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稿素材
“casiom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稿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稿素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稿素材
“一夜之间连双岁,五更以内是年”这副对联道出了岁末年首的更替变换,说明了年的真正含义。
“过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最古老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过年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自己难忘的回忆和新年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实,在我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中,受季节时令的限制,人们对年的认识也比较宽泛。常说进入腊月(12月)就是年。进入腊月,也到了农闲时节。天气转冷,食物也易存放,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储藏物品,忙忙碌碌,开始准备过年,一直忙到年底。整个正月,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走亲访友,好不热闹。一直到二月初二才算过完年。开始春耕备播。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我们农村还是生产队集体所有制,和现在相比,比较贫穷,过年也没什么好准备的。好的年份,进入腊月,生产队每家每户分几斤棉籽油就算不错的啦。除夕前几天,能割上几斤猪肉算是最好的过年礼物了,小麦面水饺也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吃到,平时是没有这口福的。所以大人小孩儿都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好,穿得好。平时吃的穿的和过年是大不一样的。
当年学校每年都是腊月23放假,放假后小学生就像出了笼子的小鸟,无拘无束,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这是,我就给父母要几毛钱,和几个小伙伴儿一起去赶年集买鞭炮。当时赶年集,大人小孩儿一般都是步行前往,我们村离集店比较远,和几个小伙伴赶集来回要走十四五里路,也不觉得累。年集上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有时候几个小伙伴儿被挤得七零八落,谁也找不着谁。没办法,最后只好各自回家。当时的鞭炮是13个头一挂,价格一角三分钱。我一般买上三挂,回家也不能随便儿放,必须是除夕下水饺时放一挂,大年初一起五更时放一挂,剩下的一挂只有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放了。当时有人说,以前的鞭炮有几百几千头一挂的,我听后怎么也不相信,心想现在能买上几挂13个头一挂的就算不错了。卖鞭炮的人一般站在桌子上,旁边放着盛鞭炮的木箱子,一边叫卖一边放鞭炮,那情况真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时真不知把人挤到哪里去了。那时的鞭炮都是用旧报纸人工卷制而成的,包装也很简陋,用旧报纸包上就算成品了,也没什么商标出厂地址什么的。不像现在,不管什么东西都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不过,那时的鞭炮倒是挺响的,也没有假货。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产到户,人们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进入腊月,农村是农闲时候,大部分人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这时的物资也丰富了,海产品也运到了内地,南方水果儿也运到了我们北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物质需求。当时在农村,经常会看到喝醉酒的人跌跌撞撞在大街上走,有的人显示自己有酒喝,喝酒成了当时的时尚。那些年,有一部分青年人从除夕晚上一直喝到大年初一的早晨,喝的醉醺醺地直接去拜年。看来人们真的是有钱了,富裕了。其中有一年我村南面的一个村庄,从除夕傍晚到大年初一早晨鞭炮声一直没停过,整夜没间断。这家放了那家放,你家响了我家响,谁也不示弱,鞭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毫不热闹,节日气氛浓厚。后来我问他们村的人:“你们村得准备多少鞭炮啊?响了一夜,真是富裕的响声在外了。”
现在过年和以前有很大不同。进入腊月,一般不用再准备过年的年货啦,想什么时候买直接去超市儿就行。想买什么,超市物品齐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新鲜、廉价的物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天南地北的一家人,年终总要相聚在一起,过个团圆年,这是过年的最根本的归宿,也是团圆年的意义所在。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子女对父母的关爱,通过过年诠释血浓于水的亲情。一顿团圆饭,彰显家庭和谐美满幸福。现在亲朋好友过年相聚,沟通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关照,回忆往事,畅想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没有了昔日的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喧闹,增加了和谐温馨的促膝交谈。除夕夜,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给全国人民呈现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给春节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我想,的《春节联欢晚会》会更不一般,更值得我们期待,因为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20是我们国家十四五的开局之年!
篇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素材
年味,就是一种过年的感觉、气氛。但提到年味,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年夜饭。
以往的年夜饭都是一家人围在餐桌前,聊着天,喝着酒。小孩子们开心地谈论着收了多少压岁钱,大人们笑着分享一年来的趣事。但这一年却不一样。
除夕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开心地坐动车去深圳,到那时已经晚上九点了,年夜饭我们是在动车上吃的。这顿年夜饭虽说不是特别丰盛,但却吃的心满意足。
鸭掌、鸭爪、酱油鸡、炸带鱼、鱿鱼干······这些都是小外婆怕我们在动车上没东西吃,自己忙活了好几天做的。看着小桌板上的一样样食物,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田。尽管这顿年夜饭不是所有的家人都陪伴在身旁,但还是感觉很幸福。
何谓年味,言人人殊。说到底,“年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受。过年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根植其中的年味永远不会消散;表达幸福的方式或有不同,但对幸福的追求不会停歇。让我们且将怀念置于心底,迎接并享受不一样的年味。
愿大家都能珍惜身边的幸福,就算目前是一个人,至少也好好去感受大家所传送的幸福原动力,只要快快乐乐,那未尝不是一种自在的幸福!
篇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素材
到了初一,总会吃饺子,我们一大家十来口人,奶奶起个大早开始和面拌馅,早上吃素馅,中午肉馅,素馅一般韭菜鸡蛋豆腐,饺子馅是水芹菜和猪肉馅的。猪肉的肥而不腻与水芹菜的鲜嫩多汁融合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饺子皮必须要用死面的,男的擀皮,女的包馅,奶奶在土灶上烧起满满一大锅水,满满一屋子热气。饺子蘸上醋、香油、大蒜拌起来的调味料,会让整个人胃口大开。每当吃完饺子,奶奶总要让我们喝上一碗煮的饺子汤,说是面汤好消化。喝完汤,我们都会感到全身上下热乎乎的。当然也少不了各种腌肉,我们那最出名的就是香肠,无论谁家都会在门口挂上几斤香肠,在阳光照射下香肠里的水分会不断蒸发,肉变得更加紧实有嚼劲,再用蒸笼蒸熟切片,咸香四溢,越嚼越香。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瓜果蜜饯、桃酥点心、干果坚果,在闲暇聊天之时细细品味……
每年过年都是爷爷奶奶最开心的时候,他们都是经历过穷日子的人,在土地上默默耕耘了一辈子,最大的念想也就是子孙能够幸福安康,忙碌了一年的孩子们围在父母身边,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比什么都让人开心。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慢慢感觉到好像年味变了。其实,细想起来,变的不过是方式,不变的是过年的内涵:记忆中我们的拜年是作揖磕头说祝福,现在则是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发祝福;记忆中的压岁钱是必须向长辈磕头才能获得,而现在孩子们在手机上争抢红包不亦快哉;记忆中的年夜饭是长辈们老早就一样一样地准备好,而现在到饭店提前定制就可以事半功倍,还能省去洗碗刷盘子的时间,解放双手的辛劳;记忆中的过年是走亲访友闲唠嗑,而现在则是说走就走全家游……
三代人之差,也就是四五十年,其变化最大的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从爷爷奶奶辈的年味,到父母辈的年味,以及我们这一代的年味,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每一代人的生活都在发生巨变。我采拾这些零星记忆,是想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好,但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我们在欣慰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为他们追求更健康、更浓厚、更有文化品位的“年味”而点赞。
篇4: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素材
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同样也是充满大爱和关怀的一年,全国人民携手奋进。春节,一个绵延数千年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旧的结束新的开始,对中国人而言,它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祝愿,同样记忆中那些过年才有的味道也在我们的回忆和憧憬中不断轮回。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年长还是年幼,过年今古未变的就是讲究“年的味道”。听父辈说,他们年轻的时候,过年垂涎欲滴的味道就是白面馒头和红烧肉的香味,平常家里穷,尤其农村的孩子基本都是粗粮和咸菜,猪肉是他们那个年代最重要的荤菜。无论平时生活多艰辛,口袋里的钱再少,大人们在过年都是要多少买点猪肉见见荤的。
我的家乡是江苏徐州市里的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我小的时候他们便去县城里打工,记得每年快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他们。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儿时过年的餐桌上就已经很丰盛了。到了年三十,一家老小团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桌上摆满琳琅满目的食物,很多食物都是就地取材,因为是农村,自家都养了鸡鸭,集市上买一些猪牛羊肉,做上一桌子菜。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大盘红烧鱼放在桌子中间,鱼头是一定要对着长辈的,浓浓的汤汁,飘香的鱼肉常常让我们小孩子情不自禁地伸手去夹。这时大人们划拳喝酒,小孩子们喝着饮料,围着桌子东吃一口菜西喝一口汤,开开心心地说着笑着闹腾着。天刚黑,五颜六色各种烟花在漆黑的天空中不断闪烁,老人、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吃完团圆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其乐融融。
篇5: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素材
年的印记
腊八一过,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是视觉、味觉上的盛宴,底色是浓烈的中国红,氛围是暖暖的喜悦,一旦置身其中,被那欢快的气氛包裹,就会不由自主随着一声声由轻及重、由疏及密的鼓点声,雀跃起来,不自觉卷进忙年的氛围之中。
陈丹青曾经说过,小时候的大欢喜大惊讶,其实最珍贵。我想,过年,就是小时候的我们最大的欢喜了吧。儿时的年,是由一个个关键词组成的,极具仪式感。从年货的准备,到迎年的扫尘、理发、洗澡、准备新衣、红包,等等。每一个步骤都彷佛在有力地宣告:近了,近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于是,我们家的年,也进入了倒计时。
在又一次清点备好的菜肴后,我和妈妈会坐在一起,拟定宴客的菜单。妈妈说,我记录。凉菜,炒菜,炖菜,鲜汤,甜汤,一道道菜肴,各式的面点,随着她的讲述,浮现在纸上。然后,我们开始一遍遍商讨,绞尽脑汁地为菜单增添些新意和巧思。那些年,除了家家都准备的腊味、面圆子、四喜圆子之外,熏鱼、珍珠圆子、凉拌八珍、蜜汁豆干,这些我至今仍垂涎三尺的佳肴,逐次地增添在我们家的菜单上,出现在那张圆圆的大桌上,赢得亲朋们一次次的交口称赞。每当此时,已十分疲惫的妈妈,便自豪地笑了,那笑声夹杂在满屋的欢声笑语里,分明就是对年的最动听的赞歌,升腾着幸福生活的满足和欢畅。
我们准备菜单的时候,爸爸坐在他的画案前,练字。他写的是春联。不用看对联书,只一凝神,笔下就依次出现一个个字,汇聚成一副副春联。爸爸一遍遍地写着,已经练得极熟了,就在笔端似的,信手就拈来了。到了年二十八,爸爸带着哥哥,开始叠纸,裁纸。然后挥毫泼墨。先写春联,爸爸写的不仅是我们自家所需的,那些年,我们家族里,几乎所有人家里,都张贴着他写的春联。之后,爸爸还要写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福”字。望着红纸上爸爸书写的各种字体的春联和“福”,有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好像新年一点点的鲜活起来;那浓郁的墨香似新年的气息一般,充斥鼻端,萦绕在家家户户对年呼之欲出的渴盼里。
贴完春联,哥哥就忙活起过年用的挂鞭。那大大的一盘鞭炮,要摆放在一根竹竿上,在新旧更替之时,随着新年的钟声,用喧天巨响迎春纳福,昭示着团圆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比起鞭炮,我更喜欢烟花。所以,我常常一边捂紧耳朵,一边盼着鞭炮快点放完,因为接下来的视觉盛宴更令我期待。当夜幕被焰火点亮,正应了那句火树银花不夜天。满天绽放的烟花,璀璨绚丽,令我目不暇接,于是,也就在那极美的一瞬,年,具象成一方中国印,完整端方地烙在了我的心上。
而现在的我,对年的执念便投射在美食上了。美食就是这么神奇,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于是,香肠,腊肉,咸鱼,鸭腿,圆子,紧锣密鼓地备齐后,松了一口气,自认为万事俱备矣。不料,老公却提出异议,他说没有了他们家乡藕圆子的年,就不算是圆满的年。我则力荐淮南的面圆子和四喜圆子,认为这两者的美味足以抵消他心中的缺憾,但是我们的争执似乎无果。我们都对自己家乡的美食,或者说对自己儿时味觉上的记忆,坚定地捍卫着。冷静之后,我想我们捍卫的或许不是某一种美食,而是那些我们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快乐。那也是对家乡、对自己的根的坚守和执着。
一念即此,我们就和解了。我开始向妈妈求助,让她尝试着做那种纯素的藕圆子,因为那里寄托着一位无法归乡的游子,内心深处的缺憾和乡愁。
或许,我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烙着专属于自己的年的印记,这印记化作一声声鼓点,随着年的临近,不断激荡在耳边、在心底……
篇6: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素材
又是一个新年伊始。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却渐渐躲不过人们的一句叹息:一代又一代人,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老一辈人眼里的春节,有着记忆里最明媚、热烈、令人着迷的色彩。那是热闹团聚的幸福时光,是有着纯粹、鲜活、充满生命力般的快乐。他们换上稀奇的新衣裳,五更欢笑拜新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摆酒筵……
而如今新时代的青年们,关于春节的记忆色彩好像越来越黯淡,那似乎只是一个被贴上特别标签的平常日子。从前“稀奇的新衣裳”,现在天天都能穿;传统的挨家挨户拜新年变成了手机上花里胡哨的群发祝福;曾经只有在过年酒筵上才有的美味佳肴,现在天天都能享用……难道年俗形式的变化真的就代表着年味在慢慢变淡吗?
如今的社会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步入全面小康。全面小康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也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吃饱穿暖,因而也带来了年俗形式的变化与发展。现在人们眼中的年味,其实更多时候只是一种过去的情怀,但时代是朝前走的,文化发展不是情怀的敌人,相反,只有文化不断发展才会给情怀创造基础。春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林清玄曾写道“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所以,新时代对待过节方式的态度应该是内涵上的继承与形式上的创新。
比如,在过去的时代,贴福字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陆游曾在《除夕雪夜》中写道:“半盛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所谓“桃符”,其实是我们传统的年俗活动之一——“贴福字”。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福字“倒”贴于门上,希望红色的“福到”能带来一年的福气。
而到了新时代,谈及福字,想必大家都会想起新年前夕的支付宝扫福活动。大伙儿“勤快”地“扫福气”真的只是单纯为了赢得几元钱的红包吗?其实“扫福气”只是象征了新时代另一种不同于贴福字的“祈福”新方式。“福”字是广大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是一种深切的春节符号。“福”字,既是衣食丰足,又是家庭美满,更是国泰民安,传承着我们最传统的愿望。无论是过去的贴福字还是如今数字化、网络化的节日活动,代表着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支付宝扫福气,其实都是年味儿不同形式的体现,但它的文化内涵都是人们通过“福”,用心去寄托对新年里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的追寻和情感的慰藉。人民日报曾在《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中写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无穷。
正如冯骥才曾写道“年味,并不只是物质的丰盛,而更应是文化的丰盛。”我们在属于我们的新时代实现新的文化创新,用符合这个时代标签的形式过着春节,用新的传递方式祈求福气。福亦是幸福,而这份幸福,都是人们用心去寄托的美好,它藏在春节的年味儿中,藏在小康社会的你和我之间。
篇7: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小学作文素材
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说的春节。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回顾我从小到大的过年经历,下面来说说我过年的时候一些记忆犹新的事儿。
除夕放鞭炮、看烟花、看春晚。小时候,鞭炮对我来说是一个新奇的玩意儿,点上火,就能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而且有各式各样的鞭炮,声音不一样,节奏不一样,行走路径不一样,烟火颜色不一样,甚是好玩。这个时候,我总是在家人们的帮助下一起点上鞭炮玩。俗话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声爆竹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在除夕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常看到凌晨12点的时候我们一家就会在阳台边看别家的烟花,内心非常开心。而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的提高,放鞭炮的人越来越少了、烟花也基本上在电视上看到了;随着我们家的健康养生观念的提高,一般看到10点左右就开始洗漱睡觉了,然后到春节那一天再看重播。我想除夕夜我们对于鞭炮、烟花、春晚的变化,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一家子在一起的快快乐乐地过年。
元宵看奉贤滚灯。奉贤滚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有着国泰民安、团圆吉祥的美好寓意。是一项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传统艺术。从起,上海市十大景观街之一、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苏家屯路上总会召开闹元宵民俗活动,向各地观众展示各区的非遗艺术,而奉贤滚灯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它是我们奉贤人的骄傲。我也总会看当天奉贤滚灯的相关新闻,感受奉贤滚灯的独特魅力。在奉贤博物馆、奉贤鼎丰酱园和长三角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里也有关于奉贤滚灯的相关介绍,相信通过政府的重视、滚灯表演上的创新、网上观博这类创新的观展方式,奉贤滚灯,一定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我想元宵节奉贤滚灯在传承方式上的变化,变的是内容,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去年春节期间全民抗疫。去年春节是最让中国人难忘的一次春节。无数的医务工作者逆行支援武汉,社区工作者坚守社区防疫的第一道防线,志愿者们帮助小区居民、医院等送饭送菜,普通百姓呆在家里不出门闷死病毒。春节本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但是,为了阻断疫情的传播,保障全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不得不牺牲做出这样的牺牲。最终,我们战胜了疫情,尽快复工复产,中国的经济步入了正常轨道。去年春节期间,一些不能陪在亲人身边的人们,通过视频、电话、短信等方式与亲人们“线上团聚”。我想去年春节期间人们在过年方式上的变化,变的是空间上的距离,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回顾我的过年历程,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中国人民在过年方式、形式上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变的,是我们对合家团圆、文化自信、人民之上生命至上的情感的解读,它们,不断激发着中国人民为更加美好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篇8: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素材
打我记事起,每年过年都会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从小到大,从成家立业到生儿育女,从来没有间断过。
长辈们给我的压岁钱,早些年只有十块钱。每逢过年,妈妈都会提前很多天到银行换回些新票,等过年的时候用红纸包起来发给我和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们。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几块钱的压岁钱就能带来很多喜悦。如今,红包里的钱早已不知去向,但是包压岁钱的红纸都被我小心地珍藏,一张又一张夹在一个本子里不舍得扔掉,因为长辈们每年都会在红包上面写上几个字,或祝福或期盼,这都是积攒下来的希望与美好的回忆。
慕然父亲画笔下的家乡。
从十块、几十块,到后来的几百块,红包里的钱越来越多,社会在发生变化,岁月也在发生变化。每到年底,我都会把这些曾经包裹着压岁钱的红纸翻出来,整理一下。尽管有些已经被岁月抹去了色泽,原有的鲜红色也被时光洗礼得发白,但是它始终包裹着浓浓的情感。
有一个已经泛白的红包,上面写着“风调雨顺,岁岁平安”几个字。我记得是我刚上小学的那个春节得到的。那一年小年后,爸爸妈妈便把我送到了乡下老家,答应我过年就回来陪我一起放鞭炮。我还盼着疼我的叔叔能回来,他在部队服役。但还有两天就要过年的时候,一封信送到爷爷的手里,是叔叔写来的。他在信中告诉我们,部队有任务不能回家过年了。
慕然父亲画笔下的家乡。
那一年,除夕那天下起了雪,透过窗户,雪花在天空中盘旋,久久不肯落下,刚落地的雪花又被风吹到天上。我一次又一次跑到村口张望,冷风一个劲儿地往我的脖子里钻,路上零星几个行人,却没有爸爸妈妈的身影,我看到远处屋顶的炊烟缓缓升起,它慢慢地飘着,北风吹过,炊烟便铺天盖地弥漫开来。我每一次怀着希望到村口,等来的却只有失望。
天色已暗,黄昏里都有一种惆怅,欢笑声从邻居们的家中传出,鞭炮声在四面八方响起。爷爷奶奶也不停地朝窗外张望,爸爸妈妈仍没有回来,炉子上的铁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包好的饺子在一旁却没有下锅,窗玻璃上模模糊糊地笼了一层水汽,我的肚皮瘪得像一只空口袋。爷爷拉着我的小手再一次走到村口,漆黑的路上早就没了人。通讯不畅的年代,也不知爸爸妈妈是被雪耽误在路上,还是单位有什么别的事情回不来了,我只能焦急地等待,并且偷偷背过脸去,掩饰着脸上的哀伤。
风大了,未落下的雪花在半空中就被风撕碎了,电视屏幕里的黑白影像也突然没了,只剩下一大片黑白相间的“雪花”满屏乱窜、嗡嗡作响。爷爷顶着风雪跑到院子里,转动架着天线的竹竿,直到黑白画面重新出现。电视上是一个歌手在唱歌,歌曲混着刺啦刺啦的杂音:“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我的妈妈是一名护士,爷爷告诉我,妈妈的职业是为了救死扶伤、是伟大的职业。爷爷还告诉我,妈妈是一名共产党员,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是党员的职责。那一晚,爷爷讲得情真意切,我明白了许多。那一年我九岁,第一次听说了中国共产党,这犹如一粒种子,种植在我的心中。
后来,爸爸妈妈骑着自行车,顶着雪花和刺骨的寒风,骑行了三十多里山路从城里赶过来时,外面已经有人开始拜年了。天地之间都是飞雪,他们不停地跺着脚,爸爸眉毛上结着冰霜,妈妈脸庞也已经发青,鼻尖上挂着清涕。其实每年除夕都是这样,妈妈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守护着病人。爸爸抱起我,他的脸庞冰冷,胡须扎得我生疼,妈妈从衣兜里掏出包在红纸里的压岁钱,拿起钢笔,在红纸包上写下“风调雨顺、岁岁平安”。
岁月就在一年又一年的鞭炮声中前行,我也渐渐长大,除夕夜的压岁钱越来越多,感情却未变。我读高中三年级的那个春节,爷爷用钢笔在包压岁钱的红纸上写道“金榜题名,报效国家”。爷爷是一名老共产党员,解放战争时期是黄县(今山东烟台龙口市)千余人组成的“支前大车队”的一员,短短三个月时间把几百万斤粮食送到了前方,支援孟良崮战役。在爷爷的期盼与鼓励下,在母亲的影响下,我考上了医科大学,儿时种下的那颗种子成为参天大树,鼓起了我的希望,我在大学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慕然爷爷在包压岁钱的红纸上写道“金榜题名,报效国家”。
爷爷最后一次给我压岁钱那一年,冰箱、大彩电、空调也进入我们家。那一年,爷爷奶奶第一次坐上爸爸的私家车,沿着柏油路由县城直接开到了村口。像往年一样,压岁钱用红纸包着,爷爷颤颤巍巍地写上几个字“全家享小康,感谢共产党”。这几个字体现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国家和自己亲人的情怀与热爱。
不久,爷爷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到了另一个世界,一年后,奶奶也离我而去,但我每次看到这个红包,看到红包上的字我就会想起无数的往事,心中会涌动出一股情绪,浮现出爷爷奶奶无比慈祥的面容。
慕然父亲画笔下的家乡。
亲情就在这种温馨与温暖的回忆中延续,无法割舍,无法剪断。叔叔在外地工作,他说,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只要想起老家,灵魂就有寄托;只要想起一起走过的日子,人生就觉得温暖。所以每年春节,叔叔都要带着全家回老家过年,他说怀念老屋篦子上带渣的粗粮饼子、大铁锅里翻炒的饭菜。小时候等待爸爸妈妈回家过年是焦虑和担心、急迫又无助,而现在却不同,高铁修到家门口,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私家车逐渐普及,加上通讯工具的更新换代,让等待亲人变成了一种喜悦,旅途也没有了疲惫而是多了几分快乐。此时的我也大学毕业了,成了一名医生,踏着母亲的足迹,用行动诠释着党旗下的誓言。
过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对幸福的憧憬,一代一代在延续,一辈一辈在传承。如今,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享受着空前的幸福,一些过年的习惯虽然在渐渐改变,但不变的是中国人细腻绵长的人情味和家国情怀,正如这压岁钱,是一种爱,带着浓浓的亲情,维系一生,维系永远。
叔叔的儿子正在读大学,爸爸每年给他的压岁钱依旧是用红纸包起来,红纸上写的是“国泰民安”。
篇9: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了起来。煨年糕也是过年的味道。
外公说,在他小时候,煨年糕就是过年的奢侈品。那时候条件差,每逢春节,土灶总会热气腾腾的忙碌起来,里面的火也在熊熊燃烧着,外公就和他的小伙伴们吵着吃煨年糕,大人们拿他们没办法,只好煨一根又白细腻的年糕。煨起来十里外都能闻到它那又甜又糯的香气。煨完了的年糕,外酥里嫩。拌开来就像藕一样,断了还有白丝儿相连。那诱人的白色正一步一步地接近着大家的味蕾,让人垂诞欲滴。外公把煨年糕分好几块,大家就像饿狼一样扑了上去,一边吃,一边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还要,我还要”,让他们享受过年的快乐。
煨年糕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年糕放入灶下木头烤完的灰烬的地方,过一会就熟了,再拿出来。别看此时的年糕灰头土脸,像顽皮的小孩刚在泥地里打过滚,但是,只要用一些神奇的方法,就能焕然一新。再用一块干净的布弹掉上面的灰,拿一把刀,轻轻地磨掉上面煨焦的部分,年糕就算煨好了。
而现在,这种对食物一种奢望感似乎毫不起眼,甚至被一种方式所替代,那就是“抢红包”。年味儿一下子被冲得烟消云散,人人一个手机已成为家常便饭。大家都热衷于一项活动,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新颖的过年吧。
现在与过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但对那过年的味道和热情,是永远都不会改变。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稿素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