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过年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

过年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

2024-02-05 08:40: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idadid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过年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过年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年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

篇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

关于春节,心中有很多美好的童年时代的快乐的记忆: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福、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每一片记忆,都象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思绪中闪过以前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杀个鸭;二十九帖门头儿;三十儿褪蹄儿;初一儿高高兴兴去做揖。”每每吟唱着古老的民谣,春节的气氛总会浓郁起来,儿时美好欢快地过年情景总会浮现在眼前:

每一个儿童的春节,都是一段最为快乐的时光。小时候的春节,有意思,无忧无虑的,傻傻糊糊的过春节,我小时候过年不喜欢穿新衣服,因为那不是一个崇尚享受的年代。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总觉得挺别扭的。但我对鞭炮却情有独衷,那时稍大点的鞭不敢放,只放那种红色的小鞭。珍贵的2厘米长的鞭炮,舍不得整串的一次放完。买来鞭炮要先拆散,每次出门抓上一小把,然后一个一个的放。这样,每点一个,就都能带来一次心惊肉跳的快感。

还有纸灯笼,表弟们来了,老老少少的,晚上都住在一起,打地铺,打枕头仗,摸瞎子,站在哪的都有,尖叫,激动,多好啊,那时候,单纯,穷,但很快乐。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带有白玻璃灯罩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擦的锃明瓦亮。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儿时过年的记忆永远都是快乐和幸福的,在记忆中,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盼着吃饺子、磕头挣压岁钱;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放在了过年上。大人们平日竭力勤俭,过年时竭尽所能。尽量使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过年是人间生活的顶峰,也是每个孩子一年一度灿烂的梦。尽管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春节来之际,购年货、访亲友,大人孩子从里换到新,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热闹、吉祥、喜庆、平安、团圆、富贵……就是春节的象征。发财、兴隆、加官、进禄、有余、长寿等等年时吉语,便由此而生。这些切实的生活愿望,春节时刻全都进入生活。无处没有这些语言,无处不见这些吉祥图案。瓶子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绵,桃子表示长寿,马蜂与猴表示封侯加官,鸡与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来图解理想。苹果代表平安,自然就成为年节走红的礼品;梨子有离别的味,在春节时便被冷落一旁。

篇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

又一个春节到了,爸爸说:“这个春节要回老家陪奶奶一起过。”年夜饭妈妈做了香喷喷的鱼,妈妈说:“过年吃鱼代表年年有余。”我仰起头疑惑的问妈妈:“年年有余是不是代表天上会掉鱼下来给我们吃?她笑着对我说:”鱼是余的谐音,鱼象征着富贵。“如鱼得水”用来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谐美满、幸福。

大年初一,我早早的起床,去给奶奶拜年,奶奶给了我红包,我高兴地说:“谢谢,祝您节日快乐!”春节放烟花、穿新衣、看龙舟表演、走亲访友、吃喝玩乐。

这个春节我过的非常愉快,我们都穿上了新衣服,拿到了压岁钱,尝到了美味的饭菜,玩到了千姿百态的烟花鞭炮,看到了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情景。

大年初四,我去姥姥家拜年,见到了梦寐以求的远征弟弟,我们一起玩踢足球,跳绳,我们比赛着,看谁考第一,并炫耀着自己的考试成绩。好开心,跟喝了兴奋剂一样,就在我们准备走的时候、远征突然哭了起来,我以为是谁欺负了他,但一问才知道,远征是因为舍不得我们,才哭了。

这个春节真有意思!我过的非常愉快!

篇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强国征文一千字

记忆中的年味

说起记忆中的年味,嘴角就止不住地上扬,思绪也渐渐飘向十多年前……

那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在做年前的最后准备工作。母亲熬了一碗稠稠的糯米糊,父亲命我端着碗和他一起去贴春联,调皮的我,总是忍不住悄悄用食指在碗中一蘸,再迅速放到嘴里。你问我那是什么味道?我想,那好像只是厚厚的、带着一丝甜味的粥味,但每次就是经受不了诱惑,免不了被我父亲来一句“好吃丫头”。

“好吃”是小孩子的天性,只是我在这一天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年三十的晚餐是这全年最丰盛的一餐,母亲、伯母和奶奶吃完午饭便在厨房忙碌着。那个时候家里还是柴火灶台,爷爷负责烧火,我一靠近,便警告我,“又记不得小时候被烫屁股了?一边玩去。”于是我就和姐姐、弟弟站在锅旁,等炸好的肉圆、春卷……用手捏着送进嘴里,直到肚子里满满当当。

年三十的晚餐下午3点多就开席了,大人们围聚在一起,而早已吃饱的小孩们喝几口甜水便开始缠着大人,想去穿新衣了。得到母亲的首肯,我立马跑进屋,把她给我买的新衣都拿出来。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母亲还总是会给我买两套,这也是我在小伙伴面前一直炫耀的事情。穿上新衣,爷爷奶奶会递上压岁红包,当然,父亲母亲的更是少不了。“哈哈哈哈……”穿上新衣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好不兴奋。

“高升了!”父亲的一嗓子,让我从梦中惊醒。在新年,“起床”二字被“高升”替代,寓意今年步步高升。我赶忙穿上母亲放在床头的新袜,匆匆推开门,幸好天刚微亮。“妈,我的袋子呢?”“在这人呢!”母亲说着,朝硬纸袋里撒了一把瓜子和几颗糖。接过纸袋,我赶忙拉上二伯家的弟弟,一起跑去拜年。

“叔叔阿姨,新年好!”村里家家户户早就敞开了大门,摆上糖、果子、瓜子、花生,就等着小孩们上门拜年,然后往孩子们带着的袋子中撒一把,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会额外给一个苹果或者一个橘子。而我们最喜欢跑的地方,是两处:一处是亲戚家,会收获额外的红包,那时候5元、10元的居多,偶尔给个20元的就会在我们心底留下印象,来年拜年第一个就去这户人家;另一个是商店,老板偶尔给上一根火腿肠,偶尔还会给一袋方便面,这可比瓜子、花生的吸引力大多了。我们一边跑着还一边比着谁的袋子最沉,馋了就吃颗糖,一定得完成自己的拜年目标。

“新年新春新气象,男女老少喜洋洋……”拜完年回到家中的我,正狼吞虎咽地嗦着肉圆粉丝,村中的舞龙队带着七仙女、唐僧师徒四个和踩高跷的艺人从巷头走来,摇花船、敲铃枪的阿姨们唱着自编的新年歌,歌声飘进家中,提醒着人们出来迎接。有些人家会接舞龙队,扔一串鞭炮,送上几十元和一包烟,舞龙队便在狭窄的道中舞了起来。我们这些小孩会一直跟着队伍满村跑,直到跑不动了,便用早上拜年的小额红包买个摔炮、买包辣条,可谓在这天实现了财务自由。

还有十几天又到新年了,市场上春联的样式越来越多,“牛”图案挂在店铺的最显眼的地方,这类春联也是往往越卖越便宜,同时还会送上一卷双面胶。母亲不再需要熬糯米糊,静电贴的“福”字也成了热销。今年,步入工作岗位的我已网购好了新衣,但却少了股新鲜劲。“欢乐一家人”的微信群又是我们大年三十团聚的地方,而我也由那个收红包的变成了发红包的。我想,年味虽淡,但情仍至浓。

篇4: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强国征文一千字

儿时记忆:年味儿

快过年了。超市里,耳朵里全是喜庆的贺岁歌曲;商场里,纷纷打出“年底大甩卖”的标语;学校里,师生们在进行紧张的期末复习;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讨论新年的流行时尚……

农历的年,学名叫作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每逢春节,在外漂泊的游子总是按捺不住回家的喜悦,提前几天甚至一个月计划回家要带的年货,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和车票信息,避免“人在囧途”,如此等等。与此同时,老家的亲人也在掰着手指倒计时,每天都会去超市或集上逛一圈,唯恐准备的年货不够充足,还会逢人便说:“俺儿子和儿媳妇、孙子(孙女)快回家喽!”前几年,有首歌《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唱到了所有游子的心坎上,有些心酸,还有些幸福。

小时候的年很值得回味。进入腊月起,大人们就开始忙起来了,蒸馒头、炸咸鱼等,家家户户都散发着浓厚的年味。孩子们一放寒假,便犹如野马一样疯狂玩耍,要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学校里被老师“压制”了近半年终于解放了!这对于大人们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顽皮的孩子非常让他们头疼,今天去偷吃张家的萝卜,明天去拔几棵李家的白菜,后天又把孙家的娃打哭了,惹得大人无可奈何,直喊道:“赶紧开学吧!让老师好好管管你们!”女孩子大多比较文静,假期里会帮妈妈做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包水饺、包藕盒、打扫卫生等,男孩子就不同了,很少喜欢待在家里的,瞅准机会就往外跑。

对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放鞭炮。玩久了,还会开发出好多玩法:点着捻子后,在手里停滞三秒钟,然后扔向空中,只听见响亮的“啪”声,一团灰色的烟雾在空中散开,闭上眼睛一闻有种独特的“香”;或是将鞭炮扔进池塘里,只听见沉闷的“噗”声,一股浑浊的水花翻滚上来,有时一起上来的还会有一只倒霉的小鱼;还有的远远看到有人骑自行车过来,待到走近了,一下将点燃的鞭炮扔到人家车轮下,吓得那人“啊”的一声,可还没等享受胜利成果,就被路人逮住揪着耳朵去找家长了,换来的自然是一顿皮肉之苦。

过年最大的好处除了玩,还有吃。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吃到平时吃不到或吃得少的美味。老爷们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扑克,到了饭点,主人要留大家吃饭,众人也不推辞,庄户人就是这么实诚。简单的几个小菜,还有各种凉菜端上桌,再上几瓶老家的白酒,大家便开怀畅饮起来。这时候,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因为终于可以大饱口福了,得到大人的应许后,便狼吞虎咽起来,吃得满嘴流油,样子可爱极了,大人们看得哈哈大笑。

过完年,就要开始准备走亲戚了,亲戚多的要走半月,中国人重视礼尚往来,亲戚再回访做客,如此就要一个月时间,再加上腊月,粗略算来过年要持续两个月,年味儿特别足。可对于孩子而言,过完年就意味着要开学了,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即使开学后一段时间,心里还是挂念着没放完的鞭炮、没吃够的美食……

儿时的年,让人回味无穷。

篇5: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强国征文一千字

父亲的自行车

春节前夕,父亲听说我们要按规定“就地过年”,精心准备了“年货”从千里之外寄给我,还给我发了几张家里屋里屋外的照片。看着一堆“儿时的味道”,看着屋里角落上的那辆自行车,我不禁想起了父亲骑着自行车的背影,亲切并温暖着我的心。

去年回家,看到那辆立在老屋深处自行车,却没有一丝陈旧的味道,看着它沧桑的影子,好像也在诉说着那段奋斗的故事。一辆自行车早出晚归、拼搏奔波创造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承载着三代人的希望和收获,见证父辈们为小家、为社会、为国家奋斗幸福的点点滴滴,映照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美好生活艰苦奋斗的壮美历程。

父亲是家里的长子,70年代没上完高中就外出务工,为家庭生计奔波,白天到工地挣钱,夜晚还要借着工地昏暗的灯光学习看书,父亲始终坚信有梦想更要用行动来实现,只要用勤奋的汗水驱动梦想的车轮,就一定会有收获。立足当下、重在当下,就像自行车走路一样,蹬一圈就有一圈的路程,只有车轮不断滚动向前才能行万里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父亲和母亲结婚了,在那个结婚“三转一响”标配的年代,父亲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那辆崭新的自行车,在真诚和实干的支撑下,父亲赢得了母亲的信任。路虽远行则可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那辆自行车见证了父亲和母亲朴实的爱情,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为了美好生活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自行车的不断转动,相比以前拮据的局面,90年代大家已不再为“一日三餐”烦恼。在自行车轮的滚动下,“沼气池”“地下水”“电灯泡”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还住上了砖瓦房,吃上了白面馍,透过自行车上充满汗水的背影,我们感受到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进入21世纪,我如愿到了县里最好的中学,看着周围同学的自行车,攀比心作祟的我回家就找父亲说要买自行车,父亲什么也没说把那辆“永久”提了出来,重新修理、擦拭、打磨、上油、加锁,半天功夫就大变样。“你看看这辆车行不,车子有点老但是我收拾了一下,还是比较稳”,听了父亲的话,我顿时明白了什么。虽然那辆自行车有点旧但却异常精神,骑在“二八”大杠上内心感觉非常踏实,一直伴随我走过高中三年的春夏秋冬。

我如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成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并参军入伍。多少年始终一脸严肃的父亲满脸洋溢出骄傲的喜悦,我似乎感觉到立在角落那辆自行车也在唱歌,因为它是我高中三年的功臣,陪伴着我风里来雨里去。告别了父母,告别了那辆心爱的自行车,我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和从军之路。

从此后,我再也没有骑过那辆自行车,但它给我的,却是负重前行的使命感,以及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著。一辆自行车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激励着我尽其所有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好事做好做极致,做一个有事业心责任感的人,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轻言失败。就像自行车一样,只要敢于行动就不会跌倒,只要目标笃定梦想终将实现。

篇6: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强国征文一千字

【年味里的豆腐】

“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这是对豆腐的绝妙描写。论豆腐,要数我的家乡江西省安吉市泰和县桥头镇的最好。

家乡的豆腐平时是不大做的,只有逢年才做。

家乡的年往往是从腊月就忙开了,而做豆腐一般是在小年前后。做豆腐的前一天需要把碾碎的黄豆用水泡好。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要起来磨豆浆了。熟睡的我常常是在石磨的碾磨声中被唤醒的。等我起来,水桶里早已装满了白白的豆浆了。石磨在哥哥姐姐的合力推动下,一圈圈地转动着。姐姐一边右手推着石磨,一边左手拿勺子舀着掺水的豆瓣往磨孔里放,白色的乳浆便从磨盘的合缝中缓缓渗出,沿着磨壁流进磨斗,滴落在木桶里。磨豆浆虽是个力气活,但却很讲究。每次豆子摆得越少,磨得越慢,制作出来的豆浆便越细,反之则越粗,偷懒不得,更马虎不得。

磨浆后是冲浆、榨浆。榨出来的豆浆全部倒入锅中烧煮。我加紧添柴火,大约十分钟,一锅豆浆开始沸腾。一种柔和的淡淡的豆腥味,逐渐在满屋子弥漫开来。

做豆腐的技巧关键在于“下石膏”,万一石膏用量不准,整个豆浆就是一汪清汤寡水,成不了豆腐。做好做坏,全凭手艺,全仗经验。即便再经验丰富的师傅,做豆腐也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待锅中煮沸的豆浆舀入木桶后,母亲便将调试好的石膏水放入桶中搅拌。片刻之后,木桶里的豆浆渐渐变成了块状,这叫“豆腐花”,也叫“水豆腐”。围在一旁的孩子们此时早已按耐不住,争相舀一碗来喝。豆腐花加点糖或盐,撒上点葱花,入口清香,回味绵长,若是拌上些许姜末辣酱,那更是鲜美爽口,热辣刺激,直让你满脸绯红,满头冒汗。

就在我们争相吃着豆腐花的时候,父亲已在院子里的两张长凳上架好了一副木梯。木梯上四个“井”字形木架一字排开,每块木架下垫一块托板,板上方格内平平整整地垫了一层纱布。母亲把桶里的豆腐花舀入这些方格内,将纱布的四个角对折包好,在四板豆腐的顶层加一块盖板,最后再把石块压在上面。在石块的重压下,点点滴滴的水珠顺着木架滴落下来,形成一个个水帘子,煞是好看。水滴滴落的声音就像是一个个跳跃的美妙音符,颤动在我儿时的心间,令我无限陶醉。

不知过了多久,滴嗒的水珠终于收起了它们的声音,四周便显得很安静。母亲把石块搬开,揭开盖板,捏起纱布的一个角,小心翼翼地揭开纱布,一板白生生、水嫩嫩的鲜豆腐就做好了。

豆腐做好了,但还不能闲着。母亲在刚做好的豆腐中取两板放到冷水里浸泡,这是留着正月吃的鲜豆腐。按家乡的规矩,正月初一早上吃素不吃荤,也就是吃斋。而白豆腐便是所有素菜中必不可少的菜品。白豆腐外拌几根葱煮,色洁柔滑,鲜嫩爽口,也寓意着人的一生要清清白白。另外,还要留出一部分鲜豆腐放在八仙桌的抽屉中或是箩筐里,二十天之后再取出,放点辣椒粉、茶油和桔子皮等,制作成香辣可口的霉豆腐,也叫豆腐乳。而那些挤压出来的豆腐渣则要将它做成一个个圆坨坨,进行自然发酵,待到除夕吃完年夜饭后,放在闲下的锅中慢慢烘烤,做成一道别具风味的客家菜。

在我的家乡,过年最看重的,还是年前做的煎油豆腐了。乡间有个说法,油豆腐煎得好坏,将预示着来年的光景和家运的兴旺。所以,油豆腐煎得圆鼓鼓的,全家人也就兴奋无比,对来年充满着希望和憧憬。而油豆腐一旦煎得扁平,这家的主人便会眉头紧锁,心里分外不安。年夜饭里,油豆腐烧肉也是一道重头菜。做这道菜,需要用小火煨一个小时,待油豆腐浸满汤汁,加入佐料。咬上一口,香味四溢,回味无穷。

时光荏苒,转眼已离开家乡多年。迁离故乡后,母亲再也没有做过豆腐了。儿时年味里的豆腐,也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篇7: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

提到过年,又叫过春节,谁心中不会洋溢出满满的欢乐和幸福呢?春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是我国人民阖家团圆的日子。

说到春节,你知道春节的来历吗?传说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当做岁首。据说这就是新年的由来,后来便叫作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北京人过春节是最热闹的。腊八这天,首先要熬腊八粥,祭祖祭神;其次,再泡腊八蒜,为过年吃饺子用。从腊八起,街上的货摊子开始增加——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等等。

大人们准备过年,孩子们也参与其中。首先,要先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与蜜饯掺和而成的;然后,就是买爆竹了,尤其是男孩;最后。才开始买一些小玩意儿——风筝、口琴、空竹等。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太阳一落山,鞭炮就响了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将灶王的纸像焚化,其寓意为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开始出现许多卖麦芽糖或江米糖的,形状各异。北京有个老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报告家中的坏事了。

过了二十三,在除夕之前,家家必须贴好春联,必须大扫除一次,又叫扫房。必须准备好至少够吃一星期的食物——按老规矩,商铺大多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到了除夕,家家做起了年菜,到处是酒肉香。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门外贴好对联屋内贴上年画,每一家都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在这除夕夜里,除了小孩,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到了初一,许多寺院开始开放,小贩们也摆起了摊儿。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去城外看风景,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还有赛车赛马的。这些比赛,使原本冷清的广场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无独有偶。在气温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黑龙江,气温如此寒冷,却依然抵挡不住人们过年的热情。除夕这天,全家首先需要祭祖,焚香秉烛,准备供品,再以地位尊卑和年龄大小,向各级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饭果必要丰富:红烧肉、四喜丸子、豆豉豆腐等应有尽有,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撒遍庭院,踩在上面嘎嘎作响,这便叫“踩岁”;再将悬挂着的春灯点起来,屋内屋外,一片灯火辉煌。

随后,人们开始守岁。但黑龙江的守岁与北京相比,可是大相径庭。在北京,孩子们睡觉,大人们守在床边或火炉边,什么也不做,坐等天亮;而在黑龙江,孩子们却不用睡觉,随意玩耍:抖空竹、抽陀螺、玩牛牌、吹口琴等,玩的不亦乐乎。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打麻将、打牌。玩的过程中,还能与干果杂拌儿、炒红果、蜜饯海棠等搭配,边吃边玩,尽情享受。

午夜,人们点起了鞭炮、烟花。天空中,“遍天银花绣,阖街硝烟浓”。随后,家人聚在天地桌前焚香叩拜,拱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礼成后,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给长辈叩首拜年,长辈须给晚辈引进零花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水饺,又叫“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这一盘盘饺子中,只有一个藏有硬币,凡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寓意此人一年中万事顺利。

春节,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啊!它不仅蕴含着浓浓年味,还饱含着浓浓亲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美好记忆。

篇8: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寒冷的冬日伴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正悄悄离去,春天正迈着轻快的脚步慢慢来临。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春节。

春节,农历新年,俗称过年,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在中国人的眼里,它是一个隆重、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戴新帽,街上挂满了红灯笼。走在村里的大街上,弟弟和一群小朋友正在放鞭炮,让我更加感受到浓浓的新年气氛。来到邻居家,那一张张惟妙惟肖的窗花顿时映入眼帘,它们都是那么的漂亮,有的就像那小朋友的笑脸,有的就是寓意美好的大牛。

过年,从腊八就拉开了序幕。爷爷奶奶忙着置办年货,蒸了又大又白的馒头和枣山,做了白白嫩嫩的豆腐。爷爷和爸爸还亲自动手灌制了美味可口的腊肠,妈妈亲手做的牛轧糖、奶枣。对我和弟弟来说,糖才是我们的最爱。为了接待邻居们上门拜年,我和弟弟也会亲自上阵,我们全家总动员把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一副春联,祈求好运。

春联不仅代表着大家对春的希望,更是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有“春”字、“福”字,“春”寓意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福”寓意着家庭幸福,他们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爷爷还把“福”字倒着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爷爷每到过年总会挂一张康熙的天下第一福,寓意着福寿双全,五福合一。

过年最热闹的就是大年三十了。三十晚上我和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年夜饭,看春晚,大人拉着家长里短,我与弟弟吃着干果和糖果,心里美滋滋的。爸妈在基层党委工作,平时工作特别忙,只有春节能有几天陪伴我们的时间,所以我特别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伴随着空气污染指数的增高,我们都自觉不再燃放烟花爆竹。但禁放烟花爆竹并不代表没有年味,我们家中摆放着鲜花,日照的各条道路上悬挂着彩灯,走进其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这个城市的温暖。

春节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春节留给我们共同的记忆是陪伴。虽然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很多远在异乡的游子就地过春节,但是他们与家人是心心相通的,通过微信短视频仍能感受到来自远方家人的惦念和祝福。

让我们敲起新年的钟声,去迎接新一年的曙光吧!

【过年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相关文章:

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题目

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1000字

4.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5.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一千字征文

6.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过年作文

7.征文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过年满分作文700字

8.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初中优秀征文600字

9.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600字

10.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感悟

下载word文档
《过年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