我们,在为生计奔波的岁月里,迷失在春夏秋冬之中,似乎麻木了自己,只有当街上挂起摇曳耀眼的红福字,才猛然意识到“年”的来临,心底涌起对儿时过年的怀恋与追忆,开始期盼过年时与父母姊妹团聚的时光。至于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就是能围在父母跟前感受亲情,挤在陋室里叙家常亦是周身的温暖。爱心回家成了过年最本质的旋律。不管是布衣平民还是事业有成,无论是不愁吃穿还是腰缠万贯,都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有着最真切实在的幸福感。只有与亲人共享成就,与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共享快乐,才是真正令人陶醉的成功。

曾几何时,过年回家在国民心目中究竟有多重大?看看每年的春运大军,那大包小裹的人流,那排山倒海的气势,就知道“年”的威力和黏性。或许,在交通部门看来过年是春运,在机关企业眼里过年是放假,在经营者那里过年是商机,外国人定义中国的年是停工停产……然而,对于游子,年是回家,在亲人心中,年是团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姿多彩。过年的形式也愈加多元化。前些年旅游过春节成为一种潮流,大概人们倦怠了吃饱喝足看春晚的乏味,不愿再蜗居宅家,众多时尚一族借着假期开起私家车,拉上一家人,有说有笑去奔赴一场游走的春节,在领略异地风情中开阔视野,在游山玩水时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进而很多老年人开启了候鸟式旅居模式,在经历半生劳碌之后,开始品悟生活的本真,享受心灵放飞的畅然。退休后的老人们夏季欣赏北国风光,冬季又纷纷来到南国之乡,感受温润清新椰林婆娑的南国风景。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我带着黄河运河远古的尘烟,也随候鸟人流来到碧波蓝天的南国海岸,体味一种别样的“过年”,如果说苏东坡“身心安处即是家”的观念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候鸟一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惬意,则是一种主动地追寻,让自己生命的内涵得以延伸、拓展、超然。

去年,一场突入其来的疫情,搅乱了人们过年的心境,也改变了众多精心策划的过年方略。瞬间,14亿国人众志成城,千万个步调统一在一致抗疫的旗帜下,在安静、紧张、坚守、期待、信念等五味杂陈的氛围中,我们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然而,正是这个特殊的春节,验证了我们的党一心为民,验证了我们的政府担当作为,验证了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无私无畏,验证了我们的军队勇往直前,验证了我们的人民听从号令……民心更加凝聚,国家更具威力。今年的春节,大家都时刻准备着,为了安全,为了家国,为了明天的美好,过一个服从安排的“年”。

过年,始终跟随时代的脚步在与时俱进:从神话的桃符到诗词的对联,从噼里啪啦的爆竹到环境治理的安静,从磕头作揖拜年到贺卡微信问候,从回家相聚到出游赏景……年不断演绎着形式,丰富着内涵。年的姿态越来越丰满,年的旋律扣动着我们的心弦。当然,无论何时,年是新旧交替的接力,是岁月静好的延续,过年的隆重没有变,过年对未来的希冀没有变。

过年,永远凝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篇5: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龙冈畲族乡农村,有个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就是每逢新春佳节,必要大唱年戏,气氛既热闹又喜庆。

我不太懂戏,但是喜欢看热闹。记不清从几岁开始,爷爷就带我去看戏,他总是让我骑在他的肩膀上,让我“站”得比大人还高,这样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戏台上的演员。当然,我不懂戏文,总是将眼光四处扫荡,搜寻自己爱吃的炒花生和炒葵花籽,每次都乐此不疲。后来我渐渐长大,无法再坐在爷爷的肩膀上看戏,于是,每年我都从家里搬条长凳,早早去戏场,为爷爷占个好位置。在龙冈畲族乡农村,谁家有喜事,就会安排唱年戏,整个村子就会立即欢腾起来。每当唱年戏时,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听着本土的乡音,本土的曲调,不亦乐乎。左邻右舍也会拿着凳子去看戏,看戏时,村里老人和小孩的位置最好,通常安排在戏台的正前方。

早些年,村里生活单调,每逢唱戏是大事,村里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戏台前。后来,有了电视、网络,再加上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戏台前不再有往年的热闹,唱戏的场次也有所减少。这几年,随着传统年俗的回归,年戏的场次又多了起来。龙冈畲族乡年戏的采茶戏很有名,分为单头戏、三脚班戏和半班戏。唱腔和表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唱腔吸收了山歌小调的素材,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在龙冈畲族乡农村简陋的戏台上,唱戏的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穿起戏服就能登台演戏。因为经常演出,所以不用提前排练,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锣鼓声一响,就能演上十天半个月的。他们演的才子佳人、王侯将相,随着鼓点来去穿梭,水袖如云,走马灯一样,着实让观众沉醉其中。

戏台上有戏,戏台下也有戏。典型的畲乡年戏台前的画面是这样的:老人边抽烟边谈论着戏里的事,女人们叽叽喳喳地聊着一些趣事,小伙子们趁着看戏的机会搭讪喜欢的姑娘,小孩们就扯着大人衣角,要买这买那……犹记得,爷爷每次看戏都很投入,看到忘情处会跟着哼唱。随着戏里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他的脸上也随之显现出喜怒哀乐来。高兴时,哈哈大笑;悲伤时,默默无声。仿佛把戏文的内容、情节全写在了脸上。其实演戏也好,看戏也罢,都是为了感受那份热热闹闹的年味。

龙冈畲乡年戏,一般从年前两三天开始,一直到元宵节,历时半个多月。过了元宵节,众乡亲就得开始谋划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并准备春耕了。这个时候,一年的年戏才正式宣告结束,这也意味着,“年”过完了。

篇6: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腊八一过,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是视觉、味觉上的盛宴,底色是浓烈的中国红,氛围是暖暖的喜悦,一旦置身其中,被那欢快的气氛包裹,就会不由自主随着一声声由轻及重、由疏及密的鼓点声,雀跃起来,不自觉卷进忙年的氛围之中。

陈丹青曾经说过,小时候的大欢喜大惊讶,其实最珍贵。我想,过年,就是小时候的我们最大的欢喜了吧。儿时的年,是由一个个关键词组成的,极具仪式感。从年货的准备,到迎年的扫尘、理发、洗澡、准备新衣、红包,等等。每一个步骤都彷佛在有力地宣告:近了,近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于是,我们家的年,也进入了倒计时。

在又一次清点备好的菜肴后,我和妈妈会坐在一起,拟定宴客的菜单。妈妈说,我记录。凉菜,炒菜,炖菜,鲜汤,甜汤,一道道菜肴,各式的面点,随着她的讲述,浮现在纸上。然后,我们开始一遍遍商讨,绞尽脑汁地为菜单增添些新意和巧思。那些年,除了家家都准备的腊味、面圆子、四喜圆子之外,熏鱼、珍珠圆子、凉拌八珍、蜜汁豆干,这些我至今仍垂涎三尺的佳肴,逐次地增添在我们家的菜单上,出现在那张圆圆的大桌上,赢得亲朋们一次次的交口称赞。每当此时,已十分疲惫的妈妈,便自豪地笑了,那笑声夹杂在满屋的欢声笑语里,分明就是对年的最动听的赞歌,升腾着幸福生活的满足和欢畅。

我们准备菜单的时候,爸爸坐在他的画案前,练字。他写的是春联。不用看对联书,只一凝神,笔下就依次出现一个个字,汇聚成一副副春联。爸爸一遍遍地写着,已经练得极熟了,就在笔端似的,信手就拈来了。到了年二十八,爸爸带着哥哥,开始叠纸,裁纸。然后挥毫泼墨。先写春联,爸爸写的不仅是我们自家所需的,那些年,我们家族里,几乎所有人家里,都张贴着他写的春联。之后,爸爸还要写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福”字。望着红纸上爸爸书写的各种字体的春联和“福”,有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好像新年一点点的鲜活起来;那浓郁的墨香似新年的气息一般,充斥鼻端,萦绕在家家户户对年呼之欲出的渴盼里。

贴完春联,哥哥就忙活起过年用的挂鞭。那大大的一盘鞭炮,要摆放在一根竹竿上,在新旧更替之时,随着新年的钟声,用喧天巨响迎春纳福,昭示着团圆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比起鞭炮,我更喜欢烟花。所以,我常常一边捂紧耳朵,一边盼着鞭炮快点放完,因为接下来的视觉盛宴更令我期待。当夜幕被焰火点亮,正应了那句火树银花不夜天。满天绽放的烟花,璀璨绚丽,令我目不暇接,于是,也就在那极美的一瞬,年,具象成一方中国印,完整端方地烙在了我的心上。

而现在的我,对年的执念便投射在美食上了。美食就是这么神奇,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于是,香肠,腊肉,咸鱼,鸭腿,圆子,紧锣密鼓地备齐后,松了一口气,自认为万事俱备矣。不料,老公却提出异议,他说没有了他们家乡藕圆子的年,就不算是圆满的年。我则力荐淮南的面圆子和四喜圆子,认为这两者的美味足以抵消他心中的缺憾,但是我们的争执似乎无果。我们都对自己家乡的美食,或者说对自己儿时味觉上的记忆,坚定地捍卫着。冷静之后,我想我们捍卫的或许不是某一种美食,而是那些我们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快乐。那也是对家乡、对自己的根的坚守和执着。

一念即此,我们就和解了。我开始向妈妈求助,让她尝试着做那种纯素的藕圆子,因为那里寄托着一位无法归乡的游子,内心深处的缺憾和乡愁。

或许,我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烙着专属于自己的年的印记,这印记化作一声声鼓点,随着年的临近,不断激荡在耳边、在心底……

篇7: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于注重氛围的中国人来说,年味就十分重要了。

什么是“年味”,看到这个词大家都会想到贴春联,放爆竹等活动。在物质匮乏的古代人们对年有一种盛情,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因为这不仅是一时的事,而是象征着未来一年的幸福与否。因为“年”是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特殊时刻。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这些都是年的意蕴,都算是年味,它们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年的特殊含义构成了年味。

但在今天,我们的生活的到了很大的保障,曽经只能在年夜饭上品尝到的美食都已变成了家常便饭,只有在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成了过去式,防止空气污染禁止放鞭炮,物质上的年味在一点点的消散,仅仅这样人们就开始觉得春节开始变得空洞了。中国这几千年来留下的最大得民俗就是过年,年味是一代代人的精神传承,年味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年味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意义,那些物质上的年味只是锦上添花。

年味的意义在于团圆、亲情。每年春节前的半个月,在各个地方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在年根的时刻和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不需政府花一分钱,不用任何单位组织,全国上下有上亿的人,在同一时刻拼命地往家赶。这是一种很壮观的景象,这还证明着年味还未消散,一家人聚在一起显示出老祖宗传下来的精神。有团圆就会有亲情年味中的亲情就在拜年中传递着。但总有人抱怨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过年的团聚、拜年越来越形式化。一家人坐在一起却是在各自低头玩手机。这样更是丢了年味的精髓。团聚是为了让家人能更好的交流,这是年味的承载点,我们不能让其被破坏。

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一个工作重心,春节的精神文明更是我们要关注的,我们不能让年味毁在任何事物上,年味是一种文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刻,我们需要文化的依傍,避免迷失自己。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刻,我们需要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否则将会失去自信心和光荣感的根由。在这个大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定自己的文化,防止我们被外来文化冲击而迷失。

为了不让我们的后代物质的富有却精神的贫乏,我们要永远记住年味,传承年味。

篇8: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秀征文600字

作为80后出生的孩子,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同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春节作为中国人最传统最有仪式感的节日,无疑最能体现时代的日新月异。

【大扫除】

小时候,住平房,年关将近,最怵的就是大扫除,因为年底爸爸总不在,妈妈又倔得像头驴,非要大扫除。于是,我们姐弟俩被强拉着擦玻璃、扫房顶、挂窗帘,里里外外跑着递抹布。干累了,对着水管撅着腚一顿猛灌,直爽到心里。最喜欢满院红红绿绿贴春联,却还要清理上一年的旧印,因为用的都是自家现熬的浆糊,非常瓷实,半天都搞不定。小时候住平房,呵口气都冻成冰,一天下来小手皴得像倒刮的鱼鳞。

如今,家安在十层楼高,过年就只剩下贴对联、扫屋子。难得孩子爸在家,驾着梯子擦玻璃扫房子,忙上忙下,却没有记忆中小时候那般灰头土脸。10岁的女儿最喜欢写春联,有模有样的沾墨刮墨运笔。虽然没练过书法,难得有这么高的兴致,还是要举爪点赞。写好了,爸爸帮忙拿胶带一固定就0K。

【囤年货】

童年的记忆,总是和甜蜜的糖果绕不开关系。家里平时是没有糖吃的,年前会跟妈妈推着自行车在市场里挤来挤去,买瓶香油、买副对联、称点猪肉,最后一定要买一大兜子“喔喔”“佳佳”奶糖,挂在车把上心满意足地回家。白天出门一定会把衣兜揣得鼓鼓囊囊的,和小伙伴分享。这个时候谁要是掏出一颗酒心巧克力,真是羡煞众人。一口咬下去,滋溜一下酒芯儿顺着食道流进去,淡淡的甜滋滋的酒味,那种感觉美极了。还有妈妈做的炸带鱼、糖醋丸子,拇指食指一哆嗦,一个丸子就进锅了,对于我,那种好奇不亚于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所以一个假期我的体重总是能超越众人的期待,蹭蹭窜上去十斤。

如今,我们穿梭在全年无休全年供货的商超里,面对琳琅满目的东西,还是会挑挑拣拣,选副对联,换个靠垫,搬盆花……而蜗牛还是直奔糖果巧克力,狡黠得冲我吐个舌头,拽着我的衣角,眼巴巴地望着不愿挪步。

【穿新衣】

那时候,爸妈赚一点工资要养活老老小小N口子,平时是很少买新衣服的,过年为了省钱,巧手的妈妈会扯一些布,照着别人家的样子做,所以我们从上到下也都是新的。三十洗完澡就闹着穿出去,和小朋友比比,显摆显摆,看看到底谁的衣服更漂亮。还记得有一年三十晚上,我的新毛衣还差一只袖子没织完,妈妈说“丫头,毛衣织不完了,咱能不能过完年再穿?”我瘪着嘴没吭气,妈妈一直织到天亮人家的花炮声响起。直到现在我仍然固执地认为,孩子过年是不能没有新衣服的。

而今,常有新衣穿的女儿对于过年买衣服没有一点期待。反倒在“双十一”的时候就自己画了衣服的样子,选了毛线和布料,让我帮她做。于是,每天下班不论早晚,我都会拿起来织两针,断断续续也到了年三十。“蜗牛,还有半只袖子,妈妈可能织不完了,初三穿吧。”“额……”蜗牛居然以同样的招数对付我,瞧瞧,历史是多么的相似。所以,这个晚上我除了在吃饭,一直在奋笔(针)疾书(织)的。

【洗澡】

小时候家里不能洗澡,平时会打盆水瞎擦擦,而且要交水费,所以水要省着用。年前妈妈一定会带我们姐弟俩去单位的澡堂洗个澡,当然,弟弟是自己进男澡堂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像进了戏场剧院,然后是混合着香皂味的浓浓的“人味”扑鼻而来。脱掉衣服,我记得我的手臂中间有条清晰的分界,靠手的这边是白的,以上要深一度。尤其手肘膝盖部位,妈妈会按在喷头上泡啊泡,泡软了再搓啊搓,搓一地泥。因为皮肤被搓的又红又痛,每次洗澡都像杀猪一样。

今年,我把女儿摁在浴盆里,边搓边唠叨“这每天洗澡都洗别人身上了吧,天天穿着衣服怎么肘子还脏成这样?”女儿满不乐意地嘟哝,“昨天刚洗了,今天怎么还洗?”嗯,我是养成了这个坏毛病,之前刚洗过澡,也会在三十晚上再好好洗洗,然后换上漂漂亮亮的新衣。

【包饺子】

那时候,讲究三十晚上把过年的吃食都准备好,初一到破五都不摸刀剪。妈妈忙着在厨房剁馅,我们围着妈妈把面揪成小块,再拍成饼子,捏成壳子,凑热闹。“我们__(弟弟小名)可厉害呢,什么都一学就会。”弟弟就被连哄带骗学会了擀皮,而我就负责包,什么月亮饺子、猪耳朵饺子、老鼠饺子,都不在话下。当然,哪个饺子里藏了硬币,就成了我和弟弟之间的秘密。每次煮饺子的时候,妈妈都会嘱咐我们,饺子煮破不能叫破,要说“挣了”,不小心摔碎了碗,要说“岁岁平安”。直到现在,每次吃饺子都会想起来,那是一种过大年隆重而热烈的仪式感。

今年,在婆婆家,几个孩子窝在一起,早早地嚷嚷着要包饺子。像模像样地填着馅儿,收着口儿,脸上身上都是粉,像极了花猫。“咱们里面少放了什么?”几只花猫异口同声“钢镚儿”“我们不要了,我们一会要抢红包!”人手一部手机,“抢红包”是这个时代孩子的记忆。

【春晚】

那时候,春晚和年夜饭是一个意思,年年必看。朱时茂和陈佩斯、黄宏和宋丹丹、冯巩和牛群、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毛阿敏《思念》,头天晚上看完,初一一大早,小伙伴就聚在一起重演。

回到现在,好多人说,春晚更像是五星级酒店的菜,规模大花样多,却没啥特色也吃不饱,所以看的很少了。我想,是有了更多能承载欢喜的东西。今年,电视机里开着春晚,女儿和姐姐弟弟们站在镜头前自导自演,还拉着我们表演,电视里说了什么我们一句都没听着,却觉得幸福感满满。

【拜年】

那时候,初一一大早要给爸妈拜年,然后被爸妈领着到七大姑八大姨家串门,拜个年揣着一兜子5毛、1块、5块的压岁钱,成就感满满。

而今,三十晚上我们都抠着手机,“滴—滴—滴—”的微信、短信不绝于耳,拜年是无声的语言,对比之下沙发边上落了层灰的电话机更加孤寂。女儿时不时拿起手机来个“美拍”,微信朋友圈就是各路美女帅哥的比拼场。

我想,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会像我的这些记忆一样,只是换一种形式存在,换一种形式储存在孩子们心里。多年以后,他们也会发自内心的特别怀念、特别温暖、特别幸福。感谢我的国家、感谢那些为此付出汗水和生命的人们。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相关文章:

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2.过年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

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一千字征文

4.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初中优秀征文600字

5.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600字

6.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题目

7.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1000字

8.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过年作文

9.征文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过年满分作文700字

10.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感悟

下载word文档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